第7章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31795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2.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7章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第7章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7章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7章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7章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7章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docx

《第7章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7章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7章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docx

第7章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

第7章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

7.1引言

除了技术差距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以外,迄今为止的贸易理论都是静态的。

也就是说,给定一国的要素禀赋、技术、偏好后,就可以决定该国的比较优势和贸易收入。

然而,要素禀赋会随时间改变,技术会经常变化,偏好也会变化,这样该国的比较优势也就随时间发生变化。

7.2生产要素的增长

通常,一国人口和劳动力的数量会随时间而增长。

同样,通过利用部分资源来生产资本设备,一国的资本存量将会增加。

资本是人造的生产手段,如机械、工厂、办公楼、交通和通讯工具,还包括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

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一国的生产产品和劳务的能力。

虽然有很多不同类型的劳动和资本,但这里仍然假设所有的劳动和资本的单位都是同一类型的。

当然,现实中还有其他可消耗的自然资源(如矿产)和新发现的或新投入使用的资源。

继续假设国家的经济增长是在不变规模收益下生产两种产品(X为劳动密集型,Y为资本密集型)获得的。

补充:

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

世界在不断地变化着,而国际贸易总是要对这种变化做出反应。

①实际的投资可以扩大一国的实物资本存量;

②人口的增长为劳动力大军增添了新的成员;

③教育和培训可以提高劳动者的技能;

④新资源储量的发现会改变我们对一国资源禀赋的估价;

⑤土地的开拓能够改变可利用土地的数量;

⑥新技术会提高人们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的能力;

⑦消费者偏好的变化会改变对各种商品的需求。

以上这些因素都会对贸易模式产生影响。

A随时间变化的劳动增长与资本积累

随时间变化的劳动和资本禀赋的增长导致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外移。

外移的形状和程度取决于劳动和资本的增长比率。

如果二者增长比率相同,生产可能性曲线将按两要素的增长比率同时向两个方向外移。

结果,新旧两条曲线与任何源于原点的射线相交时,两个焦点的斜率相等。

这就是所谓平衡增长的情况。

如果仅有劳动禀赋增长,由于劳动投入到两种产品的生产过程,劳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资本,因此两种产品的产量均会增加。

然而,产品X(劳动密集型)的增加将快于产品Y(资本密集型)的增加。

在仅有资本要素增长时情况相反。

如果劳动和资本以不同比率增长,外移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也可以类似地确定。

图7.1表明了假设的A国各类型要素增长的情况。

左图说明假定A国的劳动与资本两要素都增加一倍的平衡增长的情况。

在规模收益不变条件下,每一种产品的最大产量也增加一倍。

增长前后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形状相同,因此两条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或Px/Py在B点和B`点相等。

这里B点和B`点都是与一条来自原点的射线的交点。

右图重复了A国在增长前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并显示了另两条分别为仅有劳动增加一倍和仅有资本增加一倍时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仅有劳动增加时,曲线更多地向测度劳动密集型产品的X轴方向扩展。

仅有资本增加时,曲线更多地向测度资本密集型产品的Y轴方向扩展。

注意,当仅有劳动加倍时,X的最大产量并不也加倍。

要让X加倍,必须使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都加倍。

同样,当仅有资本加倍时,Y的最大产量也增加不到一倍。

当劳动和资本以相同比率增长时,两种商品的规模报酬不变,生产效率以及劳动和资本的回报率在增长前后都不变。

如果依存率(dependencyrate,依赖于总人口的比率)也不变,则一国的人均收入和福利也会保持不变。

如果仅有劳动增长(或劳动比资本增长快),则资本/劳动比率以及劳动生产率、劳动回报率、人均实际收入都会下降。

如果仅有资本增长,资本/劳动比率、劳动生产率、劳动回报率、人均实际收入都将上升。

图7.1随时间变化的劳动和资本的增长

YY

140

130

80

70A70A

B`

BB

0140280X0140275X

B雷布津斯基定理

雷布津斯基定理(Rybczynskitheorem)假定:

在商品价格不变情况下,如果一种生产要素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这种生产要素的产品的产量增加,另一种商品的产量减少。

例如,如果A国的劳动增加,在Px和Py不变情况下,X(劳动密集型)的产量将以更大的幅度增加,而Y(资本密集型)的产量则下降。

图7.2只有劳动增长时的雷布津斯基定理

Y

80

70

60APB=1PM=PB=1

20B

10M

050130270X

图7.2说明了仅有劳动加倍前后,生产可能性曲线变动的情况。

在增长前,一国以Px/Py=PB=1的价格,通过贸易确定在B点生产。

在仅有劳动加倍,Px/Py仍为1时,A国将在新扩张了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的M点生产。

这样,X的产量增加一倍多而Y的产量则下降了。

劳动的加倍以及从Y的生产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和资本使得X的产量超过了一倍。

附录中有关于雷布津斯基定理的几何证明,这里给出直观的说明。

因为商品价格在单一要素增加时保持不变,所以要素价格也必须不变。

但是,仅仅在资本/劳动比率及两种商品的劳动和资本的生产率都不变时,要素价格才不变。

使增加的劳动充分就业,并保持两种商品的资本/劳动比率不变的唯一方法是:

降低商品Y的产量以转移出足够的资本(及小部分劳动)来吸收由于X产量的增加而增加的所有劳动。

这样,在不变的商品价格下,X增加而Y减少。

事实上,X增加的比例大于劳动的增加,因为有部分生产Y的劳动和资本也转移到X的生产上来。

这就是扩大效应(参见附录)。

总之,可以认为:

为使Px和Py保持不变,工资率和利率必须是常量。

但是在生产两种商品时,只有资本/劳动比率保持不变时工资率和利率才能不变。

解决这种情况以及吸收所有新增加劳动的唯一办法是,减少使用资本/劳动比率过高的Y的产量,并将减少的资本和新增加的劳动用到资本/劳动比率较低的产品X的生产上。

这样,X的产量增加,Y的产量下降,实际上X产量的增加快于劳动的增加。

相似地,只有资本增加时,Y的产量增加快于X的减少量。

如果一国的某种生产要素在国内不能转移,那么最终结果就会因该要素是否增加而不同(参见附录)。

补充:

专栏:

荷兰病与非工业化

开发一种新的出口资源会带来一些问题,其中一个便是所谓“贫困化问题”。

如果某国已经在出口某种商品,而且该国出口的扩大会导致该商品国际市场价格的降低,那么这种出口的扩大会反而使该国的境况变得更差。

另一个问题就是曾被称为“荷兰病(Dutchdisease)”的现象,即指荷兰开发了新的北海天然气资源以后出现的现象。

1960年前后,荷兰发现了大量天然气资源,出口不断增加,国际收支顺差扩大,外汇储备增加,经济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但是到了70年代,荷兰发生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这种情况在英国、挪威、奥地利、墨西哥等国也曾经发生过。

根据雷布津斯基定理,新兴的产业从传统工业产业吸引走了资源(劳动力),并且必须得到本可以投资于工业产业的资本,因此工业产业出现萎缩。

另一种解释方式是,可出口自然资源的开发通过使国家挣得更多的外汇而导致本币在外汇市场上升值。

而本国货币的升值使国外用户更难以购买本国所有的出口产品和服务。

对于工业来说,这就是需求的下降,于是就导致产业的萎缩。

这也印证了从实物交易模型中得到的同样的结果:

如果某国出口更多的某种商品,该国必将减少另一种商品的出口或增加进口。

也就是说,一国必须有所放弃才能使贸易恢复到原来的平衡。

这种疾病就意味着非工业化。

产业实际上可以有两种途径得到扩张。

第一,如果条件相反,自然资源的价格下降,而这一资源是产业的主要投入品(如石油),那么产业部门的生产和利润会有所上升而不是下降。

第二,新的自然资源可以被征税,税收收入可以支付给工业生产部门以刺激其增长(如作为直接的生产补贴,或对实际的工业投资或出口销售进行减税)。

另外,单就资源从工业转移到自然资源产业而言,并不一定就是坏事,尽管人们普遍认为工业发展是经济繁荣的关键。

7.3技术进步

一些经验研究揭示了发达国家的实际人均收入的增加主要依靠技术进步,而资本积累的作用十分有限。

然而,由于技术有几种类型,并且它们在每一种或同时在两种商品生产过程中有不同的发展速度,技术进步分析远比要素增长分析复杂。

对于我们的目的来说,使用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希克斯(JohnHicks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技术进步定义最为恰当。

在讨论中,假设技术进步前后具有不变的规模经济效应,并且技术进步一旦发生就一直持续下去。

A技术进步的类型

技术进步通常可以划分为中性的(neutral)、劳动节约型的(laborsaving)和资本节约型的(capitalsaving)三种类型。

所有技术进步都能够在给定的产量水平上既减少劳动又减少资本的使用。

希克斯给技术进步作了如下分类。

①发生中性技术进步时,劳动和资本的生产率同比例增加。

因而资本/劳动的相对要素价格比率(工资率/利率)不变。

也就是说,由于工资率/利率比率没有变化,生产过程中不会发生劳动替代资本(或者相反)的情况。

因此,资本/劳动比率保持不变,所发生的只是在既定产量下现在只需要较少的劳动和较少的资本。

②发生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时,生产中的资本要素的生产率的增加大于劳动的生产率的增加。

结果,由资本替代劳动,在工资率/利率比率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劳动比率上升,由于对每单位劳动来说,现在使用更多的资本,因而这种技术进步被称为劳动节约型的。

这样,要达到原有产量现在可使用较少的劳动和资本,但资本/劳动比率上升了(注:

资本深化)。

③发生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时,劳动要素的生产率的增加大于资本的生产率的增加。

结果,在工资率/利率比率不变的情况下,发生了以劳动替代资本及劳动/资本比率上升的情况。

由于每单位资本使用更多的劳动,这种技术进步就被称为资本节约型的。

这样,要达到原有产量现在只需要较少的劳动和资本,但劳动/资本比率上升了(注:

资本浅化)。

补充(附录):

希克斯技术进步的图解分析

希克斯运用等产量曲线对技术进步分类进行了解释。

所有的变化,无论何种类型,都可以由等产量曲线从原点到任意给定产出水平的移动来表示。

这表明,在技术进步后,任意给定产量水平都可以用比以前更少的投入或要素将其生产出来。

不同类型技术进步的差别在于,在相对要素价格(工资率/利率)不变下,对资本/劳动比率产生的效应各异。

图7.11希克斯的中性、劳动节约型、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

A(中性技术进步)

K

8

K/L=1

4A1

A2

2

w/rw/r

O248L

B(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

K

8K/L=3

K/L=1

4A1

3A2

O148L

C(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

K

8

K/L=1

4A1

K/L=1/3

A2

1

O348L

如果资本/劳动比率不变,发生的是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如果资本/劳动比率增大,则是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如果资本/劳动比率降低,则是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

图7.11中的A1点开始,在技术进步前使用4单位资本和4单位劳动可以生产100X。

发生中性技术进步后,同样生产100X只需要投入2单位资本和2单位劳动,在w/r=1条件下,保持资本/劳动比率=1不变(等成本曲线的绝对斜率)。

发生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时,同样的100X可以用3单位资本和1单位劳动生产,在w/r=1不变情况下,资本/劳动比率=3。

而在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时,同样100X需要1单位资本和3单位劳动进行生产,在w/r=1的情况下,资本/劳动比率=1/3。

在B图A2点,资本边际生产力对利率的比(即MPK/r)超过MPL/w,因此在X商品生产中发生资本替代劳动,此时利率/工资率比率将会上升,故而缓和资本/劳动比率上升的趋势。

任何情况下,作为节约劳动的结果,在与工资率相比较中利率有可能上升。

另一方面,在C图中的A2点,MPL/w超过MPK/r,因而在X生产中,劳动替代资本。

工资率/利率比率上升,这样就缓和了资本/劳动比率的下降趋势(即劳动/资本比率上升)。

任何情况下,作为节约资本的结果,在与利率相比较中工资率有可能上升。

因此,在节约劳动或资本的创新数量上的一个大比例的增长,倾向于降低资本/劳动比率和工资率/利率比率。

如果节约资本的创新发生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上,这一趋势就越强,因此对于劳动需要的增长就会更大。

此时,对工资率/利率比率的影响取决于国内增长和国际贸易影响的净效应。

补充:

中性技术进步对生产水平和贸易条件的影响

这里要证明的是,一个部门的中性技术进步将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强况下,引起该部门的产量增加和其他部门的产量减少。

在补充图中,商品A的等产量线为AA,商品B的等产量线为BB,它们所代表的生产水平对应于给定的商品价格比率,各自的最优投入组合分别是EA和EB。

假设部门A发生了中性技术进步,即等产量线AA移动到A`A`,在不变的要素价格比率下,新的最优点就是E`A。

然而,这一点并不是一个与不变的商品价格比率相容的位置。

事实上,在不变的要素价格比率下,相同数量的A(归因于技术进步,A`A`和AA代表相同产量)现在却有了一个较低的生产成本(等成本线C`C`低于CC)。

同时,生产相同数量的B所需要的成本却没有变化。

因此,两种商品的交换比率(相对价格)就不可能维持不变。

补充图中性技术进步对要素密集度和价格比率的影响

KCA

C`A`

EA

C``A

E`AB

E``A

EB

E`BB

C`CC``

OL

为了使商品价格比率保持不变,要素价格比率就必须改变,以使生产等产量线BB代表的数量的B所需要的成本等于生产等产量线A`A`代表的数量的A所需要的成本。

图中,这样做等同于找出一条新的等成本线C``C``,它同时与A`A`(在E``A)和BB(E`B)相切。

这时,两个部门的资本密集度都降低了,PL/PK比率也有所下降(PK/PL上升)。

可以做出如下小结:

如果一个部门出现了中性技术进步,在不变的商品相对价格下,那个部门相对密集使用的要素的密集度在两个部门中都将下降,同时这一要素的相对价格上升。

B技术进步和一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随着生产要素的增长,所有类型的技术进步都使国家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外移,外移的类型和程度取决于技术进步的类型和速度。

这里我们仅讨论中型技术进步。

非中型技术进步相当复杂,只能在更高级的教材中用数学方法处理。

当两种商品生产中的中型技术进步速度相同时,一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按照技术进步发生的速度向所有方向均匀外移,这与生产要素平衡增长时的效应相同。

这样,旧的和新的(技术进步后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当与从原点出发的射线相交时,各交点都有着相同的斜率。

图7.3显示了A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在技术进步发生前的情形,以及仅在X的生产中或仅在Y的生产中劳动和资本效率增加一倍以后的情形。

当仅有X的资本和劳动的生产率倍增时,对每一水平的Y的产出来说,X的产出都增加一倍。

注意,当所有资源都用于生产X时,Y的产量保持不变,技术进步仅发生在X的生产过程中。

图7.3中性技术进步

Y

140

70

AA`

BB`

0140280X

最后必须指出,在缺乏贸易的情况下,所有类型的技术进步都会增加国家福利,原因是有了较高水平的生产可能性曲线,而劳动和总人口不变。

在合理的再分配政策下,每人都可以比以前更富有。

案例研究7.1国家与地区在要素禀赋上的相对变化

表7.1不同国家或地区资源禀赋的占有率(%)

国家或地区

资本

技能工人

非技能劳动

1973年

1993年

1973年

1993年

1973年

1993年

美国

欧盟

日本

加拿大

经合组织其他成员国

墨西哥

拉丁美洲其他地区

中国内陆

印度

香港、韩国、台湾、新加坡

亚洲其他地区

东欧、俄罗斯

石油输出国组织

世界其他地区

总计

27.0

25.5

7.3

1.7

5.7

1.6

6.0

4.4

2.8

0.9

1.8

9.9

2.7

2.6

100.0

20.8

20.7

10.5

2.0

5.0

2.3

6.4

8.3

3.0

2.8

3.4

6.2

6.2

2.5

100.0

23.1

17.5

13.4

1.4

2.8

0.7

2.9

15.4

5.4

1.0

3.8

8.0

2.3

2.3

100.0

19.4

13.3

8.2

1.7

2.6

1.2

3.7

21.7

7.1

3.7

5.3

3.8

4.4

4.0

100.0

3.4

7.6

2.0

0.5

2.2

1.0

4.7

29.0

15.2

1.3

8.5

9.9

6.1

8.5

100.0

2.6

5.3

1.6

0.4

2.0

1.4

5.3

30.4

15.3

0.9

9.5

8.4

7.1

10.0

100.0

案例研究7.2一些国家资本/劳动比率的变化

表7.21997年一些国家的人均资本存量(1990年价格,美元)

发达国家

1979年

1997年

变化率(%)

日本

德国

加拿大

法国

美国

意大利

西班牙

英国

韩国

智利

墨西哥

土耳其

泰国

菲律宾

印度

肯尼亚

64218

50487

45294

53901

40366

43878

29384

27041

13002

10784

13681

8976

3144

4072

2135

2518

77429

61673

61274

59602

50233

48943

38897

30226

26635

17699

14030

10780

8106

6095

3094

1412

20.6

22.2

35.3

10.6

24.4

11.5

32.4

11.8

104.8

64.1

2.6

20.1

157.8

49.7

44.9

-43.9

7.4经济增长与贸易:

有关小国的案例

A增长对贸易的效应

到目前为止,已经看到要素增长和技术进步的结果使生产可能性曲线外移。

对贸易量的影响取决于一国可进口商品和可出口商品量增长的速度,还取决于通过扩大贸易国民收入增长后消费方式的变化情况。

在相对商品价格不变条件下,如果一国可出口商品的增长速度高于可进口商品的增长速度,则增长会带来贸易规模的扩大,这被称为顺贸易(pro-trade)。

如果相反则称为逆贸易(anti-trade)或中性(neutral)贸易。

中性贸易条件下产量扩张会带来贸易的同比扩张。

如果一国可进口商品消费的增长快于可出口商品消费的增长,则消费效应带来更大比例的贸易扩张,这也是顺贸易。

如果相反,则是逆贸易或中性贸易。

如此看来,生产和消费可以是顺贸易的、逆贸易的或中性的。

对于一国的生产来说,如果它使可出口商品增加比例大于可进口商品增加比例,则是顺贸易的生产。

对于消费来说,如果可进口商品消费增加的比例超过可出口商品增加的比例,则是顺贸易的消费。

贸易量的实际增长过程取决于这些生产和消费影响的净效应。

若生产和消费都是顺贸易的,贸易量的扩大要比生产量扩大的更快。

若生产和消费都是逆贸易的,则贸易量的扩大慢于生产量的扩大,甚至有可能下降。

如果生产是顺贸易的,消费是逆贸易的,或者相反,此时的贸易量取决于两种相反力量的净效应。

不大可能出现的情况是生产与消费都是中性的,这种情况下,贸易与生产同比例扩张。

由于要素增长和技术进步可以有不同的类型和速度,并且生产和消费可以是顺贸易的、逆贸易的或中性贸易的。

因而,取决于这些因素的贸易和福利增长的结果也就是各种各样的。

补充:

经济增长的贸易效应

⑴生产增长的贸易效应

假定一个小国,特征是机会成本递增,并且在一组给定的国际价格水平下正处于均衡状态。

例如,法国生产和出口酒,进口电器。

当经济增长时,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移动,法国的生产者有机会在新的PPF线上选择一个使其利润最大化的点。

总体上,他们有几种生产的可能性。

①按照两种商品相同的比例同时扩大两种商品的生产,

②同时扩大两种商品的生产,但其中一种商品的产量相对多于另一种,

③扩大一种商品的绝对产量,而减少另一种商品的绝对产量。

补充图1增长的生产效应(法国)

电器

A

O酒

补充图1中的A点是由两条虚线表示的新的小坐标的原点。

位于垂直虚线左边的点表示酒的新产量小于A点的产量,位于这条垂直线右边的点表示酒的新产量大于A点的产量;

位于虚线小横轴上方的点表示更大的电器产量,位于这条线下方的点则表示更少的电器产量;

位于A点右上方的点表示数量更大的两种商品的产量,位于原点与A点的连线上的点反映了与A点相同比例的电器和酒的产量,即电器和酒的产量之比是一个常数。

由于在该直线上超过A点的点都表示出口商品与进口商品竞争的产量以相同的比率增长,因而它们说明一种中性贸易生产效应(neutral-tradeproductioneffect)。

由增长引起的其他生产可能性可以很容易地划分为四个区域,他们由从原点出发的中性射线以及A点的两条小坐标分割而成。

区域Ⅰ表示那些两种商品产量都同时增加的可能的新生产点,但是在这里酒的产量变化要相对大于电器的产量的变化。

由于酒是出口商品,因此这类增长就具有顺贸易生产效应(pro-tradeproductioneffect),它反映了经济能够获得相对更多的出口商品。

区域Ⅱ中的点代表那些酒的产量增加而电器产量减少的生产可能点。

作为增长的结果,落入这个区域的新生产点被称为超顺贸易生产效应(ultra-pro-tradeproductioneffect),意味着增长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一国贸易意愿的效应。

位于区域Ⅲ的新生产点反映两种商品都有更高的产量水平,但其中电器的增长相对大于酒的增长。

由于电器是进口竞争商品,因此反映这种生产变化的增长具有逆贸易生产效应(anti-tradeproductioneffect)。

最后,位于区域Ⅳ中的新生产点代表更多的电器产量和更少的酒的产量,被称为超逆贸易生产效应(ultra-anti-tradeproductioneffect)。

增长后实际的生产点将是新的扩大了的PPF线与国际价格线的切点,这个点必然会落入上面所述的某一区域中。

⑵消费增长的贸易效应

同样的方法也可以用于描述增长的各种消费效应。

补充图2增长的消费效应(法国)

电器

ⅣⅢ

B

O酒

补充图2中,位于虚线纵轴左边的点表示更少的酒的消费,右边的电则表示更多的酒的消费。

位于虚线横轴下方的点表示更少的电器消费,位于该线上方的点则表示更大的电器的消费。

在连接B点与原点的直线上且超出B点的点表示两种商品都以与B点相同的比例进行消费的情形。

这种位置上的点反映了中性贸易消费效应(neutral-tradeconsumptioneffect),因为消费者并没有随着经济增长而改变自己的相对消费结构。

其他效应可以用与生产分析相似的方法进行区分。

位于区域Ⅰ内的新消费点作为实际收入提高的结果,它反映了酒相对于电器而言有更大的消费增长。

由于酒是出口商品,因此消费的变化可以理解为降低了该国相对出口的意愿。

这种效应被称为逆贸易消费效应(anti-tradeconsumptioneffect)。

在区域Ⅱ中可以看到这类行为甚至更为极端的情况。

在这里,酒的消费增加而电器的消费减少。

这种反映被称为超逆贸易消费效应(ultra-anti-tradeconsumptioneffect)。

如果增长导致消费移动到区域Ⅲ,即虽然两种商品的消费均有增加,但其中电器的消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