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若干认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82986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43.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若干认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对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若干认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对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若干认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对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若干认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对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若干认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若干认识.docx

《对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若干认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若干认识.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若干认识.docx

对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若干认识

一、对规划编制的认识:

1、需求与定位,2、工作难度,3、工作要求;

二、编制技术要点:

1、调研与基础分析技术要求,2、规划范围划定的方法,3、排水分区和管控单元划分的方法,4、海绵空间管控格局的研究方法,5、竖向规划与海绵城市建设的衔接,6、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值的确定与分解方法,7、海绵措施的规划与落实方法,8、纳入法定规划体系要点,9、海绵评估与监测方法;

三、规划成果与实施建议:

1、成果组成,2、规划实施,3、区域雨水排放制度试点构建。

一、对规划编制的认知

1、需求与定位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是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落实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内容,涉及到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关系建筑与小区、道路与广场、城市绿地、河湖水系等方面的建设项目,需从规划、建设、运行维护、管理全周期开展管控。

目前我国各城市普遍存在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编制需求,主要体现在:

需要全面谋划。

2015年国办发75号文件提出,2020年各城市20%以上的面积要达到海绵城市要求,规划建设管控机制、目标指标和实施路径、建设内容和建设时序急需规划来进行落实。

同时,文件中提出的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自然生态空间格局、海绵设施规划、区域雨水排放管理制度、以及“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等技术路线也都需要通过专项规划来全面谋划。

亟待统筹实施。

海绵城市建设是通过城市规划建设管控,系统管理城市雨水,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的途径,涉及到城市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水资源等方面的内容,而非单纯的市政设施建设,其理念和要求需要专项规划统筹,从而在城市建筑与小区、道路与广场、绿地等各要素中落实并有机衔接,相互配合,系统实现。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是以解决城市内涝、水体黑臭等问题为导向,以雨水综合管理为核心,绿色设施与灰色设施相结合,统筹“源头、过程、末端”的综合性、协调性规划。

因此,海绵城市专项规划需要在评估相关规划——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城市水资源、污水、雨水、排水防涝、防洪(潮)、绿地、道路、竖向等专项规划的基础上,统筹研究,并将海绵城市规划成果要点反馈给相关规划,再通过上述相关规划予以落实。

缺少上述相关规划或者已有规划,但是质量不高、指导性不强的城市,应补充补充编制相应规划或完善相关内容。

2、工作难度

海绵城市建设涉及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水资源甚至水文化各个方面;相比传统的工程规划,海绵城市规划关注的是通过城市规划建设管控系统解决城市水问题的方案,而不是单纯的工程建设。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需要系统分析城市水问题,在明确问题的前提下,制定系统解决方案。

对老城区以问题为导向,提炼整理为工程系统和地块指标体系;对新城区以目标为导向,以保护好城市自然生态本底为基础,明确规划建设管控的目标及指标体系,统筹发挥绿色基础设施和灰色基础设施的协同作用。

因此,海绵城市规划必须因地制宜,统筹协调,优化汇总指标体系,系统梳理建设项目,保障项目实施后能够达到多方面要求,确保实施效果综合效益最大化,避免项目间的矛盾冲突。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需要建立在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水资源等方面规划完善的基础上,编制工作非常复杂,主要表现在理念、技术、体制等多个方面:

一、理念方面。

在规划编制时要求从工程导向向问题导向转变,要注意系统性,综合考虑源头、过程、末端的有机整合,不能将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变成单纯的低影响开发规划和指标分解规划。

二、技术方面。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编制需要模型、监测评估技术的辅助;而这些新技术的应用水平在我国目前普遍还不高。

三、体制方面。

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到规划、园林、建筑、水利、市政等多个专业,需要多主管部门(财政、发改、规划、国土、城建、水务、园林、环保、气象)的协调配合;规划方案是多部门的博弈和协调的结果。

3、工作要求

因编制基础条件和技术水平的差异较大,造成各地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成果水平参差不齐。

为有效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我们认为各地应尽力保障和提升规划成果水平,至少应达到下列几个方面的要求,并明确提出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一、确定核心目标和指标。

研究城市基础条件和现状问题,明确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方向与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确定建设标准和指标体系,提出关键指标,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指标的要求。

二、划定海绵空间管控格局。

对城市的山水林田湖自然本底进行全面摸底,识别需要管控的海绵空间,构建海绵城市的自然生态空间格局,提出保护与修复要求;评估海绵城市建设技术的用地适宜性;划定海绵城市管控分区,提出对城市竖向的管控要求,分解相关海绵指标,明确建设策略和指引。

三、制定绿灰结合的系统方案。

着眼于城市水循环来统筹考虑问题的解决:

既要坚持目标导向,确保城市雨水径流能够就地得到有效控制,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同时又要突出问题导向,系统识别城市内涝积水、水体黑臭、河湖湿地生态功能受损等问题,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

各地在绿灰解决问题的策略制定上应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抓住主要问题与矛盾:

灰色基础设施较完善的地区可主要侧重绿色设施系统的构建和灰色系统完善;灰色基础设施建设较差的城市应同步统筹考虑绿灰结合,在弥补欠账的同时,注重提升绿色设施建设水平。

四、衔接相关规划。

通过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编制,将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径流污染控制率、排水防涝系统等有关控制指标和重要内容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将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中明确需要保护的自然生态空间格局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开发管制的要素之一;指导控制性详细规划尽可能考虑独立汇水区的因素,进一步将指标落实到地块和市政设施,奠定规划建设管控制度的基础;衔接城市竖向、道路交通、绿地系统、排水防涝等相关规划,将规划成果要点反馈给这些专项规划,并通过专项规划的进一步细化,确保海绵城市建设的协调推进。

五、确定海绵建设重点区域。

结合各城市十三五规划发展需求和现状存在问题,在排水分区完整的基础上,明确2020年(乃至2030年)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区域与项目内容。

重点区域应在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指导下,编制海绵城市详细规划,将分解到排水分区或控制性详细规划单元的管控要求再进一步分解,落实到地块建设的控制指标和城市市政设施的建设项目上,为构建区域雨水排水管理制度奠定基础,以更好的指导实施地块管控和建设实施,满足各地规划建设管理诉求。

具备条件的城市,详细规划层面的重点区域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可与全市专项规划一并编制;大(中)城市应统筹安排、分项编制。

二、编制技术要点

1、调研与基础分析技术要求

1.1基础资料

需收集的资料分为基础资料和辅助性资料。

基础资料是进行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必备资料,辅助性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丰富规划内容和成果表达。

(1)基础资料

1)地形图(比例尺视规划范围的面积大小而定)2)规划区近30年日降雨数据,如果规划中需要模型评估的,还需收集多年分钟间隔的降雨数据。

3)城市下垫面资料(包括国土二调GIS更新图、最新现状用地图、最新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图)4)土壤类型分布情况(如果为回填土,说明回填类型、分布范围、回填深度)、土壤密度、土壤地勘资料(土壤孔隙率、渗透系数)、规划区地勘资料(土壤及地下水位信息)、地下水埋深分布图、漏斗区、沉降区等分布图5)城市排水体制分区图、合流制溢流口分布(如果有管线普查数据及报告最好)6)近些年城市内涝情况(内涝发生的次数,日期,当日降雨量,淹水位置,深度,时间,范围,现场照片,灾害损失情况,原因分析)7)重要的相关专项规划:

城市供水、节水、排水防涝、防洪、城市竖向、绿地系统、道路交通、城市水系统等专项规划8)规划区已有的总体规划、控规等成果9)现状及规划用地特征分类(可分为5类:

已建保留、已批在建、已批未建、已建拟更新、未批未建等)10)城市蓝线划定与保护制度11)城市绿线划定与保护制度12)城市污染治理行动规划或计划(河道水质改善方案、城市雨污分流改造资料)13)规划区三旧改造、棚户区改造规划或计划14)规划区近期在建及待建道路计划15)规划区现状及规划城市公园名录、等级、概况、范围图(CAD或GIS)16)重要生态空间分布图:

包括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湿地等。

17)十二五、十三五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城建计划18)现状水系分布、水环境情况,环境质量报告书19)污染源普查报告及相关资料20)环境保护污染物总量控制实施方案

(2)辅助性资料

1)水土保持规划、水土流失治理专项规划等2)规划区工程地质分布图及说明、地质灾害及防治规划、地质灾害评价报告、地质灾害分区图3)规划区现状场地及已批在建、待建场地详细方案设计图4)规划区已有和海绵城市相关项目(项目资料,报告,现状照片)、老旧小区改造(方案、实施效果)5)城市供水管网的分布情况及建设年限(供水漏损严重地区,供水管网年久失修的)6)园林绿地灌溉用水定额、市政用水定额7)现有和海绵城市建设相关投资渠道梳理8)水源保护区比例、城市水源的供水保障率和水质达标率9)初期雨水污染特征10)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生态建设规划、生态市建设规划等11)城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水资源分析,用水需求分析12)供排水现状设施(水厂、污水厂、再生水厂、泵站、管网等)13)再生水利用现状、相关规划及目标14)暴雨内涝监测预警体系及应急机制

1.2基础分析的深度

通过海绵城市基础资料的分析与研究,达到以下要求和深度,奠定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的基础:

(1)明确城市现状硬质下垫面比率、生态保育水平、不良地质(对海绵有不利影响区域)的分布、工程建设方面地方传统特色做法;

(2)明确设计雨型、降雨强度公式、典型场降雨情况;(3)明确土壤渗透性、地下水位分布,盐碱土的分布状况和盐碱化程度;(4)明确城市开发前多年平均降雨、蒸发、下渗和产流之间的比例关系;(5)明晰给排水基础设施水平、明确现状存在问题区域和成因;(6)明确目前产流特征与径流控制水平;(7)梳理出法定规划中海绵相关内容;(8)提炼土地利用、竖向、绿地等相关专项规划中海绵相关安排;(9)明确地方经济承受能力和规划未来发展方向等。

2、规划范围划定的方法

专项规划暂行办法规定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规划范围原则上应与城市规划区一致,同时兼顾雨水汇水区和山、水、林、田、湖等自然生态要素的完整性。

在实际操作中,一般可考虑两个范围:

一个是需要划定海绵管控分区的规划范围,该范围应以城市建设用地增长边界为核心,包括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城市远景发展用地、进行降雨汇水计算和模拟必需的自然基底、必须进行综合管控的区域等;一个是在此基础上适当外延放大的研究范围,可根据大区域的地形图进行流域分析,同时结合外围生态屏障来确定,研究范围的主要规划内容是确定自然生态格局。

3、排水分区和管控单元划分的方法

3.1排水分区划分

排水分区一般分为流域排水分区、支流排水分区、城市排水分区和雨水管段排水分区,其划分应遵循“自大到小,逐步递进”的原则。

流域排水分区为第一级排水分区,主要根据城市地形地貌和河流水系,以分水线为界限划分,其雨水通常排入区域河流或海洋,反映雨水总体流向,对应不同内涝防治系统设计标准。

支流排水分区为第二级排水分区,主要根据流域排水分区和流域支流,以分水线界限划分,其雨水排入流域干流,对应不同内涝防治系统设计标准,某些城市可能不存在该类排水分区。

城市排水分区为第三级排水分区,是海绵城市建设重点关注的排水分区,主要以雨水出水口为终点提取雨水管网系统,并结合地形坡度进行划分,对应不同雨水管渠设计标准。

各排水分区内排水系统自称相对独立的网络系统,且不互相重叠,其面积通常不超过2平方公里。

值得注意的是,当降雨径流超过管网排水能力时,形成地表漫流,原有的汇水分区会将发生变化,雨水径流将从一个汇水分区漫流至另一个汇水分区。

雨水管段排水分区为每段管段所服务的汇水范围,其划分相对简单,主要是在第三级排水分区基础上,根据就近排放原则和地形坡度进行划分,其面积通常不超过2公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