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218321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2.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汉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武汉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武汉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武汉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武汉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武汉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docx

《武汉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武汉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docx

武汉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

武汉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

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

武汉市规划研究院

2016年10月

海绵城市是这样一种理念~就是要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尽可能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

海绵城市是这样一种方法~就是要在解决各种城市水问题时~集成灰色设施和绿色设施、工程和非工程措施。

海绵城市是这样一种状态~就是要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让城市始终具备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特点。

第一章规划概论..........................................................................................................1

第二章规划目标及指标体系......................................................................................5第三章自然生态格局的构建与管控..........................................................................8

第四章海绵城市建设分区........................................................................................13

第五章海绵城市建设管控........................................................................................14第六章规划措施及规划衔接建议............................................................................21第七章近期建设........................................................................................................27第八章规划保障措施与建议....................................................................................35

第一章规划概论

第1条综合集成灰色设施、绿色基础设施是发达国家解决城市水问题基本方向~海绵城市建设作为这一方向的具体体现~是我国当前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武汉市实现城市功能提升的必然道路。

第2条规划依据。

规划依据包括政策法规依据、规范标准依据~以及相关规划依据等3大类~具体包括:

1.政策法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

干意见》,2016年2月6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

国办发〔2013〕23号,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

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

〔2015〕75号,

《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5〕

17号,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组织申报2015年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

1

的通知》,财办建[2015]4号,

《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试行,》,建办城函

2015-635号,

住建部《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建规2016-50号,,《城市蓝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45号,

《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2.规范标准依据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城市水系规划规范》,GB50513-2009,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4版,,《武汉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试行,》

3.相关规划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武汉2049远景发展战略》

《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实施计划》

《武汉市中心城区及新城区控规导则》

《武汉市基本生态控制线划定规划》

《武汉市排水,雨水,防涝专项规划》

《武汉市污水收集与处理专项规划》

《武汉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

2

《武汉市湖泊“三线一路”保护规划》,《武汉市自然山体保护规划》,《武汉市综合交通专项规划》

3

第3条规划任务。

本次规划的主要任务包括:

一是提出需要保护的自然生态空间格局,二是明确海绵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并分解到相应的管控单元,三是确定海绵城市近期建设的重点区域和主要措施。

第4条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的讲话精神~以“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为治水思路。

按照国家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工作要求~以实现“山水林田湖人”城市生命共同体为努力方向~转变传统治水理念。

通过建设海绵城市~着力解决武汉市水安全及水环境问题~全面提高武汉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努力将武汉市建设成丰水地区具有武汉地域特色的全国海绵城市建设典范~为武汉市成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第5条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规划范围为武汉市都市发展区~规划总用地面积约3261平方公里,研究范围为武汉市域~规划重点为都市发展区中的规划建设区。

第6条规划期限。

本规划的规划期限为2016,2030年~规划基准年为2015年~近期至2020年~远期至2030年~展望至2049年。

第7条规划原则。

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综合统筹、系统集成~科学论证、导向准确~因地制宜、有序推进。

4

第二章规划目标及指标体系

第8条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是:

1.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

2.以示范区海绵城市建设为起点~积累经验~探索模式~在全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至2020年~实现武汉市20%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

至2030年~实现武汉市80%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

第9条总体策略

1.建成区以问题为导向~针对问题~系统治理,新建区以目标为导向~高标准管控~超前建设。

2.内涝防治以常规灰色设施为基础~结合旧城改造和交通系统大建设机遇~下决心提高主干管能力~择机提升干管能力~支管随路配套扩建~必要时采取非常规的排水深隧和超标径流蓄水设施解决。

发挥湖泊调蓄功能~对不承担常规降雨调蓄的湖泊~发挥其超标暴雨的调蓄能力。

积极推进源头峰值径流系数的控制~结合雨污分流和内部景观提升

5

同步降低已建成区地块峰值径流系数。

水环境保护和黑臭水体治理以污水收集与处理设施为基础~分流区严格按分流体系进行规划建设~混流区应加快混错接改造。

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应全面按照海绵城市要求进行建设~在分流区的已建项目应因地制宜逐步进行改造~在合流区的已建项目应结合项目改造难度和经济性尽量在源头进行面源污染控制。

合流区应结合源头径流污染控制比例~通过提高截留倍数以控制溢流污染次数~并对黑臭水体采取必要的综合措施。

3.内涝重点区防涝设施和黑臭水体整治设施应优先建设~新建区域同步建设~其他区域择机建设。

第10条指标体系。

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包括理念性、目标性和措施性3个层级的指标~具体指标按表1执行。

表1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指标体系一览表

序指标名指标值备注号理念性目标性措施性2020年2030年

自然湖泊水1100%100%域保持率

按建源头年径流20%区域达标80%区域达标设分2总量控制率区

新建项目可渗

透硬化地面占3?

40%?

40%

河湖生态岸线4?

50%?

80%占比

水体水环80%,且无黑臭95%,且无劣五5

6

境质量达水体类水体标率

混流合流排口溢流?

10次/年?

10次/年排口6次数参照

分流区面源污?

50%?

50%7染削减率(以TSS计)(以TSS计)防洪标准200年一遇200年一遇8

干堤100%,支堤防达标率干支堤100%9堤90%

50年一遇,重点防涝标准20年一遇区域或设施10010

年一遇

雨水主干管1170%95%(渠)达标率

出江泵站达标1285%100%率

污水再生利用引导13?

20%?

20%率性

雨水利用量不雨水利用量不小雨水资源化利引导小于自来水用于自来水用量的14用率性量的5%5%

7

第三章自然生态格局的构建与管控第11条固化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生态框架。

在都市发展区以内构建“1+6”城市发展格局和“两轴两环、六楔多廊”的全域生态框架。

在都市发展区维育中心城区山水骨架~形成“十字”山水轴,以三环线防护绿地为纽带~串联山水资源~构建主城外围生态保护圈,建立由山体湖泊、水域湿地、城市绿地、风景区、农田等组成的六片城市楔型绿化开敞空间。

农业生态区主要承担片状生态外环职能~形成武汉都市发展区与城市圈若干城市群之间的生态隔离。

第12条城市海绵空间格局。

综合考虑都市发展区生态资源要素分布、用地生态敏感性、内涝风险及洼地系统~形成“T轴-两环-多点-六楔”海绵城市自然生态空间结构,严格保护城市蓝、绿线系统~以自然山体、基本农田、自然保护区、风景区、森林公园、林地~以及其他生态敏感性较高的区域组成生态底线区和生态发展区~以道路、水系等线性绿化为网络~以主城区城市公园绿地为点缀~构建点线面结合的自然生态格局。

“T轴”主要由长江、汉江河流水系组成~是展现武汉“两江交汇”独特城市意象的主体。

“两环”包括以三环线防护林带及其沿线的严西湖、汤逊湖、后官湖、金银湖、天兴洲等中小型湖泊和公园为主的线性生态内环,以城郊大型

8

生态公园、生态农业区和外环线防护绿带构成的生态外环。

“多点”为结合已有城市公园和城市易涝点~在主城区布局多个具有内涝消减功能的城市绿地斑块~包括和平公园、解放公园、中山公园、后襄河公园、南湖公园、南干渠游园等城市级和社区级公园~缓解因城市建设需求带来的内涝风险~形成“多点棋布”的点状斑块格局。

“六楔”是由府河、武湖、大东湖、汤逊湖、青菱湖、后官湖水系等六个以水域湿地、山体林地为骨架的大型放射形生态绿楔~主要包括硃砂湖、后湖、七龙湖等18处郊野公园~柏泉、龙泉山、东湖等3处风景区~梁子湖、草湖等2处湿地保护区~青龙山、九峰等2个森林公园~后官湖、青菱湖等9片休闲度假区~八分山、后官湖等2处体育公园~武湖、慈惠等4片生态农业园~形成联系建成区内外的生态廊道和城市风道。

第13条海绵蓝线系统控制。

1.控制以长江、汉江为主的河流水系格局~长江、汉江、府河、倒水河等江河蓝线~以堤防为界~目前已有明确的工程界限~本次不单独划定。

河道整治采取多级水位复核调蓄设计,通过在河道两岸植物群落配置如观赏型群落、生态型群落、生产绿地群落等模式和生态型驳岸~增加雨水的下渗量~塑造滨水休闲带。

划定河流水体及河岸缓冲区面积189平方公里~重要城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