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材料共25页.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26913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材料共25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材料共25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材料共25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材料共25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材料共25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材料共25页.docx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材料共25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材料共25页.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材料共25页.docx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材料共25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材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一)考前辅导客观题(红色黑体字为参考答案)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大约编成于(   )。

A.春秋中叶B.西周时期

C.殷商时期

D.战国初期

2.《老子》和《庄子》是先秦(   )学派的代表性著作。

A.儒家

B.道家

C.杂家

D.墨家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出自于(   )。

A.《短歌行》

B.《龟虽寿》

C.《观沧海》

D.《燕歌行》

4.《与陈伯之书》的作者是(   )。

A.丘迟

B.陶渊明

C.郦道元

D.吴均

5.下面散文(   )为庄子的代表作,最能体现其风格特征。

A.《五蠹》

B.《非攻》

C.《劝学》

D.《逍遥游》

6.“乐府”一词的本义是指(   )。

A.一种音乐形式

B.一部专门收录乐府诗的诗集

C.一种带音乐性的诗体形式

D.封建王朝设立的管理音乐的机关

7.在建安时代,惯写四言诗,且善用乐府旧题的诗人是(   )。

A.曹操

B.曹植

C.曹丕

D.王粲

8.我国最长的一首抒情诗是(   )。

A.《孔雀东南飞》

B.《离骚》

C.《悲愤诗》

D.《北征》

9.下列各诗中不属于讴歌祖先功业的作品的有(   )。

A.《生民》

B.《采薇》

C.《公刘》

D.《绵》

10.《九歌》是一组祭歌,祭祀的对象主要是天地神灵,但有一首却是以为国捐躯的将士的英魂为祭祀对象的,它是(   )。

A.《湘君》

B.《东君》

C.《山鬼》

D.《国殇》

11.志怪小说的代表作《搜神记》的作者是(   )。

A.刘义庆

B.吴均

C.干宝

D.颜之推

12.反映出魏晋豪门士族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的著名小说是(   )。

A.《世说新语》

B.《搜神记》

C.《西京杂记》

D.《洛阳伽蓝记》

13.马克思说:

"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下列对这段话的理解,不符合原意的是(   )。

A.神话是先民想象的产物

B.神话是先民用类比思维将自然力"形象化"亦即"人化"的结果

C.神话中不包括人类社会的生活内容

D.神话产生于一定的历史时期,即生产力十分低下的原始社会

14.我们所能见到的我国古代神话数量不多,并且大多支离破碎,不成系统,其原因是(   )。

A.我国先民的想象力不够丰富

B.时代久远,散失严重

C.我国过早进入了理性社会

D.我国文字产生得太晚

15.下列各诗中不属于讴歌祖先功业的作品的有(   )。

A.《生民》

B.《采薇》

C.《公刘》

D.《绵》

16.不是影响楚辞产生的重要客观因素有(   )。

A.楚地历史十分悠久的民歌

B.中原地区新兴散文的句法、文法

C.辞赋铺陈描写的手法

D.楚地流行的巫歌巫舞

17.《离骚》是一首波澜壮阔的抒情长诗,内容非常丰富,下列哪项内容在长诗中并未具体表现出来(   )。

A.改革政治,施行美政的愿望

B.对爱情的热烈向往与追求

C.对祖国无比热爱、无比忠贞的感情

D.不懈地探索真理的精神

18."北朝三书"是指(   )。

A.孟轲的《孟子》、庄周的《庄子》、荀况的《荀子》

B.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

C.郦道元的《水经注》、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颜之推的《颜氏家训》

D.葛洪的《西京杂记》、干宝的《搜神记》、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19.请将下列各组诗人中以山水诗著称的一组指出来(   )。

A.谢灵运、谢朓

B.陶渊明、谢灵运

C.曹操、左思

D.庾信、谢朓

20.下面全是志怪小说的一组是(   )。

A.《西京杂记》、《搜神记》、《续齐谐记》

B.《列异传》、《搜神记》、《世说新语》

C.《列异传》、《颜氏家训》、《续齐谐记》

D.《列异传》、《搜神记》、《续齐谐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一)考前辅导主观题

名词解释:

1.《诗经》

答:

《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原称为《诗》或《诗三百》。

书中共收入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依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诗体形式以四言为主,普遍采用赋、比、兴手法,其优秀篇章,描写生动,语汇丰富,音节和谐,富于艺术感染力。

《诗经》对我国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广泛深远的影响。

2.《左传》

答:

先秦的一部编年史,纪事起于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最后还附有鲁悼公四年(前463)的事一条。

其作者,汉代学者认为是春秋时期鲁国太史左丘明,因而这部书西汉时被称为《左氏春秋》,又因为它是解释《春秋》的,故东汉人改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现在一般认为《左传》是战国初年人据各国史料编成。

与《公羊传》、《谷梁传》完全用义理解释《春秋》不同,此书多用史实解释《春秋》,但比《春秋》内容要丰富得多。

它记事详明,情节曲折,语言优美,乃是我国古代一部卓越的历史著作和文学著作。

3.《战国策》

答: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杂记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之事,叙事起于战国初,止于秦灭六国。

相传此书为战国末至秦汉间史官和策士辑录,原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等等异名。

西汉刘向进行了整理,编定为33卷,定名为《战国策》。

其内容,主要是写战国时代纵横家的言论与活动。

文风明显受到纵横家影响。

铺张渲染,呈现出“辩丽横肆”的特色。

4.《论语》

答:

《论语》所记是孔子与门生弟子讲学论道的言论,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以及再传弟子所记。

多三言两语,有段而无篇,属于语录体散文。

语言简洁含蓄,有些段落注意到对人物口吻的描摹,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

5.重章叠咏

答:

重章叠咏《诗经》中“国风”和“小雅”多数作品所使用的章法。

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少数字词,以反复咏唱的一种形式。

这种章法显然同《诗经》作品都是歌词有关。

音乐曲式的纷繁多样,造成了“重章叠咏”形式的灵活多变。

“重章叠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增强节奏感、音乐感,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6.《乐府诗集》

答:

宋朝人郭茂倩所编。

此书广泛收录自汉至唐的乐府诗,成为保存乐府诗最完备的本子。

书中按照来源和用途的不同将乐府诗划分为了十二类。

7.乐府

答:

本意指封建王朝设置的管理音乐的机关。

秦汉之际即已创立。

从魏晋开始,“乐府”不仅仅是音乐官署的名称了,人们把这种音乐官署所采集并演唱的诗篇——汉代人原来叫“歌诗”的——以及后世文人模仿之作也称为“乐府”,以和未曾和乐的“徒诗”相区别。

于是“乐府”一词又引申成为一种特别的诗体名称了。

如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文选》,在“赋”、“骚”、“诗”之外,就另立了“乐府”一门,刘勰《文心雕龙》也于《明诗》篇之外,另标《乐府》一篇。

8.建安风骨

答:

建安文学的创作者们普遍经历过汉末的大动乱,目睹了一幕幕惨绝人寰的景象,他们又普遍具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渴望天下统一,渴望建功立业,因此他们的作品或者感叹社会动乱、人生不幸,或者感喟生命短暂、壮志难酬,视野开阔,内容深厚,意绪慷慨悲凉,表现出一种共同的时代风格。

后人遂把建安文学所表现出的这种风格特征叫做“建安风骨”。

9.曹丕

答:

字子桓,曹操次子。

在与曹植争宠过程中胜出,被立为太子。

公元220年代汉自立,在位五年多,史称魏文帝。

他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之一,与曹操、曹植合称“三曹”。

他高度重视文学的地位与作用,称文章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其诗歌以取材于前人所说的“闾里小事”的作品最为出色,结构精巧,表达细腻,语言清丽,并且运用了多种多样的形式。

10.玄言诗

答:

在玄学影响下产生的一种大谈玄理的诗歌,出现于西晋永嘉年间。

及至东晋,由于玄佛合流,玄言诗更得到畸形发展,占据诗坛达百年之久。

这种诗,“理过其辞,淡乎寡味”(钟嵘《诗品序》),丧失了艺术性。

11.左思

答:

西晋太康间成就最高的诗人。

字太冲,临淄(今属山东)人。

出身寒微,空有才华与抱负,却得不到机会施展。

代表作为《咏史》八首,此八首虽因袭旧题,但并不因袭旧的写法。

旧的写法大体是咏叹本事,而这八首诗则是借古人古事以抒己情己怀,着重表达对不合理的门阀制度的控诉与抨击,笔力矫健,意气豪迈,情调高亢,对后世咏史诗的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也擅长辞赋,尝苦思十年,完成《三都赋》,当时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简答题:

1.《诗经》中描写农事活动最全面最出色的是哪一篇?

请简略说明其内容。

答:

《诗经》中描写农事活动最全面也最出色的是《七月》。

这首诗出自《豳风》,创作时间应该是相当早的。

诗中对农夫艰辛的劳动和苦难的生活做了全景式的展现。

一年到头,农夫全家男女老少都要上阵干活,除了种田,还要养蚕、纺织、制衣、打猎、酿酒、藏冰、建造宫室,常常白天干完了,晚上接着干,没有喘息的时间。

而劳动果实却大部分被贵族剥削,自己一家用来果腹的是苦瓜野菜,用来栖身的是漏风漏雨的土屋,到了隆冬,连最粗糙的衣服也没有,靠着用泥巴塞堵窗隙门缝御寒。

诗中揭示了农夫与贵族生活的悬殊,吐露了农夫的哀怨。

这首诗不是具体地写某一家农夫,而是泛写,在流传的过程中,很可能不断添加内容,融进了更多人的生活经验与感喟,这就使得它所反映的农夫生活状况更具普遍性。

2.简要说明枚乘《七发》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以及在辞赋发展史上的意义。

答:

枚乘的《七发》写楚太子有病,吴客前去探视,“说七事以起发太子”,因以名篇。

吴客认为楚太子患病的根由在于“久耽安乐,日夜无极”“纵耳目之欲,恣支体之安”,要想治愈,必须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于是以夸张的言辞铺陈音乐、饮食、车马、宫苑、田猎、观涛,一步步启发太子。

讲到前四件事情时,因为与太子原来的生活没有本质的不同,所以不能引起太子的兴趣。

当讲到田猎和观涛,情况开始变化,因为其生活已经超出宫廷的范围,太子有了兴趣,病也有了起色。

但尚未触及思想深处,于是吴客又进一步讲述“天下要言妙道”以警醒太子,太子终于“据几而起”,“涊然汗出,霍然病已”。

《七发》辞藻丰富,善于铺排描写,故刘勰说它“腴辞云构,夸丽风骇”(《文心雕龙·杂文》)。

七件事中,以观涛的描写最为精彩。

文中将广陵潮比作千军万马、喊杀震天、“遇者死,当者坏”的军阵,从状貌、声势、力量等等方面作多角度比较,把潮水排山倒海的壮观景象刻画得让人魂悸魄动。

《七发》是标志新体赋或称散体大赋确立的第一篇作品,影响了以后赋的发展,在赋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它还引起后来文人的模仿,以七段成篇,形成所谓“七体”,如傅毅作有《七激》,刘广世作有《七兴》,张衡作有《七辩》,等等。

3.通过典型的汉赋来考察,赋具有怎样的形式特征?

对赋的形成影响最大的因素有哪些?

答:

通过最典型的汉赋作品考察,赋具有如下一些主要特征:

“不歌而诵”,与音乐分家;铺张扬厉,极尽形容;韵散间出,介于诗文之间;篇章结构上多用问答形式。

赋这种文体与作为《诗经》表现手法之一的“赋”有一定关系,在它产生和初步发展的过程中,多方面吸收营养,形成了新的体制。

对它影响较大的有战国纵横家的文章和楚辞。

纵横之文多以宏丽恣肆的文辞铺张描写,而楚辞中也有大量铺排之辞,二者又都喜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所以对赋的影响最为直接和巨大。

另外,赋还吸取先秦史传文学的叙事手法,并往往融入诗歌。

因此可以说,汉赋是一种综合型的文学样式。

4.司马迁开创出纪传体这样一种全新的记录历史的方法的客观因素是什么?

答:

司马迁之所以能够开创出这种体例,其客观的因素是:

第一,春秋战国以来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促成了旧的生产关系的解体和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小生产蓬勃发展。

在这种大背景下,个人的作用显得更加突出,代表各阶层利益的优秀人物——诸子百家风起云涌于政治和文化的舞台,表现出空前的自信心和奋发有为的精神,充分展示了光彩照人的个人魅力。

这些给司马迁以人物活动来反映历史,提供了历史的前提。

第二,从《尚书》、《春秋》到《左传》、《国语》、《战国策》,越来越重视对于历史人物活动的描写,后三部历史著作已经出现了用较长篇幅集中刻画某一位历史人物的片断,人物的形象和性格塑造得栩栩如生。

诸子百家的著作虽然以说理为主,但也往往写到人物的活动。

这些都对司马迁写作人物传记有所启发。

第三,经过秦末动乱建立起来的汉王朝已有百年,产生了新一代的历史人物,实在有加以记载的必要,因此司马谈在临终嘱咐司马迁:

“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

”为这些人物作传,已经是时代的需要。

5.为什么说汉乐府诗标志着我国叙事诗的成熟?

答:

由“缘事而发”的特点所决定,两汉乐府诗中出现了占有相当比重的叙事诗。

在《诗经》中,虽然也有一些带有叙事成分的诗篇,例如《氓》、《生民》等等,但是,它们都是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我”或“我们”)述说的,叙事从属于抒情,所以只能说它们是叙事诗的萌芽状态。

至于《楚辞》,就更全是抒情之作了。

而两汉乐府诗中则已经出现了由第三者叙述故事的作品。

有的写出了一个有一定情节的生活片段,有的写出了一个首尾完整的故事,人物的形象和性格都得到了鲜明生动的表现,故事性、戏剧性大大加强。

所以说汉乐府诗标志着我国叙事诗进入到一个成熟阶段。

6.简要说明山水诗在晋宋之际兴起的原因。

答:

诗在此际兴起,首先同高蹈远引之风的盛行有关。

动乱的时局使得许多诗人远离政治斗争的中心,隐居于山林泉壤之间,从而更多地领略了山水之美。

晋室南渡以后,南方经济发展迅速。

士族生活优裕,在山川秀美之地大建离馆别墅,也使得他们更多地接触到自然美。

这为山水诗的兴起提供了物质基础。

其次,山水诗的兴起还同清谈玄学之风的盛行相关。

玄学家推重老庄,主张超然物外。

他们常常借山水体悟玄理,通过静谧的自然山水风光“释域中之常恋,畅超然之高情”(孙绰《天台山赋》)。

因而许多玄言诗都含有描写山水风光的成分,刻画山水的佳句屡见不鲜。

而山水诗也便在玄言诗的母体中滋生起来。

还有,人们审美能力提高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自然美此时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并开始上升到理论的层面,一批山水绘画理论的出现便是一个证明。

这无疑也对山水诗的兴起起到了促进作用。

7.简要评论郦道元的《水经注》。

答:

郦道元是地道的北方学者,好览奇书。

其《水经注》是为魏晋时代无名氏所著《水经》一书所作的注释。

他对当时的南北方志广采博收,完成了这部“集六朝地志之大成”(清陈运溶《<荆州记>序》)的伟大的地理学著作。

虽然是一部学术著作,但行文之际,多写到山水之美,写到作者从山水之美中所得到的畅快、愉悦的体验,反映出作者将自然山水作为审美对象的自觉意识。

其中有些山水描写源自所征引的地志,有些出自作者本人手笔。

文笔简洁、疏朗、优美,刻画山水逼真如画,对后世的游记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8.简要评论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

答:

杨衒之为北朝人。

据《洛阳伽蓝记》自序,他于东魏武定五年(547)因行役重游洛阳,见城郭崩毁,寺庙灰烬,感而撰此书。

北魏迁都洛阳后,寺塔以惊人的数量兴建起来,最盛时佛寺多到1367所。

但由于动乱,绝大多数很快又毁于兵火,杨衒之重游洛阳时所见已是一片残破凄凉了。

他在《洛阳伽蓝记》中借佛寺的兴废,反映巨大的历史变故,寄托自己的沧桑之感和兴亡之念。

在结构上,本书以佛寺的兴废为经,交织着描写了政局变化、人事变迁、市场商贾、风土民情、中外交通以及历史传说等等,从而把一个时代的盛衰呈现出来。

作者文笔非常流畅,用语以散句为主,适度穿插骈句,形成了“秾丽秀逸”(《四库总目提要》)的风格。

《永宁寺》、《法云寺》等都是引人入胜的名篇。

论述题:

1.《左传》表现了哪些进步思想?

答:

《左传》内容宏富,思想也是相当复杂的。

就其进步的思想倾向来说,有如下几点,第一,鲜明的民本思想。

表现在人与神的关系上,更重视人,贯穿着“重人事,轻天命”的观念。

书中多处讲过“天道远,人道迩”、“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一类的话。

表现在民与君的关系上,比较重视民的作用。

襄公十四年记载,卫献公暴虐不仁,卫国人把他驱逐出国境。

晋国师旷对这件事评论说:

“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以从其淫,而弃天地之性,必不然矣。

第二,对统治阶级罪恶的批判。

例如宣公二年,记载了晋灵公“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这样三件事,斥责他“不君”。

再如文公六年,秦穆公卒,用活人殉葬,书中借君子之口指斥他:

“死而弃民,难以在上”。

等等。

第三,用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社会变革,特别是阶级关系的调整。

例如,昭公时,鲁国新兴势力的代表季氏掌握了政权,而旧贵族利益的代表昭公由于失掉民心而被季氏驱逐出境,最后死在境外。

《左传》如实地记录了这件史实,并没有指责季氏,还用史墨的话评论说:

“鲁君世从其失,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君矣。

虽死于外,其谁矜之?

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

故《诗》曰: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三后之姓,于今为庶。

”(昭公三十二年)。

过去有些维护正统的道学家曾批评《左传》作者“习乎时世之所趋,而不明乎大义之所在。

”(吕大圭《春秋五论》)“左氏之病,是以成败论是非,而不本于义理之正。

尝谓左氏是个滑头熟子、趋炎附势的人。

”(朱熹《朱子语类·春秋一》)这些话恰恰从反面说明了《左传》作者历史观的进步性。

2.举例说明《庄子》散文的艺术风格。

答:

《庄子·天下》有一段话:

“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傥,不以觭见之也。

”用来形容其散文奇谲恢诡、变化无穷的艺术风格是很切当的。

读《庄子》,恐怕没有人不惊异于其寓言之多、之幻。

庄子自称其写作是“寓言十九”,可见寓言是他最喜欢、最主要的表现方式。

其笔下的大量篇章,都是以寓言为主干构成。

《逍遥游》一开篇,就讲述了鲲鹏,蜩、学鸠、斥鴳、列子等一系列寓言,用这些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皆“有所待”的人与物作铺垫,然后才点明作者所追求的是一种能够“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真正的逍遥境界,即像“至人”、“神人”、“圣人”那样做到“无己,无功,无名”,做到“无待”。

简单地说明主题之后,接着又用了许多寓言,形象地表达何谓“无己、无功、无名”,最后以樗木树于无何有之乡作结,余音袅袅,让人回味无穷。

《养生主》则在开头几句简略揭示宗旨,然后便讲述了庖丁解牛、右师单足、泽雉不愿蓄养于笼中、秦失吊老聃等长短不一的一连串寓言,篇末则用了“薪尽火传”的比喻,使读者始终在形象的世界里体悟养生的真谛。

《秋水》更是通篇都运用了寓言以及形象化的描写,就连主旨也是借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讲出的。

《庄子》的寓言不仅多,而且奇,这一点同其余诸子相比,非常突出。

墨子、孟子、荀子、韩非子都是讲寓言的高手,其寓言题材比较一致,基本不出日常生活或者历史故事、历史传说的范围,而《庄子》寓言的题材却大大拓展,什么鲲鹏、小雀、海鳖、井蛙、枯骨、蝼蚁、蜗牛、“肌肤若霜雪,绰约若处子”的美妙神人(《逍遥游》)、“颐隐于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的畸形怪人……无不奔赴笔端,供其驱使;神的世界、鬼的世界、无生命的世界,任其往来徜徉。

《庄子》寓言不仅题材出人意表,显示出超常的想象力,其境界也每每想落天外,莫测端倪。

《逍遥游》开篇写北溟之鱼,化而为鲲,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当它徙于南冥之时,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请看,这是何等壮阔奇幻的景象!

《外物》写任国公子用五十头牛做钓饵,蹲在会稽山上,投竿东海,期年之后才钓到一条大鱼。

这条鱼悚然腾跃,卷起如山巨澜,发出惊天地、动鬼神的怒吼。

后来,浙江以东,苍梧以北的人,都饱食此鱼。

看,这又是多么不可思议的场面!

《则阳》写蜗牛左右角各有一国:

触氏,蛮氏,它们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旬有五日而后返。

看,这又是何等怪奇荒诞的境界!

《庄子》用大量寓言构成说理文的写法,使其章法呈现一种独特风貌。

寓言和寓言之间,段和段之间,若断若连,忽起忽落,变化无穷。

看似散漫无踪,实则形散神不散,深邃的思想和浓郁的感情是将一粒粒珍珠串连起来的看不清的线,是贯注于字里行间的意脉,是赋予各个元件生命的灵魂。

《庄子》这种通过寓言的象征暗示进行说理的方式,避开了一味用抽象的概念和逻辑推理来表达,使得其文章充满诗意,具有了极为浓烈的散文诗风味,在先秦说理文中独树一帜。

《庄子》艺术上另外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特点是它的语言。

其语言有如流水潺湲,随物赋形,白云卷舒,自然起落,不仅语汇十分丰富,而且句式变化多端,如下面一段: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逍遥游》)错综变化,圆转自如。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说《庄子》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当是定论。

3.论述屈原《离骚》的艺术成就。

答:

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离骚》称得上是一首风格独特的奇诗。

奇主要奇在表现手法上。

同《诗经》相比,二者的区别一目了然。

《诗经》除了像《生民》等个别篇章带有一些传奇色彩之外,其余的无不取材于现实生活,手法平实、自然、亲切。

而《离骚》却奇幻、浪漫,运用了大量的简直令人匪夷所思的超现实想象。

特别是后两段,为了充分写出卓绝的斗争、不懈的求索、极度的苦闷彷徨、对人生道路的艰难抉择和对君国的挚爱,诗人思绪飞腾,构思出向古帝重华陈辞和向古代神巫问卜的情节,并开始了他轰轰烈烈、气象非凡的天国之行。

他驾驭龙凤,麾使神灵,扣帝阍,求佚女,君临于神话传说之地,优游于云飞霞卷之天,远古和当前,幻想和现实,迷离惝恍,连成一片,五光十色,眩人眼目。

其想象之大胆丰富,不惟《诗经》,后世也罕有其比。

屈原这种超现实想象的手法,显然来源于巫风浓重的楚国文化。

谙熟巫歌巫舞的他(对民间祭歌《九歌》的加工就可以证明这一点),从民间广为流行的宗教故事中汲取题材,为我所用,易如反掌。

对他来说,内心感情已经强烈到了只有借助宗教传说,才能予以酣畅淋漓地表达。

不过,需要指明的是,屈原的超现实想象绝对不同于上古神话,后者对超现实想象的运用是不自觉的,作者并不认为所想所说是非现实的,而认为是在正确地解释着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

屈原的时代不同,人类早已跨出人神不分、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混同的阶段,进入理性自觉的时期。

尤其在北方,思想文化中的原始宗教成分已经基本滤出。

屈原属于当时思想最为先进的知识分子,思想与北方诸子相通。

他大量运用神话传说并且身予其中绝非出于宗教迷狂,而只不过是把它们作为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罢了。

因此,他才那样大胆而无忌,甚至改变神话传说原貌,拆卸组合,构建成新的情节,使之完全服从抒情主题的需要。

神话传说不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