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第四次产业革命的脉络.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22837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1.8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把握第四次产业革命的脉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把握第四次产业革命的脉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把握第四次产业革命的脉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把握第四次产业革命的脉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把握第四次产业革命的脉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把握第四次产业革命的脉络.docx

《把握第四次产业革命的脉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把握第四次产业革命的脉络.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把握第四次产业革命的脉络.docx

把握第四次产业革命的脉络

把握第四次产业革命的脉络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及影响

国家的新兴产业规划将推动新兴产业加速发展

9月8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陕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今年底前发改委计划出台一系列的新兴产业支持政策,而即将出台的“十二五”规划,将把新兴产业的发展作为重要的内容,这些政策将成为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动力,也是今年乃至未来几年非常重要的政策导向。

新兴产业的成长速度必然高于传统产业,未来经济中最有活力、最具增长潜力的上市公司一定来自于新兴产业。

目前我们已经进入第四次产业技术革命时期,这些新兴产业将推动人类进入一个绿色发展的新阶段。

新兴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产业带动作用成为甄选标准

与过往分散、孤立的扶持政策不同,我国政府已深刻意识到新兴产业的重要性,并已将其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

国家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具体发展规划也渐行渐近,政府将选择未来具有巨大市场潜力和对产业有巨大带动作用的产业作为战略新兴产业来大力扶持。

我们认为应该从技术和产业准备充分程度以及需求在政策刺激下弹性大小两个的角度去把握投资路径,因此看奸产业处于爆发期,以及突破国外垄断实现进口替代的行业。

看好产业处于或即将面临爆发期的新兴产业

目前国家提出七大新兴产业发展处于不同的阶段,有些产业经过前期的技术和产业准备,下游需求在政策的刺激下将大幅增长,产业具备了爆发式增长的潜力。

其中,核电未来几年将迎来建设的高峰期;智能电网即将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将带动电网投资并喷式增长,智能化投资占电网投资比重也将翻番;三网融合已进入试点阶段;物联网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动力电池也将在新能源汽车鼓励政策下迎来机遇;LED产业下游背光源需求强劲增长,通用照明一旦普及,未来必将成为突破万亿元的产业。

看好技术突破国外垄断,替代进口的新兴产业

我们还看好技术欲突破国外垄断有望完成进口替代的行业。

此类行业市场需求已成熟,替代效应的瓶颈主要在于技术积累和市场的认可,一旦技术获得突破并取得相应认证,在政策推动下必将大幅挤出对进口产品的需求。

其中,生物医药在享受新医改发展机遇的同时,还将迎来专利药品将陆续到期而形成的新一轮成品药的产业转移;液晶显示方面,相关国内上币公司突破技术瓶颈在即;卫星产业方面,北斗二代、北斗三代卫星组网完成后将成为可覆盖全球四人导航系统之一;大飞机项目将打破双头垄断成为波音、空客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并将以1:

10以上的比例带动相关国民经济产业的发展。

2010年9月8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会议指出,加快培育和发展以重大技术突破、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我国自主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必须坚持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引导推动相结合,科技创新与实现产业化相结合,深化体制改革,以企业为主体,推进产学研结合,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会议确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主要任务和扶持政策。

从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出发,现阶段选择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在重点领域集中力量,加快推进。

自从去年温家宝总理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和框架,到今年两会上成为热议的话题,到昨天国务院正式通过《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质性政策的序幕正式拉开。

政策的推出是我们国家在两难的困境中的必然选择,是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转折点,是我国保持未来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新的动力。

因此,我们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是影响我国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期经济发展的重大政策,影响非常深远,意义非常重大。

引言

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社会和经济的进步,无不伴随着科技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人类历史上发生过三次技术革命。

18世纪中叶开始的以蒸汽机的发明与使用为标志的的一次技术革命,带来了纺织、印染、台金、采矿的迅猛发展,也促使了机器制造业、钢铁工业、运输工业的蓬勃兴起,初步形成了完整的工业技术体系;18世纪末开始的以电力的发明和化石能源大规模使用为标志的重工业革命;20世纪40年代末起,开始了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航天空间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

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新的产业不断涌

现,世界经济就是在不断出现的新兴产业的推动下不断发展。

新兴产业的发展是有生命周期的,根据G—K产业生命周期模型,产业生命周期分为引入期、大量进入期、稳定期、大量退出期和成熟期五个阶段。

新兴产业从萌芽、到成长阶段、到成熟阶段,其规模和应用领域不断放大,在经济当中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

此时,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新兴产业快速成长的增量扩张。

我们仅通过美国产业的演变和印度软件业的崛起来说明:

新的产业会不断出现,并成为一段时期内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

而且新兴产业会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高速增长,其增速远远大于传统行业。

各国政府采用多种政策手段鼓励支持和引导新兴产业的发展,对新兴产业初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美国产业的演变

1860年以前,美国农业部门重要性远超过工业部门,而工业部门则以轻纺产业为主;此后,钢铁工业、煤炭工业和机器设备制造业逐步取代纺织业,成为最重要的支柱产业。

到1890年美国工业产值已是农业的3倍。

随着铁路、电报电话、邮政、轮船等新的运输和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立和完善,美国出现了“大量生产”和”大量分配”的现代生产方式。

1900年—1920年,造船业、电力机械业和汽车业等3个产业上升到10大产业行列(其中汽车业在下900年几乎还不存在);美国重化工业产值超过轻纺工业产值,进入了重化工业时代。

在二战后的20年间,半导体和电脑、交通运输设备(汽车、飞机、搬运机械)、日常消费用品、办公事务设备、发电与配电系统、化学和塑胶、电子通信、国防工业、休闲娱乐产品、林业和农业相关产品、医疗保健用品、以及一般商业服务等成为主流产业。

在20世纪70—80年代,钢铁、汽车、消费型电子及办公事务设备等产业迅速衰落,但国防与航空产业,以及医药与生物科技等产业迅速崛起。

90年代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经济时代。

1991年布什总统向国会提交《国家的关键技术》报告,对美国在90年代的信息技术发展提出了总的要求,同年还颁布了《高性能计算法案》;1992—1996年间实施了《高性能计算与通信计划》,其目标主要是扩大美国在高性能计算与通信技术方面的领先优势,并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支撑技术。

1993年克林顿总统制定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行动纲领》,明确宣布实施“信息技术产业政策”、建设“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用20年投资4000~5000亿美元建立由通讯网络、计算机、数据库以及电子产品组成的网络,为用户提供大量的、统一标准的信息服务。

1996年签署了旨在消除电信市场竞争的管理法规壁垒的电信法案;2004年美国投入巨资推行一系列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被称为“美国创新的基础”的重大研究发展计划,以确保信息产业核心技术的领先地位。

据美国经济统计局统计,1990—1997年,美国信息产业产值翻番,达到6661亿美元,产值占GDP的比重从1985年的4.9%上升为8.0%,2000年高峰时产值达到8887亿美元,占GDP的8.8%。

1995—1999年间,信息技术产业每年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平均达到30%。

印度软件业的崛起

印度软件业的崛起是一个奇迹。

1991年印度政府发布文件,大力扶持软件行业,实施零税率,在银行贷款上也给予“优先权”,引发了印度软件行业的一场革命。

近年来,印度软件出口年均40%的速度迅猛增长,从1990年的1.3亿美元,到2000年的54.3亿美元,到2009年的360亿美元。

印度IT行业的产值也从1991年的10亿美元,猛增到2009年的734亿美元,年均增长30%。

印度软件业的发展历程,已经成为新兴产业在发展中国家成功发展的典型案例。

1980年托夫勒出版的《第三次浪潮》,指出人类已经经历了农业革命和工业文明的兴起,现在人类正面临着第三次浪潮的冲击,这是人类生活中爆炸性事件,在微电子学、生物学、空间科学、海洋学、信息论、控制论等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新工业群——信息电子工业、生物技术工业、宇航工业、海洋工业,将取代传统的工业——钢铁、石油、汽车、铁路等的地位。

新兴产业的发展,将使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人类生活方式等发生巨大变化。

目前世界已经进入了以低碳、节能环保、新能源、生命科学、新兴信息技术、空间科学、海洋学等为主导的第四次产业技术革命时期,这些新兴产业将推动人类进入一个绿色发展的新阶段。

战略性新兴产业蓄势待发

从国际上看,世界各国尤其是主要大国纷纷把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低碳技术、绿色经济等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

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国际经济科技制高点已经成为世界发展大趋势,科技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从国内看,尽管我国经济总量已列世界前茅,但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同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

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总体上经济发展技术含量不高,很多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先导性战略高技术领域科技力量薄弱,重要产业对外技术依赖程度仍然较高。

未来几十年,世界上包括我国13亿人口在内的20亿至30亿人将逐步进入现代化行列,能源资源需求和生态环境压力将大幅上升,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地球有限承载能力的矛盾将日益尖锐。

作为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人口大国,我国面临的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矛盾尤为突出,推动可持续发展任务尤为艰巨。

全球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迫切需要创新经济发展方式。

目前,我国宏观调控陷入两难境地,这也与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很大关系。

一方面,旧的发展模式必须要改变,房地产价格需要调控,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必须要抑制;另一方面,因为缺乏推动经济增长的新的动力,为了防止经济增长受到影9向,在调控时又不能尽力。

因而,积极发展新兴产业,改变落后的经济发展模式,成为当务之急。

我国原有的高新技术企业支持

对于新兴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我国实际上早已有政策的支持。

自1982年出台第一个国家科技计划以来,到目前已经有30多个科技计划从不同角度支撑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科技自身发展的科技需求。

目前,科技部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3+2”的科技计划体系。

2006年2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时发布决定公布施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根据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到2020年,全社会科技研发经费年投入总量将超过9000亿元,投入水平位居世界前列,企业将成为科技创新主体。

2008年国家高新区内企业5.2万家,年营业总收入65146亿元,实现净利润3301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27万亿元,比2007年增长18.6%,出口1957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下4%。

火炬计划、重点新产品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高技术产业化专项的实施,加速了大批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体系、机制和环境;培育了较为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科技部等有关政府部门,继续通过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推动创新型企业建设、引导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强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等措施,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科技部的国家自主创新产品认定为形成国家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奠定基础,并与政府采购的各项实施细则形成衔接。

高新技术企业也享有相应的一些优惠政策,如一些科研机构的科研用品免征关税;一些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大学科技园,享受免征房产税政策。

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享受15%的所得税优惠税率。

此外,各地政府也出台了一些各自的支持政策,这些都有利地推动了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而这些高新技术企业大多都属于未来的新兴行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的提出

2009年9月22日至23日,温家宝总理连续主持召开了三次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座谈会,约请47名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大学和科研院所教授、专家、企业和行业协会负责人,就新能源等七个产业的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在随后公布的会议公告中,该七大产业被表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之后,在11月23日召开的首都科技界大会上,温家宝总理发表了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学、生物医药、信息产业、以及空间、海洋和地球深部开发等六大领域。

这些表述共同构成了未来我国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的科技攻关路线图。

紧接着,部署2010年经济工作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我国要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要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报告指出,国际金融危机正在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决定国家的未来,必须抓住机遇,明确重点,有所作为。

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

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

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

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学依据最重要的有三条:

一是产品要有稳定并有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二是要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三是要能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

在今年两会上,作为调结构的重要举措之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全国政协委员提交了多个关于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案。

针对这些提案,在3月8日举行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案办理协商会上,发改委、财政部等5个部门负责人表示,将通过多方面举措,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胡锦涛2010年6月7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大力发展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信息网络、现代农业、健康、生态环境保护、空间和海洋、以及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等。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框架和范围

9月8日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会议指出从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出发,现阶段选择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在重点领域集中力量,加快推进。

由发改委等部委组成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思路研究协调小组已经开始着手编制《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代拟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与此同时,国家发改委已经确定,在“十二五”规划编制中,将新兴战略性产业的编制作为重点,产业的发展方向、战略重点和重大举措也将随之确定。

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已进一步厘定为7个领域、23个重点方向。

这七个领域为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

有关部委正密集研究与制定细则,预计整体规划于9月前后公布。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将于8月后陆续出台,而且“十二五”规划当中也会体现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

本报告对战略性生新兴产业所涉及到的七大领域已有的支持政策及其演变以及未来的政策预期进行阐述,从中发现未来政策的走向及对产业的影响。

预计到2015年,规划中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我国GDP的比重将达到8%,到2020年将升至下5%,而目前这一比重连2%都不到,七大产业发展前景非常看好。

随着相关文件和后续产业配套扶持政策的出台,全国有望掀起发展新兴产业的热潮,未来数年当中相关产业都将保持快速的发展态势。

新能源

近年来,国务院和发改委不断出台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促进了我国能源结构的不断改善和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划及其实施中的一些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如规划缺乏足够的资源评价基础,规划目标缺乏科学预见性,国家和地方规划间缺乏相互衔接,使可再生能源的发电规划同电网规划不同步、不协调的问题日益突出。

未来,我国“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的规划期为2011—2020年,不仅包含核电、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领域的开发利用,还包括洁净煤、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车用新能源等对传统能源升级,将采取有效措施加大节能力度,提高传统能源清洁化利用水平,同时推进替代产业发展,加大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利用规模。

随着规划实施,未来10年将累计直接增加投资5万亿元,每年增加产值1.5万亿元。

非化石能源产业将步入发展期。

截至2009年底,中国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仅为8%左右,根据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预计到20叼5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消费比重达到11%左右,到2020年比重达到下5%。

预计到2015年,天然气利用规模将达到2600亿立方米,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预计将从目前的3.9%提高到8.3%左右。

水电利用规模将达到2.5亿千瓦,核电利用规模将达到3900万千瓦。

水电和核电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将提高1.5%,达到9%。

其他非水能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也将达到1.1亿吨标准煤,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提高1.8%,达到2.6%左右。

到2015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消费比重将有望达到11%左右,而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则会从2009年的70%左右下降到63%左右。

据初步测算,到2020年完成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15%的目标,核电规模至少达到8000万千瓦以上,水电装机规模至少达到3亿千瓦以上,其他生物质能的利用规模应该达到2.4亿吨标准煤以上。

从政策预期来看,2010年4月开始实施的《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规定,未来将加强国家的规划,通过并网配额和保障性收购限额来约束地方盲目的扩张冲动。

同时,未来将加强电网建设和电网改造,扩大可再生能源电力配置范围,发展和应用智能电网等先进技术,完善电网运行管理,以提高吸纳可再生能源电力的能力,为可再生能源发电提供上网服务成为必然的趋势。

由于前几年新能源的高速发展,国家规划的目标很多已经都被突破。

所以,未来新能源的规划目标和占整个能源消耗的比例和增长速度必然会增加,从而进一步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增长。

但是,后续的政策可能会更多地鼓励效率更好、成本更低、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发展。

风电

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政策支持风电建设和发展。

在“十五”期间,提出实现大型风力发电机风机国产化率60%—80%的目标,并在2003年推行风电特许权开发方式,即:

通过招投标确定风电开发商和上网电价,有力地培育了国内风电产业的发展。

2008年,国家能源局把发展风电作为改善电源结构的重要任务之一,分别在内蒙古、甘肃、新疆、河北和江苏等风能资源丰富地区,开展了六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规划和建设工作。

2010年7月5日,为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西部地区又好又快发展,国家计划2010年西部大开发新开工23项重点工程(包括西部风电基地建设),投资总规模为6822亿元。

同时,国家能源局也加快了中国沿海地区大型风电基地的建设,推出了江苏沿海地区千万千瓦级海上和潮间带风电基地建设的规划,并开始了多个海上风电场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

2010年2月,国家能源局、国家海洋局联合下发《海上风电开发建设管理暂行办法》,规范海上风电建设。

2010年6月,中国首次海上风电特许权招标启动,吸引了众多风电巨头参与投标。

2007年发改委颁布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该目标于2010年即可完成,预计2015年全国风电规划装机为9000万KW(含海上风电500万KW),2020年全国风电规划装机1.5亿KW(含海上风电3000万KW)。

同时到2015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消费比重达到11%左右,到2020年比重达到下5%,其中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为2%左右。

2010年下半年国家将出台“风电并网技术标准”,主要围绕风电场与电网之间的关系对风电场提出技术要求、风电并入电网所需要满足的功率、负荷等运行条件,解决风电“发得出,送不出”。

同时,国家将大规模发展海上风电,海上风电场工程前期工作和建设施工有关的技术标准和规程规范也将制定。

目前沿海多省已完成或正在准备海上风电规划,到”十二五”末,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和福建的海上风电装机分别是70万千瓦、460万千瓦、150万千瓦、300万千瓦和40万千瓦,而到2020年,上述地区的装机规划为155万千瓦、945万千瓦、370万千瓦、700万千瓦和110万千瓦。

据中国气象局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估中心最新测算,中国陆地和海上风电的潜在开发量分别为23.8亿千瓦和2亿千瓦。

2009年底国内装机容量为2580.5万KW,风能利用率约为1%。

未来,在国家绿色政策的支持下,风电将风光无限,未来风电的市场空间将不断释放,为风电相关企业提供了广阔的盈利和发展空间,iSuppli刚预计未来三年每年风电将产生9亿美元以上与该领域相关的新业务。

海上风电的开发对风电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会推动国内风电行业的技术提升和产业升级。

同时随着未来风电并网技术标准的出台,将有利于促进风力发电产业健康、持续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风电产业的良性发展。

2009年我国新增风电装机10129台,装机容量1380.32万KW,超过美国排名全球第一,新增装机容量连续第五年翻番。

截止2009年底全国风电装机容量达到约2580.5万KW(GWEC,2010.3),预计2020年我国风电总装机容量将达1.千瓦,也就是说未来11年中每年新增装机容量大约为1129万千瓦,而2009年新增装机容量已达到1380.32万干瓦。

近几年来,我国的海上风电发展迅速。

2009年3月20日由华锐风电研制的首台3MW风电机组在上海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的安装成功,则标志着我国真正意义的海上风电开发正式拉开帷幕。

2009年9月,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首批三台机组并网发电,从此使我国电力消费中首次出现海上风电。

从供给来看,近几年进入风电领域的企业迅速增加,到2009年10月底我国已有82家企业进入风力发电机组整机制造行业。

而且随着今年风电市场依然快速增长,各主要厂家纷纷提出大幅投资扩产的计划。

我们预计到2011年随着需求增长的下滑和产能的进一步扩张,行业竞争将会更加激烈。

在2009年全球十大风机厂商中,我国有三家企业跻身前三。

风电开始步入高速成长期,在产业政策的强劲带动下,预计到2010年底我国的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35吉瓦,到2020年将达到150吉瓦,这将为风电机组整机制造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其次,受益于全球风电市场的快速发展,从2007年开始,我国一些风电整机制造企业开始探索向海外市场扩张,从2009年统计数据看,国内风电设备出口正在稳步增加。

未来几年风电叶片行业持续繁荣,按照规划目标,未来5年的年均叶片需求(以年均装机量1200万KW,以兆瓦级风机占比90%以上推算)约为8000套/年。

2009年中国内地新增装机容量1380万KW,对应叶片消耗(以兆瓦级风机占比80%以上推算)约为10000套。

“十二五”期间,叶片需求将主要为1.5MW的40.25m以上的大叶片。

目前,我国叶片生产主要集中在少数几家研发能力强、产能规模大的企业手上,国内三大企业正在逐步形成自主的研发平台。

所以叶片生产企业也将会较大的盈利空间。

核电

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政策支持核电建设和发展。

2007年,发改委发布的《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