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修订本科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讨论稿.docx
《关于修订本科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讨论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修订本科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讨论稿.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修订本科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讨论稿
关于修订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
各院(部):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2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学校2012年教学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深化以学分制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实现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战略目标,构建具有安徽工业大学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决定启动新一轮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全面修订工作,并提出如下原则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以人为本,夯实基础,注重创新,突出特色”的思路,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构建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符合学校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基本原则
1.整体优化,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原则。
围绕培养目标,整体设计专业教学计划,加强基础,突出特色;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贯通,加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2.因材施教,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原则。
在满足对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对学习优异生和有特殊专长学生群体,制定专门的培养方案,开展人才培养的探索和改革;积极推动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的有效衍接,各学科专业应适当列出研究生课程作为本科生专业选修课,为优秀本科生继续在我校攻读硕士、先修部分研究生课程,尽早开展科学研究创造条件;要充分利用我校以工为主,工、理、管、经、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优势,研究制订双专业双学位培养方案。
3.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
强化实践教学,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增强综合性、设计性及贴近工程技术实验比例,增加开放实验、自选实验的比例,鼓励跨院系、跨学科选做实验。
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工程意识、工程实践意识、社会实践能力出发,对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社会调查、毕业设计(论文)和课外科技活动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整体、系统的优化设计。
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创作,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实验、自主设计、自主实习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性实践教学活动。
4.坚持专业规范与专业特色相结合原则。
培养方案的修订应体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教育部卓越计划等的要求,对已出台专业认证标准或专业教学规范的,培养方案要满足专业认证标准或专业教学规范。
已进入卓越计划的专业,应使培养方案尽量符合教育部卓越计划的原则要求。
同时,培养方案的修订应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要结合教育部2012版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凝练专业主干课程,精炼教学内容,紧跟行业发展形势,进一步强化学科专业优势,突出专业特色。
5.积极推进国际合作办学。
各专业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借鉴国外大学的先进理念,吸收国外优质课程资源,为学生搭建国际学习交流平台,鼓励学生出国实习、访学、深造;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的联合培养、合作办学,实现资源远程共享。
三、专业培养方案的框架结构和具体要求
1.学制(修业年限)学位:
各专业(建筑学除外)标准学制为4年,弹性学习年限3~6年;建筑学专业标准学制为5年,弹性学习年限4~7年。
授予学位以教育部批文为准。
2.学时与学分要求:
(1)四年制本科专业,总学分不超过175学分;建筑学专业不超过210学分。
四年制本科专业课内学时控制在2200学时以内,建筑学专业课内学时控制在2700学时以内。
(2)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
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的15%,理工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
集中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设计、课程设计、各类实习等):
工科类、艺术类专业不应低于35学分,建筑学专业不应低于40学分,理科类、经管类、法学类和文科类专业不应低于25学分。
(3)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激励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设计创作,培养计划设置创新教育与实践学分,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2个学分的创新教育与实践学分,方能毕业。
(4)学生在校期间应完成6个学分的人文素质选修课,其中必须修读2个学分的艺术类学分,2个学分的理工类学分(经管类、法学类和文科类专业)或2个学分的文科类学分(理工类专业)。
3.学分计算
(1)理论课、实验、上机16学时计1学分;
(2)体育课30学时计1个学分;
(3)集中安排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实习、实训、课程设计、科研训练、学年论文、毕业设计或论文等),每周计1学分。
4.学分分配比例
理论教学:
公共基础课程,约占50%;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约占35%;专业课(含选修课),约占15%。
注:
(1)选修课的学时总量应达到理论教学学时总量的10%以上。
(2)总学分未包含人文素质选修课、形势与政策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创新教育与实践学分.
(3)毕业论文(设计)按16学分计。
5.双专业双学位培养方案
本科各专业原则上都应制订双专业双学位教学计划,各专业双学位课程设置总学分不超过60学分(建筑学专业不超过70学分)。
毕业设计:
工科专业14周,经管文理法专业10周。
6.培养方案包括的内容
(1)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请参照2012版本科专业目录);
(2)学制、学位及毕业学分要求(含课内教学、公共选修、创新学分等);
(3)主干学科(请参照2012版本科专业目录);
(4)核心课程,4年制专业不超过12门,5年制专业不超过15门(请参照2012版本科专业目录);
(5)课程设置;
(6)各类课程学时学分分配表等;
(7)双学位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格式请按照2009版培养方案填写。
四、关于课程设置的意见
1.课程设置是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课程既要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又要体现专业自身的特点和办学特色;要根据需要和可能适当减少课内学时比例,进一步构建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的课程教学体系。
2.思政课、军事课、形势与政策教育、就业指导、创新课、心理健康教育的学分及安排要求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课内学时
课外学时
开设学期
修读学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
48
32
16
1
计算机、数理、管工、管理、经济、文法、外语
2
冶金、材料、化工、建工、机械、电气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6
96
56
40
1
冶金、材料、化工、建工、机械、电气
2
计算机、数理、管工、管理、经济、文法、外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3
48
32
16
3
冶金、材料、化工、建工、机械、电气
4
计算机、数理、管工、管理、经济、文法、外语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
32
24
8
3
计算机、数理、管工、管理、经济、文法、外语
4
冶金、材料、化工、建工、机械、电气
军事理论
2
36
36
1
冶金、材料、化工、建工、机械、电气
2
计算机、数理、管工、管理、经济、文法、外语
军训
[2]
2周
1
全校各专业
创造学与创新能力开发
[2.5]
40
2
冶金、材料、化工、建工、机械、电气
3
计算机、数理、管工、管理、经济、文法、外语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
32
6
26
1-2
全校各专业
形势与政策教育
[2]
[96]
36
1-6
全校各专业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2]
38
38
1-7
全校各专业
思想政治类课要将课堂讲授、课外导读与社会实践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多采用案例教学,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增强教学效果。
要大力改革考核方式。
注:
开课学期的学院安排是考虑师资平衡的问题,在培养方案中请尽量照此排列。
3.外语课程要求
外语教学分为基础教学和专业外语教学两个阶段,学习和应用不断线。
大学英语设置为16学分256学时,分2学年4学期开设。
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英语基础和水平,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采取分级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行分级教学。
艺术类专业和高水平运动员不实行分级教学。
外语学院要争取面向全校多开设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提高强化的选修课程,以及其它语种的选修课程。
专业教学阶段要积极推进双语教学,各专业要积极创造条件开设一定数量的双语课。
4.计算机基础课程由计算机文化基础或大学计算机基础(2.5学分)和计算机程序设计两门课组成。
要根据学生入学计算机基础水平的差异,采用分级教学,强化实践训练,改革考试方式,强调培养建模与程序设计的能力。
计算机程序设计包括C语言及程序设计(4学分)和VB语言及程序设计(3.5学分)。
各专业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需要选择修读某一门程序设计课程,允许文学类、艺术类、高水平运动员学生开设多媒体、Access数据库技术、网页制作课程代替程序设计课。
5.大学体育设置为4学分120学时,分2学年4学期开设。
课程按专项设置,如篮球、排球等,学生在校期间修完4个不同专项即可。
6.数学类、物理类、力学类、制图类等基础课程的设置请参照2009版培养方案。
各专业如有特殊要求,可在与开课学院沟通后,提出有关课程的设置意见。
各开课单位也应积极创造条件,分专业类别开出满足不同专业需求的更多的课程资源,按知识模块细化课程建设与管理。
7.理工类专业在公共基础课模块开设“企业管理”必修课。
(2学分32学时)。
8.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的设置上,要深化教学改革,建立起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的课程体系。
努力构建学科基础与专业基础平台。
鼓励在二级类学科的基础上建立学科大类基础平台,由高水平教授领衔建设学科大类基础课程。
构建专业主干课程平台,继续凝练专业主干课程,精练教学内容、追踪学科前沿、强化实际应用;按照严谨专业培养与灵活就业适应相结合的原则开设专业方向课程。
对专业课程(特别是核心课程)要进行精心设计,做好梳理与整合,既要避免课程重叠,又要使课程之间形成无缝对接。
要推动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能力为引导,做好课程内容的设计;要充分发挥教学团队在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要精心设计,力争使本科课程体系与研究生课程体系贯通。
9.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各专业应改革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切实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要结合专业特点与社会需求,认真研究并改革实验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比例;要认真研究并改革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模式,加大与生产、科研、社会实际结合的力度;要认真研究并改革实习、社会实践环节的设置,加强校企合作,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融入社会;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科技竞赛活动和相关社团活动。
为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对于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参加创新实践活动所取得的成果,经认定,可作为如课程设计、实践与实习、实验、毕业设计(论文)的学分。
10.加强双语教学,提高学生外语应用能力。
各专业要积极开设双语课程,深入研究教学方法,优选双语教材。
让学生在学会专业知识的前提下,不断提高用外语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国际交往的能力。
11.卓越工程师专业要按照教育部对卓越工程师的要求进行课程设置,突出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2.与国外大学实施互授学位的专业,应与外方学校充分沟通,切实做好与外方学校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衍接问题,为学生出国深造创造良好条件。
五、其它要求
1.为便于教学计划衍接,各专业在提交新的培养方案时,应同时提交一份与现执行培养方案相比较的课程变动情况报告,并对诸如课程替代等可能在修读中出现的问题做出明确说明。
2.各学期课时分配应合理,松紧适宜,第五、六学期应多安排专业课程,第七学期后半段尽量少安排课内教学的课程。
3.集中实践环节的安排要避免集中在一个学期,安排在同一学期的应尽量安排在期初和期末。
4、各专业在修订完成培养方案的同时,要认真做好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简介的修订工作。
5、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的专业,应按照要求制订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6、实施互授学位的本科专业,应在培养方案中标注出与对方互认的课程。
7、新增课程如非本院系开设,请务必事先与开课院系做好沟通,并在上报的培养方案中注明开课院系,以便于编制课程代码。
8、本次修订的培养方案自2013级开始执行。
六、组织工作
1、培养计划的制(修)订,是关系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工作。
各学院应高度重视,要组成制定培养计划的领导小组,由院长挂帅、教学院长具体负责,以保证此项工作的顺利完成。
各学院(系)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要广泛征求意见和研讨,学科交叉的专业要聘请相关学院或兄弟院校的专家、教授参加研讨。
要切实做好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和课程名称的规范性;实验课时的确定要结合实验内容需要,内容上要考虑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杜绝因人设课或因无人而不设课的情况。
各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审核本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2、教务处负责组织学校本科教学培养计划修订工作专家组对全校各专业培养计划进行审查与验收,验收合格的培养计划报校领导批准后颁布实施。
七、工作日程安排
1.各学院应于5月15日前完成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以纸质形式报送教务处教学建设与改革科。
同时发送电子版至***2.报送材料:
学院制订培养方案讨论会议纪要,培养方案变动说明,各专业培养方案。
3.联系人:
附件:
教育部2012版本科专业介绍
二○一三年三月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