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考考点滚动练基础知识+论述类+小说+文言文+作文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18041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高考考点滚动练基础知识+论述类+小说+文言文+作文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高考考点滚动练基础知识+论述类+小说+文言文+作文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高考考点滚动练基础知识+论述类+小说+文言文+作文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高考考点滚动练基础知识+论述类+小说+文言文+作文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高考考点滚动练基础知识+论述类+小说+文言文+作文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高考考点滚动练基础知识+论述类+小说+文言文+作文1.docx

《高中高考考点滚动练基础知识+论述类+小说+文言文+作文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高考考点滚动练基础知识+论述类+小说+文言文+作文1.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高考考点滚动练基础知识+论述类+小说+文言文+作文1.docx

高中高考考点滚动练基础知识+论述类+小说+文言文+作文1

考点滚动练十二

(基础知识+论述类+小说+文言文+作文)

  时间:

120分钟 

  满分:

114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相较于享誉中外的佛教圣地九华山,紫蓬山似乎名不见经传,但谁又能想到,历史上,它曾是淮军将领的摇篮。

B.奥运冠军李宁对体育产业化的一番言论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各俱乐部负责人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C.历史学家黄仁宇爱读古书,他的《万历十五年》在叙事之中论古讽今,注重历史学著作的社会效益和经世致用。

D.有流程表当然好,但这流程是提前制定好的,展会进行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突发情况,这时就不能胶柱鼓瑟,要适时作调整。

答案 B

解析 A项,名不见经传:

名字在古籍中没有记载,指人或事物没有什么名气。

用在此句中符合语境。

B项,抛砖引玉:

谦辞,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

此句中用来评价李宁的言论,不合适。

C项,经世致用:

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

用在此句中符合语境。

D项,胶柱鼓瑟:

比喻固执拘泥,不能变通。

根据语境“要适时作调整”可知此处使用正确。

2.[2016·东三省三校联考]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杰出的流行音乐创作者努力将严肃音乐的表现力与通俗音乐的积极因素相互交融,巧妙嫁接多种艺术元素,拓宽流行音乐的表现内涵和审美空间。

B.考古工作者在发掘大汶口文化的遗物中,太阳从山巅升起,中间云烟缭绕的画面格外引人注目,据说这是我国最古老的“旦”字的写法。

C.近年来,虽然政府已经加大了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扶持力度,但对于刚刚起步的毕业生来讲,减少税收额度和提供少量的借贷资金,并不能起到实质上的帮扶作用。

D.法国总统表示,大部分遇难者的年龄在35岁以下,并强调此次恐怖袭击是法国首都夜生活热闹的地区为目标,包括酒吧、餐馆和一个音乐厅。

答案 C

解析 A项动宾搭配不当,“拓宽……内涵”不搭配;B项中途易辙,第一分句主语是“考古工作者”,第二分句主语是“……画面”;D项句式杂糅,“是……为目标”改为“以……为目标”。

3.[2016·湖南衡阳一模]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穿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

A.无艺而有道,那是空洞的理论 无道而有艺,艺则无精、无神

B.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 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

C.无道而有艺,艺则无精、无神 无艺而有道,那是空洞的理论

D.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 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

答案 B

解析 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

4.[2016·洛阳一模]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

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几个人反应不同,和感受力的强弱有很大关系。

①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

②旁人也许说它很宜于入画,或者说它是高风亮节的象征

③比方路边有一棵苍松,你看见它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

④这两个字涵义极广

⑤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

⑥我见到它可以让人纳凉

A.①④⑤②③⑥B.③⑥②①⑤④

C.⑤①③②⑥④D.④①⑤③⑥②

答案 D

解析 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题,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

语段中④紧承上文“感受”,后面的冒号表示下文是对其的解释,①紧承上句“感受”;⑤总领③⑥②句。

二、现代文阅读(23分)

(一)[2016·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9分,每小题3分)

文学中有历史。

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

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

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

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

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

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黄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

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

王国维《古史新证》说:

“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

”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

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

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

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

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

解开的途径有二:

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

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就写了《〈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海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

将历史成分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商先王亥为最明显的例子。

上面说的是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

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

《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可是如果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之穿凿了。

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以为是历史。

如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昇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的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作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观众看到这个情节时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

(摘编自周振鹤《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

5.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当今历史学界,历史学家的研究领域不断地扩展,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研究历史的资料。

B.古代的史学家选取史料的范围比较狭窄,他们并未广泛采用“以诗证史”或将小说用于社会历史研究之类的方法。

C.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

D.历代学者对《山海经》有不同认知,《隋书·经籍志》把它列入史部,视为史书,王国维则把它作为古史材料看待。

答案 C

解析 文中引用的王国维《古史新证》中的话的意思是,一些历史学家疑古太过,就连尧、舜、禹是否存在都怀疑。

选项错在“就不会‘疑古’”,原文是“疑古之过”,意思是可以疑古但不能过度。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很多人认为《山海经》的记载荒唐夸张,与真实的历史差别较大,司马迁也持这种观点,因此《史记》并不采用《山海经》。

B.《四库全书》的编者认为,《山海经》所记的神话传说并无真实可言,不宜归入史部,而应列入子部小说家类。

C.谭其骧和王国维利用《山海经》研究历史的方法不同,前者是将神话和历史分而治之,后者则从神话中发掘史料。

D.电视剧《康熙王朝》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虚构,其中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有出入,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

答案 D

解析 “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错误,文中说“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也会产生新的传说,这些传说将来会不会成为研究这个时代的史料也未可知。

B.“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

C.在历史研究中,当代学者会把文学作品作为史料看待,在他们看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艺术手法差异并不重要。

D.文学作品能否成为史料,取决于历史学家的眼光,而历史学家对文学与史学关系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当时的学术背景。

答案 B

解析 原因分析错误。

神话传说是文学,而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并非史料。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14分)

非常罪

[德]海因茨·利普曼

两个月前我来到纽约,和另外两位也是来自德国的朋友向一个身材肥胖、脾气暴躁的爱尔兰人莫菲合租了一间阴暗破旧的房屋,我们当时既没有钱又没有固定职业,全靠做点临时工维持生计。

莫菲是个鳏夫,独自带着5个小孩,吉米是最小的一个。

我们住的房子位于南曼哈顿一个贫穷落后又拥挤的社区,社区里有许多像这样子的大型租赁住宅。

我们在莫菲那里住了将近三个月的时候,吉米突然一病不起,病情看来不甚乐观。

来美前,我的房友古特是柏林有名的儿科医生,但他表示不能为吉米治病,因为他还没有通过美国的国家医生执照考试。

莫菲请来的医生是个老态龙钟、瘦骨嶙峋的意大利人,他一共来了两次:

一次是上午10点,一次是下午。

午夜一过,吉米的体温不断升高,气息渐如游丝般微弱。

古特催促莫菲再去叫大夫。

过了一会儿,莫菲却独自回来了。

“他不愿意来。

”莫菲喃喃说道,无助愤怒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上次看病的费用我还没付清,他坚持要先看到钱才肯来……”

此时低矮的房间里挤满了人。

邻居里臃肿的意大利妇人、白发苍髯的犹太人和波兰的传教士都站在门边,他们窃窃私语并忙着凑钱,最后却失望地摇头叹息。

莫菲怔怔地望着垂死呻吟的孩子,猛然转过身对古特吼道:

“好歹你也是个医生,看在上帝的份上,不要眼睁睁看着我的孩子死掉!

”在场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古特身上,古特脸色惨白。

我了解古特此刻的心情。

再过几个月他就可以参加美国国家医生执照考试,开始崭新的生活。

如果他站在法律这一边,可以看到的是他灿烂的未来;如果站到另一边,他就会辜负这个提供给他新家园的国家,违反法律并失信于政府。

而且万一被捕,他会丧失居留权,陷入无边的困境中。

现在夹在中间的是一个身患重病的小孩,在发烧和痛楚中瑟缩。

古特终于作出了决定。

他为吉米的小生命奋战了十天十夜,几乎没有合眼,面容变得枯槁憔悴。

吉米总算度过了危险期,捡回一条命,不过真正的故事才刚开始。

正好在吉米可以下床的那一天,警察逮捕了古特,据说是那个意大利老医生告的密。

这在社区内引起了一阵少有的骚动,一张张历经沧桑的苍老面孔因愤怒而涨红。

隔天这批人当中没有任何一个人去上班,大家全都赶往纽约市立法院,我们把法庭挤得水泄不通,据我估计大概超过一百个人。

古特被传讯时,这些人蜂拥而上,法官坐在法庭高台前,惊讶地望着下面这群奇怪、沉默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

“有罪还是没有罪?

”法官问道。

在古特还没来得及开口之前,一百多个人齐声喊道:

“没有罪!

“肃静!

”法官呵斥道,指着站在古特背后的莫菲说,“你说说看。

莫菲开始叙述。

法官专心听着,并环视着一张张老迈的脸孔。

“……所以我们就来到这里,”莫菲在结束时说道,“我们来这里就是要保释我们的医生,如果你判他坐牢的话,我们已经凑足了钱,如果他因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其实是为拯救一个小孩的生命——而被判罚金的话,我们已经准备好68块美金了。

法官面带微笑地站起来,举起槌子敲向桌面,“古特先生,您违反法律!

”法官说,“原因是为了遵循另一个更高的律法。

我因此判您——无罪!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场“大审”是1935年1月24日在纽约市立法院开庭的。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

A.小说叙述了一位还没有拿到美国国家医生执照的德国人古特在美国不惜违背美国法律抢救莫菲的小儿子吉米的故事,使用了第一人称,“我”是全文的线索,是古特医生救治吉米的见证者,更是小说高潮的推动者。

B.小说第一段介绍“我”和另外两个德国人合租一间破旧房屋的内容,一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背景,二是侧面描写美国也有贫穷的地方,以此引出下文的情节。

C.“此时低矮的房间里挤满了人”一句表现了这里的人们即便是在贫困状态下也没有忘掉人与人之间应相互帮助,尽管贫穷,他们依然愿意为小吉米凑钱看病。

D.文章最后一段主要告诉读者上述故事是真实发生过的,作者只是客观叙述了故事,特别是具体的时间、地点等也都说明这个故事曾经发生过,很多人还没有忘记。

答案 C

解析 A项“更是小说高潮的推动者”表述有误。

B项“侧面描写美国也有贫穷的地方”错误,不是侧面描写,而是正面描写。

D项“上述故事是真实发生过的”“特别是具体的时间、地点等也都说明这个故事曾经发生过,很多人还没有忘记”错误,写出具体时间、地点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9.如何理解“在场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古特身上,古特脸色惨白”?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因为当时的古特处于两难的境地,无法抉择。

法律上,如果医治这个孩子,他将失信于政府,万一被捕,就会丧失居留权,失去即将到来的崭新生活;道德上,如果不医治这个孩子,孩子就可能失去生命,这令他于心不安。

无论怎样选择,对他来讲都是痛苦的,所以他脸色惨白。

解析 回答问题,要注重古特此时的处境,即古特在柏林是有名的儿科医生,但在美国还没有获得行医资格,这使他处于一个两难的境地:

道德上,不抢救吉米于心不安;法律上,抢救吉米,自己没有美国的国家医生执照,会违反美国法律,甚至被捕、丧失居留权等。

据此分析即可。

10.请简要概括法官的心理变化。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开庭时,疑惑于来了这么多奇怪、沉默的人;②庭中,对大家的表现很不满;③后来,专注于莫菲的陈述;④审判时,欣慰于古特的救人之举,判其无罪。

(6分,答出一点给1分,两点给3分,三点给5分,四点给6分)

解析 回答问题,要注重法官在法庭上的表现及其心理变化。

如开庭时,小说通过法官的视角写了其“惊讶地望着下面这群奇怪、沉默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这体现了法官内心的疑惑;在法官询问古特是否有罪时,大家齐声高喊“没有罪”,法官“呵斥”大家“肃静”,这体现了法官对这种表现的不满;然后写了法官专心地听莫菲叙述事件的来龙去脉;最后写法官微笑地宣布古特无罪。

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三、文言文阅读(19分)

[2017·临沂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吴百朋,字维锡,义乌人。

嘉靖二十六年进士。

授永丰知县。

征拜御史,历按淮、扬、湖广。

擢大理寺丞,进右少卿。

四十二年夏,进右佥都御史,抚治郧阳。

改提督军务,巡抚南、赣、汀、漳。

与两广提督吴桂芳讨平河源贼李亚元、程乡贼叶丹楼,又会师破倭海丰。

初,广东大埔民蓝松山、余大眷倡乱,流劫漳、延、兴、泉间。

官军击败之,奔永春。

与香寮盗苏阿普、范继祖连兵犯德化,为都指挥耿宗元所败,伪请抚。

百朋亦阳罢兵,而诱贼党为内应,先后悉擒之,惟三巢未下。

三巢者,和平李文彪据岑冈,龙南谢允樟据高沙,赖清规据下历。

朝廷以倭患棘,不讨且十年。

文彪死,子珍及江月照继之,益猖獗。

四十四年秋,百朋进右副都御史,巡抚如故。

上疏曰:

“三巢僭号称王,旋抚旋叛。

广东和平、龙川、兴宁,江西龙南、信丰、安远,蚕食过半。

不亟讨,祸不可言。

三巢中惟清规跨江、广六县,最逆命,用兵必自下历始。

”帝采部议,从之。

百朋乃命守备蔡汝兰讨擒清规于苦竹嶂,群贼震慑。

隆庆初,吏部以百朋积苦兵间,稍迁大理卿。

给事中欧阳一敬等请留百朋剿贼,诏进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巡抚如故。

百朋奏,春夏用兵妨耕作,宜且听抚,帝从之。

寻擢南京兵部右侍郎。

乞终养,不许。

改刑部右侍郎。

父丧归,起改兵部。

万历初,奉命阅视宣、大、山西三镇。

百朋以粮饷、险隘、兵马、器械、屯田、盐法、番马、逆党八事核边臣,督抚王崇古、吴兑,总兵郭琥以下,升赏黜革有差。

又进边图,凡关塞险隘,番族部落,士马强弱,亭障远近,历历如指掌。

以省母归。

起南京右都御史,召拜刑部尚书。

逾年卒。

(选自《明史·吴百朋传》,有删改)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征拜御史,历按淮、扬、湖广    按:

巡视

B.为都指挥耿宗元所败,伪请抚    伪:

假装

C.父丧归,起改兵部    起:

再度做官

D.以省母归    省:

探视

答案 A

解析 按,官职名,按察使。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巡抚,意为巡视安抚;也是职官名,明代开始设置,职责是代替君王来巡视天下。

B.会师,行军之时,各路人马在某一地点聚集起来,也可比喻几个方面人员的会合。

C.僭号,冒用上级的爵位;“僭”,指超越自己的身份,冒用在上者的职权、礼仪行事。

D.屯田,利用戍卒或农民、商人垦殖荒地,汉以后政府沿用此措施取得军饷和税粮。

答案 C

解析 “冒用上级的爵位”错误,应为冒用帝王的尊号或超越本分的封号。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吴百朋能文能武,颇有战功。

吴百朋是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先后担任了御史、右少卿等职务,后来改任为提督军务,与两广提督共同讨伐河源贼寇,后二人又在海丰打败倭寇。

B.吴百朋有勇有谋,冲锋陷阵。

对三处盗贼巢穴朝廷有近十年没有征讨,吴百朋认为他们蚕食多处土地,若不快速征讨会招致大祸,就上书献计并亲自率兵征讨。

C.吴百朋久苦兵事,屡受升迁。

朝廷认为吴百朋在打仗方面久积劳苦,就任命他为大理卿,但欧阳一敬等人上奏求朝廷留下吴百朋剿灭乱贼,皇上就任命他为兵部右侍郎等。

D.吴百朋考核官员,做事认真。

万历初年,吴百朋巡视宣化、大同、山西三镇,用粮饷、险隘等八事考核边地大臣,并根据考核情况对除了督抚、总兵外的官员进行升降奖罚。

答案 B

解析 “亲自率兵征讨”错误,原文有“百朋乃命守备蔡汝兰讨擒清规于苦竹嶂”,意思是吴百朋下令,蔡汝兰擒获赖清规。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百朋亦阳罢兵,而诱贼党为内应,先后悉擒之,惟三巢未下。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又进边图,凡关塞险隘,番族部落,士马强弱,亭障远近,历历如指掌。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吴百朋也假装罢兵,而引诱乱贼的同党作为内应,先后将他们全部抓获,只有三个贼寇的巢穴没有攻下。

(得分点:

“阳”“诱”“悉”各1分,大意2分)

(2)又进献边防图,凡是关塞险隘的处所,番族的部落,兵马的强弱,亭障设置的远近,都清晰分明得像看手掌一样。

(得分点:

“进”“凡”“历历”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吴百朋,字维锡,义乌人。

考中嘉靖二十六年的进士。

授任永丰知县。

受征召就任御史,历任淮、扬、湖广的按察使。

晋升为大理寺丞,升任右少卿。

四十二年夏天,他升任右佥都御史,在郧阳任巡抚。

调为提督军务,任南、赣、汀、漳巡抚。

与两广提督吴桂芳讨伐平定河源的乱贼李亚元、程乡的乱贼叶丹楼,又会师一处,在海丰打败倭寇。

起初,广东大埔的百姓蓝松山、余大眷发动叛乱,在漳、延、兴、泉之间流窜劫掠。

官军打败了他们,他们逃到永春,与香寮的盗贼苏阿普、范继祖联合侵犯德化,被都指挥耿宗元打败,他们假装请求安抚。

吴百朋也假装罢兵,而引诱乱贼的同党作为内应,先后将他们全部抓获,只有三个贼寇的巢穴没有攻下。

三个巢穴是指和平的李文彪所占据的岑冈,龙南的谢允樟所占据的高沙,赖清规所占据的下历。

朝廷因为倭患棘手,不去讨伐将近十年了。

李文彪死后,他的儿子李珍与江月照继承他,更加猖獗。

四十四年秋天,吴百朋升任右副都御史,仍像原来那样任巡抚。

他上奏章说:

“三个巢穴的乱贼冒用尊号而称王,一会儿请求安抚一会儿又反叛。

广东的和平、龙川、兴宁,江西的龙南、信丰、安远,被蚕食过半。

不赶紧讨伐,祸害不可言说。

三个巢穴中只有赖清规的势力跨江、广六县,最违逆圣命,用兵必须从下历开始。

”皇帝采纳了部里的主张,依从了他。

吴百朋便命令守备蔡汝兰在苦竹嶂讨伐并擒拿了赖清规,众贼震惊慑服。

隆庆初年,吏部因为吴百朋在打仗方面积久劳苦,逐渐升他任大理卿。

给事中欧阳一敬等人奏请吴百朋去剿灭乱贼,皇帝下诏将他升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仍像原来那样任巡抚。

吴百朋上奏,春夏季节用兵妨碍农田的耕作,应该姑且听任并安抚,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

不久他升任南京兵部右侍郎。

(吴百朋)请求退休,不被准许。

改任为刑部右侍郎。

父亲去世后回乡服丧,再度做官时改任兵部职。

万历初年,奉命巡视宣化、大同、山西三镇。

吴百朋以粮饷、险隘、兵马、器械、屯田、盐法、番马、逆党八个方面考核边疆大臣,督抚王崇古、吴兑,总兵郭琥以下的官吏,分别受到升官赏赐或罢免的处理。

又进献边防图,凡是关塞险隘处所,番族的部落,兵马的强弱,亭障设置的远近,都清晰分明得像看手掌一样。

后因探视母亲回乡。

起用为南京右都御史,召拜刑部尚书。

过了一年去世。

四、写作(60分)

15.[2016·洛阳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492年9月9日,哥伦布率领他的船队开始了他们伟大而艰险的航程。

一个月后,船队仍然行进在茫茫大海之中,一丝陆地的影踪都看不见。

随着时间一天天地过去,随着船队距家乡越来越远,一种孤寂感和强烈的思乡之情在船上蔓延开来,船员们的不安与躁动一天比一天强烈,他们甚至叫喊着要求哥伦布返航。

望着茫茫的大海,哥伦布也开始动摇了。

然而,或许是上天给了他某种神谕,哥伦布下令:

再等三天,如果三天之后仍看不到陆地,就返航!

然而,就在命令发出的第二天,他们看到了海面上漂浮着的树枝和别的杂物。

10月12日,也就是期限的最后一天,奇迹出现了:

他们在遥远的水天相接处,发现了大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解析] 要想写好材料作文,就必须认真审视材料,设法找出材料中有关立意的点滴“标识”,反复揣摩命题人既定的写作“走向”,尽量做到“顺竿子往上爬”,把握最佳立意角度。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

材料中的对象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关键句是“再等三天,如果三天之后仍看不到陆地,就返航!

”考生要明确立意的角度。

参考角度:

不要草草选择,不要匆匆结论,更不要轻言放弃,每次想要放弃的时候,我们不妨告诉自己:

再等三天。

[例文] 

在等待中成长

——致自己

余华写过一篇小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