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备考世界历史之世界近代现代史易错易混知识汇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17947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复习备考世界历史之世界近代现代史易错易混知识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复习备考世界历史之世界近代现代史易错易混知识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复习备考世界历史之世界近代现代史易错易混知识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复习备考世界历史之世界近代现代史易错易混知识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复习备考世界历史之世界近代现代史易错易混知识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复习备考世界历史之世界近代现代史易错易混知识汇编.docx

《高考历史复习备考世界历史之世界近代现代史易错易混知识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复习备考世界历史之世界近代现代史易错易混知识汇编.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复习备考世界历史之世界近代现代史易错易混知识汇编.docx

高考历史复习备考世界历史之世界近代现代史易错易混知识汇编

世界近代现代史易错易混知识汇编

1、资本的原始积累与资本积累不是一回事;其区别是:

资本的原始积累是强迫劳动者同生产资料分离,而资本积累是通过剥削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积累资本的过程;资本原始积累“不是资本主义生产力方式的结果,而是它的起点”,资本积累发生在资本主义生产力方式发展过程中;资本原始积累的手段是赤裸裸的、强盗式的直接掠夺,而资本积累的手段是具有间接性和隐蔽性的剥削。

其联系是:

资本积累方式以剩余价值为前提,剩余价值以资本主义生产力方式为前提,而资本主义生产力方式又以资本原始积累为前提。

2、新航路开辟时代的“黄金热”的本质不是资产阶级的贪婪,而是资产阶级的进取。

15世纪,欧洲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导致了对货币需求的增加,欧洲社会出现了“黄金热”。

作为处于上升中的资产阶级,更是热衷于追求金银和财富,其目的是为了积累原始资本,发展资本主义,这是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进取思想。

“黄金热”是新航路开辟的主要动力(根本动力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3、英国君主专制与中国君主专制的区别。

中世纪英国的君主专制并不完全同于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

中国是绝对君主专制,君主大权独揽,君权至高无上,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而英国在中世纪时,王权就受到贵族的挑战。

1215年,英国贵族通过斗争与国王达成协议,即《大宪章》。

这份法律文件确认贵族、僧侣等人根据习惯法所享有的若干特权,并对王权作出相应的限制,如规定国王不得任意征税或非法拘捕人民。

4、《权利法案》主要体现的是法权至上。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类型,建立于“光荣革命”之后。

1689年,议会相继通过《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进一步限制王权,确立“议会主权”的原则。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擅自批准法律、废除法律或中止法律的实施;并规定,国王必须信奉英国国教,信奉天主教或同天主教徒结婚者不得继承王位。

这表明,法权高于王权。

5、非国教徒、清教徒、清教徒运动:

非国教徒并不是指罗马天主教徒,而是指不信仰英国国教的人;清教徒是指以加尔文学说为旗帜的,要求清除英国国教内保留的天主教残余的非国教徒;清教徒运动是指17世纪在英国发生的以清教为旗帜,把宗教改革和社会改革结合起来的、由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

6、新贵族是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一些从事资本主义经营活动的贵族,他们是从贵族中分化出来的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新阶层,即资产阶级化的地主。

因为他们在生产经营上具有资本主义性质,所以在经济、政治方面与资产阶级相似,在革命中与资产阶级结成同盟,成为反封建的主要力量。

7、君主立宪制下英国国王、议会、内阁的地位和关系:

(1)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但仍是世袭的国家元首、立法机关的一部分、联合王国武装部队总司令、英国国教的世俗领袖和英联邦的元首。

(2)议会中的上院,保留尊严和荣誉,权力相当有限;下院享有立法权、财政权和对政府监督等一切大权,是政治权力中心。

(3)内阁通过控制下院的本党议员控制下院、宣布提前大选等。

内阁首脑是首相,拥有行政和立法大权,事实上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拥有各部大臣和主教的提名权、高级文官的任免权,内阁会议的主持权、各项重大政策的决策权等。

(4)内在关系:

责任内阁制下,首相由国王任命在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担任,阁员和政府成员由首相提名,国王批准组成;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或首相负责。

8、君主立宪制与共和制之间的区别。

君主立宪制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以君主(国王、皇帝)为世袭国家元首,君主拥有某些最高权力,但其权力受到了宪法和议会不同程度的限制。

它是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分享权力、互相妥协的产物。

共和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或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限制的国家管理形式。

两种制度都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政体)。

9、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每一个阶段都涉及农民的土地问题,只不过是解决的程度不同而已,由此学生错误地认为其相同的工作重心就是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实际上资产阶级革命的唯一任务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

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是资产阶级革命的需要,目的是动员更多的反封建力量。

君主立宪派、吉伦特派和雅各宾派属于资产阶级的不同阶层,因此,三者在反封建方面都作出了突出贡献。

10、有些同学认为雅各宾派时期是法国大革命的高潮,热月政变把使革命达到高潮的派别推翻,那么这种行动一定是反动的,实际上这是错误的理解。

虽然雅各宾派把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但其恐怖政策已引起法国形势的混乱,所以热月政变的性质就是资产阶级要求恢复正常秩序的政变,决不是反动政变。

就资产阶级革命而言,热月政变是胜利的,因为政变后法国由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热月党人统治,继续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秩序和革命成果,只是雅各宾派的统治失败下而已。

11、英属北美殖民地没有经历过封建主义阶段,并不是该社会没有封建因素,在其发展过程中,从英国接受了大量的封建时代的意识形态残余,欧洲移民也不可避免地把各种封建因素带到新大陆。

12、美洲包括北美洲和南美洲,拉丁美洲指美国以南的美洲。

很多同学容易记住海地揭开拉丁美洲独立革命序幕,成为第一个独立的拉丁美洲国家,而忽略美国是整个美洲第一个独立的国家。

13、美国建立的物质基础与经济基础是有区别的。

北美的三种经济成分——资本主义工商业、半封建的租佃制和小农经济、附属于资本主义经济的种植园经济,都是美国独立的物质基础;美国独立的经济基础却是北美的资本主义发展。

这种经济基础决定了美国独立战争的本质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主要任务是实现民族独立)

14、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分析美国独立战争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这是因为:

①它是北美人民为挣脱英国的殖民统治,求得民族独立与解放而进行的战争。

②战争的对象是英国殖民统治者。

③战争的目的是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

这场民族解放战争从本质上讲又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这是因为:

①北方的工商业资产阶级与南方的种植园主阶级充当了这次革命的领导阶级。

②导致这场战争的根本原因是北美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阻碍其发展的英国殖民统治之间矛盾激化的结果。

③第三,战争的结局是打破了殖民统治桎梏,为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15、华盛顿对美国的贡献应该是做了两件大事:

一是领导独立战争,创立了一个共和国,被称为“美国国父”;二是主持制宪会议和出任美国一二任总统,为合众国的宪政体制奠定了基本结构和框架。

16、美国独立后实行的邦联制与联邦制各有不同。

1783年实行邦联制。

其特点是:

①各州保留主权,自由独立,重大事务的决定必须至少9个州同意。

②邦联只设有国会作为中央权力机构,没有设置行政首脑和司法长官,也没有对违抗邦联权力的行为实行制裁的相关规定。

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

其特点是:

①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国家主权属于联邦。

②联邦法律是全国的最高法律,各州在不违反联邦宪法和法律的前提下,可制定自己的宪法和法律,同时在政治、经济、财政和文教等方面享有一定自主权。

17、美国总统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相同点:

国体一致,都是资产阶级专政;都具有民主性质。

不同点:

第一、政体不一样。

美国是共和制,英国是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第二、美国总统负责的对象是宪法、国家和人民,不对国会负责;英国议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利机关,内阁对议会负责。

第三、国会虽然在形式上都属于两院制,但美国是平衡的两院制,参议院和众议院的权力基本上保持平衡;英国是不平衡的两院制,权利向下议院倾斜。

18、德国议会、法国议会、美国国会、英国议会的结构与权力各有不同:

都是立法机构,都由两院组成。

德国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联邦议会权力大于帝国议会,帝国议会通过的法案须得到皇帝和联邦议会批准。

法国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院权力大于众议院;两院联席会议选出总统,总统解散众议院须经参议院同意,总统任命内阁须经众议院同意。

美国国会由参、众两院组成,地位和权力是同等的:

立法权由两院共同行使,任何一院通过的法案必须送交另一院通过,任何一院对另一院通过的法案都拥有绝对的否决权。

英国议会由上议院和下议院组成,议会的主要权力属于下院,上议院对下议院通过的立法和预算案只有延搁权;上院为最高司法机关。

19、人们之所以称工业革命及其影响的时期为“蒸汽时代”,主要依据是蒸汽机解决了工业、交通等方面的动力问题,在工业发展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看到“蒸汽时代”这一概念,往往首先联想到蒸汽机,其实,我们所说的“蒸汽时代”,并非仅指蒸汽机在各个领域得到普遍使用,而是指蒸汽机在动力方面的改革所引起的工业、交通等领域的变化,它影响了整个时代。

20、19世纪的主要社会思潮不是马克思主义,而是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是19世纪三股交错的历史潮流,其中自由主义潮流是主流。

也就是说,世界上的主要矛盾,是资本主义与封建势力以及工业革命前老式资本主义体制的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并不是证明资本主义制度已经腐朽,而是呼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改革的信号.

21、并不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所有改革或革命都是在工业革命的直接推动下进行的。

日本进行明治维新时,其工业革命还未开始。

我们可以说它是工业浪潮下的产物,但并非直接产物。

22、德意志的君主立宪制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不同的。

表现在:

国王的权力不同,英国是“统而不治”,德意志皇帝是实际的国家首脑;德意志内阁对皇帝负责,英国的内阁对议会负责;议会的权力不同,德意志帝国议会权力很小。

其原因在于:

德意志的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容克贵族领导了德意志的统一,统一后的德意志政权主要掌握在容克贵族地主的手里。

而英国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领导了资产阶级革命,掌握了国家的领导权,通过立法限制了国王的权力。

23、俄国1861年改革是在农奴制面临严重危机的情况下进行的,沙皇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解放农奴或者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为了挽救统治危机。

这一点容易混淆。

24、美国北部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和南部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

两者在形式上都属于资本主义经济。

前者指采用自由雇佣劳动制、发展工商业而形成的经济形式;后者指以黑奴劳动为基础,依赖资本主义市场,最终目的和原动力是追求剩余价值、增值财富的一种商品奴

隶制经济形式。

25、美国内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南北两种经济形式的矛盾,导火线是林肯当选总统。

林肯对待废除黑人奴隶制的态度一般认为是非常坚决的,实际上林肯是把“拯救联邦”以维护统一作为最高目的,对待废除奴隶制态度并不十分坚决。

林肯的伟大并非在对待黑人奴隶制

的态度,而在于他着眼于国家的整体利益,这一点不能忽略。

26、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形成的表现主要有两点:

一是资本主义制度普遍确立;二是世界上许多地区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还要注意:

体系形成是通过资本主义市场这一媒介,特别是廉价商品的纽带作用.这一点容易忽略。

27、有些同学认为印度已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又处在封建社会,因此印度民族起义具有反封反殖双重性质,但实际上这次起义的领导者是封建王公,他们也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故本次起义不具备反封建性质。

28、19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有一个由“旧式民族解放运动”到“新式民族解放运动”的转变过程。

旧式民族解放运动是农民阶级或封建王公领导的,新式民族解放运动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新”“旧”的根本区别在于领导阶级不同。

29、垄断组织不是阻碍而是促进和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垄断组织既是一种旨在获取高额利润的独占生产和市场的经济联合,又是生产高度社会化的超大型企业式集团,它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又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产生的新工业部门,在厂房、设备、技术要求和产品结构的复杂性等方面,都对生产组织提出了新的要求。

而垄断组织则更好地适应了新兴的近代汽车工业、电力工业、炼油业、化学工业的发展需求,并促进了这些新兴工业的发展。

30、第二次工业革命没有使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创了大机器工业,使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资本主义逐渐取得统治地位。

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却是在大机器工业内部进行的,对社会结构的冲击也表现为渐进式,没有发生像19世纪中期那样的革命和改革,而是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阶段。

因此,它没有使生产方式发生根本变革。

对于垄断组织的出现,以前认为垄断组织的出现,使“生产力的增长和科学技术所提供的可能性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表明资本主义出现了寄生性和腐朽性”(1990年版教材)这些观点显然是过时的、偏激的。

31、亚洲觉醒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亚洲觉醒的性质,主流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族民主革命,也有处于次要地位的旧式反帝反封建的起义。

亚洲革命风暴肩负的历史使命是反殖民主义与反封建主义,亚洲觉醒的历史使命是反帝反封建、争取民族独立与民主权利。

32、19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有一个由“旧式民族解放运动”到“新式民族解放运动”的转变过程,旧式民族解放运动是农民阶级或封建王公领导的,新式民族解放运动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新”“旧”的根本区别在于领导阶级的不同。

33、“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同家之间的矛盾,矛盾的根源是帝国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三对矛盾是“一战”爆发的主要、具体原因。

34、殖民主义与军国主义。

前者指资本主义强国对力量弱小的国家或地区进行压迫统治、奴役和剥削的政策,主要表现为海外移民、海盗式抢劫、贩卖奴隶、资木输出、商品倾销和原料掠夺等;后者指把国家完全置于军事控制下的黩武思想政策和制度。

35、资本主义国家相互关系状况归根到底取决于资本主义发展程度和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迅速发展,英法经济下滑,于是形成帝国主义大国加紧争夺霸权、重新瓜分世界的局势,最终引发一战。

此外,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还有国家利益和地缘因素等。

36、1917年俄国的二月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十月革命则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两次革命的性质如何区分,这是本节的易混点。

判断一场革命的性质要看革命的

任务,二月革命是反对封建统治或残余势力的;十月革命则是反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

尽管二者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但革命性质不同。

37、斯大林个人崇拜严重的根源是俄国小农经济的落后性造成的。

斯大林个人崇拜是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下产生的,而这种体制的产生在于历史上俄国的资本主义经济相对落后和民主政治的落后,这种落后又在于俄国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保留下大量落后的封建残余,以及从事小农经济的生产者占优势。

38、一战后的世界总格局不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建的国际格局。

这个体系只是战后帝国主义国际关系的新格局,并没有将苏联及共产国际包含在内。

战后的世界总格局应是意识形态领域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社会体系并存。

39、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建立以后,虽然一部分欧洲国家的领土基本上是在民主的基础上重新加以划定,但另一些国家的疆界实际上是按列强的意志划定的,这使欧洲产生了诸多新的民族矛盾,使这些地区本来就存在的民族问题和边界纠纷更加复杂化,成为以后大国为打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而挑起新的国际争端的温床。

40、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认识应更新观念调整心态。

传统的心理定势往往对列强的经济危机,抱一种幸灾乐祸的心态,以为危机一到资本主义将在劫难逃,陷入绝境。

其实危机意即危难与机遇并存,资本主义各国通过政策调整、机制转换,往往都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与新生。

42、罗斯福新政不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开端,而是现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开端。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末。

20世纪30年代,各国政府不同程度、不同形式地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所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同国家政权在经济领域的联合或融合。

43、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与德国法西斯独裁统治建立的标志不是同一时间。

1933年初,希特勒出任总理,从此,德国走上对内恐怖统治、对外扩张的道路,标志着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1934年,希特勒成为德国国家元首,集总统、总理和军队最高统帅于一身,标志着法西斯独裁统治在德国建立。

44、二战胜利阶段四次国际会议召开的背景:

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发生根本转变;雅尔塔会议——德国法西斯接近灭亡,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在望;波茨坦会议——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面胜利已指日可待。

45、评价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历史作用,首先要看到它的进步性,它的成立实现了世界范围内反法西斯力量的大联合,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确保了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进行,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保障。

但客观上,就英、美而言,促使其态度转变的根本原因是其国家利益受到了法西斯侵略的威胁,维护和扩大利益是其重要目的,苏联也是这样,因而在同盟内部协调各方关系时,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46、“二战”初期,德国的“闪电战”连连奏效,以至占领了西欧大部分国家。

除大国推行绥靖政策外,小国则存在依赖心理,未作战争准备。

47、①国际格局的演变是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势力发展不平衡造成的。

世界格局的演变经历了19世纪初的维也纳体系到一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再到二战后的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最后世界局势正朝多极化的方向发展。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第三世界力量的崛起,使得多极化成为一种趋势。

随着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加强,这种多极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朗,但美国仍是当今世界的超级大国。

多极化的国际格局并未最终形成。

②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两大阵营是对二战后国际格局的不同层面的说法。

三个概念词之间既有交叉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

48、美国占领日本之初是尽量削弱日本,使之不能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

同时,美国还在日本进行一些民主改革,铲除日本的军国主义残余,但保留了日本天皇制。

从1948年起,由于“冷战”加剧,中国解放战争形势的变化,美国政府改变了对日本的政策.决定把日本作为美国对付共产党国家、称霸亚洲的基地,开始扶植日本。

49、“赫台晓夫上台后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合作”的政策导致美苏关系严重恶化”的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政策的提出一度使美苏关系有所缓和。

50、对于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都很大。

但当时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已成为第一生产力。

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了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下生产力迅速发展的需要。

因而两者中第三次科技革命是根本的动力。

51、西欧和日本在二战中经济实力严重下降,战后被迫在经济上接受美援的同时,外交上受制于美国,被纳入美国的战略轨道。

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到70年代,西欧和日本不仅在经济领域冲击美国的经济霸权,形成三足鼎立格局,而且在外交上独立倾向越来越强烈,不再唯美国之命是从。

这说明:

经济实力决定外交关系。

52、由于欧日经济的发展,经济实力增强,在外交上也开始要求独立,这样就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美国虽然经济实力相对下降,但它仍然是世界经济实力最强、军事力量最强、影响力最大的国家,所以不能认为它已丧失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53、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冷战”的结果。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恰恰是苏联大国沙文主义与霸权主义的结果。

54、亚洲各国经济发展体现了不同模式:

韩国与新加坡比较相似,都利用有利条件,结合自身特点,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西亚国家以石油工业带动国民经济发展,改变单一经济结构;中国探索出一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优先发展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

55、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不是偶然的,它的建立主要是为了苏联的战略利益,一开始苏联就推行大党主义、大国沙文主义,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控制和干涉,这就埋下了日后冲突、分裂的种子。

而随着苏联大国沙义主义、霸权主义的恶性发展,它的解体就不可避免了。

56、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和苏联式社会主义道路的崩溃,并非说明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失败,今天中国仍然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57、评价苏联和东欧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既要看到其在产生后初期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更要看到其严重的弊端。

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既要看到其对世界社会主义事业不利的影响,也要看到其客观上促使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吸取教训,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积极作用。

58、当今世界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这种说法错误,当今世界格局是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新格局还尚未建立。

59、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论,从本质上修正了由狭隘经验建立起来的时空观,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同时也发展了牛顿力学,把牛顿力学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牛顿力学只是相对论力学在低速运动状态时的一个特例。

60、西方自然科学与中国古代传统科技的差异。

中国古代科技内容上应用性强,对事物的发展规律探索不够,而西方主要是理论科学;中国古代科技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科学实验,而实验仅局限于观测数据及观测到的现象,对现象后的原因缺乏进一步的研究,而西欧近代科学则重在观测基础上的科学规律的总结;西方自然科学以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达为基础,中国传统科技以封建自然经济为依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