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下村总结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17643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59.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萧下村总结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萧下村总结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萧下村总结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萧下村总结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萧下村总结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萧下村总结报告.docx

《萧下村总结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萧下村总结报告.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萧下村总结报告.docx

萧下村总结报告

 

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

社会工作专业项目实习小组总结报告

 

成员:

田印宏庄子晨章超群

实习单位:

晋江市东石镇萧下村敬老院

指导教师:

李全彩于海平

实习时间:

2013年7月17日~26日

 

2013年7月23日填写

机构简介

名称

晋江市东石镇萧下村敬老院

性质

敬老院

特征

集敬老院、居家养老服务站、老年活动中心于一体

 

组织结构及其功能

晋江市东石镇萧下村敬老院是集敬老院、居家养老服务站、老年活动中心于一体的老年服务中心,该中心依托萧下村老年协会,主要承担着萧下村的养老工作。

除以上三部分外,萧下村还有一个老年学校,定期开课为老年人讲一些健康、保健、维权等方面的知识。

萧下村敬老院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居家养老服务站,全村有60余位老人接受居家养老服务,敬老院会定期(每月7次)组织志愿者和医生到老人家里为老人检查身体,做家务。

 

工作职责

发现老人出现的生理、心理及其他各方面的问题,并通过专业的手段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工作范围

老年人工作

服务对象

老年人

服务方式

需求评估,寻求资源,心理咨询

服务水平

一般

机构工作角色

养老机构

 

小组实习报告

敬老院是为老年人养老服务的社会福利事业组织,又称养老院。

西方国家的养老院通常由地方政府或慈善机构主办,接收靠福利救济或低收入的老人。

苏联的养老院,收养没有法定赡养人或因其他原因而不能在家生活的老年人。

养老院的全部费用由国家负担,个人还可以按规定领取原来享受的养老金或抚恤金的一部分。

中国的敬老院是在农村“五保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956年农业合作化时期,农业生产合作社对缺乏劳动能力、生活没有依靠的鳏、寡、孤、独者,实行保吃、保穿、保烧、保医、保葬(儿童则为保教),简称“五保”。

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对五保户实行集中供养,在全国各地兴办了一批敬老院。

1978年以来,随着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和集体经济的发展,敬老院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1988年,全国农村已有敬老院36665所,有756个县(县级市)在乡镇普遍办了敬老院。

城市街道也办起了敬老院。

这次我们小组的实习就是在萧下村敬老院进行的。

福建省晋江市萧下村敬老院位于晋江市东石镇萧下村,于2011年正式成立,是在村礼堂和幼儿园的基础上改造成的。

敬老院是集敬老院、老年活动中心和居家养老服务站三位一体的养老服务中心。

萧下村目前有常住人口6000余人,加上外来人口8000多人,总人口达15000余人,其中老年人口达1000多人,所占比例相当高。

萧下村敬老院设施齐全,环境优雅,周围也比较安静,是个适合老人安静修养的好地方。

每天早晨老人们会一起打太极拳,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每个老人都很独立,自己盛饭、自己洗衣,生活其乐融融,丝毫没有一点忧愁,个个脸上洋溢着乐观的笑容。

敬老院中目前一共有24位常住老人,老人每月只需交350元,就可以享受住宿、一日三餐等简单的服务,但是像洗衣服、整理房间都需要老人自己来做。

敬老院配备有卫生间浴室、餐厅、活动室等基本的生活设施,还有村里热心人士捐赠的液晶电视和DVD机,老人们平时的主要活动就是玩纸牌,打麻将,看电视。

老年活动中心设立在一楼的礼堂里,主要是为敬老院里的老人和村里的老人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村里的老人们空闲的时候可以来这里打打牌干什么的,活动中心还为老人准备了做饭工具以供有老人中午不回家的话可以在活动中心做饭吃,中午不回家的老人也可以提前预约在食堂就餐。

活动中心还设立了老年课堂,定期给老年人授课,讲一些养生、老年人权益等话题。

居家服务站是敬老院的主体,也是敬老院平时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

村里有一部分老人由于身体等原因无法长期住在敬老院,敬老院就组织定期组织志愿者和专业医生到老人家里提供服务。

敬老院把60多位居家养老的老人按照家庭居住的位置分成五个组,每个组有三到四名志愿者,上门为老人检查身体,整理家务等,由于志愿者人数较少,所以每个组每天要为10多位老人提供上门服务。

像这样的活动每月需要开展七次。

虽然这个敬老院是公立的,但运营经费还是以自筹为主。

建设敬老院的时候,市政府,镇政府村政府和村民各出了一部分资金。

如今敬老院的日常开支出了村政府的拨款外,最主要的就是村民的捐助了。

由于村里经济比较发达,很多村民家里比较有钱,有的人一次性捐助10多万,有的人会在节假日的时候慰问老人,给老人发放一些物品。

敬老院把捐款存到银行里能够获得一定的利息。

为了尽量节省开支,敬老院在人员编制方面很精简。

整个敬老院只有院长和炊事员两个职位是给薪的,其余的像老年学校校长、财务秘书人都是由村里的老年人协会的人组成,属于志愿性质的。

除此之外,敬老院里负责打扫卫生的清洁员也是从如住在敬老院里,年龄较小,身体健康状况比较好的老人中选取的,负责各位老人房间卫生以及个别身体不便老人的送饭工作,虽然每天工作很繁忙,但是每月只是得到微少的补贴,也基本上是志愿性质的。

第一部分全村老人概况

据了解,全村老人共计1000多位,萧下村敬老院的可查资料中记录居家养老老人数1070人,统计数据汇总如下:

年龄

均值

71.94

中值

71.00

众数

61

全距

43

极小值

61

极大值

104

频率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

438

40.9

40.9

40.9

632

59.1

59.1

100.0

合计

1070

100.0

100.0

萧下村老人的平均年龄为71.94岁,最小的61岁,最大的有104岁,老年人大多集中在61岁左右,总体上来说萧下村老年人的年龄并不算很高。

但是老年人中男女比例比较不协调,男性所占比例比女性低了18.2个百分点。

不过这和其他统计资料所反映的情况基本差不多,因为科学统计证明女性的寿命确实比男性长。

但是萧下村敬老院目前只入住了26个老人,别的敬老院入住的老人人数也普遍较少,敬老院的入住率约在10%左右。

显然这个入住率是很低的。

老人们不愿来敬老院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主观原因,就是传统观念的影响。

很多老人的子女依然认为把自己的父母送到敬老院是一件很没面子的事情,在别人看来是子女不孝顺父母,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很多子女选择了让自己的父母采取居家养老的方式。

另一个是客观原因,萧下村经济比较发达,该村有两个主打产业,一个是制伞业,一个是海蚌加工。

东石镇号称中国伞都,而萧下村是东石镇制伞业的龙头,全村目前有制伞工厂100余家,由于制伞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对技能基本上没有要求,所以对劳动力的要求较多,除了外来的劳动力之外,本村的绝大部分劳动力也都参与到制伞工作中,充当普通劳动力。

本村的牡蛎加工也很发达,从外地运来的牡蛎分到各家以后经过简单的加工就可以拿到市场上出售。

由于家庭里的大部分青年都在从事忙碌的劳动,所以家里的家务,照顾孩子等工作只能由老人来承担,这样,父母留在家里也可以帮助子女减轻负担。

第二部分居家养老

居家养老服务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形式。

它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是我国发展社区服务,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是破解我国日趋尖锐的养老服务难题,切实提高广大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的重要出路;是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优良传统,尊重老年人情感和心理需求的人性化选择;是促进家庭和谐、社区和谐和代际和谐,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发展服务业,扩大就业渠道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这次我们小组通过一些对于居家养老重要对象的资料进行了汇总整合,结果如下:

年龄

N

人数

37

均值

87.46

中值

92.00

众数

92

全距

41

极小值

63

极大值

104

频率

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

17

45.9

45.9

20

54.1

100.0

合计

37

100.0

 

这次抽样所采用的样本是居家养老的重要对象,共计37人,人均年龄87.46岁,但是数字大多集中在92岁左右,最小的63岁,最大的104岁。

同样,男女比例不协调,样本中男性比例比女性少8.2%。

这隐约折射出了中国男女比例严重失调。

同时由图可以看出在居家养老重点服务对象的37名老人中,年龄在90到95岁的人数最多,而且大多说都集中在中间部分,这种要是因为这些老人年龄相对比较大,身体状况不太好,腿脚不灵活,有的老人甚至不能行动,所以只

能为他们提供重点性质的居家养老服务。

此外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萧下村的这些居家养老的老人们寿命普遍较高,高龄老人泛指年龄在80岁以上的老人,年龄在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

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往往会碰到大大小小的各种困难。

有的对年轻人来说仅仅是一件不费吹灰之力的小事,却成了高龄老人的实际困难。

而在这里90岁以上的老人达到21人,占到所有记录在案的37人的56.8%,70岁以上的达到34人,占所有调查人数的91.9%,由此可见萧下村的许多老人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自立自强,可是从客观上来说,4天一次的探访更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萧下村老年人的年龄跨度比较大,不同年龄段的老人的身体状况有很大的差异。

有的老人年龄很大,但身体状况并不是非常差,而有的老人虽然年龄比较小,但身体状况却不太好。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称为“失能老人”。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分析,吃饭、穿衣、上下床、上厕所、室内走动、  洗澡6项指标,一到两项“做不了”的,定义为“轻度失能”,三到四项“做不了”的定义为“中度失能”,五到六项“做不了”的定义为“重度失能”。

据中国老龄办发布的《2010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称,截至2010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765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3.26%。

同时,中国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约3300万,占总体老年人口的19.0%,到2015年,即“十二五”期末,中国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将达4000万人。

失能老人养老困难重重。

原因主要有三点:

(1)为照顾家中失能老人开支增加,甚至造成

家庭经济状况紧张。

失能老人需要照顾,而照顾是需要经济基础的。

失能老人由于身体行动不便的原因,养老还需占用家庭成员很大一部分时间,治疗费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容易给家庭造成经济负担。

(2)请个保姆困难重重。

失能老人丧失了一部分生活自理的能力,需要他人从中进行协助。

而保姆毕竟不是家庭成员,难免会存在惰性思想,在日常照顾中不可避免的存在消极情绪。

(3)住养老院的费用过高。

养老院属于集体性性质的福利院,每个老人的身体情况各不相同。

失能老人由于照顾的困难性,养老院的收费自然就会高一些。

而通过调查发现,有的敬老院却并不愿意接受失能老人。

可见敬老院的建设完善也应该引起重视。

(4)不符合居家养老条件。

居家养老的申请有特定的程序,申请人提出申请后,由居家养老服务站的管理人员初审并界定服务类型,再由村委会复核并上报镇审批确定服务类型。

建议:

建立社会化的服务机构和机制,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是中国社会即将面临的严重考验。

解决失能老年人的生活费用与生活照料问题均需采取多元化的办法。

在生活照料方面,要大力发展公办和民办的养老机构,积极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建立社会化的服务机构和机制。

同时,要继续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孝道传统,强调家庭对失能老人的照料,特别是解决老人的精神慰藉需求。

通过社区照顾和家庭病床的开设,解决大多数失能老人一般性的照料护理需求。

但对养老服务人员的失能老人护理服务知识和技能培训依旧需要通过发展养老机构,增加岗位需求来实现。

为了解决失能老人的赡养问题,一些发达国家已初步建立以长期照料保险为核心,服务机构为主体,服务标准和规范为准绳,辅之以家庭成员、社会工作者积极参与的长期照料服务体系。

这套独立于医疗保险体系的长期照料服务体系包括:

一是适度发展老人社会服务机构,这是长期照料服务体系的载体。

二是建立长期照料保险制度,例如德国和日本的社会保险模式、美国的商业保险模式。

同时,政府承担失能老年人的部分长期照料服务费用。

这是从制度上解决老年人的长期照料服务费用问题。

三是健全长期照料服务标准和服务规范。

四是建立相应的管理和监督机构。

申请服务类型要了解两个重要概念。

无偿服务:

主要包括年满60周岁、生活不能自理且在失去无子女照顾的低保老人、重点优抚对象、“三无”老人或“五保”老人、革命“五老人员”以及百岁老人等。

有条件的地方可扩大购买服务范围。

志愿服务:

村(社区)内所有老年人,重点是空巢、高龄、病残老人,由志愿者上门提供服务。

由图表可知,需要无偿且志愿的老人占多数,而具体服务类型需要由村委会(社区居委会)复核并上报镇(街道)审批确定服务类型。

萧下村的老人居住情况主要包括三种类型:

独自一人居住、与配偶居住、与子女居住,而且各种类型所占的比例相差不大。

在37名居家养老重点服务对象中,三种类型各有10人,15人,12人,其中与配偶居住的相对多一点。

据了解,独自一人居住和与配偶居住的老人们会更可能进入敬老院安度晚年。

村里的老人收入来源比较单一,绝大部分的收入主要是养老保险,养老保险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失地老人养老保险,每人每月280元,另一个是基本养老保险,每人每月100元,一共380元,失地老人养老保险是因为当地村民的土地全部被政府征走,政府为了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就设立了这个保险。

除了养老保险,还有些老人做一些手工劳动能够获得微薄的收入,这一部分所占的比例也非常少。

第三部分敬老院养老

敬老院的收养对象主要是五保老人。

有条件的敬老院,还接收享受退休金的自费老人。

坚持入院自愿、出院自由的原则。

敬老院经常组织一些老人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和适合老人特点的文娱体育活动。

通过相关资料了解到,敬老院目前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如农村五保供养对象集中供养率较低,敬老院床位利用率不高等。

其次就是敬老院服务人员工资待遇较低,人员队伍不稳定。

按公益岗位管理规定,公益岗位人员每3年要实行轮换,不利于调动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在社会方面,对农村五保供养政策和社会养老工作宣传力度不够,在社会救助和义工服务等方面社会参与度不高。

在很多地方敬老院经济条件有限,配套设施不够完善,敬老院的冬季取暖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这次实习中,我们组对萧下村敬老院创办以来的所有老人的数据进行了汇总和统计,以此来了解敬老院老人的性别结构和年龄层次,为后面的结合居家养老的老人做数据比较创造条件。

统计数据及调查结果如下:

 

年龄

均值

79.8519

中值

80.0000

众数

81.00

全距

30.00

极小值

65.00

极大值

95.00

频率

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

有效

12

18.5

18.5

53

81.5

100.0

合计

65

100.0

 

自萧下村敬老院创办以来,共计入住过65位老人,其中有12位男性老人和53位女性老人。

女性老人所占比例高达81.5%,而男性老人的比例仅为18.5%。

从年龄统计表中可以看出,入住敬老院的老人平均年龄约为80岁,最小的65岁,最大的有95岁。

老人的年龄大多集中在81岁。

也就是说,住在敬老院的大多都是高龄老人,这和我们的常识相一致。

高龄老人与其在家中养老,更倾向与去很多老人聚集的敬老院安度晚年。

这些老年人绝大部分都是在建国前后出生的,他们的受教育机会少,文化程度不高,大部分都是初中以下的文化水平,中专、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老年人较少。

据有关机构研究,配偶在老年人晚年生活中的作用非常大。

在萧下村敬老院中,住着三位老夫妻。

与其走过了人生大部分路程的配偶,在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往往比子女的作用更大。

老人的配偶去世之后,子女往往不能完全替代其在老人生活中的作用。

在家庭不能满足老人的照料需求时,老人或子女便会选择住进敬老院。

在调查中,有的老人这样说道:

“要不是老伴去世了,我也不会来这儿(指敬老院)。

敬老院中有两位老人属于“空巢老人”,他们没有子女,选择了敬老院作为自己生命最终的归宿。

“空巢老人”的增多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及人们价值观念改变的结果。

除了生理疾病,空巢老人容易感到抑郁、焦虑、失眠,这些心理问题也影响甚至加重老年人的生理疾病。

心理学家建议,老年人可以广交朋友,倾诉一下内心的压抑与不快,也可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如种花、书法等。

与社会多交流是开阔胸襟、排解不良情绪的最好方法。

当然,子女也应尽可能多关注父母身体健康,多为父母做一些事情,多于父母沟通,让老人们拥有一个快乐的晚年。

这次我们的暑期实习活动安排中,举办多姿多彩的文艺活动把大多数老人都聚到了一起。

在我们进行游戏活动的同时,老人们互相谈心,增进了彼此的了解。

7月20号,我们对老人们进行了深度的访谈,了解他们对于敬老院的看法和建议。

绝大多数的老人对敬老院的评价很好,认为不好的占少数。

一半以上的老人认为敬老院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好,还有一些老人觉得在敬老院里“气氛比较融洽”、“朋友多了”、“和大家在一起吃饭,很高兴”等。

老人在进入老年期、退出生产领域之后,社交范围变窄,渴望与人交流。

而子女们面临生活、工作的压力,陪老人聊天、娱乐的时间较少。

当老人住进敬老院之后,周围是和自己年龄相仿的老人,他们有了可以聊天和娱乐的伙伴,因此会觉得在敬老院生活很好。

而另一方面,老人对敬老院的要求不高也是他们觉得敬老院的生活不错的原因之一。

在调查中,很多老人觉得“在这里,一天三顿饭有人给你做,不方便走路的话还给你送到窗前”,“衣服脏了有人洗”,“到点吃饭,到点睡觉,生活不用操心,很好”。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大,身体机能逐渐削弱,健康状况也逐渐衰退,往往更需要他人的照料。

敬老院在这些方面弥补了家庭照料资源的不足。

但值得注意到的是,由于目前社区养老设施的不完善,还不能满足那些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或需要长期照料的老人的需求。

因此,敬老院的老人往往是一些生活尚能部分自理、照料需求较低的中高龄老年人。

萧下村敬老院中绝大部分老人生活能够自理,只有一小部分老人的生活半自理,没有失能老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发现,只有两个老人的饮食需要护理人员端饭给她们吃。

一个老人半身不遂,右半边的身体不能动,另一个老人年事已高,行动不便,整天都坐在门口的康复椅上。

但是她们表现得却很积极乐观,每次我们从她们的身边经过,她们总是热情地打招呼,把满脸温馨的微笑展现给我们。

敬老院的老人一般都是有基础养老保险,每月100元,土地被政府征用的老人每个月能额外获得政府补助280。

有的老人子女每月会给他们往存折上存钱。

大部分的老人属于一般收入群体,只有几个人的收入较低。

我们从李院长处了解到,老人们每月的生活费为350元。

基本上每个老人的存折都存放在她的身边,由李院长支取。

老人们存折中每月还能结余30元,放在银行存着。

不过听李院长说,敬老院中好多老人都有着自己的“副业”。

有的老人回家带小孩,有的老人去做伞,有的老人做针线活。

不少老人都可以在丰富晚年生活、发挥余热中赚点外快,让自己生活得更好。

虽然老人们没有给敬老院提出什么建议,但我们在实习过程中,针对敬老院普遍存在的问题,对敬老院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第一,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服务质量。

在敬老院里,护工没有专业的护理技术,有的护工团队就是入住敬老院的老人自发组建的。

缺少经过专业培训的护工人员,不仅在日常的老人生活中不能提供优质的服务,有的时候遇到一些紧急情况,他们也不能做出最迅速、最妥善的处理。

加强对他们的培训,有助于提高整体服务质量。

第二,对老年人进行心理辅导。

老人们退出了社会的主要舞台,开始了他们的解甲归田的生活。

有的老人很释然,而有的老人却充满着雄心壮志,胸怀远大抱负。

如果一些老人的宏伟理想没有实现或心存遗憾,很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更普遍的是,老人的子女不争气,他们却放心不下子女。

对敬老院里个别老人进行心理辅导,通过与其谈心聊天,了解其心里矛盾和问题,进而运用专业社会工作方法和理念帮助化解其心理矛盾和问题。

第三,好的政策是引导事物发展的强有力支持,养老服务机构作为一种老龄产业,更需要得到相应政策的扶持。

我们从萧下村老人协会的副秘书长萧爷爷处了解到,萧下村养老院的水电费都由附近有一家私人经营的敬老院。

这个私营敬老院的收费标准是每人每月3000元政府来买单,而且由于敬老院是幼儿园房屋改建而来,除了装修费以外,房屋建设费可以说都是由政府出资的。

在萧下村敬老院的附近,还有一家私人开办的敬老院,虽然环境和配套设施较别的敬老院来说比较优越,但由于价格偏高,只有十几个老人入住。

敬老院经营困难,勉强维系着现在的状态,更不要说获取利润了。

由此可见,政府对私办敬老院的扶持仍需要关注和采取措施。

第四,政府可以鼓励企业参与到老年人的发展建设中来。

晋江有许多企业,而企业对敬老院的贡献不可小觑。

萧下村敬老院中居住着的有些老人,他们的子女还是企业的精英。

每年都会有企业捐钱给敬老院,这笔钱甚至构成了敬老院经济来源的一块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对积极参与到其中的企业可以有优惠政策或者减税。

第五,号召广大市民,广大社会组织参与到其中,人人献出一份爱,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向福祉社会进步。

居家养老服务站和敬老院总是会有很多志愿者来参与活动、照顾老人,帮老人理发、剪指甲,墙上的许多照片都记录下了这些志愿者的身影。

第六,加强学校对“关照老人”的教育,让学生以及学生组织积极参与到其中。

学生可塑性强,是祖国的未来。

对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进行思想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学生自身的素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更能促进以后的社会养老服务,为以后的敬老、养老工作积累思想、技术基础。

第七,建立并完善医护型养老机构。

目前一般养老院都不具备完善的医疗设施,往往老人患病要由家属送往医院治疗、照料。

医护型老年护理中心则充分体现医疗特色,将养老与医院完美结合,弥补了养老院就医不便难题,瑞普华老年护理中心每天早上护士为老人量体温、测血压,并根据检查结果进行护理。

比如发现老人血糖高了,就会立即为老人调整饮食,专门制定菜谱等。

另外,我们还针对老人的需求提出了一系列对策:

家庭保健服务。

社区保健医生或护士提供的专业或辅助专业人员的护理照料。

他们负责分配监督用药、换衣、康复理疗、提供个人卫生服务。

在有些社区,家务和保健服务结合在一起。

服务人员可以一身兼两职。

送饭上门。

这种服务服条就是人们常说的的“轮子上的饭菜”,提供一顿午餐给住在家里的老人或能买菜做饭以及需要此类帮助的高龄老人。

老人们习惯以享用每周五天营养配餐而且志愿者也可以借机登门看望老人。

“轮子上的饭菜”会给老人的生活带来全新的变化。

送饭上门使得很多需要养老设施照料的老人能够选择生活在家里,实现“居家养老”。

定期探望。

志愿者、居委会工作人员、中小学生定期探望“空巢家庭”的老人和住养老设施的老人。

探望者与老人一起可以做老人们喜欢或需要的事情,如一起玩牌或下棋,一起看电视,聊天或一起做手工等等。

一般来说探望者事先得到专业人员的培训和辅导,使他们懂得老人的需求并且愿意作为一个好的倾听者。

于没有亲人和朋友在身边的老人,探望者对老人就显得更加重要。

定期探望这一服务项目将会大大丰富老人们晚年的精神生活,使他们感到社会的关怀,感到晚年生活的意义,有益于老人们的身心健康。

电话服务。

很多独居的老人害怕自己在家发生了意外伤害无人知道,通过每天确定的时间打电话给独居在家的老人,确认老人安然无恙,从而帮助减轻老人们的焦虑和及时发现问题。

如果确定时间老人打算外出,他或她一般事先通知电话确认服务的志愿者。

如果在确认的时间老人家的电话没有应答,而且老人也并未事先打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