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问诊病史采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17378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0.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问诊病史采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医问诊病史采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医问诊病史采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医问诊病史采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医问诊病史采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问诊病史采集.docx

《中医问诊病史采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问诊病史采集.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问诊病史采集.docx

中医问诊病史采集

1出血倾向 

引起出血倾向的疾病很多,病因亦复杂,包括血管因素、血小板因素及凝血障碍等。

上述任何方面的异常均可破坏正常的止血及凝血过程,从而发生出血现象。

                    一、常见病因

                    

(一)血管异常 血管在防止出血中起重要作用,它必须有正常的收缩力、韧性和通透性、否则即可出血。

                    1.毛细血管脆性或通透性增加 见于过敏性紫绀、维生素(C或P)缺乏、感染及中毒等。

                    2.微血管功能障碍 常见于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老年性紫癜、遗传性毛细血管脆弱症(血管假性血友病)等。

                    

(二)血小板异常 

                  血小板在血液中呈圆盘状,表面光滑,当和异物表面相接触或处于非生理情况下,则变为球形、膨胀,同时突出伪足而粘附于血管破损部位,进一步产生凝集、变性等变化形成成血栓,起止血作用。

当血小板减少及血小板功能异常(如血小板无力症、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等),皆可导致出血。

                    二、问诊要点

                    

(一)详细询问现病史、家族遗传史、既往史、;营养史、有无化学物质、药品接触及抗凝剂应用史等。

                    

(二)出血的部位、分布、程度、性质及两侧对称与否,发病诱因、急骤或缓慢及有何伴随症状。

                    三、伴随症状

                    

(一)自幼有轻伤后流血不止,伴有关节肿胀或关节畸形者,见于血友病。

                    

(二)出血点或紫癜为对称性,呈丘疹或荨麻疹样,伴有关节痛,腹痛或血尿者,常见于过敏性紫癜。

                    (三)紫癜伴有广泛出血如鼻衄、牙齿出血、血尿、

2排尿异常 尿液在肾脏形成后,经肾盂和输尿管流入膀胱,当膀胱内尿液达到一定量时,通过神经反射使膀胱逼尿肌收缩而引起排尿。

正常的排尿功能需有健全的排尿机构与神经支配、如二者之一有病变均可引起排尿异常。

                    正常情况下每天排尿1000~2000ml 。

如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 

                  ,或每小时尿量持续少于17ml,称少尿。

如24小时尿量少于100ml或12小时内完全无尿则称无尿。

如24小时尿量超过2500ml为多尿。

排尿异常包括尿痛、尿急、尿频、多尿、少尿、夜尿、尿潴留、血尿等。

                    一、常见病因

                    

(一)少尿和无尿 常由于肾脏血液循环严重失调或肾小管、肾小球有严重病变所致。

                    

(二)夜尿 主要见于心脏功能不全(夜间安静休息时心脏功能或血液循环暂时好转、排尿量增加)、慢性肾炎(肾脏浓缩功能减退)。

                    (三)尿潴留 

                  是指尿液滞积在膀胱内未能及时排出,见于尿道狭窄、前列腺肥大、尿道结石、盆腔肿瘤压迫后尿道及脊髓病变。

此应与无尿区别、无尿(又称尿闭)则是肾脏严重病变或严重血循环失调影响尿液分泌所致。

                    (四)血尿 

                  正常人尿液中无红细胞或偶见红细胞。

如离心沉淀后的尿液、镜检下每高倍视野有2个以上红细胞可称为血尿。

轻者尿色正常、须显微镜才能查出,称为显微镜血尿。

重症者尿呈洗肉水色至血色,称为肉眼血尿。

                    血尿须与血红蛋白相鉴别。

血尿呈鲜红色,静置后瓶底有一层红色沉淀,震荡时则呈雾状,显微镜检查可见大量红细胞;血红蛋白尿由溶血引起,呈红葡萄酒色或酱油色,无沉淀,显微镜检查无或偶有少数红细胞,但隐血试验阳性。

                    (五)尿频 多伴有尿急尿痛,常见于肾盂肾炎、膀胱炎等、也可见于前列腺炎、膀胱肿瘤、尿酸性过高等。

                    糖尿病、慢性肾炎、尿崩症、水肿消退期、应用利尿剂后、精神多饮症等患者因尿量增多也可引起尿频。

 二、问诊要点

                    注意24小时尿量、夜尿是否增多,尿的颜色(有无浓茶色、酱油色、脓尿、乳糜尿及血尿等)、排尿情况(有无尿急、尿频、失禁、潴留及疼痛),注意伴随症状。

如多尿伴多食多饮是典型糖尿病的症状。

尿急、尿频、尿痛是膀胱、尿道的刺激征。

3心悸 

 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跳或心慌、常伴有心前区不适感。

一般认为与心脏过度活动有关、当心率不齐、致心搏量不正常时,都可引起心悸。

                    一、常见病因

                    

(一)心脏搏动增强

                    1.生理性 见于正常人在剧烈体力活动或精神激动之后、饮酒及服用麻黄素、咖啡因肾上腺素等药物也可心搏增强而感心悸。

                    2.病理性 

                  见于心室肥大(如风湿性、高血压性、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等)、贫血高热、甲状腺能亢进等引起心输出量增加的疾病均可引起心悸。

                    

(二)心律失常 如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如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及心律不规则(如早搏、心房纤颤等)均可使病人感到心悸。

                    (三)心神经官能症 

                  是由于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致心脏血管功能紊乱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患者除感觉心悸外尚有左胸部刺痛或隐痛、呼吸不畅,且常伴有其它神经官能的症状。

                    二、问诊要点

                    问诊时要注意心悸发生的时间、与劳动的关系及伴随症状。

                    

(一)心悸伴胸痛 可见于冠状动脉缺血、心肌炎、心神经官能症等。

                    

(二)心悸伴发热 可见于风湿热、甲状腺机能亢进、心包炎、心肌炎、感染性心内膜炎及其它发热疾病等。

                    (三)心悸伴昏厥、抽搐 可见于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颤动或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引起的心原性脑缺氧综合症。

                    (四)心悸伴呼吸困难 可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重症贫血等

4紫绀

是指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粘膜呈现青紫色的现象。

紫绀多在皮肤较薄、色素较少和毛细血管丰富的部位、如口唇、鼻尖、耳垂、颊部及指(趾)甲床等处最为明显。

                    一、常见病因和分类

                    

(一)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 

                  当毛细血管中血液的还原血红蛋白量超过5g/100ml时,即血氧未饱和度超过6.6容积/100ml 时,皮肤粘膜即可出现紫绀。

                    1.中心性紫绀 

                  此类紫绀是由心、肺疾病引起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所致。

其特点为全身性、且紫绀的皮肤是温暖的。

可分为

(1)肺性紫绀:

由于呼吸功能不全,肺氧合作用不足、致体循环毛细血管中还原血红蛋白量增多而出现紫绀。

常见于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呼吸道阻塞、肺部疾病(肺瘀血、肺水肿、肺炎、肺气肿、肺纤维化等)、胸膜病变(胸腔大量积液、气胸等)。

(2)心性混合性紫绀:

由于体循环静脉与动脉血相混合,部分静脉血未经过肺脏进行氧合作用、而经由异常通路流入循环,如分流量超过输出量的三分之一时,即可出现紫绀。

可见于法乐氏四联症等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等。

                    2.周围性紫绀 

                  特点是紫绀常出现于肢体下垂部分及周围部位(如肢端、耳垂及颜面),皮肤是冰冷的,若经按摩或加温紫绀可消失,此点有助与中心性紫绀鉴别。

常见于:

(1)周围组织耗氧量增加;瘀血性周围性紫绀,见于右心衰竭、缩窄性心包炎等。

(2)动脉缺血;见于严重休克时,心输出量明显减少,周围循环缺血缺氧,皮肤和粘膜呈青灰色。

亦可见于小动脉收缩(寒冷时)、闭塞性脉管炎、雷诺病等。

                    3.混合性紫绀 中心性与周围性紫绀并存,可见于心功能不全,因血液在肺内氧合不足及周围血流缓慢、毛细血管内脱氧过多所致。

                    

(二)异常血红蛋白血症

                    1.药物或化学药品中毒所致铁高铁血红蛋白症。

由于血红蛋白分子的二价铁被三价铁所取代,而失去与氧结合的能力。

血中高铁血红蛋白量达3g/100ml即可出现紫绀。

可由于伯氨喹啉,亚硝酸盐;氯酸钾、磺胺类、非那西丁、苯丙矾、硝基苯、苯胺中毒所引起。

紫绀的特点是急骤出现、暂时性、病情严重,若静脉注射亚甲蓝溶液或大量维生素C,紫绀可消退。

分光镜检查可证明血中存在高铁血红蛋白。

进食大量含有亚硝酸盐的变质蔬菜,也可出现紫绀、称为肠原性青紫是中毒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一种类型。

                    2.硫化血红蛋白血症 主要是服用了硫化物,在肠内形成大量硫化氢而产生硫化血红蛋白所致、临床上比较少见。

                    3.先天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自幼有紫绀,但无心、肺疾病存在。

                    二、问诊要点及伴随症状

                    问诊时要注意紫绀出现的年龄,有无服用特殊药物及食物,心肺疾病史及伴随症状。

如伴有高度呼吸困难的紫绀常见于重症心、肺疾病;紫绀明显而无呼吸困难者见于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紫绀并杵状指(趾),说明紫绀严重、病程较长、主要见于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或先天性高铁血经蛋白症;急性紫绀伴衰竭状态或意识障碍,常见于某些药物或化学物品急性中毒、休克、急性肺部感染或急性心功能不全;肢端紫绀常由于局部循环障碍所致、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雷诺病及雷诺现象等。

3楼

5水肿

 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时称为水肿。

局部水肿常由于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加(如炎症反应),全身性水肿容易在组织比较疏松以及身体最低的部位出现,严重时可在胸腹腔内出现积液。

   水肿产生的机理目前尚有争论,主要的因素有:

钠和水的异物潴留:

毛细血管滤过压升高;毛细血管渗透性增高;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淋巴回流受阻;组织压力降低。

其中主要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是钠和水的异常潴留。

   一、常见病因

   

(一)心原性水肿 

 各种心脏病发生右心衰竭时可出现水肿,水肿首先出现在身体最低部位,如下肢、臀部、背部等,严重时可引起全身水肿。

   

(二)肾原性水肿 

 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均可出现水肿。

水肿首先出现在眼睑、面部等疏松组织,严重时蔓延到全身,甚至出现胸水、腹水。

   (三)肝原性水肿 

 如肝硬化时,由于门静脉压升高或肝功能不全引起低蛋白症时,可出现水肿。

其特点为发生缓慢,常以腹水为主,全身水肿较轻,下肢明显。

   (四)营养不良性水肿 

 主要由于低蛋白血症引起血管内胶体透压降低所致。

常发生于摄食不足,肠道吸收障碍、慢性消耗性疾病等。

此外,维生素B1缺乏症,也是产生水肿的附加因素。

   (五)特发性水肿 女性多见,水肿可出现在眼睑及下肢,其发生原因:

   1.部份病人由于直立时交感神经兴奋不足,导致脑部供血不足,通过容量感受器反射地引起醛固酮分泌增加所致,常伴有其它神经衰弱症状。

   2.部分女性于经前7-14天出现,月经来潮后消退、可能与性激素功能失调有关。

   (六)其他 

 如结缔组织疾病所致铁水肿(硬皮病、皮肌炎)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甘草等)所致的水肿;内分泌疾病所致水肿(如粘液性水肿)。

   二、问诊要点

   水肿发生的时间与出现的部位,肾原性水肿多在眼睑开始,晨起较重;心原性水肿多在下肢开始,下午与晚间加重;肝原性水肿多由腹水开始。

   水肿病人应询问有关心脏、肝脏、肾脏等病史;营养与进食情况;女性病人的月经史;水肿减轻与加重的因素;水肿与体位、活动、尿量的关系等。

 鉴别点心原性水肿肾原性水肿

 开始部位从足部开始、向上延及全身从眼睑、颜面开始而延及全身

 发展快慢发展缓慢发展迅速

 水肿性质比较坚实,移位性小软而移动性大

 伴随症状伴有心功不全病症:

如心脏增大,心杂音、肝肿大、静脉压升高等伴有其它肾脏病病症:

如高血压、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眼底改变等

4楼

6黄疸

是因胆红素代谢障碍,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增加,致使巩膜、粘膜、皮肤染成黄色。

正常血清胆红素8.55~17.10umol/L(0.5~1.0mg/d1)。

当血清胆红素浓度为17.1~34.2umol(1~2mg/d1)时,而肉眼看不出黄疸者称隐性黄疸。

如血清胆红素浓度高于34.2umol/L(2mg/d1)时则为显性黄疸。

   胆红素代谢过程:

血清胆红素的主要来源是血红蛋白。

正常细胞的平均寿命为120天,超寿限的红细胞经网状内皮系统破坏和分解后,形成胆红素、铁和珠蛋白三种成份。

此种胆红素呈非结合状态,当非结合胆红素到达肝脏后,被肝细胞微突所摄取,由胞浆载体蛋白Y和Z携带至肝细胞微粒体内,大部分胆红素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催化,与葡萄糖醛基相结合,形成结合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由肝细胞排泌入毛细胆管,与其它从肝脏排泌的物质形成胆汁,排入肠道。

在肠道经细菌分解成为尿胆素。

其中大部分随粪便排出。

称粪胆元,小部分经回肠下段或结肠重吸收,通过门静脉回到肝脏,转变为胆红素,再随胆汁排入肠内,这一过程称为胆经素的肠肝循环。

被吸收回肝的小部分尿胆元进入体循环,经肾脏排出。

   一、常见病因

   

(一)非结合胆红素增高

   1.红细胞破坏增多 

 先天性或后天性溶血时,大量红细胞破坏,形成过量的非结合胆红素,超过肝脏的处理而潴留血中形成黄疸。

此种黄疸属溶血性黄疸。

见于地中海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异型错误输血反应等。

   2.肝细胞摄取与结合能力障碍 

 如Y、Z蛋白及或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力减低缺如,使正常代谢所产生的非结合胆红素不能转化为结合胆红素,引起血中非结合胆红素增高,出现黄疸,此种黄疸属特发性黄疸。

如Gilbert综合征,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等。

   

(二)结合胆红素增高 

 此因肝细胞胆汁分泌器原发性代谢性损害,使结合胆红素不能排泄至胆道,或因肝内的毛细胆管、肝外胆管、总阻管或壶腹部阻塞,胆红素反流入血,从而出现黄疸,此种黄疸属梗阻性黄疸。

见于:

   1.肝外胆管阻塞 如胆结石、胰头癌、胆管及总胆管癌、胆道闭锁等。

   2.肝内胆管阻塞 如肝内胆管结石、华支睾吸虫病等。

   3.肝内胆汁淤积 如药物性黄疸、病毒性肝炎、妊娠复发性黄疸。

   (三)结合与非结合胆红素均增高 

 为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排泻功能均受损所致的黄疸,又称为肝细胞性黄疸。

见于各种肝病如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及钩端螺旋体病等。

   二、问诊要点

   

(一)详细询问病史 

 有无家族遗传病史、肝炎接触史,有无输血、服药(氯丙嗪、甲基睾丸素、避孕药物),中毒(毒蕈、四氯化碳等)史,既往有无胆道手术史。

   

(二)黄疸发作与年龄的关系 

 儿童与青少年时出现黄疸,可能与先天性或遗传性因素有关;中年人阻塞性黄疸多见于胆道结石;老年人出现黄疸多为癌症。

   (三)黄疸发生与发展情况 

 黄疸急骤出现,见于急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及大量溶血;缓慢发生或呈波动性,多为癌性黄疸,特发性黄疸。

急性肝细胞性黄疸一般在数周内消退,胆汁性肝硬化可持续数年以上,黄疸进行性加重见于胰头癌。

   (四)伴随症状

   1.黄疸伴发热 

 需追问黄疸与发热之关系。

病毒性肝炎在黄疸出现前常有低热,少数为高热,肝胆化脓性感染多与发热、寒战同时出现黄疸,癌性黄疸病人常有晚期发热。

   2.黄疸伴腹痛 持续性隐痛或胀痛见于病毒性肝炎、肝癌等;阵发性绞痛见于胆道结石、胆道蛔虫病;无痛性进行性黄疸见于胰头癌。

   3.黄疸伴贫血 溶血性黄疸常伴有严重贫血;癌症所致黄疸常伴有贫血、恶液质等。

   4.黄疸伴皮肤瘙痒 

 阻塞性黄疸因胆盐和胆汁成份反流入体循环,刺激皮肤周围神经末梢,故常有皮肤瘙痒,肝细胞性黄疸也可有轻度瘙痒,溶血性黄疸无此症状。

   5.尿、粪颜色的变化 阻塞性黄疸时尿如浓茶,粪色浅灰或陶土色,溶血性黄疸急性发作时,尿可呈酱油色。

5楼

恶心与呕吐是临床常见症状。

恶心常为呕吐的前驱症状,但也可单独出现。

呕吐是指胃内容物或一部分小肠内容物,通过食物逆流出口腔。

它是由一系列复杂而连续的反射动所组成。

呕吐可将有害物由胃排出,从而起到保护作用。

便持久而剧烈的呕吐,可引起失水、电解质紊乱、代谢性碱中毒及营养障碍。

   一、常见病因

   

(一)中枢性呕吐 中枢性呕吐为突然发生的喷射状呕吐,吐前无恶心、吐后无不适,与进食和食物有关。

中枢性呕吐常见于下列原因:

   1.颅内压增高 呕吐往往于头痛剧烈时出现,尤易发生于从卧位坐起时,见于脑炎、脑膜炎及脑肿瘤,常为喷射状。

   2.药物或毒素直接刺激呕吐中枢 

 如阿朴吗啡、尿毒症、糖尿病酮中毒、低钠、低钾状态,以及妊娠引起的呕吐等均系直接作用于呕吐中枢而引起。

   

(二)精神性呕吐 

 多见于年轻女性,其发病常与精神因素有关,并伴有其他神经官能症症状,多无器质性病变。

表现为食后即吐,吐前无明显的恶心动作,呕吐常不费力,吐量不多,本病往往是慢性顽固性呕吐,常不影响摄食和营养状况。

条件反射性呕吐(如嗅到某种气体或看到某种食物而引起),也与精神因素有关。

   (三)周围性呕吐,主要有以下几类:

   1.胃原性呕吐 

 当胃粘膜受到化学或机械性刺激(如急性胃炎、胃癌等)或胃过度充盈(幽门梗阻)时即可发生呕吐。

此种呕吐,常先有恶心、流涎等前驱症状,吐后觉胃部舒适或胃痛缓解,胃炎、胃癌病人呕吐多发生在食后不久,呕吐量不多;幽门梗阻病人呕吐常发生在进食6~8小时以上,可吐出发酵的前一餐至隔日的宿食,呕吐量较多。

   2.腹部疾病引起的反射性呕吐 

 各种急腹症如肠梗阻、腹膜炎、阑尾炎、胆道及胰腺疾病,因刺激迷走神经纤维引起反射性呕吐常有恶心。

此种呕吐胃已排空,但呕吐动作仍不停止。

   3.周围感觉器官疾病引起反射性呕吐 

 如咽部或迷路遭受刺激时(急性迷路炎、美尼尔症),常易发生呕吐,后者多伴有眩晕、耳聋、耳鸣等。

此外,心肌梗死也可引起呕吐。

   二、问诊要点

   

(一)询问呕吐时间与饮食关系 吐前有无恶心,吐后是否舒适,以判断呕吐类型。

   

(二)呕吐物的性状在鉴别诊断上有重要意义

 慢性胃炎病人呕吐食物含大量粘液;幽门梗阻病人呕吐物有腐败或发酵的臭味,小肠梗阻病人可有粪臭味呕吐物。

如呕吐物呈咖啡色,多系食管、胃、十二指肠的出血,如呕出大量鲜血,则表示食管、胃或十二指肠悬韧带以上部位有急性大出血。

   (三)注意呕吐的伴随症状 有无头痛、发热、腹痛、腹胀、腹泻等症状。

   1.呕吐呈喷射状且伴剧烈头痛者,多为颅内压增高的象征。

   2.伴有发热,多见于某些急性传染病(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肝炎、斑疹伤寒、恙虫病、猩红热、疟疾等)的早期。

   3.伴有腹痛、肠绞痛,可见于细菌性食物中毒、急性胃肠炎、急性细菌性痢疾、肠梗阻等。

女性病人注意询问月经史,妊娠早期可有呕吐。

6楼

 腹泻是指排便频率增加,大便稀薄或呈脓血状,系由于肠粘膜吸收障碍与炎性分泌物增加,肠蠕动过速所致。

   一、常见病因

   

(一)感染 细菌、病毒、原虫、寄生虫等。

   

(二)中毒 砷、磷及重金属中毒、尿毒症、食物中毒等。

   (三)肿瘤 结肠癌、息肉等。

   (四)消化、吸收障碍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大部分除术后、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肝硬化、肠粘膜及乳糜管或肠系膜淋巴结病变、放射性肠炎使肠道吸收发生障碍等。

   (五)内分泌疾病 甲状腺机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糠尿病性肠炎等。

   (六)其它 结肠功能紊乱、药物过敏如利血平、胍乙啶等副作用。

变态反应性肠病等。

   二、问诊要点

   

(一)年龄 肠系膜淋巴结核多见于儿童;肠结核多见于中年人;结肠癌多见于中年以上的人。

   

(二)流行区 询问病人病前是否到疾病流行区,如血吸虫病多见于长江流域一带的人。

   (三)摄取毒物或食物过敏史 

 询问病人是否吃过隔夜的或不洁食物、毒蕈、白果、河豚等(食物中毒 史);病前是否吃过鱼、虾等食物(食物过敏史)。

   (四)起病缓急及病程长短 

 急性腹泻起病急、病程短(2月内),每天排便可达10次以上,粪便量多而稀薄,常含病理成分,排便时常伴腹鸣,肠绞痛或里急后重。

由于肠液为弱碱性,大量腹泻时可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与代谢性碱中毒。

慢性腹泻起病缓慢,或起病急而转为慢性,病程2月以上,每天排便数次,伴有或不伴有肠绞痛,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长期腹泻可导致营养障碍、维生素缺乏甚至营养不良性水肿。

   1.急性腹泻 常见于食物中毒、肠道细菌感染(急性细菌性痢疾)、过敏性疾病及婴幼儿消化不良或中毒。

   2.慢性腹泻 常见于慢性痢疾,血吸虫病、肠易激综合征、肠结核、结肠癌、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克隆病等。

   (五)大便性质,次数及伴随症状

   1.大便呈水样,次数多。

脐周痛,腹泻,排便后腹痛不能缓解,常见于小肠炎性病变;脐下腹痛排便后缓解,一般为结肠病变。

   2.起病急,大便次数多(一日数十次),大便呈浓血样,不混有粪块,伴有发热、左下腹痛及里急后重(直肠肛门部分疼痛或感觉有便意但排便次数多或排不出粪便),见于急性细菌性痢疾。

   3.粪便呈暗红色、酱色或血水样,并含脓血及粪质,量较多且有恶臭,常见于急性阿米巴痢疾。

   4.消化、吸收不良性腹泻 

 胰原性腹泻或吸收不良综合征,粪便最多,有恶臭,呈灰土色油脂状,表示脂肪的消化及吸收障碍。

常由慢性胰腺炎,胆道阻塞、肠系膜淋巴结病变等引起;肝硬化引起的腹泻,主要由于肠粘膜充血、水肿,影响肠道水分吸收、胃切除或胃酸缺乏引起的胃原性腹泻,多在清晨进食后发生、无腹痛,便次不多。

   5.腹泻伴有呕吐 常见于食物中毒或肠变态反应性疾病等。

   6.腹泻与便秘交替 常见于肠结核、肠易激综合征等。

   7.腹泻伴有腹部包块 下腹部肿块多见于结肠癌、血吸虫病肉芽肿、增殖型肠结核等。

7楼

呕血与便血 

   一、呕血

   消化道出血经口腔呕出,称为呕血,呕血的颜色取决于出血量的多少及血液在胃内停留时间的长短。

出血量多并在胃内停留时间较短,则血呈鲜红色或暗红色,出血量少并在胃内停留时间较长,则血液内血红蛋白胃酸作用,形成正铁血红蛋白,故呈咖啡色或黑褐色。

   

(一)呕血的病因

   1.食道疾病 如食道炎、食道粘膜撕裂症、食道癌等。

   2.胃及十二肠疾病 消化性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