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笔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17065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46.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社会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社会学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社会学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社会学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学笔记.docx

《社会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笔记.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学笔记.docx

社会学笔记

第二章什么是社会学

第一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一、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历史的途径经验的途径分析的途径

(一)早期结构功能学派

1.孔德

研究有机物的科学—天体物理学、地球物理学、化学

研究无机物的科学—生物学、社会物理学

2.迪尔凯姆

社会事实:

社会事实具有不同于自然现象、生理现象的特征和特殊的决定因素。

它先于个体的生命而存在,比个体生命更持久。

它的存在不取决于个人,是先行的社会事实造成的。

社会事实以外在的形式“强制”和作用于人们,塑造了人们的意识。

(二)理解社会学派

乔治·齐美尔马克斯·韦伯

(三)结构功能主义

帕森斯社会结构

(四)符号互动论

库利—米德—布鲁姆自我的形成

(五)社会交换论

霍曼斯布劳人们之间的交换行为

早期结构功能学派——社会整体决定个人

理解社会学派——个人行动决定社会

结构功能主义——主要研究社会结构

符号互动论——从自我形成入手研究社会

社会交换论——从社会交换入手研究社会

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二、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的观点和分类

1、社会学是关于社会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社会。

2、社会学是关于社会关系的科学。

3、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行为或社会行动的科学。

4、社会学是研究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的科学。

5、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群体或群体生活的科学。

6、社会学是研究人类共同生活的科学。

7、社会学是关于社会文化的科学。

8、社会学是研究人们相互作用的社会形式的科学。

9、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运行和发展的规律性的综合性具体科学。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对社会学的定义

第一类:

侧重以社会整体为研究对象

——实证主义路线

第二类:

侧重以个人及其行动为研究对象

——反实证主义路线

第三类:

侧重以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为指导

三、正确把握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科学。

1.概念解析

社会运行:

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纵向运行:

社会的变迁与发展

横向运行:

社会发展某一阶段上,社会诸要素、系统间的的交互作用。

良性运行—协调发展

中性运行—模糊发展

恶性运行—畸形发展

条件:

指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所需的内外部条件。

人口条件经济条件政治条件生态环境条件文化与心理条件

机制:

社会运行带规律性的模式。

动力机制整合机制激励机制控制机制保障机制

2.从社会学的层次结构看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问题

一般社会学基本问题层次——原问题

特殊社会学对象问题层次——总问题

个别社会学范畴问题层次——分问题

社会学基本问题层次——原问题

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科学。

第二节社会学的知识体系

一.社会学理论

社会学理论:

也称理论社会学,它是对社会构成要素、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社会过程、社会制度、社会变迁等问题的理论性分析。

研究领域:

社会学理论、社会学史、社会学思想史等。

表现形式:

各种抽象的理论阐述。

学科一般理论

社会结构

社会过程

学科概念

研究对象

理论视角

学科特征

历史发展现状趋势

理论综合

个人

家庭

群体

组织

阶层

社区

民族

制度

社会互动

社会变迁

社会流动

社会问题

社会控制

二、社会研究方法

社会研究方法:

从事科学的社会学研究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

社会研究方法体系

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反实证主义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

研究方式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实地研究;文献研究

研究技术统计分析方法;定性资料分析方法;计算机应用技术

三、应用社会学

应用社会学:

指将社会学理论和社会研究方法运用于某一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研究。

它是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下运用具体的方法和手段,了解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状况,揭示其内在逻辑,发现其成就和问题,提出某种建议以改进社会的研究。

第二章练习题

1.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2.什么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如何正确加以把握。

3.如何理解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4.社会学的学科知识体系。

第三章社会

一、对社会的认识

西方社会学者关于社会的两种代表性观点

(1)社会唯实论

主要观点:

社会是实在的,是客观存在的,社会是由各种规范和制度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超越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

代表人物:

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帕森斯

(2)社会唯名论

主要观点:

个人和个人行动实际存在的,个人及其其行动相对于社会来说是现在的,社会只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对社会的认识是以对个人的认识为基础的认识社会的目的最终也是为了认识人。

代表人物:

韦伯、吉丁斯、库利、米德、布鲁默

 䦋㌌㏒㧀낈ᖺ琰茞ᓀ㵂Ü

社会唯实论

社会唯名论

主要观点

社会是实在的,是客观存在的实体。

个人先于社会而存在,社会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形式

个人与社会关系

社会对个人的行为发挥主导作用

人们的行动构建着社会

研究任务

研究社会的结构结构、社会制度和社会规范、病研究这种既定的结构如何去指导塑造其成员。

只有了解每一个行动者才是真正了解社会。

即通过个人及其行动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制度和规范。

社会的定义

社会是由有一定联系、相互依存的人们组成的超乎个人的有机整体,它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体系。

第一,社会是由有意志的个体组成的,社会是人们共同生活的结合体。

第二,社会是由有意志的个体通过互动而形成的,社会是一个互动的体系。

第三,社会是由相关的社会关系积累连接而成的,社会是社会关系的体系。

二、社会的特点

v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

v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v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

v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

v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

v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机体。

三、社会的功能

1.社会的整合功能

2.社会的交流功能

3、社会的导向功能

4、社会的继承和发展功能

第四章文化

社会学对文化最简单的说法是:

凡人类不是凭生物本能而做出来的任何事物,都可以认为是文化。

第一节文化的涵义

一、“文化”一词的来源与演变

二、文化的特征

一、“文化”一词的来源与演变

1、我国古代的“文化”

“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殊。

——刘向《说苑》

2、欧洲的“文化”

在欧洲,“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原意是指人类对土地的耕作和农作物的栽培,文艺复兴以后,逐渐把人的培养称为文化。

1)克莱姆--把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进行专门研究

1843《普通文化学史》

1845《普通文化学》

3)马林诺夫斯基—把物质文化加入文化的定义中

文化是指那一群传统的器物、货品、技术、思想、习惯及价值而言的。

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小结:

文化是人类所制造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它包括人类创造的器物和其他物质产品、技术和知识、规范和习惯、信仰和价值等。

二、文化的特征

v1.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

v2.文化的复合性

v3.文化的象征性

v4.文化的传递性

v5.文化的变迁性(动态性)

二、文化的特征

v1.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

v超生理性:

任何文化都是人类后天习得的和创造的,文化不能通过生理遗传。

v超个人性:

个人虽有接受文化和创造文化的能力,但是形成文化的力量却不在个人。

2.文化的复合性

3.文化的象征

4.文化的传递性

指的是文化一经产生就要被他人效仿、效法和利用。

5.文化的变迁性(动态性)

◆引发文化变迁的因素

文化融合(文化濡化):

由于传播使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元素和文化集丛互相接触,其中一种文化吸收或采纳了另一种文化原素和集丛,并且使之与主体文化协调起来,最终成为文化主体当中的一部分,这个过程就称之为文化融合。

v文化冲突:

两种文化接触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行为方式等方面发生的相互反对的情况。

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应该怎么做?

第二节文化的区分

一、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1.物质文化:

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

v一、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v2.非物质文化(精神文化):

指制度、规范、观念等。

二、主文化与亚文化

1、主文化

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三、主文化与反文化

1、主文化:

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

2.一种特殊的亚文化——反文化

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四、评比性文化和非评比性文化

1.评比性文化:

只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即在两种文化的比较中,可以评出孰优孰劣的文化。

2.非评比性文化(中性文化):

在文化比较中没有明显的优劣,高下之分的文化。

第三节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一、文化的结构

1.文化特质(文化元素)

文化特质是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最小单位。

2.文化丛(文化特质丛)

文化丛是指因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合成的一组文化特质。

3、文化模式

文化模式就是一个社会中所有的文化内容结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

v二、文化的功能

v1.文化的整合功能2.文化的导进功能3.文化的传续功能

1.文化的整合功能

v价值整合规范整合

风俗:

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自发形成的一种行为习惯。

道德:

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的一种长期的规范体系。

法律:

由国家强制执行。

v结构整合

2.文化的导进功能

v提供知识

v协调社会工程管理

v巩固社会进步

三、文化的相关问题

v1.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

v文化中心主义(种族中心主义):

指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常有的一种倾向,倾向于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看成是最好的,是优于其他人的。

v文化相对主义:

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

“2.文化震惊与文化边际

v文化震惊(文化冲击):

只生活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

v边际文化:

指文化的边缘地带,或两种文化的交界地带。

3.文化堕距(威廉.奥格本)

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在发生变迁时,各部分变迁的速度是不一致的,有的部分变化快,有的部分变化慢,结果就会造成个部分之间的不平衡、差距、错位,由此造成社会问题。

4、跨文化交流

第五章人的社会化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第一节社会化概述

⏹第二节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

⏹第三节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

⏹第四节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社会化概述

一、社会化的涵义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的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二、社会化研究的不同角度

⏹1.文化的角度(人类文化学)

⏹2.人格(个性)发展的角度(心理学)

⏹3.社会结构的角度

⏹文化人类学主要从社会文化的角度研究社会化,注重一定文化模式对民族共有行为的影响。

人(共有行为)社会文化

⏹心理学主要从个性发展的角度研究社会化,看重人的个性心理及健康人格的形成。

人(个性心理)社会

三、社会化的类型

⏹1.初始社会化(Primarysocialiazation)

⏹2.预期社会化(anticipatorysocialiazation)

⏹3.发展社会化(developmentalsocialiazation)

⏹4.逆向社会化(reversalsocialiazation)

⏹5.再社会化(resocialiazation)

发展社会化与再社会化的区别

第二节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

⏹一、社会化的生物条件

1.语言能力

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情意、交流感情的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二、思维能力

思惟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它是在人的实际生活过程中,在感觉经验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对事物进行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形成概念,并应用要领进行判断和推理,认识事物一般的和本质特征及规律性联系的心理过程。

三、学习能力

对于社会来说,社会化就是社会以自己的文化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而对于个体来说,社会化则是自己学习社会文化的过程。

人类所特有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使人类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表现出其他动物所不可比拟的学习能力。

4、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所谓生活依赖期,是指人类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意识、智力等尚未发育健全,不能自力更生、独立生活,从而在生活上、心理上依赖他人,受他人照顾、监护的时期。

二、社会化的主体

1.家庭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

2.学校

学龄期个体的社会化可分三个阶段:

一是前期阶段

(6、7岁-11、12岁)

二是中期阶段

(11、12岁-14、15岁)

三是后期阶段

(14、15岁-20左右)

学校作为社会化的社会环境条件之一,特点有:

首先,学校是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设立的学习机构。

其次,学校是一个组织机构。

教师在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外国学者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所做的关于教师的期望效果的实验

3、同辈群体

所谓同辈群体,是指由地位、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大体相同或相近的人组成的关系亲密的社会群体。

4、工作单位

(1)工作单位是个人进行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场所。

(2)工作单位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检验和发展家庭及学校社会化成果的场所。

(3)在工作单位中,可以学会处理职业环境中的人际关系。

5、大众传播媒介

•大众传媒是指社会组织为广大社会成员之间传递信息、互通情报所采用的各种通讯手段,它包括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两大类,如广播、电视、互联网、报纸、杂志。

大众传媒对个体社会化的作用:

•一方面,大众传播媒介对个体社会化有巨大的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大众传播媒介所提供的一些不健康的、反社会的内容,又有可能给个体社会化造成严重的消极影响。

第三节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

一、关于社会化的若干理论

二、社会化的生命周期

三、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

一、关于社会化的若干理论

(一)人格发展理论

●查尔斯.库利:

“镜中我”

●乔治.赫伯特.米德:

角色借用

●弗洛伊德:

人格发展理论

●艾里克.艾里克逊:

认同危机

●让.皮亚杰:

认知发展

(二)生命历程理论

自我是对社会客观现实的内化和主观解释,自我的观念是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

●“主我”又称“自然我”,是自我中不含任何符号的那部分直接经验,即感到饥饿、感到痛苦、感到压抑、感到快活和陶醉、感到需要满足自己的种种欲望的那部分。

“客我”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三个阶段

●模仿阶段(imitationstage)

手势交流(conversation

ofgestures)

●嬉戏阶段(playstage)

角色借用(roletaking)

*重要他人(significantothers)

●群体游戏阶段(gamestage)

*一般他人(generalizedothers)

4.艾里克.艾里克逊:

认同危机

●信任与不信任婴儿期

●自主与怀疑和羞怯儿童早期

●首创性和内疚性学龄前

●勤奋与自卑学龄期

●认同与角色混淆青春期

●亲近与孤独青年期

●代际关怀与自我沉浸中年期

●完美与绝望老年期

●孩子刚出生的时候知道些什么?

●他们用什么工具来获得新知识?

●在每个具体的年龄,

哪些知识是他们所必需的?

●感觉运动阶段:

l岁半到2岁时

●前操做阶段:

2岁左右持续到7岁

●具体操作阶段:

在7—11岁之间

●形式操作阶段:

大约12—15岁

(二)生命历程理论

●生命历程是指在人的一生中随着时间变化而出现的受到文化和社会变迁影响的年龄及角色和生命事件序列。

(二)生命历程理论

●“一定时空中的生活”原理。

●“生命的相关性”原理。

●“生活的时间性”原理。

●“个人能动性”原理。

●[奥]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论:

“本我”处于潜意识中,受享乐原则支配;“自我”在现实环境中形成,受现实原则支配;“超我”在道德内化中形成,受理想原则支配,社会化就是三者的相互作用。

●[美]埃里克森的“认同危机”:

处于青春期(12—18岁)的青少年开始学习和认识各种社会角色,容易产生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角色混淆。

二、社会化的生命周期

●生命周期:

一个人从生到死的整个过程。

●儿童期

●青年期

●成年期

●老年期

三、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

●早期社会化的困境

儿童和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上都还不成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主要是以模仿形式接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对新奇的东西感受强烈,但个社会化主体之间往往由于矛盾和冲突,难以为其提供统一的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以及令人敬佩和信服的社会权威形象,从而给儿童和青少年的社会化造成不良影响。

●心理上的断乳

是心理学家对人的青年期的一种比喻说法,也叫第二次诞生。

心理上的断乳是指青少年在其成长过程中力图脱离家庭及其他方面的监护,独立自主地进入某些社会生活领域,但是他们有经验不足,从而产生的危机状况。

●社会化的偏差和失败

一是无效的文化传递

指上一代的文化知识和规范因故未能有效的传递给下一代。

反社会型人格又称病态人格、悖德性人格等,是在没有认知过程障碍或智力障碍的情况下出现的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活动的异常,在各种类型的人格障碍中最受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重视。

●使人处于不利的社会地位

城乡差异

性别差异

●代差

代差是指社会的不同时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

●代差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对代差的性质要做具体分析,不能简单的肯定或是否定代差两方中的任意一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凡是不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都要限制,反之则要支持。

啃老族现象

构成“啃老族”的六类主要人群

一、高校毕业生(20%)

二、工作太累太紧张、不适应为由

自动离岗离职(10%)

三、“创业幻想型”的青年人(20%)

四、频频跳槽者(10%)

五、单位里下岗的年轻人(10%)

六、文化低、技能差的人(30%)

典型案例

案例一家有不肖子:

不但饭来伸手且日支30元参赌

  “太子”生活:

睡到中午就去赌

  

●从社会和国家角度来讲

首先、政府应成立专门机构帮助青年就业,建立“新失业

群体”的动态档案,建立有效的管理办法,为妥善安排

培训、就业打好基础;

其次,要就业,须有“一技之长”,政府要加大各种职业

教育培训的投入,这些“啃老族”没有经济来源,技能培

训就应该免费;

再次、我国应推行免费中等职业教育,从根本上解决青

年就业问题。

  

第四节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一、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1、技能社会化

“生存体验”是大学生多种形式的社会化实践之一,值得肯定。

●基本生活技能包括基本生存能力和职业技能两个方面,它是“社会人”的起码条件。

“生存体验”只是其中之一,达不到“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职业技能是个体在社会上立足、发展的主要手段,大学生的“生存体验”靠的是知识、智慧、能力。

2、政治社会化

是指社会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培养

政治立场(包括政治信仰、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等)

和政治参与能力的过程。

●3、行为社会化

●4、培养合格的社会角色

二、当代中国“社会化”的新趋势

1、社会化的空间逐步扩大

2、社会化的终身性特征更加突出

3、新的“社会化”体验不断涌现

第五章练习题

•1.什么是社会化?

•2.社会化的研究角度

•3.社会化的类型?

•4.社会化的生物基础。

•5.列举五种社会化的主体,就某一主体谈谈其对于自己社会化的特殊意义。

•6.什么是人格?

•7.列举五种人格发展的理论(会应用)

•8.生命历程理论的四个基本原理。

•9.谈谈你在社会化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或

困惑,对于那些困难或困惑,你是如

何解决的。

第六章社会角色

第一节社会角色的含义

一.什么是社会角色

1.社会角色的本质

2.社会角色的定义

2.社会角色是如何形成的

3.社会角色的解释力

二.角色丛(集)

1.定义

2.角色丛的两种情况

3.角色丛的解释力

v

一.什么是社会角色

1.社会角色的本质

v角色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指的不是具体的个人。

v角色是对一系列共同社会行为的模式化规范,因而又可理解为人的行为模式。

2、定义

v社会角色是指由一定的文化价值体系所决定的、与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是社会对特定社会关系上的同一种社会位置的价值与意义期望,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的依据和基础。

对定义的解释:

v1.社会角色是一定社会文化在各种社会关系上的体现,是社会价值观的集结。

v2.社会角色是人们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

v3.社会角色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模式,它由社会体系通过一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加以规范。

v4.社会角色是社会对特定社会关系上的同一种社会位置的评价与意义期望。

v5.社会关系是人们社会行动的依据和基础,人总是根据自己所扮演的特定社会角色进行自己的社会活动。

3.社会角色的形成

v

(1)超自然形成

v

(2)自然形成

v(3)社会形成

关于角色社会形成的分析

v角色形成肯定与人和人类社会的自然性相关,但更多地是一种社会关系状态。

v角色与一定的人群之间的结合关系紧密相关。

v每一种角色都有社会或者他人对其特定的一些期望。

v这种期望构成一种社会性的规范,即人们日常应当遵循的一些行为准则。

v这些社会期望或社会规范往往是由特定的社会文化所决定的,它们反映了一定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念以及这种文化对于特定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的意义阐释。

4.社会角色的解释力

v1.可以解释人类社会是如何建构起各种各样的复杂而有序的社会关系的。

v2.可以解释社会地位是通过什么而得以表现的。

v3.可以解释每个社会规范为什么是统一的和具有普遍约束力的。

v4.可以解释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行动依据问题。

三、角色丛(集)

v1.思考:

试用角色有关知识回答

v为什么新嫁娘要在新婚翌日拜舅姑,并询问丈夫自己画的眉毛如何?

v如果它不这样做会产生什么后果?

2.定义

在社会中,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它角色联系在一起的。

这样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就是所谓角色集。

3.角色集的两种情况

3.角色集的两种情况

v情况二:

一组相互依存的角色,这里主要强调人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