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单元 生命系统的生态基础.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15550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0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5单元 生命系统的生态基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第5单元 生命系统的生态基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第5单元 生命系统的生态基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第5单元 生命系统的生态基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第5单元 生命系统的生态基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5单元 生命系统的生态基础.docx

《第5单元 生命系统的生态基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单元 生命系统的生态基础.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5单元 生命系统的生态基础.docx

第5单元生命系统的生态基础

 

第五单元生命系统的生态基础

1.(2013无锡期末)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容纳量是种群的最大数量,种群数量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超过环境容纳量

B.人为地一次性捕杀家鼠后,其环境容纳量迅速降低

C.草原上放养的牲畜过多,过多部分会饿死,但牲畜的环境容纳量不会改变

D.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提高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1.D【解析】环境容纳量是种群的最大数量,在有些时候种群数量可能超过环境容纳量;人为地一次性捕杀家鼠后,其环境容纳量不会迅速降低;草原上放养的牲畜过多,过多部分会饿死,从而使牲畜的环境容纳量减小;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可以提高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2.(2013杭州期末)浙江某地乌鸫连续10年的种群数量增长情况如图所示,后一年的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的λ倍,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第1年乌鸫种群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

B.第5年和第7年的乌鸫种群数量相同

C.第9年的乌鸫种群数量最大

D.乌鸫种群数量受领域行为等外源性因素调节

2.A【解析】从图示看出,前3年λ大于1,说明第1年乌鸫种群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第5年和第7年的乌鸫种群λ相同,而数量是不相同的;第3年后λ小于1,乌鸫种群数量最大不是第9年;领域行为属物种的一种先天性行为,应属内源性因素。

3.(2013北京市石景山区期末)某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栖息地后,种群开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

在停止增长时()

A.种群密度最大B.成年个体数

最多C.出生率及死亡率均为零D.增长速率大于零

3.A【解析】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时,老年个体数

最多,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增长速率等于零,种群密度达到最大。

4.(2013北京市丰台区期末)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

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

右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成个体数)。

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B.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季节更替而变化

C.6到12月份该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4.C【解析】从图示看出,12月时未成熟个体为0,而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说明,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季节更替而变化;自然条件下6到12月份该种群数量不可能呈“J”型增长;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5.(2013浙江十校高三联考)社鼠是主要生活在山地环境中的植食性鼠类。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社鼠的种群数量波动总是处在环境容纳量之下

B.社鼠与其天敌黄鼬的种群数量波动是同步的

C.领域行为是一种调节社鼠种群数量的内源性因素

D.在食物十分充足的条件下,社鼠的种群数量一直呈“J”型增长

5.C【解析】种群数量变化受环境条件的制约,其数量可能会超出环境容纳量,但最终会回归到正常数量;其数量的波动与其天敌的数量波动曲线(如峰、谷值)不同步,一般都是捕食者的数量随被捕食者的变化而变化的;领域行为属物种的一种先天性行为,应属内源性因素;食物十分充足的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还会受到其他因素如地域空间等的限制,不能一直呈J型增长。

6.(2013南昌调研)右图为某农业用地东亚飞蝗种群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蝗灾初期未对东亚飞蝗进行有效控制导致该群落的演

替属于次生演替

B.在a~b时,该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渐下降

C.在b时利用同种杀虫剂对作物进行多次喷射可防止c点出现

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6.C【解析】在b时利用同种杀虫剂对作物进行多次喷射,杀虫剂对东亚飞蝗抗性起了选择作用,不能防止c点出现。

7.(2013徐州摸底)对某地区引入的一种生物进行种群数量的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见下表(单位:

只)。

那么,下列与2004年至2006年该生物种群的增长曲线最相符的是

7.D【解析】从第一个表格可计算出2006年种群数量为160X160/40=840,则与2004年至2006年该生物种群的增长曲线最相符的是D。

8.(2013北京市丰台区期末)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见右表。

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利用样方法可获得表中数据

B.该地群落发的是次生演替

C.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均改变

D.群落中每一个种群的丰富度均提高

8.C【解析】对于植物可用样方法进行种群密度调查;从表格看出,该地群落发生的是次生演替,群落中每一个种群的丰富度均提高;但是不能看出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均改变。

9.(2013石家庄第一次质检)

9.A【解析】初生演替用时间长,次生演替时间稍短;初生演替形成群落内也有竞争现象;火山岩上的演替为初生演替;森林一般由次生演替形成。

10.(2013北京市海淀区期末)下列选项中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的演替是优势种依次取代的过程

B.群落的原(初)生演替速度通常非常缓慢

C.次生演替达到顶级群落后将永远保持原状

D.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10.C【解析】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演变现象,称为群落的演替,即优势种依次取代的过程;初生演替速度通常非常缓慢;次生演替达到顶级群落后保持动态的平衡;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11.(2013北京市丰台区期末)下表为三个稳定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调查的统计数据。

据表可以确认的是()

草原类型

草甸草原

典型草原

荒漠草原

植物总种数

160

100

80

平均种数(种树/平米)

20

18

10

平均产量(千克干重/公顷)

2000

900

200

旱生植物的种数比例(%)

25.0

49.1

78.0

A.草甸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高于其它两个草原

B.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表中数据

C.表中荒漠草原生态系统中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

D.草甸草原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大于典型草原

11.C【解析】从表格中数据不能说明草甸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高于其它两个草原,对于植物种类、产量等不可能用样方法进行调查,不能说明草甸草原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大于典型草原,但是能看出,荒漠草原生态系统中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

12.(213肇庆期末)为了减少某种昆虫对农作物的危害,人们引入了专门捕食这种昆虫的蜘蛛。

右图表示对两个种群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在Ⅰ时期,若针对害虫施以杀虫剂,将会更有利于蜘蛛数量的增长

B.在Ⅱ时期,害虫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食物得不足

C.在Ⅲ时期,两个种群之间仍然存在相互作用

D.随着害虫的进一步减少蜘蛛数量最终会减少到零

12.C【解析】在Ⅰ时期,若针对害虫施以杀虫剂,使蜘蛛食物减少同时也会杀死蜘蛛,不利于蜘蛛数量的增长;在Ⅱ时期,害虫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天敌蜘蛛的存在;在Ⅲ时期,两个种群之间仍然存在相互作用,从而随着害虫的进一步减少蜘蛛数量最终不会减少到零。

13.(2013石家庄第一次质检)

13.D【解析】在生态系统中,生物在食物网中可处在不同的营养级;在食物链中,生物体型与营养级不成正相关;有的细菌和真菌是消费者;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

14.(2013吉林市摸底)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示意图,当一种生物的全部同化量来自两种生物时,且同化量各占一半,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的细菌促进了物质循环

B.图中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是蛇

C.图中由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食物链共3条

D.如蛇要净增重1千克,则最多要消耗绿色植物3500千克

14.D【解析】在该生态系统中细菌可促进物质循环,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是蛇,由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食物链共3条,如蛇要净增重1千克,则最多要消耗绿色植物(25+(25+5)X10)=3250千克。

15.(2013北京市海淀区期末)在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中,食物网可使()

A.每种生物都能将能量传递到下一营养级

B.每种生物都限定在一条食物链的固定位置上

C.很多互有联系的食物链连接成复杂的营养关系

D.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不断增加

15.C【解析】在食物网中营养级最高的生物即不将能量传递到下一营养级;每种生物在食物链的位置不是固定的;很多互有联系的食物链连接成复杂的营养关系;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不是不断增加的。

16.(2013徐州摸底)右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循环过程,其中A、B、C表示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

下列有关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A.图中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是A→B→C

B.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③⑤⑦

C.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磷循环不具有全球性

D.提高⑥过程有利于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16.B【解析】从图中看出,A为分解者,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是B→C;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③生产者呼吸、⑤分解者呼吸和⑦动物呼吸;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磷循环也具有全球性;提高⑥过程使氧消耗加大不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平衡。

17.(2013黄山七校联考)某同学绘制了如图所示的能量流动图解(其中W1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A2+B2+C2+D2)

B.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W1

C.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为(A2+B2+C2)

D.图解表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17.C【解析】从图示看出W1级流入第一营养级总能量,D1为流入第一营养级总能量,则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A2+B2+C2+D2);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W1;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为(A2+B2+C2D2);图解表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18.(2013郑州一模)下图是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其中A、B、C、D分别代表不同营养级的生物类群,对此图解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A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减去自身呼吸消耗的能量

B.D中所含的能量与C中所含的能量之比就是能量从C传递到D的效率

C.B同化的能量要大于B、C、D呼吸消耗的能量之和

D.由于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一定的,所以B获得的能量越多,留给C、D的能量就越少

18.C【解析】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A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能量从C传递到D的效率应是流入D的能量与流入C的能量之比;B、C、D本身含有能量,B同化的能量要大于B、C、D呼吸消耗的能量之和;由于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一定的,所以B获得的能量越多,留给C、D的能量就越多。

19.(2013石家庄第一次质检)

19.A【解析】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既可来源于无机环境,也可来源于生物。

20.(2013南京、盐城一模)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捕食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相同

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可促使物质不断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C.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D.生物之间的捕食离不开信息传递

20.A【解析】在捕食链中,植物、植食动物和肉食动物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是不相同;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可促使物质不断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生物之间的捕食离不开信息传递。

21.(2013石家庄第一次质检)

21.D【解析】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恢复力稳定性则越弱。

22.(2013黄山七校联考)豚草是原产北美的植物,某课外小组对某地区的一片闲散地的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五年的调查,部分结果如表所示(单位:

株/m2)。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年份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豚草

0.3

0.6

1.1

1.5

2.3

狗尾草

10.0

9.2

8

6.8

5.5

龙葵

3.0

2.0

0.4

0

0

A.可以推测该区域植物的丰富度在增加

B.调查豚草的种群密度应该采取标志重捕法

C.豚草入侵,不改变该区域群落演替的速度与方向

D.可以推测该区域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会减弱

22.D【解析】从图示看出,龙葵数量在减少,说明该区域植物的丰富度在减少;调查豚草的种群密度应该采取样方法;豚草入侵改变了该区域群落演替的原有速度与方向;由于该区域植物的丰富度在减少,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会减弱。

23.(2013北京市西城区期末)有些人工林面积大,构成的树种单一,树木年龄和高度比较接近,树冠密集,这种森林被称为“绿色沙漠”。

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A.植物种类单一,无法提供多样的食物或栖息环境,因而动物种类也十分稀少

B.密集的树冠遮挡了阳光,使林下缺乏灌木层和地表植被,群落结构简单

C.营养结构简单,食物链短,生态系统的稳态容易维持

D.生物多样性水平低,缺少天敌对虫害的控制,易爆发虫害

23.C【解析】人工林植物种类单一,无法提供多样的食物或栖息环境,因而动物种类也十分稀少;同时密集的树冠遮挡了阳光,使林下缺乏灌木层和地表植被,群落结构简单;导致营养结构简单,食物链短,生态系统的稳态很不容易维持;进而使生物多样性水平低,缺少天敌对虫害的控制,易爆发虫害。

24.(2013徐州摸底)三峡库区蓄水后,有些生物的栖息地被破坏,为保护这些生物最好采取的措施是()

A.将受到威胁的生物迁地保护B.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科学研究

C.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D.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和政策

24.A【解析】三峡库区蓄水后,有些生物的栖息地被破坏,保护这些生物当务之急采取的措施是将受到威胁的生物迁地保护。

25.(2013苏北三市二调)下列有关生态内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在果园中适当增加食物链,能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C.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D.森林生态系统调节气候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25.D【解析】在果园中适当增加食物链,能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森林生态系统调节气候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26.(2013北京市海淀区期末)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有降低的趋势,对此所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栖息地减少和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是重要原因

B.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

C.这种变化是由于新物种产生量小于现有物种灭绝量

D.过度的人为干扰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26.B【解析】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降低的原因有栖息地减少、栖息地多样性降低、栖息地破碎化以及过度的人为干扰等,都会使新物种产生量小于现有物种灭绝量,从而导致生物多样性有降低。

27.(2013南京、盐城一模)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B.植物和动物以及它们拥有的全部基因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C.过度的人为干扰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D.种群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位置变化可以提高物种的多样性

27.B【解析】生物多样性是指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过度的人为干扰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种群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位置变化可以提高物种的多样性。

28.(2013·杏林期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竹子有高有矮,属于群落垂直分层

B.在火山岩、沙丘上进行的是初生演替,在冰川泥、弃耕农田进行的是次生演替

C.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体现的是竞争关系

D.一片森林中的全部植物和全部动物属于一个群落

28.C【解析】竹子有高有矮,属于属于种群内部的分层,不属于群落垂直结构;在冰川泥进行的是初生演替;“苗多欺草,草多欺苗”体现的是竞争关系;一片森林中的全部植物和全部动物不属于一个群落,还应有分解者。

29.(2013·江苏泰州期末)下图表示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及信息传递过程,则甲、乙、丙三图可依次表示:

 

A.能量流动、碳的循环、信息传递B.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碳的循环

C.碳的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D.信息传递、能量流动、碳的循环

29.C【解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具有循环的特点,在生物群落内是单向的,图甲可表示碳的循环;在生态系统内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图乙可表示能量的流动;而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不论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都是双向的,图丙可表示信息传递。

30.(2013·烟台期末)关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食物网上的生物之间全部是捕食关系

B.一个生态系统中的最高营养级储存有最多的能量

C.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可完成碳的全球化循环

D.生态系统的成分与营养结构决定着其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

30.D食物网上的生物之间有捕食也有竞争关系等;一个生态系统中的最高营养级储存能量不是最多,而是最少;完成碳的全球化循环要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硝化细胞的化能合成作用等;生态系统的成分与营养结构决定着其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

31.(2013·烟台期末)在自然状态下,某一桦树林中出现了云杉树苗,云杉长大后,高度超过桦树林。

桦树不如云杉耐阴,而逐渐减少,最终形成以云杉为主的树林,这种现象是()

A.初生演替B.生物入侵C.生物进化D.种间竞争

31.D【解析】桦树和云杉属于两个物种,桦树不如云杉耐阴,而逐渐减少,最终形成以云杉为主的树林,这种现象是种间竞争。

32.(2013·烟台期末)在可可西里有保护藏羚羊的自然保护区。

人们保护藏羚羊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可可西里的植被B.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C.保护遗传的多样性和物种的多样性D.防止外来物种的入侵

32.C【解析】人们保护藏羚羊的主要目的是保护遗传的多样性和物种的多样性。

33.(2013·威海期末)右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B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

B.③、⑤、⑧均属于细胞呼吸

C.A与B之间属于捕食关系

D.温室效应主要是由⑦过程造成的

33.C【解析】从图示看出,A为分解者、B为生产者,A与B之间不属于捕食关系;③为生产者的呼吸作用、⑤为消费者的呼吸作用、⑧为分解者的呼吸作用;温室效应主要是由⑦化石燃料燃烧过程造成的。

曲线上的点

N

(K-N)/K

S1

20

0.90

S2

50

0.75

S3

100

0.50

S4

150

0.25

S5

180

0.10

34.(2013·威海期末)资源的合理使用是使产量最大化,又不影响资源的持久利用。

自然种群增长呈“S”型曲线。

假设种群的K值为200,N表示种群数量,据表分析正确的是()

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4点之后

B.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时进行

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

D.(K-N)/K值为0.25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34.C【解析】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3点即k1/2之后;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最少即S1点时进行;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即k1/2;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为k1/2即S3点,(K-N)/K值为0.50时.

35.(2013·武汉调研)右图表示某种鱼类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曲线,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该鱼类种群数量的增长受自身种群密度的制约

B.气候条件的改变不会影响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C.当种群数量达到d点时环境阻力开始影响种群增长

D.渔业捕捞后剩余量需控制在c点以保持最高的增长率

35.A【解析】该鱼类种群数量的增长受自身种群密度的制约;气候条件的改变会影响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当种群数量达到b点时环境阻力即影响种群增长;渔业捕捞后剩余量需控制在b点以保持最高的增长率。

36.(2013·山东省实验中学诊断)下列有关种群和物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一个物种可以形成多个种群,一个种群只能含有一个物种

B.某一种群密度会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C.物种是指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的一群生物

D.生物入侵的种群最终将呈“S”型曲线增长

36.C【解析】物种是指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的一群生物,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生物,比如马驴能够交配,但是后代骡子不可育,马和驴就是两个物种。

37.(2013徐州摸底)(8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了湖泊营养化程度对部分藻类生长的影响,已知鱼鳞藻、脆杆藻为鱼的饵料,微囊藻会产生的毒物质污染水体,结果如下图。

请分析回答。

(1)在生态学上该湖泊中的藻类、鱼类等生物构成一个,调查湖泊中藻类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

(2)民间有“养鱼先养水”的说法,由图分析可知,当水体营养化程度处于

时,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原因是。

(3)微囊藻(一种蓝藻)有适宜条件下培养时,数量可呈指数增长,但若在培养液中加入粉绿狐尾藻(一种高等水生植物),则微囊藻的生长会受到明显抑制,其主要的原因是这两种生物在利用等资源时存在显著竞争的关系。

现代生物工程可以利用蓝藻来制作生物柴油,由此推测蓝藻体内含有较多的类有机物。

(4)现在欲对一富营养化的湖泊进行生态恢复,应采取的措施有。

37.(8分)

(1)生物群落样方法

(2)中营养化此时鱼鳞藻、脆杆藻的种群数量最多有利于鱼的繁殖和生长

(3)光照、无机营养、二氧化碳脂质

(4)减少N、P的排放,培育粉绿狐尾藻等一些与微囊藻(蓝藻)进行竞争的水生植物,提取湖泊中的微囊藻(蓝藻)制作生物柴油等。

(两点以上2分,只答一点给1分)

【解析】

(1)湖泊中的藻类、鱼类等生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调查湖泊中藻类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

(2)由题意知,鱼鳞藻、脆杆藻为鱼的饵料,微囊藻会产生的毒物质污染水体,而由图看出,水体营养化程度处于中营养化鱼鳞藻、脆杆藻的种群数量最多,有利于鱼的繁殖和生长。

(3)粉绿狐尾藻与微囊藻利用光照、无机营养、二氧化碳等资源时存在竞争的关系,因此在培养液中加入粉绿狐尾藻,则微囊藻的生长会受到明显抑制。

蓝藻体内含有较多的脂质类有机物,运用现代生物工程可以利用蓝藻来制作生物柴油。

(4)对于富营养化的湖泊可采用减少N、P的排放,培育粉绿狐尾藻等一些与微囊藻(蓝藻)进行竞争的水生植物,提取湖泊中的微囊藻(蓝藻)制作生物柴油等措施进行生态恢复。

38.(213潮州期末)(16分)下面是利用人工湿地净化生活污水(主要含有机物)的原理简图。

据图回答:

 

(1)人工湿地是一个生态系统,其中芦苇、绿藻、黑藻属于成分,芦苇属于挺水植物,绿藻属于浮游植物,黑藻属于沉水植物,这一现象体现了群落的结构。

(2)控制污水流入人工湿地的速率,除了有利于有机污染物被充分分解外,还有利于植物对的充分吸收,使出水口处的水质达到排放要求。

污水不能过量流入人工湿地,说明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金融投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