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归纳练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10445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归纳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归纳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归纳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归纳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归纳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归纳练习.docx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归纳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归纳练习.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归纳练习.docx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归纳练习

一、《醉翁亭》课文理解:

  1、学习第一段,这一段主要写醉翁亭的什么?

  第一段主要描写醉翁亭的位置环境,说明醉翁亭的命名缘由。

醉翁亭建在滁州西南,树木茂盛,深幽秀丽的琅玡山间酿泉边上;亭是山僧智仙修建的,亭名是自号“醉翁”、怡情山水的太守定的。

  2、第一段采用什么方式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

  第一段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

先写滁州四面环山,再写西南诸峰中的琅玡山,接着写琅玡山中的酿泉,最后写建在酿泉边上的醉翁亭。

  3、文章第二段描写山间朝暮、四时之景,采用什么方式?

  本段描写山间朝暮之景,采用先分别描写,后总收说明的方式。

分写,从早到晚,“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总收,“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描写四时之景,也采用这种方式。

分写,由春到冬,“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总收,“山间之四时也”。

  4、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这样是为写“太守宴”创造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5、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究竟是什么?

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作者自号“醉翁”。

“醉”不只指“酒醉”,更指“陶醉”。

实际上是借山水来排遣内心抑郁的心情。

  在写“太守宴”之前先写“滁人游”,是为了表现与民同乐的旨趣。

作者被贬到滁州,由于自己的努力,滁州变得“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滁州人寄情山水之中,作者自然感到欣慰。

  “太守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乃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情感,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政绩——政通人和的欣慰。

  6、本文是怎样把记叙、写景、抒情相结合的?

  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一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

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7、各段段意: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位置和形势,以及命名的经过,解释“醉翁”的含义,表现作者寄情山水寻找乐趣的心情。

  第二段,写亭外山间景物的美丽可爱,山中早晚以及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各异,千变万化,美妙无比,使人感到乐趣无穷。

  第三段,写滁州人的游乐和作者同宾客游宴的欢乐情景,表现作者寄情于山水之间与民同乐的欢快心情。

  第四段,写作者游醉回归和愉快心情,进一步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同时交代归来后写了这篇《醉翁亭记》。

  8、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什么?

作者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

  全文围绕“乐”这一主线展开:

  (1)亭之概况(环境、亭名由来),抒发“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

  (2)亭之美景(自然美:

朝暮图、四时景),“乐亦无穷”;(人情美: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饮、太守醉)照应“乐亦无穷”。

  (3)游亭之乐(游人去,禽鸟乐;大守乐其乐——与民同乐)(主旨)

  9、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各抓住了什么特点?

  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

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

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10、本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如何相结合的?

  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

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

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11、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

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

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字,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

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蕴涵。

  12、

二、成语积累

1、醉翁之意不在酒。

本意是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

现在多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2、觥筹交错:

本意是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现在多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情景(常含贬义)。

3、水落石出:

本意是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

现在多用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

4、山肴野簌:

指山中的野味和野菜。

5、峰回路转:

峰峦重叠环绕,山路蜿蜒曲折。

形容山水名胜路径曲折复杂。

三、重要句子翻译:

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3)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4)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5)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6)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7)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8)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9)第2、3自然段全部翻译

四、原文理解题:

1、该文将写景、叙事、抒情熔为一炉,有一句话奠定了全文的抒情基调,这句话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此句也是文章的名句)

2、本文以“醉”与“乐”贯穿全文,主线是“乐”结尾部分将“醉”与“乐”统一起来,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3、概括本文的主旨。

与民同乐(文中原句“醉能同其乐”)(醉乐统一的句子)

4、写山间早晨景色的句子是:

日出而林霏开; 写山间傍晚景色的句子是:

云归而岩穴暝;

5、写春景的句子是:

野芳发而幽香; 

6、写夏景的句子是:

佳木秀而繁阴;

7、写秋景的句子是:

风霜高洁;

8、写冬景的句子是:

水落而石出者;

9、表现禽鸟乐的句子是: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10、文中有一短语与《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意思相同,请写出这一短语伛偻提携。

11、作者为什么既写自己与宾客们的欢游、宴饮,又写滁人的出游?

文章写禽鸟之乐和宾客之乐有何作用?

答:

写众宾客宴游表现了太守与下属关系融洽,政通人和。

写滁人游山反映出百姓和乐。

写禽鸟之乐和宾客之乐是为了衬托太守之乐。

 

五、虚词。

1、“而”字的用法。

表承接:

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水落而石出者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人知从太守而乐

表修饰:

朝而往,暮而归  临溪而渔  杂然而前陈者

表转折:

而不知人之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表并列: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溪深而鱼肥  泉香而酒洌  往来而不绝者  起坐而喧哗者 

表递进:

而年又最高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2、“之”的用法和意义。

(本课“之”字的用法除了后四个不一样外,其他都可释为“助词,的”)

  “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山间之朝暮也、山间之四时也、四时之景不同、宴酣之乐、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和而不知人之乐”的“之”字都可释为“助词,的”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起连接主谓作用,可不译)

   名之者谁(代,指醉翁亭)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起凑足音节作用,可不译)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于”字的用法和意义。

   “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可释为“从”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太守与客来饮于此、至于负者歌于途和行者休于树”都可释为“在”

4、“也”字用法

本文共用21个“也”字,语气不尽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 

1.环滁皆山也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3.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5.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10.山间之朝暮也 

11.山间之四时也. 

13.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14.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15.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16.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7.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18.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 

4.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6.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21.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

 

8.在乎山水之间也 

9.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2.而乐亦无穷也 

19.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0.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翁亭记

文段一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         ,                 ,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岁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这段文字选自课文《        》,作者是   代        。

2、把文中缺漏的句子补充完整。

3、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环:

       谓:

       意:

        得:

       

4、译句:

1环滁皆山也。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5、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①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

                                          。

②本段中奠定全文抒情基调的句子是:

                              。

 

文段二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               ,          ,               ,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把文中缺漏的句子补充完整。

2、从文段中找出与下列词语含义相同或相近的词。

①昏暗—    ②雾气—   ③香花—    ④季节—    ⑤傍晚—    

⑥靠近—    ⑦回答—   ⑧下棋—    ⑨酒杯—    ⑩野菜—

3、译句: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4、按原文填空:

选文中有一句话最能体现滁人游的盛况,这句话是:

                            

                                                                            。

                                                                 

5、课文内容理解。

⑴、本段主要描写         和        的(景物)变化,突出            的感受,从而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⑵、本选段中第二段共4句话,从原文中找出四个最能概括其意思的三字短语,依次写在下面横线上。

                                                                  

⑶、这两段选文哪一段像风景画,哪一段像风俗画?

分别寄托了太守怎样的思想感情?

                                                                  

⑷、“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不绝者,滁人游也。

”滁人如此兴高采烈,这和太守有什么关系?

 

 

⑸、选段中的“太守醉也”的“醉”有哪两层含义?

                                                                    

6、对上面文字理解有误的一项(  )

A、“颓然乎其间者”形象地描绘出太守精神不振、借酒浇愁的样子。

B、“伛偻提携”和《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均指老人和小孩。

C、“至于”一词把文章推进了一层,由写欣赏景之乐转而写众人游宴之乐。

D、这两段以醉翁亭的美丽风光为背景,描绘出一幅与民同乐图,同时也曲折显示了太守治滁的政绩。

 

文段三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1、对文中加点字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已经  阴暗  上上下下边飞边叫  快乐   称谓

B、不久  昏暗  树的上部和下部    快乐   是

C、不久  遮盖  树的上部和下部    乐趣   叫做

D、已经  遮盖  上上下下边飞边叫  乐趣   说

2、译句: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把本段划分为两层并概括各层层意。

一:

                           二:

                  

4、①、“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两句写了归时情景,照应了上文                      。

②、文中描写傍晚时山林景色的句子是                                         。

5、本段紧扣一个“乐”字来写,用   之乐衬托人之乐,又用游人之乐衬托   之乐;简要说说这三者间有什么关系?

 

 

6、本段是全文的归结,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即                                 。

巩固提高篇

1、文中为什么先写滁人游山的盛况,然后再写太守与宾客的宴游?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句中流露出作者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是:

                                                             

 

3、同是写“乐”,《醉翁亭记》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图,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则借题发挥,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自己的                                                     。

4、小结文中“而”字的用法,试各举一例。

 

 

5、本文既写太守之醉,又写太守之乐。

其中     是表象,    是实质。

写              

     是为了写        ,     是贯穿全文的主线。

 

6、选出本文感情发展的线索,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守乐     山水乐 四季乐  早晚乐  游人乐  宾客乐   禽鸟乐   宴酣乐

B、山水乐  四季乐  早晚乐  太守乐  游人乐  禽鸟乐  宾客乐  宴酣乐

C、山水乐  早晚乐  四季乐  游人乐  宴酣乐  宾客乐  禽鸟乐  太守乐

 

7、文章的标题是“醉翁亭记”,可文中用较大的篇幅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以及“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的场景,这样写是否文不对题?

为什么?

一、理解性默写

  1、“醉翁”的由来是什么?

请用文中原话回答。

  答: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2、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了四时景物的特征。

其中最突出的四句是什么?

  答: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3、第二段中哪个句子把山水之乐具体化了?

  答: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4、请写出夕照全景的句子。

  答: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5、请写出归后情景的句子。

答: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6、概括本文的主旨。

与民同乐(文中原句“醉能同其乐”)(醉乐统一的句子)

  7、领起全文的句子是:

环滁皆山也。

  8、文章中微露主旨的句子是:

醉翁之意不在酒。

  9、体现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0、为后人传诵最多的一句话(七个字的成语)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11、文中作者描绘琅琊山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12、表达作者复杂感情的句子是: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3、文中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4、文中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文字是: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5、概括描述滁州地理环境特征的句子是:

环滁皆山也。

二、重点语句翻译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译:

醉了能和他们一块快乐,醉醒后能写文章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

太守是谁?

是庐陵的欧阳修呀!

  2、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译: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座山峰中间飞淌下来,这就是酿泉。

  3、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象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酿泉上面,这就是醉翁亭。

(临,靠近)。

  4、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译: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上,而在乎山水之间啊。

  5、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并寄托于酒。

  6、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

早上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7、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译:

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

  8、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

苍老的容颜,雪白的头发,醉醺醺地坐在人们中间:

这是太守喝醉了。

  9、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译:

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呀!

  10、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

游人们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呀。

  11、翻译描写四时之景的句子: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

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

  1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三、课文内容理解

  1、“醉能同其乐”这句话把“醉”与“乐”联系起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把“醉”与“乐”联系起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与民同乐。

  2、归纳段意

  第一段:

写醉翁亭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第二段:

写山间朝暮和四季景色。

  第三段:

滁人、宾客、太守游琅山的情形。

第四段:

写日暮醉归,点明全篇主旨。

  3、本文第一段写景的顺序是什么?

答:

由远到近。

  4、“太守自谓也”在文中作用是什么?

答:

制造悬念,引出下文。

  5、请写出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

答: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6、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绘了几幅图画?

分别是什么?

核心又是什么?

  答:

四幅。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核心是太守醉。

  7、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8、本文主旨是“与民同乐”,写“滁人游”与本文的主旨有什么联系?

  *“滁人”如此兴高采烈地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这与太守的励精图治、勤政爱民是分不开的。

  9、第三段写了四种情况,从原文中找出最能概括每种情况的短句。

  *

(1)滁人游

(2)太守宴(3)众宾欢(4)太守醉

  10、“太守醉”中的“醉”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喝酒醉了”,另一层意思是陶醉于山水之中了,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醉心山水的政治理想。

  11、第③段写了哪些人?

请用一个字概括他们共同的心情。

  *写了滁人(游人)、太守、众宾。

他们共同的心情是“乐”。

四、开放性试题

  1、请举出本课的两个成语,并说说现在人们常用它表达什么意思。

  “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

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水落石出”现在通常用来表示:

事情真相大白

  2、依据文章内容,请对出下联。

  上联:

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

  下联:

  3、本文语言形式优美,尤其是对偶句充分体现了汉语言的美感。

请以“欧阳修与百姓同乐”为上联,联系《岳阳楼记》一文,拟一个下联。

  上联:

欧阳修与百姓同乐

  下联:

  *宽对即可,例如:

“范仲淹以天下为忧”或“范仲淹先天下而忧”等。

 

 

 

 

参考答案:

文段一

1、略2、略3、环绕;称谓(别号);情趣;体会。

4、略5、①写醉翁亭周围的环境及命名缘由。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文段二

1、略2略3、脸色苍老,满头白发,醉薰薰地坐在众人中间的,那是太守喝醉了。

4、负者歌于途,……滁人游也。

5、⑴朝暮之景;四时之景;乐亦无穷。

⑵略⑶前一段;后一段。

山水之乐;与民同乐。

⑷滁人民风淳朴,安居乐业,爱戴太守,是从侧面反映太守的治滁政绩。

⑸表层:

饮酒醉了;深层:

陶醉于山水之间与民同乐之中。

6、A

文段三

1、C 2、略3、一日暮醉归。

二点明中心主旨:

与民同乐。

4、①暮而归;②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5、禽鸟之乐;太守之乐。

禽鸟之乐是山林之乐,游人之乐是随太守游而乐,而太守之乐是陶醉于山(林)水之间和与民同乐之中。

6、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提高篇

1、反映了太守以民为先。

2、仕途失意,寄情山水,与民同乐来排遣内心孤独郁闷。

3、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4、略5、醉,乐,醉,乐,乐。

6、C   7、文章的主旨是要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醉翁之意”在乎“山水之间”,更在于滁州之人,因而文中写“醉翁亭”的目的是为了引出醉翁亭周围秀丽的山光水色的描绘和对“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等欢乐情景描写,同时也强化了“醉翁亭”的内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