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语文版 七年级上册初一语文第六单元教案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08707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58.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语文版 七年级上册初一语文第六单元教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最新语文版 七年级上册初一语文第六单元教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最新语文版 七年级上册初一语文第六单元教案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最新语文版 七年级上册初一语文第六单元教案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最新语文版 七年级上册初一语文第六单元教案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语文版 七年级上册初一语文第六单元教案设计.docx

《最新语文版 七年级上册初一语文第六单元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语文版 七年级上册初一语文第六单元教案设计.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语文版 七年级上册初一语文第六单元教案设计.docx

最新语文版七年级上册初一语文第六单元教案设计

第六单元

(一)单元设计意图和选文意图

  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背诵优秀诗文80篇”,为了逐步达到这一要求,本套教科书每册都安排了两个文言诗文单元。

  这个单元,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文言课文。

这个单元中有两篇课文,即第21课《〈论语〉六则》和第23课《伤仲永》都是涉及学习的。

《〈论语〉六则》集中选取了《论语》中,孔子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主要观点;《伤仲永》则通过一个反面例子,说明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勉励学生刻苦学习。

此外,作为儒家经典之一的《论语》,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在我国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本单元在24课还安排了北朝乐府诗《木兰诗》,在25课安排了《诗五首》(唐诗)。

(二)课后“思考与练习”设计意图

  我们在《教师用书》中,已经对每道“思考与练习”题的命题意图进行了说明,这里只简单讲一下“思考与练习”的整体设计意图。

  1.引导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字词(实词)。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能大致读懂文章的内容。

(三)写作和口语交际设计意图

  这个单元安排的写作是“改写《木兰诗》”。

改写是课程标准规定的写作训练方式,课标要求7-9年级学生“能变换文章的我文体或表达方式,进行改写”。

本次写作训练就是我们落实这一课标要求的具体步骤之一。

将《木兰诗》改写成故事,既可以落实上述课标要求,又可以促使学生多读课文,掌握课文的内容,达到以写促读,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单元的口语交际题目是“交谈学习体会”。

学生进入初中学习快一个学期了,每个人都一定有不少学习体会,同时也希望听听别人的学习体会,大家都有话可说,有话要说。

第七单元

(一)单元设置意图介绍

  本单元的课文,选取了一些篇幅短小、文字浅显的古代散文和诗歌,旨在帮助学生逐步接触、了解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以利于学生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二)单元选文意图介绍

  这几篇散文,浅显易懂,适合初一学生的接受能力。

有的记事,有的记人,有的状物,既与本册教材的现代文部分相呼应,又是第六单元的文言诗文的继续,前后照应,体现教材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三)关于口语交际的介绍

  这一次口语交际,看起来只是一次诗文朗诵,似乎很简单,实际上要通过完成以下几项任务才能实现。

  1.学生分头去搜集古诗文作品,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朗诵篇目,把比赛范围确定下来;

  2.根据朗诵的要求,定出适合造作的具体评比标准,检验学生的朗诵水平;

  3.推举主持人,而这个主持人需要串联全场,活跃气氛,掌握整个活动的节奏;

  4.朗诵结束要进行评比。

(四)关于课后思考与练习

  1.这是一个古诗文单元,着眼于疏通文意,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逐步掌握文言字句,积累、提高,最终达到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3.优秀的诗文要求背诵,增强学生的语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

4.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价值观方面的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举措

1.以语文课程目标为工作指导,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思想教育,变小语文为大语文。

3.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能力。

4.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培养,要求学生本期读一到两本文学名著,做读书笔记。

5.开展课前五分钟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积累、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6.重视作文教学,除课堂作文外,鼓励学生多写心灵日记,每星期练笔不少于两篇。

7.重视口语交际课,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口语交际课,并于综全实践课相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

8.用一颗爱心爱每一个学生,不仅关心学生的成绩,更要关心学生的心理,爱护学生的自尊,对学生多褒少贬。

四、进程安排

1.每个单元安排两周时。

讲读课文两到三课时,自读课文一到两课时。

2.每个两周安排一次口语交际或综合性学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3.搞好阶段性复习和总结。

21、论语

教学目标:

一、理解六则语录中包含的道理,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二、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要点难点一、诵读时读准字音,正确停顿;二、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

三、理解语录的含义,受到启发。

写作背景

孔子所处的社会,是动荡的社会;所处的时代,是变革的时代。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周王室日益衰微,大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连年不断。

给劳动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但在客观上也促进了民族融合,加快了统一的步伐。

此时因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得到发展,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奴隶社会走向崩溃。

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先世为商后宋国贵族。

少“贫且贱”,及长在鲁曾任相礼(司仪)、委吏(管理粮仓)、乘田(管理畜养)一类的小官。

鲁定公时(孔子约年五十)任中都宰、司寇,因不满意鲁国执政季桓子所为,离鲁而周游卫、宋、陈、蔡、楚列国,都不为时君所用,归死于鲁。

曾长期聚徒讲学,开私人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三千人,身通六艺者72人。

古文学家说他曾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

虽未必完全可靠,但孔子熟悉古代经典,可能曾作过某种整理工作。

由于他弟子的活动,在他死后就形成儒家学派,对后世有重大影响。

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手段,“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在政治态度上是保守的,有利于有权势者维持旧秩序的要求。

通过自汉代董仲舒以来儒家的补充修正改造,他的思想经过系统化,成为我国长期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奉为至圣先师。

段落大意

课文六则分为六段,实为六章,分属于《论语》中的四篇。

第一则,讲学习方法,态度和个人修养。

第二则,讲学习方法,指出复习旧知识的目的是为了知新、创新。

第三则,讲学习方法,讲明学习与思考的关系。

第四则,讲学习态度,称赞聪敏好学,虚心求教的态度。

第五则,讲治学态度,为人师的条件。

第六则,讲学习态度,主张向任何人学习,但不是肓目的学习。

主题思想

孔子很重视学习态度,强调要终身“好学不厌”。

他肯定孔圉“敏而好学”,而且谦虚地说自己都没有做到“学而不厌”。

他还特别提倡互相学习的态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种“乐”,是与朋友相互学习,研讨之乐,是增长学识之乐。

最可贵的是孔子提倡“不耻下问”的精神,他肯定了学生孔圉“不耻下问”的精神,其实他自己就是楷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当然不会都是强于己的人。

只要有“善者”,就要“从之”,对于“不善者”要引以为戒,改正自己也有的缺点。

这里指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

传说孔子曾向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等人学习,他就是一个虚心求教善于学习的人,所以才成为古今闻名的大教育家。

写作特点

《论语》主要记言,是语录体散文。

所选六则中,五则直录孔子的言论,第四则记录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对话。

每则字数不多,仅三言五语,所记述的言论,直起直落,仅提出观点或提出结论,并没有论据或论证。

由于语言凝炼,思想内容极其深刻,所以一些语句已成为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成语,至今仍活跃在人民的语言中。

如“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等。

另一些名句,在人们不断引用的过程中又被简化、紧缩,形成了成语、典故,如“温故知新”、“择善而从”。

作业练习

一、朗读下列各句,指出停顿错误的一句( )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D.是以/谓之“文”也。

二、“温故而知新”可以有两种理解。

第一种是:

温习旧知识可以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学习了解新的知识。

第二种理解是什么?

你试着说说看。

三、下面短语或句了,翻译时要调整词序,试着把它们译成现代汉语。

1.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2.不耻下问3.何有于我哉!

四、朗读以下格言般的警句,自己再搜集一些警句抄在笔记本上。

知识就是力量——培 根

智慧是经验之母——达·芬奇

无知识的热心,犹如在黑暗中远征。

--牛 顿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 飞

业精于勤,荒于嬉。

——韩 愈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 子

答案:

一、B

二、多次的温习可以对旧知识有新的更深入的理解。

三、1.孔文子,为什么称他为“文”呢?

2.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不以为羞耻。

3.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

[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先世为宋国贵族。

少年时家境衰落。

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

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

后罢官,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

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

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活动采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

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

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但鄙视“学稼”“学圃”,看不起劳动人民。

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实相副;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德治和教化。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子贡(前520—?

),姓端木,名赐。

春秋末期卫国人。

孔子学生。

善于辞令。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东汉列为“七经”之一,(七经:

《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注本有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皇侃《论语义疏》,宋邢《论语正义》,朱熹《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注释、说明]

   ①出自《学而》: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

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

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

   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

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子:

先生,指孔子。

   时习:

按一定的时间实习(或温习)。

   君子:

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说:

通“悦”,高兴,愉快。

   愠:

恼恨,怨恨。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

   ②出自《为政》: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

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罔:

迷惑,迷惑而无所得。

   殆:

疑惑,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复习了旧知识,又领悟了新知识,(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

   ③出自《为政》: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④出自《公冶长》:

子贡问道:

“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叫‘文’呢?

”孔子说:

“他聪敏而又爱好学习,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

”这里借回答子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子贡:

孔子的弟子。

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孔文子:

卫国的大夫孔圉yǔ,溢号叫“文”。

   耻:

以……为耻辱。

   是以:

因此。

   ⑤出自《述而》:

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

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

“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

“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

孔子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

“对我来说,有什么呀?

”表现了孔子的自信。

   默而识之:

口里不说而心里记住它。

识,记。

之,指学习所得。

   诲:

教导,教诲。

   何有于我哉:

哪一样我能有呢?

这是孔子自谦的话。

   ⑥出自《述而》:

孔子说:

“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

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善者:

指优点。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三个人一同走路,这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学习的主要内容]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些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关于学习的态度。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

孔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

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

孔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这说明学无常师,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其二,关于学习的方法。

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

他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

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

   其三,关于学习的内容。

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

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述而》),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

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

   其四,关于学习的目的。

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

子曰: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子路》)也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刘孟学)

[赏析]第一则讲的学习,不限于书本。

孔子讲的学习,包括礼(包括各种仪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诗、书。

诗、书是学习书本知识,礼、乐、射、御都不限于书本知识,要求实习。

孔子讲学习,不是学过了就算,要求按一定时间去实习。

像礼、乐、射、御,不是学一下就会,要多次实习,所以需要一定时间去实习,在学习中还要有体会,有心得,所以说不也喜悦吗?

正因为学了有体会,所以感到喜悦。

学习时有朋友来共同切磋,比一个人学习好,所以说有朋友来,不也快乐吗?

学习是自求长进,所以人家不了解我,也不必怨恨。

孔子认为有道德的人是这样的,所以称“不亦君子乎?

”这样,孔子讲的学习,不光讲学习书本知识,还要实习各种技能,还要跟德育结合,提高品德教育。

第二则讲温习,温习旧的知识,却有新的体会,新的认识,可以做老师了。

老师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还要使学生得到启发,老师要自己“温故而知新”,自己温习旧的知识,有新的体会,才能使学生得到启发,所以要“温故而知新”。

   第三则讲学和思的辩证关系。

学习而不思考,如学习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有正确的,有不正确的,不加思考,把不正确的知识也接受了,这就受到欺骗,所以称罔。

正确的知识,如科学一定要由浅入深、按部就班去学习。

不学习而光思考,不按照科学知识去思考,容易陷入迷误。

只有学习与思考结合,才能学到正确的知识,不致胡思乱想,陷于迷误。

   第四则孔子讲对于“文”的要求,要聪明灵活,爱好学问,不耻下问。

下问有两方面,地位高的人向地位低的人请教,有学问的人向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所谓有学问,可能指很有文化知识,但对于某一行专业知识,他还不如从事专业的人知道得多,所以有关专业知识,还得向从事专业的人请教。

   第五则讲学和教,学习的知识要记住,对学习要不厌倦,教人也要不厌倦。

学了不记住,学过忘了,等于不学。

学习了有心得,引起对学习的爱好,就不会厌倦。

教人发生厌倦,就不会好好教人了。

孔子说“何有于我哉?

”这是孔子自信的话。

《孟子·公孙丑上》:

“孔子曰:

‘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可见孟子称引孔子的话,说他是“学不厌而教不倦”的。

孔子对于学习不会厌倦,所以乐于学习。

孔子对于教导不会厌倦,所以乐于教导。

孔子在学习中有心得,在教导中和学生讨论,互相启发,所以乐于学习和教导。

   第六则说孔子没有一定的老师,随处都可以向人学习,对于人家的长处可以学习,对于人家的短处可以引以为戒,这也是一种学习。

有关《论语》的故事

提起《论语》,人们一定会想起来北宋的开国元勋赵普。

赵匡胤得到天下后,任赵普为重臣,赵匡胤劝赵普多读些书,于是他每天退朝后就关门读书。

许多年过去了,他一直读着一本书,后来人们才知道他读的就是《论语》于是就有了“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

由此可见《论语》的影响是多么的深远。

古代还有一个很流行的笑话,从中可以看出编笑话的人和读笑话的人对《论语》是多么熟悉。

说是有一个县官处理事情的唯一依据就是一部《论语》。

他常说:

“人家说半部《论语》即可治天下,何况我有一本!

”一天早上,抓来了三个贼人。

第一个贼人偷了一只小鸡。

县官一翻《论语》,便判道:

“黄昏时分,就把这个人处死!

”旁边的一位幕僚暗暗对他说,这样判太重了。

县官瞪大眼睛嚷道:

“不重,不重。

《论语》上说:

‘朝闻盗,夕死可矣。

’这不是说,早上捉到的盗贼,黄昏便要处死么?

”(《论语》原话是“朝闻道,夕死可矣。

")第二个贼偷了一口铜钟。

县官看过《论语》,急忙说:

“放了他,马上放了他!

”手下的人不明白为什么,县官却大大咧咧地说:

“《论语》里说的明白:

‘夫子之盗钟,恕而已矣!

’圣人规定偷钟的人是要宽恕的……”(《论语》原话: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第三个贼是杀人放火的惯犯。

他眼看着偷鸡的也要判斩,自问必死无疑。

哪知县官一看案卷,知道这个贼的父亲也是个大贼,三年前已被斩首。

他竟然马上离开自己的座位,对着那个贼纳头便拜,连声说:

“《论语》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论语》中确实有这句)你父亲死了三年,你还继续做贼,坚持父亲所做的事业(无改父志),可算是当今的大孝子了。

公差抓错了你,还请原谅啊!

”虽说这是则笑话,假如人们对《论语》不熟悉,也就笑不起来了。

从这个笑话可以看到《论语》的影响之广,以至于其中的字字句句都被拈来搞怪用了。

论语中所记述的大道理实在是多,这里就不多讲了,只提一提其中所记载的两件孔子选女婿的事。

一是把是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公冶长,另外就是把哥哥的女儿嫁给了南容。

先说公冶长,相传他有个特异功能,就是能听懂鸟语。

有一次,鸟对他说:

“公冶长,公冶长,南山有头羊,你吃肉,我吃肠。

”得到了这个商业信息,公冶长很快就赶到南山弄到了那只羊,可他却忘了信息的提供者,自己独享了,没有把羊肠送给鸟。

又有一天,他又听到鸟说:

“公冶长,公冶长,南山有只羊。

”他喜出望外,马上跑到南山,羊没有看到,只见到一个刚被杀的人。

这时偏又有人来抓凶犯,倒霉的公冶长被抓进了牢里。

公冶长还没有出狱,孔子就已经看上了他。

《论语》中记载孔子的话说:

“公冶长这样的,是可以嫁给他的,他虽然在监狱中,但他并没有罪。

”孔子能把女儿嫁给这样一个穷犯人,而且还把这事记录在《论语》中,说明孔子看人确有不俗之处。

南容也是孔子的弟子,《语语》中记载了孔子评论南容的话:

“南容这种人,在国家有道的时候,他能够被政府重用,在国家混乱无道的时候,他也能免于祸患。

”于是就把他哥哥的女儿嫁给了南容。

我们总觉得这里面有些不对劲,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一个住在监狱中的穷小子,而把侄女嫁给一位有可能飞黄腾达的人,这未免对自己的女儿太狠了点儿吧。

 

22、《世说新语》二则

《期行》《乘船》两则短文都以“诚信”为主旨,告诉人们要重诺守信。

七年级学生初接触文言文,在教学时,指导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重点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疑难词句,体会短文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中,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适当点拨为辅,要求学生阅读后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教法学法]

运用文言文三步习读法:

即认读、品读、创读进行教学。

首先扫除文字的读音障碍,特别要注意多音字、通假字的读音,推敲每一句的朗读停顿;再在指导学生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故事情节,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推究作者的创作意图;第三步是引导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审美评价,鼓励学生多角度审美,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

第二篇短文《乘船》以学生自学为主,用竞赛方式检测学习效果。

[教学流程]

第1课时

(一)导人新课

1•导语。

“诚信”是做人的准则,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崇尚诚信的民族,在我国五干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许许多多的像“曾子杀猪”这样的诚信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撷取其中的两朵小浪花,伴随着古人的足迹,去寻访诚信的真谛吧!

2•简介作家作品。

参见注释1

•引语:

你们觉得文言文要怎样学?

(学生交流,归纳)

•文言文三步习读法。

(1)认读:

辨读字词,朗读课文;2)品读:

理解文意,推究主旨;

(3)创读:

审美评价,延伸创造。

(三)学习《期行》

1•指名朗读课文,师生共同修正,齐读课文。

2•品读。

(1)疏通文意。

学生借助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重点词语教师予以点拨。

(2)通过讨论,理清故事情节。

(3)同桌互述故事,推荐优秀者上讲台表演。

(要求表演的学生注意语气、神态,力求绘声绘色,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完后认真点评)

(4)探究主旨:

《期行》让人明白一个怎样的道理了

(要点提示:

告诉人们诚信是立世之本,要人们做一个守信的人)

3•创读。

(1)齐读课文(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2)《期行》这篇文言小说短小精悍,全文不足150字,但故事情节完整,人物性格刻画得栩栩如生,你能否就文中一两个人物的言行,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自由探究,可能大多数学生会赞赏元方的做法,斥责“友人”的无礼。

如果学生说陈太丘、元方也有做得不妥的地方,“容”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3)“元方人门不顾”友人,试设想,友人会怎么想或怎么做?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一节课绐同学们介绍了文言文三步习读法,大家还记得吗?

(回顾上一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这堂课我们学习《世说新语》中的另一篇《乘船》,今天,老师既要测试一下你们的自主、探究能力,也要看看你们团结合作的精神。

(二)分小组学习《乘船》,教师巡视指导

1•小组交流学习方案(方案应有学习步骤的安排,有问题的设计和解答,还可以有疑难问题的提出)。

2•选定并修改完善学习方案提交班上交流。

3•按照确定的学习方案,小组合作学习,疑难问题可求助老师。

(三)设置问题由学生答题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中的“避”是什么意思?

“幸尚宽”中的“幸”是什么意思?

“王欲舍所携人”的“舍”与“太丘舍去”的“舍”意思一样吗?

“宁可以急相弃邪?

”是设问还是反问?

翻译句子(每组推一人抽题答读原句,说译文)。

(1)幸尚宽,何为不可

(2)本所以疑,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