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日记体散文评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07715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1.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代日记体散文评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明代日记体散文评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明代日记体散文评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明代日记体散文评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明代日记体散文评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明代日记体散文评述.docx

《明代日记体散文评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代日记体散文评述.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明代日记体散文评述.docx

明代日记体散文评述

明代日记体散文评述

  摘要:

约以隆庆元年(1567)为界,明代日记体散文创作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日记,题材范围较狭,多为出征纪行,其中模山范水之作颇具审美价值,描景状物,或情景交融,或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但抒情成分较少。

后期日记,题材丰富,包括叙事抒情、山水园林、书画鉴赏、读书心得等类。

长短自由,手法灵活多变,常将叙事、抒情、写景融于一炉,鉴赏心得之作多议论精到。

后期日记更为真实随意,与现实政治背景密切相关。

明代日记体散文皆以真实自然为尚,后期艺术上更为纯熟,亦为小品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代日记体散文在时代文学和散文史上独具特色和地位,学界应予以必要的重视。

  关键词:

明代日记散文

  中图分类号:

I266.5文献标识码:

A

  

  TheRecitationofDiaryProseinMingDynasty

  OUMing-junHUFang-lei

  (FujianNormalUniversityFujian·Fuzhou350007)

  

  Abstract:

ApproximatelybythefirstyearofLongQing(1567),thewritingsofdiaryproseinMingDynastycanbedividedintotwoperiods.Thepreliminarydiaries’themescopesarequitenarrow,mostofwhichareaboutgoingoutforabattleandnotingatravel.Thedescriptionsforlandscapehaveaestheticvalue.Theydescribesomescenery,fusingwithfeelingsandthenaturalsettings,orcombiningwithscenes,narrativeandlyricism,butlackingoftheingredientoflyricism.Themesoflaterperiod’sdiariesareabundant,includingnarrativeandlyricism,landscapesandgardens,theappreciationofpaintingandcalligraphies,readingnotesandsoon.Thelengthisfree,thewritingskillsareactiveanddiverse,andtheyalwaysfusescenes,narrativeandlyricismintoawhole.What’smore,theappreciationandthenotesalwayshaveprecisecomments.Thelaterperiod’sdiariesaremoreauthenticandoptional,closelyrelatingwithsocialpoliticsbackground.ThediaryproseinMingDynastyadvocatesauthenticityandnature.Theartoflaterperiod’sdiarieswhichactasanimportantcomponentofessayismoreskillful.ThediaryproseinMingDynastyhasdistinctivefeaturesandpositionbothintimesliteratureandtheprosehistoryofancientChina,soacademiashouldgivetheessentialattentiontoit.

  Keywords:

MingDynasty;Diary;Prose

  

  日记式的笔记,又称日录、日札、日纂、日注等。

日记包罗万象,其中具有审美价值的写实文字完全可视为散文。

明代日记体散文创作,约以隆庆元年(1567)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作品多为出征纪行,题材范围较狭。

后期即晚明时期,日记体散文创作盛极一时,名家辈出,作品题材丰富,包括叙事抒情、山水园林、书画鉴赏、读书心得等类,量多质高,影响深远。

陈左高《中国日记史略》、《历代日记丛谈》梳理了明代日记的发展脉络;郑宪春《中国笔记文史》论述明代笔记类型时,对日记有所涉及。

但他们多注重日记的文献价值,文学特性多点到为止,未作深入探究。

因此,在此拟系统梳理评述明代日记体散文的审美价值,并对其中引发的问题做深入思考。

  

  一

  

  明代前期的日记体散文,总体上看,题材范围较狭,多记出游及征程中所见所闻。

相较于史事记录,此期的模山范水之作更具审美价值。

作者善于摹景状物,如金幼孜撰有《北征录》、《北征后录》,叙写先后两次随明成祖北征蒙元残余之行。

前为永乐八年(1410)二月至七月所作,后为永乐十二年(1414)三月至八月所记。

《北征录》描述北地山川风物之文颇为新奇,如刻画大甘泉跳兔云:

  大如鼠,其头、目、毛皆兔,爪、足则鼠,尾长,其端有毛,或黑或白;前足短,后足长,行则跳跃;性狡猾,犬不能获之。

[1]

  行文简洁,寥寥数语,跳兔形象便形神毕现地跃然于楮墨间。

  史鉴(1434―1496)《西村十记》按日描画西湖美景,晴日,“湖水妍丽,湖水明净,万象在下,柳色微绿,梅花犹繁盛,点缀远近”,雨天,“顾望四山,云雾蒙幂,?

素淋漓,俨如水墨画中”,初霁,则“群山尽洗,绝无尘土气。

空翠如滴,众壑奔流,水色弥茫,湖若加广,草木亦津津然有喜色焉”[2]。

简练畅达地勾勒出西湖的多彩风姿,用语雅洁明丽。

  都穆(1459―1525)游历日记对山水的描摹生动传神,文笔简洁朴雅,意味隽永。

如:

  壬戌秋,八月既望,予至杭,望西湖之上有宝石山甚胜,将以斯夕玩月其上。

故人周学谕与予自山之阴而登,酌元学士黄晋卿读书之轩,俯瞰全湖,一碧万顷,而吴山前据,类屏障然。

其余若凤凰、南屏之山,万松、慈云之岭,又皆蜿蜒回拱,欲趋而先。

其东则钱塘之江,弥漫浩渺,极目无际,而西陵诸山,出没烟霏翠霭间,诚天下之绝境也。

夕阳既没,明月在轩,山姿水色,倏焉而变。

予情愈豁,飞觞痛饮,巡阑忘寐,盖不知夜之几何,恍然若置身广寒清虚之府,乐可言耶!

余性好月,丙辰中秋,尝玩之于扬子江之金山,每夸于人,以为平生奇观。

今复玩于此,殆造物者之不吾靳而亦岂易得哉!

夫湖山月色,千古常新,第以人情之异,故悲喜随焉。

前乎吾者赏与否,其悲与喜固不可得而知也。

[3]?

  作者记宝石山之游,先细致刻画夕阳中的“山姿水色”,俯瞰下的西湖水碧宽广,以青山为障,东临“浩渺”的钱塘,西依隐约苍翠的山峦。

后忆昔金山之游,赞美宝石山月色的美妙,化虚为实,发人遐想。

行文从容不迫,文笔轻倩流丽。

  嘉靖十八年(1539),世宗南幸承天,陆深随行,写下《南巡日录》,记二月癸丑至四月壬子途中之事。

除叙帝王起居,亦记途中景象及见闻,以清丽之笔出之,如:

  二月二十一日,庚申。

午后复入城,过大佛寺。

登高阁,观宋太祖画像,与一老僧相对,若问道状。

在西阁之东壁,壁已倾圮。

阁后观八角井,殿前开皇碑,字带隶体,尚完好可拓。

东亭有端拱碑,已横裂,皆不及细读而出。

西过开元寺,寺已荒落,惟一殿是十八石柱,皆中断。

木作斗拱,甚奇古。

殿中东柱上,刻寺始于元魏,似唐人书迹。

西柱上有楷书《心经》,望之亦佳。

遂与屠陈南过阳和楼,楼下两复道通衢,颇有伟观。

渐山云:

此楼雨不沾洒,四面随风若避,故曰阳和。

[4]

  刻画沿途所见之景。

“若问道状”数语道出高阁画之特点;“倾圮”、“横裂”、“奇古”,饱含历史感。

措辞精练,绘出景物鲜明特色。

  作者描绘景物,善于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阙名撰《东征纪行录》一卷,为出征日记,起成化十二年(1476)九月二十日,止次年正月初三。

所经山川,所见事物,各备书之。

如:

  成化十二年十一月十二日。

……度乌江,江不甚阔,而东西两山壁立相峙。

水如建瓴,急流奔湍,怒号激搏。

艰设舆梁,皆以桐槽篾缆贯缚为渡。

倚岸即登山,高路从天落,骑者皆舍马步登。

更十余里为崖门,高峻益甚。

行者呼喘,流汗浃背。

至绝顶处,回首延伫,万山皆下,而猿猱之声,叫声呜鸣,闻之殊为凄楚!

盖自綦江以东,路之崎岖,山之艰险,莫有逾于此者。

山之西有路通草塘,旧征苗寨,自鳌溪至岑黄,土人居者绝少,惟崖门有偏桥二屯,居人在焉。

而岑黄在旷野草莽之区,四无人烟,岑寂为甚。

驿官如寓客居,仅茅屋三间而已。

诗以纪之:

鳌溪水东指茅坪,百种崎岖未易名。

鸟道真从天际下,马蹄如在井中行。

一浔江水人难涉,万仞崖门鬼亦惊。

自是客怀禁不得,猿猱啼树更凄清!

[5]

  描写行路所见所闻,两山对峙,水流湍急,“舆梁”皆为“桐槽篾缆”,渡江之险显而易见。

登山亦难:

“路从天落”,骑者须“舍马步登”,行者汗如雨下,气喘不止。

艰险的路途,“凄楚”的猿猱声,荒凉的景象,勾起作者孤独凄凉之感。

情由景生,融情入景。

  王?

登《荆溪疏》作于万历癸未(1538),起二月廿四,至闰二月十二日,描绘沿途风光,逐日记录,饶有画趣。

王世懋作序云:

“夫荆溪阳羡,海内所称异境。

……百?

之才,故长于模写领会,又雅善韵语,洒洒清新之句,其于烟景文章,业已不让子厚。

”[6]抓住《荆溪疏》与柳宗元山水游记写景的共同特点,盛赞王?

登善于状物摹景,既融入自身独特的体会,又注意遣词用语,情景交融,具有“清”之风格。

  王?

登还有《客越志》,嘉靖四十五年丙寅(1566)所作,自五月十三日至六月十五日,共三十三天。

如:

  (五月)廿五日。

……三十里,上虞县,因山为城。

十里,中坝,十八里,下坝,滩声下碛,怒如惊涛。

船从枯堤而下,木皮如削,为之毛发森竦,何必瞿塘峡方知蜀道也。

过坝即姚江水,才一线。

是日夏至大热,行李图书,蒸蒸若甑中。

仰视翠壁,夹岸溪流,对之心凉。

旧藏赵承旨《重江叠嶂》、黄子久《姚江晓色》二图,每疑丹青过实。

今观此景,乃知良工苦心。

[7]

  作者正面描述水流之长、水声之响,通过描写船只的“木皮如削”及“森竦”的心理,侧面烘托水势之险;以“心凉”反衬夏日的炎热,突出此地的山青水秀;将所见之景与两幅图景相映证,更为生动形象。

全文情景结合得了无痕迹。

《客越志》还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炉。

如写往吊故相袁炜之丧的经过,抚今追昔,极富情味。

如:

  廿六日。

大热。

八十里,入慈溪县,过袁相公家,堂几萧萧,不胜国士之痛。

尚宝君多情爱客,蔼然绨袍之谊,生事寥落,门庭清寒,田谷岁入仅数百斛,不足供伏腊,古书中所称八百桑贤相,恐不过是。

饭后,尚宝邀游书院,……百步入袁公书院,堂构浑朴,壮而不华。

门临阚湖,院据阚峰山麓,孙吴太子太傅阚泽故里,山水皆阚名。

命酒坐湖山亭,亭在山半,书院最高处城里处,外山如鱼鳞,姚江列岫尽在窗中。

飞雨从东南来,峰峦出没,顷刻数十回,不觉为之酩酊。

院右为宋儒杨慈湖先生祠,左普济寺,即阚公香火院,山门甚古,丹青半落。

出寺,雨作,还尚宝家,见其二仲,清扬白皙,并有门风,具汤沐,留客宿楼上。

雨竟夕不止。

[8]

  慨叹袁家的衰落,抒发“痛”惜之情。

记游院、山之景,凭窗远眺,烟雨萦绕,峰峦时隐时现,作者不觉为之陶醉。

“山门甚古,丹青半落”,画出普济寺的幽美。

  此期日记多叙事写景,抒情较少。

明代前期,统治者整顿吏治,巩固边疆,发展经济,社会相对稳定,文人日记多记和平景象,缺少个体情感的抒发。

长时期内,程朱理学盛行,文学多是承载理学的工具。

统治者还采取高压政策,禁锢人们的思想情感,因此,文人尽可能压抑情感,即使抒情,也点到为止。

王?

登日记作于此期之末,

  相比之下,加强抒情成分,较重叙事、写景、抒情的结合,预示着明代日记体散文的新变化。

  

  二

  

  明代后期,政治腐败,社会黑暗,文人极为痛苦。

他们或于闲情逸致中寻求慰藉,或难以摆脱内心的苦闷。

思想上,统治者控制力减弱,抑制人性的理学受到冲击,如李贽提出“童心说”,公安派提倡“独抒性灵”。

王学左派哲学非名教,反传统,尊个体,讲心性,重表现自我,追求自由、个性,影响文学领域。

日记体散文受此影响,个体情感尽情发抒,个性鲜明。

此期日记题材范围扩大许多,大体包括以下几类:

叙事抒情类、山水园林类、书画鉴赏类、读书心得类。

  叙事抒情之作,多记个人生活琐事,尤重感情生活,记亲情、爱情、友情、乡情、家国情,记闲情、乐情或哀情、愁情,直抒胸臆,真挚亲切,声情并茂。

袁中道《游居?

录》,起万历三十六年(1608),止万历四十六年(1618),记述十一年间的起居、交游及见闻感想等。

如述其兄袁宏道病重、病殁之事:

  重九日,侍老父榻前,窃窥老父于无人处哭,见儿至即收泪,盖恐重儿之哭,并有性命之忧也。

旦促予至沙市料理逝者事。

予自思中秋时,中郎云:

“我至重九,体中大康矣,当于砚北楼上作一佳会。

”今相去几日,乃有如许事,人命如此,可为骇叹!

  至沙头哭中郎,遂得血疾,晨常吐血数日,胀满不支。

医人误投以干姜、半夏,燥极,夜遂不交睫,狂乱甚。

自叹曰:

“从中郎于地下得矣,老亲岂再堪此痛耶!

  以人事多,体不堪劳,登舟还公安。

同胞姊来,不敢会,恐一哭断肠,吐血不可救也。

既至林兰阁下,大人急来视,且闻夜不能睡,一夜凡数遣人来问睡否。

予忧病愈甚,且恐溘朝露为大人忧,生人之苦极矣。

[9]

  多次言“哭”,兄弟“相视而哭”,作者“私自哭泣”,父亲“于无人处哭,见儿至即收泪,盖恐重儿之哭,并有性命之忧”,足见兄弟情深、父子情浓。

“恐溘朝露为大人忧,生人之苦极矣”,尤见作者内心之痛苦,语重情浓,感人至深。

袁中道饱受应试之苦,他屡试不第,四十六岁才中进士,他记放榜之事云:

“予奔波场屋多年,今岁不堪其苦,至是始脱经生之债,亦甚快,但念老父及两兄皆不及,不觉为之泪下。

”寥寥数语,道出矛盾、痛苦的心理,情真意切。

陈左高称此日记“代表着明代中叶以后小品文之一种倾向”。

[10]

  朱祖文《北行日谱》,天启六年(1626)所作,详叙周顺昌自苏州被捕至遭酷刑致毙、死后安排之事,表达了深厚的友情。

当时魏忠贤的厂卫已注意朱氏之行踪,京城禁备森严。

蒋秉铨不顾性命之忧让朱氏留宿,为其事出谋划策,“盖文生平不敢与人出纳,且此地出金于何作证,一与斯事,生平扫地耳。

士衡曰:

‘为此公用情,及转致数人,两公之所必然;至会票出纳,此必不得之数。

’文曰:

‘兄第往商,无妨一问也。

’是夕与士衡同榻,士衡连起询问,无非一片热肠,其馆使诈酣属耳。

文力止勿言,士衡不悟,此其家喧传之所自来也。

”[11]患难之情,弥足珍贵。

所记情事真切详尽,“为史传所不能比拟”[12]。

  明末清初遗民文人,经历了改朝换代的切肤之痛,多于日记抒发家国之恨,代表作是叶绍袁的《甲行日注》。

因作者于乙酉年八月二十五日(甲辰)出行为僧,遂取《楚辞》“甲之朝吾以行”句,名日记曰“甲行”。

此记是作者明亡后写的一部日记,起乙酉(1645)秋,止戊子(1648)九月,记述流离隐居生活,字里行间充满国破家亡的哀痛。

情调凄婉,感人泣下。

如:

  乙酉九月初二日,庚戌,雨。

早别二上人行。

余曰:

“行将焉往?

”有言双径,有言武林,有言邓尉。

余曰:

“我吴人也,不可更入吴,其湖与杭乎?

”……出王泾塘,虏以空漕艘挂帆而南,累累不绝,舟人怵焉。

风雨?

漓,烟波渺漠,远树低天,荒葭冷岸,满野黄云,偃骞深潦中,俯首如泣,正使人断魂耳。

未至乌镇十里,风狂雨横,暝色愁人。

道出小桥之北,有经堂庵,聊求借宿。

  初四日,壬子。

?

?

日出矣。

方鼓?

又雨。

过石门,颓墙废垣,残毁驳裂,野店无烟,晨星数点。

兵火后光景,真可太息!

次塘西,又值虏舟,幸疾雨飞注,虏遥不见。

津梁疲矣,迷途生怅。

昏雾归鸦,荻花无语。

又如?

道漏天,淋漓不止。

正?

徨间,有漾水庵屹然水湄,系缆而登。

主僧嗣明,留宿水阁中。

绿萍覆地,衰柳依依,堤上笼烟曳雨,满目凄凉!

[13]

  道出江南兵灾后“颓墙废垣,残毁驳裂,野店无烟”的荒凉景象,这些勾起他深沉悲痛的黍离麦秀之感。

日记以清丽笔墨出之,颇有六朝小品文的风致,在晚明日记体散文中别具一格。

周作人评曰:

“文词华丽,意思亦不外流连景光,但出在遗民口中,我们也就觉得他别有一种感慨,不与寻常等视。

”[14]

  黄向坚《寻亲纪程》,起清顺治八年(1651)十二月朔,止翌年(1652)五月望日,共一百九十五日。

写万里寻亲途中所见所感,亦道黍离之悲,凄迷怛恻,令人伤感。

如:

  至平越府,山势巍峨,路纡折如羊肠。

……今十里立塘,塘兵时被虎驮去。

岭头坡足,骸骨枕藉,商旅绝迹。

止见飞骑往来冲突,又见割耳劓鼻之人,更有两手俱去者,犹堪负重行远,惨甚。

即有奇山异水,不敢流览。

一宿山寺,一宿塘铺,炊饭烘火,不得倒睡。

自高阳市入贵阳府,计程一月有余。

由谷角,历关隘数里,验票进城。

城内屡遭屠戮,民居寥寥。

[15]

  只言片语,便写出战争过后的混乱凄凉。

“止”、“又”、“更”,将眼前惨象几笔绘出,惊惧悲痛之情,溢于笔端,可见寻亲之路的艰难。

  谈迁《北游录》,起清顺治十年癸巳(1653),止顺治十三年丙申(1656)。

深切的故国之情造就了此记沉郁感伤的艺术风格。

如:

  甲午五月庚寅。

朔过王倪生,于市见桑椹。

念吾乡桑条早伐矣。

安得椹,兹岂涿州楼桑遗物耶!

  乙未六月辛巳。

朱太史寿其母,演《浣纱》传奇,至勾践渡江。

噫,伤此事今日之不再也,余泪淫淫欲下矣。

[16]

  由今忆昔,充满物是人非之悲。

感叹椹非旧朝之物,明朝已成过去,“勾践渡江”今已无法重演。

“遗”、“伤”二字,表达故国之思,流露出浓重的感伤情绪。

  归庄《寻花日记》二卷,上卷收有《观梅日记》,康熙五年(1666)作。

描景抒情,清隽凄婉,疏散有致。

如:

  (康熙五年二月)十四日。

急欲入舟进山,以宿酲卧不能起,起则复小饮,别昭法而入舟,二僧及光福王?

同载。

遇逆风,至上崦,水波恶,一叶舟不敢前,依岸小泊,舟中酒竭,望山村酒帘,遣童子沽一瓶,二僧不饮,取所携枸杞子,各啖少许充饥。

游山况味如此,殊自笑耳。

遥望山麓梅花林,斜阳照之,皑皑如积雪。

已而风势小减,舟始得前。

至光福,将渡下崦,下崦水更阔,风浪尤甚,思李太白《横江词》:

“郎今欲渡缘何事,如此风波不可行。

”遂止,投公?

小饮。

  作者身处明社既屋之际,遁入山林,字里行间,流露出幽愤不平之气,于山水闲情中寄予处境困难、生活艰窘以及国破家亡的沉痛感情和坚贞不屈的高尚气节。

  彭孙贻《岭上纪行》描绘山河破碎之凄惨景象,苍凉悲切,催人泪下。

陆嘉淑《北游日记》,写北上入都路途艰难、友朋聚散、登临吊古之情状,言浅情深,堪与黄庭坚《宜州家乘》相媲美。

  鲁迅《孔另境编〈当代文人尺牍钞〉序》说:

“从作家的日记或尺牍上,往往能得到比看他的作品更其明晰的意见,也就是他自己的简洁的注释。

”[17]透过这些作品,我们看到了晚明作家丰富真实的内心世界。

  山水园林类,记山水泉石、园林名胜。

高攀龙万历庚寅(1590)八月十一至十九日游览西湖山水名胜,《武林游记》云:

  十一,抵杭。

……是时雨丝阴蒙,水烟笼树,远山层迭,浓淡相间。

内湖荷香袭人,游人歌吹,与点点渔舟错落,左右瞻眺,恍然自失。

  旦日,买舟游外湖,自寺前解维放于中流。

表里青山,参差绿树;朱碧楼台,掩映秋水。

所到可入图画。

  旦日,游内湖,……归舟复泊漾碧轩。

临台小坐,游人纵横,歌声笑语,顿失秋山萧瑟,已而明月满湖矣。

复次望湖亭,平波印月,远树笼烟,野色苍茫,渔灯隐没,心境一佳。

汝定、益卿清兴遄飞,鼓余仍勿舟,而命趾堤间,花影交错,至景物尤佳处,辄趺坐玩视,命酒三四行而归。

[18]

  描摹西湖雨中、月中之景,或朦胧清远,或明丽奇特,如画图般,意境纷呈。

用笔或简洁传神,或详尽细致,显得隽永多姿。

  袁中道《游居?

录》游览山水部分,写游赏之乐,奇景如画,善于营造清幽淡远的意境,有性灵,有趣味,真切自然。

如:

  (戊申冬)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阻。

然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

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

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任之而已。

鲁直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

  风雪敲竹,反衬出冬夜之静谧;暗窗红火,更显得雪夜的严寒。

寥寥数语,刻画出一幅美妙的烟雨江景。

  徐弘祖《徐霞客游记》,起明万历三十五年丁未(1607),止崇祯十二年己卯(1639)。

均按日记事,据景直书。

钱谦益《嘱毛子晋刻游记书》赞云:

“徐霞客千古奇人,《游记》千古奇书。

”[19]如记天都峰之游,描绘黄山脚下至天都峰顶的沿途奇景。

“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寥寥数笔,形象道出攀登的神态,饱含喜悦与豪情。

“伏”、“抗”二字,将两山拟人化,写出天都峰的高峻。

“半作半止”,状云雾之聚散无定;“对面不见”,近写雾气之浓,“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远写雾气之多;雾游于人之前后左右,道云雾之飘忽不定,云雾似具人之灵性,作者难掩欣喜之情。

《徐霞客游记》的山水描摹最具文学价值,奚又溥《徐霞客游记序》云:

“霞客徐先生记游十卷,盖古今一大奇著作也。

其笔意似子厚,其叙事类龙门。

故其状山也,峰峦起伏,隐跃毫端;其状水也,源流曲折,轩腾纸上。

”[20]

  浦?

《游明圣湖日记》一卷,天启三年(1623)作,按日记叙西湖游踪,行文清丽详赅,附记游诗,亦佳。

马调元《横山游记》,崇祯十年(1637)作,刊入《武林掌故丛编》,记西湖横山清丽山水和淳朴民风,文笔雅驯简赅,清新自然。

  余怀《三吴游览志》为游览苏南一带所作,逐日记载沿途探胜访幽、晤朋会友的见闻感受。

如:

  初四,微雨,东风。

自奔牛至无锡。

望惠山,在烟雾杳霭间,似米南宫用湿笔作?

郁山水,空?

有无。

云气与天相接,不复辩草树峰峦岭岫也。

蹑屐泉水旁,手挹漱齿,荡涤心脾。

嗟乎,泉之香清莹洁如此,而屈居第二,正不知金山中泠为何味!

古人品藻,岂足据乎?

汲数十甓入舟。

[21]

  描绘暮春时节惠山的山水秀色,抒发惬意之感。

“望”字引出下文对惠山的整体描写,只见烟雨空?

云气接天,山在有无之中,似米芾的湿笔山水画卷。

山中泉水“香清莹洁”,“蹑”、“挹”,道出作者对泉水的亲身体验,真实又富有情趣。

写山,是远望之景,重在表现其意境,采用虚笔;写水,则是近观,是实写。

山与水,一远一近,一虚一实,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清丽优美的画卷。

  

  三

  

  晚明文人多工书画,精于书画鉴赏,日记中亦喜记书画创作、鉴赏心得及乐趣。

李日华的《味水轩日记》,以鉴赏品评书画为主,其体类乎题跋。

品评历代名画图景,轻抹点染,令人宛若身入其境,领略自然之美。

如:

  (万历三十七年己酉岁十月三日)客持文衡山着色小景一帧,渲染虚浑用赵文敏家法。

一古柏,一草亭,四面竹?

旁有涧流。

上系一诗曰:

“茗杯书卷意萧然,灯火微明夜不眠。

竹树雨收残月出,清华凉影满窗前。

”又文五峰《溪山飞雪图》一轴,凡层累四五段,杂树大小偃仰,坡麓错沓,深山雪中之观。

中段石岗上一人张盖,一人披褐,一童子以袖蒙顶,而皆曳屐,其将为袁安之访乎?

上段一舟维坡岸,一舟行树杪,一翁执盖坐舫头,其将为山阴之棹乎?

又上一层,作平屋二间,青帷素几,一客拥书孤坐,意态傲兀,岂所谓云隐山房五峰子自寓耶?

笔法学营邱、摩诘,较衡老觉多苍涩之气。

大、小阮声价,当付千古后人著眼。

又祝京兆行草《牡丹歌》一轴,仿李太和福清牡丹诗笔意,有元美二字印,又琅琊王敬美图书印,又许氏元复印,又吴中三让里居印,知其为娄东物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