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入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805321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81.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入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国学入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国学入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国学入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国学入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学入门.docx

《国学入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入门.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学入门.docx

国学入门

国学入门

《三字经》:

人之初的修身课

【三字经其书】

古代没有幼稚园或者学前班,那他们小时候的启蒙教育是怎样的呢?

随着人文历史的积累,民间的一些学者就总结了一些适合孩子的书籍,经过挑选,约定俗成了一批教材,《三字经》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本蒙学读本。

《三字经》,顾名思义,就是三字三字地读的一本经典,比如: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这样三个字一句,读起来朗朗上口,也便于孩童跟着大人复述、背诵。

相传,它是南宋时一位名叫王应麟的学者编写的,共一千多字,至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

【三字经名句】

玉不琢,不成器。

子不学,不知义。

解读:

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能用来做器物。

人不学习,就不明事理。

玉石原本包裹在其貌不扬的岩石里,只有经过打磨、雕刻、抛光、镶嵌等工序,才能变成无价之宝。

人要成为有用之才,也要经过勤学苦练、承受各种考验和压力,才能明白什么是美好的品德。

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

解读:

读书人、农民、工人和商贩,这合称“四民”,是国家不可或缺的人。

有人写文章说中国是“四民社会”,这就是四民的具体含义。

在古代,读书人做官,农民种地,工人做工,商贩买卖,构成了一个繁荣的社会。

首孝弟,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解读:

做人首先要做到孝敬父母、尊重兄长,其次才是增加见闻。

知道十百千这些数,认识一些文字。

为什么古人把品德看得比才能更重要?

我们想,如果一个人一精一通电脑,但是他道德败坏,就会成为一个破坏网络的黑客;如果他道德良好,就能帮助身边的人解决电脑问题。

道德的好坏,决定着一个人的好坏。

若广学,惧其繁。

但略说,能知源。

解读:

天下的学问很多很广,如果面面俱到就会很难下手。

但如果能够提纲挈领地学习,就能明白学问的根源。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同样,一个大学问家也不是一天学成的。

做任何事情都要一步一步来,学习也要从根本开始。

《三字经》就是一本“略说”形式的书,读完它,就能开始阅读其他的国学经典了。

读史书,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解读:

阅读历史书和历朝的实录,就能博古通今,好像亲眼看到过历史一样。

读书能增加我们的知识面,扩大我们的视野。

虽然没有去过汉唐,但是读古人的书,就像亲眼看到过汉唐的盛世一样。

因此古代有很多饱学之士,都能对历史了如指掌。

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解读:

蚕吐丝可以织成绸缎,蜜蜂酿蜜可以食用,人如果不学习,就会没有能力,这样还不如蚕和蜜蜂。

一个人只有有了一技之长,才有立身之本。

学习,正是我们发现自己的长处的一个途径。

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励。

解读:

只要勤学肯定能有收获,只知道游戏是没有益处的。

要时刻提醒自己,勉励自己好好学习。

读书和学习需要恒心,也要有清醒的认识,随时勉励,随时反省,才能保证正确的方向。

【三字经故事】

孟母三迁

《三字经》中说: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段机杼。

”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

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

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

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

“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

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习,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说:

“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

”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

黄香温席

“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

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

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

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

“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囊萤映雪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学之人。

《千字文》:

宇宙洪荒,不过是千字文章

【千字文其书】

如果让我们说话、写文章的时候,不能使用重复的字,我们可以坚持多久呢?

相信这不太容易,因为有的字总是会用到。

但历史上真有一本书,里面的字没有重复过一次,这本书就是《千字文》。

《千字文》距今有大约一千五百年的历史了,编者是梁朝的一位官员周兴嗣,虽然它在“三、百、千”这三部启蒙读物中,排名最后,但它却是最早的一本,也是“三、百、千”中唯一知道确切的成书时间和作者的一本书。

【千字文名句】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解读:

天是青黑色的,地是黄褐色的,宇宙最初是一个混沌蒙昧的状态。

日月升落圆缺都有规律,辰星布满了天空。

这是对宇宙之初的介绍,也是后人对天地诞生之前的想象。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闰余成岁,律吕调一陽一。

解读:

寒暑循环变换,来了又去,去了又来;秋季里忙着收割,冬天里忙着储藏。

十二个月加上闰月就是一年,古人用六律六吕来调解一陰一一陽一。

一年四季有不同的景色,年岁也有一定的规律,大自然的运转和人的生活就是这样轮回计算的。

鸣凤在竹,白驹食场。

化被草木,赖及万方。

解读:

凤凰在竹林中鸣叫,白马在草场上吃草,贤明君王的仁德滋润着一草一木,遍及天下苍生。

这是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终还是对领袖的歌颂,因为像尧舜那样的君王,就带领着人民走出了困境。

知过必改,得能莫忘。

解读:

知道自己有过错,一定要改正;适合自己干的事,就不要放弃。

在《论语》中“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是在讲要改正自己身上的错误,同时也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要发扬优点。

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解读:

不要评论别人的短处,也不要因为自己的长处而沾沾自喜。

一个善于学习的人,当有一颗谦逊的心,看到自己身上的不足,多学习别人的优点。

似兰斯馨,如松之盛。

解读:

品德如兰花一样芬芳,如松柏一样茂盛。

古人常用大自然中的东西来比喻仁德品德,因为他们相信自然中有很多道理是和做人相同的。

莲花的贞洁,翠竹的虚心,都可以为我们所学习。

笃初诚美,慎终宜令。

解读:

能够重视开头是很好的,但能够认真到最后更加重要。

正如古人说“慎始者实繁,而克终者盖寡”,很多人都是三分钟热情过后,没有了下文。

虎头蛇尾,是做不好事情的。

【千字文故事】

《千字文》的影响

《千字文》不仅可以作为启蒙教材来读,也是书法爱好者的绝好范本,宋朝皇帝宋徽宗就曾抄写过。

后来《千字文》这种形式被人们广泛地采用和学习,出现了一大批以《千字文》为名的作品,如《梵语千字文》、《叙古千字文》、《性理千字文》,等等。

宋代真宗时,编了一部《道藏》,分装在400多个函中,每一函都按《千字文》的顺序编号,起于“天地玄黄”的“天”字,终于“宫”字。

明清时期,用于科举考试的贡院也按照《千字文》中的文字顺序来编号。

比如天字号考场,而不是“第一考场”。

尧舜让帝位

尧是黄帝的后代,16岁时被推选为部落首领。

他朴实真诚,生活跟平常的百姓没什么区别;他还是任人唯贤的首领,重视对人才的重用。

尧在位的几十年,国家井井有条,百姓过着幸福的生活。

当尧渐渐老了,精力也就大不如从前,他决定为自己选一个继承人。

有人向他推荐他的儿子,尧却说他的九个儿子都不适合管理国家。

又有人向他推荐舜,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他相信舜的能力之后,就把帝位让给了舜。

舜接任后,百姓的生活仍旧是那么幸福。

已过百岁的尧无牵挂地走了,舜为尧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又过了很多年,舜也逐渐衰老了,他把自己的位置让给了治水的禹。

舜去世之后,禹也为舜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周易》:

看破表象才能接近真理

【周易其书】

孔子曾经说过: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假如再给我一段时间,从五十岁的时候开始学习《易》,我的人生也就不会有什么大的过错了。

《周易》是一部讲宇宙万物与人类社会的变易法则的书,书中指出天、地与人无不包含一陰一陽的矛盾双方,“陰陽接而变化起”,“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整个宇宙都在奔流不息地变化着,没有一刻停止。

不少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都从《周易》中汲取思想营养,锻炼自己的辩证思维能力。

【周易名句】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凶吉生矣。

解读:

天地间的事物是按照同类相聚来划分的,凶吉祸福就在这中间了。

今天我们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也是来自这里。

和优秀的人在一起是吉,而和懒惰放纵的人在一起则是凶。

一陰一陽谓之道,继之者善之,成之者性之。

解读:

一陰一陽相互作用,就是天地间的规律,集成这种法则就是好的,使其成为人的规律,那就是天赋秉性。

陰陽相济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周易》就是六经中的核心。

读懂了它,也就能明白很多传统文化的奥妙了。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解读:

尺蠖尽量弯曲自己的身体,是为了伸展前进;龙蛇冬眠,是为了保全性命。

人也要学会退让和忍受,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

吉人之词寡,躁人之词多。

解读:

老实敦厚的人话少,浮躁虚妄的人话多。

谨言慎行是中国人的做人哲学,凡事要多学多体会,而不要急忙出口成错。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解读:

同心协力的人,可以把坚韧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他们的说法像兰花的香味一样令人容易接纳。

齐心协力不仅是人类得以从自然中脱颖而出的原因,而是我们融入社会时必须的一种品德。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解读:

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

古人看到天空昼夜不停地转动,日月星辰都附着在上面,就认为天空的特性是“强健”,人也应该像永恒转动的天空那样,奋发有为,生命不已,奋斗不止。

羝羊触藩。

解读:

脾气暴躁的公羊会把角别在篱笆里。

一个人到了非常强盛的时候就要小心了,做事情一定不要莽撞,要适可而止,否则就会像触藩的羝羊那样,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解读:

君子要不断积累才能,等到有利的时机就发挥出来。

机会只照顾有准备的人,在机会来临之前,我们应先培养自己的能力,这样才不会错失良机。

【周易故事】

得意忘形的龙

《周易》为我们讲了一条神龙的故事:

一位哲人站在深渊旁,看着深渊里潜藏的神龙。

神龙问哲人:

“啊!

尊敬的老先生,我有呼风唤雨的神通,通天彻地的变化,可是却不得已深藏在深渊之中,请问我何时才能昂首挺胸,飞腾在蓝天之上呢?

哲人回答:

“现在冰天雪地,一陰一气正盛,你不要轻举妄动,否则会招来灾祸。

”过了几天,春雷滚动了,哲人呼唤道:

“神龙啊,快快腾飞吧!

现在正是你一展身手的时候!

”于是,波翻浪涌,神龙跃出深渊,盘旋了一圈,驾着白云向青天飞去。

在空中,它播云降雨,地上的人们纷纷仰望。

神龙得意了,向更高的天空飞去,哲人赶紧呼喊道:

“神龙啊,停下来吧!

上到极点,你还要去哪里呢?

”可是神龙不听,继续升高,地上的人们看不到它了,云气也托不住它了,它迅速坠落下来,这时后悔了,可是已经晚了。

神龙的故事告诉我们,事物总会变化的,潜藏在深渊的时候,不要焦急丧气,要等待腾飞的机会;飞翔九天的时候,不要骄傲自满,要警惕下坠的危险。

半杯水

《周易》的卦象是由陰爻“—”和陽爻“--”组成的,六十四卦,每一卦有六爻,这六爻只要任意变动其中一爻,陰变陽或者陽变陰,立即就会出现不同的卦象,产生不同的意义。

这告诉我们,即使是吉,也非常容易变成凶;即使是贫困得一无所有,也非常容易变成富足充裕。

所以,面对复杂的自然和社会变化,要沉着冷静,多想想为什么。

现代人喜欢讲这样一个故事:

一只杯子里面盛着水,一个人看了,说:

“唉,只剩半杯水了。

”另一个人看了,却说:

“这不是很好吗?

里面还有半杯水呢。

同是半杯水,人们的看法就有这样的不同,但是,第一个人告诉渴了的人,只有半杯水了,要节约,不能浪费。

第二个人告诉渴了的人,还有半杯水,不要放弃希望。

所以,他们的说法没有对错之分,关键看我们有没有一双好耳朵,听懂其中的奥妙

《尚书》:

美德照耀历史长空

【尚书其书】

关于历史,我们有好多疑问,但这一切需要有历史资料才能回答。

《尚书》是一部将上古历史文件和古代事迹汇编在一起的书,其中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尚书》也被文学史家称为是我国最早的散文总集,和《诗经》的文体并列。

但其中的散文,绝大部分是当时官府处理国家大事的公务文书,也有对美德的褒扬称颂等。

【尚书名句】

德惟治,否德乱。

解读:

推行德政,天下就会安定,没有了道德,社会就会大乱。

道德是一切生活的基础,如果一个国家的道德沦丧了,这个国家就没有希望了。

书之论事,昭如日月。

解读:

书中所记载的故事,历代伟人的功绩,如同日月一样明亮,人所共见。

这是子夏在读完书之后的感慨,前人的功劳都记载在书中,他们的伟大我们不能忘怀。

从优秀的读本中发现伟大之处,并用来提高自己,我们的成长才能越来越稳健,越来越有力量。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解读:

太一陽一和月亮的光芒,日复一日永不变化。

今天著名的复旦大学,它的名字就出自《尚书》中的这句。

以每天都充满希望的日出,寄寓着兴学救国的宏大理想。

无耻过作非。

解读:

不要因为犯了过错感到羞耻,就文过饰非,加以掩饰。

犯错误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犯了错误,还不愿意面对和改正,这样只会错失纠正的机会。

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解读:

不在细节上注意,就会败坏大的品德。

细节是体现品德的亮点,如果忽视了细节,那些美好的德行也就像是夸夸其谈了。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解读:

知道道理不难,难的是把它落实到行动上。

很多人都是明白事理的,但是真正做到的人总是很少,所以才会有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无稽之言勿听,毋询之谋勿庸。

解读:

毫无根据的话不要听,没有咨询过别人的计划不要使用。

我们要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不要去听流言飞语,但是要善于向别人请教。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解读:

谦虚好问的人就会气度宽宏,自以为是就会气量狭小。

善于向别人学习,不仅可增加知识,也会让我们的气量更大,更能接纳别人的不同看法,这样才能更好地融入团体中。

满招损,谦受益。

解读:

骄傲自满就会吃亏,谦虚好学才能受益。

虽然这个道理我们都明白,但是“行之惟艰”,怎样让自己变成一个“谦谦君子”,其实就在于我们对自己的看法。

要知道,我们永远也不能变得完美,只能更接近完美。

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解读:

喜欢玩弄别人的人,品德会因之受损;沉溺于某一种癖好的人,志向也会受损。

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对青年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尚书故事】

尚书的九德

有一次,皋陶对大禹说:

“诚信地实行德政,就会谋略英明,人民团结。

”大禹于是问如何去做到诚信。

皋陶说:

“问得好。

谨慎自身,思虑深远。

依次与九族亲戚敦厚,使众贤臣勉力辅佐,由近及远,其道理就在这里。

禹听完拜谢道:

“说得对啊。

皋陶又说:

“还要知人善任,还要使民众安居乐业。

大禹叹气说:

“唉!

连帝尧也为这些而犯难,知人就是明哲,能任用贤人,安定民心就是慈爱,百姓就会怀念他。

如果做到了明哲又受人爱戴,就不会担兜,也不会流放三苗,也不会畏惧花言巧语,善于伪装的奸邪之人了。

皋陶说:

“是啊,行为有九种美德,说到某人有美德,必定要将其行事一件件列出来。

大禹问什么是九德。

皋陶说:

“宽宏而有威严,柔和而有主见,老实谨善而严肃庄重,多才而不傲慢,和顺而刚毅,耿直而温和,简约而刚正,刚强而求实,勇敢而有道义。

能够拥有这些美德,并坚持一贯,就无忧了啊!

《诗经》:

诗化的历史,淳朴的浪漫

【诗经其书】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它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

《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个说的是内容,后三个说的是手法。

《风》、《雅》、《颂》三部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而划分。

《诗经》囊括了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共305篇,所以又称为“诗三百”。

我们常说的《风》、《雅》、《颂》就是《诗经》的三个部分。

其中《风》指的是十五个诸侯国的民间歌曲,共160首;《雅》是周朝国都附近的乐歌,共105篇;《颂》是周王用于宗庙祭祀的乐章,旨在歌颂祖先的丰功伟绩等,包括祭歌、赞美诗等,共有40篇。

《风》是《诗经》中的一精一华。

这些诗歌来自民间,是政府派人到处去收集的,没有或很少有雕饰,展示了周代民歌的绚丽多彩。

《风》中有的作品反映了普通劳动者真实的生活,比如表达青年男女对美满爱情的向往和追求的《关雎》、《出其东门》;表达奴隶悲苦命运的《伐檀》、《硕鼠》;有关战争的《扬之水》、《君子于役》,等等。

这些都是普通老百姓的心声,是他们对丰收、爱情、和平的呼唤。

《诗经》是中国文学的起点,从它之后,中国的诗歌经历了诗经、楚辞——乐府(两汉)——四六诗——古体诗(五言,魏晋)——宫体诗(南北朝,骈体形式主义诗)——近体诗之绝句(五言、七言)——近体诗之律诗(五言,七言)这样一个过程。

【诗经名句】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解读:

你赠给我果子,我回赠你美玉。

一个长途跋涉的行者,在饥渴难耐之时,别人赠与他木瓜或者桃李之类的鲜果以解渴或者止饥。

但受惠之人并非就此忘记了这滴水之恩,而是以涌泉报之——拿出随身携带的贵重的美玉相赠。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解读:

了解我的人,说我心中充满忧愁;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什么奢求。

高远的苍天啊,是谁把国家害成这样?

这是在抒发抑郁孤独的心情。

知音难觅,所以要珍惜朋友,多理解他人。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解读:

小心谨慎,好像走在深渊边上,好像走在薄冰冰面上。

这是在形容做事的时候应该有一种谨慎的态度,如果我们能有这种如履薄冰的态度,就能办好每一件事情。

哀哀父母,生我劬(音渠)劳。

解读:

悲伤啊,父母生我养我多么辛苦。

感恩和孝顺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父母的辛劳都是儿女前进的动力和情感的依托。

孝顺,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解读:

其他山上的石头,也可以用来为我雕琢美玉。

善于向别人学习,从别人的经验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这是聪明人的选择。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解读:

既明辨是非,又聪明过人,这样的人就能保全自己的生命和名誉。

我们现在常说明哲保身,就是要懂得在合适的时候说合适的话,这样才能在社会中不伤害他人,而又很从容地生活。

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解读:

白玉上的斑点还可以磨去,但是言语上的污点,是无法收回删去的。

所以,说话的时候要三思而后言,不能因为一时生气就说出伤人的话,那样的伤害是无法磨去的。

不忮(音置)不求,何用不藏?

解读:

不抱怨不嫉妒,这样的人怎么会不善呢?

与人交往,最好的法则就是不要去要求他人,这样也就不会伤害他人了。

予其惩,而毖后患。

解读:

我要将过去的错误作为警戒,以防止后来再犯错。

现在说“惩前毖后”,就是要不断吸取过去的教训,纠正以后的行为。

这样以前的错误才会变得有价值。

【诗经故事】

诗经的整理

孔子曾说: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据说孔子参与选编过《诗经》。

由于年代久远,《诗经》作者已经无法考证,但是可以肯定,这本书是经过很多人改编的。

一般认为,《诗经》最初是保存在周王室的乐官——太师那里的。

他们对作品进行过加工整理,有所淘汰,有所修改。

所以现存的《诗经》,语言形式基本上都是四言体,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大体一致。

古代交通不便,语言互异,各时代、各地区的歌谣,倘非经过加工整理,不可能出现一致的情况。

可以认为,它是由官方制作的乐歌,并搜集和整理民间乐歌,是周王朝的文化事业之一。

三礼:

用仪式来表达情绪

【三礼之书】

经常听到我们自称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因为我们有三礼:

《周礼》、《仪礼》、《礼记》这三本书。

《周礼》是三礼之首,这部书搜集了周王朝及各诸侯国的官制及制度,以儒家的政治理想加以增减取舍汇编而成。

《仪礼》主要是阐述春秋战国时期士大夫阶层的礼仪,《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的儒家学者,为解释说明《仪礼》而写的文章选集。

《礼记》的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

【礼记名句】

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

解读:

修身养性,信守承诺,这就是好的品行。

言行合乎道义,这就是礼的本质。

礼并不是什么玄妙的东西,只要言语得体,落落大方,就够了。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解读:

只有学习之后,才能明白不足之处,受教之后,才知道知识上的贫乏。

越是善于学习的人,越是明白自己还有很多不懂的地方,只有不学习的人,才会觉得自己已经很有学问了。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解读:

只求有利于国家,不求个人的富贵。

一个人能够为国家作贡献,他的人生才会更加有价值。

为国家作贡献不是上战场、当政客,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在利国利民。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解读:

大道通行于天下的时候,天下就是人所共有的。

“天下为公”也是孙中山先生很欣赏的一句话,很多革命前辈就是为了天下人共享太平盛世而捐躯牺牲的,这是君子共有的信念。

用人之知去其诈,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仁去其贪。

解读:

君主用人要用他的智慧,而摒弃他的奸诈;用他的勇气而摒弃他的急躁;用他的仁慈而摒弃他的贪欲。

任何人都有缺点和优点,聪明的人善于运用别人的优点而不取别人的缺点。

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解读:

人之所以是人,是因为有义礼。

一旦人不讲道义和礼节,唯利是图,就妄称为人了。

父母有过,谏而不逆。

解读:

父母有了过错,子女能劝谏但不要冒犯他们。

人人都有可能犯错误,需要别人的提醒,但是身为子女,在提醒父母的时候要态度恭敬,不能过于尖锐刻薄,这是有违孝道的。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师。

解读:

只是让学生记忆背诵,这种人做不了老师。

要成为合格的老师,要懂得启发学生去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解读:

每天都能让自己进步的话,那就应该日日更新,不断进入新的境界。

只有不断提高自己,才能不停留在原地,而有所突破,这样才算是真正的成长。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解读:

如果学习中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磋,就会导致知识面狭窄,见识短浅。

古今中外许多善于读书治学,并且成大器的人,大多十分重视结交学友,并在讨论交流中获益匪浅。

学习是一个不断思考的过程,多向他人请教,才能提高自己。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解读:

虽有一精一美的食物,不吃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美;虽有很好的道理,不学它,就不知道它的高妙。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我们今天读了很多优秀的书,也知道了历史上伟大的人物他们所具有的品质。

但是,这还不够,当我们面对事情的时候,按照书中的那些观点去做,才知道对不对。

【礼记故事】

礼尚往来

“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指礼节上应该有来有往。

现也指以同样的态度或做法回答对方。

春秋时期,季府的总管一陽一虎特地去看望孔子,孔子却借故不见一陽一虎,因为他在地方上为非作歹。

有一次,一陽一虎特地给孔子留下一只烤乳猪,他知道孔子是最讲究礼尚往来的,孔子迫于无奈,还是回访了他不愿意见到的一陽一虎。

大同世界

在《礼记》中记载了孔子的这样一段话:

“大道的实行,和夏商周三代的一精一英,我都不能看到,但能看到有关当时太平盛世的记载。

大道是天下世人所共有的。

选举贤能的人共同治理,大家讲信用,和睦相处,彼此合作,所以人们不只是亲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施慈于自己的儿女,更能推延仁爱,使所有老人都得以安享天年,壮年人都能贡献才力,儿童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成长,鳏寡孤独以及残废疾病的人都能得到丰厚的供养。

男的各尽其职务,女的各有其家庭。

就算公家的货物资源都丢弃到地上浪费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