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重点127.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87379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4.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理重点12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病理重点12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病理重点12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病理重点12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病理重点12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病理重点127.docx

《病理重点12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重点127.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病理重点127.docx

病理重点127

概念

疾病:

是机体在一定病因和条件作用下,因稳态破坏而发生损伤和抗损伤反应的异常生命活动,表现为组织和细胞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并引起各种症状、体征和社会行为的异常。

病理过程:

是指存在于不同疾病中所共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变化的综合过程。

病因:

疾病发生的原因称为致病因素,简称为病因。

死亡:

是指机体作为整体功能的永久性停止。

脑死亡:

是指全脑功能不可逆的永久性停止。

适应:

细胞、组织、器官耐受内外环境中各种因子的刺激作用而得以存活的过程。

萎缩:

指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

肥大:

由于实质细胞体积增大引起组织和器官的体积增大称为肥大。

增生:

器官或组织的实质细胞数目增多称为增生。

化生:

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因刺激因素的作用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类型。

变性:

细胞损伤后,因物质代谢障碍所致细胞质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的异常蓄积,称为变性。

脂肪变性:

指非脂肪细胞胞质内出现明显脂肪滴。

虎斑心:

脂肪变心肌呈黄色条纹,与正常心肌暗红色相间排列,构成形似虎皮的斑纹。

坏死:

指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

坏疽:

指继发腐败菌感染的较大范围组织坏死,坏死组织呈黑褐色。

机化:

坏死组织不能完全溶解吸收或分离排出时,由肉芽组织长入而代替坏死组织的过程。

凋亡:

指在生理或病理状态下,由体内因素触发细胞内预存的死亡程序而导致的细胞主动性死亡方式,亦称为程序性细胞死亡。

修复:

组织缺损后,由邻近健康组织的细胞分裂、增生进行修补恢复的过程。

再生:

在损伤修复过程中,参与修复的细胞在局部分裂增殖的现象。

肉芽组织:

指新生的毛细血管及成纤维细胞构成的幼稚结缔组织,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

充血:

局部组织或器官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称为充血。

淤血:

组织或器官由于局部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称为静脉性充血,又称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

血栓形成:

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有形成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栓塞:

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液流动阻塞血管腔的现象。

交叉性栓塞:

偶发于房室隔或室间隔缺损,栓子由压力高的一侧通过缺损处进入压力低得另一侧,即动、静脉系统的栓子发生交叉运行。

逆行性栓塞:

偶见于下腔静脉内的栓子,由胸、腹内压力突然升高时,栓子逆向运行,在下腔静脉所属分支引起栓塞。

梗死:

局部组织、器官由于血流迅速中断而引起的缺血性坏死。

炎症:

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以防御为主的反应。

渗出:

指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蛋白质和各种白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体腔、粘膜表面或体表的过程。

白细胞渗出:

炎症时血液中各种白细胞通过血管壁游出到血管外的现象。

炎细胞浸润:

渗出的白细胞聚集于炎症局部组织间隙内。

纤维素性炎:

是以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纤维素为特征的急性炎症。

化脓性炎:

是以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细胞形成一类特征性急性炎症。

蜂窝织炎:

是指发生在疏松组织的弥漫性化脓炎,常发生于皮肤、肌肉和阑尾等处,主要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分泌透明质酸酶和链激酶。

败血症:

指细菌入血,并在血中大量生长繁殖及产生毒素,患者常有寒战、高热、皮肤黏膜多发性出血点、脾肿大及全身淋巴结肿大等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并发中毒性休克。

肿瘤:

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和分化的正常调控,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常表现为局部肿块。

癌:

指来源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

肉瘤:

指来源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

异型性:

肿瘤组织无论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与其起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称为异型性。

非典型增生:

指增生的上皮细胞出现一定的异型性,但不足以诊断为癌。

原位癌:

异型增生的细胞累及上皮全层,但尚未突破基膜而向下浸润性生长。

水肿:

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过多称为水肿。

缺氧:

因组织和细胞氧供应减少,或不能充分利用氧而致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

低张性缺氧:

是指由于氧进入血液不足,使动脉氧分压降低,供应组织的氧减少而引起的缺氧。

血液性缺氧:

指由于血红蛋白数量减少或性质改变,使血液携带氧的能力降低,或Hb结合的氧不易释出所引起的组织缺氧,其动脉血氧含量降低而氧分压正常,故又称等张性缺氧。

发热激活物:

来自体内或体外,能刺激机体产生内生致热源的物质。

内生致热源:

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体内产内生致热源细胞被激活,产生并释放的制热物质。

应激:

机体受到各种强烈或有害刺激后出现的非特异性全身反应。

应急源:

凡是能引起机体应激反应的刺激因素,称为应激源。

休克:

是指机体受到强烈损伤因子作用后发生的一种危急状态,是涉及临床各科严重威胁生命的病理过程。

自身输血:

当儿茶酚胺等缩血管物质使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小静脉及肝储血库收缩时,可使回心血量快速而短暂地增加,是休克时增加回心血量的第一道防线。

自身输液:

休克早期微循环毛细血管前阻力大于后阻力,毛线血管中流体静压下降,使组织液进入血管增多,起到“自身输液”的作用,是增加回心血量的第二道防线。

动脉粥样硬化:

主要累及大、中型动脉,病变特征为血中脂质沉积在动脉内膜,导致内膜灶状纤维性增厚及其深部成分的坏死、崩解,形成粥样物质,从而使动脉壁变硬、管腔狭窄。

高血压脑病:

高血压引起的脑水肿病变严重时,血压急剧升高而引起以中枢神经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得症候群。

肺气肿:

是指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因过度充气呈持续性扩张,并伴有肺泡间隔破坏,以致肺组织弹性减弱、容积增大的一种病理状态,是支气管和肺疾病的常见合并症。

呼吸衰竭:

是指由于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导致动脉血氧分压降低,伴有或不伴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升高的病理过程。

肺性脑病:

由呼吸衰竭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

碎片状坏死:

指肝小叶周边肝细胞的灶状坏死,使肝细胞界版呈虫蚀状缺损,常见于慢性肝炎。

桥接坏死:

指肝小叶中央静脉与汇管区之间或两个小叶中央静脉之间及两个汇管区之间出现的相互连接的肝细胞坏死带。

肝性脑病:

是指由于肝功能严重障碍,使大量毒性物质在体内聚集,经血液循环进入脑内而引起的一系列神经、精神综合征,最终常导致昏迷甚至死亡。

肾功能衰竭:

是指各种原因引起肾脏泌尿功能严重障碍,使体内代谢产物堆积,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以及内分泌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急性肾功能衰竭:

指各种原因导致肾脏泌尿功能在短期内急剧降低,引起机体内环境严重紊乱的急性病理过程。

慢性肾功能衰竭:

是指各种原发性或继发性慢性肾脏疾病晚期,由于肾单位进行性破坏,残存肾单位不能充分排出代谢废物和维持内环境稳定,使体内发生代谢产物蓄积,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以及肾脏内分泌功能障碍,出现一系列临床综合征的病理过程。

氮质血症:

肾功能下降时血中的尿素、尿酸、肌酐增多。

尿毒症:

是急性和慢性肾功能衰竭发展到最严重的阶段,由于肾单位大量破坏,使终末代谢产物和内源性毒性物质在体内蓄积、水和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内分泌功能失调,从而引起一系列自体中毒症状。

乙脑:

是乙型脑炎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多在夏秋季节流行,主要病变为中枢神经系统变质为主的炎症。

糖尿病:

是一种体内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或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或胰岛素本身存在结构上的缺陷而引起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的一种慢性疾病。

结核病:

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感染性肉芽肿性炎症,可见于全身各器官,但以肺结核最常见。

伤寒:

是有伤寒杆菌引起的,以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

病变以回肠末端淋巴组织最为突出,故有肠伤寒之称。

零散知识点

1.自主呼吸停止,是脑死亡的首要指征。

2.全身性萎缩常先累及脂肪组织,其次为肌肉、脾、肝等器官。

3.玻璃样变性在细胞内、结缔组织、细动脉壁HE染色切片中出现均质、红染、半透明状的蛋白质蓄积。

4.脂肪变性HE染片中,脂肪滴为大小不等、境界清楚的近圆形空泡。

5.细胞核的变化时坏死的标志性改变,表现为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

6.坏疽中,腐败菌分解坏死组织产生硫化氢,与血红蛋白中亚铁离子结合,形成硫化亚铁,使组织变为黑褐色。

7.坏疽分为干性坏疽、湿性坏疽、气性坏疽。

8.细胞凋亡DNA的片段化,可形成180~200bp或其整倍数的片段。

9.白色血栓主要成分为血小板,为延续性血栓的头部。

10.血栓栓塞是栓塞中最常见的类型。

11.引起动脉系统栓塞的血栓大多来自左心。

12.贫血性梗死好发部位为心脾肾。

13.出血性梗死好发部位为肺、肠,梗死形成除由动脉阻塞还需具备严重淤血、双重血液循环、组织疏松的条件。

14.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为变质、渗出、增生。

变质为炎症局部组织、细胞发生的各种变性和坏死。

15.炎症介质主要作用是扩张小血管、使血管壁通透性增高、白细胞区划作用、发热和致痛以及造成组织损伤。

16.特异性增生性炎是指炎症局部以巨噬细胞及其演化的细胞增生为主,形成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又称为肉芽肿性炎。

肉芽肿分为感染性(结核性肉芽肿、风湿小体等)和异物性。

17.血单核细胞核和各种组织的巨噬细胞是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源(EP)的主要细胞。

18.体温调节中枢的正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特别是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19.有效血液循环血量减少所致的微循环障碍是多数休克的共同发病基础,其特征是体内重要器官微循环处于低灌流状态。

20.休克发生的起始环节主要是血容量减少、心输出量急剧减少和外周血管容量的扩大。

21.动脉粥样硬化主要累及大、中型动脉。

22.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粥状斑块光镜下可见大量胆固醇结晶(HE切片中呈针状空隙)。

23.动脉瘤好发于腹主动脉。

24.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最多见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

25.心绞痛是心肌急性、短暂性缺血缺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持续性供血中断。

26.透壁性心肌梗死最常见的部位是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供血区,即左室前壁、心尖部、室间隔前2/3区域。

27.高血压病诊断标准:

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

28.高血压病主要累及全身细小动脉。

29.脑出血是高血压病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最常见的部位是基底节、内囊。

30.急进型高血压病的特征性病变是坏死性细动脉炎和增生性小动脉硬化,主要累及肾脏。

31.风湿病主要累及全身结缔组织,特别是心脏。

32.在心肌间质的小血管附近,风湿细胞围绕着纤维素样坏死灶聚集,外周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形成圆形或梭形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称为风湿小体或阿少夫小体,为风湿病具有诊断意义的特征性病变。

33.风湿病的整个病变过程一般为6个月左右。

34.风湿性心内膜炎主要累及心瓣膜及其邻近的内膜和腱索,病变以二尖瓣最为多见,其次为二尖瓣和主动脉瓣联合受累。

35.风湿性心内膜炎病变早期形成粟粒大小、灰白色、半透明呈疣状的白色血栓,称疣状赘生物。

36.风湿性心肌炎主要特征病变是心肌间质小血管附近形成风湿小体,多见于室间隔、左室后壁及乳头肌等处。

37.风湿性心外膜炎渗出以纤维素为主时,覆盖于心包表面的纤维素可因心脏搏动牵拉而呈绒毛状,称绒毛心,为临床上的干性心包炎。

38.风湿性关节炎呈游走性,不遗留关节变形等后遗症。

39.二尖瓣狭窄严重时左心室可相对缩小或轻度缩小。

40.肺炎通常是指肺的急性渗出性炎症。

41.大叶性肺炎主要由肺炎链球菌引起,多见于青壮年。

42.大叶性肺炎充血水肿期听诊可闻及捻发音或湿啰音,溶解消退期听诊可闻及湿啰音。

43.肺肉质变原因为中性粒细胞渗出过少。

44.小叶性肺炎为急性化脓性炎,多见于混合菌感染。

45.鼻咽癌肉眼分型:

结节型、菜花型、浸润型和溃疡型。

临床以结节型多见。

46.胃溃疡多位于位于胃小弯侧,十二指肠溃疡多发生在紧接幽门环的十二指肠球部前壁或后壁,一般较胃溃疡为浅。

47.十二指肠溃疡一般不发生癌变。

48.门脉性肝硬化相当于小结节型肝硬化,是各型肝硬化中最常见的类型。

49.肾小球肾炎是以肾小球损害为主的超敏反应性炎性疾病,以增生性炎为主。

50.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是临床最常见的类型。

51.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以肾球囊壁层上皮细胞增生形成新月体为特征;患者起病急、病情重、进展快、预后差,临床上称为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

52.膜性肾小球肾炎是临床上引起成人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病理类型。

肉眼观称大白肾,光镜下有钉突。

53.微小病变性肾小球肾炎又称脂性肾病,是引起儿童肾病综合征的最常见病理类型。

54.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是各种类型肾炎发展到晚期的共同表现。

55.肾前性ARF又称功能性ARF,见于失血、失液、感染等引起的休克以及急性心力衰竭、周围血管扩张等。

56.肌酐清除率反映肾小球滤过率,又能代表仍具有功能的肾单位数目的多少,是评价肾功能的很好指标。

57.弥漫性非毒性甲状腺肿是由于缺碘使甲状腺素分泌不足、促甲状腺素分泌增多、甲状腺滤泡上皮增生、胶质堆积而致甲状腺肿大,一般不伴有甲状腺功能亢进。

58.结核病主要经呼吸道传染,少数也可经消化道传染,偶可经皮肤伤口传染。

59.结核结节是在细胞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指由上皮样细胞,朗汉斯巨细胞,以及外周聚集的淋巴细胞和少量反应性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的特异性肉芽肿。

60.原发性肺结核是指第一次感染结核杆菌所引起的肺结核病,多发生于儿童,又称儿童型肺结核病,偶见于未感染过结核杆菌的青少年或成年人。

61.肺的原发病灶、结核性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结核合称为原发综合征。

62.肥达反应是利用血清凝集试验测定抗O及抗H抗体的效价以辅助诊断伤寒的方法。

63.伤寒病变的髓样肿胀期光镜下肠壁淋巴组织内,可见典型的伤寒肉芽肿。

64.伤寒病变的溃疡期偶见肠穿孔,肠腔内出血。

65.细菌性痢疾病变多局限于结肠,以大量纤维素渗出形成假膜为特征。

66.肠阿米巴病是一种以坏死为主的变质性炎。

67.阿米巴肝脓肿是最常见的肠外阿米巴病,形成“脓肿”,但并非化脓性炎。

68.虫卵在肝、肠、肺、脾等组织中长期、大量沉积所引起的损害是血吸虫病的主要病变。

 

分点知识点

疾病发生的原因:

生物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化学性因素,机体必需物质的缺乏或过多,遗传性因素,先天性因素,免疫性因素,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

死亡过程:

濒死期,临床死亡期,生物学死亡期。

萎缩的类型:

全身性萎缩,局部性萎缩

坏死的结局:

溶解吸收,分离排出,机化,包裹、钙化

坏死的后果:

与下列因素有关,1.坏死细胞的生理重要性。

2.坏死细胞的数量。

3.坏死细胞所在器官的再生能力。

4.发生坏死器官的贮备代偿能力。

5.坏死组织的继发变化。

细胞凋亡的过程:

1.凋亡信号的转导。

2.凋亡基因的激活。

3.细胞凋亡的执行。

4.凋亡细胞的清除。

组织细胞的再生能力:

1.不稳定细胞。

强表皮、上皮、间皮、淋巴造血等细胞。

2.稳定细胞。

遭受损伤或某种刺激时才表现出较强的再生能力。

腺体实质细胞

3.永久性细胞。

缺乏再生能力,永久性缺失。

神经、骨骼肌、心肌细胞

肉芽组织在组织修复过程中的作用:

1.抗感染,保护创面;2.填补创口及其他组织缺损;3.机化或包裹坏死组织、血栓、炎性渗出物及其他异物。

骨折愈合过程:

1.血肿形成;2.纤维性骨痂形成;3.骨性骨痂形成;4.骨痂改建或再塑。

动脉性充血原因:

1.炎性充血;2.减压后充血。

静脉性充血原因:

1.静脉受压;2.静脉腔阻塞;3.心力衰竭。

淤血的影响:

1.淤血性水肿;2.淤血性出血;3.实质细胞损伤;4.间质增生。

血栓形成的条件:

1.心血管内膜的损伤;2.血流状态的改变;3.血液的高凝状态。

血栓类型:

白色血栓,混合血栓,红色血栓,透明血栓。

血栓的结局:

1.溶解、吸收或脱落;2.机化与再通;3.血栓的钙化。

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1.阻塞血管;2.栓塞;3.心瓣膜变形;4.出血或休克

梗死形成的原因:

1.血栓形成;2.动脉栓塞;3.动脉痉挛;4.血管腔受压闭塞

梗死形成的条件(取决因素):

1.供血血管的类型;2.血流阻断的速度;3.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及血液的含氧量

渗出液在炎症中的作用:

1.减轻毒素对组织的损伤;

2.有利于杀灭病原微生物;

3.限制病原微生物的扩散,有利于白细胞吞噬消灭病原微生物,成为后期修复支架。

白细胞渗出的步骤:

1.白细胞边集和附壁;2.白细胞黏着;3.白细胞游出;4.趋化作用;5.吞噬、免疫、组织损伤。

吞噬的三个阶段:

1.识别和黏着;2.吞入;3.杀伤和降解。

肿瘤的生长方式:

1.膨胀性生长。

大多数良性肿瘤生长方式。

2.浸润性生长。

大多数恶性肿瘤生长方式。

(脉管瘤,良性)

3.外生性生长。

良性、恶性共有。

癌前病变:

1.黏膜白斑;2.乳腺增生性纤维囊性病;3.大肠腺瘤;4.慢性萎缩性胃炎;5.慢性溃疡型结肠炎;6.皮肤慢性溃疡;7.肝硬化

常用血氧指标:

血氧分压,血氧容量,血氧含量,血氧饱和度,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动—静脉血氧含量差。

内生致热原的种类:

1.白细胞介素-1(IL-1);2.肿瘤坏死因子(TNF);3.干扰素(IFN);4.白细胞介素-6(IL-6);5.其他

致热信号进入中枢的可能机制:

1.通过下丘脑终板血管器;2.经血脑屏障直接进入;3.通过迷走神经。

发热中枢调节介质:

1.体温的正调节介质。

包括前列腺素E(PGE),环磷酸腺苷,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NO,NE等。

2.体温的负调节介质。

包括精氨酸加压素、黑素细胞刺激素、脂皮质蛋白-1等。

发热的时相:

1.体温上升期;2.高温持续期;3.体温下降期。

(产热散热变化)

应激的分期:

1.警觉期。

以交感-肾上腺髓质兴奋为主。

2.抵抗期。

肾上腺皮质分泌持续增多为主。

3.衰竭期

休克的病因:

1.失血与失液;2.烧伤;3.创伤;4.感染;5.过敏;6.急性心力衰竭;7.强烈的神经刺激。

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

1.高脂血症;2.高血压;3.吸烟;4.糖尿病和高胰岛素血症;5.内分泌、遗传、年龄等其他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

1.脂源性学说;2.炎症学说;3.损伤应答学说;4.平滑肌致突变学说。

动脉粥样硬化继发性病变:

1.斑块内出血;2.斑块破裂;3.血栓形成‘4.钙化;5.动脉瘤形成。

缓进型高血压病:

1.机能紊乱期。

全身细小动脉的间歇性痉挛,血压波动大,时高时正常。

2.动脉病变期。

细动脉硬化,主要表现为细动脉壁玻璃样变;小动脉硬化。

3.内脏病变期。

心脏:

左心室压力性负荷增加,向心性肥大,继而离心性肥大、心力衰竭。

脑:

脑出血,脑水肿。

心力衰竭的病因:

1.心肌收缩功能障碍。

心肌病变;心肌能量代谢障碍。

2.心脏负荷过重。

压力负荷过重、容量负荷过重。

左心衰竭常见于高血压病。

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等;右心衰竭常见于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某些先天性心脏病和肺动脉瓣狭窄等病变;全心衰竭见于心肌炎和严重贫血或长期左心衰竭使右心室压力负荷过重并发右心衰竭。

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代偿反应:

1、心脏的代偿反应。

心率加快,心脏紧张源性扩张,心肌收缩性增强,心室重塑。

2、心外的代偿反应。

血容量增加,血流重新分布,红细胞增多,组织利用氧能力增强。

大叶性肺炎并发症:

1.中毒性休克;

2.肺脓肿及脓胸;

3.败血症或脓血败血症;

4;肺肉质变。

呼吸性酸中毒血液电解质主要发生以下变化:

1.高钾血症;2.低氯血症

病毒性肝炎的肝细胞变质性病变:

1.细胞水肿;2.嗜酸性变和嗜酸性小体;3.毛玻璃样细胞;4.溶解性坏死。

机体感染肝炎特点:

1.免疫功能正常,发生急性普通型肝炎;

2.免疫功能过强,发生急性重型肝炎;

3.免疫功能不足或低下,慢性肝炎;

4.免疫功能缺陷,成为无症状的病毒携带者。

肝炎临床病理类型(每个类型特点):

1.急性(普通型)肝炎。

水肿为主,点状坏死,嗜酸性坏死

2.慢性(普通型)肝炎。

轻度:

点状坏死,偶见轻度碎片状坏死;中度:

中度碎片状坏死,特征性桥接坏死;重度:

重度碎片状坏死,大范围桥接坏死。

3.急性重型肝炎。

急性:

弥漫性大片坏死;亚急性:

大片坏死。

引起肾小球肾炎的抗原:

1.内源性抗原。

体内,分肾性(基膜抗原、足突抗原等),非肾性(DNA,细胞核,免疫球蛋白、肿瘤抗原等)

2.外源性抗原。

细菌病毒寄生虫,异种血清蛋白,重金属等。

肾小球肾炎细胞增生性病变:

1.毛细血管内增生。

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

2.毛线血管外增生。

球囊壁层上皮细胞增生,形成新月体

 

问答

一、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中等概率)

1、疾病过程中的损伤与抗损伤

2、疾病过程中的因果转化

3、疾病过程中局部与整体关系

二、萎缩的病理变化(中等)

肉眼:

萎缩器官或组织体积缩小,重量减轻颜色加深或呈褐色。

光镜下:

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或伴有细胞数目减少,间质结缔组织略有增生。

萎缩细胞胞质浓缩,胞质中见褐色颗粒,即脂褐素。

三、凋亡和坏死的比较(中低)

比较项目

坏死

凋亡

诱导因素

病理性损伤因素

生理性和病理性因素

基因调控

无,被动过程

有,主动过程

病变范围

一般发生于多数细胞

发生于单个或几个细胞

细胞形态

肿胀,胞膜及细胞结构破坏

皱缩,核固缩,包膜及细胞器相对完整

凋亡小体

炎症反应

存在

缺乏

生化特点

无新蛋白质合成,不耗能,DNA降解不规则,电泳无梯带状

有新蛋白质合成,耗能DNA片段化,电泳呈特征性梯带状

四、什么是肉芽组织,其成分与作用(高概率)

由新生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肉眼观:

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

成分包括:

新生毛细血管、大量成纤维细胞、大量渗出液及炎细胞

作用:

(1)抗感染,保护创面

(2)填补创口及其它组织缺损

(3)机化或包裹坏死组织、血栓、炎性渗出物及其它异物。

五、慢性肺淤血的病理变化(中)

肉眼观:

肺体积增大,重量增加,暗红色,质地变实,切开时断面可流出淡红色泡沫状液体。

光镜下:

肺泡间隔毛细血管扩张淤血,肺泡间隔增宽,肺泡腔内可有淡红色的水肿液、红细胞,肺泡内的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红细胞的血红蛋白被分解成棕黄色的含铁血黄素颗粒,这种吞噬有含有铁黄素颗粒的巨噬细胞称为“心力衰竭细胞”。

长期肺淤血,引起肺间质纤维组织增生,质地变硬,形成肺褐色病变。

六、慢性肝淤血的病理变化(高)

肉眼观:

肝脏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包膜紧张略增厚,质较实,色暗红,在肝切面上可见红黄相间的网络状花纹,形似槟榔的切面(槟榔肝)。

光镜下:

肝小叶中央静脉及其周围的血窦高度扩张充血,小叶中央区的肝细胞发生萎缩,甚至消失,小叶周边区的肝细胞因缺氧而发生脂肪变性。

长期慢性肝淤血时,由于小叶中央肝细胞萎缩消失,网状纤维化胶原化,同时汇管区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形成淤血性肝淤血。

七、渗出性炎的类型及特点(简、问)

1.浆液性炎。

以浆液渗出为特征,好发于疏松结缔组织和浆膜、黏膜、皮肤等处。

2.纤维素性炎。

以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纤维素为特征。

好发于浆膜、黏膜和肺。

病变特点:

黏膜:

渗出的纤维素、白细胞和其下的坏死黏膜组织形成一层灰白色的膜状物,又称假膜性炎。

浆膜:

发生在心包膜的纤维素性炎,由于心脏搏动,渗出的纤维素被牵拉成绒毛状,称为绒毛心。

肺:

大叶性肺炎时,肺泡腔有大量纤维素充填,可致肺实变。

八、肿瘤性增生和非肿瘤性增生的比较

肿瘤性增生是病理状态下,细胞形态结构、功能代谢异常,并在不同程度上失去分化成熟的能力;生长旺盛,具有相对自主性,即使去除致瘤因素,肿瘤仍能持续性生长(基因已改变);单克隆性,一个肿瘤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