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使用辨析高三语文导学案.docx
《词语使用辨析高三语文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词语使用辨析高三语文导学案.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词语使用辨析高三语文导学案
安丘二中高三语文导学案
课
题
正确使用词语”专题复习
主备
教师
宿德智
使用
时间
2010、9、3
教学
重点
1、依据教学大纲,了解《考试说明》对此项考查的要求。
2、通过分析高考试题,寻求规律,掌握考查的重点。
3、加强备考方法的指导,强化基础训练。
课前预习案
【考点解析】
词语积累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前提条件,考查对词语的使用也是高考的一个热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正确使用实词、正确使用虚词和正确使用熟语三大部分。
正确使用实词,要特别关注对近义词的辨析,还要注意词语的附加意义(词语的感情色彩、态度色彩和语体色彩等);正确使用虚词,主要是考查句间逻辑关系和语感;正确使用熟语,高考仍以成语考查为重点,复习备考应注重有关成语的基本词义,也要了解成语的感情色彩、使用范围等。
(10年广东卷)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中国历代文人视为至宝的笔、墨、纸、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
它们虽然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但殊途同归。
它们在艺术创作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神韵,记录了岁月的斗转星移,体现了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
今天他们并没有因为现在高科技手段的甚嚣尘上而销声匿迹,而是继续在书画艺术中展示着华夏民族的质朴和灵动。
A.殊途同归B.斗转星移C.甚嚣尘上D.销声匿迹
答案:
C
解析:
殊途同归,通过不同的道路,达到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得到相同的结果。
斗转星移, 北斗转向,众星移位。
表示时序变迁,岁月流逝。
甚嚣尘上,原意是楚王说敌方晋军喧哗纷乱得很厉害,而且尘土也飞扬起来了。
形容忙乱喧哗的情状。
后以“甚嚣尘上”比喻对某人某事议论纷纷。
现多指反动或错误的言论十分嚣张
销声匿迹,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
现在也指事物消失。
甚嚣尘上,用错对象。
而且,褒贬也失当。
高科技手段是新事物,对旧事物之冲击本为正常。
(10年山东卷)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浦东国际机场边检大厅,有这样一位服务标兵,她无论出现在哪里,脸上始终挂着一抹微笑,真诚、甜美、亲戚,让人难以释怀。
B.这六位老人,年纪最小的也已82岁,都是参加过抗战的老兵。
如今,虽已是古稀之年,但他们都还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回忆起当年,感慨万千。
C.虽然面临的困难和不利因素很多,但是,作为这项改革实验的始作俑者,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把这项工作进行下去,并且做得越来越好。
D.地震异地安置区首批“农家乐”开业,灾区民房重建基本完成,学生提前搬入新校园……纷至沓来的重建喜讯报告着灾区的重生。
【参考答案】D
【试题分析】本题将实词和成语综合进行考查。
“释怀”:
①抒发情怀。
②放心,无牵挂。
文中应用“忘怀(不放在心上,忘记)”。
“古稀”指人七十岁,源于杜甫《曲江》诗句“人生七十古来稀”。
最小的82岁,应用“耄耋”,或者改为“已过古稀之年”。
神气十足,形容摆出一副自以为高人一等而了不起的样子。
始作俑者:
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
开始制作俑的人。
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
纷至沓来:
纷,众多,杂乱;沓,多,重复。
形容接连不断的到来。
【高考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易错提醒】本题较为容易,词语大多较为常见或者经常练习。
注意“古稀”实际上考查了古文化常识中的年龄称谓。
【备考提示】对实词的辨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①辨析词义。
包括词语的语意侧重点、词语的词意的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
②辨析色彩。
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
③辨析用法。
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
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要注意语境的组合与搭配情况,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
特别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
另外要特别注意两用成语的意义和用法。
本题考查了古文化常识,应引起备考注意。
(10年江苏卷)
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找出“碳链式反应”过程的三个关键性词语。
(4分)
科学家在喀斯特地貌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个复杂的碳链式反应。
当水流从空气中“大口吮吸”二氧化碳并侵蚀石灰岩时,持续不断的吸碳过程就开始了。
接着,在岩石表面自由流淌的酸性水流携带着大量碳酸氢根,随着自然界的水循环转辗奔向江河湖海。
此时,浮游植物体内的“食物加工厂”在急切地“找米下锅”,它们惊喜地发现,只要分泌一种叫做“碳酸酐酶”的催化剂,对水中的碳酸氢根“略施魔法”,等待加工的“米”——二氧化碳,就唾手可得。
最终,光合作用将大量随波逐流的碳转化成有机碳,封存与水生植物体内。
答案:
(1)吸碳
(2)略施魔法(3)光合作用
【解析】属“提取关键词”题型。
解题步骤:
1.读题,明确陈述的对象或主要事件或议论的中心观点,文段的主要表述对象。
2.分层次,明确与主概念相对应的谓语动词或总结性的词语。
题中要求“找出‘碳链式反应’过程的三个关键性词语”,“接着”、“最终”提示我们这一过程可分三层次,三个层次的核心动词便是“吸碳”、“施魔法”、“光合作用”。
(10年湖北卷)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泰姬陵是莫卧儿王朝君主沙贾汗为其宠妃蒙泰姬修建的_______。
这是一座_______着宝石的伊斯兰建筑。
后来,泰姬陵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____在今天的众多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它也是______的。
A.陵墓点缀虽然绝无仅有
B.陵寝镶嵌即使独树一帜
C.墓茔装饰固然独一无二
D.墓室装点尽管举世无双
【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本题将实词和成语综合进行考查。
陵墓:
指帝王诸侯的坟墓,现多指领袖或先烈的坟地,亦泛指坟墓。
陵寝:
古代帝王陵墓的宫殿寝庙,借指帝王陵墓。
:
墓茔:
墓地,茔地。
墓室:
①犹墓庐;②犹墓穴。
坟墓中放棺椁的处所。
点缀:
①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②装点门面,应景儿,凑数儿。
镶嵌:
①将一物体嵌在另一物体中;②比喻深深地进入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装饰:
打扮,修饰;装潢;点缀,装点;指装饰品;犹夸饰。
装点:
装饰点缀;点缀品;张扬,夸大。
虽然:
即使如此;犹即使。
即使:
连词,表示假设的让步。
固然:
连词。
①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②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尽管:
①副词,表示不必考虑别的,放心去做;②〈方〉副词,老是;总是;③连词,表示姑且承认某种事实,下文往往有‘但是、然而’等表示转折的连词跟它呼应,反接上文。
绝无仅有:
只有一个,再没有别的,形容非常少有。
独树一帜:
树,立;帜,旗帜。
单独树起一面旗帜。
比喻独特新奇,自成一家。
独一无二:
没有相同的或没有可以相比的。
举世无双:
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
【高考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易错提醒】本题不是传统的两个词选一个,而是四个词选一个,涉及实词(名词、动词)、虚词、成语,容量加大。
【备考提示】对实词的辨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①辨析词义。
包括词语的语意侧重点、词语的词意的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
②辨析色彩。
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
③辨析用法。
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
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要注意语境的组合与搭配情况,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
特别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
另外要特别注意两用成语的意义和用法。
虚词要考虑句间关系和习惯搭配。
(10年四川卷)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传统的“严父慈母”在一些三口之家中逐渐演变为“慈父严母”。
以前严厉的父亲如今在这些家庭中扮演着唱红脸的角色。
B.该县有关部门决定在今后两年内斥资对这位名人的故里进行修复,把它们打造成精品,以吸引外地游客,使当地旅游人气更旺。
C.经过多年的深入研究,该课题组撰写了专题报告,对我国票据法的特色及其立法决策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述。
D.他准备出售自己珍藏多年的字画,并把出售所得捐赠给西南干旱地区,但后来字画不慎遗失使他的计划成了纸上谈兵。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B项“故里”指故乡,老家,和“修复”不搭配,应该为“故居”;C项“其”指代不明;D项“纸上谈兵”指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可改为“一纸空文”。
A项“唱红脸”指在传统戏曲中勾画红色脸谱扮演正面角色,比喻在解决矛盾冲突的过程中充当友善或令人喜爱的角色(跟“唱白脸”相对),使用恰当。
故选A。
(10年天津卷)
3.下面语段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们都知道,现在“种花”已经不能仅凭劳动力和气候来________收益了。
如果没有优良的花卉品种、先进的栽培技术、专业规模和品牌,________有再好的气候和再廉价的
劳动力,也无法带来产业的快速________,因而要获得更大的产业效益,则与科技进步、资金投入________
A.决定即使提升息息相关
B.决定虽然提高休戚相关
C.确定即使提升休戚相关
D.确定虽然提高息息相关
答案A【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和运用词语”的知识点,能力层级为B级。
【解析】第一组的区别在于:
“决定”能够表示句间的因果关系,这是与语境相吻合的,而“确定”只能表示一个客观的动作行为,所以要选“决定”。
第二组的区别在于,根据语意和语法可以确定,此空要与后面的“也”构成让步性假设关系的复句,所以选“即使”。
第三组的区别点是词语运用的习惯搭配对象。
因为前面出现的对象是“产业”,所以只能选“提升”。
第四组的区别是词语(成语)意义的侧重点。
息息相关侧重表示对象之间的关系多而紧密。
休戚相关侧重表示对象(两者)之间好与坏、利与弊紧紧相连。
根据语境应该选息息相关。
(10年重庆卷)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2010年4月6日,《鲁迅箴言》由三联书店出版。
365条箴言,让读者感受到了鲁迅温馨的力量和韵致。
B.张强一下子站了起来:
“说吧!
‘有风方起浪,无潮水自平。
’谁的是谁的非,当面锣对面鼓,快说吧!
”
C.上海世博会展示了众多国家和地区科技、文化的精华,像这样规模空前的活动,我们能够有机会躬逢其盛,实在是难得。
D.上清寺是最具传奇色彩的地方,周公馆、桂园、人民大礼堂、三峡博物馆……,举手投足间都可以窥见历史的遗踪和时代的发展。
参考答案:
D(举手投足,形容轻而易举,毫不费力)
标准答案:
D
(10年浙江卷)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A.她到在不久便发现这个部门人浮于事:
多数人在完成任务后,以各种物料的事情来打发时间,让被人看起来自己很忙而不被说三道四。
B.在演讲比赛中,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所讲内容与事先定下的主旨并不相关,显得小题大做,榜上无名也就理所当然了。
C.象棋人机大战凸显了计算机思维与人类思维的差别,观战的内行觉得计算机的走法其实很普通,但我这个象棋方面的半瓶醋却对各种奥妙困惑不已。
D.他性格内向,不善于陌生人打交道,刚见到她的时候,脸都涨红了,期期艾艾了好一会儿,也不知在说些什么。
答案:
B
解析:
小题大做:
比喻把小事当做大事来处理。
语境不合,原文内容与主题无关。
(10年全国卷Ⅱ)
19.在下面文字中的画线处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使整个段落语意连贯,层次清楚,逻辑严密。
(5分)
人们都知道爱因斯坦创造了举世闻名的相对论学说,___①__很少有人确切地了解这种理论。
跟我们所熟知的经典物理学相比,相对论学说中有关新概念的表述充满了数学公式和演算,___②___目前常见的有关相对论的科普书籍一涉及重要概念,___③___在表达上或含糊不清,或繁琐难懂。
___④___这也不能全怪那些作者,___⑤___用非数学语言来表述那些新概念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虚词。
①为转折关系;②表示严重的后果;③“就”和“一”搭配;④是让步关系;⑤解释原因。
故答案为:
①但是;②以致;③就;④其实;⑤因为。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能正确表达逻辑语义关系,即可给分。
)
(10年全国卷Ⅱ)
18.从以下12个词中选取最恰当的8个,分别填入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选词不得重复。
(4分)
停止损害设立具有核实侵害
咨询维护存在叫停保护免受
“网络游戏未成年人家长监护工程”是文化部指导下的企业自律行为。
先期试点的六家网络企业将建立服务页面,__①__专线电话等,为家长或其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的网游监管提供__②__与服务。
家长可实名举报沉迷于网络游戏的未成年人的游戏账号,网络游戏企业__③__之后,将根据家长的要求,依法限制或__④__对该未成年人提供相关的网络服务。
目前,一些网络游戏不同程度地_-⑤__低俗、暴力、色情等方面的内容,这严重__⑥__了那些沉迷于网游的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实施网游监护工程的目的是要__⑦__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及其合法权益,使他们__⑧__不良网络游戏的侵害。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实词。
“专线电话”与“设立”搭配,服务页面和电话的作用是咨询和服务,举报后行动时核实,“叫停”的主语应该是执法部门,不是企业,故④应选“停止”;⑤应选“存在”,“侵害”不和“身心健康”搭配,应选“损害”;⑦⑧很明显要选“保护”和“免受”。
故答案为:
①设立;②咨询;③核实;④停止;⑤存在;⑥损害;⑦保护;⑧免受.
课堂导学案
一、近义词的辨析与选用:
(一)题型及解题示例:
[试题1].(2005年高考北京卷)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那天夜晚,他抱着吉他即兴演唱了几支歌,脸上是的表情,像孩子那样快乐,像农夫那样淳朴。
我一次感受到,好的男子汉本质上都是农夫,朴实,宁静,沉湎于自己的园地,那是音乐、绘画书籍。
A.迷醉不止不管还是B.陶醉不只不管还是
C.迷醉不只如果或者D.陶醉不止如果或者
【答案】A
【解析】“迷醉”与“陶醉”:
两个词的词义极为接近,但很显然,“迷醉”的程度要比“陶醉”深,它是指“沉迷,陶醉”。
原句中用这两个词语都可以,但后文中“像孩子那样快乐,像农夫那样纯朴”的描写,显示出“他”在音乐中的那种沉迷的状态,选用“迷醉”更好。
“不止”和“不只”:
这两个词的词义较难区分,一定要仔细辨析。
“不止”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强调“数目多”;“不止一次感受到”,表明“感受”了很多次。
“不只”是“不但,不仅”之意,不能与“一次”相搭配。
最后两个词语的区别较好辨析。
“不管……还是……”是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表明“音乐”“绘画”“书籍”都能成为“好的男子汉”的“园地”。
而“如果”与“或者”不搭配。
最后这两个空可以成为考生解答这道题的突破口,但也同时说明这道题迷惑项的设置过于简单。
[试题2](2005年高考辽宁卷)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文学借文字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情感还没有凝练。
A.所以必须表现透彻B.虽然必需表示精确
C.虽然必须表现精确D.所以必需表示透彻
【答案】A
【解析】这道题考查考生结合语境选用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的能力。
从整体上看,这道题的难度不大。
第一个空比较明显,“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与“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两句之间是因果关系,应该选用“所以”。
“必须”与“必需”的差别也较明显,“必需”是个形容词,而“必须”是个副词,这里当然应该用“必须”。
第三个空,“表示”“思想感情”很明显动宾不搭配,应选用“表现”。
“思想”没有“精确”也属于动宾不搭配,所以第四个空应选用“透彻”
[试题3].(2005年高考全国卷Ⅱ)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井冈山、遵义、延安和西柏坡,是中国革命的几处 。
②“开发西部战略”的目标之一就是 我国东西部的差距。
③几项调控房价措施相继出台,说明政府 房价增长过快的态度相当坚定。
A.胜地 缩小 控制 B.圣地 减少 控制
C.圣地 缩小 抑制 D.胜地 减少 抑制
【答案】C
【解析】①胜地,有名的风景优美的地方;圣地,指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作用的地方。
井冈山、遵义、延安和西柏坡,都是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的地方,当然选用“圣地”。
第②句可以从词语搭配角度考虑,一般说“缩小差距”,而“减少差距”动宾不搭配。
第③句,抑制房价,是指让房价降低;控制房价,是指让房价保持稳定。
原句意思是说政府想要使房价降低,避免“房价增长过快”,所以应用“抑制”。
[试题4](2005年高考全国卷Ⅲ)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海外华侨华人纷纷发表声明或谈话,坚决拥护 《反分裂国家法》。
②在灿烂的灯光中,由24名聋哑演员表演的“千手观音”精妙绝伦, 人心。
③控制人口和实行计划生育,使我国13亿人口日的到来 了4年。
A.制定振奋推迟 B.制定震撼推迟
C.制订振奋延迟 D.制订震撼延迟
【答案】B
【解析】①“制定”和“制订”:
两个词语的搭配对象不尽相同。
制定,一般指定出法律、规程、计划等;制订,有“创制拟定”的意思,一般指定出具体的方案。
而原句中的《反国家分裂法》显然是一项重要的法律规范,应用“制定”。
②振奋,使精神振作奋发;震撼,震动,摇撼。
“聋哑演员”的表演主要带给观众的是心灵的“震动”,所以用“震撼”较好。
③“推迟”和“延迟”:
两个词都有时间推延、延续的意思,但“延迟”更强调某事件还没有结束,还在继续进行。
“13亿人口日”因为“控制人口和实行计划生育”而“推后”了4年到来,而不是“延续”了4年到来。
所以应用“推迟”。
[试题5](2005年高考天津卷)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在赏读古代诗词时,我们耳边常会响起诗人们放达的歌声,“________”就是这种情怀的体现。
②小王设计的方案终于获得通过,他难以______自己喜悦的心情,忽然站起来大呼:
“成功啦!
”
③然而,我______从来没有问过父亲的生日在哪一天,________没有为他庆祝过一次生日。
A.老夫聊发少年狂 抑制 竟/更
B.暮霭沉沉楚天阔 抑制 却/也
C.老夫聊发少年狂 克制 却/也
D.暮霭沉沉楚天阔 克制 竟/更
【答案】A
【解析】①在解答时,不仅要有语境意识,而且还必须理解所给两句诗的含义,体现了很好的命题思路。
原句前文“放达”一词是很好的暗示,显然所选诗句应能体现“言行不受世俗礼法约束”的意思,只有“老夫聊发少年狂”合适,而“暮霭沉沉楚天阔”主要体现的是一种深沉哀婉的情调。
②抑制:
有“压下去、控制”的意思;克制,控制(多指情感等)。
③这两组词语都可以使用,但所表达的语意轻重不同。
“却/也”只是一般的转折语意,而“竟/更”有着对父亲的深深的自责。
[试题6](2005年高考山东卷)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企业经营_____、企业品牌、企业形象、企业信誉等无形资产,对企业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
②诸如“艾滋病”“非典”这样重大疾病的蔓延,将会引起社会_____,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严密监控。
③近年来我国煤炭企业重大事故不断,给国家和个人造成了巨大损失,有关责任人必须对此进行_____,深刻认识问题的严重性。
A.理念震荡反省B.观念振荡反思
C.观念振荡反省D.理念震荡反思
【答案】A
【解析】“观念”指思想意识,“理念”多指好的、新的观念。
“振荡”是物理学名词,指物体运动的一种形式或电流的周期性变化;“震荡”指震动,动荡。
“反思”指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反省”指回想自己的思想行动,检查其中的错误。
[试题7].(2004高考·吉林、黑龙江、云南卷)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岗位培训改变了只在学校接受教育的状况,一个人离开学校并不意味着学习的。
②由于环境污染和一些人为的原因,著名的阿尔巴斯白山羊绒的品质正在逐步地。
③终于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故乡,再次走上熟悉的大街小巷,想起许多童年的往事。
A.终止蜕化难免B.中止退化难免
C.中止蜕化不免D.终止退化不免
解析:
“终止”“中止”都有停止的意思,“中止”侧重中途停止,“终止”侧重结束、停止。
句①一个人离开学校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应选“终止”。
“退化”泛指事物由优变劣,由好变坏;“蜕化”指虫类脱皮,比喻腐化堕落;句②说环境污染,羊绒品质由优变劣,应选“退化”。
“难免”不容易避免,“不免”免不了,再次回到故乡,免不了想起许多童年的往事;句③选“不免”。
[试题8]: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在总统选举投票现场门外,各大新闻媒体的上百名记者。
这些记者都在等待接受“稽查犬”的检验,以探明是否携带武器。
②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深厚的艺术功底,没有较高的语言文字修养,是很难写出高的作品来的。
③曹操四言诗的雄浑,陶渊明田园诗的恬淡,自然受人称誉,而张旭草书的奇伟飞动,颜画卿楷书的厚重雄伟,也同样令人。
A.聚集品位赞扬B.云集品位赞叹
C.云集品位赞叹D.聚集品位赞扬
这是2000年全国卷的第3题。
所选3组6个词语,主要是常用动词,兼及常用名词“品位”“品味”。
其难易度与例3相仿佛。
例4中的“聚集”和“云集”是近义词语。
“云集”比喻许多人从四面八方聚集在一起。
各大新闻媒体的上百名记者,用“聚集”显然不合适。
“品味”指物品的品质和风味,用来形容文学作品显然不准确;而“品位”指文学作品等达到的水平,句②只能用“品位”。
“赞扬”有称赞的意思,又有表扬的意思;“赞叹”只有称赞的意思。
依据句③的内容,理应选用“赞叹”。
又如过去考过的“装载、承载”,“正确、准确”,“耸人听闻、骇人听闻”等,都是近义词语。
只有准确地理解它们在词义上的微细差别,并结合语境,才能正确答题。
(二)复习应试策略:
1、识记常用易错近义词:
(见有关资料)。
2、掌握常用复习应试方法:
①.识含义:
有些词语看起来意思比较接近,但其所表达的内容常有细微的差别。
尤其要注意.辨析词语的语境义(特定意义或临时意义),不能简单看其字面用语,而应根据上下文的特定接受对象、人物关系、情感氛围等多种因素来辨析其词义。
如:
a.我国大型深水港——山东石臼港的建设进展顺利,九月中旬,已完成年施工计划的90%。
()
A、截至B、截止
b.两个人为一件小事吵了半天,旁边一个人叹息说:
“太有意思了,太有意思了。
”
c.繁漪(喝一口):
苦得很,谁煎的?
d.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摘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太有意思了”,实际上有太无聊了,太乏味了“苦”;并非仅指“药”苦,而是指“日子过得痛苦,精神痛苦”;“标致”,多形容女子相貌、姿态美丽。
这里显然是讽刺那伙男不男、女不女的纨绔子弟。
②.定范围:
有很多近义词词义范围的大小是不相同的,我们可以通过留同析异,确定词的适用范围,来推断正确的选项。
如时代与时期,边疆与边境,局面与场面,年龄与年纪等。
再如:
a.本词典共收词六万多条,了现代汉语绝大多数语词。
()
b.在2003年春季运动会上,这个队了田赛的全部冠军。
()
A、囊括B、包括
③明色彩:
包括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
感情色彩分为褒义、贬义、中性三种;语体色彩分为口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