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共16课3新版.docx
《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共16课3新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共16课3新版.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共16课3新版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教
学
设
计
(2022新版)
第一单元神奇的能量
1.什么是能量
【教材分析】
“能量”是在小学阶段较为重要的一个大概念。
在宇宙中,能量的总量总是不变的,但是,在某种事件发生的过程中,能量的储存形式可以从一种转化为另一种。
在教材中,以小诗揭开本单元学习的序幕,以一个个充满童趣的问题,将同学们的视野引向“能量”。
本单元的4课内容,正如在序言中所说,关注了如下问题:
什么是能量?
能量有哪些形式?
能量之间怎么转化?
以及研究电磁铁,每课的标题就非常清晰地让我们认识到这一课的学习重点。
在第1课中,呈现5种不同的情境图,指向共同的答案:
依靠能量来工作或运动。
随后,观察更多的现象,来认识动能和势能。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演绎法来进行研究,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
【教学目标】
认识到能量能够使物体工作或运动。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认识动能和势能这两种能量的基本形式。
激发学生产生研究能量的兴趣。
【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什么是动能,什么是势能。
[难点]区分动能和势能。
【教学准备】象棋、皮球、打气筒、软尺、皮筋、弹簧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物体依靠能量运动或工作
1.观察风筝、火车、热气球等现象
交流:
它们靠什么工作或运动?
风力,电力,热空气上升等这些,都蕴含着巨大的能量。
2.揭题: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神奇的能量,第1课,什么是能量?
讨论:
如果没有风的能量,风筝会怎样?
如果没有电力,火车会怎样?
……
书本文字学习:
“能量能够使物体工作或运动。
虽然你看不见它,却能感觉到它。
只要有移动、发热、冷却、生长、发光或发声等现象,其中就有能量在起作用。
”
3.讨论:
生活中还有哪些工作或运动,也需要用到能量吗?
[设计意图]“能量”一词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却不容易讲清楚。
从观察一些现象的变化和运动,以及通过逆向思维“如果没有风的能量……”,让学生更加清地意识识到,虽然不能直接观察到能量,却能通过观察物体的变化来认识能量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
(二)认识动能
1.撞棋游戏里的科学:
(1)出示规则:
把A棋子弹向B棋子,看谁能使B棋子移动的距离更远?
思考:
B棋子移动的远近,和什么有关?
(2)学生分组游戏,观察,交流和分析
——手指(运动)弹A棋子,A棋子运动起来,碰撞到B棋子,把能量传递给B棋子,B棋子运动。
(3)总结:
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作动能。
分析:
在这个游戏中,哪些现象具有动能?
(运动的手指,运动的A象棋,运动的B象棋)
逆向思考:
当它们静止下来,还有动能吗?
(没有)
所以,我们可以怎样记忆和理解“动能”?
——运动物体所具有的能量。
[设计意图]很简单的游戏中,在细节中却藏着科学知识。
学生通过观察运动的手指、A象棋、B象棋的运动,分析能量在其中的传递,并据此来理解“动能”定义:
运动的物体才具有的能量。
在游戏中,要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将观察注意点集中到几种运动上来。
1.这些事物具有的动能分别表现在哪里?
(1)观察书本的相关图片(或视频),小组讨论,并把讨论结果记录在活动手册第1页:
泥石流的动能表现:
龙卷风的动能表现:
撞击保龄球的动能表现:
钱塘江大潮的动能表现:
(2)交流我们的讨论结果:
大家好,我们小组认为……
(3)相互补充并在手册上及时完善
(4)总结:
这些现象中,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信息,但也可以不限于教材内容。
小组的合作学习是学生非常重要的一种交往,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发表意见和倾听别人的想法,学会公开讨论。
(三)认识势能
1.问题:
静止的物体不具有动能,那么,它有没有别的能量呢?
示一个举起来的皮球。
(1)学生观察并讨论:
——如果松手,它就会掉下来,掉下来就有动能了。
——在松手之前,它就有一种要掉下来的趋势,但是没有掉,因为手拿住了它。
——地球对它有引力,所以会往下掉。
(2)研究:
小球下落实验
用气筒给皮球充气,做小球反弹实验,用尺子测量反弹情况。
下落高度(厘米)
反弹高度(厘米)
我的发现
(3)小结:
位于高处的物体具有能量,发生形变的物体也具有能量,这是一种“储存”起来的能量,只有在释放后才能显现,这种能量叫作势能。
[设计意图]从中小衔接的角度来说,物体具有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物体从高处下落,有势能和动能的转化过程。
这些科学现象六年级的小学生能够模糊地感受到,但小学阶段不必分析得这么深入,如果学生交流时能够提及,则可予以肯定。
学生通过小球下落实验,会发现,从越高的地方下落,反弹得也越高,表明,小球在更高处储藏更多的势能。
同理,把皮筋拉伸得越长,它的反弹得趋势也更明显,即弹性势能更多。
1.探索:
这些物体的势能分别表现在哪里?
(1)活动体验:
拉伸橡皮筋,压缩弹簧,感受皮筋和弹簧在形变时,储藏的“势能”
(2)分析:
一旦手松开,皮筋和弹簧所蕴藏的势能,会让它们怎么变化?
2.完成学生活动手册第1页的其他分析:
跳板运动员的势能表现:
皮筋的势能表现:
弹簧的势能表现:
3.总结:
动能、势能都是机械能,它们是能量的两种基本形式。
[设计意图]亲自上手的实验体验,感受到弹簧拉伸时的紧绷感,按压弹簧,感受弹簧要反弹的那股弹力,能够让学生更生动地理解“储存”起来的势能。
(四)总结拓展
1.研究动能和势能,对于我们生活来说,有什么用处?
2.我们怎样来利用动能和势能呢?
例:
水力发电
[设计意图]从理论到实践,从研究到应用,学生能感受到科学知识转化成技术之后的强大力量。
【教学后记】
2.各种各样的能量
【教材分析】
在本课中,学生接触到更多的能量形式,包括热能、电能、化学能、光能和核能等。
其中有学生较为常见的热能、电能、光能等,也有学生较为陌生但很感兴趣的核能、化学能等。
在研究热能时,关键词在于“传递”,热的物体所具有的能量比冷的状态时要多,处于较高温度的物体会把热的能量传递给周边较低温度的物体,通过冰块融化实验和分析图片,学生学习到热量的不同传递方式。
电能是目前应用最便捷的一种能量,所有的用电器,都需要电能。
学生观察身边的电器,发现电能的广泛应用。
也可以渗透电能转换成其他能量的讨论。
学生对于化学能较为陌生,可以让学生观察多种现象,加强辨别。
辐射计是一个较为有趣的实验,通过演示,学生观察到光能让静止的叶片转动起来。
在分小组研究中,可以用太阳能小车,让学生体验到光能与动能的转化。
在核能的讨论中,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介绍自己已经知道的知识并提出更多的问题。
【教学目标】
认识更多形式的能量:
热能、电能、化学能、光能、核能等
在实验中观察和分析不同能量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发展学生对于研究能量的兴趣
【重点与难点】
[重点]观察和体验不同的能量有不同的形式和特点
[难点]认识化学能、核能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手电筒,辐射计,火柴,电池,绿色植物,核能视频等
[分组材料]冰块,太阳能材料,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兴趣
1.复习导入:
在上一课中,我们学习了哪几种能量的形式?
--动能和势能
2.你还知道哪几种不同的能量形式?
它们可以干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声能、光能……
3.揭题:
能量对我们的生活非常重要,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各种各样的能量》。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能量的认识并非一片空白,让学生呈现更多的前概念,再进一步学习。
(二)对热能传递的研究
1.示冰块,观察:
这块冰块接下来会有哪些变化?
——它会融化。
——从固态的水变成液态的水。
热量在怎么传递?
——空气温度高,把热量传递给冰块。
可以加快这块冰的融化吗?
——放进热水里。
——呵热气。
——用手捂着。
学生体验用手捂着冰块,热量从手传递给冰块。
引导学生从热能的传递角度来理解该现象。
2.看图分析,热能可以通过哪几种方式传递?
(1)教师指导3种热量传递的方式:
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短视频学习
(2)观察图片内容,分析:
是否有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的热量传递。
3.小结:
在这些热量传递中,太阳传递给地球的热辐射,是地球上非常重要的能量来源。
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
[设计意图]在教材中,对于热能的传递并没有通过很多的实验来理解,而是通过一张情境图。
因此,热的传递方式,由冰块开始引起学生的现象分析,再用短视频来呈现知识要点,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效来说,时间成本就相对较低。
能用更有限的教学时间,达到最明晰的教学效果。
(三)观察电能的应用
1.电能是目前应用最为便捷的一种能量。
各种用电器,就是把电能转化成我们需要的其他能源。
2.观察:
教室里有什么电器?
它把电能转化成什么能源?
3.小组讨论:
你还知道的其他电器,它把电能转化成什么能量?
可以干什么?
4.全班交流,相互补充。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电能相对比较熟悉,以谈话为主,学习电能的转化。
学生在众多的例举中认识到:
用电器是一种将电能转化成其他能量的工具。
(四)化学能藏在哪里?
1.我们人体的各种活动,也需要能量,比如,我们奔跑,就要消耗大量的能量。
我们身体里的能量,从哪里来?
——从食物中获得。
2.指导:
食物进入体内,它的能量就可以提供给我们,做各种活动。
这种能量,发生了物质的化学变化,我们称为化学能。
3.看书本,学习各种化学能的表现:
篝火燃烧,把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获得的能量再次释放出来;汽车开动,汽油燃烧或者电能转化;遥控小车用到的电池,把储存在电池里的能量释放出来……
4.完成活动手册第2页的相关填写。
5.小结:
化学能是一种隐藏的能量,绿色植物、食物、电池、煤、汽油中均储存着化学能。
[设计意图]在认识化学能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知道化学变化,在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就有能量的转化。
也可以延伸复习“食物链”中的能量传递,学生对食物链的深刻理解在于,食物链就是一条能量传递的链条,作为生产者的植物尤其重要,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成生物能,储存在体内,动物吃植物,就获取了这些能量。
(五)神奇的光能
1.太阳光穿过茫茫宇宙太空,经历了8分钟的路程,到达地球。
我们可以怎样利用光能呢?
2.[演示实验]辐射计实验,观察光照让叶片转动起来的现象。
3.[分组材料]将太阳能电池板组装到小车上。
4.知识学习:
光是一种电磁波,分可见光和不可见光。
它们具有的能量都属于电磁能。
5.展示更多的光能的应用。
(1)太阳能电池:
卫星、太阳能发电站、太阳能路灯……
(2)看不见的光:
微波炉、X光机等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电磁能”知之甚少,因此可以补充一些知识阅读的内容。
这个环节中的动手实验饶有趣味,不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制作太阳能小车,都能让学生生动体验到人类对光能的转化和利用。
因为本课容量较大,因此制作太阳能小车的重点,可放在太阳能电池的观察和连接,以及用大功率灯照射太阳能电池板,让小车动起来的过程,而不必从头安装整个小车。
(六)了不起的核能
1.在我们所使用的能源中,有一种能量很大但也有危险性的新能源,是哪一种?
2.学生交流对核能的了解。
(七)总结拓展
1.讨论科技双刃剑的科技伦理。
[设计意图]关于科技双刃剑的问题是从核能延伸过来的,学生需要一定的思辨训练,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问题。
并通过这样的探讨,更加意识到科技发展的终极目的在于造福人类。
也可藉此渗透学习目标的德育融合。
学科中的“立德树人”的相关评价目标大多可以通过这样的细节处理而更加具体。
【教学后记】
3.能量的转换
【教材分析】
本课和前一课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上一课,学生已经感受到,能量是可以转换的,比如电能就可以转换成声能、热能、光能等等。
但他们还没有很多的实际体验。
在本课中,就专注于能量转换的探究。
首先是动能势能的转换,有经典的牛顿摆的研究和传统的飞旋扣子小玩具,学生需要分析,哪些情况下存在的是动能,哪些情况下表现出势能?
然后是动能和热能的转换,搓手,将动能转换成热能,而热胀冷缩导致的空气膨胀,又将热能转换成空气的运动直至顶开硬币的动能。
动能与电能的转换能够给学生带来奇妙的科技体验,教师可以在这些方面进行一定的背景介绍和拓展。
小苏打和白醋的实验,又是能让学生有很多的发现,其实除了动能,还同时有热量的变化,可以让学生触摸瓶壁,感受能量变化的复杂性。
随后就可以体验能量的多次转换。
最后的能量转换分析图,则是综合应用所学的能量转换知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能量转换的理解,加深“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科学道理。
【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认识到,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对能量的转换进行分析;
培养学生细致地观察和分析实验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
[难点]分析能量转换的实验现象。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牛顿摆
[分组材料]飞旋扣子,塑料瓶、硬币,水,摇摇发电棒,小苏打,白醋,锥形瓶,橡胶塞,火柴,蜡烛。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抛出问题,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1.示牛顿摆,你认识这个玩具吗?
它可以怎么玩?
2.学生交流,试玩,发现摆动时的特点。
3.分析:
拉起1个小球的时候,这个被拉起的小球具有了哪种能量?
--势能
松开手,势能转化成动能,再把这些能量传递给撞击的小球,让另一个小球弹起(在最高点势能最大,动能为零)……
4.揭题: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能量的转换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牛顿摆很感兴趣,但多数只是着迷于它的运动,也会对于能量的传递充满了各种问题,因此,用牛顿摆的各种问题定下本课的研究方向,打开学生对于能量传递的问号,让求知的渴望贯穿整课。
(二)研究不同能量的转换
1.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换
(1)示飞旋扣子:
这是我们的一种传统玩具,师演示玩法
(2)学生分组玩飞旋扣子,观察是什么力量让扣子动起来的
(3)交流,绳子缠绕时具有的势能,转化为扣子运动的动能,还有声能
2.动能与热能的相互转换
(1)体验活动:
搓手,分析:
()能转换成()能;
(2)硬币游戏:
将瓶口和硬币放入水中浸湿,把硬币放在瓶口上,用双手紧紧握住瓶子,观察硬币的变化;
(3)分析:
硬币为什么会被顶起来?
为什么要浸湿?
能量在怎么传递?
能量在怎么转换?
这个实验还能怎么设计?
[设计意图]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分配,六年级的学生能够细致观察实验,但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力的指向,同时也在指导学生怎样去设计实验,怎样思考。
3.动能与电能的相互转换
(1)调暗教室里的光线,演示摇摇发电棒的神奇现象;
(2)分析:
在什么情况下,发光二级管亮了?
说明导线里有什么?
(电)
(3)原理解释:
发电机的原理,就是在线圈中有磁场的改变,就会有感应的电场产生,进而在整个电路中产生电能。
磁铁本身就具有磁场,在摇动摇摇发电棒的时候,磁铁一下子接近线圈,一下子又远离线圈,就会让磁场忽大忽小不断改变。
这样一下,磁场改变所产生的电能,就可以让摇摇发电棒上的LED亮起来了。
(可以短视频代替教师的解释)
4.化学能转换为动能
(1)示装有小苏打的锥形瓶,指导:
小心地倒入白醋后,盖上瓶塞(也可以用大小合适的气球)
(2)观察现象,分析:
为什么瓶盖(气球)会顶起?
(和刚才空气的热胀冷缩实验相比较)
(3)分析: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产生了化学变化,有新的气体产生,这些气体顶上瓶盖(气球),转换为动能。
(4)研究烤箱烤面包过程中的能量改变:
电能转化成什么能量?
食物中蕴含的能量有无发生改变?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化学能还是非常感兴趣的,尤其是小苏打和白醋的实验,变化非常明显。
有了前面空气热胀冷缩实验的拓展延伸,他们能够较为顺畅地理解,是产生的气体在让瓶塞或气球动起来。
但学生们更加感兴趣的是,为什么小苏打和白醋相遇会有这样神奇的变化。
5.能量的多次转换
(1)阅读书本的相关实验要求,讨论:
做这个实验时,有什么安全操作要注意的吗?
(2)学生分组操作,观察,交流
(3)小结
(三)总结拓展
1.分析p10图片情景中能量的转换,完成《学生活动手册》第3页
2.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重新回顾本课涉及到的实验及其能量转换,结论:
生活中,能量的转换有时候是很复杂的,在同一时间,可能会出现多种转换,需要仔细分析。
3.在生活中,还有更多的能量转换情况,大家可以多留心,多分析。
[设计意图]这一课有很多碎片化的实验,串起这些实验的核心词就是“能量转换”。
在板书中,教师延续了前一课的板书形式,在思维导图中以箭头表达能量转换的情况,更新学生的知识结构。
而且,也可以让学生在思维导图上,画出更多的箭头,表达能量之间的转换。
【教学后记】
4.电磁铁
【教材分析】
电磁现象是非常伟大的发现,直接促进了电器的发展,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认识物质世界的一些看法。
在前一课中,学生就接触到磁铁在电场中运动产生了电的能量转换,将磁能转换成电能,这一课,进一步观察电能产生磁能的一些现象。
学生首先是制作一个铁钉电磁铁,然后观察电磁铁吸铁的现象,确认普通的铁钉在绕上线圈,通电后,就可以像磁铁一样产生磁性。
随后,比较电磁铁和磁铁的相同与不同,可以通过维恩图来整理。
电磁铁有很多可以研究的内容,本课选择一项,由点带面地让学生学习研究电磁铁的一般方法:
通过对比实验,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学生学会控制实验的变量。
最后拓展是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有起重机和其他电器运用电磁铁的调查。
【教学目标】
制作电磁铁,并比较电磁铁和磁铁的异同;
学习控制变化条件,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
通过研究电磁铁,感受科技对生活的改变。
【重点与难点】
[重点]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比较电磁铁和磁铁的异同
【教学准备】
大铁钉,单芯导线,电池盒,电池,回形针,电磁铁套管,条形磁铁,指南针。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使用了一个神奇的摇摇棒,把磁铁放在线圈里,就能够发电了。
那么,磁能生电,电能不能产生磁铁类似的效应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2.板书:
电磁。
(二)制作电磁铁
1.师演示:
铁钉吸引回形针,不可以;磁铁吸引回形针,可以。
交流磁铁的特点:
能吸铁;有磁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2.今天,我们可以通过改造铁钉,使它也具有磁铁的特点
3.学生在微视频的指导下制作电磁铁,并尝试吸引回形针;
4.交流我们的实验结果:
铁钉在通电的情况下,像磁铁一样能吸引回形针。
5.小结:
因为是铁钉在通电的情况下才产生和磁铁相似的现象,所以,这个装置,我们称之为电磁铁。
完成课题的板书。
[设计意图]将没有带上磁性的铁钉先做一遍实验,看似务虚,没有效果,但是,和之后的电磁铁实验相比,却可以凸显出,通电之后,对铁钉的改变。
学生就能在这样的对比中,强烈感受到,电能可以转换成磁能,把原本没有磁性的铁钉,变成和磁铁相类似的情况。
如果电流比较强,铁钉还会发生磁化现象。
如果学生出现了这样的实验现象,也不用避讳,可以放开讨论,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是很复杂的,并不只有一种情况。
(三)研究电磁铁
1.比较磁铁和电磁铁的异同
(1)出示维恩图,指导学生讨论:
电磁铁和磁铁有什么相同点?
(2)学生交流
(3)根据学生交流,适当演示实验补充,如,电磁铁通电产生磁性,断电磁性消失,电磁铁磁极可以变化……
[设计意图]维恩图可以指导学生厘清自己的思维,在比较时,教师用补充的演示实验,让学生认识到,电磁铁有和磁铁相同的特点,但也有优于磁铁的很多特点,比如磁力的大小会发生变化,磁极会发生变化等。
在这部分教学时,可以激发学生更多的问题意识。
公开讨论,未必所有的想法,都马上找到答案,如果有争议,可以在观点旁边打?
]
2.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
(1)电磁铁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铁钉,电池、导线
(2)那么,可能会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到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呢?
根据学生发言,罗列可能影响磁力大小的因素:
铁钉:
粗细、长短、是否生锈……
电池:
电量大小
导线:
粗细、包线裸线、绕的匝数
[设计意图]本课指导学生设计实验,并不是简单地停留在设计一个实验的层面,教材也提醒,可以有其他的假设。
那么,怎么提出相对可靠的假设,学生就需要从分析电磁铁的结构开始。
教学生思维的方法,分析电磁铁构造,就是递给学生的思维的梯子。
(3)我们列出来的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到电磁铁磁力的大小,那么,怎么去证明呢?
(4)指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控制变量,根据对比实验研究:
设计一:
(无关变量)铁钉粗细、长短、电池电量……(因变量)磁力大小变化吗?
(自变量)导线匝数
设计二:
(无关变量)铁钉粗细、长短、导线匝数……(因变量)磁力大小变化吗?
(自变量)电池电量
[设计意图]利用一根横线,可以较为清晰地指导学生完成对比实验的设计。
首先,是罗列出所有的影响因素,然后,在对比实验中,只改变一个条件(自变量),其他条件都相同(无关变量),如果最后实验结果发生改变(因变量),就是由改变的自变量引起的。
(5)学生参考书本P12实验报告,小组讨论,分组实验,完成后交流实验情况。
3.小结:
电能可以转换成磁能,而且这个磁能是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有所控制的。
(四)总结拓展
1.我们利用电磁铁做了哪些事情?
学生阅读书本“电磁起重机”的知识。
分析:
可能是怎样增加电磁起重机的磁能?
2.观察:
还有哪些家用电器用到了电磁铁?
3.拓展研究磁悬浮列车。
[设计意图]磁悬浮列车的讨论,根据课堂时间可以机动展开。
学生对于磁悬浮列车还是非常感兴趣的,也是电磁铁一个非常前沿的应用。
【教学后记】
第二单元生物和栖息地
5.多样的栖息地
【教材分析】
本课按照由面到点的逻辑顺序,逐渐深入地安排了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认识生物栖息地。
通过比较地球上不同温度带生物种类的不同,了解生物对环境的依赖关系,理解生物栖息地。
所谓“生物栖息地”指的是一种生物之所以能够长期生活在某个环境里,是因为这个环境为它提供了生存、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食物、水、庇护所等条件,这样的场所被称为栖息地。
第二部分,寻找生物栖息地,通过在校园里寻找一处栖息地,观察、记录栖息地中的生物,讨论其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发现生物的生长受到食物、温度、降水、日照和土壤等不同因素的影响。
多样化的栖息地孕育出多样化的生物。
第三部分,分析大熊猫栖息地信息,通过教科书提供的三个大熊猫的栖息地,整理大熊猫栖息地的气候、植物、水源、食物等归纳概括三个地区的相同之处,分析这些地区成为大熊猫保护区的原因。
【教学目标】
理解生物栖息地的涵义,知道生物对环境的依赖关系;
能够寻找校园生物栖息地,观察、记录身边的生物,讨论其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品质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学生对大自然和生物的爱护、保护意识。
【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生物栖息地的含义。
[难点]分析、整理大熊猫栖息地的信息。
【教学准备】
不同温度带生活着不同生物的图片和视频、学生活动手册、大熊猫与它的栖息地阅读材料、放大镜、小铲子等考察工具。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生物栖息地
1.出示地球上不同温度带生活着不同生物的图片或视频。
学生分析、讨论、总结。
2.揭示概念:
一种生物之所以能够长期生活在某个环境里,是因为这个环境为它提供了生存、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食物、水、庇护所等条件,这样的场所被称为栖息地。
栖息地可以大到一个区域,也可以小到一个水坑。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发现动植物都是在一定的生存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