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文言文知识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77485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文言文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初二文言文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初二文言文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初二文言文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初二文言文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二文言文知识点.docx

《初二文言文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文言文知识点.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二文言文知识点.docx

初二文言文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文言诗文知识点归纳-人教版八下复习

八年级下册文言诗文知识点归纳

霜林菊影

一、通假字

1、蝉则千转不穷:

“转”通“啭”,鸟叫声。

2、窥谷忘反:

“反”通“返”,返回。

3、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表现。

4、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通“饲”,喂养。

“材”通“才”,才能。

5、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6、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喂养。

7、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肢体。

8、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

9、百废具兴:

“具”通“俱”,全,皆。

10、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通“嘱”,嘱咐。

11、玉盘珍羞直万钱:

“羞”通“馐”,美味食物。

“直”通“值”,价值。

1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见”通“现”,出现。

二、词类活用

1、互相轩邈:

轩、邈,形容词作动词,分别指向高处伸展和向远处伸展。

2、以乐其志:

乐,形容词使动用法,使……乐。

3、策之不以其道:

策,名词作动词,鞭打,驱使。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千里,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5、腰白玉之环:

腰,名词作动词,挂在腰间。

6、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

緼袍敝衣,名词作动词,穿着旧棉袄、破衣服。

7、手自笔录:

手,名词作动词,动手;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8、心乐之:

以…为乐,形容词意动用法。

9、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向西,名词作状语。

10、下见小潭:

下,向下,名词作状语。

11、皆若空游无所依:

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12、似与游者相乐:

形容词作动词,嬉乐,逗乐。

13、潭西南而望:

西南,向西南,名词作状语。

14、斗折蛇行:

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一样。

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

15、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牙齿一样。

16、凄神寒骨:

凄,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凄凉。

寒,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寒冷。

17、近岸,卷石底以出:

近,形容词作动词,靠近,接近。

1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

后,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后。

19、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守,名词作动词,做……太守。

20、名之者谁?

名,名词作动词,给……命名。

2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名词作状语,像鸟翅膀一样。

22、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第一个“乐”,形容词作意动用法,以……为乐。

23、泉而茗者:

泉,名词作动词,汲泉水,取泉水。

茗,名词作动词,煮茶。

24、罍而歌者:

罍,名词作动词,端着酒杯。

25、红装而蹇者:

红装,名词作动词,穿着艳妆。

蹇,骑驴。

26、作则飞沙走砾:

飞,动词使动用法,使……飞;走,动词使动用法,使……走。

三、古今异义

1、经纶:

古义:

筹划,治理。

(经纶世务者)

今义:

指规划、管理政治才能。

(满腹经纶)

2、走:

古义:

跑。

(录毕,走送之)

今义:

行走。

3、汤:

古义:

热水。

(媵人持汤沃灌)

今义:

食物煮后所得汁水。

4、假:

古义:

借(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今义:

虚伪,不真实。

5、趋:

古义:

奔,快走。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今义:

趋向,归向。

(大势所趋,日趋繁荣)

6、小生:

古义:

青年,后生。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今义:

指戏曲艺术中一种角色。

7、去:

古义:

离开,乃记之而去。

(于是记下这番景致便离开了。

今义:

前往,跟“来”相对。

8、微:

古义:

没有。

(微斯人,吾谁与归)

今义:

细小,轻微。

9、披风:

古义:

在风中散开。

(柔梢披风)

今义:

斗篷,一种披在肩上没有袖子外衣。

五、几种特殊句式

1、倒装句

(1)宾语前置

(1)在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经常把宾语提到动词前,形成宾语前置句式。

如:

①弗之怠

正常语序应为“弗怠之”。

②城居者未之知也。

正常语序应为“未知之也”。

(2)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经常把宾语提到动词前,形成宾语前置句式。

如:

吾谁与归?

正常语序应为“吾与谁归”。

(2)状语后置

①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于途”是“歌”状语,“于树”是“树”状语。

“歌于途”即“于途歌”,行“休于树”即“于树休”。

②冷光乍出于匣也。

“于匣”是“出”状语,“出于匣”即“于匣出”。

③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

“于山石草木之间”是“潇然”状语,正常语序应为“于山石草木之间潇洒者。

④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于贫贱”“于富贵”介宾结构作状语后置,译:

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⑤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于其上”介宾短语作“刻”状语,后置。

正常语序应为“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

⑥多会于此

“于此”介宾短语作“会”状语,后置。

正常语序应为“多于此会”。

(3)定语后置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高”是“庙堂”定语,“远”是江湖定语,后置。

正常语序应为“居高之庙堂”,“处远之江湖”。

2、判断句

(1)“……者,……也”,判断句式标志。

①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2)独用“者”或“也”也可表判断。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也”表判断)

3、互文句

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译:

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悲或喜。

②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将士们角弓被冻得拉不开,铁衣太冷,难以穿着。

4、省略句

(1)省主语

①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省略主语“我小船”,译为(我小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②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省略主语“五柳先生”,译为(五柳先生)生性喜欢喝酒,家中贫穷,不能经常有酒喝。

③以其境过清。

省略主语,应为“(余)以其境过清。

④斗折蛇行。

省略主语“溪泉”,应为“(溪泉)斗折蛇行”。

译为溪水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爬行。

⑤属予作文以记之。

省略主语“藤子京”,应为“(藤子京)属予作文以记之。

(2)省宾语

因以为号焉。

应为“因以(之)为号焉。

”译:

于是就把(五柳)作为号了。

(3)省介词

①坐潭上。

“坐”后面省略了介词“于”,应为“坐(于)潭上。

②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两个“之”后都省略了介词“于”,应为“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③寓逆旅

“寓”字后省略了介词“于”,应为“寓(于)逆旅。

古典诗词赏析方法指要

初中学生对古典诗词赏析方法,在现阶段还处在泛读,背诵阶段。

而如何深读,精读,学生可能普遍感到一定难度,笔者就此作出一些探讨。

一.调整语序法

“诗词”是精练语言沉淀,是叙事,写景,抒情高度浓缩,因此,古典诗词字面形式往往是“跳跃式”。

同时,也因为古典诗词中押韵、平仄、对偶格律等要求,所以,按字面语序理解,可能有难度。

于是就应考虑是否调整一下语序,看看是否可行。

现举例说明:

(1)“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诗句按现代语序习惯调整后应是“天上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

因此,联系诗句可知诗意是:

天空中只有稀疏几颗星星,“我”在前行山路上,感受到了零星小雨。

这显然是一幅夜晚旅人图。

(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灏《黄鹤楼》)

调整语序应是“日暮何处是乡关,江上烟波使人愁”意思是“傍晚了,我故乡在哪里?

回头见江面烟霭弥漫,更使我愁绪涌上心头”这里低沉绵绵愁思跃然纸上,更增添了诗歌独特艺术魅力。

需要指出是,并不是所有诗歌都要调整语序,如果语言风格与现代汉语语言习惯类似,就不需要作调整了。

反之,尝试作一些局部调整,重新组合,其诗意就能更理想地彰显出来。

二.活用词类法

活用词类就是探讨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类在古典诗词中词性变化情况,以便能透彻地理解诗句在语言环境中新意。

(1)“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诗句连用了6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铺叙了萧瑟景物特征。

如果不从词性变化角度来认识,就不太容易解释。

因此,活用这一系列名词或名词短语后,意思就鲜明了。

在冷飕飕西风劲吹下(名词作状语),在古道上(名词作状语)我骑着一匹瘦马慢慢前行(名词作动词)。

那乍小木桥旁(名词作状语),溪水缓缓流动,(名词转动词)旁边坐落着几间稀疏房屋。

(名词转动词)诗中用了一系列特写镜头,写了人(一个天涯游子),事(行进在回乡路上),景(凄凉,冷落,萧瑟),使人产生了无尽遐思……

(2)“长风万里送秋燕,对此可以酣高楼。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

诗句中“酣”是形容词,有“畅饮痛快”之意,在诗中活用作动词,是“痛快地饮酒”之意。

这个“酣”字,精练地刻画了“侠客”“诗仙”李白形象,使人如见其人,如观其“饮”。

由此可知,了解古典诗词中某些词词性变化,能够整体感知诗词意义,起到“一石三鸟”作用:

既疏通了诗文意思,又了解了诗词中精炼字词意义,更有助于提升了对主题认识。

三.寻觅“诗眼”法

“诗眼”是诗词中最能提携全篇,提升形象,提炼主题,表现诗人感情“字眼”。

实际上,寻找“诗眼”对初中生而言难度颇大,但如果在疏通了全诗句意思,了解诗文写作背景,体会出诗人情感积蓄或爆发后,也许这个“诗眼”就会自然显现于读者面前。

这个“字”或“词”就成为了领起诗作结构,表现感情线索“诗眼”了。

(1)“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边。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其诗作背景:

作者贬官,于谪居途中所作。

因此心境压抑是全诗感情基调。

作者既想忠君报国而义无返顾(欲为圣明初弊事,肯将……),也对前途渺茫叹感生死未卜,思想极为复杂(云横秦岭家何在……),所有念头均因“贬“而发。

因此诗中”贬“字很明显地作为”诗眼“来张目,起到引起全诗作用。

(2)“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归园田居》)

疏通诗意后知道,作者描写了农家生活:

有田园劳动情景,有农业收成叙述,也有劳动强度介绍。

但这些情况,诗人都不感到可“惜”,只希望不违背自己辞官归隐初衷,从另一方面说,诗人对此生活尤为珍“惜”,有觉得来之不易意思。

所以,这个“惜”理应是全篇“诗眼”。

当然,对古典诗词赏析,不局限于上述三个方面。

作者无意误导读者机械地仿效学习,只希望提供一些指要,或许能给予一些启示。

古典诗词赏析方法指要

古典诗词赏析方法指要

张家鑫

初中学生对古典诗词赏析方法,在现阶段还处在泛读,背诵阶段。

而如何深读,精读,学生可能普遍感到一定难度,笔者就此作出一些探讨。

一.调整语序法

“诗词”是精练语言沉淀,是叙事,写景,抒情高度浓缩,因此,古典诗词字面形式往往是“跳跃式”。

同时,也因为古典诗词中押韵、平仄、对偶格律等要求,所以,按字面语序理解,可能有难度。

于是就应考虑是否调整一下语序,看看是否可行。

现举例说明:

(1)“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诗句按现代语序习惯调整后应是“天上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

因此,联系诗句可知诗意是:

天空中只有稀疏几颗星星,“我”在前行山路上,感受到了零星小雨。

这显然是一幅夜晚旅人图。

(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灏《黄鹤楼》)

调整语序应是“日暮何处是乡关,江上烟波使人愁”意思是“傍晚了,我故乡在哪里?

回头见江面烟霭弥漫,更使我愁绪涌上心头”这里低沉绵绵愁思跃然纸上,更增添了诗歌独特艺术魅力。

需要指出是,并不是所有诗歌都要调整语序,如果语言风格与现代汉语语言习惯类似,就不需要作调整了。

反之,尝试作一些局部调整,重新组合,其诗意就能更理想地彰显出来。

二.活用词类法

活用词类就是探讨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类在古典诗词中词性变化情况,以便能透彻地理解诗句在语言环境中新意。

(1)“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诗句连用了6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铺叙了萧瑟景物特征。

如果不从词性变化角度来认识,就不太容易解释。

因此,活用这一系列名词或名词短语后,意思就鲜明了。

在冷飕飕西风劲吹下(名词作状语),在古道上(名词作状语)我骑着一匹瘦马慢慢前行(名词作动词)。

那乍小木桥旁(名词作状语),溪水缓缓流动,(名词转动词)旁边坐落着几间稀疏房屋。

(名词转动词)诗中用了一系列特写镜头,写了人(一个天涯游子),事(行进在回乡路上),景(凄凉,冷落,萧瑟),使人产生了无尽遐思……

(2)“长风万里送秋燕,对此可以酣高楼。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

诗句中“酣”是形容词,有“畅饮痛快”之意,在诗中活用作动词,是“痛快地饮酒”之意。

这个“酣”字,精练地刻画了“侠客”“诗仙”李白形象,使人如见其人,如观其“饮”。

由此可知,了解古典诗词中某些词词性变化,能够整体感知诗词意义,起到“一石三鸟”作用:

既疏通了诗文意思,又了解了诗词中精炼字词意义,更有助于提升了对主题认识。

三.寻觅“诗眼”法

“诗眼”是诗词中最能提携全篇,提升形象,提炼主题,表现诗人感情“字眼”。

实际上,寻找“诗眼”对初中生而言难度颇大,但如果在疏通了全诗句意思,了解诗文写作背景,体会出诗人情感积蓄或爆发后,也许这个“诗眼”就会自然显现于读者面前。

这个“字”或“词”就成为了领起诗作结构,表现感情线索“诗眼”了。

(1)“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边。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其诗作背景:

作者贬官,于谪居途中所作。

因此心境压抑是全诗感情基调。

作者既想忠君报国而义无返顾(欲为圣明初弊事,肯将……),也对前途渺茫叹感生死未卜,思想极为复杂(云横秦岭家何在……),所有念头均因“贬“而发。

因此诗中”贬“字很明显地作为”诗眼“来张目,起到引起全诗作用。

(2)“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归园田居》)

疏通诗意后知道,作者描写了农家生活:

有田园劳动情景,有农业收成叙述,也有劳动强度介绍。

但这些情况,诗人都不感到可“惜”,只希望不违背自己辞官归隐初衷,从另一方面说,诗人对此生活尤为珍“惜”,有觉得来之不易意思。

所以,这个“惜”理应是全篇“诗眼”。

当然,对古典诗词赏析,不局限于上述三个方面。

作者无意误导读者机械地仿效学习,只希望提供一些指要,或许能给予一些启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