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幼儿应掌握的数学概念及数学能力培养教育建议.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77120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6岁幼儿应掌握的数学概念及数学能力培养教育建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36岁幼儿应掌握的数学概念及数学能力培养教育建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36岁幼儿应掌握的数学概念及数学能力培养教育建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36岁幼儿应掌握的数学概念及数学能力培养教育建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36岁幼儿应掌握的数学概念及数学能力培养教育建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6岁幼儿应掌握的数学概念及数学能力培养教育建议.docx

《36岁幼儿应掌握的数学概念及数学能力培养教育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6岁幼儿应掌握的数学概念及数学能力培养教育建议.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6岁幼儿应掌握的数学概念及数学能力培养教育建议.docx

36岁幼儿应掌握的数学概念及数学能力培养教育建议

3-6岁幼儿应掌握的数学概念及数学能力培养教育建议

3-4岁:

 

1.能按物体的某一特征如颜色、大小或长短、形状等进行分类。

 

2.学会区分“1”和“许多”,并能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3.学会比较大小、长短、高矮不同的两个物体。

 

4.能从5个以内的物体中找出最大和最小的物体。

 

5.认识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

能根据图形的名称取出图形,并说出名称。

 

6.学会以自己为中心,区别上、下方位,认识并说出近处物体的上下位置。

 

7.认识早晨、晚上、白天、黑夜。

 

4-5岁:

 

1.学会按物体的某一特征如高低、粗细、轻重等进行分类。

 

2.能按物体的数量进行分类。

 

3.学会正确地为10以内的物体点数。

 

4.认清10以内的阿拉伯数字。

 

5.认识比较粗细、厚薄、轻重不同的两个物体。

 

6.能认识长方形、椭圆形和梯形。

 

7.初步理解平面图形间的简单关系。

 

8.学会以自己为中心区分前后方位。

9.能按指定的方向如向上、向下或向前、向后运动。

 

10.认识昨天、今天和明天。

 

5-6岁:

 

1.能按物体的两个特征进行分类。

 

2.正确书写10以内的阿拉伯数字。

 

3.认识3个相邻数的关系。

 

4.认识宽窄并初步理解量的相对性。

 

5.学会简单的测量方法。

 

6.进一步理解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7.认识球体、正方体、圆柱体和长方体。

 

8.以自己为中心,学会区分左右,并学会向左或向右运动。

 

9.认识时钟,学会看整点、半点。

 

10.学会看日历

幼儿数学能力培养教育建议

“数”的教育原则

1.在生活和游戏中引导幼儿数数,了解数之间的关系。

如在等公交车的时候,可以与孩子一起数过往车辆。

2.为幼儿提供颜色、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的材料,让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认识数。

操作时,家长可做提问,如“你在这上面放了几块积木”。

“量”的教育原则

1运用感官感知和比较物体的量。

如让幼儿认识物体的轻重可以先出示两样形状一样、材料一样、大小不同的物体,然后出示两块材料一样、形状和大小不一样的物体,让幼儿感知和比较

2.利用儿歌和游戏,教授幼儿一定的量词,引导幼儿学会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

“形”的教育原则

1.儿童认识形体是在充分感知形体,获得有关形体的感性经验基础上,再配合说出词,认识图形的。

因此,家长一定要让儿童看一看,摸一摸,逐步抽象出形体的基本特征,并学会用正确的语言表述。

2.设计游戏活动,引导幼儿比较不同形体,巩固对形体的认识,如奇妙的口袋、匹配、分类等等。

3.通过分割和拼合,儿童能感知形体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对已知形体的认识,如传统的七巧板游戏和折纸游戏。

“关系”的教育原则

1.开展排序和样式活动。

幼儿的样式活动可以分成几个层次来进行,先是模仿,然后再让幼儿接着成人所提供的样式继续往下排,最后让幼儿创造自己的样式。

2.以生活情境为素材,让幼儿自然地感知并很好地理解样式与排序。

3.对于同样一个样式,不同的人可能发现不同的规律,从而给出不同的解释。

鼓励幼儿用不同方式解决问题,让幼儿的思路具有流畅性与扩散性。

儿童认知发展年龄阶段特点参考资料

(一)

(一)注意的发展

1岁儿童注意看一个玩具的时间仅能维持两秒钟。

2岁儿童能注意集中地玩一玩具的时间可持续8秒以上。

3-5岁儿童能专注地从头到尾看完他们能理解的节目。

4-6岁幼儿对电视节目中的重要信息很敏感,看完节目后能回忆起重要的情节内容,对不重要的部分往往记不起来。

5-6岁儿童在自由活动中的注意稳定性能维持注意于一个单独活动的平均时间大约是7分钟。

6岁以下的儿童往往专注于视觉形象,6岁以后的儿童不仅对视觉形象感兴趣,同时能注意接受听觉方面的刺激信息。

学前期末的儿童计划自己注意目标的能力刚刚发展,但还不太会运用注意的策略指导自己的观察活动

(二)记忆能力发展

2岁儿童已开始会认自己的家门,认自己的房间,知道在房间里的什么地方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再大一点的儿童开始学会认路。

3-4岁儿童知道出了家门如何走到附近的幼儿园,但要幼儿将自己熟悉的从家到幼儿园的路线画出来则十会困难,甚至是不能完成的任务。

4岁的幼儿能使用一些最简单的记忆策略。

4岁儿童会利用“位置”来帮助记忆,如:

幼儿会将藏有巧克力的盒子统统放在桌子的一边,而将藏有别针的盒子统统放在桌子的另一边。

(三)认知的发展

3岁儿童开始逐渐形成一种关于心理功能的“观点—愿望”理论,即逐渐认识到一个的行动是由他内心的观点和愿望支配的,如:

一个孩子饿了会打开冰箱找食物。

3岁儿童逐渐认识到自己或别人的观点和愿望的关系,以及观点与行动及行动结果 的关系,学会区分自己和别人的观点和愿望。

大约3岁左右,幼儿能认识思维与其他心理活动的区别,如:

幼儿知道“想”是头脑内部进行的活动,一个人能想那些当时没有看见的、接触的或谈论的事物。

幼儿认识到思维和现实的区别,如:

幼儿知道一个人的思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他们也认识到一个人头脑中关于客观事物的表象是现实世界中存在的这些事物的映象(“好像照片一样”)。

3-4岁的幼儿认识到某些因素可能会影响人的心理活动,如:

幼儿知道各种噪音、对任务不感兴趣、心理想着别的事情等会妨碍人集中注意从事当前的活动。

3岁幼儿还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区分开来,从而把自己的看法施加于别人。

3岁幼儿往往不能将自己的现时的观点和过去的观点区分开来,如:

向幼儿展示一个糖果盒,问幼儿:

“里面装些什么”因为幼儿过去见过这类糖果盒,他会不假思索地回答说:

“糖块”。

成人打开盒子给他看,出乎他的意料,里面装的都有是一些铅笔。

成人接着问他:

“刚才还没打开盒子,你以为里面装的是什么呢”3岁的幼儿往往回答说:

“铅笔”。

他已不记得他曾经相信里面装的是糖块,这时成人出示一只玩具加菲猫,对幼儿说:

“这里有一只加菲猫,它以前没见过这只盒子,也不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它以为里面装的是什么呢”幼儿回答说:

“铅笔”。

就是说他不能将不同的主体在不同时间接受的信息区分开来,自己知道的东西误认为别人也知道。

3-5岁幼儿能认识到只有人以及或许某些动物能思考,而石头不能思维;他们还认识到思维的内容可能是自己想象的产物;他们能将“想”从知觉运动活动如“看、动、感受到”等区别开来,他们能懂得“想”(思考)和“知道”的区别,如一个人可以知道某件事(如午餐的饭盒里装着好吃的东西),但你现在不一定会去想它。

幼儿4岁左右懂得观点与现实的区别,因而某人可能持有“错误的观点,如认为某个物品藏在某个地方而实际上并不在这个地方,幼儿经常会和成人开一些小玩笑,如故意改变物品存放的位置,使成人找不到;已开始懂得认知任务跟随认知作业成绩的关系,如4岁幼儿也知道要求记忆的项目越多就越难记,要记住5个物品的名称就比记住10个物品的名称容易,他们也知道,对一些比较困难的任务,如果做出努力也能获得成功,许多学前儿童认识到,过去学过的东西现在忘了,重新捡起来复习记忆比第一次学时容易得多,他们也认识到,再认过去看过的刺激项目比回忆这些项目容易得多。

5岁学前儿童认识自己和别人的心理活动的能力要比过去成人估计得要高,但他们的心理理论还不成熟,还有待于发展,如:

他们还不认识某些心理状态之间的细微差别,当问5岁以下的幼儿“知道”和“忘记”两者有什么不同时,他们往往回答不出来,又如:

幼儿认为只有亲眼直接见过的事情才能认识,而不懂得心理的推理也是知识的一个重要来源;5岁学前儿童不知道一个人在等候或不能做什么事的时候,也继续在思考,他们甚至认为如果一个人没有明显的外部迹象表明他正在思考,那么他的心理活动也就停止了。

5岁学前儿童已开始会运用一些外部手段来帮助记忆,如一个5岁的幼儿怕她妈妈第二天早上忘了把她送给幼儿园的图书带上,睡觉前她会把图书放在显眼的地方;当她妈妈在写去商店购物的清单时,她会提醒妈妈把自己要的物品写上。

5岁学前儿童往往还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认知能力,特别是记忆能力,如:

要他们背一首儿歌,或记一组图片实物,他们学几遍后,马上说:

“已经记住了”,实际上他们还没有记住,也就是说,年幼儿的儿童往往高估自己的记忆能力。

5岁以下学前儿童对任务的知识还非常有限,如:

只有年龄较大的儿童才能认识到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个故事比逐字逐句地按原样复述故事容易得多

(四)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年龄较小的学前儿童也能解决简单的类比推理任务。

如一个仅2岁的幼儿手中玩一个玩具,这个玩具有许多不同颜色的小门,要打开这些小门,就必须用与门的颜色相匹配的钥匙:

黄钥匙开黄门,红钥匙开红门……幼儿发现了一把额外的白色钥匙,他问父母:

“白色的门在哪儿呢”也就是说,幼儿能抽象出门和钥匙的颜色必须相同这一关系,并进行类比推理:

白钥匙必须配白门。

部分5岁儿童能通过成人的暗示回忆听过的故事,联想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表明,幼儿不是没有能力运用类比推理,而是不能回忆听到过的有关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来完成当前问题。

(五)自控能力的发展

儿童在1岁的时候,成人会吩咐他做什么或不准他做什么,这些吩咐和指令通常十分简短、明确,也不做任何解释,因为学步儿童理解能力较差,较为复杂的语言指示就理解不了或不容易记住。

1-2岁儿童还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抗拒引诱和延迟满足的能力,如一个1岁1个月的儿童去拿盘子里的食物,手已经伸出去了又缩回来,一边摇着头一边说:

“不能拿”。

岁—3岁儿童的行为是受别人的外部的(或出声的)言语调节的,如:

成人经常吩咐儿童干这干那,不许干这干那等,儿童也逐渐学会遵从成人的吩咐、要求,这称为“别人——外部”的调节。

2-3岁时儿童的自控能力有了明显的进步,如:

成人对一些2岁幼儿说:

“盒子里装的是小甜饼,但你现在不能吃,要听到我哨子一吹,你才能拿出来吃”。

孩子等待的时限是从几秒到50秒钟范围内变化:

当这些幼儿到岁时又重复了这一次,儿童抑制并推迟执行的能力有了明显进步,如:

能等到50秒钟过后听了哨音才去动食物的儿童数量是2岁儿童的两倍。

3—岁儿童已开始能用自己的言语对行为发出各种“指令”,监督和调节自己的行为,但在性质上这种语言仍是外部的说出的言语,如:

儿童会对自己的行为发出指令:

“我现在就去拿”,“我现在搭积木等”,这称为“自我——外部”调节。

大多数年龄小于5岁的儿童还没有掌握有效的延缓策略,他们往往把注意力集中于他们想取得、但目前还得不到的东西上,倾向于要按终止等待的信号。

少数4-5岁儿童能运用许多分心的策略而不去碰终止等待的信号,如:

有的儿童会小声地唱起歌来,有的把头藏在手臂里,有的用脚敲打地板等。

4岁以上儿童执行调节的言语仍然是自我发出的,但其性质已发生了变化,即由外部的出声言语变成内部言语,儿童借助内部言语进行思考,做出决定,并调节自己的行为,执行,这称为“自我—内部”调节。

5-6岁幼儿已具有一定的动机作用,并初步具有抵制外界诱惑的能力,比3-4岁幼儿更能实现自控行为。

年龄较大的5-6岁儿童已懂得将要获得的报酬盖起来,而不使它们成为一种看得见的诱惑,让等待变得容易一些。

(六)类别关系的发展

1岁多的儿童已开始发展了类别的概念,如:

他们把挂在客厅上的灯叫做“灯”,把书桌上的台灯也叫做“灯”,他们已学会将同类的事物用一个词来标志,并知道一个词代表某一类的事物。

2-3岁的幼儿会口头计数,他们喜欢唱“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但他们会唱数,并不等于他们已理解数量。

幼儿最先发展的是按基本类别分类的能力,如3-4岁幼儿已懂得把不同大小\款式的鞋子称为“鞋子”,但幼儿对如家具、交通工具等上级类别的认知较为困难。

幼儿的知识结构也是像成人一样按层次等级结构的类别形式组织起来的,如:

我们会说“这条狗饿了”而不会说“汽车饿了”,3岁儿童也具有这一知识结构。

3-4岁幼儿已能按基本类别标准分类,按上级类别标准的分类能力也在发展中,如3-4岁幼儿展示四张图片:

方桌、折叠椅、小猴、长臂猴,让幼儿将相同的归成一组,幼儿都能分成:

“方桌、折叠椅”和“小猴、长臂猴”两组。

3-4岁儿童对家具类的类别关系还不能从概念上认识。

给3岁幼儿一些长短不同的小棍,他们一般还不会将小棍排序。

4岁儿童不理会问题中关于整体与部分比的要求,幼儿不能摆脱知觉现象的束缚,把整体从个别中抽象出来。

给4幼儿一些长短不同的小棍,他们可以排列3个。

大部分5-6岁儿童能在直观水平上将类和子类相比较,儿童在入学后(7岁)才能在抽象水平上将类和子类做比较。

给5岁幼儿一些长短不同的小棍,他们能排列5个以上。

如不经过启发,绝大多数5-6岁儿童则连简单的数列课题也不能回答

(七)数概念的发展

一两岁的幼儿已具有关于数量的模糊概念,如:

两个苹果,知道哪个大,哪个小;一粒糖果和一堆糖果,知道一堆糖果较多等。

3岁幼儿已能口头数10以内的数。

3岁儿童对于序数没有“第四”的概念。

幼儿对排序的能力较差,3岁儿童一般不会排列5根长短不同的短棍。

3-4岁儿童一般还不会排列画有1-10个圆点的10张卡片。

4岁儿童按数取物的成绩平均在5以内。

4-5岁儿童按数取物的方式大部分为逐一点数取物。

4岁约有三分之一的儿童对于序数能正确指出“第五”。

4岁和5岁儿童对基数的认知成绩明显优于对序数的认知。

4岁儿童可以将5根不同长短的小棍排列出3根左右。

5岁儿童按数取物的成绩平均在15以内。

5岁约有三分之一的儿童对于序数能指出“第十四”。

5岁儿童可以将5根不同长短的短棍进行排列。

5岁儿童排列画有1-10个圆点的10张卡片的数目平均不超过5张。

6岁儿童按数取物的成绩平均在30以内。

6岁儿童按数取物的方式已能两个两个或五个五个地按群计数,按要求的数量取物。

6-7岁约有半数的儿童对于序数能掌握到“第二十”。

6岁儿童对基数和序数的认知成绩趋于一致。

(八)运算能力的发展

一般3岁半以前的幼儿还不懂得操作实物进行运算,他们不会自己动手将实物合拢或或分开,取走作加减运算,他们需要成人的帮助和演示。

4岁儿童一般能用动作对5以内或10以内的容体作加减运算。

但他们采取的是逐一加减的计数方法,如在加法运算中,向儿童提供数量分别为2和4的两堆扣子,问:

总共有多少扣子幼儿懂得将两堆扣子(加数、被加数)连起来,用手指从头,一个一个地逐一点数,然后说出总数是6;在减法运算中,问儿童:

这里有5个苹果,小明吃掉2个,还剩下几个儿童也必须把减掉的部分先拿走,然后用手指逐一点数剩下的部分得出差数了,这一水平的儿童在做实物运算果离不开动作和对实物的直接感知,还不懂得按群计数,即数群概念还没发展起来,表现出“直觉行动思维”段的特点。

4岁以后的幼儿有的能将两堆实物(加数、被加数)合拢起来,然后两个两个或五个五个地按群计数,有的不用点数实物,而是在头脑中默数,在表象中将两堆实物合拢或分解进行加减运算,表现出“具体形象”阶段的思维特点,表象运算开始脱离了对实物的动作操作,是智力内化的开始。

4-5岁儿童一般能进行10以内的实物加减。

4岁儿童大部分处于不能解决问题或答案错误水平,少数儿童处于动作操作水平。

对于同一年龄的4--5岁儿童,数字运算能力低于表象运算能力。

4岁儿童中能通过3以内表象运算的占62%,通过3以内数字运算的占54%。

5岁儿童约有半数达到动作操作水平。

5岁儿童中能通过10以内表象运算的占29%,通过10以内数字运算的占54%。

6岁儿童一半左右表象操作水平占优势,少数的儿童能达到抽象数字运算水平,但也有少数儿童还处于不能解决问题或答案错误的水平和动作操作水平。

6岁儿童通过表象运算的占63%,通过数字运算的占71%,对数目较大的数如10或20,用直观方式呈现比用表现方式呈现更容易为6岁儿童所把握

(九)数概念和运算能力的发展

3岁儿童处在数概念的发生阶段,即对数量的动作感知阶段,他们还不能顺利进行计数活动,其特点为:

对大小、多少的笼统感知,对明显的大小、多少的差别能区分,对不明显的差别只说:

“这个大、这个小”,“两个都不多,合起来才多”等;会唱数,但范围一般不超过1-10;逐步学会口、手协调做小范围(不超过5)的点数(数实物),但点数后说不出物体的总数,只有个别儿童能做到伸出同样多的手指来比画。

4-5岁儿童处在数概念的形成阶段,即数词和物体数量间建立联系的阶段,但还不够稳定,这个阶段的特点为:

点数后能说出物体总数,即有了最初的数群(集)的概念,这一阶段末开始出现数的守恒现象;这阶段前期的儿童能分辨大小、多少、一样多,中期能认识第几、前后顺序;能按数取物;逐步认识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如有数序的观念,能比较数目大小,能应用实物进行数的组成和分解;开始能做简单的实物运算。

给幼儿一张图(小兔子手里抱着几根萝卜),让幼儿说也小兔子手里有根萝卜,4岁儿童大都表现出:

说不出总数(说出错误总数)或逐一点数后说出总数,点数时伴随言语和手指动作,数词不能脱离实物,是一种外化水平的智力活动。

5岁以上的儿童已形成稳定的数概念,数的运算处于初期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为:

对10以内的数大多数能保持守恒;计算能力发展较快,大多数从表象运算向抽象的数字运算过渡;序数概念、基数概念、运算能力的各个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大和加深,通过教学,一般到后期可以学会计数到100或100以上,并学会20以内的加减运算,个别幼儿可以做100以内的加减运算。

给5岁儿童出示一张图(小兔子手里抱着几根萝卜),问:

小兔子手里有几根萝卜他们大都表现出:

逐一点数后说出总数,点数里伴随言语和手指动作,数词不能脱离实物或点数时数词脱离实物,能按群计数后说出总数。

给6岁儿童一张图(小兔子手里抱着几根萝卜),问:

小兔子手里抱着几根萝卜他们大都表现为:

点数时数词脱离实物,能按群计数后说出总数或一看图就直接说出正确的总数,既无出声的言语活动,也无任何外显动作

(十)空间认知能力的发展

3-4岁儿童已有了距离知觉,如:

幼儿懂得房子在树木的前面,它离人更近些;江面上的两只小船,大一点的船离人近些,小一点的船离人远些,但幼儿的距离知觉还有待提高。

3岁儿童仅能辨别上下方位。

3岁儿童最先掌握的是拓朴学的图形,即他们能分辨封闭图形和开放图形,如让他们模仿画一个三角形或正方形,他们往往画不出来,但会画一个封闭图形来表示,此时,幼儿能认识图形之间内与外,封闭与开放的差别(皮亚杰)。

4岁以前的儿童完全没有表现体积守恒的能力:

同样体积的物体,只要位置和形状一改变,他们就认为大小(体积)不一样了,如用4块同样大小的立方体,每两块合成一个长方体,并排放置,告诉儿童这是两幢平房,让儿童比较这两幢房子的是不是一样大,当儿童确认它们是一样大后,把其中一幢房子的积木垒起来,变成“楼房”,儿童马上就认为不一样大了,有的说“楼房”大,因为它高,有的说“平房”大,因为它长,这就表现出幼儿思维的“单中心”性,即他们总是注意客体的一个方面而顾不到其它方面的变化。

3岁幼儿已萌发了解决三项系列问题的传递性推理能力。

3-6岁儿童能解决五项系列的传递性推理问题。

4岁儿童在3岁基础上又认识了长方形(矩形)、菱形、梯形、椭圆形。

4-5岁幼儿懂得梯形可以分割成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和一二个三角形。

大多数4岁以前的儿童对“大小”一词的理解还有困难,他们不会回答“×××和×××哪个大”或“×××有多大”等问题。

4岁儿童开始能辨别前后方向。

4岁年龄段的儿童已开始萌发了空间方位传递性推理的能力,无论是在前后或上下方位推理任务中,其作业成绩有随年龄而增长的趋势。

4-6岁幼儿还不能排除干扰因素的影响,不能摆脱感知觉的限制达到稳定的推理水平;幼儿对上下和前后两种不同空间方位的传递性推理能力发展又是不同的,前者优于后者。

5-6岁儿童能认识圆柱体、立方体、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和平行四边形。

5岁儿童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方向,如辨别自己的左右手、左右脚。

儿童在5岁左右才能开始画正方形(皮亚杰)。

大部分5-6岁的儿童不能从抽象的逻辑关系做出正确的推理,而是从知觉印象做出判断的。

5岁儿童已基本上具备解决三项系列问题的传递性推理能力。

6岁幼儿在良好教育条件下,能将各种物品分解成各种基本几何图形及其组合。

6岁儿童能达到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四个方位的水平,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辨别还尚未发展完善。

6岁幼儿空间表象的能力已有了很大的提高。

7-8岁儿童能辨别对面人的左右手、左右脚。

10-11岁儿童才能完全掌握左右概念的相对性。

儿童通常7岁半左右才能摆脱直接知觉印象的干扰,达到了面积守恒的理解

十一)测量概念的发展

3-4岁幼儿通过日常经验的积累也已发展了朴素的测量概念,如懂得比较两个或三个事物以确定哪个长些、哪个短些、哪个大些、哪个小些。

3-4岁儿童处于对直方图所表达的数量关系的感知动作阶段,他们能学习在表格纸上应用实物图片按照不同的项目类别制作直方图,如用花的颜色作类别,则可剪出成3朵红花、2朵白花和4朵黄花,把它们粘贴在表格纸上,制成含有3列不同颜色花的直方图,幼儿能直接感知哪种颜色的花最多,哪种颜色的花最少。

4岁左右儿童仅依靠视觉来进行比较。

4-5岁儿童处于数词同直方图表达实物数量建立联系的阶段,这阶段幼儿能按照指定的数目(限制在10以内)各取出不同类别的实物图片,通过手工剪贴活动,在表格纸上制作用实物表示的直方图,如2个圆形占2格,4个长方形占4格,5个三角形占5格,1个正方形占1格等,制成含有4列图形的数量,并能比较各类图形的数量多少。

5-6岁儿童处于项目类别代码与直方图表达的实物数量建立联系的阶段,这阶段的幼儿已懂得实物的类虽可以用代码来表示,如一个圆形可以在表格上涂上一格红色来表示,这样能制作出以颜色所占的格子数目,代表着该类实物的数量。

6岁左右儿童属于过渡阶段,他们开始采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在这一阶段儿童使用的最后一种策略是使用量尺,将两个客体的某种空间特性(如高度)做比较,但还没能建构测量单位系统,因而不能将测量的结果准确地用数量单位表示出来。

当6岁以上的儿童懂得使用测量单位时,标志着儿童形成了测量概念并掌握了测量技能。

儿童要在具体运思阶段(7-12岁)才能达到守能,如:

数目守恒、物质的量(固体量)守恒、重量守恒、面积守恒等

(十二)对时间的认知的发展

儿童很早就能识别年龄大小,如:

一个2岁儿童见到老年妇女会主动叫“奶奶”,见到年轻妇女会叫“阿姨”。

幼儿很早就能区分年龄大小,他们主要依据头发和面部等外部特征来辨别,即或是3岁儿童也能识别不同年龄的人,如见到比幼儿本人大的人叫哥哥、姐姐等。

50%的4岁儿童对一日内的时序:

早晨、中午、晚上能够掌握。

4-6岁儿童对一日时序的认知的发展过程:

最初,幼儿不理解早、中、晚的关系,后随着年龄增长,能够运用这一关系,如早晨起来做早操,中午在幼儿园吃饭,晚上爸爸接我回家看电视;再后来,儿童对时序的认识完全从图片的直观内容和自己周围的生活情景中摆脱出来,对时序的认识达到了抽象概括水平,此时幼儿对一日时序的理解:

早晨是第一,中午是第二,晚上是第三。

90%以上的岁儿童和平35%左右的岁儿童完全不理解年龄大小和出生次序的关系,也不理解年龄的过去和未来,如问儿童:

“熊猫姐姐和熊猫妹妹哪个是先生下来的她们是不是同岁”儿童回答:

“妹妹先生出来的,姐姐后生,她俩同岁。

4岁左右的幼儿按年龄大小从左至右排列“少年”、“青年”、“中年”三张图片的认知成绩较低。

4.5岁儿童很难完成按幼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的顺序排列五张图片的任务。

4岁半儿童几乎不理解时序的相对可变性。

4岁半幼儿对于“妈妈也有年幼的过去完全不理解。

4岁儿童已具有最初的报时能力。

5-6岁儿童一日之内的时序:

早晨、中午、晚上能正确掌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