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命题研究中考热点专题复习讲义专题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776066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91.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历史命题研究中考热点专题复习讲义专题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考历史命题研究中考热点专题复习讲义专题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考历史命题研究中考热点专题复习讲义专题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考历史命题研究中考热点专题复习讲义专题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考历史命题研究中考热点专题复习讲义专题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历史命题研究中考热点专题复习讲义专题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docx

《中考历史命题研究中考热点专题复习讲义专题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历史命题研究中考热点专题复习讲义专题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历史命题研究中考热点专题复习讲义专题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docx

中考历史命题研究中考热点专题复习讲义专题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专题五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知识梳理)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1)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标志着我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3)1924年至1927年,国共两党开展第一次合作,创建了黄埔军校,进行了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但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

(4)1927年8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率领革命军在南昌举行起义。

意义: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和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5)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领导工农革命军,举行秋收起义。

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并最后夺取城市的有中国特色的正确革命道路。

(6)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部分南昌起义的队伍和湘南的工农武装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

两军会师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它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

(7)1934年10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后,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共八万多人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从瑞金出发,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8)1935年1月强渡乌江,打下遵义城,党中央在这时候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

意义:

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党和中国革命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9)长征胜利结束:

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同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长征胜利的意义:

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促使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到来。

长征精神是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坚定的信念和追求崇高理想的精神,是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反映了红军顽强的生命力,显示了中国人民,乃至整个中华民族顽强的斗争精神。

2.抗日战争时期

(1)1936年12月,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

他们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2)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开始,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奔向抗日战场。

(3)台儿庄大捷:

1938年春,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在台儿庄指挥中国军队歼灭日军一万多人,是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是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的战役。

(4)百团大战:

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组织一百多个团,在华北两千多公里的战线上,向日军发动大规模的破袭战。

百团大战历时5个月,沉重地打击了日伪军。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5)中共七大:

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大会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

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3.解放战争时期

(1)重庆谈判:

国共签订《双十协定》

影响:

向全国人民表明了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诚意;扩大了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

使蒋介石在政治上陷于被动。

(2)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

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反攻的序幕。

(3)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举世闻名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4)1949年4月20日。

毛泽东和朱德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下达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4月23日,南京解放。

它标志着国民党政权的垮台,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了。

(5)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巩固和发展

(1)成立: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的举行,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到1953年结束。

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

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伟大胜利,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

(3)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和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以外,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把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彻底废除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摧毁了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势力。

广大农民在经济上、政治上彻底翻了身。

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创造了条件,也为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4)第一个五年计划:

时间是从1953年到1957年底。

基本任务: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和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5)三大改造的完成:

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样,国家基本上实现了由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从此,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外交成就

(1)外交方针:

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1955年,在亚非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亚非万隆会议所体现出的亚非各国人民反对殖民主义、种族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要求亚非国家之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精神,通常被称为“万隆精神”。

6.社会主义探索

(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掀起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由于对国情认识不足,缺少经验,急于求成,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出现了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左”倾错误。

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严重困难,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2)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1976年,粉碎“四人帮”,“文化大革命”结束。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的内乱。

7.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开始: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开始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开创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作了思想准备。

(2)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3)改革开放:

对内改革:

1978年底,我国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从1985年开始,我国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

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大批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推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了有益探索。

对外开放:

1980年,我国在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四个经济特区,作为对外开放的第一步,起窗口作用。

1984年,我国决定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

后来我国增设了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我国正逐渐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4)民主法制建设:

平反冤假错案,为刘少奇恢复名誉,为广大干部、知识分子平反。

1982年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是新时期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

此后,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系列法律。

(5)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1982年,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7年,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99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号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8.新中国的统一大业

(1)一国两制的提出

含义: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即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台湾和港澳地区保留原来的资本主义制度。

作用:

①为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②为香港澳门的回归开辟了途径。

(2)香港澳门的回归

港澳地区的发展进入新时期;推动了祖国统一大业的进程。

(3)台湾问题

正确认识:

①统一是历史潮流,台湾回归祖国能更好地发展和繁荣。

②一个中国是和平统一的前提和基础,分裂祖国活动注定要失败。

③期待两党从民族利益出发展开第三次的谈判与合作,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知识拓展】

1.当前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有利因素、不利因素。

(1)有利因素:

①改革开放,国力增强;②“一国两制”方针充分考虑到各方的利益;③香港、澳门问题的顺利解决,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④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⑤一个中国的原则得到联合国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承认。

(2)不利因素:

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涉;台湾内部“台独”势力的阻挠与破坏。

2.你对解决台湾问题有什么好的建议?

进一步发展高科技,加强国防力量,增强国家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

加强两岸经济和文化交流。

通过各种方法加强对台宣传,揭露台独的阴谋。

同时尽一切可能利用香港和澳门回归的成功经验,用“一国两制”的方针实现和平统一,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实现海峡两岸统一。

“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好方案、最佳选择,是台湾的光明前途所在。

专题预测)

本专题是中考的必考内容,题型多,覆盖面广,分值多。

主要考查内容:

五四运动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起义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斗争;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新中国成立;新中国的土地政策变化;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改革开放等。

总体上以选择题居多,其次是材料题。

注意古今联系、中外联系的考题。

专题训练)

1.(2014衡阳中考)农村、农业、农民的三农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

探究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古代农业进步】

材料一 (公元前356年,秦国任用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明确规定:

“僇(lù)力本业(努力搞好农业,耕织致粟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

”……极大地调动了民众务农和作战的积极性。

——刘玉峰《商鞅变法农战政策和

抑商政策之得失》

(1)商鞅变法开始确立中国封建土地私有制,想一想,这是基于变法中哪一措施的实施?

材料一又反映了商鞅变法怎样的经济思想?

 

材料二 如图

(2)农业工具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材料二反映了唐朝出现的哪两种新农具?

 

【现代农业变革】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受到农民的热烈欢迎。

(见图)

(3)材料三图片反映了建国初我国的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开始于哪一年?

它的完成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材料四 建国后,历年粮食产量变化图(单位:

亿吨)。

(4)观察材料四,从F到G我国粮食产量呈现怎样的趋势?

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当代发展思考】

(5)当今我国农村出现土地抛荒现象,农村经济发展出现瓶颈。

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要实现我国农村经济新的发展,最重要的应该做什么?

 

2.(2014盐城中考)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是二十世纪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的三位伟人,他们的伟大实践实现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三次飞跃。

材料一 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为近代中国的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而无私奉献的一生。

——胡锦涛《孙中山诞辰140周年

纪念大会讲话实录》

材料二 毛泽东最伟大的功绩,一方面自然离不开民族独立和中国的现代化,另一方面,是他真正把中国的千百万人民动员起来,充分进入到国家活动中去。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三 小平南巡就是一个已经退役的老船长,当看着船的方向有问题时,他又一次跳上船头,把中国改革开放的航船摆正了。

——《古老中国的发展传奇》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孙中山为谋求“民生幸福”“民主自由”有什么主张和重大实践?

 

(2)材料二中民族独立的具体标志是什么?

毛泽东同志在建国初期为实现中国现代化在工业领域有什么英明举措?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当时“船的方向”出现了什么问题?

“小平南巡”有什么重要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对中国历史的三次飞跃,你有何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化宗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