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学讲义.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773829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3.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生哲学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人生哲学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人生哲学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人生哲学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人生哲学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生哲学讲义.docx

《人生哲学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生哲学讲义.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生哲学讲义.docx

人生哲学讲义

 

人生哲学讲义

汕头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马凤岐

第一讲哲学与人生1

第二讲“存在先于本质”6

第三讲人生的真相(上)10

第四讲人生的真相(下)14

第五讲个人与社会,与他人19

第六讲幸福23

第七讲死亡29

附教学进度32

第一讲哲学与人生

大部分体系营造者同一个建造了一幢宏伟的宫殿而自己却住在近旁的一间茅舍中的人一样:

他们自己并不居住在自己营造的宏伟体系的结构之中。

——克尔凯戈尔

意义学习和无意义学习:

前者指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式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后者指发生在“颈部以上”的学习,没有情感或个人的意义参与的学习。

——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一、什么是哲学问题?

有人说,想难倒一位哲学家很容易,不需要很前沿的问题,只要问他“什么是哲学?

”。

对这个问题,一百个哲学家可能有一百个答案。

哲学的概念是一个哲学问题,如其他哲学问题一样,人们对它的理解很不相同。

人们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有些问题可以用观察的方法解决,比如,水向低处流;太阳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面对同一个问题,不同人态度是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相同,等等。

另一些问题可以用逻辑推理的方式解决,比如,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等于180°;陈景润证明,“任何充分大的偶数都是一个质数与一个自然数之和,而后者仅仅是两个质数的乘积”。

解决这两类问题的方法,我们称为科学方法。

当然,一些问题还没有解决,比如,我们现在还不能准确预报地震,但我们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至少知道解决问题的方向和方法论,当我们有更先进的技术手段获得地壳运动和特定区域地壳受力状况的足够数据时,对地震的预报会更加准确。

这些问题似乎不是哲学要解决的问题。

还有一些问题,既无法通过观察解决,也无法通过推理解决,比如,上帝是否存在?

我们既没有办法证明上帝存在,也没有办法证明上帝不存在,更重要的是,在可预见的将来,我们不仅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而且我们完全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向和方法论。

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死亡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在我们的意识之外,还有没有事物?

等等,都是这类问题。

如果能用科学的方式解决的问题不是哲学问题,那么,就只有这些观察和推理都无法解决的问题留给哲学了。

二、哲学家的哲学和个人的哲学

“哲学家”是这样一群人,他们试图对整个世界做统一的解释,他们也研究人们认识世界的方法,这些研究通常与人本身结合在一起,或者因为对人的关照,或者因为无法绕开人。

比如,老子用“道”解释万物,柏拉图用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的二分解释我们面对的世界,黑格尔用绝对精神的运动解释这个世界的发展。

在他们的解释框架中,人都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海德格尔、萨特等干脆将人作为其哲学的核心问题。

哲学家们在解释世界和研究认识世界的方法的时候,经常会使用人们在各领域用各种方法获得的可靠知识,尤其是物理学和生物学知识。

他们希望通过对这些知识的综合,形成对世界的完整认识。

但是,与科学家不同,为了理论的完整性和解释力,他们总是不甘心将自己的结论限制在可靠证据和逻辑所能得出的可靠的推论范围之内,在他们的证据和结论之间,总是存在一些无法逾越的鸿沟,他们善于用假设和自己的概念体系抹平这些鸿沟。

这是哲学家的基本特征,因为他们选择了注定无法用连贯证据和逻辑链条解决问题。

然而,哲学不是哲学家的专利,每一个经常对自己以及与自己有关的事务反思和总结的人,都有自己的哲学。

李泽厚说:

“哲学既非职业,而乃思想,则常人亦可思想。

”哲学家的哲学是成系统的,有统一的思想方法和概念体系,而哲学作为个人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论,可能是零碎的,不成系统,不一定有严格的概念和逻辑。

过去,这种哲学一直被专业哲学家所压制,但在民主化和平民化的时代,“哲学将是体系和建构体系的抗争者”(李泽厚)。

葛兰西说:

“哲学活动是对于现存思维方式以及它们同产生它们的现实世界之间关系的有组织的批判性反思。

这种观点后面的前提是:

哲学并不只是少许专业知识分子的抽象思考,而是一切人都在默默从事着的一种具体的社会活动。

”“人类的大多数,在他们都从事着实际活动,而在他们的实际活动(或在他们的行为的指导路线)中又都暗含着一种世界观、一种哲学的范围内,都是哲学家。

我们可以将哲学家构建的哲学体系介绍给他人,这是哲学史;也可以将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论介绍给他人,这是人们之间的思想交流。

如果哲学是与人的生活不相关的东西,它的价值令人生疑;如果哲学是与个人生活休戚相关的东西,它就不可教。

因为我们既没有教人如何生活的责任和权利(个人是自由的主体),也缺少教人如何生活的技术和方法(教育学在这个方面如果不是无能为力的,就是有害的)。

但哲学可以拿来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思想的交流和撞击对每一个参加者都有启发。

三、人生哲学

人作为能思考、有感情、有价值感的存在,有一种需要,即对各种具体的事务纳入一个解释框架统一解释,从而将这些具体的、各别的、相互分离的事务像珠子一样串起来,并使原本散落的每一颗珠子因成为一个整体的一部分而得到理解和获得意义。

所以,人生需要哲学。

没有哲学的人生充满偶然性和不确定感,缺少价值感和对生活的驾驭感,个人行为缺乏一致性和连续性。

宗教可以承担这些任务。

人们可以在宗教中通过对神灵的信仰,确定个人在宇宙和世界中的位置,并由此形成个人(社会)生活的意义与价值,实现从深陷于一般存在的困扰(无助、无知等)中,转变为能够在深层次上妥善地处理这些困扰的生活境界。

这种对生活的驾驭感使人们体验到一种可信的和深刻的终极实体,它是人们所能认识到的最高价值,并构成人们赖以生活的支柱和动力。

宗教与哲学一样,是人类自我理解的一种方式。

信仰宗教或许是一个捷径,通过这个捷径,可以达到对人生的理解。

虽然与宗教的作用相似,但用哲学的方式理解人生,却是一条非常艰辛的道路。

对于个人来说,在宗教中有一个(或多个)神可以依赖,它(们)能给人现成的和确定的东西;而在哲学中,没有东西是现成的和确定的,体系需要自己搭建,材料需要自己寻找,缝隙需要自己弥补。

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这条道路上注定布满沟壑和荆棘。

然而,人们的付出当有收获,人们收获的是属于个人的生活。

哲学鼓励和帮助个人追寻属于自己的东西,而宗教是将所有人按照同样的方式整体处理。

鉴于此,人生哲学的教学只能在思想交流中(而不是在知识授受中)鼓励学生探索属于自己的人生,有时也会对探索的过程做出示范,或者指出他们在此过程中的逻辑错误。

而对于像“上帝是否存在?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什么是正确的价值?

”等这样的问题,应该悬置起来。

这是界限,超越这个界限,就有僭越之嫌。

人生哲学为人提供的是对人生问题的思考方式,而不是既定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如果这样,它就与宗教无异了。

四、思维方式的发展

人生哲学面对的是一些“松散结构问题”。

解决这类问题人们的思维方式有三个发展阶段:

在年龄小的时候,个体往往认为所有问题都有唯一的正确答案,通过询问权威,可以得到这个正确答案,书本、老师、专家等都是可以询问的权威。

可以称这个阶段为盲目信从阶段。

在思维发展的中级阶段,个体意识到,在权威那里无法找到唯一正确的答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基于他们各自不同的价值观、经历和信仰,每一种看法都有它的合理性和价值。

这种思维方式可称为“幼稚的相对主义”。

在认知发展的最高阶段,人们意识到,许多问题并没有肯定的答案,至少暂时如此,但人们仍须作出评判,而且可以比较各种评判的优劣程度——基于现有的信息,某些判断更具说服力,推理过程更有逻辑。

这是找寻事实依据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阶段。

帮助学生对人生问题的认识达到认知发展的最高阶段,是人生哲学的教学目标之一。

参考文献:

李泽厚.世纪新梦[M].合肥:

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实践哲学[M].重庆:

重庆出版社.1990.

(美)弗里德里克·斯特伦.人与神:

宗教生活的理解[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美)德雷克·博克.回归大学之道[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第二讲“存在先于本质”

存在主义作为一个哲学流派,与传统哲学流派很不相同,它并不试图建立了一个包含世界观和认识论在内的完整的哲学体系,它的哲学限于人生哲学,尤其是萨特。

存在主义最为人知的名言是“存在先于本质”。

这个判断是无神论存在主义思想的最简洁概括,意义深远。

如果不相信超自然的存在,这还是思考人生问题无法避开的起点。

从一件人造的物件说起。

比如一张桌子,它是人造的,在造出这张桌子之前,就已经有关于它的概念在工匠的脑子中了。

也就是说,它的本质——它的用途、尺寸、结构、样式、质地,以及制造出它的工艺——就已经存在了。

人造的其他物件也是如此,对于这些物件来说,本质是先于存在的。

按照基督教的说法,人与这些物件差不多。

上帝按照自己的想法创造了人,在人被创造出来之前,他已经在上帝的观念中了,有点像一个工匠造一张桌子。

不仅如此,上帝还为每一个人设计了一条人生的道路。

事情的注定的,尽管每个人走过的道路,都是他与上帝相互作用的结果。

但是,如果上帝不存在,上述说法就不能成立了。

结果会是怎么样呢?

显然,像先于人造的物件而存在的本质这样的东西,在人身上就不存在了,因为没有上帝确定人的本质,而除此之外更找不到其他的可能出处。

在人的本质存在之前,需要有一个东西先存在。

这个东西是什么呢?

只能是存在本身。

也就是说,人出生了,他存在了,这是每个人的起点,在这个起点之前,什么都不存在。

人出生之后,就开始了他的生活。

而正是他的生活经历,不断地书写他的本质——一个好人还是一个坏人,一个成功者还是一个失败者。

每个人的本质都是逐渐地展现的,或者应该说被逐渐地构建的。

人用他的经历构建了自己的本质。

人的经历是怎么回事呢?

人经历的,都是他选择的,都是他意愿的,都是他规划的。

面对一个情景,比如看见一个小偷在偷别人的东西,他可能上前制止,也可能视而不见,他要做出选择,而且必须做出选择,他不能不做出选择,什么事情都不做也是一种选择。

这几乎适用于所有的情况。

有人会说,“我有时不得不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做你不愿做的事情也是你的选择。

比如,你很饿,就去偷东西;敌人拷打你,你就背叛自己的国家,出卖自己的战友。

其实,很饿的时候也可以不去偷东西的,被折磨的时候也可以不背叛自己的国家和出卖自己的战友的。

所以,几乎没有经历不是自己的选择,除非是你完全不能自制了,比如,你被敌人绑得死死的,无法挣脱,不能帮到身边的战友。

如果是这样,每个人都不得不为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负责。

做了一件坏事,你不能说,我是不得已的,所以是有情可原的。

几乎在所有的情况下,都不是无法不做坏事的,做了坏事是无法找到借口的。

做了坏事,就是一个坏人。

经常有一些历史作品,试图为历史中的坏人、坏事开脱,找借口,讲很多的理由,说明他不得不做坏事,做坏事不是他的本意,他也很为自己做的事情感到内疚和痛心,以证明他其实是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

这种说法其实是没有说服力的。

没有好人做坏事的情况。

一个人做了坏事,我们凭什么非要说他是一个好人呢?

你的爱人抛弃了你,你为什么非说他(她)还爱着你,而且像以前一样爱你呢?

每个人都是他实实在在的经历,我们无法凭他的想法认定他,因为他的想法我们是没有办法看到的,他的表白也不一定是可靠的,我们只能从他的行为推论他的真实的想法。

这种说法似乎显得很残酷,但我们觉得比较可靠。

苏格拉底的名言“知识即美德”争议了几千年,但如果说每个人所做的,都是他认为值得做的,却很难驳倒。

一个学生知道作弊既不符合道德规范,也有违于学校的纪律,但考试的时候,遇到了难题,还是作弊了。

我们显然可以有把握地推定,他真实的想法是,尽管作弊不好,但还是可以做的。

其实,每个人不仅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他还不可避免要对所有人负责,他在为自己的选择确定原则的时候,其实也在为全人类立法。

这是什么意思呢?

他在选择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永远免不了扪心自问,“如果所有人都做这样的选择,会怎么样呢?

”对多数人来说,做一件错事,他是知道的,他是会内疚的,尽管很多人不愿意承认,但他的内心深处是会不安的。

他为什么会不安呢?

是因为他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

或许他会说,“事实上并不是每个人都这么做的”,他这样说的时候,正好显示了他的不安,并且否定了他的做为的价值。

因为人不仅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且要为全人类负责,所以,萨特说人生是痛苦的。

而人生的痛苦,全来自自由呀!

人是自由的,而且是完全自由的。

按照萨特的说法,上帝没有了,那些随着上帝一起来的先天价值自然也随之消失了,而且不仅如此,世俗的道德也是不存在的,没有任何价值先于个人存在,原因是没有一个全知全能的心灵去思索它。

所以,个人别指望找到作自己选择的任何依据,他无法找到任何可以依靠的依据。

“如果上帝不存在,什么事情都将是容许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人因为自由而变得孤苦伶仃、孤立无助了。

在这一点上,我们并不认同萨特的说法。

我们无法找到上帝存在的证据,自然也无法找到随上帝一起来的价值,但仍然有一些价值是先于个人存在的,比如,人要诚实等等。

也就是说,世俗的道德是存在的,这是无法否认的事实。

世俗的道德不是来自上帝,而是来自人类的历史。

在人类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作为理性凝聚的结果,积累了一些根本价值和规范,这些东西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发展和和谐,是非常重要的,离开它们,社会将陷于混乱,人类的前景堪忧。

这些价值观和规范并非来自上帝,相反,更有可能的是,它们是上帝所代表的价值的依据,因此,上帝的死亡并不会使其失去存在的基础。

虽然有先于个人的价值存在,但个人仍然是自由的,因为他可以选择遵守这些价值,也可以选择不遵守这些价值,我们不是可以看到很多人甚至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吗?

人生哲学层面的人的自由,与政治哲学层面的人的自由,是很不相同的事情。

在一个专制统治中,从政治的角度说,人们很少自由,而从人生哲学的角度说,人仍然是自由的,因为他可以选择用自己的牺牲反抗专制统治。

从这个角度说,自由源自人的主观意志,而非依靠外在的条件。

因为人有主观意志,所以他是自由的。

另一方面,由于世俗道德所提供的价值和规范通常是抽象的和一般性的,而且在实践中经常出现矛盾和冲突,所以,即便一个人打算遵守世俗道德,他也经常面临抉择。

比如,道德要求我们要努力工作,还要求我们要珍爱家庭,那么,我更多的时间应该用在工作上,还是应该用来陪伴家人呢?

经常在媒体上宣传的“英雄人物”,抛开需要照顾的亲人而全心投入工作,是不是应该成为我的榜样呢?

虽然有先于个人的价值存在,但人仍然是自由的,他仍然需要作出选择,仍然需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选择是我们生活的起点。

参考文献:

(法)让-保罗·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第三讲人生的真相(上)

人是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的,人不得不选择自己的生活,这是我们生活的起点,其他的所有事情,都从这个起点开始。

萨特的存在主义在这一点上是令人信服的。

然而,萨特并未为我们描绘人生的全景。

他说:

“我们只能把自己所有依靠限制在自己意志的范围之内。

”这种做法似乎有点像掩耳盗铃。

事实上,我们的人生并不是仅在自己意志范围之内,此范围之外的许多事务,不可避免地会进入我们的生活,影响我们的人生。

把我们意志范围之外而又与我们的人生发生关系、影响我们人生的事务考虑在内,才可能看到人生真相的全景。

一、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个小概率事件

正像萨特说的,人生是由一个个具体事件组成的,除了这些事件,人生什么也不是。

我们看这些事件是如何发生的。

选择是第一步。

我决定努力学习,参加高考,结果被理想的学校录取了。

如果没有当初的决定,就不会有现在状况。

但是,有了当初的决定,就一定会有现在的状况么?

显然不是,还有很多因素参与了这个过程,影响甚至决定了事情的结果。

我得期望我所在的国家有高考制度,而不是推荐上大学(幸亏1977年恢复了高考制度);我得期望我从父母那里得到了比较好的遗传基因,使我有能力完成参加高考所需的课程;我得期望我接受了比较好的基础教育,以及具备完成参加高考所需课程的学习的良好条件;我得期望考试的时候我没有生病,或其没有其他事件发生,使得我无法参加考试;我得期望与我竞争所报考学校录取机会的学生比较少或者不及我优秀,使得我能在竞争中获胜。

可能还有其他事件。

我的选择,加上以上所有事情同时发生,才促成我现在的状况。

这个状况并不会因为我的选择而变成必然。

当然,如果我足够优秀,以上情况同时发生,并使我顺利就读心仪的大学,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另一些事情更加微妙。

比如,一位男士(A)早上出门,被汽车撞了,受伤了。

对他自己来说,这是一个重大的事情,可能对他的一生都会有很大影响。

我们看这个事情是如何发生的。

这个事情之所以发生,至少有一个条件是不可缺少的:

A和撞到他的汽车在同一时间出现在同一地点。

这是一件很凑巧的事情:

A今天本来是要在家里准备一个演讲的,前几天一个机构请他做一个关于当前宏观经济状况的演讲,但昨天晚上接到一位久未谋面的好友的电话,说他正好出差到这个城市,办完了公事,今天有时间,到家里来看他。

他很高兴,说中午在家里与朋友一起吃饭(现在只有很亲近的朋友才能享受到在家里吃饭的待遇了),朋友愉快地答应了。

他和他的朋友都喜欢喝酒,而且都喜欢喝一种口味很特别的酒,很少地方卖这种酒。

不过,恰好他家附近的一间小店卖这种酒,这种酒是店主家乡产的,而且店主与酒厂的老板有点亲戚,可以以低价进货,否则,他也不会进这种酒,这个城市喝这种酒的人着实不多。

出门之前,他安排太太做朋友喜欢吃的菜,这道菜备料很讲究,他帮太太准备了备料。

下了楼,他发现忘带钱包了(他这个人总是丢三落四),回来取了钱包。

再下楼,正好遇上一位邻居在楼下遛狗,这只狗很可爱,他很想买一只,他对邻居家的狗赞叹了一番,邻居很高兴,跟他聊一会,说这种狗的市场价格最近涨了不少,他很后悔,早说要买的,太太说再等等,应该会便宜一些。

走在街上,过马路的时候,还再想着这件事情,没有注意到一辆车已经到他身边了,把他撞倒了。

这是A在此刻出现在事故现场的经过。

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哪怕出现一点改变,就不会有这个结果。

如果我们考察撞到他的车此刻出现在事故现场的经过,可能会有更多的环节,同样任何一个环节有一点改变,结果都会很不相同。

除了A和撞到他的车同一时刻出现在事故现场,造成不幸结果的因素,还包括A和开车的司机此刻的精神状态,如果不是A一直在想着买狗的事情,如果不是开车的司机出门时与太太吵了嘴,也不会出现不幸的事情。

我们可以看到,这件事情的发生,需要相关的所有事情同时发生,而所有相关的事情,都可能是小概率事件(比如,这A的朋友在这一天要到家里看他,他们已经好几年没有见面了呀),所有的事情同时发生并造成这个不幸更是一个小概率事件。

回想一下,在我们身上发生的每一件事情几乎都是这样的,而人的一生又是由千千万万个具体事件组成的,所以,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个极小概率事件,正因为如此,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各不相同,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独特的。

二、偶然性

为了描绘人生的真相,我们引入“偶然性”概念。

对于我的选择,我是可以控制,我也明白自己要做什么事情。

但是,尽管选择是第一步,且对结果(后来发生的事情)有很重要的影响,却不是决定结果的唯一因素,其他一些因素(数目经常很大)与选择一起,共同促成了一个结果。

这些因素有些是我们可以预料的(一般来说,可以预料的因素已经影响了选择),或者是可以控制的,然而大多数是我们不可预料的,或者不能控制。

这些不能预料的和不能完全控制的事情,我们称作偶然性。

偶然性障碍了人们的视野,使得人都变得近视了。

我们只能看到眼前的事情,再远一点,他就看不到了。

比如有两条路,在眼前,一条笔直平坦,一条蜿蜒曲折,再远一点,它们就进入浓雾中了。

你决定沿着平坦的道路走,走进雾中,发现这条路布满荆棘和沟壑;另一个人不得已沿着曲折的道路走,走进雾里,却发现这条路越走越宽了。

偶然性的介入,使人生变得不可把握、不可捉摸,人们充满了迷茫和不确定感。

为了消除迷茫和不确定感,很多人把自己的经历归结为“命运”。

命运是注定的,它存放在某个不为人所知的地方,支配着我们的人生。

我们得承认,这种解释方法是无法驳倒的,因为没有发生的事情是我们不知道的,很多事情是我们无法控制的,而已经发生的事情是无法改变的。

解释人生的时候,我们使用奥卡姆提供的“剃刀”,宁简勿繁,不使用任何不是必须的东西。

所以,尽管不能证明命运的不存在,但如果不使用这种无法证明其存在的东西可以解释人生,宁愿不使用它。

我们将人生的经历看成人的选择和偶然性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种相互作用是动态的。

但“命运”这个词真是很恰切,使我们忍不住使用它:

人的生命是一种“运”,“运”是动态的,是人的选择和偶然性相互作用的结果。

2009年6月1日,法航AF447次航班从巴西返航途中坠毁,机上228人全部遇难。

一位叫埃明·哈希奇的德国男子原本订了这个航班的机票,但由于提前到达了登机门,因此换乘了另外的航班,幸运地逃过一劫。

后来他说:

“我永远也忘不了登机门的那个小姐,她接过我的行李,对我说(提前飞)一点儿问题也没有。

”哈希奇说:

“在此之前他坐过15次飞机,但是从来没有遇到过类似的可以提前飞的情形。

我们可以把这位男子的幸运叫做命运,但如果AF447是安全的,他改乘的航班失事了呢?

在他登机的时候,谁能肯定这样的事情不会发生呢?

第四讲人生的真相(下)

三、蝴蝶效应

网络上有一个标题为“丘处机,你害惨了中国人!

”的帖子,很有意思:

假如当时丘处机没有路过牛家村。

那么,秘密跟踪他的那些金兵就不会死在郭、杨二人的院子里,同样,完颜洪烈也不会见到包惜弱而对她念念不忘。

那些金兵不会死在丘处机手里,而郭、杨两家以后不会受到牵连。

郭、杨两家不受波及,李萍不会流亡大漠,郭靖和杨康将会平平安安出生在牛家村。

江南七怪自然也不会前往大漠。

没有郭靖和七怪相助,铁木真就会死在扎木合他们手里,蒙古各部也就不能统一。

蒙古不能统一,也就不会有什么西征。

火药就不会传入欧洲。

没有火药,铁甲士在欧洲的统治就不会动摇。

因此,黑暗的中世纪将延长一千年,也就没有文艺复兴。

没有文艺复兴,自然也没有大航海。

北美洲将始终是游牧的印第安人的家园。

同样,西班牙人不会将铁炮传入日本。

长筱会战是武田方面获胜,日本战国时代将一直持续不能统一。

完颜洪烈没有包惜弱,只能全力参加权力斗争。

金国因此会内乱。

没有蒙古,金国又内乱,因此,宋不但不会灭亡,反而会统一。

宋朝注重商贸,因此,资本主义萌芽将在中国出现。

如果发展到今天,中国将是最发达的国家,远远领先于日本,西班牙,西欧,美洲……

 所有的一切,都怪丘处机,你说你一道士,没事干嘛路过什么牛家村嘛。

这是所谓的“蝴蝶效应”:

“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回想我们人生中的经历,也会发现很多这样的事情。

如果从现在已经发生的事情往前推,会发现可能是一件不经意的、很小的事情,与现在很重大的结果有密切的联系。

但帖子上说的,并不完全是事实。

它没注意到,整个过程并非线性的因果链条,在每一个环节,都不是必然的。

比如,蒙古不统一,就一定不会有西征么?

即便是没有蒙古的西征,火药就一定不会传入欧洲么?

蒙古不统一,宋不灭亡,而且统一了中国,就一定会有资本主义的萌芽么?

即使在宋有了资本主义萌芽,中国就一定会成为最发达的国家么?

显然,这些不是必然的结果。

第一件事情(丘处机路过牛家村)不发生,还会有其他事情发生,最终的结果是什么,没有人知道;第一件事情发生了,后来的结果也不是必然的,因为后来的每一个结果都是复杂因素造成的,而其中的很多因素都是偶然的。

相比之下,美国名为“蝴蝶效应”的几部电影所揭示的道理更加令人信服。

在第一部中,主人公埃文无法接受现在的状况,他回到过去,改变造成现在状况的关键事件,希望现在的情况能变好。

但是,他改变这些事件以后,发现又会出现其他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