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习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70619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67.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习题.docx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习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习题.docx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习题

考点11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对应学生用书P023                   

(共22题,每题2分,共44分)

[夯基础—确保大本营]

[2017·南昌三校联考]水贫困测度,简单而言即对水贫困程度的测算。

下图为我国农村水贫困测度空间格局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考向 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我国农村水贫困程度(  )

A.与经济发展水平成负相关

B.由南向北逐渐加重

C.由东向西逐渐减轻

D.总体看,西北重于东南

答案 D

解析 读图可知西北地区、贵州、重庆、山西、和吉林农村水贫困程度高,东南地区农村水贫困程度低,总体看来,西北重于东南。

2.[考向 水资源短缺的原因]造成贵州省成为高水贫困地区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气候B.地貌C.植被D.土壤

答案 B

解析 贵州位于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蓄水能力差。

兰州是一个典型的河谷型城市,城市主体集中于河谷,迄今已发展成一个东西长45km,南北宽2~8km的带状城市。

据此回答3~4题。

3.[考向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兰州成为带状城市的决定性因素是(  )

A.地形B.河流

C.交通D.行政规划

答案 A

解析 兰州成为带状城市主要是受山地的影响,南北发展受到地形的限制。

4.[考向 区域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下列有关宁波与兰州的差异,正确的叙述是(  )

A.因为经度的差异,宁波的白昼比兰州长

B.因为纬度的差异,宁波的气候比兰州湿润

C.因为地势高低的不同,宁波的地壳比兰州薄

D.因为海陆位置的不同,宁波的植被以常绿林为主

答案 C

解析 宁波纬度比兰州低,白昼在冬季比兰州长,但在夏季比兰州短。

宁波的气候比兰州湿润的原因主要是地处沿海,而兰州深居内陆。

宁波以常绿林为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位于秦岭—淮河以南,属于纬度因素。

兰州地势高,地壳厚度比宁波大。

下图示意三峡库区滑坡频率(月滑坡次数占全年滑坡次数的百分比)与月均降水量关系。

读图,完成5~6题。

5.[考向 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该图表明该区滑坡多发的诱因是(  )

A.年降水量少B.夏季降水多

C.冬季降水少D.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答案 B

解析 由图可知,滑坡频率与降水量变化有明显的相关性。

夏季降水多,滑坡频率大,故该地区滑坡多发的主要原因是夏季降水多。

6.[考向 自然灾害多发的原因]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岸滑坡几率增大,主要是因为水库水体的(  )

A.流速减小B.流速加大

C.水位涨落D.水位稳定

答案 C

解析 水库建成后,水流速度比较稳定,但由于水库水位在不同时期有明显的涨落变化,库岸滑坡几率增大。

[2016·全国卷Ⅱ]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东北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

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

据此完成第7题。

7.[考向 自然灾害加剧的原因]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  )

A.蒸腾加剧B.低温更低

C.降雪期推后D.太阳辐射减弱

答案 C

解析 全球气候变暖,使蒸腾加剧,但与冻害关系不大,故A项错误;冻害是气温下降到0℃以下时出现的对农作物的伤害,低温更低,不一定使冻害加剧,故B项错误;全球气候变暖,生物生长旺盛,雪期缩短并延迟,气温降到0℃以下,没有积雪覆盖而使冻害加剧,故C项正确;气候变暖,太阳辐射不一定会减弱,故D项错误。

[强素养—争夺分水岭]

[2017·邯郸质检]读世界六种主要能源消耗比重变化图,完成8~9题。

8.[考向 自然资源]图中曲线4表示的能源种类是(  )

A.天然气B.水能

C.核能D.其他可再生能源

答案 B

解析 当前就全世界而言,石油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占第一位,所占比例正在缓慢下降;煤炭占第二位,其所占比例也在下降;目前天然气占第三位,所占比例持续上升,前景良好,对应曲线3。

核能开发最晚,应该对应曲线6。

水能开发比较平稳,对应曲线4。

9.[考向 自然资源的利用]据图,从现在到2035年(  )

A.煤炭消耗量下降

B.新能源比重超过常规能源

C.水能消耗持续增长

D.曲线3表示其他可再生能源

答案 C

解析 本题要注意一点,就是比例与消费总量的关系。

随着经济发展,世界对能源需求量增加,所以虽然某些能源比例下降,但整体消费量却在增加。

故从图中信息状况可知,曲线4(为水能)虽然比例增长不大,但其消耗量在持续增加,C项正确。

我国许多聚落名称体现了所处自然环境的特点。

黄土高原地区有些聚落名为“××川”。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

川地是山间或河流两边的平坦低洼的土地。

据此完成10~11题。

10.[考向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为趋利避害,这些以“川”为名的聚落选址宜(  )

A.紧邻河岸以方便取水

B.接近坡地中部以方便耕作

C.靠近坡地上部以防洪水

D.远离陡坡以避崩塌、滑坡

答案 D

解析 川地是山间或河流两边的平坦低洼的土地,所以紧邻河岸容易遭受洪水的影响;黄土高原坡地水土流失严重,坡地中部和上部均不适合聚落的分布;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多暴雨、植被破坏严重,陡坡易发生崩塌、滑坡,聚落选址时应避开。

11.[考向 影响聚落发展规模的因素]在农业社会,决定这些聚落发展规模的主导条件是(  )

A.河流水量B.土壤肥力

C.川地面积D.林木蓄积量

答案 C

解析 在农业文明阶段,人类以种植和养殖为主,主要依靠土地而生存,土地是人类最重要的财产和生产资料。

所以决定这些聚落发展规模的主导条件是川地面积。

黄土高原川地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较充足,利于人类生活和农业生产,成为聚落的主要分布区。

[2018·太原模拟]当地时间2016年10月初,飓风“马修”横扫加勒比地区,造成拉丁美洲贫穷国家海地近900人遇难,8日飓风沿着美国东南沿海缓慢向北移动,虽势力不断减弱,但仍给美国多地带来恶劣天气。

下图是“马修”移动路径示意图。

读图,完成12~13题。

12.[考向 自然灾害的危害]海地因飓风重创而死亡人数较多的主要原因是(  )

A.受灾地区广,持续时间长

B.位于飓风中心,风力强劲

C.建筑质量差,应急预案不完善

D.地势起伏大,次生灾害严重

答案 C

解析 据题干信息“拉丁美洲贫穷国家海地”可知,海地经济发展水平低,建筑质量差,应急预案不完善,导致死亡人数较多。

13.[考向 自然灾害]飓风北移期间势力不断减弱,是因为(  )

A.受暖流影响,气温升高B.植被覆盖好,风速降低

C.海岸线曲折,拦截飓风D.向高纬运动,气温下降

答案 D

解析 据飓风的移动路径可知,飓风北移,纬度增高,气温降低,进而导致飓风的势力不断减弱。

[2017·安师大附中检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地球在距今约22亿年到1万年间的漫长地质年代里经历了三次大冰期,大冰期之间为间冰期。

读图,完成14~16题。

14.[考向 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图中甲、乙两时间段,气温变化率(  )

A.甲大于乙B.甲小于乙

C.甲等于乙D.不能判断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甲、乙两时间段气温均大致升高5℃,但是甲时间段气温升高约5℃经历的时间明显长于乙时间段的,所以甲时间段气温变化率明显小于乙时间段的。

15.[考向 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的原因]导致地质时期全球气温反复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

①毁林开荒 ②太阳活动 ③燃烧化石燃料

④火山喷发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 D

解析 地质时期全球气温变化不受人类活动影响,故①③错误;该时期,全球气温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原因,即②④正确。

16.[考向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对冻土界线变动的影响,正确的是(  )

A.使冻土界线向北移B.使冻土界线向南移

C.山区冻土界线上移D.山区冻土界线下移

答案 C

解析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南半球冻土界线向南移动,北半球冻土界线向北移动;山区由于气温升高,冻土界线向上移动。

[2017·浙江余姚中学模拟]读我国巢湖流域古代聚落遗址分布示意图。

回答17~18题。

17.[考向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图示聚落遗址主要分布在(  )

A.海拔较高的地区B.河流中下游地区

C.山麓冲积扇地区D.地形平坦地区

答案 D

解析 结合图中等高线可知,图中总体海拔较低,大部分地区海拔在50米以下,图中聚落遗址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势较低地区,且等高线比较稀疏,说明分布地区地形平坦。

综上所述,选D项。

18.[考向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冬季,巢湖水域面积减少最大的部分可能位于(  )

A.西北面B.西南面C.东北面D.东南面

答案 B

解析 由图中聚落遗址分布来看,西南方聚落较多,等高线稀疏,地形平坦,所以西南方向冬季水面减少最大。

综上所述,选B项。

[提智能—勇攀最高峰]

[2017·天津高考]读图文材料,回答第19题。

全球变暖相关数据变化趋势示意图

 

全球变暖导致的环境变化越来越引人关注。

地理小组的学生将图中近十几年来(阴影所示)相关数据的变化趋势与以前进行了比较。

19.[考向 近现代的气候变化]学生经比较后得出的结论,与图中所示信息相符的是(  )

A.海洋表面增温趋缓,海平面减速上升

B.地球表面增温趋缓,海平面仍在上升

C.火山喷发频率增加,海平面加速上升

D.800米以下海洋储热量增加,海平面减速上升

答案 B

解析 分析海面、陆面温度变化曲线,可以得出海洋和陆地表面增温都趋缓,故地球表面增温趋缓;海平面仍在上升,但不是减速上升;据图无法得出“火山喷发频率增加”。

所以B项正确。

[2017·全国卷Ⅲ]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但在不同的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

下图示意长江口附近海域某年8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

据此完成20~22题。

20.[考向 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  )

A.递减B.先减后增

C.先增后减D.递增

答案 D

解析 读图可知,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递增,D项正确。

21.[考向 影响自然资源分布的因素]导致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水体营养盐B.太阳辐射

C.水体含沙量D.洋流流向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由于夏季是汛期,长江径流量大,在河口附近,由于泥沙含量大,河水浑浊,光线较差,导致浮游植物密度越接近岸边,浮游植物密度越小。

C项正确。

22.[考向 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与夏季相比,冬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  )

A.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B.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C.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D.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答案 A

解析 长江主要的补给类型为雨水补给。

夏季流域内降水丰富、水温较高、光照较强、营养盐丰富,冬季反之,故与夏季相比,图示海域冬季浮游植物总数量减少。

冬季河流流量小,高峰值向陆地方向移动,A项正确。

(共4题,共56分)

[夯基础—确保大本营]

2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16分)

随着极端天气的频发,人们对气候变化的趋势和影响也越来越关心。

据专家分析和预测:

我国北方地区在过去的50年增温较为明显;近50年来,西部地区降水增加,东部地区频繁出现南涝北旱;我国平均年降水量可能比20世纪略有增加;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次和强度变化将更明显;农作物受旱面积和粮食产量波动将加大。

下图为我国1970~2001年气温变化图。

(1)读图可知,我国气温变化呈现出什么规律?

(2分)

(2)请从气候变化的角度,推测我国河西走廊的粮食产量将如何变化?

试说明理由。

(5分)

(3)气候变暖可能会给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带来哪些影响?

(5分)

(4)全球气温升高与CO2等温室气体的增加有关,可采用哪些措施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4分)

答案 

(1)我国年平均气温大致呈上升趋势,冬季平均气温上升尤为明显。

(2)粮食产量会增加。

原因:

我国西部地区的降水有所增加,会缓解河西走廊的干旱状况;气温明显升高,热量更加充足,有利于粮食产量增加。

(3)海水入侵,淹没沿海低地;风暴潮加剧,海岸侵蚀加剧;陆地污水排放受阻;土地盐碱化加剧;港口、航道的功能受影响等。

(4)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增加清洁能源(水能、太阳能、风能、核能等)的消费比重;淘汰落后设备,提高生产技术,改进工艺流程,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使用能源。

解析 第

(1)题,从图中提取信息,从年平均气温与冬季平均气温两方面阐述即可。

(2)题,河西走廊的水源主要是冰雪融水,由材料可知,近50年来西部地区降水增加,热量更加充足,所以粮食会增产。

第(3)题,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土地盐碱化加剧,风暴潮加剧。

另外,它还会影响到沿海港口的航运等。

第(4)题,从节能、减排、降耗等角度回答即可。

[强素养—争夺分水岭]

24.台湾岛修建的铁路是环岛铁路,没有直接联系东西部的横向铁路。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4分)

(1)据图思考,这样选择线路主要是考虑了哪种因素对铁路建设的影响?

(2分)

(2)地形是交通线路分布的决定性因素吗?

(4分)

(3)在山区为什么优先发展公路运输?

(4分)

(4)山区公路必须沿等高线修建,此说法正确吗?

(4分)

答案 

(1)地形因素。

(2)地形因素对交通线路的走向、施工难度、投资等方面影响很大。

但在现代社会中,决定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是社会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发展、城市和人口的分布等。

特别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能够克服不利的地形条件,使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建设不再起决定性作用。

(3)山区地势起伏大,地形复杂,而修建铁路对地形的要求较高,且在山区修建铁路的工程量和工程造价都比修建公路高,故在山区优先发展公路运输。

(4)不正确。

虽然山区地形崎岖,地势起伏较大,在多数情况下,为降低难度,减小成本,公路都是沿等高线修建的。

但公路的修建要受多种因素(如长度、地质状况等)的制约,不一定必须沿等高线修建,而是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提出多种方案,从中选取最优方案。

解析 影响交通运输线建设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经济因素,但在选线时应尽可能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不利的自然条件。

由图中信息可知,台湾岛东部分布着东北一西南走向的台湾山脉,阻挡了东西方向的交通,因此沿岛屿四周狭小平原修建铁路比较方便。

修建铁路对地面平坦程度的要求比公路高,工程量和造价也较公路高,所以山区应优先发展公路运输。

铁路、公路线的修建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果单纯从地形角度考虑,一般沿等高线分布较为有利,但多数情况下还要考虑长度、地质、河流以及城镇分布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不一定必须要沿等高线修建。

25.土地是财富之母。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14分)

建成区是城市发展的基础用地之一,它通常指市区集中连片部分及分散在近郊与城市有密切联系、具有基本完善的市政公用设施的城市用地。

建成区标志着城市不同发展时期建设用地状况的规模和大小。

下图表示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主体岛屿城区的扩展情况,图中阴影表示建成区范围。

该岛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单位:

km2)

土地利用类型

1973年

2007年

林地

51

26

耕地

50

11

淡水区域

6

5

滩涂

5

3

建设用地

11

97

总面积

123

142

(1)概述该岛1973~2007年建成区的变化特点以及海岸线形态变化的主要原因。

(2分)

(2)城市建设挤占其他类型的土地是城市扩张的结果。

根据所提供的信息,分析该岛2007年与1973年相比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特点。

(3分)

(3)判断甲地区的地形类型,说明判断依据。

(3分)

(4)分析该城市计划在岛屿上建风力发电站的主要原因。

(6分)

答案 

(1)建成区面积逐步增大。

原因:

填海造陆。

(2)林地、耕地面积、淡水区域、滩涂呈减少的趋势。

(3)甲地区多为低矮山地丘陵;从建成区占该岛各高程土地面积比例来看,甲地区海拔多为300~500m,故判断为低矮山地丘陵。

(4)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风力充足;经济发达,可以承受风力发电的成本;煤炭、石油等矿物能源缺乏,而市场需求量大;减少污染和对环境的破坏等。

解析 第

(1)题,建成区面积明显增大,海岸线变得圆滑平直,部分新建城区出现在以前的海洋区域。

(2)题,通过表格逐项对比即可得出答案。

第(3)题,岛屿城区扩展过程示意图显示甲地区1973~2007年没有城区出现,曲线图显示300~500m间城区比例始终为0。

第(4)题,风电开发除有丰富风能资源外,还需考虑投入能力、市场需求、环境影响等。

[提智能—勇攀最高峰]

2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2分)

材料一 淮河是我国南、北方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它发源于河南省,在江苏省北部注入洪泽湖,大部分经高邮湖流入长江,少部分经苏北灌溉总渠流入黄海。

淮河全长约1000千米,流域面积为26.9万平方千米。

材料二 下图为淮河流域图。

(1)在图中补画淮河流域的北部界线。

(2分)

(2)试从淮河流域的位置、水系特点、流域状况、人类活动等方面分析淮河流域涝灾频发的原因。

(6分)

(3)试提出治理淮河水患的措施。

(4分)

答案 

(1)画图略。

(提示:

沿北侧支流源头,紧靠黄河下游干流南侧画出界线)

(2)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降水具有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和降水时间长、强度大的双重性;淮河流域支流众多,中游河道弯曲,且下游无天然入海口;流域内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流域内农业等活动对植被破坏,加之围湖造田使流域调蓄能力下降。

(3)修建水库;利用中下游洼地修建蓄洪、分洪工程;加固堤防;开挖入海新河;退耕还湖等。

解析 第

(1)题,沿北侧支流源头,紧靠黄河下游干流南侧画出界线。

(2)题,在位置上,淮河流域具有明显的过渡性,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在水系上,支流多,下游无天然入海口;流域内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且农业活动对植被的破坏及围湖造田,使流域调蓄能力下降。

第(3)题,治理措施一方面要建蓄洪、分洪工程;另一方面要加固堤防,开挖入海新河;同时还要退耕还湖。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物植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