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广东卷.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769408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3.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广东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广东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广东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广东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广东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广东卷.docx

《高考语文广东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广东卷.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广东卷.docx

高考语文广东卷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独题详解

试卷类型:

A

语文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3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A.禅让阐明嬗变煽风点火潸然泪下

B.庇荫纰漏毗连筚路蓝缕蚍蜉撼树

C.侍奉对峙吞噬恃才傲物舐犊情深

D.湍流祥瑞揣摩惴惴不安气喘吁吁

1.答案:

D项读音都不相同。

A.禅(shàn)阐(chǎn)嬗(shàn)煽(shan)潸(shān);

B.庇(bì)纰(pī)毗(pí)筚(bì)蚍(pí);

C.侍(shì)峙(zhì)噬(shì)恃(shì)舐(shì);

D.湍(tuān)瑞(ruì)揣(chuǎi)惴(zhuì)喘(chuǎn)。

【解析】第1题重点考查对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正确识记,即辨识词语中误读的字音。

能力层级为A级。

内容重点是辨识多音形似字读音的出现。

一方面试题选择的异形汉字都是比较常用的;另一方面试题避免多音字或生僻字读音的出现。

平时要花大气力进行积累、比较,不断矫正易错的读音。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竣工缜密水蒸气寸草春晖漫山遍野

B.沧桑销蚀势利眼卑恭屈膝瑕不掩瑜

C.犒赏装帧水龙头纷至沓来民生凋蔽

D.毕竟旋律侯车室摩拳擦掌天崩地坼

2.答案:

A项没有错别字。

B.卑恭屈膝――卑躬屈膝;

C.民生凋蔽――民生凋敝;

D.侯车室――候车室。

【解析】重点考查对现代汉语字形的正确识记,即辨识词语中出现的错别字。

能力层级为A级。

有的是同音错误。

如B和C,有的是音形相近错误,如D,考生要排除这样的一些干扰。

又有些词语看似有误,实际并没有错别字。

平时要注意同音字、形似字、音义近似字的分类辨识与比较记忆,解题时要调动有关知识,全面思考,认真分析,同音辨字,据音辨形,以义为纲,据义辨形。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我们来到了实习工厂,厂领导和工人们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早已做了周密安排,他们对我们的关心真是无所不至。

B.在利己主义者看来,没有谁不为自己;在他们心目中,现实生活中大量涌现出舍己为人、公而忘私的新人、新事,是不堪设想的。

C.在学习、工作中,人总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碰到问题多向别人请教,这样才会有进步,俗话说得好,众人拾柴火焰高。

D.我们对秦陵开展现代意义上的考古调查已有四十多年,多次震惊中外的考古大发现,只是冰山一角,大量珍宝还深藏地下。

3.答案:

D项成语使用正确。

A.“无所不至”:

没有不达到的地方。

现多形容坏人到处干坏事或所有的坏事都做到了。

含贬义。

用来形容对人的关心,用错了,应改为“无微不至”B.“不堪设想”:

指预料将来的结果很坏或很危险。

形容新人、新事不恰当;C“众人拾柴火焰高”:

比喻大家一起动手力量大;与语意不合。

D冰山一角:

“冰山”原比喻不能长久依赖的靠山。

现在多用作“事物暴露出来的部分”。

含有所暴露出来的部分只是事物的一小部分的意思。

【解析】重点考查考生正确使用熟语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D级。

成语“无所不至”“不堪设想”的不恰当之处还不完全在成语本身。

因为根据词典释义的理解,“不堪设想”的意思就是“对未来情况不能想象或指预料事情会发展到很坏的地步”,用来说“大量涌现出舍己为人、公而忘私的新人、新事”,显然不合适。

“无所不至”指没有不到的地方,也指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两个意思都不符合语意。

需要说明的是,回答这种题目需要考生对词语(包括成语)的意思有比较精确的把握,不能“不求甚解”。

高考熟语(成语)的错误项设置主要有张冠李戴、褒贬混淆、望文生义、语境不合、自相矛盾等几种类型,解题时看熟语的意思和用法在句中是否犯上述毛病,但前提是熟悉这个熟语的本来义、比喻义和引申义。

考生必须注重平时的积累和运用。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看完那部电视剧后,除了荧屏上活跃着的那些人物给我留下的印象之外,我仿佛还感到了一个没有出场的人物,那就是作者自己。

B.工厂实行了生产责任制以后,效率有了显著的提高,每月废品由原先一千只下降到一百只,废品率下降了九倍。

C.各级财政部门要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特别是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的管理上,要做到心中有数,全盘考虑,周密安排。

D.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培养人才的工作,另一方面要把现有的中年知识分子用好,把他们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4答案:

D项没有语病。

A.“看完那部电视剧后”不妥帖,应该是“看完那部电视剧”或“在看完那部电视剧后”;“感到”与“人物”搭配不当,应改为“感到了一个人物没有出场”B.“下降了九倍”搭配不当,下降和倍数,不能搭配。

C.成分残缺,“特别是……管理上”一分句中,在“特别是”后加上“在”,使构成“在……上”的介宾短语;或把“上”字去掉。

【解析】这道题重点考查考生辨析病句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D级。

要熟练掌握考纲规定的六种病句类型:

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解题时先要整体阅读,提取主干,再找枝叶,然后分析语意,正确判断。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在西方经济学中,古典自由主义对效率的论证单纯而彻底,这是因为它的论证不考虑生产以外的其他因素。

古典自由主义效率论证的理论认为,效率主要来自市场的自由竞争,受其代表人物亚当·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的支配。

它假定人是利己的,在竞争中要追求直接的自我利益的最大化,古典自由主义者称这为个人经济理性。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就说,财富来源于人们竞争性的劳动。

人们之所以不遗余力去追求财富,是国为个人行为的基本动机是追求自己的生存与发展,使自己拥有的资源得到最大化的扩张,所以根本不需要国家或者法律来操心人们的经济事务。

只要不约束人们的行为动机和利益追求,那么市场自然就会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每个人肯定会把自己寻求财富和利益的行为发挥到极致,使之尽可能符合经济理性和要求。

不过,古典自由主义对效率的论证有很大的欠缺。

因为它只关注效率的生产性和积累性方面,它只考虑到个人的求利行为动机及其经济理性化程度,没有充分地考虑到其他可能影响人们行为的动机因素(如追求社会荣誉)或环境因素(如社会政策)。

此外,在许多情况下,个人行为的经济理性并不能自然导致整个社会行为的经济合理性。

事实可能恰恰相反,如果每一个人都按个人的经济理性从事市场经济活动,它的结果很可能是集体的或整个社会的经济行为的非理性或无理性。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生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就说明了这一点。

当时许多产品卖不出去,以致发生将生产出来的牛奶倒进大海这类事件。

事实上,这并不是因为整个社会的经济繁荣导致了商品的绝对过剩,而是由于整个社会的经济无序导致了市场萧条的恶果。

这种经济无序状态来自于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的非理性。

所谓个人的经济理性是以自我目的为核心来推理、论证的。

这种个人的经济理性就个人的人生哲学来说可能是合理的,但对整个社会来说却未必合理。

可见,古典自由主义对效率的论证没有考虑生产以外的其他的因素,无法提供一种完备而有效的经济效率论证体系。

还值得一提的是,古典自由主义不但假定人是自私的,而且也假定自然世界的物质资源是无阻可用的。

对资源有限性事实的忽略,导致近现代世界经济发展付出了过于高昂的生态环境代价,也是造成现代生态危机和能源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

5.下列不属于“古典自由主义”观点的一项是

A.人具有利己的本性,在竞争中追求的是自我利益的最大化。

B.个人行为的基本动机是追求生存与发展,所以人们才不遗余力地追求财富。

C.个人经济理性以自我目的为核心,这从个人人生哲学来说可能是合理的,但对整个社会来说却未必合理。

D.个人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中能使市场的资源配置自然地达到最佳,每个人的经济行为都会最大限度的符合经济理性的要求。

5.答案C

这道题的题干问题是,不属于“古典自由主义”观点,从第二段开头“不过,古典自由主义对效率的论证有很大的缺陷。

”可以推断C项的观点是对“古典自由主义”观点的评价,不是属于“古典自由主义”观点。

C项阐述了“个人经济”和“人生哲学”、“社会”之间的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B级。

理解词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

准确地理解词语的含义,是阅读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志。

说明文的阅读要根据题干(不属于“古典自由主义”观点),准确找出信息区域,把复杂信息分成几个方面提取、梳理并整合,找出与原文有出入的地方。

6.下列理解与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典自由主义鼓励个人财富的扩张,不主张国家或法律干预个人事务。

B.亚当·斯密认为“看不见的手”推动着人们通过竞争性的劳动追求自我利益,并使市场资源配置调整到最佳。

C.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世界性经济危机说明,个人经济行为的非理性会导致市场萧条的恶果。

D.古典自由主义论证效率时所不考虑的生产以外的因素,包括个人追求私利和社会荣誉的行为动机及其理性化的程度等方面。

6.答案:

B项正确。

A项是对第一段中的“人们之所以不遗余力……人们的经济事务”的断章取义,不正确。

C项“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是说明“如果每一个人都按个人的经济理性从事市场经济活动,它的结果很可能是集体的或整个社会的经济行为的非理性或无理性”,不是证明“个人经济行为的非理性会导致市场萧条的恶果”,因而错误。

“导致市场萧条的恶果”是因为“整个社会的经济无序”。

D项依据第二段“因为它只关心效率的生产性和积累性方面,它只考虑到个人的求利行为动机及其经济理性化程度,没有充分地考虑到其他可能影响人们行为的动机因素(如追求社会名誉)或环境因素(如社会政策)。

”来判断。

【解析】这道题考查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C级。

解答这样的题目,必须在阅读时把注意力放到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上。

了解文中的基本概念和涉及的有关知识,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释,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的关键语句等。

还要理解出题人的意图。

7.根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每个人都按个人经济理性从事市场经济活动,所以社会经济的无序竞争导致了商品的绝对过剩。

B.古典自由主义的效率理论建立在人是自私的、物质资源是无限可用的假定基础上,所以它直接导致了现代生态危机和能源危机。

C.个人行为的经济理性并不能自然导致整个社会行为的经济合理性,所以个人对财富的追求也不能使社会财富增加。

D.尽管古典自由主义的效率论证体系有欠缺,但所主经的个人经济理性对提高效率还是有作用的。

7.答案:

D

A项的表述是因果关系,太绝对化。

而原文中“如果每一个人都按个人的经济理性从事市场经济活动,它的结果很可能是集体的或整个社会的经济行为的非理性或无理性。

”是假设关系。

B项的“直接”不合原文表述。

C项“个人对财富的追求也不能使社会财富增加”的说法太绝对。

【解析】这道题重点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C级。

考查考生是否真正读懂了原文隐含的意思。

这种题目错误类型大多是因果倒置、强加因果、无中生有、夸大其辞、曲解原文等。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杜环,字叔循。

其先庐陵人,侍父一元游宦江东,遂家金陵。

环尤好学,工书,重然诺,好周人急。

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家破。

其母张氏年六十余,哭九江城下,无所归。

有识允恭者,怜其老,告之曰:

“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

盍往依之?

”母如其言,附舟诣谭。

谭谢不纳,母大困,从人至金陵,因访一元家所在,问:

“一元今无恙否?

”道上人对曰:

“一元死已久,惟子环存,其家直鹭洲坊中。

母服破衣,雨行至环家。

环方对客坐,见母,大惊,因问曰:

“母非常夫人乎?

何为而至于此?

”母泣告以故。

环亦泣,扶就座,拜之,复呼妻子出拜。

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

母问其平生所亲厚故人及幼子伯章。

环知故人无在者,不足付,又不知伯章存亡,姑慰之曰:

“天方雨,雨止为母访之。

苟无人事母,环虽贫,独不能奉母乎?

愿母无他思。

”母见环家贫,雨止,坚欲出问他故人。

环令媵女从其行。

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

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

自环以下,皆以母事之。

越十年,环异地逢其子伯章,泣谓之曰:

“太夫人在环家,日夜念少子成疾,不可不早往见。

”伯章若无所闻,第曰:

“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

”环归半岁,伯章来。

母少子,相持大哭。

既而伯章见母老,恐不能行,竟绐以他事辞去,不复顾。

环奉母弥谨。

然母愈念伯章,疾顿加。

后三年,遂卒。

环具棺椁殓殡之礼,买地城南钟家山葬之,岁时常祭其墓云。

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了哉

(选自明·宋濂《杜环小传》,有改动)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然诺,好周人急救济

B.母如其言,附舟诣谭往见

C.谭谢不纳,母大困道歉

D.奉糜食母,抱衾寝母给……吃

8.C谢:

谢绝。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文言实词词义的掌握。

能力层级为B级。

要读懂浅易的文言文,就是朗读,积累和领悟。

特别是要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有关文言实词的知识,锻炼从同一实词的若干义项中挑选它在上下文语境中应取义项的能力。

本题的“谢”字结合上下文语境来分析,解释成“道歉”是讲不通的。

此外,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同形异义、一词多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现象。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9.答案:

B项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

A.以:

用、拿,作介词。

B.第一个“因”是“于是、就”之意;第二个“因”的意思是“经过、通过”,作介词。

C.乃:

才。

D.为:

给、替,介词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

能力层级为B级。

这道题采用考查文言虚词畀同的方式,把考生在中学学过的知识与现在需要辨析的词语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用来比较的八个例句中,除原文外,其余四个全部选自中学课本。

这样做便于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我们要熟练掌握考纲规定的18个虚词,多做练习,做到熟能生巧。

10.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式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A.君何以知燕王B.夫子何哂由也

C.夫晋,何厌之有D.何故而至此

10.答案A。

例句与A项都是倒装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

B句没有倒装,C句中由“何厌之有”构成宾语前置,是动词宾语前置,“之”帮助宾语前置

D中没有倒装。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掌握文言句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这样的考法以前很少,这也是本卷的创新点。

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是高中学生必备的一种能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都是考查的重点,这也要求考生平时多加积累,多加训练,提升辨析能力。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允恭之母张氏因突然变故而无家可归,只好投奔故旧,但是未被谭敬先接纳,万般无奈之下,找到了故人之子杜环。

B.杜环见到张氏,深感惊讶,随即殷勤接待张氏。

他和家人都像对待母亲一样服侍张氏,使张氏在杜家无忧无虑地度过了晚年。

C.常伯章担心母亲年老不能走远路,竟然找了个借口来欺骗母亲,丢下她不管,离开了杜家。

D.作者被杜环关爱他人、善始善终的事迹所感动,因而撰文予以表彰,并在文中一再用对比手法表现杜环重情重义的高尚情操

11答案B

“无忧无虑地度过晚年”错误。

文中有“……日夜念少子成疾”“然母愈念伯章,疾顿加,后三年卒。

”说明常母在杜环家的晚年并非无忧无虑。

【解析】这道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C级。

该题首先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分为若干方面,然后选取其中较为重要的切入点进行概括分析。

从阅读材料着眼,要求考生能够读懂全文,避免在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上出现错误。

这类试题的错误项,常常是在大体正确的文意概括与分析之中,夹杂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要求考生能够正确识别。

【参考译文】

杜环,字叔循。

祖先是庐陵人,他陪从父亲杜一元远游做官到江东,于是就在金陵定居。

杜环特别好学,擅长书法,很守信用,喜欢去救济别人的急难。

杜环父亲的朋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在九江,家庭破败。

常母张氏六十多岁,在九江城下痛哭,无家可归。

有认识常允恭的人,可怜常母年纪老迈,就告诉她说:

“现在的安庆太守谭敬先,不正是常允恭的朋友吗?

何不前去投靠他?

”常母照那人的话去做,搭船去见谭敬先。

谭却谢绝而不肯接纳。

常母处境大为困窘,随人到金陵,于是就向人打听杜一元家在那里,问:

“杜一元现在可安好吗?

”路上的人回答她说:

“杜一元已经死很久了,只有他儿子杜环还活着,他家就在鹭洲坊里头。

常母穿着破烂的衣服,淋着雨走到杜环家里。

杜环正与宾客对坐,当她看到常母,大为吃惊,于是就问她说:

“您不是常夫人吗?

做什么来到这里呢?

”常母哭着告诉杜环原因。

杜环听得也哭了,扶着常母坐下,向她行拜礼,又把妻子叫出来拜见她。

环妻马氏脱下衣服让常母更换淋湿的衣服,拿出粥给常母吃,又抱出棉被让常母睡觉。

常母问起允恭这一生所亲近、交情深厚的老朋友近况,也问起她的小儿子常伯章的情况。

杜环知道常允恭的老朋友没有一个在这儿,(常母)不能够托付给他们,又不知道常伯章是死是活,就姑且安慰她说:

“现在正在下雨,等雨停了后,我再替您老人家去找找他们吧!

如果真没有人侍奉您老人家的话,我杜环虽然贫穷,难道就不能侍奉您老人家吗?

希望您老人家不要多想了。

”常母看杜环家境贫穷,雨停后,就坚决要出去寻找常允恭其他的老朋友。

杜环就叫丫环跟着她。

到了傍晚,常母果然没找到任何朋友而回来了,这才安定下来。

杜环买了些布帛,叫妻子替常母缝制衣裳。

从杜环往下,全家人都把常母当母亲侍奉。

过了十年,杜环在外地遇到了常母的小儿子常伯章,哭着对他说:

“太夫人在我家里,因为日夜思念着你而生病了,你真应该早点儿去看看她老人家啊!

”常伯章好像没有听到一样,只说:

“我也知道这件事情,只是路途遥远不能去啊。

”杜环回家半年后,常伯章才来。

常母看到了小儿子,两人抱在一起痛哭了起来。

后来,常伯章看母亲年纪老迈,怕她无法远行,竞然拿其他事情欺骗常母就走掉了,再也没有回来看她了。

杜环更加谨慎地侍奉常母,然而常母更加想念小儿子伯章,病情突然加重了。

三年之后就过世了。

杜环替她准备了棺木,举行入殓安葬的礼仪,在城南钟家山买块地安葬她,逢年过节常去那儿扫墓、祭拜。

史官说:

“和朋友交往的道理真是难啊!

”人们在意气相投的时候,常常拿自已的生命来作保证,好像世界上没有什么困难的事情。

可是到了事态变化、形势窘迫的时候,根本无法实践他们的诺言,背弃离开对方,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啊!

更何况是在朋友已经死亡了之后,而能够俸养他的亲人呢?

我观察杜环的事迹,即便是古代所称赞的忠义烈士也比不上他啊,世俗常常说今人不如古人,这不也是冤屈了全天下的士人了吧!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117分)

四、(21分)

12.断句和翻译。

(9分)

(1)用“/”给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

(3分)

12.

(1)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人哉

(2)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

①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

盍往依之?

②伯章若无所闻,第曰:

“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

译文:

①现在的安庆太守谭敬先,不正是常允恭的朋友吗?

何不前去投靠他?

②常伯章好像没有听到一样,只是说:

“我也知道这件事情,只是路途遥远不能去啊。

【解析】文言文断句和翻译是考查考生文言文阅读综合能力的方式。

采用主观题的方式考查文言文翻译要求做到信、迭、雅,即准确无误,通畅顺达,自然得体。

必须熟练掌握一定量的实词、虚词和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语法现象。

1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江,远帆片片点归艭①。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

①艭:

小船。

②海幢,即海幢寺

(1)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

请分别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

(3分)

(2)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

(3分)

13.参考答案:

(1)归艘、钟声从“晚”的角度来体现,远帆、江、青山、老鹤从“望”的角度来体现。

不仅写出题目中“望”字的内容,而且还暗示出“晚”的含义,并反衬出粤秀峰的高大。

(2)一个“带”字,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老鹤”人的动作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声到海幢,使画面具有动感。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古诗鉴赏考查的重点在于语言品味、形象把握、意象理解、意境分析、技巧鉴赏、思想情感的把握等几个方面,平时阅读诗歌,应注意积累典故与常见意象的含义,掌握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体会不同作者或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的风格特点。

解题时按照读一理一审一写四个步骤准确作答。

审读的时候要充分利用注释,整体感知,然后从内容和手法两方面理清主要知识点。

“审”就是根据题目要求,筛选有效信息,调动相关积累。

答题时要结合要求,条分缕析,重点突出。

(1)“山外江”说明夕阳西下,时已傍晚,“远帆片片”远处江面上点缀着扬帆归航的渔船,是望之景。

(2)“带”是拟人的手法,又使人展开想象,语言形象生动,意境耐人寻味。

附:

诗词鉴赏材料: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

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江,远帆片片点归艘。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

粤秀峰,即越秀山,在今广州市区北部越秀公园内。

谭敬昭与诗友黄香石(黄培芳,字香石,与谭敬昭、张维屏合称粤东三子)等登上越秀山顶,在暮色中极目远眺,只觉得襟怀萧爽,遐想联翩。

这首七绝,以爽利的语言、明快的调子,抒写出诗人对羊城江山愉悦的感受。

第一句写青翠苍郁的越秀山,矗立在珠江之上;烟波浩渺的珠江,横流在越秀山之外,山水相得,如诗如画,极富情趣。

“远帆”句进一步写在山上向江面眺望所见:

远处江面上点缀着扬帆归航的渔船。

这幅远景的描摹,视角宽大,视野开阔,不仅写出题目中“望”字的内容,而且还暗示出“晚”的含义,并反衬出粤秀峰的高大。

仅就山和江本身写,只写出了“晚望”的静态,表达不出羊城暮景空灵生动的神韵。

“横空老鹤南飞去”这个场景有时态,有动感,与上两句所写景物动静不同,相映成趣,且能牵引诗情。

谭敬昭笔下“老鹤”正是触发诗人灵感、赋予全诗活力的一个契机。

灵感既发,诗人吟出最耐人玩赏的一句:

“带得钟声到海幢”。

海幢即海幢寺,在珠江南岸,与北岸的越秀山遥遥相对。

老鹤自北向南腾起飞去,方向恰好是海幢寺,诗人相信它能把山上钟声带往海幢寺去。

说“带得”,是一种拟人的手法,把看不见的音波当作看得见的动作写,把想象中的意念当作事实上的存在写,使画面具有动感,造就一种出人意外、耐人寻味的效果。

这四句诗用墨不多,但四句之间,起承转合,条理俨然。

第一句起得别致,第二句承得巧妙,第三句转得突兀,第四句合得隽永,传神地写出了粤秀峰晚望的清新隽逸的特色。

14.补写出下列名篇空缺的部分,并写出相关作家的诗文篇名。

(两题任选一题)(6分)

(1)①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

,。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

②写出杜甫“三吏”、“三别”中两篇作品的名称。

(2)①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②写出柳宗元两篇散文作品的名称。

14.答案示例:

(1)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