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平时作业1234.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66008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经济学平时作业123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区域经济学平时作业123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区域经济学平时作业123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区域经济学平时作业123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区域经济学平时作业123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区域经济学平时作业1234.docx

《区域经济学平时作业123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经济学平时作业1234.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区域经济学平时作业1234.docx

区域经济学平时作业1234

区域经济学平时作业1

1、填空题

1、区域开发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

2、区域经济学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艾萨德和胡佛对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作出了突出贡献。

3、我国区域经济学界一般主张将区域经济学划分为三大部分即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关系和区域经济政策。

4、自然资源的特点有稀缺性和区域性。

5、区域经济资源包括资金、劳动力、技术和区位资源。

6、人才与文化成为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这是知识经济的特点,也使人力资源成为区域经济的主要来源。

7、在区域经济的环境条件中,制度环境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与自然资源环境、人力资源环境一起,构成了区域经济发展所必备的三大环境。

8、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中心是产权安排和交易成本,其特点是产权安排的区域合理化和交易成本的区域最小化。

9、按照经济学新古典模型分析,区域经济的生产要素是资本、劳动力和技术。

10、区域开发包括开发模式构建、产业部门更替和产业部门间转移三部分。

二、名词解释

1、区域经济学

答: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即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2、区域经济增长

答:

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用货币形式表示,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用实物形式来表示,就是各种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

3、区域开发

答:

一般指对具有某种或某几种资源的区域进行的开发及在这个基础上的经济发展。

属于区域发展早期阶段的过程。

4、区域产业结构

答:

特定区域内各经济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

3、简答题

1、目前中国区域经济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答:

(一)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包括:

1、理论经济学的路径。

2、应用经济学的路径。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和制度创新

(三)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关系

(四)区域经济政策

(五)区域开发

2、区域经济的制度环境由哪些要素构成?

答:

在区域经济的环境条件中,制度环境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与自然资源环境、人力资源环境一起,构成了区域经济发展所必备的三大环境。

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构成:

在主流经济学的分析当中,制度已经成为经济分析必不可少的要素,也正因为如此,制度经济学才能在经济学的殿堂中占有重要位置。

1、制度环境中的产权2、制度环境中的组织

4、论诉题

1、联系实际谈谈中国区域资源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时什么?

答:

一、中国人口、资源和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中国的人口、资源基本观念

中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生物品种繁多、资源类型丰富,其绝对数量在世界各项资源中名列前茅。

(二)中国人口与资源的矛盾

1.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量少,地域分布不均,可更新资源趋向负荷极限2.资源需求与消费的矛盾不断加深3.传统的发展模式和资源利用模式尚未根本改变4.区域资源的管理和决策机制也未根本改变

二、中国区域资源环境战略的特点

中国区域资源战略的特点包括如下方面。

1.把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视为密不可分的以人为中心的复合系统

它不仪涉及发展中如何解决环境问题,还涉及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的问题,并着重从三维结构复合系统的角度将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提出走向可持续的战略、政策和行动措施。

2.正确处理生存与发展的关系

中国又是农业大国。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

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好人口问题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解决好人口与发展的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的又一战略重点。

三、实现资源环境合理利用的政策措施

1.建立完善的资源开发规剜资源开发规划应当是详细的、科学的、涵盖面很广的,对资源开发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

2.建立完善的资源价格体系建立完善的资源价格体系是保护资源不被破坏或少被破坏的最有效手段。

3.建立完善的资源政策体系资源政策包括资源一环境政策、区域一资源政策和产业一资源政策。

4.建立完善的资源法律体系中国的资源法律法规已经相对完善。

进~步完善资源法律的实施细则,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加强执法的力度,是今后的重要任务。

2、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经验有哪些?

答:

(一)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各地区的发展速度也在加快。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引入市场机制。

从此,区域经济的地区发展出现了不同的变化。

沿海地区市场网络建立后,经济发展速度一直较快。

(二)资源配置趋向合理,地区优势得以发挥

正确认识地区优势,发挥优势,合理配置资源,是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资源配置的基本内容,是地区经济发展的资源要素在不同区域的组合,包括资金、技术、劳动力、自然资源等资源配置的方式,取决于一定时期的资源配置目标和动力机制。

1978年以前,我们以平衡发展为日标,亦即以公平曰标为主,资源配置的主要机制是经济计划,因而导致了资源的大规模西倾。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采取了以发展为目标,亦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目标,以市场为主要动力机制,资源则向东部沿海地区集中。

(三)基础设施建没成效显著,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投资主要放在能源、原材料和交通建设上。

经历了30年的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区域经济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生产水平提高,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市场经济体制正在确立,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开始。

(四)对外开放深入发展,西部大开发将成为新的热点,区域经济发展将获得新的

活力

30年来的对外开放,重点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80%以上,对外

贸易额的80%以上都是在沿海地区。

国家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也率先在沿海地区实

行。

发展机会趋于均等。

对外开放已经使东部省份走上一条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道路,中、

西部诸省区也将走上这条路。

(五)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区域贸易将会

更快发展,区域关系将更趋紧密

长期以来,由于体制上的关系和狭隘的地区主义,区域之间的关系更多地反映出来的是地区之间的相互封锁,有时是相互冲突,而相互协作、发展贸易则受到很大限制。

国家对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将会有更多的政策、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和管理。

2、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这张的基本经验有哪些?

答:

第一,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第二,资源配置趋向合理,地区优势难以发挥。

第三,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第四,对外开放深入发展,西部大开发将成为新的热点,区域经济发展将获得新的动力。

第五,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区域贸易将会更快发展,区域关系将更趋于紧密。

区域经济学平时作业2

一、填空题

1、产业结构的变动和升级是划分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依据。

2、在工业化初期阶段的产业主要是以落后农业产业为主,在工业化后期阶段,

在第一第二产业协调发展的同时,第三产业可是由平稳增长转入持续的高速增长,开始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3、80年代以来,中国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其中最关键的是各地区产业结构普遍出现大而全、小而全,地区优势得不到发挥。

4、在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区域理论对于区位选择提出了三个标准:

成本最低的选择,市场份额最大的选择和获取聚集效益的选择。

5、区位选择要达到成本最低,首先考虑的是寻求运费的最低点,其次是劳动费的最低点。

6、对产业区位选择产生影响的社会经济因素有人口和劳动力、资金、市场和运输。

7、传统的产业布局重要是对物质产品生产的布局,而现代的产业布局在增加了对

知识产品生产的布局。

8、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的评价标准为:

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否最好、地区产业结构是否最优、社会效益是否最大。

9、从产业组成的分类来看,我国的新产业区大致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工业区和现代农业园区三类。

10、美国建立全国统一市场的经验有地区协调、法律保障、市场机制和规模经营。

二、名词解释

1、布局指向

答:

是指经济活动在选择区位时所表现出的尽量趋近于特定区位的趋向。

3、区域贸易

答:

区域贸易是指一个地区与其它地区进行商品交换的活动

4、区域经济合作

答:

指不同地区的经济主体,依据一定的协议章程或合同,将生产要素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组合,以便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活动

5、城市化

答:

城市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3、简答题

1、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机制是什么?

答:

如果说影响产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是产业布局的外生变量,那机制则是内生变量。

从经济运行的角度来考察布局的机制,可以揭示产业布局变化的规律。

1.目标驱动机制

产业区位选择机制所含的内容,包括其对产业布局活动的约束作用和推动作用两个方面。

从其约束作用来看,关键是对布局目标的约束。

2.利益驱动机制

利益驱动机制是产业区位选择机制中的主体部分。

无论杜能、韦伯,还是胡佛、艾萨德的理论当中,所强调的都是如何实现布局利润的最大化,亦即体现了利益驱动型布局的这一指导思想。

3.宏观调控机制

产业区位选择还必须要考虑到国家的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的有效途径是控制投资的规模和方向。

调控的手段主要包括国家的直接投资和财政税收等手段。

国家的直接投资虽然目前在社会总投资中的份额较小,但都是投在重大项目上,对改善地区的投资环境起着重大作用。

而国家的财政、税收政策,则是从收支上来制约区域的投资行为。

其中转移支付等手段,可以用来平衡地区的资金差距。

4.市场调控机制

市场机制的特点首先是由企业的独立法人地位所决定的。

企业生产的产品、采用的技术、选择的生产地点,都由企业法人来决定。

企业法人通过衡量不同地区的收益收入,并对投资进行风险分析,最终确定所选区位。

他们衡量的这些内容,必须通过市场来检验,亦即通过生产产品的市场价格和需求量的变化来检验其选择是否合理,以及是否要改变这个选择。

2、城市化的内涵是什么?

答:

城市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主要有六个方面的内涵:

第一,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

第二,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第三,城市化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第四,城市化是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

第五,城市化过程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

第六,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统一。

4、论诉题

1、试论述产业布局区位选择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答:

(一)自然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二)社会经济因素,包括人口和劳动力,资金、市场和运输等。

(三)科技因素,包括技术进步,投资软环境和智力资源等。

2、试论述产业布局指向的类型有哪些?

答:

(1)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指向。

(2)燃料、动力指向。

(3)原料地指向。

(4)市场(消费地)指向。

(5)劳动力指向。

(6)交通运输指向。

(7)高科技指向。

(8)自由指向。

区域经济学平时作业3

1、填空题

1、区域经济合作的对象是生产要素,包括资金、技术、劳力和信息等。

2、人力资本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对劳动力投资的强度,教育投资和卫生保健投资是这种投资的两大方面。

3、从区域经济合作的经济内容看,主要包括工业贸易合作、资金合作、劳务合作和科学技术合作。

4、从目前国内地区间劳务合作的内容看,主要有纯粹的劳务合作、信息咨询及旅游。

5、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可以概括为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拉力,及其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公共作用力。

6、基础实施是指用于保证区域经济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包括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

7、根据能源的形态可以将能源分为固体能源、液体能源、气体能源和电力。

8、从我国电力生产和电力结构来看,西部是我国水力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中部是我国煤炭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东部则是我国电力工业最发达的地区。

9、从交通运输结构的角度看,当前我国公路运输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平均运距短、二是高等级路网还没有形成。

1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关于经济区域划分,主要有大经济区、省级经济区和省内经济区的划分。

二、名词解释

1、城镇体系

答:

指一个区域内经济社会联系密切的,具有不同职能,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城镇群体。

2、基础设施

答:

是指用于保证区域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包括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

3、核心区

答:

核心区是指在全国经济或者区域经济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经济增长快、发展质量高的地区,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经济发展的主要地区,通常其人均GDP要大大高于全国人均水平

4、经济区划

答:

是在认识客观存在的经济区的基础上,根据特定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对全国区域进行分区划片,阐明各经济区经济发展的条件、特点和问题,指出它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发展方向,最终为中央政府对区域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地方政府制定区域发展规划、企业进行区域分析活动提供科学依据。

三、简答题

1、基础设施的特征有哪些?

答:

2、核心区与外围区划分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答:

核心区是指在全国经济或者区域经济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经济增长快、发展质量高的地区,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经济发展的主要地区,通常其人均GDP要大大高于全国人均水平;外围区则是指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地区,处于经济技术低梯度上,接受核心区的经济技术辐射而得到发展。

核心区与外围区的判断通常用人均GDP的标准化值为标准。

计算方法如下:

某地区人均GDP标准化值=(某地区人均GDP-全国人均GDP)/各省区人均GDP的标准差公式中,全国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均按加权平均法(以各省区人口数加权)计算。

显然,当某省区的人均GDP高于全国平均值时,标准化值为正,否则为负。

核心区与外围区的判断指标值各有不同,有不少学者将人均GDP的标准化值大于0的省区均视为核心区。

①我们认为GDP的标准化值为正,只是表明该地区的人均GDP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不一定就能够成为带动全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区。

要成为核心区,需要其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因此,我们根据人均GDP标准化值的大小,将全国戈Ⅱ分为三类地区:

核心区:

人均GDP的标准化值大于0.5;

外围区:

人均GDP的标准化值小于一0.3;

过渡区:

人均GDP的标准化值介于一0.3~0.5之间。

四、论述题

1、论述基础设施投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答:

一、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的同步增长关系。

二、区域基础设施结构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不同。

3、投资于基础设施是政府刺激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

4、投资于基础设施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2、论述中国交通运输结构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是什么?

答:

固然我国的交通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我国现有的交通基础举措措施总体规模仍旧很小,不能知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交通运输不断增长的需求。

我国按国土面积和人口数目计算的运输网络密度,不仅远远落后于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就是与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比拟,也存在较大差距。

交通基础举措措施的缺乏,特别是在主要运输通道上客货运输能力严峻不足,将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1.我国交通运输结构的特点

从我国交通运输结构情况看,公路运输和民用航空运输所占比重上升较快,这与我国经济发展,工业结构的变化紧密相关。

经济越发达,工业结构中第二、三工业的比重逐渐增长,对高质量、高效率客货运输的需求越高,公路运输以其机动、灵活和“门到门”运输的上风,在公路状况和车辆装备水平进步的条件下,其承担的运输量必定增长;民航则因其快速、安全的运输也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据有一席之地。

这种发展趋势与发达国家运输发展规律基本相吻合。

但是,因为我国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对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熟悉不足,使得交通运输的发展严峻滞后。

我国目前的运输结构是在运输严峻短缺的状况下形成的,各种运输方式在分工上只能通过“走得了”来实现。

铁路运输因价格偏低,承运了大量的短途运输,公路客货运输的均匀运距只有55公里和56公里。

因为这种运输分工的不公道,在市场经济前提下,其市场竞争往往表现为不是通过进步服务来占领市场份额,而是知足大量并不适合其运输经济公道性的运输需求,市场范围交叉严峻,在同类客货源长进行盲目竞争,使得各种运输方式公道分工无法真正实现。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如何确定交通运输系统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当前构建我国交通运输系统所必须认真考虑的—个问题。

交通运输系统的建设和管理,首先取决于该系统是否拥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蓝图,并以此为依据,具体指导该系统的开发、建设和管理;其次,一个系统的合理发展,还必须通过科学的预测和规划,明确具体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发展格局,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该系统的发展目标。

因此,研究我国的交通运输系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且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动态趋势对我国的交通事业发展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

2.我国交通运输发展趋势

2.1交通规划

目前,交通规划呈现出持续化、民主化和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环境保护越来月重视,人性化交通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更好地体现人性化的方面,大家更为重视公共交通和非机动交通方式,同时,对道路的分级和城市密度的改变也有了新的思想方法。

2.2决策模式

专家决策作为一种理性的决策,将人、环境、经济、社会、体制等一系列系统中的各种行为的发展趋势和动态的交互影响整合起来考虑。

在具体决策技术上将经验规则、专家知识、系统关系等描述手段用于建立相应的定价模型。

同时,还要充分结合民主决策,考虑交通运输规划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经济性、舒适性和便捷性,更好地为社会和经济系统做贡献,更好地服务人民。

2.3交通政策

提到交通政策,难免要考虑到以下三个层面的问题,即战略层面、规划层面和应用层面。

虽然这三个层面的交通政策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不同,但从国家层次及总体规划上来看,都体现了交通政策的可持续、一体化、民主化的原则。

在具体规划和实施的过程中,把应用层面的交通政策根据作用对象的不同分为针对交通设施硬件建设和针对交通工具两类。

2.4交通管理

目前,交通管理模式发展方向是一体化和智能化。

一体化是传统交通管理模式在整体论、系统论指导思想下的新发展,包括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客运系统和货运系统、交通运输规划与交通运输运营、土地规划与交通规划、交通管理、交通控制、交通诱导、交通运输系统结构、交通运输系统资源、城市与乡村交通的一体化等。

而在智能化的发展上,体现于计算机技术逐步引入交通规划中,包括交通管理、交通控制、交通引导、交通运输系统结构的优化等方面。

2.5交通技术

交通运输系统制定了可达、快捷、安全、舒适、可持续的目标,在科技的保障下实现的。

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现代科技提供了新材料、新工艺以及各种智能技术的应用;在交通工具方面,现代科技提供了能源、材科、机械制造和控制等诸多技术的发展。

3.交通运输发展方向

3.1智能运输系统的提出

目前,我国机动车拥有量急剧增加,交通拥挤阻塞、交通事故频发及环境污染严重等“城市病”与日俱增。

通常考虑到最直接的解决方法是修建道路,不过仅考虑单一因素——道路因素或车辆因素——是很难从根本上解决交通问题的。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在交通运输系统中将人、车、路进行综合考虑,融入了先进科技、有着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智能运输系统(ITS)就由此诞生了,这也是交通运输发展的趋势。

3.2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

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可以说,交通运输业的变革和现代化,在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中居于先锋地位,其重要性和作用仍然有待于人们去进一步认识。

如何趋利避害,建立经济高效的智能化交通运输系统,实现交通运输的经济、高效、可持续性发展是我国发展交通运输的核心,也是今后政策导向及企业的社会责任正确把握的关键。

区域经济学平时作业4

一、填空题

1、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一方面要体现区域性原则,另一方面是效益原则。

2、政策建议具有有限性和系统性及阶段性的特征。

3、编制规划房案的方法主要有综合平衡法、区域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

4、区域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可以归纳为经济稳定化、资源配置高效化和分配公平化。

5、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在区域开发的前提下,各地区实现相互促进、相互适应和相互依存的状态和过程。

6、区域政策作用的重点对象主要有两类适用区域,其中一类是“问题”区域,它主要包括落后地区、萧条地区和膨胀地区三类。

7、任何一个投资行为抖主要取决于三个要素:

投资主体、资本流向及流量、以及获利程度,这就是投资三要素。

8、地区形象是对该地区的综合评价和总体印象。

9、地区形象具有地域性、继承性和动态性特点。

10、区域定位是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区形象塑造的首要内容,它包括区域功能定位和区域形象定位两个方面。

二、名词解释

1、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答: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对区域经济总体发展的设想、思路和谋划。

它根据不同地区生产要素条件的分布情况和该地区在国家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地区未来发展的目标、方向和总体思路进行谋划,以达到指导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地区经济腾飞的作用。

2、区域经济政策

答:

区域经济学界对区域经济政策有各种表述方法。

美国学者认为:

区域政策是处理“区域问题和在何处进行经济发展”的一种经济政策。

中国学者认为,区域经济政策是指中央政府为推动和协调地区经济发展、调控区域经济运行而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的总称。

3、地区形象

答:

是同众多该地区的综合评价和总体印象。

4、地区形象塑造

答:

是对地区形象的科学的总结和设计,是将已经存在的地区特征归纳、总结出来,并设计出一个鲜明的表达方式,便于区内、区外公众对该区域的认识和了解。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区域经济规划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答:

1城市发展规划

指一个或几个中心城市及其周围小城镇和郊县组成的地区规划。

2工业区域规划

指由工业聚集形成的各类专业化的工业区,规划工业发展方向和布局,工业建设与农业相协调,对外交通布局和居民区布局等。

3资源开发区区域规划

资源开发区应包括水、土、森林、矿产等多种资源的开发区域,

4风景旅游区区域规划

指旅游资源丰富且分布比较集中地区的发展规划。

5农业区开发规划

指以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为主的地区的开发规划

6综合性区域规划

综合性区域规划是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直接配套的规划,是详细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方案。

2、地区经济环境包含哪些内容?

答:

(一)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是投资环境中最根本的组成要素。

它主要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总水平、经济增长状况、产业结构及其变化、经济发展的技术条件、基础设施、市场环境以及财务环境等七个子要素。

(二)政治法律环境

1政治环境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对外开放程度、政局的稳定性以及政府的产业政策和外资政策等。

2政府的产业政策与外资政策

政府的产业政策是为发展地方经济、加速产业结构升级而制定的,外资政策是产业政策的引申。

3法律制度与行政制度

法律制度和行政制度是受资国能否保证外来资金不受非常规因素干扰,能正常运行的重要制度因素。

(三)社会文化环境

地区投资环境中的社会文化因素主要是一个地区的社会安定状况、人们的思想开放程度、自律精神和积极进步的社会风气,以及各项社会秩序的建立和健全状况。

同时,各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社会风俗习惯、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