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数发生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65639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833.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函数发生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函数发生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函数发生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函数发生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函数发生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函数发生器.docx

《函数发生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函数发生器.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函数发生器.docx

函数发生器

摘要

学习了模电课程,为进一步掌握模电的基本理论及实验调试技术,我们选择做题目定为函数信号发生器。

主要采用运算放大器与独立的模拟器件共同组成的正弦波—矩形波—三角波函数发生器的设计方法与调试。

信号发生器是电子测量领域中最基本、应用最广泛的一类电子仪器。

在研制、生产、测试和维修各种电子元件、部件以及整机设备时,都需要有信号源,由它产生不同频率不同波形的电压、电流信号并加到被测器件或设备上,用其他仪器观察、测量被测仪器的输出响应,以分析确定它们的性能参数。

产生正弦波、矩形波、三角波的方案有多种,如首先产生正弦波,然后通过整形电路将正弦波变换成矩形波,再由积分电路将矩形波变成三角波;也可以首先产生三角波—矩形波,再将三角波变成正弦波或将矩形波变成正弦波等等。

我们采用正弦波→矩形波→三角波。

关键字: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正弦波,矩形波,三角波

 

1总体设计

1.1设计目的及其任务

1.1.1设计目的

(1)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加强团队合作,提高创新意识,实现自主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

(2)通过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和调试,学会选择变压器、整流二极管、滤波电容、稳压器相关元器件。

掌握直流稳压电源电路的调试和相关系数测试的方法。

1.1.2设计任务

1、设计、组装、调试矩形波、三角波、正弦波发生器;

2、输出波形:

矩形波、三角波、正弦波;

3、频率范围:

在15Hz~14KHz范围内可调;

4、占空比可调,并实现矩形波电压幅度可调。

1.2设计原理及其方案

1.2.1设计原理

函数信号发生器要求输出正弦波、矩形波、三角波。

产生正弦波、矩形波、三角波波的方案有多种,如首先产生正弦波,然后通过整形电路将正弦波变换成矩形波,再由积分电路将矩形波变成三角波;也可以首先产生三角波—矩形波,再将三角波变成正弦波或将矩形波变成正弦波等等。

1.2.2设计方案

设计方案一:

图1-1方案一原理图

首先由555定时器组成的多谐振荡器产生矩形波,然后由积分电路将矩形波转化为三角波,最后用低通滤波器将矩形波转化为正弦波,但这样的输出将造成负载的输出正弦波波形变形,因为负载的变动将拉动波形的崎变。

设计方案二:

正弦发生电路

锯齿波电路

矩形波电路

→→→

图1-2方案二原理图

首先产生正弦波,再由过零比较器产生矩形波,最后由积分电路产生三角波。

正弦波通过RC串并联振荡电路(文氏桥振荡电路)产生,利用集成运放工作在非线性区的特点,由最简单的单门限电压比较器将正弦波转换为矩形波,然后将矩形波经过积分运算变换成三角波。

本次函数信号发生器设计采用方案二进行设计。

2单元电路的设计

2.1正弦波产生电路

正弦波振荡器是一个没有输入信号,依靠自激振荡产生正弦波输出信号的电路,它由一个基本放大器和一个带有选频功能的正反馈网络组成。

电路接通电源的一瞬间,由于电路中电流从零突变到某一值,它包含着很多的交流谐波,经选频网络选出频率为fo的信号,一方面由输出端输出,另一方面经正反馈网络传送回到输入端,经放大和选频,这样周而复始,不断地反复,只要反馈信号大于初始信号,振荡逐渐变强起来。

(1)振荡平衡条件

要使振荡器输出信号

维持稳定的输出,必须使再次反馈回输入端信号

和原来输入端的信号

相等,即:

又有

由于

所以振荡平衡条件为:

即:

……………………………………………………幅度平衡条件

…)…………………………………………相位平衡条件

一个振荡器只有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才能振荡。

(2)振荡起振条件

振荡器满足平衡条件时,

输出信号幅度保持不变。

但在振荡器刚开始振荡时,信号非常微弱,如仅是

振荡器将不能起振。

必须使每次反馈回来的信号大于原来的输入信号,即

振荡才能由弱到强建立起来。

所以振荡起振条件应为

>1。

正弦波产生电路利用RC文氏电桥电路构成,具有电路简单、易起振、频率可调等特点被大量应用与低频振荡电路,所以我们采用RC文氏电桥振荡器产生正弦波。

电子电路图如图2-1所示:

图2-1正弦波产生电路原理图

如图所示,根据设计要求可选择电阻R1,R2均为1k,R23为18k的可调电位器。

电容C1和C2为10nF,D1、D2为DIODE_VIRTUAL型号,采用的集成运放为LM358。

R1、R20、C1、R2、R21、C2组成RC串并联网络形成正反馈,运放、R23、R24、D1、D2组成同相比例放大器,D1,D2具有稳幅作用。

在此电路中,由RC串、并联网络组成正反馈支路和选频网络,这部分电路决定了电路的振荡频率;由R23、D1、D2和R24组成负反馈支路和稳幅环节。

负反馈电路控制运算放大器的增益。

反馈过深,不易起振,反馈过小,容易造成波形失真。

调节R23为适当值(大约为可调电阻的80%~100%),电路即能起振,输出正弦波,并利用D1、D2的非线性实现稳幅。

并联电阻R24有改善二极管非线形引起波形失真的作用。

在实际应用中,常选取文氏电桥两个支路中的R、C相同,当R选用同轴双连电位器,即可以实现振荡频率的连续可调,输出正弦波的频率为:

本电路可以实现15Hz至15KHz的正弦信号输出,若要求更大范围的频率输出,可通过改变文氏电桥中R、C的值来控制调节。

2.2矩形波产生电路

矩形波产生信号电路图如图2-2所示:

 

图2-2矩形波产生及电压放大电路

如图R3和U2构成单门限电压比较器,可输出电压不变的矩形波信号,R28、R29和U10A构成一个反向比例运算电路,可实现电压的放大,由公式知:

Auf=-(R28+R29w)/(R29-R29w)

其中调节R29可实现矩形波信号电压的放大和缩小,可实现1.5V~2KV的矩形波信号的输出。

若要得到更大的电压幅值,可通过改变R28、R29的电阻值来控制调节。

2.3锯齿产生波电路

锯齿产生波电路如图2-3所示:

 

图2-3锯齿产生波电路

三角波的产生是由积分电路实现的,积分电路将矩形波转换成三角波。

积分电路的原理图如下:

由于集成运放的反相输入端“虚地”,故

;又由于“虚断”,运放反相输入端的电流为零,则

,故

由以上几个表达式可得积分电路输入电压和输出电压的关系为:

由于输入的是矩形波,所以的值为两个状态,当>0时,

,输出波形以

的斜率上升,当uI<0时,输出波形以

的斜率下降。

上升和下降的斜率相等所以波形对称,形成三角波。

3仿真与制作

3.1仿真电路

函数信号发生器仿真总电路如图3-1所示:

如图3-1函数信号发生器电路总图

3.2仿真结果

1、正弦波信号仿真

图3-2正弦波信号起振及稳定波形

改变频率后波形如图3-3所示:

图3-3改变频率后正弦波波形

2、矩形波信号仿真

图3-4矩形波信号及电压放大波形

改变频率之后波形如图3-5所示:

图3-5改变频率之后的波形

改变占空比之后波形如图3-6所示:

图3-6改变占空比之后的三角波波形

3、三角波信号仿真

三角波信号如图3-7所示:

图3-7三角波信号波形

 

改变频率周后波形如图3-8所示:

图3-8改变频率周后的三角波波形

改变占空比后波形如图3-9所示:

图3-9改变占空比后的三角波波形

4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培养了我们综合应用课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我们将学过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系统地联系起来,加强我们对学过的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此外,增强了了我们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再做实验设计的同时,也加强我们团队合作的能力和思维创新的意识。

在将近一个月的设计过程中,我们首先分配好设计计划,第一周,看课本第八章内容,在纸上完成初步课程实验必做题目设计方案;第二周,完成仿真调试,完善课程实验设计;第三周,完成课程设计报告内容,并确定选作内容,初步确定选做题目设计方案;第四周,完成选做题目的仿真调试,写好设计报告,并准备好答辩时用的PPT。

本次课程设计,是我收获很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书本知识是死的,需要我们活学活用。

遇到问题时,要积极寻求解决办法,查阅资料,图书馆、因特网都是很好的资源,但是我们要具备辨别并吸收信息的能力。

此外,请教同学好老师也是很好的办法之一。

课程设计过程中,初步设计方案问题比较多,一些参数测试只能在仿真软件下进行,通过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和调试,学会选择变压器、整流二极管、滤波电容、稳压器相关元器件。

掌握直流稳压电源电路的调试和相关系数测试的方法。

但是由于水平有限,各种测试手段使用不是很全面,我们的课程设计难免会有一些错误和误差,还望老师及各位评委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刘润华李震梅.《模拟电子技术基础》.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7.1

2、朱定华主编.《模拟电子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2

3、赵桂钦.《模拟电子技术教程与实验》.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2

4、林涛林薇.《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1

5、黄志伟主编.《基于NIMultisim的电子电路计算机仿真设计与分析》(修订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6

 

附录I电路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