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 中33讲 汉代思想的大一统与宋明理学学案3精.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761770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71.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 中33讲 汉代思想的大一统与宋明理学学案3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 中33讲 汉代思想的大一统与宋明理学学案3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 中33讲 汉代思想的大一统与宋明理学学案3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 中33讲 汉代思想的大一统与宋明理学学案3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 中33讲 汉代思想的大一统与宋明理学学案3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 中33讲 汉代思想的大一统与宋明理学学案3精.docx

《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 中33讲 汉代思想的大一统与宋明理学学案3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 中33讲 汉代思想的大一统与宋明理学学案3精.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 中33讲 汉代思想的大一统与宋明理学学案3精.docx

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中33讲汉代思想的大一统与宋明理学学案3精

第33讲 汉代思想的大一统与宋明理学

一、汉代思想的大一统——董仲舒新儒学思想

1.背景

(1)汉初的黄老之学已不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2)儒家学说整合出一整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3)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

2.目的

给统治者披上神圣的外衣,以加强君权、维护专制统治。

3.内容

(1)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

(2)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3)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被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4.特点:

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

5.影响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

(2)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易错提醒]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已经不完全是孔子时代的儒学了。

2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根本原因在于它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而不是因为它宣扬的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二、宋明理学

1.兴起原因

(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

(2)唐宋时期,“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3)唐宋儒家学者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弘扬积极入世、关怀现实的儒学传统,主张重兴儒学。

2.思想内容

(1)程朱理学

①代表人物:

“二程”(北宋)和朱熹(南宋)。

②基本主张:

天地万物的始源:

“理”;求理方法:

格物致知;个人修养准则:

“存天理,灭人欲”。

(2)陆王心学

①陆九渊(南宋):

基本主张:

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求理方法:

发明本心。

②王守仁(明中期):

思想核心:

致良知;求理方法:

克服私欲、回复良知。

3.影响

(1)积极: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等;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

(2)消极:

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巧思妙记]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关系

1.董仲舒新儒学的理论基础——《公羊传》

《公羊传》,即《春秋公羊传》,或叫《公羊春秋》。

相传为战国齐人公羊高所著,专门阐释《春秋》。

最初只有口头流传,汉初才写成书。

汉何休作《春秋公羊解诂》十一卷,多发《春秋》微言大义,大张“三世”(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之说,又好引谶纬。

唐徐彦为之注疏,其《公羊传疏》引戴宏序,说是由景帝时公羊寿和胡母生(子都)“着于竹帛”。

它是今文经学的重要经籍,盛行于汉武帝、宣帝之间。

但自王莽时古文经大盛,《公羊传》渐少人研究。

2.法律儒家化

自汉代春秋决狱开始,中国法律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

所谓法律的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为立法、注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中国法律的儒家化,形成了礼法合一的特色,影响深远。

3.理学的世俗化

(1)理学对后世的最大影响绝不是“理”“气”等深奥的哲理,而是对儒家伦理道德标准的丰富及其普及化、通俗化。

汉代儒学强化了君为臣纲,宋代理学不仅强化了君为臣纲,而且使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深入人心。

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推广到每一个家庭,是理学家的功劳。

葛兆光说:

“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的著作就是《家礼》。

(2)朱熹重视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他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

他编著《小学集注》,旨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

他编著《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行为、读书、写字、饮食等方面的习惯,都提出了道德性的行为规范。

在朱熹等人的影响下,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谕俗文》等。

这些读物都是将理学思想世俗化,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

《三字经》更为典型,几乎家喻户晓。

考点一 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与影响

1.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

(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

(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

(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

(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

2.家国情怀——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差异

董仲舒新儒学

先秦儒学

重点

讨论神学问题

讨论现实问题

功能

为现实政治服务

是对“真理”的追求

特点

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

包含民本思想,具有古典人文主义色彩

地位

官方化,是封建正统思想

只是诸子百家之一

3.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1)对汉代政治: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稳定了封建统治秩序。

(2)对民族精神:

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

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

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对于抵制宗教有一定的作用。

(3)对学术文化:

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

(4)对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分析史料,论证“儒法之争”的结局必然是儒法合流。

史料 在“百家争鸣”的景观中,“儒法之争”引人注目。

事实上,“儒法之争”不仅存在于春秋战国时代,也不止于秦汉帝国创立过程之中,其根本原因在于儒法之争的实质关涉到“如何立国”和“如何治国”两个重大政治问题……不过,汉武帝时期儒家在立国问题上政治意识已趋于成熟,儒法之争因此而走向消歇……儒法合流最终成就了泱泱中华帝国文明。

——摘自赵明《儒法之争与帝国政治意识的诞生》

提示:

先分析儒法之争的实质或主要分歧,再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演变进行论证。

论证:

答案 儒家强调德治(礼治)侧重于“如何治国”,法家强调集权、法治,侧重于“如何立国”。

儒法之争的实质是“如何立国”和“如何治国”两大政治问题。

秦汉时期,中央集权政治的不断发展,农耕经济和社会逐步走向繁荣,文化发展多元一体,儒法合流成为了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1.汉代儒家思想对先秦儒家思想的继承

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

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之周到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发现问题 材料表明汉武帝重儒学对于当时加强中央集权、规范官僚集团、关注国计民生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命题角度 汉代儒家思想与先秦儒家思想的关系;汉武帝重儒学的实质;先秦民本思想的弘扬。

2.董仲舒新儒学在法制上的体现

汉代董仲舒说:

“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主张“德主而刑辅”。

董仲舒主张司法中以儒家经典为指导,经律相矛盾时不惜以经破律。

“春秋决狱”的特点是“以经断狱”和“原心定罪”,在量刑时要着重考虑犯罪的动机。

在董仲舒看来,社会上的君臣民等级制都是天意的体现。

“三纲五常”是上天赋予人类必须服从的美德,否则就是犯罪,皇帝就可“代天刑罚”,皇帝既然是上天在人间的代理人,故“口含天宪”,言出即法。

——摘编自李文兰《试论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基本特征》

发现问题 董仲舒用儒家思想来改造当时的法律制度。

命题角度 “春秋决狱”的实质;汉代儒家与法家的关系;古代中国法制体系的特点。

3.董仲舒思想的反动性

董仲舒是汉代的第一大儒,封建社会理论大厦的设计师和建筑师,封建社会初期的有建树的思想家,同时,他还是汉代的第一大教育家。

以上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方面。

不过,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也包含了神秘主义的、形而上学的东西,特别是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其维护封建专制和压抑人性的方面,始终是消极方面,特别是到封建社会的后期,便日益走向了阻碍社会前进的反动方面。

——王永祥《董仲舒评传》

发现问题 材料表明董仲舒的思想在封建社会初期利大于弊,但在封建社会的后期成为了社会前进的障碍。

命题角度 董仲舒思想的现实价值;董仲舒思想与近代社会转型的关系;以唯物史观看待董仲舒思想。

4.从汉朝祭孔的礼仪看儒家地位的变化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经过鲁国,以太牢祭祀孔子,这是帝王祭孔的开始。

汉元帝(公元前48~前33年),征召孔子第十三代孙为帝师,封关内侯,号褒成君,赐食邑八百户,以税收按时祭祀孔子。

这是封孔子子孙为侯以奉祀孔子的开始。

公元59年(汉明帝永平二年),于太学及郡县学祭祀周公、孔子。

从此,中央政府所在地及各地方政府也都在学校中祭孔,祭孔成为全国性的重要活动。

——《祭孔的由来》

发现问题 汉朝祭孔的礼仪越来越隆重,说明了孔子及儒学地位的逐渐提高。

命题角度 董仲舒新儒学体系的建立;汉代全面肯定儒家思想及其历史价值。

考点二 宋明理学——儒学的世俗化

1.理学的特点

(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

与先秦、汉唐儒学不同,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思辨性。

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哲学理论体系。

(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3)更多吸收了佛、道思想。

宋明理学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

宋明理学的佛道化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2.宋明理学对孔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1)继承:

强调儒家伦理道德、性善,追求圣贤、气节、德操等。

(2)发展

①高:

把儒家伦理提高为天理。

②深:

把道德良知深植于内心。

③广:

把追求圣贤推广到民众。

④世俗化。

⑤程朱理学:

格物致知(向外);陆王心学:

本心良知(向内)。

阅读《朱子家训》节选,找出理学的价值观在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中的体现。

材料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宗祖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

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国课早完(完粮纳税),即囊橐(粮仓)无余,自得至乐。

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节选自[明]朱柏庐《朱子家训》

主要信息:

答案 理学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

理学的价值观在《朱子家训》中体现在:

强调勤俭教育(“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纲常伦理色彩鲜明(“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强调修身,重视德育(“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注重培养社会责任感(“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2015·课标全国Ⅰ,40,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

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

他在《原道》中说:

“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

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

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10分)

思维建模

 

(1)准确审题——确保答题方向不跑偏

答案在哪里

怎么答

答案范围

答什么

答多少

材料一及所学知识

指出,概括

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宋代理学

不同;发展

10分,5个点

(2)规范答题——确保答题要点对而全

①不同(比较类模板——分点列表,归纳异同)

问题

分层信息

主旨提炼

概括归纳

不同

孔孟儒学

材料

强调仁政、民本

不同:

孔孟强调仁政、民本;董仲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所学

孔子:

“仁”“为政以德”“有教无类”;孟子:

“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汉代儒学

材料

强调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所学

大一统、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等

②发展(概括类模板——结合材料及所学,逐一概括)

问题

分层信息

概括归纳

发展

宋明理学

材料

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周孔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这一主张得到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

发展:

宋代理学重视《论语》《孟子》,孔孟儒学重视思辨、强调个人修养的认识

所学

理学强调“理”,格物致知,发明本心等

参考答案

 不同之处:

孔孟思想核心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发展:

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修养与完善。

1.理学的兼容性

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家的形而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另一方面在传统儒学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而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而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

就此而言,它体现着程朱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

——赵志霞《浅谈程朱理学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

发现问题 材料从哲学角度论述宋代儒学的发展和完善过程。

命题角度 宋代理学的特点;儒学鲜活生命力的原因;中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明的关系。

2.宋明理学对商品经济发展的阻碍

“在商业兴起,广大的分工合作日日在扩充,每一个地方自给自足的规模,业已破坏净尽,含有自给自足性质的大家族,亦不复存在之时,宋儒还要根据这一个时代的道德、伦理和政治制度,略加修改,制成一种方案,而强人以实行,岂非削足适履?

”——吕思勉

发现问题 作者强调了理学不适应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

命题角度 经济发展和思想观念的关系;理学维护小农经济的特性。

3.朱熹眼中的国家公职人员

“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

若公时,做得来也精彩。

便若小官,人也望风畏服。

若不公,便是宰相,做来做去,也只得个没下梢。

”——朱熹

发现问题 朱熹强调了“公”对于大官、小官的共同重要性。

命题角度 理学对官员廉洁奉公的教育价值;制度建设与思想道德建设的关系。

4.理学思想体现出的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

朱熹说:

“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发现问题 材料认为理学具有忧患意识、崇尚道德、务实精神,体现了理学的进步。

命题角度 理学价值的时代性与永恒性;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

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

时间

题号

时间

题号

2016

全国Ⅰ,24

2015

全国Ⅰ,40

2014

全国Ⅰ,24、25、26

2013

全国Ⅰ,25

1.命题点:

儒家思想的渊源

(2016·课标全国Ⅰ,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答案 C

解析 儒学在汉代被称为“周孔之道”,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其思想多从西周时期的政治文化中汲取营养,而“五经”多是记载西周时期的政治和文化制度,因此说儒家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选C。

“五经”是儒学思想的核心载体,并非是为了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的,排除A;汉代儒学是对孔子儒学思想的延续和发展,排除B;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并没有断绝儒学传统,因为仍有人将儒家经典和其他一些古书埋藏起来,排除D。

2.命题点:

汉代儒学的影响

(2014·课标全国Ⅰ,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答案 B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信息。

题干材料并没有涉及宗教,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皇权至上,并且皇权至上与祭天、祭祖先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排除C项;仅从题干材料无法得出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的结论,排除D项。

3.命题点:

儒、佛、道三教地位的消长

(2014·课标全国Ⅰ,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

(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答案 C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

题干材料阐释了唐高祖因姓李,与老子同姓,规定道教第一、儒学第二、佛教第三;武则天为打击李氏势力,明令佛教地位高于道教;后来唐武宗又“灭佛”。

只有儒学的地位没有重大变动,最为稳固。

故答案选C。

4.命题点:

对宋明理学内涵的理解

(2014·课标全国Ⅰ,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

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

答案 D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题干中的关键点“对人性的新认识”。

宋明理学家继承并坚持孟子的性善论思想,还将人性高扬为宇宙的本体——天道(天理),认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A项不是新认识;B、C两项表述不符合理学家的思想主张。

1.命题点: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对社会的影响

(2017·全国卷高考模拟调研三,24)自汉武帝开始使用“建元”年号后,汉代年号大量出现了“元”“始”“初”等字,即所谓“与民更始”就是说从头重来一次。

然而一次一次的“更始”,使上帝的意志也慌忙得不亦乐乎。

此年号现象说明汉代(  )

A.确立了“民本”治国原则

B.新儒学影响了政治理念

C.武帝后政治局势长期动荡

D.崇尚重农抑商经济政策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年号现象没有体现出对民意的重视,故A项错误;董仲舒新儒学强调天人感应,因此“上帝的意志也慌忙得不亦乐乎”,影响到政治理念,故B项正确;材料中年号的变化并不能反映出政治局势的动荡,故C项错误;材料与重农抑商经济政策无关,故D项错误。

2.命题点:

汉代儒学与法律的关系

(2018·泉州高考适应性练习一,25)东汉时期,引经注律极为兴盛,如叔孙宣、郭令卿、马融等儒学大师通过释字求义把儒家思想灌输到法律之中,使汉律的概念更为准确。

这反映了当时(  )

A.法律走向儒家化B.实行外儒内法的统治方式

C.儒法已合为一家D.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答案 A

解析 东汉时期,儒学大师通过释字求义把儒家思想灌输到法律之中说明法律走向儒家化,儒家思想向法律的渗透影响着中国法律的走向,故A项正确;儒学大师对法律的诠释并不能反映外儒内法的统治方式,故B项错误;儒法合为一家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是在西汉汉武帝时期,而且题目并没有涉及这一信息,故D项错误。

3.命题点:

汉代儒学对教育的影响

(2017·佛山二模,25)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中央设立太学,置儒家的五经博士,后又为之置弟子员,使之成为政府设立的最高学府,学习经学成为入仕的正式途径。

由此可知汉代(  )

A.诸子百家的成分发生了新的变化

B.原始的民主思想彻底消失

C.知识分子的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

D.孟子地位发生了新的变化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并不能看出诸子百家的成分发生变化,故A项错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原始民主思想彻底消失,而仅仅是统治者对思想的控制加强,是一种文化专制的表现,故B项错误;孟子的地位发生变化,地位上升是在宋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之后,故D项错误。

4.命题点:

唐宋儒学对儒学发展的贡献

(2017·德州二模,25)唐代的佛教与道教都强调自己的师承与宗脉。

韩愈则强调儒家思想经历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至孔孟的传递顺序,“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并宣称:

“己之道,乃夫子、孟轲、扬雄所传之道。

”韩愈这样做的目的是(  )

A.仿照佛道做法,追溯儒学源流

B.抬高孟子地位,宣扬格物穷理

C.顺应三教合一,汲取佛道精髓

D.建立儒学道统,树立自身权威

答案 D

解析 仿照佛道做法,追溯儒学源流这是韩愈的做法不是目的,故A项错误;格物穷理是朱熹的主张,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三教合一和儒学吸收佛道精髓的信息,故C项错误;据材料“韩愈则强调儒家思想经历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至孔孟的传递顺序,‘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并宣称:

‘己之道,乃夫子、孟轲、扬雄所传之道’”可知韩愈这样做的目的是建立儒学道统,树立自身权威,故D项正确。

5.命题点:

宋明理学的基本内涵

(2017·烟台二模,26)有学者认为,宋明理学所强调的义理,表现出一种想要摈弃汉唐训诂之学而直接面向经典、回归圣人之道的气势,颇有一点“文艺复兴”的味道。

该学者的依据是宋明理学(  )

A.强调三纲五常的教化作用

B.突出儒学的社会伦理道德

C.注重强化封建神学思想

D.束缚并压制人和人性

答案 B

解析 三纲五常是汉代董仲舒提出的,宋明理学直接面向经典不是强调三纲五常,故A项错误;宋代义理是讲儒家经义,探究名理学问,“直接面向经典、回归圣人之道”是指突出儒学的社会伦理道德,故B项正确;封建神学不是儒家经典,故C项错误;“束缚并压制人和人性”是儒学的消极方面,故D项错误。

6.命题点:

儒学的哲学化

(2018·保定一模,28)宋朝,理学家以思辨性的哲理否定了先前儒学较为粗糙的“天命”观和“天人感应”神学目的论。

完成了自宋初以来思想家们致力于建立一种直接把宇宙本体论与儒家伦理学统一起来的哲学体系的尝试。

宋代理学这一“尝试”(  )

A.实现了道德、礼教与生命信仰的合一

B.使《四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