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教学成果奖推荐书附件附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58852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15.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省级教学成果奖推荐书附件附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省级教学成果奖推荐书附件附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省级教学成果奖推荐书附件附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省级教学成果奖推荐书附件附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省级教学成果奖推荐书附件附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省级教学成果奖推荐书附件附件.docx

《省级教学成果奖推荐书附件附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省级教学成果奖推荐书附件附件.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省级教学成果奖推荐书附件附件.docx

省级教学成果奖推荐书附件附件

 

 

 

 

省级教学成果奖推荐书附件

 

成果名称:

新课程背景下高师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目录

1.《新课程背景下高师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成果总结

2.成果支撑材料目录

 

网址:

http:

//210.45.168.35:

8080/waiyu/www/lxhy.asp

 

《新课程背景下高师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成果总结

(成果主要完成人:

王先荣、朱忠焰、郝涂根、王平、张彤)

本成果是安庆师范学院英语专业为了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探索和实践。

成果以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地方高师英语特色专业建设与核心竞争力培育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的基金项目《新课程背景下高师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与研究》、安徽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项目《高师英语专业基础教育新课程适应性研究》和《基于新课改的高师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为依托,以建设省级英语特色专业为载体,开展高师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探索,从人才培养观念、目标、计划、过程、课程、教学、手段、评价等多维度进行整体设计,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于一体,整体规划英语师范生培养过程,构建高师英语专业多规格、模块式、立体化人才培养新体系,以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培养和造就适应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英语复合型人才。

一、高师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背景

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提高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水平和质量,培养出更多的高层次复合型英语人才,关键是要有建设一支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和课程意识的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教师队伍,而培养高素质英语教师的任务主要又落到了高师英语专业的肩上。

为了主动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高师英语专业理当顺应这一时代要求,先行一步,大刀阔斧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质量、有特色、零距离的师范毕业生。

高师英语专业长期以来肩负着为中小学培养合格英语师资的历史使命,为基础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然而,随着师范教育体制的开放发展,许多高师院校纷纷提出了“多科性”或“综合性”大学的规划目标,教师教育的专业性大大削弱。

多年来,高师英语专业盲目向综合性大学和外语院校英语专业看齐,忽视了自身应有的特色。

在办学理念上重学术性、轻师范性,重理论性、轻实践性,重工具性、轻人文性;在教学内容上“繁、难、偏、旧”,缺乏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在课程结构上,各类课程比例失调,实践性课程、选修课、教育类课程的门类、课时、学分比例都过少,与中小学英语教育实际相结合的许多教育实践性课程普遍受到忽视。

随着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师英语教育的弊端日趋暴露,难以培养出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高素质、有特色、零距离的师范英语毕业生。

为了应对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2005年以来,安庆师范学院英语专业以改革的精神和历史的责任感、紧迫感,开展了高师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探索,在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以重构地方高师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新体系,培养和造就适应地方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英语复合型人才。

二、重构高师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思路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日益加快,人才供求的用方市场已经形成,专业间的竞争不断加剧。

高师英语专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并保持优势地位,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结合学校定位和办学特色,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高师英语专业虽然和综合性大学及外语院校英语专业存在着“共性”,但要求得发展,必须彰显自己的“个性”。

而对于地方高师英语专业来说,其专业特色既不能离开“地方性”和“师范性”两个基本的前提,也不能忽视英语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两个根本属性。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改革的思路是:

面向基础教育,立足“地方性”、突出“师范性”、保持“工具性”、增强“人文性”,根据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求,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对地方高师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定位;根据培养目标,设计培养规格;根据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培养方案选择合理的培养模式并予以实施(如下图)。

三、高师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运行

(一)准确定位、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针对地方高师英语专业的特殊性,我们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培养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优化。

1.更新人才培养目标

基于中西部教育、经济相对落后之现实,作为皖西南唯一的高师英语专业,我们的目标定位是:

扎根地方,面向基础教育,为安徽,尤其是皖西南,及周边地区,培养合格的中小学英语教师。

为此,把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通识为基、能力为本、人文为魂、服务为重”的原则,不断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着力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心理能力、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功,社会适应能力强、发展潜力大、能够在中小学校从事英语教学与研究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2.调整人才培养规格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学生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质的整体发展,这对高师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此,我们对本专业对所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结构进行了调整。

要求本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素质、文化素养和身心素养;要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较强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具备深厚的本民族文化素养和明锐的双语文化意识;关注与专业相关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发展,掌握广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了解国家的教育政策、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动态,熟悉英语课程标准、教材、教法、课堂教学过程、教学测试和教育评估;了解最新的教育理念,系统地掌握教育心理学、英语教学和学习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具有良好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3.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

针对现行高师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我们对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是:

面向基础教育,根据创新型英语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以“通识为基、能力为本、人文为魂、服务为重”为原则,对基础与应用、理论与实践、选修与必修等课程进行科学有机的优化组合,相应地设计“通识”、“能力”、“人文”和“服务”等四大课程模块,构建突出“师范性”、增强“人文性”的课程体系。

所谓“通识为基”,就是以“通识教育”为基础,强调的是知识层面上的“宽专业、宽口径、厚基础”。

“通识”课程模块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其人文和科学素养,以满足基础教育英语教学对教师宽阔的知识视野和良好的知识结构的要求。

本模块课程除了传统的公共基础课(如,“两课”、心理学、计算机技术等)以外,扩大普及性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课程(如,英语史、圣经文学、艺术基础、自然科学基础等),以及对本区域基本情况的了解方面的课程(如,皖江文化、黄梅戏等)。

“能力为本”特指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熟练地掌握语言技能及其基本的研究方法,其中贯穿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心理能力等的培养。

这既与“通识”模块中的一般性、普遍性技能区分开来,又与“服务”模块中直接与就业有关的能力(主要是服务于基础教育的教育教学及其研究能力)区别开来。

本模块课程对应于传统的专业基础课、方向课与提高课,如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翻译、语言学、文学精品赏析、语言学研究方法及论文写作等。

“人文为魂”是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当作专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因为外语是一门极富人文精神的学科而不是纯粹的工具学科。

本模块旨在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人文内涵、多维的思维方式和健全的人格结构。

与“通识”模块不同的是,“通识”模块侧重于“横通”,即要求学生文理贯通、具备广博的知识(包括人文科学),而“人文”模块则侧重于“纵通”,即要使学生在学习传统、现代知识的过程中体味其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根底,培养学生的智性发展。

本模块课程主要包括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中西文学的人文精神、跨文化交际等。

“服务为重”则是把服务社会和基础教育发展作为高师英语教育的重要职责,也是体现“英语教育”特色之所在。

本模块基于(英语教育)专业的特殊性,侧重于从就业的角度发展学生的能力,包括教学能力、研究能力等。

本模块课程主要包括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及案例赏析、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及教材分析、中学英语说课与评课、中小学英语教学研究与论文写作、英语教师口语、教育(支教)实习等。

四大模块各有侧重而又相互联系(如下图)。

“通识”模块提供英语专业知识以外的基本知识、技能基础,“能力”模块提供专业基本知识、技能,“人文”模块提供人文素养专业知识,“服务”模块明确人才培养的最终社会目的(主要是为基础教育服务)。

人文精神必须建立在通识的基础上并成为一切知识的核心,其理想又必须落实到服务社会、服务基础教育的目的地;专业能力既得自专业的训练,又以广泛的知识为其背景、基础,并以服务为其终的;在特定的情况下,“通识”也可作为直接的能力发生服务的功能。

“四为”课程体系旨在通过对高师英语专业所有课程进行模块组合和对各模块内部结构的优化、整合,促使各课程模块尽可能彰显各自的功能,以实现高师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

课程总体设计既突出师范性,加强语言基本技能的训练,又注意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为此,我们把必修课和选修课分别归入四大模块,配置课程群,以实现课程结构多元化,并对各类课程进行均衡配置。

表1:

“四为”课程模块结构(百分比)

课程模块

必修

选修

学时数

学分数

学时数

学分数

通识课程

10

10

14

13

能力课程

35

34

10

10

人文课程

7

8

7

8

服务课程

8

8

9

9

在课程结构上,一方面,缩减英语专业课程(能力课程)的学时和比例,扩增“通识”、“人文”、“服务”课程(教育类课程)的门数、学时和比例;其中,英语专业课程占总学时(总学分)的比例控制在45%以内,通识和人文课累计占总学时(总学分)的比例达38%(39%),教育类课程占总学时(总学分)的比例由8%增加到17%。

另一方面,压缩必修课、扩大选修课。

必修课占总学时(总学分)的比例控制在60%以内,同时扩大选修课的自由度,实行系列选修课,打通文理界限,增设一些跨学科和跨专业的选修课,以保证学生能够通过选修课不断补充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促进学生潜力的发挥、个性的发展,特别是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及创新素养的平衡发展。

在课程编排上,采取序列化编排的方式。

改变传统课程体系将同类课程集中安排的课程编排形式,将“通识”、“能力”、“人文”和“服务”四类课程在大学四年中不断线地平行安排,使四类课程齐头并进,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从而发挥这些课程的整体功能。

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每一个学期都学习各类课程,尤其是服务课程(教育类课程)的全程化可以使学生的职业意识得到持续的强化。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高师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简单地说是为中小学校培养合格的英语教师和各类管理人才。

他们既要有扎实而广博的知识,又要有较强的从教和管理能力,同时还要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各方面的素质和创新能力。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紧紧围绕这一培养目标来进行,使其更具导向性(体现社会发展对未来教师的要求,实现超前培养)、师范性(突出对学生从教知识、从教品德、从教技能的教育与培养)、实践性(实践是联系学生学习与未来工作的纽带,应注重发挥实践教育的育人功能)、整体性(培养模式诸要素协调发展、合理运作),真正培养出满足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英语教师。

1.建立“通识+专业+人文+教师技能”的融合式人才培养机制

从人才培养模式来看,当前我国高师英语专业基本上采用的3.5+0.5或3+1的“递进式”模式,即将英语学科教育与教师职业教育相对分离,在完成英语学科教育以后再进行师范教育。

我们把改革后的人才培养模式确定为“通识教育+英语+人文+教师技能”的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

一方面,将通识教育、人文教育、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育实习、社会实践、人格养成实践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纳入整个教育教学体系;另一方面,在课程编排上,采取序列化编排的方式。

改变传统课程体系将同类课程集中安排的编排形式,将“通识”、“能力”、“人文”和“服务”四类课程在大学四年中不断线地平行安排,使四类课程齐头并进,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从而发挥这些课程的整体功能。

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每一个学期都学习各类课程,尤其是服务课程(教育类课程)的全程化可以使学生的职业意识得到持续的强化。

2.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针对目前高师英语专业教学内容陈旧落后、与中小学严重实际脱节,以及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的教学状况,我们从全员、全程、全面三个角度着手,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全员”强调英语专业教师的全员参与,因为教学改革要取得成功,尤其是高师英语专业的师范特色要得到彰显,决非仅靠英语教学法教师等少数人的努力所能完成的,它需要英语专业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

为此,我们对英语专业全体教师进行了专题培训,让每一位教师了解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的背景、理念、具体内容以及最新动态,明确高师英语专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全程”包含两重含义:

一是指将教学方法的改革贯穿高师英语教育的全过程,使其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而非一时的冲动或应付;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是指对英语专业学生从入学到毕业进行教学理念和教师职业技能的全程渗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示范,不断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改变教学形式单调、手段落后的“满堂灌”式的教学状况;在教学中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帮助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全面”指全面更新教学内容。

遵循“新而实,少而精、博而通”的原则,全面更新陈旧落后的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当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基础教育实际,及时把现代科技和课程改革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成果引入高师英语课堂;对教学内容删繁就简,突出重点,砍掉重复内容,增加课程容量,做到少而精;加强文理渗透、学科渗透,加强通识教育、人文教育、科学教育、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等,实现相关课程内容交叉整合,使教学内容博而通。

针对特色培养的需要,建设成了“英语教学理论及方法”、“英国文学”、“英语语言学”三门省级精品课程和一批具有师范特色、先进适用的校(院)级精品课程。

为了满足英语课程改革的需要,我们还组织编写《实用英语教师口语》、《中学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中学英语说课与评课》、《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及案例赏析》、《中小学英语教学研究与论文写作》等高师英语专业系列特色教材。

3.构建“大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切入点”,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着特殊作用。

为了应对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培养“零距离”的英语毕业生,我们坚持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为内核,通过整合教育见习、实习、教师技能训练、课程设计、社会实践、毕业论文、教育科学研究等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了多渠道、多层次、立体、开放的高师英语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

体系的构建遵循以下原则:

①整体性原则。

从实践教学的目标、渠道、形式、过程、考核、监控等多维度进行整体设计,构建多渠道、多层次、立体、全方位、开放的实践教学体系。

总体框架由三个板块组成:

(1)实践教学培养目标;

(2)实践教学培养手段;(3)实践教学的条件保障体系。

三个板块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形成一个互动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如下图)。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包括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包括若干实践教学模块,从总体上分为课内和课外两大模块。

因而,整个实践教学体系具有非线性网式立体结构的特点。

②师范性原则。

教学能力素质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标志,是师范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时,坚持把服务基础教育发展作为高师英语教育的重要职责,强化教师技能训练,彰显“英语教育”特色。

③全程性原则。

依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和学习特点,坚持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三位一体,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前后衔接、循序渐进、贯穿全学程四年不断线。

④开放性原则。

拓宽实践教学渠道,建立时间、空间、内容“三维”开放的实践教学机制。

在保证见习、实习、微格教学、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的基础上,以组织第二课堂活动、开放教师研究项目、各级学科竞赛、学生科研立项等为平台,积极探索与尝试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实践教学内容,建立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大实践教学观。

围绕高师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们把实践教学具体目标分解为多层次、多模块来实现,并通过课内外链接、校内外结合,建立时间、空间、内容“三维”开放的培养机制,将实践教学落实到实处。

(1)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强化英语专业基本技能训练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首先要促进教育思想从知识传承性教育向人才创新性教育转变,专业课程从中心地位向载体地位转变。

为此,我们积极倡导在教学中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不断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积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的机会,课堂实践活动时间达50%以上,实现知识性课程技能化、实践化。

根据语言学科的特殊性,我们坚持采取小班教学,确保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语言应用机会,不断加强专业基本功训练。

同时,我们积极开展英语角、语音语调比赛、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歌曲演唱比赛、英语话剧表演赛、电影模仿秀、英语文化节、读书报告会等课外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用丰富的课外活动弥补课内活动的不足,用社会大课堂弥补小课堂的不足。

(2)完善教师职业技能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学生教学能力

确立了英语师范生“完全人”发展的培养目标,强化反思性实践,帮助他们获得适应其持续发展的综合性专业素质或能力,为他们终身的专业化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英语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四年不断线贯穿全学程,做到四个结合:

教学技术操练与教学思维训练相结合。

在指导学生进行教学行为技能(操作性技术)训练的同时,加强学生的教学思维技能(如教学决策和推理技能)训练,不断强化师范生的主体意识、专业意识、反思意识,为他们创设反思情境、提供反思性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良好反思习惯的养成和反思能力的提高,为他们终身的专业化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显性教学和隐性渗透相结合。

除了在《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课程群系统传授相关教学理论和系统地进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外,对教师职业技能进行全程渗透式训练。

一方面,在课程编排上,我们将教育类课程采取序列化编排的方式,在大学四年中不断线地与其他课程平行安排,使学生的职业意识得到持续的强化。

另一方面,教师把教师职业技能渗透到日常的课堂教学组织、内容、教法的示范中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显性教学和隐性渗透中不断掌握和汲取教学能力素质的有益“养分”,缩短与新课程改革现实的距离。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专项训练与实战演练相结合。

通过微格教学的综合训练,把复杂的教学行为过程分解为许多容易掌握的单一技能(如导入、讲解、语言、提问、评价、变化、强化、演示、板书、结束、课堂组织、复习等技能),并对每一技能进行目标训练,如导入新课要做到衔接性、启迪性、含蓄性、生动性、创新性等;讲授新课要做到语音洪亮、发音准确,语速得当、富有节奏,语调变化、抑扬顿挫,思路清晰、表达正确,以及表情、眼神、手势等肢体语言正确使用等,学生的课堂执教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和发展。

同时,延长教育实习时间,将毕业教育实习时间由原来的六周延长至一学期。

为了促进学生就业,加强实习指导与就业指导的结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集中实习、分散实习、顶岗实习和支教实习等多种形式。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校内外、课内外结合。

校内外结合方面,把中小学的一线优秀英语教师或教学能手请进来,参与学生微格训练的指导、介绍教育教学经验、解答学生在教学理论学习和课堂教学实践中的疑惑;同时,每学期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到中小学校去开展见习、研习、校外辅导员、见习班主任等活动。

课内外结合方面,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加强课内外链接,促进学生教学能力的形成。

例如,学生成立备课、试讲小组(4-8人),利用课余时间通读中学英语全部教材,集体备课,撰写每课的教案和讲稿,合作试讲。

另外,通过每年定期举行语音语调比赛、英语书法比赛、英语教学设计、教学技能大赛、英语说课大赛、CAI课件制作大赛等,加速学生教学基本功和教学能力的形成进程。

(3)拓展实践教学渠道,增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积极开展以教育科研为核心的创新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开展学生科研立项,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将基础教育课程研究纳入学生毕业论文选题、组织学生进行教育调查,让学生了解教育科研的基本特点和方法,养成研究的意识、习惯,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课程研究和创新能力。

重视毕业论文中的实践训练,我们从建立完善的毕业论文写作规范入手,实行导师负责制,加强从选题、资料搜集、提纲、初稿、终稿和答辩的全程指导和监控。

注重毕业论文中的研究过程及规范训练,实现了毕业论文写作与英语写作课程的有效互补,毕业论文与教育科研的有机融合,使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应用性有了明显增强。

将社会实践纳入了教学计划和学分管理,规定大学生必须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内容涉及社会调查、“三下乡”活动、志愿服务、义务家教、校企合作,区校共建等方面。

4.加强师资培养,完善评价体系

要培养学生具有什么样的素质首先教师就应该具备这些素质。

近年来,安庆师范学院英语专业采取了多种措施来激发和培养教师的课程意识和创新素质。

大力推进“双进”工程(即中学名师进大学,大学师生进中小学,实行名师互聘、科研互动、资源互通),鼓励教师关注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把推进英语课程改革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按照新课程要求有针对性地展开教育教学工作。

同时,我们以“稳定队伍、优化结构、改善条件、提高质量”为目标,通过内培外引,不断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通过“名师工程”选拔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实行青年教师培训上岗制度和导师制,搞好“传、帮、带”工作,帮助和指导他们过好教学关、科研关等措施,建设了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师范生的素质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其中有显性的成分,也有隐性的成分,运用传统的考查方法,难以反映出学生的发展水平。

为此,我们进一步改革教学评价制度,构建了多层次、多维度,重在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采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实行开卷和闭卷相结合,口试和笔试相结合,知识测验和能力测验相结合,卷面考试与作业检查相结合等综合评价方法。

在评价过程中,我们坚持发展性评价、激励性评价、开放性评价,使教学评价真正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

四、高师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创新点

(1)准确定位:

“面向基础教育,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