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形势下摸你黑文化的传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56160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2.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新形势下摸你黑文化的传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论新形势下摸你黑文化的传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论新形势下摸你黑文化的传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论新形势下摸你黑文化的传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论新形势下摸你黑文化的传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新形势下摸你黑文化的传承.docx

《论新形势下摸你黑文化的传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新形势下摸你黑文化的传承.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新形势下摸你黑文化的传承.docx

论新形势下摸你黑文化的传承

论新形势下“摸你黑”文化的传承

摘要: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是推动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应有之义,更是其中多姿多彩的华美篇章。

本人以佤族“摸你黑”狂欢节为例,分析其文化内涵和文化传承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相应的文化传承对策。

在现在时代,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要跟上时代,既需要对优秀传统文化内核的坚守,也需要内容上、形式上和理念上的创新。

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具有借鉴意义和示范作用。

关键词:

“摸你黑;佤族;文化内涵;文化传承

目 录

一、沧源县佤族“摸你黑”狂欢节概况1

(一)“摸你黑”的起源及节日的形成1

(二)“摸你黑”的主要内容及所反映的文化1

1、主要内容1

2、反映的文化2

二、“摸你黑”狂欢节的社会文化功能4

(一)社会教化功能4

(二)文化传承功能4

(三)集体凝聚功能5

(四)文化娱乐功能5

(五)教育功能5

三、“摸你黑”狂欢节发展中存在的不足5

(一)对文化内涵挖掘不深5

(二)开发资金来源渠道单一,项目缺乏开发和保护资金6

(三)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不高6

四、如何传承“摸你黑”狂欢节的精髓文化6

(一)学校的教育教学方面6

1、明确学校教学目标与任务6

2、采用多元化教育教学模式7

3、设置本土民族文化课程8

4、对教育制度进行改革9

5、加强本土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9

6、加大教师与教师、学校与学校的相互合作9

(二)个人10

1、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0

2、积极吸收和借鉴外来优秀文化,去除民族歧视10

3、发挥主心骨作用,做传统文化的传播者10

4、培养文化自觉11

结语11

致谢12

参考文献13

一、沧源县佤族“摸你黑”狂欢节概况

(一)“摸你黑”的起源及节日的形成

  佤族这个民族以黑为美,他们把黑色看成勤劳,黑色的就表明是健康的。

所以,在阿佤人那里,他们穿的衣服大多数是黑色的。

在过去很早的时候,佤族人就开始染牙,他们认为黑亮的牙齿和健康的黑皮肤相配才能保持阿佤人步调一致。

至今有一句谚语说:

步调一致我们才好一起跳舞,牙齿黑亮我们才好一起说笑。

那么,在"摸你黑"活动中,谁最黑谁就是最美的。

憧憬未来、向往美好、追求幸福、祈求平安和吉祥,是阿佤人积极向上的人生真谛。

对于生命永恒的向往,阿佤人的祖祖辈辈有着许许多多神奇的传说。

娘布洛草就是阿佤人传说中的不死草——谁要是得到了这种草,他(她)的生命将会永恒。

在佤山,在每年的司岗里,摸你黑狂欢节上,当一层层娘不洛摸上脸时,当真诚的友谊相互送达时,当浓浓的情意交相辉映时,当幸福和吉祥久远相伴时,一切都变得那样简单。

肆意欢笑,恣情逍遥,长时间规避轻松生活的人们,狂欢节上,摸你黑中一定有不一样的精彩和释然。

现在,“摸你黑”节日的宣传口号是东方狂欢节,举办时间是每年的5月1日至4日,举办地点是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县城。

(二)“摸你黑”的主要内容及所反映的文化

1、主要内容

随时时代的发展,“摸你黑”狂欢节不断发生变化,然而,不管如何变化,它的灵魂都是延续下去的,同时具有佤族传统文化仪式感,这个活动的主要内容就是祭山神、拜牛魂、剽牛和“摸你黑”狂欢活动。

(1)祭拜山神(木依格)

该项活动是在“摸你黑”狂欢节前5-7天举行,由5-7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到县城附近的神林里去完成。

供品一般是一块白布、一对蜡烛、一只公鸡、一斤白酒、一包茶叶、一些芭蕉,进行祭拜。

所有仪式做完后还要进行断卦,有吉卦和凶卦之分,如果是凶卦还得杀一头猪再断卦一次,直到断出吉卦为止。

此项活动是狂欢节开始的前奏,主要是告诉山神,我们一年一度的“摸你黑”狂欢节即将来临,祈求山神在节日期间让佤族群众过得安全、开心、愉快,全年风调雨顺,人丁兴旺。

(2)祭拜牛魂

佤族人把牛看为财富与地位的象征,牛越多,说明越富有、越有地位,于是人们崇拜牛。

佤族村寨到处有牛的图腾,在远古的沧源崖画上,有一幅图景细致表现了剽牛祭祀活动,并且剽牛习俗一直延续下来。

佤族人民用剽牛献祭,表示对神的虔诚。

今天,“牛”几乎成了佤族文化的标志性载体。

这项活动在狂欢节开幕式的当天早上7点举行,由100位老人参加,地点是在沧源县城街心花园“九头牛”县标旁。

活动由三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主要是给牛神鞠躬、磕头、洗身、吃草、喂食等祭拜活动,最后绕“九头牛”县标载歌载舞转九圈。

(3)刹牛仪式

这项活动在开幕当天早上9点举行,每年至少要剿一头牛,逢重大节庆活动时,例如逢整十年县庆要剿3-7头牛。

(4)“摸你黑”狂欢活动

此项活动与上述三项活动不同的是:

全民参与、非宗教性、新的民俗活动。

其特点是规模宏大、歌舞相伴、长时间狂欢。

参加活动的人们,直接用双手把事先调制好的涂料抹到对方的身上——“摸给老人健康长寿,摸给姑娘小伙爱情美满,摸给小孩茁壮成长;抹黑一脸幸福一年,抹黑一身幸福终身”。

活动持续3小时左右,最后在勐董河泼水狂欢半小时,直到把身上的涂料彻底洗干净,那种畅快淋漓之感,写在每个人的脸上。

2、反映的文化

(1)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文化

佤族历史主要是口传历史,生动而富有传奇色彩,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司岗里》创世传说,其内容涉及佤族古代生产、生态、宗教、哲理、伦理、风俗、礼仪、庆典、节日等几乎所有的层面。

它让我们跨越时空,得以透视佤族对历史、社会、人生和过去、现实、未来的思考,以及佤族全部的向往、追求、创造和奋斗。

它在文学源头价值等诸多方面,为国内许多神话史诗所不及。

作为有形化的历史文化遗存,可以从沧源崖画、广允佛寺和翁丁原始部落中探究一二。

沧源崖画是我国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最古老的崖画之一,有3500多年历史,是中华文明史的象征之一,是不可多得的民族瑰宝,是中国崖壁艺术一朵绚丽的奇葩。

每当人们站在崖画面前就会遐想不断:

是什么样的先人留下?

它要告诉人们什么?

用什么涂料绘成的?

为什么历经三千多年风雨仍然栩栩如生……据科学考证,崖画以赤矿粉与动物血调制而成的颜料绘制于石灰岩崖面上,主要分布在15个点,共有图形1100多个。

画面内容多为狩猎、舞蹈、战争、赶集、建筑和村落等,并反映了一定的宗教观念,作画的意图和功能具有明显的记事性质。

广允佛寺是西南地区有重要影响的寺院,为中国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三大古建筑之一。

佛寺集建筑、雕刻、绘画、佛教艺术为一体,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留存于边疆,实属罕见,它是边疆各族人民文化交流的有力物证。

翁丁原始部落是现今中国保留较为完整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村落,有近400年的历史,很多独具特色的佤族原始宗教、生产生活习俗和建筑风格被很好地保留下来,是研究佤族历史文化的自然博物馆,也是体验佤族民风民情的大观园。

(2)与生俱来的歌舞文化

“会走路就会跳舞、会说话就会唱歌”,这是对佤族能歌善舞的生动写照。

歌舞产生于他们的生产活动和祭祀活动中。

如:

剽牛舞,剽牛是一种严肃的宗教活动,这种频繁的祭祀活动,后来逐渐形成群众性的舞蹈。

剽牛仪式开始,把牛拴在场地中间的木桩上,参加祭祀活动的人围着牛,跟着“魔巴”所念的祈祷词而边唱边跳,内容大致是关于渴望丰收、民族历史、祈求平安等。

唱毕,一名剿悍男子遵照魔巴的指令,将锋利的梭镖从牛的肋间戳进心脏把牛刺死。

剽牛舞粗狂激越,吼声震天,充满着野性美。

木鼓舞,木鼓是佤族独有的击打乐器,每年阴历十二月,侃族地区都要举行拉木鼓活动。

在活动之前,由头人挑选一批青壮年到山上寻找可以制作木鼓的树,树种以及方向、大小都十分讲究,最后还要以扔鸡蛋的方式确定,必须选最耐敲打的树种。

选定以后就决定砍伐日子,砍树之前还要杀鸡祭树魂,放枪、用标枪刺树撵“树鬼”。

砍下的木鼓树用长长的山藤系住两端,数百人在“魔巴”的带领下边唱边跳或前或后地拉动,如此往复,热闹非凡。

村子里每家都要备足酒水,当木鼓来时,男女老少都要站在道路两旁,身着盛装迎接。

人们模仿着拉鼓者的身姿样式进行舞蹈,动作刚劲有力,吼声惊天动地,步伐自然流畅,场面十分隆重。

木鼓制作完毕,就要把它抬到木鼓房里。

这时,人们围着木鼓房跳舞,表情严肃,舞步凝重。

甩发舞,它是佤族妇女展示自己美貌和秀发的舞蹈,既可以独舞,也可以群舞,通常与木鼓舞结合。

舞蹈时,头发时而上时而下,时而前时而后旋转,随着木鼓的节奏,由慢到快越甩越猛。

它充分展现了女性的力量、美丽和自信,是佤族经典舞蹈之一。

当然,佤族的舞蹈远不止这些,如播种、璐秧、进新房等等,他们模仿动物的动作,以及生产劳动中的技巧,都能用舞蹈表现,都非常优美。

佤族的歌多以比喻的形式吟唱,如“一棵竹子不成棚”、“一个人不成一个家”“一家人不成一个寨”等。

最关键的是,无论是唱还是跳,他们都在用心、用情、用力,绝对没有半点的虚假。

(3)原始公平的饮食文化

佤族饮食以煮、春和烧为特色,相对来说饭菜比较简单。

煮和烧大家都比较容易理解,春是佤族对食物分配的创造。

古代,佤族上山打猎,下河摸鱼,不可能每一次都满载而归。

有时收获很少,回到寨子里不够分配,于是他们将猎物烧熟后,加上盐、辣椒以及其他佐料混在一起春碎。

这样数量虽然少,但每个人都可分享美味。

被人熟知的鸡肉烂饭亦是同理。

2006年初,时任中央党校经济理论部主任的王东京教授(现任中央党校副校长)带领课题组到沧源调研。

他风趣生动而又饶有兴致地阐释了鸡肉烂饭背后的经济学含义,一针见血地道出了沧源群众中积习甚深的平均主义观念,并开出了加快沧源发展的“方子”。

后来,王东京教授还就此专门写了一篇文章“鸡肉烂饭”的故事,收录在他的著作《中国经济漫笔》一书中。

关于佤族饮酒不得不交代其滴酒习俗。

其一,在重大节日或举行祭祀活动时,年长的老人把酒滴在火塘边或地上。

亲戚朋友之间相互往来,举行滴酒仪式是一种很高的礼节,是主人对客人最美好的祝福。

其二,佤族先人过世没有立坟头的习惯,而是选一树林择地掩埋,这片树林一旦选定,就成为共用坟地,一般选择在村子的最下面。

佤族没有过“清明节”的习俗。

而每逢喝茶和饮酒前都要滴之,以此表达对先人时时刻刻地尊敬和怀念。

二、“摸你黑”狂欢节的社会文化功能

(一)社会教化功能

佤族“摸你黑”有驱妖避邪的渴望性。

做母亲的佤族人中,每当带着幼婴下地劳动或晚间走亲串门,总是习惯性地在小孩的脑门上用黑色的锅烟子染上一个小圆点,以示驱妖避邪或预防疾病。

渴望的是,小孩的脑门上涂黑了,妖邪看不见人了,或者被黑色吓跑了。

这样,可以使小孩保持健康的身体,平安的灵魂。

(二)文化传承功能

“以黑为尊”原本是由土壤而来。

当佤族祖先从司岗里出来以后,开始学会觅食和生产劳作,虽然还不知道人黑与紫外线有一定的关系,但他们发现,无论在水里还是在陆地上采食劳作者,都比未能劳作的婴儿幼女成色更浓,逐步变黑,而辛勤劳作者给人们带来的却是实惠。

他们便开始认识,“生我者司岗里,养我者土和水,喂我食者肤黑人”。

因此,他们十分珍惜和热爱大自然中的泥土,尤其是黑土、沃土,以土为生本,用土来护身防病。

他们十分尊重在土地上劳作而肤色变黑的人。

他们知道,自从他断了奶以后,就是这些肤黑的人来喂养,而喂养的食品首先来自于土壤。

另外,佤族生产生活在热带丛林潮湿的气候中,常常会有白天太阳光下绵绵细雨的现象,这种时候容易出现瘴气和疠疟,佤族习惯用黑泥擦在人的脑门上和太阳穴上,确实可以起到预防的作用。

还有,在生产劳作过程或者走在草深林密的山间小路,一旦不小心被毒蛇咬伤了腿脚,佤族人在没有医疗条件的情况下,很快采取的措施就是在土里挖个坑,把有伤口的部位埋进生土中,毒性就不会发作,一定的时间内人便可得救。

有趣的是,佤族孕妇旱热口噪,体内不适,去山上挖来一些干净的粘土,在自家火炕头上晾干,然后食用,能调理身子,也可起到充饥作用。

(三)集体凝聚功能

佤族是一个崇尚黑色,以黑为美的民族。

他们认为黑色是勤劳健康的象征,因此,他们的服饰几乎以黑色为基调。

过去,还有染牙的习俗,在他们眼里,“黑亮的牙齿和健康的黑皮肤相配,才能保持阿佤人步调一致”。

有佤族谚语说道:

“步调一致,我们才好一起跳舞;牙齿黑亮,我们才好一起说笑。

”于是,在“摸你黑”活动中,谁最黑谁就最美。

(四)文化娱乐功能

佤族“摸你黑”狂欢节因其参与人数众多,活动形式独具一格,被誉为“东方的狂欢节”。

在这个节日里,四面八方的游客汇聚于此,不分男女老幼、尊卑贵贱,大家互相涂抹“黑泥”,互相祝福,享受独特的佤族文化带来的快乐。

所有人丢掉了胆怯和矜持,抛开了顾忌和防范,摈弃了语言与肤色的差异,在黑色的海洋中奔跑、欢歌和祝福,无拘无束地释放激情。

(五)教育功能

佤族的创世神话《司岗里》记载了佤族先民生存繁衍的历史:

在人类远古的洪荒时期,只剩下一个佤族女人漂泊到司岗里的高峰上幸存下来。

这个女人受精于日月,生下一男一女。

一天,阿妈正坐在岩石上采用天上的彩云织布,突然一头牛跑来报信,说她的儿女双双掉进海里去了。

那时候司岗里群山的周围是苍茫的大海。

阿妈焦急万分,就请牛去救。

牛会浮水,下到海里把兄妹俩托在脖子上送到了岸边。

阿妈感激不尽,便立下规矩,把牛作为佤族永远的崇拜对象。

所以在佤族文化中,妇女和牛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在司岗里狂欢节开幕时,佤族妇女拿着长长的烟杆转圈,肌肉强健的男人挥舞着长矛,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魔巴带着8位魔巴和10名剽牛手开始剽牛祭祀,求取“摸你黑”的神药“娘布洛”。

三、“摸你黑”狂欢节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一)对文化内涵挖掘不深

文化是旅游产品的生命力之所在,是旅游产品的灵魂,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没有生命力的,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旅游。

独特而深厚的地方文化是旅游节庆活动得以系列化延续的保证和源泉。

但在沧源司岗里狂欢节中,除了有各式各样的佤族歌舞表演和“摸你黑”活动以外,就基本上没有了其他形式的文化展示,单以这样的形式来表现佤族文化是不全面的,需要加入一些其他的文化元素来使佤族文化得以更全面地展示。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旅游节庆活动的举办者更多地是为了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加入了过多的商业炒作成分,邀请一些明星大腕举办几场歌舞晚会等与主题相关性不大的活动,常常喧宾夺主,场面虽然热闹,却由于缺乏对当地深厚文化内涵的挖掘,造成对游客吸引力下降,若长此以往,就使游客产生一种腻烦的感受。

其实除了歌舞表演,还有很多形式都是可以展示司岗里深厚文化内涵的,但是主办方都没能将其充分开发出来,例如:

佤族先民的祭祀场面是与众不同的,却未能在节日上充分展示。

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如果不对节庆活动做深度开发,是会有损节庆活动整体形象的。

(二)开发资金来源渠道单一,项目缺乏开发和保护资金

沧源的旅游产品十分丰富,但财政收入在云南全省中属于中下水平。

长期以来都受整个区域经济状况的制约,政府单方面主导使得投入到新的旅游产品开发上的资金不足,导致开发不到位,旅游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旅游管理人才匮乏,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娱乐设施短缺,造成旅游相关行业的发展不平衡。

近年来,虽然全县旅游业在基础设施、宣传推广、景区开发、项目招商等方面都做出了努力,但由于资金有限,仍然力不从心。

资金的瓶颈俨然成为沧源旅游业深入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三)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不高

沧源是云南边陲的一个小县城,省外人士对其知之甚少;由于知名度不够高,导致长期以来旅游业的发展步伐较为缓慢。

目前,在云南各大旅行社很难看到“沧源旅游”的字样,取而代之的都是“昆明—大理—丽江”、“西双版纳风情之旅”,等等。

这些似乎已经成了云南旅游的代名词。

沧源的旅游经济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完全靠一些背包客、探险游客来支撑,旅游经济自然难以得到迅速的发展。

为了打造云南旅游的又一张王牌,沧源县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其开发宣传力度,做好前期的宣传工作。

宣传不仅是对狂欢节的宣传,也包括对沧源其他旅游产品的宣传,以全面提高沧源旅游的知名度。

四、如何传承“摸你黑”狂欢节的精髓文化

(一)学校的教育教学方面

1、明确学校教学目标与任务

少数民族拥有很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但要想使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得到成分开发吸收,就必须建立多元化的学校教育课程,注重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与辅助组织形式结合。

学校课程根据学科的课程目标或教学目标将“摸你黑”文化分成若干主题,比如源远流长的佤族历史、独具神韵的佤族风情、别具特色的佤族歌舞等,形成一系列活动分别给以开发和利用。

比如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形式,这些活动注重学生的体验参与,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性等。

具体的做法可以在学校开展民族歌舞选修课程,丰富学生的业余课程;或是开展民族歌舞比赛,“摸你黑”狂欢节预演、祭拜山神活动等,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得到熏陶。

此外,学校教育还应注重对校园民族文化建设、打造,或者班级民族文化建设等,通过隐性课程的形式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民族传统文化相关知识的熏陶与培养。

2、采用多元化教育教学模式

①、学校教育与社会互动相结合

“摸你黑”进入学校校园后,学校教育的课程、课堂及教学方式都可以使“摸你黑”文化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大化的传承,初步实现了“摸你黑”文化由“静态”保护向“动态”保护的转向。

“摸你黑”文化进校园,将学校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联结在一起,打破了过去存在的学校文化与当地社会文化断裂的局面,使文化传承场所由社会延伸到了学校,从而形成新的多元文化互动的传承模式,有利于长“摸你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②、家长和社区共同参与学校教育

社区教育的“目标在于社区支教,社区补充学生课堂内外的其他需要,内容以青少年思想教育为核心,行为以学校教育为主导,本质上是学校教育向社区的延伸。

”进行学校和社区之间的彼此沟通,致力于培育在校学生和年轻一代的品德、学识、技能和对社会的归属感,鼓励青年人不断追求新知识,勇于创新,积极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教育活动。

学校应加强与社区的互动,开展学生走进社区,家长走进校园,参与社区关于“摸你黑”的文化活动,在村委会、社区建立学生家长文化活动场所。

③、坚持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教育方法

首先,“摸你黑”文化是少数民族适应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传统文化显然不能满足人们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的生活需求,故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方式而产生民族现代文化。

尽管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仍保留着传统文化的元素,但由于少数民族学生接触现代文化的机会较多,在学校中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时仍会由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偏见产生阻碍。

学校是以传授现代科学知识为主的场所,不会将传统文化系统地编入教材传授,所以要注重在平时传授现代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如在讲授现代医学知识时,要让学生了解“摸你黑”文化中的医学知识,这能够突出本民族的智慧,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其次,学校教育主要采用现代教育方式,这虽然能提高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效率,但是传授的效果不能保证。

学校教育产生之前,“摸你黑”文化主要是年老一代对年轻一代的口耳相传,是一种个别的、农业式的传授过程,尽管效率相对较低,但是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效果却很好。

在学校教育时空和传承作用有限的状况下,传统传承方式和现代传承方式的结合可以提高“摸你黑”文化传承的有效性,如请民间文化老人给予学生关于“摸你黑”文化技术上的指导,学校配合理论和观念的传承,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设置本土民族文化课程

①、对本土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课程

在民族传统文化进校园之前,临沧市沧源县的很多中小学的学校课堂教育采用的都是照本宣科地学课本,读教材,枯燥的主流科学文化知识课程与这些从小就在山里长大的孩子们的世界相隔得太远,加上长期以来,民族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将低学业成就、高辍学率及读书无用等现实问题归因于经济落后和教育投入不足等经济问题,忽视了作为独立个体的学生与其所处的文化、自然之间的连续性和连带性。

这就使得少数民族的学生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与本族文化的冲突中造成的文化非连续,从而造成民族传统文化的断裂。

但自从临沧市沧源县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后,临沧市沧源县的很多中小学校都在根据学生的民族成分和民族特点引进不同的民族文化,力求通过“对多元文化生态系统的关注来加强本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凸显学校教育课程对民族文化与本土知识的开发与利用”。

当地的教育行政部门也改变过去“一刀切”的课程管理,转而是呼吁和鼓励各学校开设自己的校本课程,由此缓解非同质文化之间的冲突,这就激起了学生师生们课程改革的兴趣,很多学生也会积极主动报名参加学校举办的关于“摸你黑”节目的活动,这就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的学校教育改革。

②、精选有价值、健康的民族文化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选择应该体现佤族的民族特色。

在教材编写内容上,应突出佤族的社会文化特征,以一定的佤族文化为内容。

根据不同学龄阶段从内容到形式分序列编写。

如幼儿教育应以歌谣、游戏、简单的民间工艺制作等为主;基础教育阶段以诗歌、神话、民族起源故事、直观的艺术载体(绘画、音乐作品;民族工艺品等)等感性的民族风情、风俗为学习内容。

只有把这些独具佤族文化特色的教材再配合其他多方面学科的学习,才能真正形成具有佤族特色的中小学办学形式。

③、对本土民族文化进行创新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永恒主题。

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些传统文化已经或正在消失,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危机成为时代课题。

以佤族文化为例,佤族没有形成或留下自己的文字,佤族传统文化的传承途径有家庭教育、宗教活动、社会活动和伦理道德叙事四类,主要是靠语言(口头)传承和参与传承,以耳濡目染和直接参与的方式来完成,传承过程由上下两代人来共同实现。

当前,很多佤族青少年上完小学、中学后就到外地求学或打工,远离了自己的文化土壤,更不用说有机会参与文化传承。

他们身处大干世界,所接受的是多元文化,而一些外来文化带有反传统意识,青少年时期又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些思想观念自然就植入他们的头脑当中。

当他们回到家乡,文化环境差异在青少年中就形成了一种文化隔阂。

另外,由于成长环境的差异,形成了两辈人之间的交流代沟,出现了文化传承的年龄隔阂,文化断层现象也就在所难免了。

面对每天都在消失的各种传统文化,现在普遍的做法是录音、录像,存起来,束之高阁。

这样虽然保存了文化的存在形式,但那是“死掉的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

直面这样的危机,时代在强烈呼唤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

传统文化,对于前人,是一种创造、一个磁场、一份承载;对于后来者,则是一种资源、一个基石、一种延续。

这种延续,不是简单的保留、维持,不是庸俗的复制、调和,而是传统文化向现代的转化和重塑。

这种重塑必须是整体性的,而不是个体的或是零碎的。

“古人之宝,今人宝之”并不够,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方可取。

这正是“摸你黑”狂欢节作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价值所在。

4、对教育制度进行改革

有老师曾经说过“平时我们在学校中也想多给学生们教一些佤族文化的,但是就现在这个‘以成绩论英雄’的教育制度,我们也没有办法,你看一切评优都要看成绩,就连我们的工资都和学生成绩挂钩,所以谁不多想方设法把学生成绩弄上去呀。

现在的家长评价老师的好坏还是以学生的成绩为主,学生成绩好,你就是一个优秀的老师,反之,就说你是一个差老师。

所以说,有时候我们也是被逼无奈的……”学校里缺乏对佤族传统文化传承的考评制度,以至于很多教师为了追求应试考试的绩效、为了考评不惜忍痛割爱。

因此,只有对教育制度进行改革,建立科学、有效、长期的民族文化传承机制,才能建立起相应的激励机制,亦能将教师、学生、家长有机结合起来,这样的民族文化传承才有希望。

5、加强本土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

临沧市的高校却有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可以通过积极开展佤族文化研究,不断提高师资和科学研究水平,形成民族文化研究品牌和建设优质特色学科专业;可以将佤族文化引进校园,引入课堂,营造和建设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的大学文化提高学校的整体形象和品位;可以通过开展民族文化学习活动,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培养大量的民族文化传承人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

6、加大教师与教师、学校与学校的相互合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