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官罗崇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56121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5.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奇官罗崇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奇官罗崇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奇官罗崇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奇官罗崇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奇官罗崇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奇官罗崇敏.docx

《奇官罗崇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奇官罗崇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奇官罗崇敏.docx

奇官罗崇敏

“奇官”罗崇敏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罗是一个捕捉风向的改革者。

用他的话说,“历史上的改革悲剧人物,是在不适宜的时间和空间,做了不适宜的事。

”“他好像在和时间抢跑。

”杨为民说。

2004-2007年期间,红河悄然出现了一系列“奇观”。

它非交通要塞,却修成了一条长30公里、宽80米、双向八车道的红河大道;它城市化程度不高,在州府所在地蒙自,却矗立起一片罗马古城般精致壮观的文化广场建筑群,其中包括一座歌剧院,以及人称“小白宫”的政府大楼;它地处不怎么开放的边陲,却迎来了如此密集的改革风潮。

每一处奇观都隐含了罗崇敏的意志。

在多个场合,他鼓励大家发出“不同的声音”,但他从没改变自己的基本思路。

初次开车到红河的人,都会被那条壮观的红河大道“雷倒”。

红河大道须投入8.5亿元,有人认为没必要,有人提议先修一半。

罗崇敏认为这些都是“小农意识”,“红河大道、文化广场是要花很多钱,但可以用50年、100年,比以后修修补补、拆了又建要划算得多!

2005年,红河大道如期动工,2006年除夕,建设局局长电话告诉书记,大道只差没亮灯了。

罗崇敏要求,“大年初一必须亮灯,否则,我到工地上陪你过除夕。

”当天晚6时,这条被网友拍摄上传网络的超级大道灯火辉煌。

他不避讳“人治”。

他认为,在西部地区,地方官员更要强势、精英,善于综合运用人治、法治与文治,是谓“三明治”政府。

看到州政府对面的妇科医院立起了一块又大又红的广告牌,罗崇敏让马上撤下,他说了三点理由:

“一,党委政府门前,刺眼大字,是对心理健康的冲击;二,医院房子那么小,字那么大,不协调;三,医院应尽量用绿色、蓝色,红色会让病人浮躁。

有人显然不认同上述说法:

“广告又没违反什么法规,凭什么干涉?

开始不说,建起来又要拆,而且是花了几万块钱才立起来的。

广告牌最终被拿下了。

罗很强硬,“我说必须下掉,政府补钱也要下,管理失误。

向医院解释,这是大家的城市,规划有基本要求。

“我更愿意说西部发展需要‘强政府’而不是‘大政府’。

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要缩短中东西部的差距,很难。

这种强势也表现在了户籍改革上。

2006年,红河推行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城乡居民自由迁徙——只要你有份工作,且在城市有居住地,你就可以在城市落户;反之城市迁往农村亦然。

户籍改革不仅是一个制度变化,还需资金的投入。

州委政策研究室论证后认为,涉及的社保、医保、低保、计划生育政策等配套措施,若一并跟进,每年需要投入20亿元。

但当年,红河州年收入96亿,可由地方自由支配的金额不及20亿。

“我不同意静态的算账,怎么会需要20亿呢?

关键在于机制设计,不能光是政府掏钱。

比如,孩子读书,迁到城市后享受城市待遇,但你本人要交钱。

后来政府基本没有拿钱。

全州人口在改革当年流动了一万多人,次年迅速回落。

从弥勒农村迁居到建水县的李翠苗(化名)现今有些后悔,在城里,她生活、看病、住房的成本比在农村高得多,但在福利上,她还是一个农村人。

明年,她打算把孩子留在建水上学,回家继续务农。

她的丈夫曾经去找过州民政局,要求办理城市低保。

对方答复,“这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而个旧市一名副市长却觉得,“罗崇敏5年多的7项改革中,比较适合这个土壤而不是超前的就是户籍制度改革”,“至少在红河州之间,城市对农村的歧视没有那么大了”。

“身份”风波

对于罗崇敏个性鲜明的施政,当地官员最初曾有议论:

书记是不是想剑走偏锋,博一把政治前途?

“但接下来罗的作为让人颇不好解释:

要博,他只需掀起一场风暴,再找媒体‘配合’一下,就可收场,没必要大刀阔斧连续地‘折腾’。

”红河一位干部说。

在罗崇敏的“折腾”中,医改是争议最大的改革之一。

他的思路方向很明确:

官退民进,让市场运作逻辑刺激资源整合,效益盘活。

作为全州改革的试点,弥勒县人民医院改称“弥勒县有限责任医院”,由全员职工持股。

弥勒试点一年后,全州23所县级以上医院只有4所保持国有独资。

矛盾的焦点集中于“身份”改变上,即全州医务人员的身份由“单位人”改为了“社会人”;医院不再按编制招人,而是根据实际需求聘用。

弥勒医院一名外科医生说:

“一个县领导当时打了个比喻,社会人就像美国的总统,不想干了就辞职,下台后立马得搬出白宫,爱干嘛干嘛。

”大多数人当时的考量是,改革后,“个人努力决定收入”,且自由总比不自由好;再者,领导说其他“单位人”,包括国家公务员将来都要变为社会人,“干嘛不改?

但改后不久,大家发现,虽然月薪比以前高了,但社保体系为“社会人”提供的退休金远低于有国家保障的“单位人”。

改革前,弥勒县人民医院院长享受副处级待遇,退休后每月可领三千多元,改革后按照现行政策退休时,他的退休金“缩水”为一千多元。

这项改革随着罗崇敏离任在事实上开始复原。

建水县一名退休医生感慨,怎么改都好,就是别碰大家的身份,除非你把国家主席的身份也置换为“社会人”了,那我们没话说。

改革又一次显露出与大系统的“对接”问题。

个旧市一名官员也认为,推不下去不完全是资金的问题,而是大环境的问题。

红河改革了,跟别的地方一比较,大家心理就不平衡,都抵触改革。

大环境不改革,局部改革了,但是跟大环境对接不了。

罗崇敏却看到的是改革本身的价值,“改革总有利益受损者,不能光听反对的声音,更要看改革的大方向是否正确”。

对接

对接困境在传媒改革上更为突出,而这一项也显示出罗崇敏的改革比别的官员走得更远的决心。

成立红河传媒集团是红河文化改革中的一项。

2006年,罗崇敏沿着市场化的思路,将《红河日报》、红河电视台、红河电台合并为红河传媒集团,集团所有员工的身份都置换为“社会人”,完全采用公司化运作,宣传导向由宣传部全面监管。

红河州委宣传部副部长王丽萍充分感受到了“罗崇敏速度”,从接到通知要兼任集团总裁,到筹办集团剪彩活动,只有两天时间。

在这两天,她必须租好集团的办公场地、购置办公用品、完成必要装潢、联系媒体、布置剪彩会场。

当她通宵赶工完成任务,到州工商局申请将集团注册为企业时,却被告知,三家媒体必须取消原来的事业代码,方可注册,“国内其他传媒集团都没有这样干的,都是事业单位企业管理”。

王丽萍向罗崇敏报告。

罗很不理解,为什么人家可以叫传媒集团,我们不可以?

“我说,那是因为人家是事业单位企业管理,你的改革思路是完全企业化。

”王丽萍说,要么就不要工商注册了吧?

其他传媒集团不改性质,照样可以充分市场化啊。

罗崇敏不同意,亲自出马“逼”着工商局局长“特事特办”。

他有他的考量,传媒集团成为企业,向外发展空间更大,“要改,就从体制上一步到位地改!

但在中国,新闻媒体完全成为一个企业,是不行的。

“我卖一辆二手车,还要向国资委汇报,我这算什么企业呢?

这点是罗书记改也改不了的。

”传媒集团的一位高层说。

然而他也承认传媒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的成功,“现在我们推出了都市报,这在没有成立集团前是不可能做到的。

去年的收入增加了35%,而2006年只有6%。

同样推行了身份改革的红河传媒集团的员工们可以在不同媒体之间自由“转会”,他们觉得“很有奔头”。

其时,李恩阔已就任传媒集团部长、《红河日报》常务副主编,他手下的年轻人甚至不理解医院的抗议,“他们说,自由和前途是最重要的。

”但李恩阔清楚,集团里肯定有人“不爽”,按常理,日报的高层都有转仕途、做县长的机会,取消行政级别后,“这条路今后就窄了”。

李恩阔一直随身带着两套名片,“对内用新的,对外用旧的”。

一次,他到外省参加日报总编辑会议,接待方得知他是一个传媒集团的部长,有些为难,“你是什么级别的官员?

”已经没有任何行政级别的他只好说是《红河日报》常务副主编,接待者恍然大悟,“那您是副处级,请坐那边。

“我也还保留着两套公章。

在台面上,我是宣传部副部长,集团总裁;在业务洽谈时,我是日报、电台、电视台的法定代表人。

”王丽萍说,“这听起来是很怪,但实在没有更恰当的叫法,罗书记的想法太新,新得让人来不及命名。

对接问题很艰难。

“罗书记的角度来讲他不知道,他想的是大步往前走,一步到位。

用产业来养活自己。

”传媒集团一名副总裁工作调往昆明,在办手续时遇到极大麻烦。

由于他已取消公务员身份,不得不从县、州到省组织部、宣传部、人事部,逐级上报递材料,奔波了3个多月。

罗崇敏始终否认自己在建“乌托邦”,“改革不超前、不创新,算什么改革?

而赞同或反对罗崇敏改革的人都同意一句话,他干了本不是一个州委书记干的事情。

离开与留下

对于离开一年多的红河,罗崇敏一方面强调自己不留恋过去,“留恋意味着衰老”,时常却又忍不住问,红河的乡下现在还像不像以前那样干净?

他曾致信中央,建议农村发展应在体制机制上有所创新,其中包括建立有序推进农民迁徙自由的体制,并因接到中央领导的回电而感到欣慰,“说明中央对地方改革官员还是肯定、宽容的”。

红河的百姓及罗崇敏的新老同事对这名具有浓厚理想主义与个人色彩的官员也充满了复杂之情。

2007年红河州换届选举,五十多名州委委员参与投票,其中有五六个人给罗崇敏投了反对票,知情者透露,这样的反对票在历届换届中不多见。

“但也正常,因为那么多项超前的改革,没有引起争议才是不正常。

”罗崇敏身边的人说。

两件事让红河的百姓对这位前州委书记印象深刻,一是医院的院长改叫董事长了,但看病难的问题还没得到根本解决;二是建好的红河大道、文化广场开始让他们感到舒适与自豪,许多外地的新人甚至慕名来拍婚纱照。

新城市人李翠苗尽管仍决定返乡,但孩子能留在城里享用城市优质的教育资源又让她感到安慰。

弥勒县有限责任医院董事长向全体员工做出承诺,退休后“单位人”与“社会人”之间待遇的差额,由医院承担,从而赢得了民心,且保住了改革的成果,但他也开始更揪心医院的效益与“非营利性质”之间的平衡。

红河州被罗崇敏骂惯了的官员欣喜地发现,新领导对他们的工作效率很欣赏,常说,“怎么会有那么好用的班子。

红河州纪委书记温剑在报纸上看到,老书记新任云南省教育厅厅长后,又马不停蹄力主改革,其中一项,55岁以上处级干部一律卸任。

他隐隐担忧,“这又会得罪很多人,何必呢?

罗崇敏听说了,不置可否,“我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

他请教育厅的老干部们吃了一餐饭,饭桌上,数十位55岁以上的处级官员拿到专门为他们量身定制的西服,颇受感动。

一位熟知他的红河官员分析他的从政轨迹及升迁速度,“他是一个富有争议的官员,一个充满理想主义的官员,一个没有可复制性的官员。

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出力主改革的地方官员在中国官场的生存空间与命运。

但显然,他绝不算是一个悲剧性的官员。

(云南信息报张晓青对本文亦有贡献)

师范教育,特别是大学师范教育既是国家教育现代化的基石,又是教育现代化的领航

8月29日,云南省委高校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在云南师范大学2011年新学年干部大会上向学校的全体师生表达了新学年的祝福,并和大家共同交流了何谓“教育现代化”。

围绕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和特性、目标和任务、途径和措施,罗崇敏厅长作了题为《谈谈教育现代化》的演讲。

在2个多小时的演讲中,罗崇敏厅长在演讲中时而引经据典,时而针砭时弊,他用闪烁着哲理光芒的语言和自己对“教育现代化”的独特理解,赢得了大家阵阵热烈的掌声。

“人类发展到今天,中国发展到今天,云南发展到今天,我们大家发展到今天,都得益于教育。

”罗崇敏厅长在演讲中说,教育不但承载了人类的文明,更引领了人类的文明。

师范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事业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和引领性的作用。

云南师范大学不但有光荣的历史,还有辉煌的今天,更有灿烂的未来。

云南师范大学始终坚持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科研平台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学科管理建设、领导班子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不断提高,充分履行了人才培养、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传承文明的大学职能,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做出了贡献,为云南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教育是发展人的生命、生存、生活,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社会活动过程。

教育兴则民族兴,教育强则国家强。

”罗崇敏厅长在演讲中指出,教育现代化既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石,又是国家现代化的领航,更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力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更是富民兴滇的必然选择。

当前,全球正在掀起以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为目标的新的一轮教育改革热潮,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继推出教育改革措施,改革的主要取向是提高教育质量,核心是培养创新精神,保持教育领先地位,增强国家竞争优势。

很多发展中国家也围绕解决教育公平和提升学生能力素质的取向进行改革。

以教育现代化引领国家现代化,已成为各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选择。

“教育现代化的主要任务是:

一要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二要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三要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四要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五要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

”罗崇敏厅长强调,要实现这些目标和任务,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重要关系:

一要正确处理好速度、规模、结构、质量的关系。

抓住机遇,扩张以教师资源和基础设施资源为重点的教育资源规模,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调整、优化教育资源结构;全面加强教育教学管理,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公平发展,确保教育的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二要正确处理教育体系内部发展关系。

所谓教育体系内部发展关系,是指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特殊教育、民族教育之间的发展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育保障政策之间的关系。

三要正确处理教育适应、依靠、引领的关系。

教育必须适应当代社会需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人力资源支撑;教育必须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形成教育合力;教育必须坚守和弘扬传承创新品格及反思批判精神,主动发挥引领时代进步的功能。

四要正确处理公平、竞争、效率的关系。

讲究效益才能增添活力,注重公平才能促进和谐,坚持公平、竞争和效率有机结合,才能体现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

要坚持把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作为基本的教育政策,充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创造公办教育、民办教育公平竞争的政策条件和服务环境,充分提高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办学效益。

五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教育工作;要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千方百计推进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任何时候都不松懈教育系统的稳定工作,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和教育环境。

六要正确处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政府教育、社会教育的关系。

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社会系统工程,要树立大教育观念,强化大教育意识,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政府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功能,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政府教育、社会教育相互依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要努力构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政府教育、社会教育信息互通平台,确保教育信息对称,形成教育合力。

要高度重视女性教育,充分发挥女性在基础教育、特别是幼儿教育中的特殊优势。

七要正确处理教育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

以国际化视野、本土化行动、现代化目标大力发展现代教育。

要紧紧围绕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弘扬和传播我国教育的优秀文化,加快区域教育现代化进程,促进国家教育国际化发展。

积极参与教育国际竞争,充分整合和利用国际教育资源,加快国家教育现代化进程,为建设教育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做出努力。

听完罗崇敏厅长的演讲后,云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叶燎原、校长杨林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罗崇敏厅长对教育、对老师有一份特殊的情感,他的演讲对我们认识国家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任务、途径办法,对我们开阔视野,解放思想,坚定信念,促进改革与发展,提升办学质量和效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听后很受鼓舞。

罗崇敏厅长还参加了学校的植树活动,并勉励师生们再接再厉,在新的学年里取得好成绩。

 

不经意中读到美国总统华盛顿说过的一句话:

在世界史的任何时代中,我们都会发现,改革者是那个时代不可或缺的英雄——他们是火种,没有他们,民众的柴火就不会自行燃烧;他们是力量,没有他们,民族的脊梁就没有挺立的力度。

  看到这段文字,我不禁想起本书主人公罗崇敏先生论述改革者的一句话:

改革者是民族的脊梁,改革者的不幸是国家的灾难,改革者的成功是民族的幸福。

  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无怪乎《南方周末》在一篇关于罗崇敏专访的导语里说:

本期关于罗崇敏的报道,是关于一个改革书记的报道。

其行,挑战尺度;其思,超乎常道;其政,频现奇观。

(《南方周末》--《奇官罗崇敏》,2009年1月15日)

  对于“奇官”罗崇敏,其实我早在1990年代初期就有所了解,那时,他还在江川县政府的任上,但只知其名,不识其人。

我们初次见面,已经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罗崇敏已经是玉溪市新平县县委书记。

  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与罗崇敏初次见面的情景:

那天,当我与人民日报社一名正在做县委书记课题研究的同志到达新平县委时,罗崇敏还在乡下没有回来,等了两三袋烟的工夫,县委办的同志告诉我们,罗书记回来了。

只见一辆破旧的北京212老式吉普车悄然而至,车上副驾驶位置下来一个人,一个身材精瘦,面庞黝黑,一只裤脚卷到膝盖,上面布满泥点的中年男子站在了我的面前,他就是罗崇敏。

  经我们反复要求,次日晚上,他抽出了一点时间在他的宿舍里接待了我们。

环顾他的住所,但见一套约50平方米的旧房,里面还有“文革”时流行的木质洗脸架,上面放置一个搪瓷脸盆;一排一人多高的书架,特别抢眼,上面挤满了各类书籍,既有《辞海》、《英汉大辞典》、经史子集等工具书,也有《国富论》、《资本论》、《邓小平文选》、《鲁迅全集》、《黑格尔文集》等中外社科书籍,更多的是诸如《第三次浪潮》、《大趋势》、《曾国藩》等最新政经类书籍,其中不少书已被翻得卷了角,毛了边。

除此之外,便是一张老式书桌、一把藤椅、两张板凳。

对此,我感叹地说:

“想不到您这个县委书记的住所竟是如此简陋。

”罗崇敏坦然地说道:

“广厦千万间,七尺能支身。

对于我来讲,最快乐的事就是读书。

住的地方只要支得下一张床、一张书桌就够了。

  让我感动的是,第二天一大早他就来到了我们的住所。

他是特地来告诉我们他要下乡去,没有时间再接受采访。

他说:

“现在正是烤烟移栽最佳节令,关系到老百姓一年的收成,没有事比这更重要的了。

”话说得非常恳切,态度也非常谦和。

我的同事感叹地说:

“罗崇敏是我见过的最平易近人、最为敬业的县委书记。

  在新平采访期间,一位素不相识的老人听说我是来采访罗崇敏书记的,便专门来到我的住所,用他朴实的语言介绍了他所了解的罗崇敏书记。

临别时,他硬是委托我捎带一筐橙子给罗书记,说他家的橙子是罗书记帮助栽下的,现在成了家里的“摇钱树了”,每年有一万多元的收入。

我当时就被这位老农的真情所感染了,同时也为罗崇敏书记感慨:

罗崇敏如果听到老农这发自肺腑的叙述,他肯定会感到莫大的幸福。

对于一名地方官员,最大的财富莫过于民众的感念了。

  从新平返回北京后,我们决意将罗崇敏作为中国当代基层领导干部的代表进行关注和研究。

这是一个散发一种特殊吸引力的对象,他总有层出不穷的新意,节节拔高的成绩,创新再造的理念,执着坚韧的作风,出人意表的做法,正直清廉的人格,人性化改革的方略……在不依不饶地吸引着我们。

  接下来的15年里,我从没有中断过对罗崇敏的关注和追踪,我常常借助网络搜集关于罗崇敏的资料,研究罗崇敏不断推出的新作,这样积累了多年。

除此之外,我还从不同的渠道了解他的事迹,与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和不同时期的同事交上了朋友,确保了尽可能多地获得关于他的信息,十几年来,我收集了近1000万字的关于罗崇敏的各类信息资料。

  我在5年前就有写点关于罗崇敏的纪实性文字的冲动,这种冲动来自于感动。

在一个物质生活极度丰富而精神生活相对贫弱的时代,在一个人们躲避崇高、告别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会里,罗崇敏的人格魅力给予我们的也许更多是尴尬,因为他的情怀与抱负就像一面明镜,让人性的卑劣与渺小纤毫毕现。

  写纪实性文字,首先要做到实事求是,而非艺术形式。

长期的记者职业训练,要求我在大量的材料面前保持客观冷静。

关于一个题材,我总是要求有许多信息来源,多方求证,反复推敲,不设赞弹,力求客观。

我知道,此时我对罗崇敏的了解缺少的不是间接的信息资料,而是纪实文学必不可少的直接信息。

于是,我将笔搁下来,先后5次深入罗崇敏学习、工作的地方,比如江川、玉溪、新平、云南民族大学、红河州等,寻找罗崇敏的亲朋好友、同窗同事。

总之,谁能提供客观真实的信息,谁就可以成为我的采访对象。

15年磨一剑,我不敢保证文字凝练诱人,但可以保证事件的真实可靠。

  谈到罗崇敏,最不该回避的一个关键词就是“改革”,他一直被人称为“改革书记”,关于他的改革理念和措施以及这背后的故事可以写成一本厚厚的大书。

虽然他是一个不爱张扬的人,但他却强调要“高调做事”,在改革的征程中,他一直激情满怀,信念坚定,百折不挠;他雷厉风行,其办事效率之高被称为“罗崇敏速度”。

在红河州,一位县委书记率真地对笔者感叹:

“罗书记调走后不到半年,我的体重增长了5公斤,他在红河时总是撵着我们往前赶,事情一件接着一件来,使你不敢懈怠。

”与每个敢于挑战尺度的中国官员一样,罗崇敏饱受热议。

他到上面开会,曾有领导半开玩笑:

“你慢一点,不然不是我们领导你,是你领导我们了。

  笔者曾问及罗崇敏改革的初衷是什么,改革的勇气和力量来自哪里,他坦言:

“来自于一种信念与责任。

  罗崇敏在谈到责任时,喜欢引用“担当身前事,何惧身后评”这一名言。

他说做一个有“担当”的人,做一个有“担当”的官不是容易的事。

有“担当”的人在出现任何问题时都不会害怕而勇于面对,在危难和慌乱中不会临阵逃脱而勇往直前,不会粉饰太平而直面矛盾,不会推卸责任而敢于承担责任。

做有“担当”的人,一要富有爱心,二要富有诚心,三要富有雄心。

要有琴心剑胆的风度,要有无私无畏的境界。

  罗崇敏具有一般地方官员所没有的全局性战略眼光,他在2006年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国民族发展·红河论坛”提出的“制度兴国,产业富国、素质强国”的发展理念,得到了与会的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

在罗崇敏看来,历史上的任何变革,归根结底是制度的变革。

确立有利于各种发展要素充分凝聚和释放,有利于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的制度、体制,是治国理政的第一要务。

新中国的建立,从根本上讲是建立了一种崭新的制度;30年的改革开放,本质上是建立了一种新的体制。

总之,是制度和体制使中华民族走上伟大复兴之路。

制度安排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的安排。

制度安排应坚持以人为本,以发展为过程,以幸福为目标。

  罗崇敏曾在不同的场合对他的部下语重心长地说:

为人,特别是为官,要勇于做有争议的大事,做有争议的“大人”,不能平庸,更不能尸位素餐,不能做八面玲珑的好好先生。

改革创新,一直是罗崇敏“为官”的重心。

“从1991年推行改革至今,什么辛酸苦辣我都尝过,既是曲折的,又是光明的。

  笔者注意到,从副县长、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到市委副秘书长、大学党委书记、州委书记,尽管职务一直在变,但不甘心平庸的罗崇敏从未停止过改革,而且每次改革都带有其鲜明的理念和独特的风格。

  在中国版图上,偏居滇南边疆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少为人关注,但在罗崇敏任州委书记的5年间,这片无声之地出现了极富想象力的新名称:

弥勒县有限责任医院;推行了全国最大规模的乡镇长直选;尝试了理想主义式的迁徙自由与城乡户籍二元制的破除;在一个“牛马满街跑”的城市建造了80米宽、30公里长的壮丽无比的红河大道及大批欧式建筑;在封闭的“边城”进行了传媒体制的改革……

  罗崇敏到红河州上任的当天,就去了当地两个最贫困的县调研。

调研回来后在一次会议上,对着全市的干部痛批,“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不是解放前的土司、头人!

”他一字一顿的讲话让许多在场干部头皮发麻。

  接下来的作风整顿,让当地官员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