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新课标人教版初中物理章节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54449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11 大小:2.0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新课标人教版初中物理章节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1页
版新课标人教版初中物理章节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1页
版新课标人教版初中物理章节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1页
版新课标人教版初中物理章节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1页
版新课标人教版初中物理章节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新课标人教版初中物理章节复习提纲.docx

《版新课标人教版初中物理章节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新课标人教版初中物理章节复习提纲.docx(1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新课标人教版初中物理章节复习提纲.docx

版新课标人教版初中物理章节复习提纲

2011版新课标义务教育初中物理

学习、复习章节提纲(校本教材)

说明:

物理学习的是一种思想,一种观念,一种方法。

语文和数学知识是学习物理的重要工具。

学习方法:

重视实验和观察,理论联系实际。

相信自己能学好

付诸于行动(辛勤+汗水)

一定能成功(学好物理)

心有所念,行而成功

 

班班级:

姓名:

 

科学之旅

1、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重视观察既有用又有趣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科学。

它研究的是声、光、热、力、电等形形色色的物理现象。

2、学好物理的方法:

、善于观察,乐于动手(从生活走向物理)。

、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联系实际,联系社会(从物理走向生活)======﹥学以致用。

第1章机械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测量:

、表示符:

L(S)

、单位:

A、国际单位:

米(m)B、常用单位:

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光年。

      C、换算:

1Km=103m  1dm=10-1m  1cm=10-2m 

           1mm=10-3m  1μm=10-6m  1nm=10-9m

           1光年=9.46×1015m。

注意:

A:

科学记数法:

a×10n其中:

1≤|a|<1010n中:

n>0表示1后有n个零。

n<0表示1前有-n个零,包括小数点前的零在内。

B:

在计算中10n由分子移到分母或由分母移到分子时,10n的指数变为n的相反数。

C:

、物理计算时要带单位计算。

、单位换算:

数字和单位一分开,对单位一换算(比值形为分子分母分别对单位一换算)。

例如、1cm3=?

m3解:

1cm3=(1cm)3=(10-2m)3=10-6m3。

1cm2=?

m2解:

1cm2=(1cm)2=(10-2m)2=(10-2)2m2=10-4m2。

、1m/s=?

Km/h解:

1m/s=

、1g/cm3=?

Kg/m3解:

1g/cm3=

、72km/h=?

m/s解:

72km/h=72×1km/h=72×

=20m/s。

、测量工具:

刻度尺(刻度均匀)

、刻度尺的使用:

估、选、放、读、记。

注意:

A、物理量由数字和单位组成,数字=准确数+估读数(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正对刻度线时估读数为零,不正对时进行估计)。

除长度测量外,其它的都不需要加估读数,正对时读该刻度线对应值;不正对时,就近读数。

B、量程:

一次性能准确测量的最大值。

分度值(准确度、精度):

相邻两小刻度线所代表的数值。

C、测量时刻度尺与被测线段平行或重合,读数时视线与刻度线垂直。

D、零刻度线存在时:

读数=偏离零刻线的格数×分度值。

零刻度线不存在时:

L=y-x

其中x为当作零刻度线(被测物左端)对应的值,y为被测物右端对应的值。

0cm12345678910

2、时间测量:

、表示符:

t。

、工具:

停表、秒表(一般大表盘单位为秒,小表盘单位为分)。

、单位:

A、国际单位:

秒(s)B、常用单位:

年、月、日、时(h)、分(min)。

C、换算:

1h=60min1min=60S1h=3600s

3、常用测量方法:

累积(叠加)法、间接(转换)法、辅助(如卡尺)法、替代法等。

4、误差:

、定义:

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产生原因:

A、主观因素(如读数、测量方法等)。

B、客观因素(如测量工具、被测物体本身等)。

、减小方法:

A、选用精密仪器。

B、提高操作人员的技术。

C、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注意:

A、误差是客观存在的,只能减小,不能消除。

B、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求平均值时数位保持一致并4舍5入,逢5时看5前面的数,满足“奇进偶舍”)是减小误差的主要方法。

目的是使测量值更接近于真实值。

C、测量中明显偏大或偏小的数据都是错误的,求平均值时应先排除掉再计算。

D、多次实验的目的:

、测量量:

减小误差,使测量值更接近于真实值。

、找规律:

使结论具有普遍性,防止出现偶然性。

二、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

物体位置相对改变的运动,是宇宙中最简单的运动。

2、参照物:

、定义:

选作标准的物体(假定不动的物体)。

、选择:

除被研究对象而外的物体。

注意:

就近选择,选择人们公认的,一经选择,就视为它是静止的即速度为零。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针对于参照物而言)是相对的。

4、运动的判断:

位置相对改变就运动,不改变就静止(直线运动可用距离来判断:

距离变化就运动,不变化就静止)。

注意:

卫星对接、空中加油、交接棒等要保持相对静止。

三、运动的快慢

1、速度:

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定义:

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即物体通过的路程与运动时间的比值。

、表示符:

υ。

、公式:

υ=S/t。

、单位:

A、国际单位:

米/秒(m/s)。

B、常用单位:

千米/时(km/h)。

C、换算:

1m/s=3.6km/h。

注意:

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只要大小、方向任意一个改变都称为速度(运动状态)改变。

即运动状态不变包括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两种。

2、匀速直线运动:

快慢不变的直线运动,即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变的运动。

注意: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一个固定值。

不同的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值不一定相同。

、比值形的物理量的含义的说法:

先说分母,分母的系数为1,再说分子,分子的系数为总的系数。

如υ人=1.2m/s的含义是:

该人在1S内通过的路程是1.2m。

③、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即υ=S/t=△S/△t。

、比值型成正比的图像:

如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图像为S---t图像,为υ---t图像,为s----υ图像

 

3、变速直线运动:

、定义:

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速度大小改变,方向不变)。

、平均速度公式:

υ=S/t(注意:

S为总路程,t为总时间,包括停顿、休息的时间)。

4、比较快慢的方法:

A:

相同时间,比较路程:

路程越多的就越快(如图甲)。

B:

相同路程,比较时间:

时间越少的就越快(如图乙)。

C:

时间路程都不同,比较速度值(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比值越大就越快。

四、测量平均速度:

1、原理:

υ=S/t。

2、步骤:

先测路程,运动时测时间,分段测量进行比较。

注意:

车子过桥、钻洞问题,S总=S车+S=υt(S为桥长或山洞长)。

原因是前轮进入桥面或山洞开始计时,后轮离开时停止计时。

第2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产生:

发声体振动发声,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注意:

通过泡沫小球看音叉的振动的科研方法

是转换法、放大法。

2、传播:

以声波的形式通过介质向四面八方传播。

3、声速:

、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声,且通常情况下υ气<υ液<υ固。

、影响因素:

介质种类和温度。

同种介质,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υ气=340m/s。

4、回声:

、定义:

声音传播出去遇到障碍被反射回来的现象。

、计算公式:

S总=2S=υt

、区分原声与回声的时间间隔:

不小于0.1s,小于0.1s时,原声与回声混一起,原声被加强(声音好像变大了)。

======﹥音箱制成原理。

注意:

、空气中产生回声的最短距离为17m。

、动态回声问题画出草图更易于理解。

、真空不能传声。

5、人怎样听到声音:

、正常人耳:

发声体振动======﹥外耳道======﹥鼓膜======﹥

听小骨及其他组织======﹥听觉神经======﹥大脑======﹥知道声音。

、传导障碍的人:

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给大脑引起听觉)。

注意:

、耳廓的作用是对传来的声音起会聚作用。

、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听不到其他人的说话声(只能通过电磁波交谈),但是能够听到自己的声音(利用骨传导)。

二、声音的特性

1、音调:

、定义:

声音的高低(尖憨)。

、影响因素:

频率(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注意:

表示符:

f。

单位:

赫兹(Hz))。

、声音的分类:

A:

可闻声:

20Hz——20000Hz的声音。

B、超声波:

频率大于20000Hz的声音。

C、次声波:

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

注意:

A、台风、海啸、地震、机器高速运转、核爆炸等都会产生次声波。

各种声波都会对人产生影响,但次声波影响较大。

B、频率:

1S内振动的次数。

1Hz=1S-1,f=n/t(n为振动次数,t的单位为秒)。

C、波形的疏密描述音调的高低:

波形越密集频率越高,音调也越高。

2、响度:

、定义:

声音的大小或强弱。

、影响因素:

A、振幅:

振幅越大,响度也越大。

B、声源与听者的距离:

远小近大。

注意:

A、听诊器就是使发散的声音会聚而增大响度。

B、高音喇叭、双手合拢向远处喊话就是减少声音的发散,使其传得更远。

、测定:

噪声检测仪(测定声音的分贝数、即噪声的强弱)。

注意:

波形的高低(振幅)描述响度的大小:

振幅越大响度也越大。

3、音色:

、定义:

声音的品质。

、影响因素:

材料、结构。

A、材料不同,音色不同。

B、材料相同,结构不同,音色也不同。

注意:

A、音色是人们区分不同乐器、物体发声的依据,声音模仿秀就是模仿音色。

B、购买瓷器时敲击听声就是利用音色判断瓷器的好坏。

4、人听到声音的条件:

、发声体在振动。

、频率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内。

、响度不能太小。

、距人不能太远。

、有良好的耳朵。

、有传声的介质。

注意:

发声体发声,人并不一定能听到。

真空不能传声即速度为零。

5、乐器的分类

、管乐器:

管内空气柱振动发声(长的空气柱产生低音,短的产生高音)

、弦乐器:

弦振动发声(短而细的弦音调高,绷紧的弦音调高)。

、打击乐器:

打击时振动发声(绷得越紧音调越高,打击越重响度越大)。

注意:

响度的大小由轻重(力度)决定:

越重响度越大。

三、声与社会

1、声与信息: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回声定位、B超、声呐测距、导盲仪等)。

注意:

回声定位是指根据声音反射回来的强弱、时间间隔来判断声源的方位(蝙蝠就是根据回声定位辨别物体

及方位的)。

======﹥声呐的制成原理。

2、声与能量:

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如超声清洗机械、超声除石、超声加湿器等。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

、定义:

A、物理学:

物体做无规则振动产生的声音。

B、环境保护: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来源:

社会生活、工业、交通、建筑施工等。

、危害:

与等级(用分贝(dB)表示)有关。

、划分:

更多时候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划分。

、测定:

噪声检测仪(测定噪声的分贝数,不能减弱噪声)。

2、噪声的防治:

A:

消声(在声源处减弱:

装消声器等):

防止噪声的产生。

B:

隔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装隔音板、植树等):

防止噪声的传播。

C:

防声(在人耳处减弱:

戴耳塞等):

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注意:

、上述措施是从声音的产生、传播、接收(听到)环节来处理的。

、随着科技的发展,噪声也可以被人们利用(噪声除草等)。

、保护听力声音不超过90dB,保证工作和学习不超过70dB,保证休息不超过50dB,理想的安静环境不超过40dB。

 

感觉总可靠吗?

第3章物态变化

一、温度

1、温度:

、定义:

物体的冷热程度。

越热温度越高。

、摄氏温度:

A、表示符:

tB、单位:

摄氏度(℃)

C、规定: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0℃和100℃之间分成100个等分,每一份为1℃。

、热力学温度:

A、表示符:

TB、单位:

开(K)

、换算:

T=t+273.15Kt=T-273.15℃。

注意:

、日常生活中我们说某物体很热(烫)指的是物体温度很高。

、温度的国际单位:

开(K)。

、人的正常体温为37℃,达到38℃就认为发烧,超过38.5℃就为发高烧。

2、温度计:

、构造:

玻璃泡、测温液体、细玻管、玻璃外壳、标度、单位。

、制成(测温)原理:

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温度计中测温物质一定要为液态)。

、常见温度计:

(刻度均匀的原因:

测温液体热胀冷缩)

A、实验用温度计:

如图甲(量程:

-20—110℃,分度值:

1℃)

B、体温计:

如图乙(量程:

35—42℃,分度值:

0.1℃)

C、寒暑表:

如图丙(量程:

-35—50℃,分度值:

1℃)

 

、使用方法:

估、选、看、测、读、记。

A、估计被测物的温度,选择合适的温度计(高于最大测量值会胀破温度计,低于最小测量值会读不出读数)。

B、观察量程、分度值(便于迅速、准确地读数)。

C、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不碰到容器底或壁,示数稳定后读数。

D、读数并记录:

示数=偏离零刻线的格数×分度值。

 

注意:

、量程:

测量的范围(一次能测量的最大值)。

、分度值:

相邻两刻度间代表的数值。

、玻璃泡接触什么地方测的是什么地方的温度。

、分度均匀的测量仪器:

读数=偏离零刻线的格数×对应的分度值。

、常用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读数,体温计能够离开被测物读数(离开时水银在缩口处断开,水银收缩时无法退回玻璃泡,制成圆棱形状是起放大镜的作用,看到的是水银放大的虚像),但使用前要甩一甩(若未甩,只能测量比它示数高的温度,比它低或相等的水银不会膨胀上升,示数任然为原示数),使水银退回玻璃泡中;其它温度计不能甩;不能用作搅拌器。

、读数时注意零上和零下温度,零下温度越靠近玻璃泡示数越大(无正负号)。

、读数时视线与刻度线垂直,俯视偏大、仰视偏小。

3、刻度均匀读数不准确的温度计测物体的温度:

、计算公式:

(其中t1为用该温度计测冰水混合物时的读数,t2为一标准大气压下测沸水时的读数,t3为测某物体的读数,t为该物体的实际温度)。

、原理:

刻度均匀(成正比)。

二、熔化和凝固

1、熔化:

、定义:

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熔化吸热。

、熔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

、晶体熔化条件:

温度达到熔点且能继续吸热。

、晶体熔化特征:

吸热,温度不变(右图BC所示)。

注意:

、晶体熔化指的是温度不随时间改变的那一段(BC)。

、实验装置采用“水浴法”加热。

好处是:

受热均匀,防止试管破裂;温度平缓上升,便于读数。

、烧杯中的水或试管进入深度要适量,即试管不接触到烧杯底且水面超过试管中的固体上表面;固体颗(适量)粒越小越好,容易熔化。

、非晶体熔化特点:

先变软、变稀,最后变成液体;温度在不断变化。

2、凝固:

、定义:

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凝固放热。

、凝固点:

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非晶体没有确定的凝固点。

、晶体凝固条件:

温度达到凝固点且继续放热。

、晶体凝固特征:

放热,温度不变。

注意:

A、晶体凝固指的是温度不随时间改变的那一段。

B、物体吸放热,温度并不一定改变。

C、同种物质,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3、物质的分类:

、晶体:

具有确定的熔点、沸点和凝固点的物质(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

、非晶体:

没有确定的熔点、沸点和凝固点的物质(不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

非晶体吸放热温度会改变。

、常见的非晶体:

玻璃、塑料、橡胶、沥青、松香、陶瓷、石蜡等。

三、汽化和液化

1、汽化:

、定义:

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汽化吸热。

、汽化的两种方式:

A、沸腾:

a、定义:

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b、条件:

温度达到沸点且继续吸热。

C、特征:

吸热,温度不变。

注意:

在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

、实验中可以观察到右图所示现象:

a为沸腾前,b为沸腾时(容器底产生大量的气泡,气泡边上升边变大,到水面处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跑到空气中去)。

、温度计插在硬纸片上的好处:

防止蒸发的水分液化附着在温度计壁上,影响读数。

、沸腾过程指的是图像中温度不随时间改变的哪一段(上节图中的DE段)。

停止加热时沸腾不会立即停止,原因是还存在热传递(容器底的温度还比液体的高)。

、温度变化:

开始要加热石棉网和烧杯,所以水温上升较慢,然后水温上升加快;而水温较高时散热增加水温上升又放慢;沸腾时水温又不变。

B、蒸发:

a、定义:

在任意温度下、发生在液体表面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b、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种类:

其它条件一定时,种类不同,蒸发快慢不同。

、温度:

其它条件一定时,温度越高,蒸发越快(环境和自身温度)。

、表面积:

其它条件一定时,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表面空气流动快慢:

其它条件一定时,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注意:

、蒸发即吸热的物态变化具有制冷作用。

、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的科研方法:

控制变量法。

2、液化:

、定义:

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液化放热。

、使气体液化的方法:

A、降温:

所有气体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都可液化。

B、压缩体积:

一定温度下,压缩体积也可以使气体液化。

、气体液化的好处:

体积缩小,便于储存和运输。

3、电冰箱:

、冷冻室:

发生汽化吸热(从被冷冻的物体中吸热)。

、冷凝器:

发生液化放热,把从冷冻室吸收的热量散发到空气中。

应置于通风处且离墙壁一定距离,利于散热。

、氟利昂(制冷物质)对臭氧(层)有破坏作用,会形成臭氧空洞。

代用品R134a等无破坏作用。

过量的紫外线对地球生态环境构成威胁(对人而言,轻则皮肤粗糙,重则导致皮肤癌)。

四、升华和凝华

1、升华:

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如灯丝变细等。

升华吸热。

2、凝华: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如灯壁变黑等。

凝华放热。

注意:

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升华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降雨。

3、云、雨、雾、露、霜、雪、冰雹、树挂、白气的形成:

、云:

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小液滴(或凝华而成的小冰晶)的集体。

、雨、雾、露:

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成液体。

、霜、雪、冰雹、树挂:

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固体。

、白气:

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成。

4、水蒸气液化或凝华的条件:

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

5、物质三态变化图:

注意:

、注意箭头方向,分清初态和末态,对照上图得出物态变化及吸放热情况。

、物态变化针对的是同一种物质状态的改变,即物质种类不能改变。

第4章光现象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

能够且正在发光的物体。

分为人造光源和天然(自然)光源;冷光源和热光源。

2、传播:

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

3、光线:

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和径迹的直线。

箭头方向表示传播方向,直线表示径迹(路径)。

研究方法:

模型法。

4、光速:

、空气或真空中:

c=3×108m/s=3×105km/S。

、其它介质中:

一般情况下结构越疏松,传播速度越快。

与声音的传播相反。

5、应用分析:

 

、射击、激光引导掘进机开挖隧道、站队等。

、小孔成像:

成倒立的实像,可以放大、等大或缩小(像与小孔的形状、大小无关)。

、影子的形成等(物体挡住了光,在物体后面出现物体的像)。

、日食、月食的成因。

注意:

光和声一样,既能传递信息又能传递能量,传播速度刚好相反,光是结构越疏松越快。

 

二、光的反射

1、定义:

光由一种均匀介质射入另一种不透明介质的表面时,传播方向在分界面处发生改

变的现象。

2、

B

相关概念:

、入(反)射点O:

光射到(远离)物体的点。

②、法线ON:

过入射点垂直于反射面的直线,

(通用虚线来画)。

、入射光线AO:

射到物体上的光线。

、入射角∠i:

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反射光线OB:

过入射点远离物体的光线。

、反射角∠r:

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3、反射定律:

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三线在一个平面内,

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注意:

法线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组成的角的平分线;垂直入射时,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方向相反,入射角为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不能说反:

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减小)而增大(减小),且度数相等。

4、反射的分类:

 

、镜面反射(如图甲):

光射到光滑的平面发生的反射。

、漫反射(如图乙):

光射到凹凸不平的表面发生的反射。

漫反射是不同方位的人可以看到同一个物体的原因。

注意: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5、应用:

、改变光路。

、成像:

A、平面镜成像:

永远成等大的虚像(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

B、球面镜成像。

三、

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原理:

光的反射(定律)。

、特点:

永远成等大的虚像(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

与平面镜的厚薄、面积无关)。

2、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

、玻璃板(利用透光性确定像的位置)越薄越好,防止前后两个表面成两个几乎重叠的像。

玻璃板要垂直于桌面。

实验在较暗的环境中较好,因为像更清晰更明亮。

、刻度尺用来测量物距U(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和像距υ(像到平面镜的距离)。

、点燃的蜡烛当作物体,未点燃的蜡烛用来确定像的位置及比较物像大小。

、科研方法:

等效替代法。

、平面镜竖直放置物像左右相反,水平放置物像上下相反。

3、成像的分类:

、实像:

光线实际会聚成的像,可用光屏接收到,看得到。

s’

、虚像:

光线的反向沿长线会聚成的像,光屏接收不到但看得到。

4、球面镜成像:

A、凹面镜:

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可成缩小的实像或放大的虚像,关键看放置位置)。

太阳灶中锅具放在凹面镜的焦点附近,凹面面积越大,焦点处的温度越高。

B、凸面镜:

对光线起发散作用(观后镜成缩小的虚像,比同面积的平面镜看到的面积大范围广,起扩大视野的作用)。

四、光的折射

1、定义:

光由一种均匀介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均匀介质时,在分

界面处发生偏折的现象。

2、折射定律:

入射光线、法线、折射光线三线在一个平面内,入射

光线和折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一般不等于入射角。

B

注意:

、光由结构疏松的介质斜射入结构紧密的介质时:

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由结构紧密的介质斜射入结构疏

松的介质时:

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即空气中的角总是大些。

、垂直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零,即光沿直线传播。

、实质:

在分界面处光的传播速度发生改变。

、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减小)而增大(减小),度数

不相等(光疏斜射光密折射角比入射角小)。

、光的折射一般都伴随着光的反射,若只有反射而无折射则称为全反射。

法线

3、应用:

、池底变浅;水中的鱼看岸边的人变高了;

海市蜃楼的形成等。

注意:

分析时找到光从哪一种物质斜射入

哪一种物质,应逆着光线看去,认为光

沿直线传播,找到对应的像的位置。

、透镜:

A、凸透镜,B、凹透镜,C、平透镜。

注意:

面镜利用光的反射,透镜利用光的折射。

五、光的色散

1、光的色散:

将太阳光(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

蓝、靛、紫七种色光的现象。

它说明白光

不是单色光而是复色光。

注意:

彩虹就是光的色散形成的。

彩虹的颜色从上到

下(从外到内)的顺序与上述相同。

2、色光的三原色:

红、绿、蓝。

(公共部分为白色)

3、颜料的三原色:

红(品红)、黄、蓝(青)。

(公

共部分为黑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