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学期语文上学期诗歌鉴赏练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53654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4.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上学期语文上学期诗歌鉴赏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高三上学期语文上学期诗歌鉴赏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高三上学期语文上学期诗歌鉴赏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高三上学期语文上学期诗歌鉴赏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高三上学期语文上学期诗歌鉴赏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上学期语文上学期诗歌鉴赏练习.docx

《高三上学期语文上学期诗歌鉴赏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上学期语文上学期诗歌鉴赏练习.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上学期语文上学期诗歌鉴赏练习.docx

高三上学期语文上学期诗歌鉴赏练习

诗歌鉴赏练习

一、【18届辽宁省沈阳市实验中学分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古风•碧荷生幽泉

李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注】此诗作于李白应诏入京为官之前。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写荷之美,先总写其“艳”、“鲜”,然后分写“花”“叶”“色”“香”,并用“幽泉”“朝日”“绿水”“青烟”加以衬托。

B.三四两句中“冒”“罗”二字用得巧妙:

“冒”赋予出水芙蓉以动态美;“罗”将青烟笼罩绿叶的形态写得生动传神。

C.诗中“秋花”对“密叶”,“绿水”对“青烟”,对仗工整,这正体现了古体诗严格要求对仗的特点,而这一点正与近体诗中律诗对对仗的要求相反。

D.“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芬芳艳丽的荷花,尽管无比美丽,也只能在满天飞霜中无奈凋零。

E.诗歌感情强烈、想象奇特、夸张大胆,体现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2.这首咏物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CE

2.作者托物言志,①表达了对自己高洁品性的自信。

写荷花秀丽的花容,清香的气息,绝世空前,暗示了自己才高道洁。

②怀才不遇、空任时光流逝的慨叹。

写荷花,纵然有绝世的美丽,因“结根未得所”,无人为它传递馨香,只能凋零,表达自己空有才华,却因没人举荐不能建功立业,坐看年华流逝,心生感慨。

③对得到朝廷重用的渴望。

结尾“愿托华池边”表达了自己也像荷花希望生长在华美的池子里一样,期盼得到举荐和朝廷垂青(重用)。

【解析】

1.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诗词综合鉴赏能力。

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两项”,C项,古体诗在对仗上没有严格要求等。

E项,感情强烈、想象奇特和夸张大胆”在诗中没有或不典型,故选CE。

点睛:

诗歌鉴赏的双选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

2.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能力。

李白《古风》组诗共五十九首,这是其中的第二十六首。

看诗意应

点睛:

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

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

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

二、【18届湖南省浏阳一中、株洲二中等湘东五校高三12月联考】阅读下面的一首汉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风辞

刘彻①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注①:

刘彻即汉武帝,公元113年,汉武帝刘彻带领群臣到河东郡汾阳县祭祀后土,途闻南征将士喜报,进而“顾祝帝京,忻然中流,与群臣宴饮,自作《秋风辞》”。

3.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开篇二句以秋日最具特色的四个意象点明了季节时令特点,色彩斑斓,动静结合,勾勒出了一个清旷幽远、萧瑟凄凉的意境,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五、六、七句铺写诗人与群臣共同宴游的场景,“泛、济、横、扬、鸣、发”等动作一一排列开来,将“忻然中流”的热烈场面彩绘得声情并茂。

C.最后收笔两句情感陡转,发出“变徵之音”,乐极生悲,曲折而又缠绵地抒发了一代帝王对生命易逝盛年难再的悲慨。

D.起句“秋风起兮白云飞”,字面义上近似于高祖刘邦的《大风歌》中“大风起兮云飞扬”,但综合全诗来看,两者境界、情韵不一样,前者清新流丽,后者苍莽雄放。

E.全诗因景而生情,以情来串景,语言清丽明快,构思巧妙严谨,情感丰富深沉。

4.清代诗人沈德潜读此诗时批“《离骚》遗响”,请结合此评价简要赏析“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两句。

【答案】

3.AC

4.①此两句在手法上沿袭了《离骚》常用的比兴手法,由兰之秀及菊之香起兴,并以兰菊喻佳人,由物及人,引发出对“佳人”的无尽思念。

②正如屈原以美人比喻自身理想美政的一样,一代帝王汉武帝在此处不仅是对佳人的怀念,也可以是对宏伟大业的追求或是对贤才英士的渴望与思慕。

         ③形式上诗人还沿用了楚辞体的常有调式,如同《离骚》一样,以“兮”为间顿,节奏感强。

【解析】

3.试题分析:

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考查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

A项,“动静结合”错,皆为动景;“凄凉”一词,氛围用词稍重;D项,非曲折缠绵,是直接抒发。

点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设置的错误方向一般为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

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学科@网

4.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能力。

题目中说“清代诗人沈德潜读此诗时批‘《离骚》遗响’”,

三、【18届内蒙古包头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渡湘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

杜审言在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本诗是他流放途中所作。

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第一句,诗人春天经过一处园林,回想它秋天时的荒芜和破败,不禁悲从中来。

B.第二句,写到了南下途中鸟语花香的美好,也传递了诗人即将渡江赴边的愁苦。

C.第三句承上启下,忆昔游而悲、见花鸟成愁、感湘江北流,皆因“京国人南窜”。

D.结尾句中作者借“湘江水北流”点破诗题,又以“不似”寄托自己的无奈慨叹。

E.诗人以“水北流”与“人南窜”加以比照,表达了远离京师的孤独、悲愤之情。

6.杜甫有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就表现手法而言,本诗有一句与其相同。

请指出来并作简要赏析。

【答案】

5.AE

6.“今春花鸟作边愁”。

春天的鸟语花香本是赏心悦目的,但因为作者“南窜”而成了“边愁”。

诗人以“花鸟”来反衬“边愁”,可见内心悲伤之重。

(答“以乐景写哀情”、“以情驭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亦可。

【解析】

5.试题分析:

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

A项,“回想它秋天时荒芜和破败”是没有依据的,“迟日园林悲昔游”,从诗中来看,景依旧是迟日繁华,而从注释中可以知道,人的处境却已变为流放赴边,此句是从今天的“悲”追溯昔日的“乐”。

E项,“孤独、悲愤之情”分析欠妥当,“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从“怜”可以知道,这里要表达的应是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

6.试题分析:

题干中说“就表现手法而言,本诗”有一句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相同,这是

点睛:

本题的鉴赏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一般包括修辞手法、描写手法、表现手法、抒情手法等。

但本题不同于常规的鉴赏表现手法,而是比较阅读。

这需要分别对每首诗的表现手法具体分析,然后根据题干要求,找出两首诗的相同的表现手法。

本诗中,诗人用花鸟这些使人欢娱的事物反衬远去边疆的哀愁,“乐景写哀情”,更显哀愁之深重,写出了诗人内心激烈的情感活动、远离京师的悲哀心境,对自己仕途遭遇的不平与忧郁。

杜甫的诗句也是如此,借花、鸟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

四、【18届湖北省鄂南高中、华师一附中、黄冈中学等八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送光州曾使君①

周紫芝

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

回头双鬓已星星。

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

铁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

只愁飞诏下青冥②。

不应③霜塞晚,横槊看诗成。

[注]①光州:

今河南潢川,南宋时期是接近金国的边防重镇。

使君,汉唐以来,称州郡的长官为使君,此沿袭旧称。

②青冥:

青色的天空。

这里代指朝廷。

③不应:

不顾。

7.下列对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上片的前两句叙述了六年阔别中两人天各一方的情形,主要是为了与后文再次离别形成对比,表现了阔别之久远,离别之伤感。

B.诗人没有料到短暂相聚后又要再次分离,上片中“谁知”、“还与”的搭配,表达了他不得不再次送友人登程时内心的悲伤。

C.下片通过“铁马”“寒日暮”“霜塞晚”等的描绘,表现了友人久守边城的艰辛以及思归的急切之情。

D.此词写惜别之情,却一反常态,以较多的笔墨塑造了一个渴望建功立业的使君形象,表达出对友人的勉励和期许。

E.“横槊看诗成”与《赤壁赋》中的“横槊赋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当时的场景虽然不同,但都赞扬了他们的文韬武略。

8.清人有言:

“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

”请结合本词简要赏析。

【答案】

7.AC

8.上片回忆往事是虚,杯酒相倾是实,虚实结合,包含了对往昔欢乐团聚的怀念,对时光飞逝的感慨,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下片虚写,运用想象手法,想象使君到任后的生活和心境,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勉励友人在边塞施展文武才干,为国立功的情意。

【解析】

7.试题分析:

A项,“形成对比”错,应理解为为抒写别情作铺垫;C项,热爱雄壮的边塞生活,及

点睛:

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

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如此题考核“虚实相生”。

五、【18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二中高三上学期语文训练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临江仙·都城元夕①

毛滂

闻道长安灯夜好,雕轮宝马如云。

蓬莱清浅对觚棱②。

玉皇开碧落,银界失黄昏。

谁见江南憔悴客,端忧懒步芳尘。

小屏风畔冷香凝。

酒浓春入梦,窗破月寻人。

注:

①这首词写于词人羁旅河南之时。

②觚棱:

宫殿的屋脊。

9.以上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词的开篇写眼前所见汴京元宵夜之景,灯火辉煌,华丽的车马云集,一派热闹景象。

B.词人以想象中的仙境来比喻都城元夕的盛况,认为汴京元宵之夜之美宛如神仙境界。

C.下片写羁旅之愁,上片越是写的繁华热闹,反而越表现出词人凄清冷寂的尴尬之状。

D.词人看到了“江南客”的憔悴面容,想到自己羁旅之苦,于是从繁华回到凄冷中来。

E.“窗破月寻人”表明只有月亮陪伴自己,“寻”字运用拟人手法,越发显出人的孤独。

10.这首次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表达感情?

请简要分析。

【答案】

9.AD

10.①以乐景衬哀情(或“反衬”),词作描写想象中汴京元宵夜晚的繁荣景象,以乐景写哀情,表现愁苦的心境。

②直抒胸臆。

“江南憔悴客”表现自己憔悴无奈的内心。

③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小屏风畔冷香凝”“窗破月寻人”表现了词人的孤独寂寞。

【解析】

 

点睛:

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还有借助特殊的方式抒情如用典、对比、细节描写等,答题时根据具体的诗歌具体的分析,此题主要是直抒胸臆和以乐景写哀情。

答题时要结合诗歌做具体的解释。

六、【18届安徽省蚌埠铁路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淡黄柳

姜夔

客居合肥①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②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

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

马上单衣寒恻恻。

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

强携酒,小桥③宅。

怕梨花落尽成秋色。

燕燕飞来,问春何在?

唯有池塘自碧。

[注]①宋光宗赵淳绍熙二年(1191年),姜夔寄居江淮一带的合肥。

金人入侵,由于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一隅,江淮一带在当时已成边区。

②江左:

泛指江南。

③小桥:

后汉乔玄次女为小桥,此或借之谓姜夔在合肥的情人.

11.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晓角”的声音因“空城”而异常突出,词的首二句与《扬州慢》“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意境相近,传达的都是客中凄凉、感世伤时的意味.

B.词的上片绘景写人,以一个“空”字,写出了荒凉寂静、萧条冷落的空城氛围,又表现了词人内心飘零无依、空落寂寥的情怀。

C.“寒恻恻”写的是一种体肤之感,这种感觉既来源于衣单不耐春寒的现实状况,更多地来自于“空城晓角”的心理感受。

D.词的结句“池塘自碧”,以景语代答“春何在”,将上文“梨花落尽”的意念化作了一幅具体的图画,更暗含指责池水无情、占尽春色之意。

E.刘禹锡曾写“自古逢秋悲寂寥”,姜夔却写“怕梨花落尽成秋色”,一个“怕”字写出了词人内心由“都是江南旧相识”所引发的感时伤春之情。

1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谈到词有”有我之境”,即“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请结合全词分析姜夔此词的“有我之境”。

【答案】

11.BC

12.①诗人看尽柳色的风光,觉得此乃江南旧识,这鹅黄嫩绿的垂柳就带有了诗人客居异乡的万般愁绪;②异乡又逢寒食,诗人唯怕花落春去,可见诗人惜春伤春的迟暮之悲;③全词写生机勃勃的柳色春景,反衬空城巷陌的荒凉凄清,这些景象则暗含了诗人伤时感世的家国之痛。

【解析】

 

点睛:

考查的内容有表达技巧、情感的方面的分析。

具体分析选项的时候要注意结合题目、作者、注释等内容分析。

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12.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对“有我之境”的分析,实际上考查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与归纳。

答题时可根据题目对“有我之境”的提示“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从“我”的思想情感与“物”的“色彩”特点进行分析。

七、【18届广东省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高三第三次校内考试】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

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

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

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句“雪晓清笳乱起”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一种肃杀紧张的战争气氛。

B.“雁门西,青海际”两句,指宋金两国军队对峙的前线地区在雁门关、青海湖一带。

C.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营造出了清冷的意境。

D.“有谁知?

”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不被理解的慨叹。

E.“心未死”着重表达了诗人虽然心系国事但却年老鬓残的悲愤情怀。

14.本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

13.BE

14.虚实结合。

上片写的是梦境。

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关塞风光画面,中间一句点明这是梦游所在。

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

一灯荧荧,斜月在窗,漏声滴断,周围一片死寂。

冷落的环境,反衬出作者报国雄心的火焰却在熊熊燃烧。

(答“以景衬情”、情景相融(“反衬”)下片通过“寒灯”“漏声”“斜月”等景物,渲染了清冷、静寂的环境,衬托出作者心系边塞,立志收复失地,“万里封侯”,有着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火热情怀.)

【解析】

13.试题分析:

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

B项,“指宋金两国军队对峙的前线地区在雁门关、青海湖一带”有误;词题“记梦……”,说明诗歌写的是梦境,“想关河”,这是在梦中的联想,这样的关河,必然是雁门、青海一带了。

这里,是单举两个地方以代表广阔的西北领土。

可见“雁门关、青海湖”是代指宋金战场而不是真的战场。

E项,“心系国事但却年老鬓残的悲愤情怀”错;“鬓虽残,心未死”直抒感慨,身虽老而雄心仍在,于苍凉悲愤之中更见豪壮之气,从而振起全篇,激扬着高亢的情调,应该是“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情怀。

14.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本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

点睛:

首先要了解此类题目的答题角度:

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拟人、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如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而抒情方式又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表现手法,如象征、衬托、用典、想象、联想、渲染、动静、虚实等;篇章结构,如照应、过渡等。

本词中,从诗歌标题“记梦寄师伯浑”可知,词中会写到梦境,这是虚写,且从上片中“梦游处”可以知道,上片是写梦境,这是虚写;下片“睡觉”,“觉”是“睡醒”的意思,可见下片是实写,考生可以从虚实的角度分析。

且上片是写梦回当年雪夜军旅的生活情景,而下片是写梦醒后的孤寂,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考生还可以从对比反衬的角度分析。

八、【18届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高三上学期期中学分认定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流 莺①

李商隐

流莺漂荡复参差②,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注】①公元849年春,诗人在长安暂充京兆府掾属。

②参差:

指鸟振翅飞翔。

15.对“流莺”这一形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一句表现流莺飘荡流转、无处栖居的境遇。

B.第二句中“不自持”三字,表明黄莺一度想放弃理想。

C.颔联表明,流莺的婉转歌声中饱含它对良辰佳期的期盼。

D.颈联表明,流莺虽历尽艰辛,但是还是未能实现“本意”。

E.流莺无计留春,以前没找到栖息的花枝,现在会找到的。

16.本诗如何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思想感情的?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5.BE

16.

(1)通过写流萤漂泊不定的境遇,表达了诗人丢自己漂泊无依的命运的无奈和哀叹。

(2)通过写流萤的“本意”不被理解,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无奈。

学%科网

【解析】

15.试题分析:

B项,“不自持”暗示出流莺根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仿佛是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控制

点睛:

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

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如此题主要考核托物言志的手法,注意结合诗句分析。

九、【18届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黄陵中学高三(重点班)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临江仙

辛弃疾

老去浑身无着处①,天教只住山林。

百年光景百年心。

更欢须叹息,无病也呻吟。

试向浮瓜沈李②处,清风散发披襟。

莫嫌浅后③更频斟。

要他诗句好,须是酒杯深。

【注】①老去句:

语本苏拭《豆粥诗》“我老此身无着处,卖书来问东家住。

”②浮瓜沈李:

“沈”同“沉”,语本魏文帝《与吴质书》“浮甘瓜于清泉,沈朱李于寒水”。

后以“浮瓜沉李”形容夏天消暑行乐生活。

③后:

略似今日口语中之“啊”。

1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开篇点明自己年老体衰,闲居山林,奠定全篇基调;“无着处”,正话反说。

B.两个“百年”间隔反复,照应上文之“老去”,寓示自己—辈子被荒废。

C.下片开头两句写夏日行乐,表达对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归隐生活的向往。

D.结尾化用杜甫诗句“李白斗酒诗百篇”,表达了词人要向李白学习写诗的愿望。

E.本词语言明白如话,笔调轻松,言浅意丰,令人寻味不已,—些语句成为成语。

18.本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回答。

【答案】

17.CD

18.①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空老山林的感伤;②试图排解退居的无聊生活的故作旷达、乐观的感情。

【解析】

 

十、【18届广西区高级中学高三11月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东都送郑处诲校书归上都[注]

杜牧

悠悠渠水清,雨霁洛阳城。

槿堕初开艳,蝉闻第一声。

故人容易去,白发等闲生。

此别无多语,期君晦盛名。

【注】太和九年,杜牧被授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部,八月赴东都洛阳上任。

因此逃过了十一月的甘露之变的善恶风波。

此诗作于他到洛阳上任后的第二年。

郑处诲:

太和八年登进士第。

上都:

今陕西西安。

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标题点明送别地点、对象及其归处,首联扣题交代送友的地点与环境。

B.“悠悠”“清”写出渠水之绵长、清澈,“雨霁”点出雨后洛阳城风景的宜人。

C.颔联中“初”“第一”呼应“霁”字,突出景之清丽,表达了诗人归隐之念想。

D.颔联分别从视觉与听觉角度写景,叶落、花开、蝉声点出时序变换,为颈联伏笔。

E.全诗先写景后抒情,层次明晰,写景虚实结合,遣词造句浅淡而有韵致,耐人玩味。

20.诗的颈联、尾联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回答。

【答案】

19.CE

20.①颈联抒发了朋友难长守、人生易老的感慨;②尾联表达了对友人的劝勉之情。

诗人希望友人隐匿盛名,韬光养晦,抱朴守拙以全身远祸。

【解析】

19.试题分析:

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考查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

C项,“表达了诗人归隐之念想”这一分析牵强附会,脱离诗歌的内容实际。

E项,“写景虚实结合”这一分析与诗歌不符合。

点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

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

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十一、【18届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河北民

王安石

河北民,生近二边①长苦辛。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今年大早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

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

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汝生不及贞观②中,斗更数钱无兵戎!

注:

①二边:

指北宋与契丹、西夏接壤的地区。

②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曾对侍臣谈到自己有二喜:

“比年丰稔,长安斗柔直三、四钱,一喜也:

北虏久服,边邵无虎,二喜也。

”(《资治通鉴》卷一九六)

2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王安石早年的诗歌创作有取于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关心政治、同情百姓疾苦,体现了现实主义精神。

B.“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两句,开门见山地点明了黄河以北地方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而边民“长苦辛”只是因为北宋与契丹、西夏两族连年的战乱。

C.大早之年,赤地千里,寸草不生,哀鸿遍野,而州县两级官吏不顾人民死活,赋役杂税,无一减免,表现了北宋朝廷冗官、冗兵、冗费的弊政。

D.黄河以北的边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向南逃荒求生;河南虽然丰收,老百姓也是缺粮断餐,从而暗示出“长苦辛”不是河北之民所独催,河南之民以及其他内地之民无不如此.

E.诗歌的最后一联,诗人用感叹的口吻颂扬“贞观之治”的美好,表达了对北宋时政的批判和对唐代治世的向往。

22.为了表现河北民的苦辛,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