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罗华侨中学文言文专题教案文档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52122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博罗华侨中学文言文专题教案文档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博罗华侨中学文言文专题教案文档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博罗华侨中学文言文专题教案文档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博罗华侨中学文言文专题教案文档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博罗华侨中学文言文专题教案文档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博罗华侨中学文言文专题教案文档资料.docx

《博罗华侨中学文言文专题教案文档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博罗华侨中学文言文专题教案文档资料.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博罗华侨中学文言文专题教案文档资料.docx

博罗华侨中学文言文专题教案文档资料

博罗华侨中学文言文专题教案

要练说,得练看。

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

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

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关于高考文言文试题的选材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

“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近年来高考文言阅读材料多从经典史籍中(可能是为了突出典范性)选取。

字数在四五百左右。

(2018年574字,2000年400字左右)已成稳定模式。

2018年海淀区模拟卷最短的只有294字。

上海卷只180字左右。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

”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

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1993年选自《新唐书-姚崇传》,主人公姚崇;

1994年选自《唐语林-识鉴》,一说为《宋书-孝义传》主人公何子平;

2018年选自《隋书-列女传》,主人公郑善果母;

2018年选自《宋史-郭永传》,主人公郭永;

2018年选自唐人刘肃的《大唐新语》,主人公权善才;

2018年选自《宋史-忠义一-李若水传》,主人公李若水;

2018年选自《北齐书-苏琼传》,主人公苏琼;

2000年选自《三国志-魏书-胡质传》裴松之注引孙盛的《晋阳秋》一书;合写胡质、胡威父子清慎廉明因而享有卓著声誉的

2018年选自《田单传》主人公田单2018年选自《史记.李广将军列传》主人公李广

2018年选自《资治通览·唐纪八》主人公裴矩以上选文的共同点--均为浅易的文言文

内容上:

材料所涉及的人与事或相夫教子、事亲至孝,弘扬民族传统美德;或古代贤臣良吏,勤政爱民、廉洁奉公、刚直抗上、执法如山等既符合于传统的道德规范,又不失现实教育意义。

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步骤

由于考试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具有不准借助任何工具书,只能独立解题的特殊性,不少考生心理上比较紧张,常常是读完一篇就去选,事实上这是极不正确的,一般来说,文言试题解题阅读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

整体阅读。

要求1、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

2、能大概明了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能懂六七成即可。

第二步:

细读题目要求1、一一落实要求答题的字、词、句、段所在,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易题可以在这一步基本完成,要充分利用所给选项,运用比较法、排除法根据是非准偏,选出正确项。

2、利用好最后那道题(还有11实词解释题和14题句子翻译题)

因为此题相当难,但命题往往说有一项不符题意,那么就是说其他三项都是正确的,就是有一项错误也往往是个小问题。

那么通过看最后一题,就会马上了解全文内容,再去读一遍,往往事半功倍,全文内容马上会成竹在胸。

第三步:

重读全文。

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

这一步大致相当于精读研读的水平;同时也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作纠正,因此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特别提示:

有些学生在读文言段时,对自己要求太高,第一遍没读懂就心急火燎,在个别语句上纠缠,非要字字句句弄个水落石出不可,结果反而难以明其大意,学生当中这种情况存在非常普遍。

教师必须要让学生明白,高考所选文言语段一定不会容易到一看即懂的地步,第一遍看不大懂是很正常的。

所以一定要让他们保持良好心态,调动各种手段,借助各种力量,善于前后推导,一步步走完解读过程。

在解决个别难点和正确把握文意、准确翻译文句时。

要善于借助字形分析和邻里相推,来正确判定实词词义,观照语言环境掌握虚词用法。

要有排除干扰的意识,例如古今异义的干扰,防止望文生义,以今释古。

高考文言段不会脱离课本知识另起炉灶,所以要善于知识迁移,联系已有知识尤其是常用词的常用义项和常见虚词的一般用法来推出新知。

另外,从以往高考来看,不少考生在做文言题时丢分往往丢在不注意审题上,例如问的是“全都直接表现某某人热爱国家、不畏强敌的言行的一组是哪项”,有些考生往往忽略“直接”或“言行”这样的重要词语,造成所答非所问。

或者是平时训练多了,造成一种心理定势,当出现“间接表现了”或“反衬出”之类要求时,又不能进行正确答题了。

因此,在做文言练习时,教师要多加引导,切实完成文言应试阅读步骤注意审好题,使学生能多积累一些考试经验。

应该说文言解题的三步阅读法是经过许多学子高考实战检验而总结出来的一条科学有效的应试方法,复习当中必须让学生加以掌握和运用。

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切记!

!

实词答题技巧

1、字形推断法(形训法)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且形声字占80%以上,“形旁”给我们推断词义带来有利的条件。

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

形旁从钅(金)、木、氵(水)、(火)、土者词义与五行有关;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与兵器有关,从马、牛、羊、豕、犭、鸟、虫者与动物有关。

从(言)、辶(走)、刂(心)、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

其它还有:

禾--五谷、贝--金钱、皿--器具、纟--丝麻、宀--房舍、求--毛皮、隹(zhuī)--鸟雀、冖--笼罩、歹--死亡、月--肉、页--首、自--鼻、目---眼、尸--身体……

如《念奴娇》“樯橹灰飞烟灭”中的“橹”:

木制的船具。

“不刊之论”“自怨自艾”中的“刊”“艾”从形旁上看均应该与“刀”有关;

再如“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字的意义。

“造”的义符为“辶”,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该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它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

“过”也同理,也可译为“拜访”之义。

有许多学生对2018年春季北京卷试题中“袖空牒窃印”中的“牒”字不理解,而实际上“牒”字是形声字,“片”是其形旁,甲骨文中取“木”之右半为“片”,本义就是“木片”,众所周知,古代发明纸张之前人们都把字写在木片或竹片上,所以“片”又被引申为“文件、文书”之义,因此凡是以“片”为形旁的字如“版”“牌”“牍”等都有“文件、文书”的意思。

学生如果能有从字形去分析判断的意识,问题往往就能迎刃而解了。

2、语境推断法。

高考考查的实词90%以上是具有多义性的,因此在翻译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理解推断。

如:

93年六省一市高考试题13题要求选择文末“子访得之”的“访”字的意思:

A、咨询B探望C、寻求D、访问

联系上下文内容,李衡临终告诉儿子,自己生前曾购置有“千头木奴”,只有“寻求”一义合适,其余三个义项均不合文意。

99年试题13题“资产巨富,在郡多有出息”的“息”也有六个义项

A、气息B、休息C、熄灭D、子息E、利息F、出息

3、课文迁移法

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其实课文中已出现过,可联系课文相应迁移。

如:

94年高考“扬州辟从事吏”同课文的“连辟公府不就”中的“辟”;97年高考“飞骑因番请见,先涕泣不自胜”同课文的“沛公不胜杯杓”中的“胜”;上海卷中“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同课文“向使六国各爱其地”中的“爱”;“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同课文的“便言多令才”。

2018年仿真卷第五篇25题B项中“伐其功”跟课文《屈原列传》中“平伐其功”中的“伐”均是“夸耀”之义。

4、成语印证法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

举例说明:

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务农,从事)势拔五岳掩赤城(出类拔萃,超出)腥操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接近)括号内词语加点字的意义是我们平时熟悉的,借助熟悉的词义,就能推断文言语句中加点的词义。

又如:

95年试题12题“在官清恪,未尝闻私”中的“恪”是“谨慎而恭敬”意,同成语“恪守不渝”中的“恪”同.“吾亦望汝副其心”中的“副”与成语“名副其实”中的“副”同(符合)

16题“或妄嗔怒”中的“妄”与成语“轻举妄动”中的“妄”义同。

(胡乱),文句翻译题解题时可用代入成语的方法检验一下。

5、对句判断法(语言结构推断法)

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

我们可据之进行判断。

A、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

B、追亡逐北(亡.北对应,均为溃败。

常用败北,北即败)

C、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对应用,被任用)

D、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腰与戴对应,动词,腰戴)

E、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族”字义同“灭”字)

又如:

91年18题“顽鲁者亦当矜怜”中的“顽鲁”义:

A、愚笨而鲁莽B、固执而粗鲁C、顽皮而愚蠢D、愚昧而愚蠢

孤立地看似乎都讲得通,但由于这句话同下面“贤俊者自可赏爱”构成整句。

因此,你只需了解“贤”“俊”是在古文中是“有才能”之义,就很容易能选出D项这一正确的答案。

6、语法分析推断法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

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

如:

《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中的“目”字,它前有状语,后带宾语,用如动词,既不能理解成“眼睛”,也不能仅理解为“看”,应该理解为“用眼睛示意”《促织》中“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中“高”字上带宾语,用如动词,联系原文,可推断为“抬高”。

2000年试题13题“取樵炊灶”中的“樵”前跟动词,因此应是名词,译为“柴薪”

除了以上一些常见的方法之外,一些参考书上还列出了“”通假推断法“词语结构推断法”“比较推断法”等。

翻译文言实词要特别注意同形异义现象和通假现象。

文言文翻译方法

翻译文言文,既要做到内容忠实于原文,又要做到文字通顺流畅。

翻译的基本方法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落实。

即落实原文每个词、每句话的确切意义。

要通观全篇,仔细钻研字、词、句、篇。

例如:

《桃花源记》中的“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句,有人把“外人”译为“外国人”有人译为“世外之人”,理由是“桃花源是陶渊明空想的乌托邦”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从《桃花源记》全文来看,后面还有“此中人语云:

‘不足以外人道也’。

”“此中人”即桃花源中人,“外人”即桃花源以外的人。

二.保持。

即审慎地辨别原文所表达的感情色彩,保持原文的语气。

例如《陈涉世家》中的“王候将相宁有种乎”,句末的“乎”相当于现代的“吗”,似乎像疑问句。

但是细审句子的语气,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表示陈胜愤慨的激情。

三.调整。

即对句子中的个别词序作必要的调整。

古汉语的语法与现代毕竟有所不同,有时就要调整词序。

如《郑人买履》中的“何不试之以足?

”需要调整为“何不以足试之?

”然后再译作“为什么不用脚试试鞋呢?

四.增补。

即翻译时要注意把原句中省略的字、词补充完整。

如《登泰山记》: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要译成“泰山的正南面有三座山谷。

当中一座的水道绕过泰安城的外边,那就是郦道元书里提到的‘环水’。

”这样就便于读者理解。

五.省略。

即文言文中的有些虚词或客套话,现代汉语中没有相应的词语,而且也用不着,这就可以省去不译。

例如《公输》中的“子墨子”,不必译为“我的老师墨先生”,译成“墨子”或“墨翟先生”就可以了。

又如《曹刿论战》中的“夫战”,“夫”为助词,用于句首,无实际意义,不必翻译,译成“打仗”或“作战”就可以了。

这样既可使文字简洁,又符合现代汉语习惯。

六、翻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表面考查的是句子翻译,但测试的重点可能还是在于某一实词、虚词或者文言句式,其中又以考查把握多义实词的能力为主,涉及面广,因此说,对文言译句的复习,当是以字、词、句基础知识的复习为基础。

不管什么样类型的考题,都应该把确定重点词语和翻译时联系上下文作为解题的两个关键环节,打通了这两个环节,任何类型的考题都会迎刃而解。

译好后务必审查,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3、千万别漏了文段中或文段后的任何一个注解(有时题目的答案就隐含在注解中,如87年高考题)

七、文言翻译的原则

1、译文做到“信”“达”“雅”

2、翻译时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八、文言翻译的方法

由于高考中采用直译的方式,因此,翻译句子应该着重以直译为主进行训练

1、对照翻译。

文言单音词对译为现代汉语双音词或多音节词

如: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物亲近

2、换成今语。

主要是一些古今同形异义词、通假字

如:

“祖父”“妻子”“受业---授业”“尺寸之地”中的“尺寸”译为“一点点”

3、照录不译。

古今意义相同的词:

人名、地名、国名、年号、朝代、官职、典章制度等。

4、删掉不译如:

句首发语词、陪衬语素、结构助词、个别只起语法作用的连词。

5、补充省略6、调整语序(以上六种方法视具体语境来运用,不可生搬硬套)

摭谈高考古文今译的标准与技巧

一、要准确翻译好每一个字,无论是实词还是虚词,要尽量做到字字落实,即合乎“信”。

一般高考翻译的句子总是有几个重要词语,如“其李将军之谓也?

”的“其”,如果翻译不出,就直接影响翻译的效果。

有些省高考阅卷组甚至规定,把这些重要参与作为采分点,不翻译出来就直接扣分。

如下面这些句子,有哪些是重要词语必须翻译准确的呢?

1、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出师表》)

2、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庖丁解牛》)

3、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祭十二郎文》)

4、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5、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

上面这五句,每一句都有重点词语。

如“心动”意义为内心恐慌,“极”则是尽情享受。

我们在平时积累文言知识和做考试题目时候,要注意两类词语。

实词中要注意多义词,尤其是古今异义词,如“恨”在文中意义为“遗憾”;虚词意义往往不固定,如3、5两句的“其”,前一个在句中起揣测强化语气的作用,后一个表示自己,“焉”则有兼词“于之”和句末语气词两种用法,第2句意为“从中”。

如果抓住这些点,句子翻译就可以迎刃而解。

二、翻译的句子要通顺,要合乎现代汉语语法,即合乎“达”。

古代汉语有些句式与现代汉语相距太远,如省略句、定语后置句、被动句和状语后置句,就需要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来翻译。

如:

6、今以钟磬置水中……(《石钟山记》)

7、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五人幕碑记》)

8、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幕碑记》)

这三个句子分别是省略句、被动句、定语后置句。

文言省略的成分有介词、动词,缺少句子主语宾语的必须补充完整。

被动句有的有被动标志“见”“于”“受”等,有的没有,如第7句就要根据句意补充。

定语后置句要把后置句的定语放到前面,如第8句应该译成“能够不改变他们志向的高官”。

状语后置句也应该调整语序,如第2句应该译为“从中得到养生之道了”。

而有些句子还要考虑语言环境,将句子蕴涵的语气体现出来,如第6句必须把假设的句意译出来,为“假如现在把钟磬放在水里”,这才通顺。

三、对一些用了修辞方法的句子,还要译出原文的风格来,即合乎“雅”。

常用的方法是补充成分、明确内容。

如:

9、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

10、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欤?

(《季氏将伐颛臾》)

第9句用了比喻,语言简约,翻译时要符合语境恰当增加成分,而不能就文直译,应译为“人家是屠刀和砧板,我们是(砧板上)的鱼肉”。

第10句用了借代,翻译时可以把“虎兕、龟玉”分别翻译为“猛虎、珍宝”;又如第8句的“四海”也应该翻译为“天下”,这样才真正体现古文今译的标准。

此外,对采用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古文,也要注意。

掌握了“信、达、雅”的标准,可能还不能翻译好一个句子,有时候会遇到一些“难字难句”。

这时候就要根据“据文断义”的技巧,根据文章的语境来推测“难字难句”的意思。

如2018年北京春考:

昔者弥子暇见爱于君。

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至刖。

既而弥子之母病,人闻,往夜告之,弥子矫驾君车而出。

君闻之而贤之曰:

“孝哉,为母之故而犯刖罪!

”与君游果园,弥子食桃而甘,不尽而奉君。

君曰:

“爱我哉,忘其口而念我!

这则短文写了弥子对母亲和君主的尊重,正因如此,卫君才认为弥子“孝”和“爱”。

这是对传统美德的歌颂。

许多考生理解不了“不尽而奉君”,或者对“忘其口而念我”感到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是没有从整体上理解古文的缘故。

文章讲了两个故事,根据上下文内容,“不尽而奉君”是指“没有吃完(桃子)就献给卫君”,为什么不另外摘一个呢?

因为弥子吃这个桃子的时候感到特别甜。

而“忘其口而念我”是卫君在这样的情况下说的,他没有批评弥子,而是替弥子找了一个台阶:

“这是尊重我啊,他忘了自己的口味而想到了我!

”这样上下文联系,文字就可以疏通了。

许多考生就是用“据文断义”的方法,将2018年春考的“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一句中的难点“多”字译成“称赞”。

另外,我们复习的时候要注意,高考古文今译的字、词、句,都是常见常用的,因此平时要多在常见的字、词、句上下功夫,不要一味求难;偶尔遇到难的,我们也不要心慌,要善于联系学过的知识点,结合文章内容来推测,相信一定可以做好古文今译题。

文言“互文”的翻译

古文中,有些结构相同或相似的短语、句子,处在对应位置上的两个或三个词语中可以近义互释、异义互补,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这种修辞方式称为互文。

互文有同义对应和异义对应两种情况。

下面就来谈谈它们的翻译。

1.同义对应

(1)触风雨,犯寒暑,……(《捕蛇者说》)

译:

冒着狂风暴雨和严寒酷暑,……

(2)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过秦论》)

译:

率领着疲惫不堪且仅有几百人的队伍,转过来就进攻秦朝。

(3)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出师表》)

译:

在军事失利、形势危急的时候,(我)接受了先帝的任命。

(4)遂通五经,贯六艺。

(《张衡传》)

译:

于是贯通了五经和六艺。

(5)处若忘,行若遗。

(《答李翊书》)

译:

静处或行动时都好像遗忘了什么。

(6)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货殖列传序》)

译:

天下的人熙熙攘攘,都为利而来,为利而往。

(7)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沁园春·雪》)

译:

北国的风光,在千万里辽阔的疆土上,都是冰封雪飘。

从上面的翻译看出:

同义对应的两个词可以互相解释,翻译时往往两词连用,如“遗忘”“贯通”“熙熙攘攘”“千万里”;或取共同义,如“触”“犯”译为“冒着”,受任、奉命译为“接受……的任务”,“率”“将”译为“率领”。

2.异义对应

(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陋室铭》)

译:

谈笑和来往都是博学的人,而没有无学问的平民。

(2)朝辉夕阴,气象万千。

(《岳阳楼记》)

译:

早晨和傍晚有晴有阴,景象千变万化。

(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出师表》)

译:

秦汉时的明月和关隘,长期出征万里的人没有回来。

(4)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孔雀东南飞》)

译:

枝枝叶叶相覆盖,相交错。

(5)地也,你不知好歹何为地!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窦娥冤》》

译:

天地啊!

你不分好歹、颠倒贤愚,真不配做天地啊!

从上面翻译看出:

对于异义对应的句子,翻译时把两词连用即可,如“谈笑和来往的”“早晨和傍晚”“秦汉时”“枝枝叶叶”等。

表官职变动的文言词语分类例释

文言人物传记中,表官职变动的词使用多且复杂,弄清这些词义有助于准确理解文意。

一、授予、提升官职类:

征:

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辟:

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荐、举:

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拜:

授予官职。

例如《张衡传》中: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

选:

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元史·贾鲁传》:

“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除:

任命,授职。

《后序》:

“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授:

授给、给予官职。

《元史·贾鲁传》:

“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起:

起用人任以官职。

《元史·贾鲁传》:

“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

升:

升官。

《元史·贾鲁传》:

“升(鲁)台都事。

擢:

在原官上提拔。

《元史·贾鲁传》:

“擢户部主事。

拔:

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李白《与韩荆州书》:

“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

二、调动官职类

迁:

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

《汉书·王尊传》:

“迁东郡太守。

转、调、徙:

调动官职。

《张衡传》:

“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补:

补充空缺官职。

《汉书·王尊传》:

“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

改:

改任官职。

《宋史·王济传》:

“改刑部详覆官。

三.兼职、代理类:

兼:

兼任。

《〈指南录〉后序》:

“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领:

兼任。

《晋书·袁乔传》:

“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

行:

代理官职。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太祖行奋武将军。

署:

代理、暂任。

《汉书·王尊传》:

“太守奇之,署守属监狱。

权:

暂代官职。

《刘公嘉话》:

“时韩愈吏部权京兆。

四、降职、罢免类:

贬:

降职。

《宋史·唐介传》:

“帝怒益甚,贬(介)春州别驾。

谪:

被罚流放或降职。

范仲淹《岳阳楼记》: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出:

京官外调。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予出官二年。

左迁:

降职。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即司马。

罢、免:

罢除、免去官职。

此义同现代汉语。

(例略)

黜:

废,贬退。

柳宗元《封建论》:

“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

五、就任类:

视事:

任职。

《张衡传》: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下车:

刚刚上任。

“下车伊始。

古代年龄的称谓

不满周岁:

襁褓2-3岁:

孩提年幼:

总角儿童:

垂髫

女孩子七岁:

龆年女孩子12岁:

金钗之年女孩子13岁:

豆寇年华

女孩子15岁:

及笈之年女孩子16岁:

碧玉年华女孩子20岁:

桃李年华

女孩子24岁:

花信年华女子出嫁:

摽梅之年男孩子8岁:

龆年

男孩子15岁:

束发(成童)男子20岁:

弱冠30岁:

而立之年

40岁:

不惑之年50岁:

知命之年60岁:

花甲、耳顺之年

70岁:

古稀之年80岁:

杖朝之年80-90岁:

耄耋之年

100岁:

期颐

礼仪习俗

总角古代儿童未成年时束发为两结,形如角《祭妹文》:

必梳双髻。

弱冠男子二十岁,结发戴冠,以示成年《子路……侍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