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概念等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748735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170.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学概念等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生态学概念等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生态学概念等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生态学概念等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生态学概念等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态学概念等资料.docx

《生态学概念等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学概念等资料.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态学概念等资料.docx

生态学概念等资料

植被类型

关于植被的分类,目前国内外有很多不同的分类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将植被分为不同的类型。

我国至今也没有颁布国家植被分类标准,有关学者仍在研究之中。

但是,植被类型的确定又是生态现状调查与影响评价中经常要用到的,所以需要十分有必要了解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1)植被分类:

①地理环境特征:

如,高山植被、中山植被、平原植被、温带植被、热带植被,等。

②地域:

如,天山植被、秦岭植被、长白山植被、中国植被、美国植被、澳洲植被,等。

③植物群落类型:

如,草甸植被、森林植被等。

④按形成过程:

如,植被分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

自然植被是一地区的植物长期发展的产物,包括原生植被、次生植被和潜在植被。

森林、草原、灌丛、荒漠、草甸、沼泽等;人工植被包括农田、果园、草场、人造林和城市绿地等。

全球范围可分为海洋植被和陆地植被。

其中陆地植被按世界植被类型图(H.Water,1963)(刘南威《自然地理学》,2000,409-418)分为14类:

1热带雨林,2热带季雨林,3热带稀树草原,4热带、亚热带荒漠,5亚热带硬叶常绿阔叶林,6亚热带常绿阔叶林,7,温带夏绿阔叶林,8温带针阔叶混交林,9温带草原,10温带荒漠,11寒温性针叶林,12冻原,13极地荒漠,14高山植被。

(2)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有以下几种:

①草原:

大多是适应半干旱气候条件的草本。

②荒漠:

生态条件严酷,夏季炎热干燥,土壤贫瘠。

植被稀疏、种类贫乏、耐旱。

③热带雨林:

分布在全年高温多雨地区,种类丰富、常绿,大部分高大。

④常绿阔叶林:

分布在气候比较炎热、湿润地区,以常绿阔叶树为主。

⑤落叶阔叶林:

分布区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冬季完全落叶的阔叶树。

⑥针叶林:

分布在夏季温凉、冬季严寒的地区,以松、杉等针叶树为主。

2001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植被图集》,是由侯学煜院士主编,由53个单位250多位专家编制的。

是我国植被生态学工作者40多年来继《中国植被》后又一项总结性成果,是国家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的基本图件。

该图集反映了我国11个植被类型组、54个植被型的796个群系和亚群系植被单位的分布状况、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同时反映了我国2000多个植物优势种、主要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实际分布状况及优势种与土壤和地面地质的密切关系。

(3)植被分类主要依据是植被种类组成、数量、结构、生活型及生态特点。

以优势种最为重要。

一般而言,普遍认为以“气候+地形+优势种”对植被进行分类更科学。

如暖温带山地针阔叶混交林植被,或直接说明为“暖温带山地落叶松、白桦针阔叶混交林”。

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主要看地表生长的优势植物是什么,按优势种进行分类更实用。

 

生境(habitat)一般指物种(也可以是种群或群落)存在的环境域。

即生物生存的空间和其中全部生态因子的总和。

植物生长的土壤及各种条件(植物生长地),动物的栖息地、食源地、庇护所、繁殖地等。

在林业上常称为立地条件。

实际上也就是生物生存的环境。

生境包括结构性因素、资源性因素以及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生境结构可以分为水平结构(空间异质性)、垂直结构(垂直分化或分层现象)和时间结构(周期性变化)。

野生动物的生境有三大基本要素:

食物、隐蔽条件和水及其他非生物因素。

随着作为对象的生物的大小,生活方式等的不同,而作为生境来研究的空间的大小也不同。

微小生物栖息的、具有特殊环境条件的微小场所或某一群落的内部小场所,通常被称为小生境(microhabitat);不仅涉及内部环境,还包括外部环境的大范围区域,则称为大生境(majorhabitat)。

生态系统类型的划分一般应该依据“气候、地形及植被”三者相结合来划分,如,寒温带山地针叶林生态系统,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不容易掌握。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首先从植被类型(即地表生长的是什么植物)着手确定生态系统类型,然后再结合地形地貌与气候做进一步的确定。

这是生态影响评价中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

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大致有以下几类:

(1)陆地生态系统

①荒漠生态系统,又可分为干荒漠生态系统和冷荒漠生态系统。

②冻原生态系统

③极地生态系统

④高山生态系统,高山森林生态系统,高山灌丛生态系统,高山草地生态系统

⑤草地生态系统,又可分为湿草地生态系统和干草原生态系统

⑥稀树干草原生态系统、

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

⑧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又可分为雨林生态系统和季雨林生态系统

⑨农业生态系统或农田生态系统

⑩城市生态系统

(2)水域生态系统

①淡水生态系统

静水生态系统,又可分为湖泊生态系统、池塘生态系统、水库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或沼泽生态系统,等

流水生态系统,又可分为河流生态系统,溪流生态系统,等

②海洋生态系统

远洋生态系统

珊瑚礁生态系统

上涌水流区生态系统

浅海(大陆架)生态系统

河口生态系统

海岸带生态系统,又可分为岩岸生态系统,沙岸生态系统

(3)社会—自然—经济复合生态系统

这是马世骏、王如松(1984)总结了以整体、协调、循环、自生为核心的生态控制论原理的基础上,针对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从实际出发提出的一个综合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宏观上的“大系统”。

是符合人类社会实际,也符合当前各类生态系统实际的一个开创性的学术观点。

同时包含了时(代际、世际)、空(地域、流域、区域)、量(各种物质、能量代谢过程)、构(产业、体制、景观)、序(竞争、共生与自生序)等复杂的生态关联及调控方法。

优势种、建群种、关键种与冗余种

(1)一般而言,群落中常有一个或几个生物种群大量控制能流,其数量、大小以及在食物链中的地位强烈影响着其他物种的栖境,这样的物种称为群落的优势种(dominantspecies)。

群落各层中的优势种可以不止一个种,即共优种。

在我国热带森林里,乔木层的优势种往往是由多种植物组成的共优种。

简而言之,群落中起主导和控制作用的物种称为优势种。

可用有关重要值评价方法来表征。

常被用来划分群落的类型。

(2)群落主要层(如森林的乔木层)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

建群种有个体数量上不一定占绝对优势,但决定着群落内容结构和特殊的环境条件。

如在主要层中有两个以上的种共占优势,则把它们称为共建种。

(3)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不同,一些珍稀、特有、庞大的对其他物种具有不成比例影响的物种,它们在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果它们消失或削弱,整个生态系统可能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样的特有种称为关键种(keystonespecies)。

(4)在一些群落中,有些物种是多余的,这些种的去除不会引起群落内其他物种的丢失,同时对整个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

如果开发建设项目征占地区物种属于冗余种(redundantspecies),则项目建设占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一般是可以接受的。

 

1,尺度

景观生态学十分强调“尺度”的重要性。

认为结构、功能、过程必须在相应的尺度上考虑,而“级秩理论”把尺度依赖置于全面的概念框架之中。

2,异质性

景观生态学强调时空异质性。

在传统生态学中,无论植物群落或生态系统都假定它们是均一的,而实际情况很少是这样的。

在景观生态学中,空间异质性尤其是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异质对系统的功能和动态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3,过程

景观由斑块、廊道和基质组成,在一个景观中即使个别斑块可能处于多种状态,其中有些随时间改变它的状态,虽然如此,整个景观仍可能处于组成平衡之中。

传统生态学关心的焦点是生态过程和相互作用所导致的结果,即端点。

例如,群落演替所达到的顶极状态,认为所涉及的过程必然导致那一状态,而对这一状态的偏离很少加以注意。

但经验证明:

自然群落的动态过程中,常有多种持续状态,局部的顶极常常达不到,因此我们应该更关心过程,而不是端点,过程比端点更重要。

 

今天看书,发现书中对样方与样地并未弄清楚,时而样地,时而样方,而且这种“不清楚”的情况时间较长了,本人也忽略了这个问题,对此不得不说一说。

一般在进行自然植被调查中,可设置样方进行调查,在设置样方之前,首先应选定样地,样地的选择则是根据工作的需要和植被类型及分布而定了(对于开发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而言,样地可依据评价范围内需调查的不同类型的植被分布情况而定了)。

在选项定的样地内设置一定数量的样方进行调查。

也就是说,样地一般是大于样方的。

比如,可以将一个教室设想为样地,教室内的每一张桌子可以说是一个样方。

因此,以下表述方是比较合理的:

自然植被经常需进行现场的样方调查,在选定的样地内设置一定数量的样方进行调查,样方有大小依据植株密度和大小而定,一般草本的样方在1平方米以上,灌木林样方在10平方米以上,乔木林样方在100平方米以上(就因为乔木林的样方比较大,林业调查或培育等工作中,样方的设置可以是几百,甚至上千平方米,因此在林业上,时常将样方称为样地。

这是例外),样方的面积须包括群落的大部分物种,一般可用种与面积关系曲线确定样方数目。

样方的排列有系统排列和随机排列两种方式。

样方调查中压线植物的计量须合理。

当然,“样方”既然是在地面上选择出来的一小块地方,实质上也是“样地”,但要统一、明确 ,不能在同一表述下混淆。

 

近来,发现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常常出现“河流植被”、“道路植被”、“村庄植被”、“城镇植被”、“海洋植被”等不伦不类的植被分类。

植被,指覆盖在地表的植物及其群落的泛称。

顾名思义,就是有植被覆盖的地表,没有植被的区域就不能称其为植被。

虽然国家尚未颁布植被分类标准,但也不能随意进行植被的分类。

河流中虽然有水生植物生长,但河流就是河流,河流中的植物可称其为水生植物(有挺水的、漂浮的),道路就是道路,道路何时竟也成了植被呢?

道路两旁人为栽植的几行树就成了道路植被了?

有人将植被分类陆生植被和水生植被,陆生植被可以接受,但水生植被并未被学术界接受(水生植物是被接受了的),有人称,湿地中的植被不就是水生植被吗?

湿地本身就已被视为一种植被类型,更为大家所接受,不必再称其为“水生植被”了严格的说,湿地植被也不是完全的水生植被。

无植被的区域,就无所谓植被类型划分了,不应将无植被单独作为一个植被类型—“无植被”类型(挺可笑的哈)。

至于村庄植被、城镇植被,只不过是人工绿地或人工栽种的树木、草坪,可以说是人工植被,没必要写成村庄植被、城镇植被,人为地将植物也分为农村户口与城镇户口。

生物量

在某一时间内,一个单位面积或体积内所含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生物种,或一个生物群落中所有生物种的个体总量。

这个概念与HJ/T19-1997《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所称的生物量是不同的。

个人认为这个概念更科学,所包含的信息更广泛,更容易被接受和应用。

 

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有关自然环境现状描述中经常需要提到地形或地貌,但很多人并不清楚地形和地貌究竟是怎么回事儿。

这里列出,供大家实际工作中考虑使用。

      地形与地貌,在地理学中是一个意思。

是地表(包括陆地和海底)各种形态和形态组合的总称。

由内营力(地壳运动和岩浆运动等)和外营力(流水、冰川、风、波浪、海流、浊流等)相互作用而成。

岩石是其形成的物质基础。

按规模分为巨、大、中、小、微地貌;按形态有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谷地等;按成因分为构造地貌、侵蚀地貌、堆积地貌等。

      在测绘工作中,地形指地表起伏的状态(地貌)和位于地表所有固定性物体(地物)的总称。

植物生活型与生态型  

2011-03-0621:

55:

02|  分类:

生态学基本概念|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生活型:

不同生物种的生态分类单位。

依据不同种植物外貌(形态)的趋同适应征划分植物生活型。

按越冬休眠芽位置与适应特性,将高等植物划分为高位芽植物、地下芽植物、地面芽植物、地下芽植物(隐芽)和一年生植物五大生活型类群。

生态型:

同一生物种的种群生态分类最小单位。

生态型是种群在自然或人为选择下对不同生境或栽培条件长期适应分化的产物,即某个种的基因型对特定生境反应的产物。

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  

2011-03-0622:

04:

37|  分类:

生态学基本概念|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木本植物:

茎内木质部队发达,木质化细胞较多的植物。

有乔木、灌木、半灌木的区别。

半灌木是一类无明显主干的木本植物,植株一般矮小,枝干丛生于地面。

与灌木的区别仅地下为多年生,地上为一年生,越冬时多枯萎死亡。

如某些蒿类植物等。

草本植物:

茎内木质部不发达,木质化细胞较少的植物。

植株一般较矮小,茎干较柔软,多数在生长季终了时其整体或地上部分死亡。

根据其完成整个生活史的年限长短,分为一年生草本(玉米、大豆)、二年生草本植物(萝卜、胡萝卜)和多年生草本植物(薄荷、菊)。

关键种  

2011-11-2710:

44:

57|  分类:

生态学基本概念|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不同物种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所占的地位是不同的,有些种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及生物多样性方面起关键作用。

如果它们消失或受到削弱,整个生态系统就要发生根本的变化,这样的种被称为生态关键种。

生态系统的稳定常常不只靠一个关键种来维护。

而是由不同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有机地结合起来维护的.这样的组合被称为生态关键组。

1经典的“关键种”概念及研究动态

“关键种”(keystonespecies)概念[1-2]源于捕食者对群落中物种多样性的控制思想。

1962-1964年,美国华盛顿大学的Paine在Mukkaw海湾及加利福尼亚等地的岩石潮间带,进行了海洋生物群落的捕食关系及物种多样性研究。

去除群落中的捕食者海星(Pisasterocbraceus)后,原为被捕食者的贻贝(Banlausglandula)随即占据了大部分领域,其空间占有率由60%增加到80%.但9个月后,贻贝又被牡蛎(Mytiluscalifornianu)和藤壶(Mitellapolimerus)所排挤。

底栖藻类、附生植物、软体动物由于缺乏适宜空间或食物而消失,群落组成由l5个物种降至8个物种,营养关系变得简单化。

Paine的实验表明,群落中单一物种(如这里的贻贝)对必要生存条件(如空间)的垄断往往受到捕食者(如海星)的阻止,这种阻止效率以及捕食者的数量影响着系统中的物种多样性。

若捕食者缺失或实验性地移走,系统的多样性将降低。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位于食物链上端的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保持群落的稳定性和高的物种多样性。

当时,关键种概念的提出,在生态学界引起巨大反响,被大量文献资料引用。

而另有科学家对关键种有不同的定义。

如,Menge[3]把“群落中独立确定被捕者结构格局(包括分布、多度、组成个体大小和多样性)的某个捕食者”称为关键种;还有,Mills etal[4]则认为,关键种应具备两个明显标志:

第一,它们的存在对保持其所在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及多样性至关重要;

第二,这些种与群落的其它成员紧密相关。

目前,对关键种的定义是指一旦灭绝将会引起连锁反应,并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和某一生态系统功能的紊乱,在很多方面对维护生态系统的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研究地点来看,目前以水域,尤其是海洋的工作为多。

室外实验证明了关键捕食者的存在,如海星、海獭、海岸鸟类、鱼类、大型甲壳动物和软体动物等[2,5,6~9]。

相对于水域,关键捕食者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研究要少得多。

在热带森林,喜食大型种子的脊椎动物(刺鼠、天竺鼠等)受到食肉动物(美洲狮、美洲虎)抑制,从而使大型种子的树木受益。

一旦把食肉动物去除,森林组成将转向小型种子的树种,并间接影响到群落中的其它成员[10]。

食肉动物在这里起到了关键捕食者的作用。

关键种概念还被用于植食动物。

在北美Chihuahuan荒漠灌丛中,啮齿类因采食大型种子而增加了小型种子的植物的相对多度,对植物群落组成产生直接影响,并对蚂蚁和鸟的密度产生了间接影响。

三种更格芦(Kangaroo)鼠人为去除12a之后,造成了荒漠向草地的转换。

在这里,去除后引起生态系统结构和动态巨大变化的生物并非是一个种,而是三种分类上相近、生态要求相似的更格芦鼠组成的关键种组(keystoneguild)[11]。

总体来说,国际上对关键种的研究仍属起步阶段,国内的工作则更加薄弱,还未见到这方面的具体工作。

但我国一些学者已经注意到关键种理论的价值和意义[12-19]。

关键种理论的发展还需要探索新的方法在多种生态系统中进行观察和验证。

2 确定关键种的实验方法以及定量测度方法

   

(1)控制模拟实验法 关键种研究的理想方法应是单一或几个物种的控制性全部去除,然后观察群落由此引起的变化.如北美海岸海星与贻贝实验、北美荒漠更格芦鼠实验等由于各种条件所限,这种去除法并不能被所有的关键种研究采用

 

(2)等同优势种法    此方法认为群落中的优势种就是关键种。

优势种常常在群落中不仅具有较大的生境范围、利用较多的资源、具有较高的生产力,而且具有较大的能量容量,也就是个体的数量多,生物量大等特点,如果除去群落中的优势种,必然导致群落发生重大的变化。

根据文献[20]中Smirnova所提出的观点,一个关键种决定了生态系统演替的格局,生态系统的功能也主要决定于关键种的生命活动,关键种具有最大的时空维度,而从属物种受制于关键种。

这种关键种的确定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际可操作性,在确定关键种时,更多地注重物种的结构或体积等因素,而忽略了一些物种的功能作用因素,但是根据关键种的定义,一个关键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比例应远大于其结构比例,而优势种的功能比例则与结构比例通常比较接近。

DavicRD.[21]也认为,应更多地使用“生态学优势种”的概念,来区别关键种。

 (3)竞争优势阻碍法    Bond根据演替理论于1989年提出了确定关键种的方法,这是一种普适性思想来判定关键种的方法,根据演替系列中物种的相对竞争力及探讨阻止这些竞争力强的物种成为优势种的原因,然后确定每个演替阶段的关键种[22],这种思想的核心是探明长命物种在群落中没有占优势的原因,造成这个原因的物种可能就是关键种。

(4)物种相互作用相对重要性法  Tanner和Hughes[23]研究了计算每种物种相互作用对群落组成和演替速率相对重要性的方法,他们将珊瑚礁群落中每个物种对群落动态变化的影响进行定量化,根据转移矩阵的敏感性分析,从而确定群落中的关键种。

这种方法同样也需要长期的实验观测,以及复杂的数据转化和运算过程。

(5)群落重要性指数法    Poweretal[24]1996年提议用群落重要性指数来衡量一个物种在一个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这样可以将关键种通过重要性这样一个数据定量的表现出来,确定关键种,这样就摆脱了陷入关键种定性基础上的尴尬。

(6)关键性指数法     Jordanetal[25]1999年提出了一个关键性指数(K,Keyindex),该指数是建立在食物网的基础上的。

(7)功能重要性指数法     Hurlbert[26]在1997年提出了一个物种的功能重要性指数(Functionalimportanceindex)的测度方法。

功能重要性被定义为当一个物种被去除后所有剩余物种生产力的总的变化。

3.中国案例:

米槠和甜槠—福建森林生态系统中关键种

在福建森林植被中,以栲类林为主,栲类林是典型常绿阔叶林之一,是由栲属的种类为标志及其它种类组成的常绿阔叶林。

栲类林在福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数量多、蓄积量高,在全省森林范围内分布的主要成分。

福建栲属有14种1变种,它们都可成为顶极种,占该地带常绿阔叶林顶极种的70%左右。

栲类林中甜槠林和米槠林占特别显著的地位,米槠林在福建森林中600m以下优势顶极群落,而甜槠林在福建森林中600m以上优势顶极群落,其它群落为生态适应幅度较狭群落或嵌于米槠林和甜槠林之中。

福建森林顶极群落顶极种―米槠和甜槠,人们常把它当作“杂木林”或薪炭材而给予砍伐、然后营造集中连片速生丰产用材林、或变为低产劣质低效的次生林、或大量沦为灌丛、甚至退化为不毛之地,引起群落结构简单、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功能简单化。

这一系列森林经营措施类似Paine在岩石潮间带,去除群落中的捕食者海星的研究。

所以,为了人居环境的稳定,生态维持系统的平衡;为了持续发展,恢复和重建福建森林顶极群落顶极种―米槠和甜槠(关键种)迫在眉睫。

 

2011年环评师考试案例题—水利类  

2011-07-1112:

21:

23|  分类:

环评考试|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试着答了一下,不一定正确,抛砖引玉,仅供同行朋友们交流,欢迎提出意见和建议(题干是考生回忆的,不够完整,有一小问无法作答,需要大家补充)。

     第六题青城市为解决市供水水源问题,拟建设调水工程,由市域内大清河跨流域调水到碧河水库,年均调水量为1.87ⅹ107m3,设计污水流量为0.75m3/S,碧河水库现有兴利库容为3ⅹ107m3,主要使用功能拟由防洪,农业灌溉供水,水产养殖调整为防洪,城市供水和农业灌溉洪水,本工程由引水枢纽和输水工程两部分组成,引水枢纽位于大清河上游,由引水低坝,进水闸和冲沙闸组成,坝址处多年平均径流量9.12ⅹ103m3,坝前回水约3.2KM,输水工程全长42.94KM,由引水隧洞和管道组成。

其中引水隧洞长19.51KM,洞顶埋深8-32M。

引水隧洞进口接引水枢纽,出口与DN1300的预应力砼输水管相连,输水管道管顶埋深为1.8-2.5M,管线总长为23.43Km,按工程设计方案,坝前回水淹没耕地9hm2,不涉及居民搬迁,工程施工弃渣总量为1.7ⅹ105m3.工程弃渣方案拟设两个集中弃消极引用枢纽工程。

1、该工程的环境影响范围应包括哪些区域?

答:

应包括以下区域:

(1)调出区—大清河,包括坝后回水段,坝下减脱水段及工程引起水文情势变化的区域

(2)调入区—碧河水库

(3)调水线路沿线—输水工程沿线,即引水隧道及管道沿线

(4)各类施工临时场地及弃渣场

2、给出引水隧洞工程涉及的主要环境问题?

答:

(1)隧道施工排水引起地下水变化问题

(2)隧洞顶部植被及植物生长受影响问题

(3)隧道弃渣处理与利用问题

(4)隧道施工可能导致的塌方、滑坡等地质灾害及其环境影响问题

(5)隧洞洞口结构、形式与周边景观的协调问题

(6)隧洞施工引起的噪声与扬尘污染影响、以及生产生活污水排放的污染问题

3、分析说明工程弃渣方案的环境合理性

(这道题考生回忆的题干存在缺陷,没有提供信息。

如:

“工程弃渣方案拟设两个集中弃消极引用枢纽工程”。

因此,无法作答)

 

4、指出工程实施对大清河下游的主要影响

答:

(1)造成坝下减脱水,甚至河床裸露,导致坝下区域生态系统类型的改变;如果不能确保下泄一定的生态流量,将影响下游河道及两岸植被的生态用水,甚至下游的工农业用水、生活用水等。

(2)改变下游河流的水文情势,如果坝下减脱水段有鱼类的“三场”,则将受到破坏。

(3)库区冲淤下泄泥沙容易导致下游河道局部泥沙淤积而水位抬高。

(4)库区不冲淤而下泄清水时又容易导致河道两岸受到清水的冲蚀而造成塌方。

(5)容易导致下游土地的盐碱化。

5、列出工程实施中需要采取的主要生态保护措施

(1)大清河筑坝应考虑设置过鱼设施。

(2)设置确保下泄生态流量及坝下其他用水需要的设施

(3)弃渣场及各类临时占地的土地整治与生态恢复措施

 

水电建设项目需关注的九个生态问题  

2011-05-0209:

15:

19|  分类:

环评考试|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1、简述水电项目生态用水量的确定理由及保障措施。

(1)引水式和混合式电站引水发电以及堤坝式电站调峰运行将使坝下河段减(脱)水;

(2)调水、引水和供水等河道外用水水利工程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