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748717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9.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保障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社会保障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社会保障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社会保障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社会保障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保障学.docx

《社会保障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保障学.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保障学.docx

社会保障学

1.社会保障:

以政府为责任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而生活发生困难的国民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社会保障是用经济手段解决社会问题达成政治目标

二、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结构

1、按照保障对象、保障目标、资金来源、给付方式不同,分为:

社会保险(核心);社会救助(最低层次);社会福利(最高层次);社会优抚

2.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中,最主要的三项是:

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城乡居民低保

三、社会保障应包括以下必备要素:

1、责任主体——政府;2、依据和保证——社会立法;3、资金来源——国民收入再分配;4、保障目标——对生存权的保障。

社会救助是指依据法律规定,政府和社会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无收入和低收入的个人或家庭给予帮助,满足其生存需要的制度,是保障社会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内容:

1、贫困救济:

基本生活困难解救贫困最低生活水平

2、灾害救济:

自然灾害战争

救灾工作的主要形式:

(1)紧急救济

(2)灾害预防(3)灾害预警

最基本要求是应保尽保

四、社会福利的形式:

1、货币形式2、劳务形式(服务形式)3、实物形式

五、社会保障的目标体系包括以下三个层次的目标:

第一,帮助国民摆脱生存危机。

第二,满足国民的保障需求,不断改善和增进国民的福利。

第三,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3.社会保障的功能:

社会功能:

1.稳定功能2.调节收入分配功能3.社会服务功能

经济功能:

随着社会保障逐步发展,其在调节经济周期、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并将社会保障视为一项经济政策,一国重要的经济制度乃至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保障的经济功能主要体现在经济调节、促进增长和劳动保护三个方面。

政治功能: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国家主体性,国家通过立法和行政机器对社会保障系统进行规划、组织和管理,以求在最大范围内有效地减低乃至消除社会成员的各种生存危机,抑制、化解他们反社会的倾向和行为,有效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维护特定阶级的政治统治。

从这种意义上讲,社会保障具有一定阶级属性,是统治阶级用来治理国家、维护统治的有效工具和武器。

4.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的区别:

(我国社会保障构成与特点)

①对象:

社会救助:

失去生活来源者、遭遇不幸者、贫者;社会保险:

工资劳动者、个体经营者;社会福利:

全体公民;社会优抚:

军人及其家属;

②目的:

社会救助:

保障最低生活;社会保险:

维持基本生活;社会福利:

改善生活;社会优抚:

优待抚恤安置。

③特征:

社会救助:

扶贫;社会保险:

补偿收入损失;社会福利:

增进福利;社会优抚:

优待

④资金主要来源:

社会救助:

国家以及社会群体;社会保险: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社会福利:

国家及其社会群体;社会优抚:

国家。

⑤重要性:

社会救助:

最低保障;社会保险:

基本保障;社会福利:

最高保障;社会优抚:

特殊保障。

四、社会保险的概念:

社会保险是指以政府为主体,对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因失业而收入来源断绝时,实行一定程度的收入损失补偿以维持其基本生活水平的一种制度。

它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其保障对象最多、承担风险最多、占用资金最多。

整个生命周期的生、老、病、伤、残、失业等。

二、社会保险的特征:

(1)普遍性。

(2)强制性。

(3)预防性。

(4)互济性。

(5)补偿性。

(6)储蓄性。

(7)自我保障性。

六、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发展还不平衡,广大农村地区社会保障发展严重滞后,一些基本保障制度覆盖面比较窄;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加强制度整合、衔接和推进管理服务一体化的要求日趋紧迫,难度不断提高;城乡间、不同群体间社会保障待遇差距仍然较大,矛盾比较突出;人口老龄化加快,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大部分空账运行,社会保障长期资金平衡和基金保值增值压力加大;社会保险统筹层次低,信息化建设发展水平不均衡,管理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必须研究采取相应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1.

(一)西方社会保障发展的理论基础

1、社会保障思想的雏形

(1)社会保障的最初表现——慈善或恩赐思想。

建立孤儿院、济贫院等,对贫困人员发放救济金等

(2)发展为平等或公平思想——国家有义务保护每个人(为公民提供安全、基本生活等方面的保障)

(3)最后表现为空想主义——理想的社会为人民提供种种保障。

凯恩斯主义(Keynesianism)

(1)理论核心:

如何扩大社会有效需求

经济危机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流动性偏好的作用导致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宏观经济达不到均衡。

(2)国家干预:

扩大财政支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对贫困人员的的财政性转移支出和各种公共福利设施建设,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有效需求

(3)社会保障:

通过累计税和社会福利等办法重新调整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4)凯恩斯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保障政策从生产角度出发,是一种有限的社会保障,强调个人责任,政府负担较轻。

(5)在社会保障制度理论方面,凯恩斯主义是一个新的里程碑,它直接推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保障制度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建立

贝弗里奇思想

(1)理论核心:

保护由各种社会风险所导致的每个贫困人员。

(2)社会保险的三个方面:

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社会保险、对特殊情况实行社会救济、特别的人以保险。

(3)福利国家的主要目标:

贫困和失业。

(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保障思想

1、理论核心:

社会总产品分配之前,应该有六项基金扣除出来以保证社会再生产的继续。

马克思关于社会产品再分配的基本原理,明确了社会保障基金需要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来建立。

2、用于社会保障的基金主要包括:

“用来满足共同需要部分的基金”和“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设立的基金

2.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阶段

一、社会保障的早期发展(19世纪以前)

社会保障是经济保障的一种现代形式。

现代社会保障形式是工业化的产物,但它的形成离不开它的史前发展形式。

社会保障在资本主义社会前,经历了氏族保障、主从保障和家庭保障等经济保障过程

但这些社会保障的雏形表现为随意性和不平等性。

所谓随意性,即统治者的济贫行为是一种宗教慈善行为,没有具体的项目和标准。

不平等性是指在财富分配的严重不平等的情况下,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将其占有的大量财富“施舍”出一点对贫民进行救济,这种“慈善行为”带有居高临下的恩赐成分,领取者必须对统治者感恩戴德,俯首贴耳地顺从。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阶段:

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19世纪30年代):

1、从民间慈善事业到政府立法济贫。

2、社会互助组织的普遍发展。

3、商业保险

(1)从民间慈善事业到政府立法济贫

社会保障作为人类的一种互助共济行为,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产生的。

传统社会保障时期从社会保障实践萌芽一直延续到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大致分为萌芽、慈善和济贫三个阶段。

①萌芽阶段:

自然本性的流露

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原始社会,到处充满着残酷和生存危机,人们主要以索取自然资源,如野果、野兽和野菜等为生。

人类为繁衍生息,共同劳动,共享成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相互依存的群体生活。

人们把扶老携幼,照顾老弱病残,互助共济作为世代承袭的习俗,这即是社会保障的萌芽。

这是一种自然的、约定俗成的传统社会保障,这种保障虽然与阶级社会中的救灾、济贫和抚恤及现代保障难以相提并论,但它在当时对社会成员的生存所起的保障作用却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是客观存在的。

2慈善阶段:

宗教信念的体现

传统社会保障时期的慈善,实际上分为三种:

首先是宗教的慈善。

在西方盛行的各种宗教,不仅本身蕴含着最原始的社会保障思想,而且还直接指导着各宗教团体的慈善活动。

“慈善”一词在古希腊文中的含义即是神对人的爱。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伴随宗教的出现,宗教把形成于原始社会的一些社会规范,诸如互助共济的习俗纳入自己的教义,作为实现宗教精神统治的物质基础之一,于是就出现了宗教慈善事业,特别是欧洲中世纪,由教会或教区主办和管理的各项慈善事业,在本教区内为丧失劳动能力者提供最低限度的生活保障,在灾荒之年为贫困户提供基本生活所需。

其次是官方的慈善。

与宗教慈善不同,官办慈善是以国家的介入并以传统道德以及政治需要为基础而产生并得到发展。

在西方国家,政府往往根据需要与实力,在宗教慈善不能满足贫困者需要时,由政府出面举办临时性的救济活动。

在这一点上,中国表现得尤为明显。

因为中国与西方国家不同,历史上一直是皇权至上,宗教在社会上虽有一定的影响,但不如西方国家那样深刻,因而,对因天灾人祸而处于贫困境地的社会成员只能由官方出面施救。

中国三千多年前,周朝就提出“保息六政”的治国安民举措:

慈幼、养老、振穷、恤贫、宽疾、安富。

再次是民间的慈善。

即由民间人士自发举办的各种慈善活动。

民间零星的互相或他助活动,在中外历史上不乏记载,如美国的“苏格兰人慈善协会”,中国宋代范仲淹举办的“义田”,朱熹创办的“社仓”,清代熊希龄举办的“慈幼局”等。

这种民间的慈善事业是集民间之财源办民间之善事。

2、社会互助组织的普遍发展(社会保险制度的组织基础)

为应付人身风险而组成的互助团体很早就出现了,而对社会保险产生重要影响的是产业工人的互助团体——互助组织。

互助组织产生于17世纪末,是产业工人为抵御劳动风险而创立的互助互济基金会组织,它聚集会员的力量,组织会员之间扶危济困。

3、商业保险——社会保险制度的技术基础

2、社会保险制度建立时期(19世纪晚期)

1、产生背景:

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阶级矛盾尖锐起来,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缓和政策;德国资本主义的特殊性

德国:

是世界上的一个实行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

俾斯麦政府:

1883《疾病社会保险法》;1884《工伤事故保险法》

1885《老年残障保险法》

上述法令的颁布,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险体系的建立

德国首先建立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

(1)经济上:

欧洲工业革命完成,德意志统一后超过英、法。

(2)政治上:

a、德国的工人运动:

一方面工人受资本家的压迫很重;另一方面,德国盛产哲学家,无产阶级思想影响工人运动。

b、铁血宰相开拓海外殖民地,攘外必先安内。

(3)理论上:

新历史主义的理论。

国家除政治职能外,还应有经济和社会管理职能

国家的法律至上,决定着经济的发展进程

德国面临的最危险的社会问题是劳工问题

国家必须通过立法实行社会政策措施进行经济与社会改革

(4)文化上:

平等的、自强的文化心理

社会保障制度形成时期(20世纪30年代)

1、产生背景: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萧条的冲击;工人运动的爆发;凯恩斯主义的诞生

(1)英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颁布了一系列法规,1911年英国第一步社会保险立法《国民保险法》。

(2)美国1935年罗斯福《社会保障法》的颁布为标志

2、为什么美国出台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

A.经济上: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导致经济衰退,失业增加,社会危机剧增。

B.政治上:

罗斯福新政。

危机→政府干预+扩张性财政政策+提高社会总需求。

a、举办公共工程b、扩大社会保障开支c、拉动消费d、促进就业

C.理论上: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社会保障充分发展时期(20世纪中叶)

1、背景:

经济发展的打下了物质基础;

《贝弗里奇报告》的影响;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2、标志:

以英国福利国家建成为起点

“贝弗里奇报告”的主要特点:

社会保险制度应以统一的标准发放津贴或救济;参加保险者不分贫富,按统一标准缴纳保险费;发放的救济或津贴应是以维持正常生活;

因无收入而不能参加保险的人,国家应制定公共援助法。

改革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

改革的背景:

(1)经济增长率低

(2)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加剧(3)自然资源的不规则分配

(4)家庭结构的裂变

存在的问题:

(1)消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国家财政负担严重(3)管理体制僵化、效率低、成本高

改革目的:

(1)更适应社会需求

(2)更合理的资金收效关系(3)进一步扩大个人选择的余地

改革方法:

开源;节流

社会保障主要模式:

一、“投保资助”型社会保障模式:

1、代表性国家:

这种模式最早发源于俾斯麦时期的德国,因而又称之为“俾斯麦模式”,又因这种模式是最早出现的,故又称为“传统型”社会保障模式。

美国、德国、日本、奥地利等在内的许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采用这种模式。

2、模式的特点:

(1)责任共担机制

(2)权利与义务相结合(3)以劳动者为核心建立社会保险制度(4)互助互济、风险共担(5)现收现付(在职的一代赡养已退休的上一代、在职的交费直接用于支付当期退休者的退休金。

)(6)代际转移

3、“投保资助”型社会保障模式的评析

优点:

(1)体现效率原则

(2)体现保险互助共济的宗旨

缺点:

现收现付的资金筹集方式,不利于应对人口老龄化,会增加国家财政负担。

二、“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模式

1、代表性国家:

这种模式以英国为典型代表。

1941年,英国政府委托贝弗里奇负责制定战后实行社会保障的计划。

这个计划于1942年底以《社会保险及有关福利问题的报告》为题发表,提出在战胜德国法西斯后,英国将建立一套“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制度。

继英国之后,瑞典、法国、丹麦、荷兰、比利时等国家也纷纷宣布建立了“福利国家”,并风靡一时。

20世纪的50~60年代处于鼎盛时期。

2、模式的特点

福利国家是在“混合经济”制度下,由政府推行“充分就业”、“公平分配”“、社会福利”等政策以消除失业、贫困和不平等。

其最大特点是以公民权利为核心确立福利普遍性和保障全面性原则。

它以国家为最主要的责任主体,以国家为全体国民提供全面保障为基本内容,并以充分就业、收入均等和消除贫困等为目标。

衡量“福利国家”的尺度,乃是以“高福利”为内容的普遍福利政策的实施。

这种普遍福利政策的特点有如下几个方面:

1、项目齐备2、高标准3、范围广泛

3、“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模式的评析

第一,使国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

在高福利制度下,即使是最穷的人,生活得也相当不错。

第二,居民收入的均等化。

社会福利资金的主要来源是累进制的所得税及其他税收,由于财富得以在各家庭间再分配,使居民收入趋于均等化。

这种收入的均等化极大地缓和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冲突。

第三,经济和社会稳定。

经济稳定表现为“充分就业”,而社会稳定则体现为“阶级合作”。

福利制度在给国民提供社会安全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

第一,福利支出居高不下,政府财政负担过重。

第二,来自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使社会福利支出日益庞大,尤其是高龄老人在老龄人口中所占比重越大,养老、医疗费用的上升在所难免。

第三,失业率居高不下,一方面减少了政府的税收来源,另一方面又增加了失业救助的负担。

特别是过高税收负担和较高的失业保险待遇,使国民对福利制度产生依赖心理,影响了国民工作和投资的积极性。

第四,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福利国家庞大的机构运转耗费了国家巨额的财政开支。

三、“国家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

1、代表性国家:

国家保障型模式最早始于前苏联,继苏联之后,东欧的波兰、民主德国、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亚洲的中国、朝鲜,美洲的古巴等社会主义国家都或多或少地模仿或移植了这种社会保障模式。

“国家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的特点:

其一,社会保险完全由国家出面包办,个人不需交纳任何保险费用。

其二,年金制度种类繁多,有职工的、农民的、教师的、科学家的、艺术家的、飞行员的、医生的和军人的,从其参加工作起,就算参加了社会保险,并享受相应待遇。

其三,保障范围广泛,职工在丧失劳动能力的任何情况下,包括生、老、病、伤、残等都有权享受保障待遇。

其四,保险金的工资替代率高,实行区别对待,优待特殊人群。

其五,各级工会组织代表国家政权机构管理社会保险事宜。

三、“国家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的评价

国家保障型模式,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曾普遍采取过的一种保障模式,对于推动前苏联、东欧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福利水平,充分发挥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等都曾发挥过重要作用。

但是,这种以国家保障为主要特征的模式也存在不少问题和弊端:

老残恤金制度缺乏必要的灵活性,退休职工的养老金没有随在职职工工资提高而提高,养老金水平偏低;养老金计算方法上存在不少缺陷,特别是工龄未在养老金计发中体现出来,不能真正反映劳动者的贡献大小;在鼓励退休职工参加社会生产劳动的制度中存在着严重的社会不公;在医疗保健方面,虽然实行免费医疗,但存在着服务质量差、效率低、医疗水平不高等问题。

前苏联、东欧等国在认识到上述问题后,也曾采取过一些改革措施。

但是,从总体上看,国家保障型模式超越了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上的承受能力,这种模式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之后,随着前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各国的剧变而逐渐地为各国所摒弃。

四、“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模式

1、代表性国家:

这是一种主要靠个人缴费的社会保险制度,以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度为代表。

这种强制储蓄型保障模式是通过国家立法,强制雇主、雇员依法按工资总额和工资收入的一定比例交纳公积金,由中央公积金局加上每月应付的利息,一并汇入每个公积金会员的账户,实行专户储蓄,在雇员退休、购房、治病时,由其账户中支付相关费用。

实行类似制度的还有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如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南美的智利的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其养老保险制度与此也有类似的地方。

2、主要特点:

(1)以雇主和雇员自己为责任主体。

通过立法强制雇主和雇员参加公积金制度,并按规定缴纳公积金。

(2)政府只是充当一般监督,而由官方性质的公积金局负责管理。

(3)采取完全积累式,即雇主和雇员缴纳的公积金全部存入受保人的个人账户,逐年积累下来,到需要时用。

(4)无互济性,即受保人之间、雇主之间、政府与国民之间缺乏社会保障所应有的互济性,每个会员均有自己的公积金账户,并仅适用于本人及其家属。

小结

“投保资助型模式”主要是发达国家(如德国、美国、日本等)实行这种模式,它贯彻“选择性”原则,强调个人责任,给付与收入、交费相联系,费用由政府、雇主和雇员三方分担,能发挥风险分担、互助共济的作用。

“福利国家型模式”主要是英国、瑞典等西欧、北欧国家实行这种模式,它贯彻“普遍性”原则,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这种模式由于国家包揽过多,标准水平过高,已面临严重的危机。

“强制储蓄型模式”主要是以新加坡为代表,包括亚、非、拉美等少数发展中国家采取这种模式,它实际上是强制劳资双方缴费的一种储蓄制度,虽然有利于树立职工自我保障意识,充分体现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但这种模式缺乏社会统筹,不能发挥社会保障的互助调剂职能。

“国家保险型模式”主要是前苏联和东欧国家采取这种模式,社会保障完全由国家包揽,由国家统一的保障组织

二、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思路与措施

1、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思路

a渐进式改革:

最早为戴蒙德和国际货币组织所倡导,又称为社会保障的参数改革,

假定每个人、每个组织的信息和知识存量都是极其有限的,不可能预先设计好终极制度的模型,只能采取累增与阶段性的突破方式,逐步推动制度升级并向终极目标靠拢。

其典型的做法是摸着石头过河,先试验后推广

渐进式改革的方式:

开源节流;强调个人责任

b彻底的结构性改革:

不再局限于调整若干影响因素,而是从社保的重大领域进行改革

(一)改革缴费与给付制度,增收节支:

(开源节流)

1、增收

(1)提高社会保险缴费率。

(最直接手段)比、法、荷、英。

(2)提高或取消缴费工资的上限。

(美:

19453000$→199972600$,比利时取消)(3)形成新税种:

社会保障收入新税:

遗产税(4)某些社保项目开始收费:

医疗保障:

镶牙、补牙。

(5)积累制基金运营收益。

2、节支

(1)减少支付范围,缩小某些社保项目覆盖面。

从普遍性原则到有选择性原则,帮助低收入者。

(2)降低支付水平:

养老金:

A:

改革计发办法:

B:

改革调整机制:

a、物价指数b、工资指数(

3)缩短享受年限:

养老金:

提高退休年龄或缴费年限。

失业保险:

缩短领取期限,延长等待期。

(4)降低管理成本:

(二)实行私营化,扩大福利供给领域的市场经济成分

美:

将一些项目委托给私人机构和社会团体办理。

英:

私人招标∥私人养老保险,医保的发展。

瑞典:

公共服务私营化:

私人医保机构。

(三)基金财务制度由现收现付制转向部分积累制:

a.老龄化b、个人负责c、效率激励

(四)对社保体系做必要的调整与改革

管理上,下放权力,改统一管理为分散管理;建多层次的社会保险制度;应对灵活就业模式的变革

(五)其他改革:

创新管理工具等。

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方向与措施

1、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

逐步建立起覆盖所有劳动者;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权利和义务相对应;管理法制化、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

2、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措施

(1)养老保险:

扩大覆盖面;做实个人账户;发展职业年金;农村养老保险试点;

(2)医疗保险:

扩大覆盖面:

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进新型合作医疗;医疗体制改革

(3)失业保险:

扩大覆盖面:

非公有制企业;改革给付待遇差别费率;失业保险与再就业结合;失业救济与促进再就业

(4)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扩大农村低保的覆盖面;中西部地区尽快建立起低保及相关配套措施

(5)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运营与监督:

提高统筹层次;创新管理体制;放宽基金投资限制

(6)居民住房保障制度:

廉租房建设;扩大住房保障范围;加大居民住房保障的力度

(7)社会保障的法制化建设

社会保障基金财务模式A.现收现付制

现收现付制(Pay-as-you-go)是支付所必要的费用,在当时通过从现役劳动者那里征收保险费来解决的一种方式。

与完全积累制相比,现收现付制具有以下优点和缺点:

现收现付制具石以下三个优点:

第一,容易保证国民的生活水平。

这是因为在现收现付制下,事前决定的支付水平通常考虑到当时国民的生活水平。

第二,容易应付通货膨胀与利率所带来的风险。

这是因为在种模式下没有社会保障基金积累或者积累程度很低,基本上不存在基金贬值和收益性差这种问题。

第三,再分配功能较强,具有代际间收入再分配的功能。

同时,现收现付制具有以下两个缺点:

第一,难以应付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这是因为由于现收现付制的实质是一种下一代人扶养上一代人的制度,其供养水平直接受到两代人人口比例关系的影响,如果供养一代人的规模相对较小,被供养一代人的规模相对较大,将使得供养一代人的平均负担加重。

第二.容易使国家财政负担加重。

这是因为在这种模式下,当出现社会保障基金人不敷出时,往往最终由国家财政来承担责任。

B.完全积累制

完全积累制(FundingScheme)又称基金制,是将来支付所必要的费用通过征收保险费预先进行积累的一种方式。

与现收现付制相比,完全积累制具有以下优点和缺点:

首先,完全积累制具有以下四个优点:

第一,容易应付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风险。

这是因为在这种机制下,由于不存在代际之间的收人再分配,从而不受代际之间人口比例的影响。

第二,具有激励机制。

这是因为在这种机制下,国民容易了解和接受自己工作时所缴纳的费用将用于自己未来消费这种做法,因此,容易激励国民积极缴纳费用。

第三,促进资本市场与国民经济的发展。

这是因为在完全积累制下,会形成大量而长期的积累资金,其中,大部分积累资金会进入资本市场,从而会增加资本市场上的资金供应量。

第四,不容易增加国家财政负担。

这是因为在这种机制下的支付水平取决于缴费比率和投资运行的收益性,不容易出现基金人不敷出的情况。

但同时,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