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大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48015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知识与能力大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大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大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大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大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知识与能力大题.docx

《教育知识与能力大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知识与能力大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知识与能力大题.docx

教育知识与能力大题

教育知识与能力

夸美纽斯的理论思想:

他是使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的第一人,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被看作是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主要贡献:

(1)提出“适应自然”的重要思想

(2)提出“泛智”思想,论证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天然合理性;

(3)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

(4)提出了学年制的思想,并首次从理论上论述了班级授课制

2、赫尔巴特的理论思想

他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他的《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独立教育学的形成。

主要观点:

(1)把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基础

(2)传统教育的“三中心”:

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程中心。

(3)提出“四阶段教学”理论,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4)提出了教育教学原则。

(第一次提出“教育性教学”概念。

强调不仅要进

行知识的传授,同时也要注重道德教育。

杜威的思想:

其代表作为《民主主义与教育》。

(他的现代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思想截然对立。

主要思想:

(1)提出儿童中心论。

杜威认为教师是学生的辅助者,教学活动要根据儿童的兴趣进行。

形成与传统教育相对应的“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2)论教育的本质。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

(3)论课程与教学。

杜威主张以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来取代传统式书本式教材,即活动课程。

提出了“在做中学”的教学原则,强调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利用儿童游戏的本能,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习知识。

(4)提出五步教学法,即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问题、验证这个假设。

(5)论教育目的。

杜威认为教育就是一种生活,认为教育的目的应来源于内部,而不应该从教育的外部寻找一个目的强加给教育,即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不断地生长下去。

4、教育的功能

(1)教育和生产力的相互作用

A、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速度规模;

B、生产力制约人才规格和教育结构;

C、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

D、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E、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2)教育和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作用

A、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

B、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C、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D、政治经济制度影响部分教育内容;

E、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人才;

F、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G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3)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作用

A文化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立;

B、文化影响着教育内容的选择;

C、文化影响着教育方法的使用;

D、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E、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F、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G文化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力量;

H、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5、人身心发展的规律(姐不补顺差)

(1)阶段性的教育的要求是循序渐进;

(2)不平衡性(身体发展速度和强度)体现在关键期;

(3)互补性:

长善救失,裨补缺漏;

(4)顺序性:

从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

(5)个别差异性

6、人的全面发展

(1)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2)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两个层次:

一是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二是指促进人身心的全面发展;

(3)德、智、体、美、劳动技术教育等五育缺一不,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7、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儿童:

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制约着课程的开发;

社会:

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开发的门类;

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着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统治阶级的意志决定着课程的方向;

文化与科学知识的进步,影响着人的开发;

学科:

课程理论对课程有重要影响。

8、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

课程计划。

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课程标准。

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是关于每一门教学科目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课程基本规范和质量的具体要求。

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包括:

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术语解释。

教科书。

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教科书制定的依据是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

9、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1)总目标:

“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具体目标: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改变课程评价;改变课程管理。

10、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教育以人为本,及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具体情况:

a、关注每一个学生;b、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c、关注学生的道德感和人格的形成。

11、一堂好课的标准:

(1)目标明确;

(2)重点突出;

(3)内容正确(最根本的标准)

(4)方法得当;

(5)表达清晰;

(6)组织严密;

(7)课堂气氛热烈。

1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

(1)该规律说明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

(2)教学中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3)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教学的发展性规律)

(三)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

(四)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赫尔巴特首次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

13、我国目前教学原则(固执起剑量力才是)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

(4)巩固性原则;

(5)量力性原则(可接受原则);

(6)因材施教的原则;

(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8)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

14、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1)教学目的和任务要求;

(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3)学生年龄特征;

(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15、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二)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演示法;参观法;

(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练习法;实验法;实习法;

(四)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

(五)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

欣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

16、培养有意注意的方法:

(1)自我暗示;

(2)情景想像;

(3)培养间接兴趣,树立远大目标;

(4)自我激励法;

(5)训练听课技巧;

(6)排除无关干扰。

17、影响遗忘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

(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

(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4)识记的方法;

(5)时间因素;

(6)情绪和动机。

18、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有效运用记忆术;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过度学习);

(4)合理复习;

(5)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复习方法多样化;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复习的方法)

19、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1)抽象逻辑思维占据主导地位,并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成熟;

(2)形象逻辑思维逐渐发展,在高中阶段处于优势;

(3)辨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20、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题字是能够启动运气的)

(1)问题表征;

(2)已有的知识经验;

(3)思维定势;

(4)功能固着;

(5)原型启发;

(6)情绪与动机;

(7)酝酿效应;

(8)个体的智力水平;

21、学习动机的分类:

(1)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分为高尚的与低级的动机或者是正确的与错误的动机。

(2)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远近,可以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3)根据动机来源,可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A、学习动机是推动人从事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力,外部学习动机的实质任然是一种学习的内部动力,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内部学习动机,但也不能忽视外部学习动机的作用。

教师一方面应逐渐使外部动机作用转化成为内部动机作用,另一方面又应利用外部动机作用,使学生已经形成的内部动机作用处于持续的激发状态中。

B、内部动机来自于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改善和提高自己能力的愿望,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C、外部动机即被动的学习,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在学习过程中失去学习兴趣;

D、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者一定要将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相结合,采取适当的方法使学生达到更好的成绩。

22、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把人类的需要归为五类,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归属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当低级需要得到满足之后,高级需要才会出现,最基本的是生理需要,最高级的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23、成败归因理论:

(1)内部稳定可控因素会产生自豪感,从而提高动机;

(2)外部不稳定不可控会产生侥幸心理,生气甚至绝望。

24、如何帮助学生归因:

(译分助法)

(1)对学生评价以表扬鼓励为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相信自己的努力与能力。

(2)引导学生分析成败的原因,多从方法和努力上入手。

(3)帮助学生树立目标。

(4)教给学生多种切实可行的学习办法。

25、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

(一)学生身体方面因素

(1)学生的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

(2)年龄特点;

(3)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个别差异;

(二)心理方面

(4)学生的志向水平和价值观;

(5)学生的焦虑程度。

(三)外部条件

(6)家庭环境与社会舆论;

(7)教师的榜样作用。

26、学习动机的培养(兴趣迁移归因于目标榜样)

(1)设置具体目标及达到的方法;

(2)设置榜样;

(3)培养对学习的兴趣;

(4)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5)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

(6)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批评。

27、学习动机的激发:

(内外启发反馈结果)

(1)坚持以内部动机作用为主,外部动机作用为辅(内外动机相结合);

(2)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

(3)充分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28、有效学习迁移策略的方法:

(精编程法)

精选教材;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合理处理教学程序;教授学习方法。

29、如何训练学习策略:

(个人内化为特定主体并生成监控)

(1)主体性原则,要求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2)内化性原则,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将知识内化成自己的东西;

(3)特定性原则,要求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来确定学习策略;

(4)生成性原则,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创新;

(5)有效监控原则;

(6)个人效能感原则,给学生多提供感受成功的机会。

30、辨析:

惩罚就是负强化

惩罚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将来发生的概率,是减少抑制行为的过程,不能使行为发生永久性的改变,它只是暂时抑制行为,而不能根除行为。

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将来发生的概率,无论是正强化,还是负强化都是加强行为的过程。

31、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1)从外部条件来看,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

(2)有意义的学习倾向;

(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32、中学生情绪的特点:

(富强不易,两极开放掩饰逆反)

(1)情绪情感更加丰富;

(2)情绪的强烈性;

(3)情绪不够稳定;

(4)情绪的易激动性(易感性);

(5)情绪两极性明显;

(6)情感的开放性与掩饰性相交织;

(7)逆反性。

33、中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

(1)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2)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

(3)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

(4)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

(5)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情绪调节能力。

34、人格的影响因素:

(1)遗传与生理对人格的影响;

(2)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对人格的影响;

(3)家庭对人格形成的影响;

(4)自我因素;

35、良好性格的培养:

(1)树立效仿的榜样;

(2)提供实际锻炼的机会;

(3)及时进行个别指导;

(4)创设优良的集体气氛;

(5)鼓励学生自我教育。

36、气质的类型及矫正:

(1)胆汁质:

反应速度快,性情开朗、热情,脾气暴躁,缺乏耐心,精力旺盛,粗枝大叶

矫正——有效的说服,使其遵守纪律,约束行为,但是不可以刺激他们,要让他们沉着冷静。

(2)多血质:

活泼好动,机智灵敏,毅力不强。

矫正——多给安排任务,在活动中锻炼意志。

(3)粘液质:

迟缓,缺乏灵活性,喜欢沉思,沉默寡言。

矫正——给予尊重,要给他们思考与解释的时间,从而认识自己的问题。

(4)抑郁质:

多愁善感,优柔寡断。

矫正——更多的关怀与照顾,不在公开场合批评他们,鼓励他们参加公开活动的勇气。

37、教师如何调控学生的自我意识:

(1)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树立自信心;

(2)教师要正确评价学生,多鼓励学生,多提供学生感受成功的体验;

(3)教学生学会自我控制。

38、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呦,抽你大侄)

(1)记忆的容量日益增大,短时记忆广度接近承认;

(2)对直观形象的材料记忆要优于抽象材料,对图形记忆要优于词语;

(3)有意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

(4)理解记忆成为主要记忆手段;

(5)抽象记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39、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1)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A、闭锁性与开放性并存;

B、自尊性与自卑性并存;

C、批判性与创造性并存;

D、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

E、稳定性与可塑性并存;

F、青春期冲动型与压抑性并存。

(2)中学生的社会性发展特点

40、焦虑的表现、原因及方法:

表现

(1)情绪方面:

紧张不安,忧心忡忡;

(2)注意和行为方面:

注意力集中困难,极端敏感,对轻微刺激做过度反应,难以做出决定;

(3)躯体症状方面:

心跳加快,过度出汗等。

原因

(1)学校的统考和应试教育体制使学生缺乏内在自尊;

(2)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

(3)学生的个性过于争强好胜,缺乏对于失败的耐受力等;

方法

(1)采用肌肉放松、系统脱敏等方法;

(2)采用认知校正程序,指导学生在考试中使用正向的自我对话;

(3)锻炼学生的性格,提高挫折应对能力。

41、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

(1)强化法(行为主义)

(2)系统脱敏(行为主义)

(3)认知疗法(认知主义)

(4)来访者中心疗法(人本主义)

a、以求助者为中心;b、将咨询看成是一个转变过程;c、非指导性咨询的技巧。

41、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

(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2)自我意识增强;

(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4)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于成熟;

42、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一)外部因素

(1)家庭(基础)

(2)学校教育(主导)

(3)社会因素(重要影响)

(4)同伴群体

(二)内容因素

(1)认知失调;

(2)态度定势;

(3)道德认知;

43、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44、德育基本规律:

(4毛长活)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实质)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与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45、德育的基本原则:

(向导施救准行)

(1)方向性原则;

(2)疏导原则;

(3)知行统一原则;(也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4)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

(5)因材施教原则;

(6)长善救失原则

(7)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

(8)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

46、中学德育方法:

(品德修养在榜样的说服、陶冶、锻炼下获得奖励与批评)

(1)说服法;

(2)榜样法;

(3)锻炼法;(指导实践)

(4)陶冶法;

(5)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品德评价法)

(6)品德修养指导法;(个人修养法)

47、德育的基本途径:

(践主任教团课)

(1)教学

(2)课外活动

(3)社会实践活动

(4)共青团活动

(5)班主任活动

48、良好班集体的特征:

(1)明确的共同目标;

(2)健全的组织结构;

(3)共同的生活和活动准则;

(4)班级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气氛;(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就是形成正确的舆论)

49、营造课堂气氛:

(1)积极的课堂气氛:

恬静与活跃,热烈而深沉,宽松与严谨;

(2)消极的课堂气氛:

紧张拘束,心不在焉,反应迟钝;

(3)反抗的课堂气氛:

教师失控,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捣乱;

(4)营造良好课堂气氛的基础:

建立和谐的课堂人际关系(基础);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采用民主的领导方式;

给予学生合理的期望。

50、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学生自身原因:

想引起他人注意、想显示自己的力量、寻求报复和想要逃避失败。

教师原因:

a、首先,教师的教学准备不足,教学能力欠缺是最常见的因素;

b、教学方法单一;

c、教师教育观、学生观的偏差也会导致学生课堂问题行为;

d、学生感到教师对问题行为的解决方式不公平;

e、教师的失德问题。

(3)外界环境影响:

学校、家庭、大众媒体、课堂内部环境。

51、课堂问题行为的矫正和处置:

(1)运用先入为主策略,事先预防问题行为

A、立规矩,建立一定的行为标准;

B、强化学生的成功体验;

C、保持课堂环境的和谐发展;

D、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2)运用行为控制策略,及时调控学生问题行为

A、社会强化

B、活动强化

C、行为协议

D、替代强化(为人师表)

E、选择有效的方法:

信号暗示;使用幽默;创设情境;有意忽视;转移注意;移除媒介;正面批评;劝其暂离课堂;利用惩罚。

52、课外活动的作用和意义:

(1)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通过自觉自愿的健康实践活动,有效的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

(2)能够促成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适应学生多种需要和个性差异,培养、发现和选拔各种专门人才;

(3)能够使学生多渠道地获得即时信息,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

(4)可以使学生手脑并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

53、班主任的意义和作用:

(1)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

(2)是学校办学思想的贯彻人;

(3)是联系班级任课教师和学生团队组织的纽带;

(4)是沟通学校、家长和社会的桥梁;

(5)班主任扮演着多重角色,担负着多种责任,发挥着特殊作用,班主任工作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

54、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

(1)道德素养:

树立正确的三观,要为人师表,坚守职业道德理念,关爱学生,终身学习,爱岗敬业;

(2)知识素养:

包括一定的专业知识,教育专业知识;

(3)能力素养:

包括于言表的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班级管理能力;

(4)心理素养:

良好的记忆,广泛的兴趣,开阔的胸襟,坚强的意志;

(5)健康的身体。

55、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