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主要类型的用地规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46015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5.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 主要类型的用地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第五章 主要类型的用地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五章 主要类型的用地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五章 主要类型的用地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五章 主要类型的用地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五章 主要类型的用地规划.docx

《第五章 主要类型的用地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 主要类型的用地规划.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五章 主要类型的用地规划.docx

第五章主要类型的用地规划

第五章主要类型的用地规划

第一节居住用地

1、居住用地的组成与分类:

1、用地组成

居住用地占有城市用地的较大比重,分为四类:

——住宅用地不同类型住宅所占用地,包括住宅基底和宅基周围所必要的用地。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居住生活所需要的学校、医疗、商业服务、文娱管理等设施的用地。

——道路用地居住地区内各种道路、广场、停车场库的用地。

——绿地居住地区集中设置的公园、游园等公共性用地。

为便于城市用地的统计,和与总体规划图上的表示取得一致,国标《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规定,居住用地是指住宅用地和居住小区及居住小区级以下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及绿地。

2、用地分类

城市居住用地按照所具有的住宅质量、用地标准、各项关联设施的设置水平和完善程度,以及所处的环境条件等,可以分成若干用地类型,以便在城市中能各得其所地进行规划布置。

我国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规范,将居住用地分成四类,其中一类最好,四类较差。

二、居住用地指标

1、影响因素

居住用地指标的拟定主要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

(1)城市规模:

大城市人均居住用地指标会适当比之小城市低

(2)城市性质:

老城市建筑层数较低,相对于居住用地所占城市用地的比重会高而新兴工业城市因产业占地较大,相对居住用地比重就较低。

(3)自然条件:

如因纬度高低的不同地区,为保证住宅必要的日照间距,而会影响到居住用地的标准。

(4)城市用地标准:

因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加上房地产市场的需求状况不一,也会影响到住宅建设标准和居住用地的指标。

2、用地指标

A、居住用地的比重:

按照国标《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居住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为20%~32%;

B、居住用地人均指标:

按照国标《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规定,居住用地指标为人均18.0一28.0m2

三、居住用地的规划布置

1、理论发展

A、我国著名的唐长安城就规划分划有108个坊里,以坊里做为地域的居住单位。

对“坊”和“里”所赋以的概念涵意,经过不断的阐发而留存到现在。

B、霍华德较早地在城市总体布局结构上提出居住用地组织的概念

C、1927年美国的佩里提出的“邻里单位”(neighborhood)概念,是较早地从理论上以居住地域做为基本的构成单元。

我国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上海等城市总体规划中,已从西方引进了邻里单位的规划概念,如曹阳新村居住区。

50年代后期,开始系统地吸取前苏联小区规划的理论,加以应用和发展,一般也是以小区做为居住用地的基本构成单元,历经几十年的实践,还在不断地完善与发展之中。

D、纵观城市居住用地的规划理论发展,可以说基本上是以基本构成单元和分级构成两个概念为主体,并由此多侧面的理性展衍。

2.居住用地的选择

居住用地的选择关系到城市的功能布局,居民的生活质量与环境质量、建设经济与开发效益等多个方面。

一般要考虑以下几方面要求:

(1)选择自然环境优良的地区,有着适于建筑的地形与工程地质条件

(2)居住用地的选择应与城市总体布局结构及其就业区与商业中心等功能地域,协调相对关系

(3)居住用地选择要—十分注重用地自身及用地周边的环境污染影响。

(4)居住用地选择应有适宜的规模与用地形状,以合理地组织居住生活,和经济有效地配置公共服务设施等。

(5)在城市外围选择居住用地,要考虑与现有城区的功能结构关系,利用旧城区公共设施、就业设施,有利于密切新区与旧区的关系,节省居住区建设的初期投资。

(6)居住区用地选择要结合房产市场的需求趋向,考虑建设的可行性与效益。

(7)居住用地选择要注意留有余地。

3、居住用地规划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

居住用地规划要作为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组成部分,协调与整合城市总体的功能、空间与环境关系,在规模、标准、分布与组织结构等方面,确定规划的格局与形态。

2)以人为本原则:

居住用地的规划组织要尊重地方文化脉络及居住生活方式,体现生活的秩序与效能,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3)生态原则:

居住用地规划,要重视居住地域同城市绿地开放空间系统的关系,使居民更多地接近自然环境,提高居住地域的生态效应。

4)规范性原则:

居住用地规划要遵循相关的用地与环境等的规范与标准,在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的前提下,确定建筑的容量、用地指标,并结合地理的、经济的、功能的因素,提高土地的效用,保证环境质量。

5)管理原则:

城市居住地区作为定居基地,具有地域社会即社区的性质,居住用地规划要为营造安定、健康、和谐的社区环境,提供空间与设施支持。

同时居住用地的组织与规模,要有利于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

四、居住用地的分布

城市居住用地的分布形态,涉及城市的现状构成基础、城市自然地理条件,城市的功能结构,以及城市的道路与绿地网络等诸多因素,有的情况下,还得考虑城市再发展的空间延扩趋向,甚至是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形态构思等。

城市居住用地在城市总体布局中的分布,主要有以下方式:

A、集中布置:

当城市规模不大,有足够的用地且在用地范围内无自然或人为的障碍,而可以成片紧凑地组织用地时,常采用这种布置方式。

但在城市规模较大、居住用地过于大片密集布置,可能会造成上下班出行距离增加,疏远居住与自然的联系,而影响居住生态质量等问题。

B、分散布置:

当城市用地受到地形等自然条件的限制,或因城市的产业分布和道路交通设施的走向与网络的影响时,居住用地可采取分散布置。

C、轴向布置:

当城市用地以中心地区为核心,居住用地或将产业用地与相配套的居住用地沿着多条由中心向外围放射的交通干线布置时,居住用地依托交通干线(如快速路、轨道交通线等),在适宜的出行距离范围内,赋以一定的组合形态,并逐步延展。

居住用地的组织与构成

城市居住用地的组织是基于居民对基本生活设施的需求,以及对设施的使用频繁程度,同时结合城市道路系统与网络的构筑,在保障居民生活的方便性、舒适性、安全性,和土地利用合理性的条件下,对居住用地赋以一定的构成形态与机能。

居住用地的构成,在规模较大的城市通常采取多级序列的构成形态。

五、城市居住区规划

(一)住宅区规划设计的总体原则

1、社区发展原则

社区发展包含多方面的含义,适应与满足人的需求,建设社区文明与发展社区文化,建立完善的服务与管理机制是住宅区规划设计中需要考虑的主要的内容,而在住宅区规划中充分地考虑如何适应与满足人的需求是社区发展原则的基本核心内容。

一).需求层次理论

住宅区规划设计最终是为人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使人能“更好地”实现他们的各种个人与社会活动。

因此,适应与满足人的需求是住宅区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

1954年美国社会学家马斯洛(A.Maslow)在《动机与个性》一书中提出了“需求等级”学说,把人的需要由低级到高级分成五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1.生理的需要和安全的需要指人生存的基本需要,包括对衣、食、住、行、空气、水、睡眠和性生活的需要,以及对这些基本生活条件的保障需要和人身安全、劳动安全、就业保障等的需要。

2.归属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指人的心理需要,包括对社会交往、社会地位、宗教信仰、文化传统、道德规范等的需要与认可。

3.我实现的需要指人高层次的发展需要,包括对生存的价值、生活的意义、自我的满足、个人的风格的追求即存在价值,如完整、完善、完成、正义、轻松、活跃、乐观、诙谐、丰富、单纯、秩序、独特、真实、诚恳、现实、美、善、自我满足等内容。

二).适居性

卫生、安全、方便和舒适是住宅区适居性的基本物质性内容。

1.卫生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环境卫生,如垃圾收集、转运及处理等;二是生理健康卫生,如日照、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噪声与空气污染防治等。

2.安全也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人身安全,如交通安全、防灾减灾和抗灾等;二是治安安全,如防盗、防破坏等犯罪防治。

有关日照、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噪声与空气污染防治将在第五章“空间”中介绍,有关交通安全将在第六章“通路”中详述。

3.方便主要指居民日常生活的便利程度,如购物、教育(上学、入学等)、交往、户内户外公共活动(儿童游戏、青少年运动、老人健身、社区活动等)、娱乐、出行等,包括各类各项设施的项目设置与布局。

有关设施设置与布局将在第三章“住宅区规划结构”中详述。

舒适包含的内容更为广泛,既有与物质因素相关的生理性方面的内容,也有既与物质因素又与非物质的社会因素相关的心理性方面的内容。

广义的舒适可以包含卫生、安全和方便在内的与物质因素相关的内容,同时还应包括居住密度、住房标准、绿地指标、设施标准、设计水平、施工质量以及人性化空间和私密性等内容。

有关居住密度将在第三章“住宅区规划结构”中详述,有关绿地指标将在第九章“住宅区规划设计指标”中介绍,有关人性化空间和私密性将在第五章“空间”中详述。

三).识别与归属

1.识别性与归属感是人对居住环境的社会心理需要,它反映出人对居住环境所体现的自身的社会地位、价值观念的需求。

场所与特征是居住环境具备识别性与归属感的两个重要要素,场所与居住环境的心理归属感具有密切的关系,而特征则与居住环境的形象识别性、社会归属性有着直接的联系。

2.场所指特定的人或事占有的环境的特定部分。

场所必定与某些事件、某些意义相关,其主体是人以及人与环境的某种关系所体现出的意义,不同的人或事件对场所的占有可以使场所体现出不同的意义。

场所不仅是一种空间,它的存在在于人们赋予这——空间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由此,它成为了人们生活的组成部分。

3.住宅区规划设计应该注重场所的营造,使居民对自己的居住环境产生认同感,对自己的居住社区产生归属感。

4.特征是具有识别性的基本条件之一。

在住宅区物质空间环境的识别性方面,可以考虑的要素有:

建筑的风格,空间的尺度,绿化的配置,街道的线型,空间的格局,环境的氛围等。

四).文化与活力

富有文化与活力的人文环境是营造文明社区的重要条件,丰富的社区文化、祥和的生活气息、融洽的邻里关系和文明的社会风尚是富有文化与活力的人文环境的重要内容,融合共处的人文环境是社区发展的基础,社区应该肩负起沟通住户的责任。

“面对面”、“人看人”的社会心理需求,“面谈”、“见面再说”是我国传统的生活习惯和交流形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与人交往的一种表现。

茶楼、酒馆、院落是一般非血缘关系的朋友或邻居交往的场所。

现代的科学技术带来的生活方式使得人与人、人与物、虚与实的关系发生了巨大改变,但人们在得到基本的物质满足后,他们对人文环境的关注与渴望将成为住宅区居住环境品质提高与完善的重要内容。

住宅区规划设计应该通过有形的设施、无形的机制建立起居民对社区的认同、参与和肯定,它包含了邻里关系、社区文化、精神文明和居住氛围等内容。

2、生态优化原则

通过积极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充分合理地利用和营造当地的生态环境,改善住宅区及其周围的小气候,实现住宅区的自然通风与采光,减少机械通风与人工照明,综合考虑交通与停车系统、饮水供水系统、供热取暖系统、垃圾收集处理系统的建立与完善,节约能源、减少污染、营造生态是现代住宅区规划设计应该考虑的基本要求。

3、共享社区原则

住宅区规划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全体居民对住宅区的财富的公平共享,包括共享设施、共享服务、共享景象、公平参与。

1).共享

共享要求住宅区规划设计应该在设施选择—亡注意类型、项目、标准和消费费用的大众化,在设施布局上注意均衡性与选择性,在服务方式与管理机制上注意整体性与到位程度,以直接面向住宅区自身的居住对象。

景观环境是住宅区生活品质的重要构成部分。

居民在择地居住时,景观环境的优劣是主要的决策因素之一。

“组景”是实现社区景象共享原则的重要前提,“入景”是实现社区景象共享原则的目的。

要达到景象共享,可以根据用地条件,通过形态与空间的合理布局所形成的景象通视来实现。

带形的景象布局形态在许多情况下,更有利于较多的景象入景。

不同特征的景象区段增加了住户的选择性,同时也更富有人性。

营造一个带风景的社区和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是住宅区规划设计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2).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是住宅区全体居民共同参与社区事务的保证机制和重要过程。

公众参与包括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社区发展决策、社区后续建设和社区信息交流等社区事务内容,它反映了居民应该享有的公平的权益,同时也是使居民热爱社区、爱护社区、关心社区、对社区产生归属感和建设文明社区的一种重要方式。

社区的信息交流是公众参与的重要条件,它包括社区管理者与居民之间和居民与居民之间的交流。

社区应该建立一种积极的机制,向住户推出全面的社区信息,其内容不仅限于社区问题与意见征求、住户需求调查和服务意见反馈、服务功能的调整完善,更在于鼓励住户们共同参与、决策社区的发展以符合绝大多数社区住户的利益。

六、居民调查

(一)居民基本情况调查

居民基本情况调查是为了分析不同居民(或家庭)与调查结果之间的相互关系,目的是在调查结果与被调查者之间建立一种关系。

一般包括:

被调查者的年龄、性别、职业、受教育程度、宗教、家庭人口结构、收入、住房状况、家庭住址等。

1实况调查

针对居民在自己的住宅区中如何进行日常生活活动的实际状况,包括各项设施的使用频率、出行次数、消费标准、认可的场所等,目的是了解居民目前的生活状况和规律。

2评价调查

评价调查是指对居民目前所居住的居住环境满意程度的调查。

一般涉及:

居民对自己住房、对住宅区各项设施配置与布局、各项服务提供、使用是否方便、设计是否美观、总体是否符合和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

3意向调查

意向调查是指对居民期望的居住环境调查。

以启发和引导被调查者的思维为主。

(二)调查方法

1、抽样调查

2、问卷调查

3、访谈调查

4、观察调查

作业:

福州市XX居住小区XX问题调查

要求:

四人一小组,每组提交一份调查报告,10月12提交;

不少于6000字,要求图文并茂

要求有调查问卷及相关数据分析

第二节工业用地

一、城市中工业布置的基本要求

(一)工业用地的自身要求

1用地的形状和规模工业用地要求的形状与规模,不仅因生产类别不同而不同,且与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采用的运输方式、工艺流程和建筑层数有关。

影响工业用地大小的因素很多,规划中必须根据城市发展战略对不同类型的工业用地进行充分的调查分析,为未来的城市支柱产业留有足够的空间和弹性。

但同时也要注意工业发展应节约用地,充分利用和发挥城市土地市场和规划管理的作用,有效地控制城市工业用地的浪费现象。

2地形要求工业用地的自然坡度要和工业生产工艺、运输方式和排水坡度相适应。

3水源要求安排工业项目时注意工业与农业用水的协调平衡,用水量很大的工业类型用地,应布置在供水量充沛可靠的地方,并注意与水源高差的问题。

水源条件对工业用地的选址往往起决定作用。

有些工业对水质有特殊的要求,规划布局时必须予以充分注意。

4能源要求安排工业区必须有可靠的能源供应,否则无法引入相应工业投资项目。

5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与水文要求工业用地不应选在7级和7级以上的地震区;土壤的耐压强度———般不应小于1.5kg/cm;山地城市的工业用地应特别注意,不要选址于滑坡、断层、岩溶或泥石流等不良地质地段;在黄土地区,工业用地选址应尽量选在湿陷量小的地段,以减少基建工程费用。

工业用地的地下水位最好是低于厂房的基础,并能满足地下工程的要求;地下水的水质要求不致对混凝土产生腐蚀作用。

工业用地应避开洪水淹没地段,一般应高出当地最高洪水位0,5m以上。

最高洪水频率,大、中型企业为百年一遇,小型企业为50年一遇。

厂区不应布置在水库坝址下游,如必须布置在下游时,应考虑安置在水坝发生意外事故时,建筑不致被水冲毁的地段。

6工业的特殊要求某些工业对气压、湿度、空气含尘量、防磁、防电磁波等有特殊要求,应在布置时予以满足。

某些工业对地基、土壤以及防爆、防火等有特殊要求时,也应在布置时予以满足。

如有锻压车间的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地面发生很大的静压力和动压力,对地基的要求较高。

又如有的化工厂有很多的地下设备,需要有干燥不渗水的土壤。

再如有易燃、易爆危险性的企业,要求远离居住区、铁路、公路、高压输电线等,厂区应分散布置,同时还须在其周围设置特种防护地带。

7其他要求工业用地应避开以下地区:

军事用地、水力枢纽、大桥等战略目标;有用的矿物蕴藏地区和采空区;文物古迹埋藏地区以及生态保护与风景旅游区;埋有地下设备的地区。

(二)交通运输的要求

工业用地的交通运输条件关系到工业企业的生产运行效益,直接影响到吸引投资的成败。

工业建设与工业生产多需要来自各地的设备与物资,生产费用中运输费占有相当比重,如钢铁、水泥等工业生产运输费用可占生产成本的15%~40%。

在有便捷运输条件的地段布置工业可有效节省建厂投资,加快工程进度,并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

因此,城市的工业多沿公路、铁路、通航河流进行布置。

大小、货物单件尺寸与特点、运输距离,经分析比较后确定运输方式,将其布置在有相应运输条件的地段。

在工业中可采用铁路、水路、公路或连续运输。

1铁路运输:

采用铁路运输的工业企业用地要布置在便于接轨的地段。

把有关工业组成工业区,统一建设铁路运输设施,可以提高专用线的利用率,节约建设投资

2水路运输:

采用水路运输的工厂—要尽量靠近码头。

3公路运输:

是城市的主要运输方式。

在规划中要注意工业区与码头、车站、仓库等有便捷的交通联系。

当利用现有公路进行运输时,沿途必须经过的公路构筑物和桥涵要能满足最大和最重产品或原件通过的可能。

4连续运输:

连续运输包括传送带、传送管道、液压、空气压缩输送管道、悬索及单轨运输等方式。

连续运输效率高,节约用地,并可节约运输费用和时间,但建设投资高,灵活性小。

(三)防止工业对城市环境的污染

工业生产中排出大量废水、废气、废渣,并产生强大噪声,使空气、水、土壤受到污染,造成环境质量的恶化。

在规划中注意合理布局,也有利于改善环境卫生。

各类工业排放的“三废”有害成分和数量不同,对城市环境影响也不同。

废气污染以化工和金属制品工业最为严重;废水污染以化工、纤维与钢铁工业影响最大;废渣则以高炉为最多。

因此环境保护的重点放在冶金、化工、轻工以及钢铁、炼油、火电、石化、有色金属和造纸六大工业方面。

为减少和避免工业对城市的污染,在城市中布置工业用地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减少有害气体对城市的污染:

散发有害气体的工业不宜过分集中在一个地段。

应特别注意,不要把废气能相互作用产生新的污染的工厂布置在一起,工业在城市中的布置要综合考虑风向、风速、季节、地形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

空气流通不良会使污物无法扩散而加重污染,在群山环绕的盆地、谷地,四周被高大建筑包围的空间及静风频率高的地区,不宜布置排放有害废气的工业。

2防止废水污染

3防止工业废渣污染

4防止噪声于扰

(四)工业区与居住区的空间关系

一般工业区与居住区的距离以步行不超过30分钟为宜。

但当前有的工厂规模很大,厂区本身往往长达数公里,应组织安排交通工具。

二、工业用地在城市中的布置

工业用地的布置直接影响到城市功能结构和城市形态。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重点安排好工业用地,综合考虑工业用地和居住、交通运输等各项用地之间的关系,使其各得其所是十分重要的。

(一)工业的分类:

按工业性质可分为冶金工业、电力工业、燃料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建材工业等,在工业布置中可按,—正业性质分成机械工业用地、化工工业用地等等。

按环境污染可分为隔离工业、严重干扰和污染的工业、有一定干扰和污染的工业、一般工业等。

(二)工业用地在规划建没用地中的比重

工业用地在城市建设用地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一般以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5%一25%为宜;但拥有大中型工业企业的中小工矿城市,其工业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可大于25%。

规划人均工业用地面积指标一般在10一25m2之间,但拥有大中型工业项目的中小工矿城市,其规划人均工业用地指标可适当提高,但不宜大于30m2。

特大城市,由于城市总用地紧凑,工业用地面积大致在18m2/人以下。

(三)工业在城市中布置的一般原则

城市中工业用地布置的基本要求应满足为每一个工业企业创造良好的生产和建设条件,并处理好工业用地与城市其他部分的关系,特别是工业区与居住区的关系。

其布置的一般原则如下:

1有足够的用地面积;用地基本上符合工业的具体特点和要求;减少开拓费用,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能解决给排水问题。

2职工的居住用地应分布在卫生条件较好的地段上,尽量靠近工业区,并有方便的交通联系。

3工业区和城市各部分,在各个发展阶段中,应保持紧凑集中,互不妨碍,并充分注意节约用地。

4相关企业之间应取得较好的联系,开展必要的协作,考虑资源的综合利用,减少市内运输。

(四)工业在城市中的布置形式

工业在城市中的布置,可以根据生产的卫生类别、货运量及用地规模,分为三种情况:

布置在远离城区的工业、城市边缘的工业和布置在城市内和居住区内的工业。

(五)工业用地布局与城市关系

1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的位置关系

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的位置,—般有三种布置形式:

—是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平行布置,这种布置方式的优点是:

工业区和居住区相应呈带形发展,互不干扰,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的关系较好。

另—类是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垂直布置,这种布置方式的优点是:

工人上下班不为工业区内铁路线所隔断;热电站、热加:

工车间及排出有害物质的车间离居住区远—些,不排出有害物质的车间可离居住区近—些。

这样可以减少防护带宽度,节省建设费用。

这种布置方式对占地面积较小的工业区较为合适,但对于占地面积大的工业区,采用这种布置方式就会增加工人上下班的距离。

第三种是混合布置方式,它既有平行布置的优点,也具有垂直布置的长处,是比较常用的—种形式。

2工业用地布局与城市总体布局的关系

工业包围城市

工业区与其他用地呈交叉布置

组团式布置

群体组合式布置

第三节公共设施用地

一、公共设施用地的分类

城市公共没施品类繁多,且性质、归属不一。

在城市规划中,为了便于总体布局和系统配置,一般是按照用地的性质和分级配置的需要加以分类。

1、依照国标《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规定,城市公共设施分为八类:

(1)行政办公类:

如市属和非市属的行政、党派、团体、企事业管理等办公用地。

(2)商业金融业类:

商业,如各类商店、各类市场、专业零售批发商店及其附属小型工场、仓库等用地。

服务业,如饮食、照相、理发、浴室、洗染、日用修理以及旅馆和度假村等用地。

金融业,如银行、信用社、证券交易所、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

贸易业,如各种贸易公司、商社、各种咨询机构用地。

(3)文化娱乐类:

如出版社、通讯社、报社、文化艺术团体、广播台、电视台、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科技馆、图书馆、影剧场、杂技场、音乐厅、文化宫、青少年宫、俱乐部、游乐场、老年活动中心等用地。

(4)体育类:

如各类体育场馆、游泳池、体育训练基地,及其附属的业余体校等用地。

(5)医疗卫生类:

如各种医院、卫生防疫站、专科防治所、检验中心、急救中心、休养所、疗养院等用地。

(6)大专院校、科研设计类:

如高等院校、中等专科学校、成人与业余学校、特殊学校(聋、哑、盲人学校和工读学校)以及科学研究、勘测设计机构等用地。

(7)文物古迹类:

具有保护价值的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革命遗址等用地。

(8)其他类:

如宗教活动场所、社会福利院等用地。

2、依照《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GB50442-2008)》规定,城市公共设施用地分类,分为:

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体育、医疗卫生、教育科研设计和社会福利设施用地。

二、公共设施用地的指标

依照《城市公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