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44413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163.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教学设计.docx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教学设计.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教学设计.docx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教学设计

一、设计主体:

课题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授课人姓名

年级

初二

学号

授课时间

课型

新课讲授

课时

1

实践学校

第一完全中学(初中部)

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第二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是我们在生活中交流的方式之一,也是最常见的最普遍的物理现象之一。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节内容是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是第二章“声现象”的基础,学生只有先掌握好这节内容,才能够学号后面的内容。

学好“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知识,是学好“声现象”的基础。

教材比较注意科学的编排内容,把物理知识融入到生活中,通过示例图片,身边的例子把“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一物理知识讲得通俗易懂,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对物理有一种亲切感,觉得物理就在他们身边,教材中还把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充分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中“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兴趣。

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一知识的学习有启下的作用。

此课程面对的是初中的学生,刚开始接触物理,还没有形成一定的物理探索思维,所以我在讲授本节课的时候着重了实验的探究、生活实例等。

声音是我们的感知之一,只要联系实际去教授新的知识,多让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将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初二的学生刚刚接触物理,会感到物理与自己的生活有很大距离因,感觉很难,针对这些心理特征,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眼、口、耳、手,使学生通过各种感官获得知识,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达到预期目标。

初二的学生心理还不够成熟,要多与他们谈心来加深对他们的了解,以获得更多的信息。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节课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它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就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

知识与技能

1.能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通过实验与观察,培养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利用身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的物理实验,观察声音发生时的振动现象,体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在探究活动中,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学生从物理现象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好与有趣,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是生活中的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与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2.通过小组讨论与小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3.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究身边的声现象,对物理有亲近感。

重点

1.声音产生的原理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声音在不同种介质中传播速度快慢的比较

难点

1.声音产生的原理

2.声音传播的条件

3.利用回声测量距离

教具、媒体、资源、环境

橡皮筋、钢尺、音叉、乒乓球、水盆、两块石头、鼓、纸屑、真空罩、抽气机、蜡烛、录音机。

教与学的过程设计

教学

环节

教师教授活动

学生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1.播放录制好自然界以及生活中常见的某些声音。

(如:

电铃声,钢琴曲片段,工厂烧电焊声,丛林中的鸟语,夏日的蝉声,瀑布声等。

问题1:

你想知道有关声音的哪些方面的现象。

想一想:

击鼓时的“咚咚”声是怎样产生的?

通过本节的内容我们就能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听录音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2)是哪些物体在发出声音?

讨论并交流想知道有关声音的哪些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生能感知的声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讨论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教师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给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一把钢尺,一根橡皮筋,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钢尺、橡皮筋),让它们发出声音,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请体会感觉。

 

问题2:

(1)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拨动钢尺后,用手按住钢尺,此时钢尺还发出声音吗?

(2)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2.请同学们都体验一下人说话时声带的运动。

 

演示实验1:

击鼓。

问题3:

鼓面在振动吗?

如果在振动,你如何证明,能否让看的人感受到它的振动?

说出你的方法。

问题4:

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

 

3.当我们把钢尺压在桌子上一段时,拨动钢尺,钢尺振动,发生声音,那么当我们敲击音叉时,音叉是振动的吗?

如果是振动的,怎么才能看到呢?

4.引入新的物理探究方法——转化法,把看不见的变化通过某种物体放大,音叉振动幅度小,看不出来,就可以通过它弹起乒乓球或者伸入水中激起水花,看出它在振动。

5.追问学生,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吗?

6.物体发声的现象有很多,人类发声是靠声带振动,可是不是所有动物都有声带,那么其他动物是怎么发声的呢?

补充:

鸟类发出清脆的叫声是靠“鸣膜”振动

小结:

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

即物体发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

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的时候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和原来一样的声音。

根据这一原理人们发明了早期的机械唱盘,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磁带。

激光唱盘。

2、探究声音的传播

问题5:

老师的讲课声是怎样传到你的耳朵的?

 

(一)探究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1.提出问题:

想一想:

老师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同学们的耳朵中,假如没有空气,我们周围真的是空无一物的“真空”,声音还能传播吗?

请提出你的猜想,并简单谈谈你猜想的理由。

 

2.介绍“真空罩演示器”,启发学生设计实验,并对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讨论!

 

3.将录音机前放一只点燃的蜡烛,并播放磁带!

老师提问你们知道声音是怎样在空气中传播的吗?

我们又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

请你仔细观察蜡烛的火焰,然后动脑筋想一想。

4.将蜡烛的火焰类比成耳朵中的鼓膜,帮助学生理解形成听觉的原因。

再讲解声波。

 

5.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二)探究声音能否在液体中传播

1.请同学背一段《小儿垂纶》“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最后一句能说明什么?

3.请学生设计“探究声音是否能在液体中传播”实验方案。

 

4.引导同学们对设计的方案进行评价。

如可能有学生怀疑:

石头在水中的敲击声是通过手臂传播出来的。

5.向学生展示:

用塑料袋将发音盒与小磁铁包在一起,再通过增减吸在磁铁上回行针的多少,从而达到将它们调节在水中悬浮的效果。

6.建议同学们在课后对其它液体的传声,继续进行实验探究。

 

(三)探究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播

1.小游戏:

请一名同学站在讲台前答题,另一名同学站在其背后,出示标有“捏鼻子”“举手”等动作的题板,第三名同学站到教室后面小声读题,答题者相应作动作,如果听不清楚,可以猜测着做动作。

其它同学评判其动作是否正确。

老师在黑板上记录答题情况

2.发现答题学生出现很多错误后,老师提供“土电话”,请其再次答题。

 

3.请同学们通过比较前后两次的答题情况,思考在游戏中得到的启示。

4.教师引导学生回答进行评价,鼓励他们提出不同观点

 

5.启发同学们进一步思考在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细节问题。

 

6.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在30多岁的时候患上严重的耳疾,听力完全丧失,但是他并没有向命运屈服,使用牙齿咬住木棒的一端,将木棒的另一端顶在钢琴的琴键上感受旋律,继续自己的创作。

贝多芬的这个小故事,体现那几点物理知识?

7.充分鼓励同学们的建议,引导同学们进行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及实例得出结论:

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充当传播声音的介质.

8.“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并不意味着“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

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而原来的身音可能仍存在于介质中,并继续传播着。

9.实验:

一个同学在一根很长的水管的另一端敲水管(水管中有水),另一个同学在另一端将耳朵贴在水管上听声音,他能听到多少次声音?

猜一猜是什么原因?

 

三、了解声音的传播的有关知识

1.简单介绍光的传播速度很大,请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声音的传播”的内容后,思考:

为什么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2.引导学生分析:

教材“小资料””

 

四、回声的作用

1.

(1)在狭窄的房间讲话与在空旷的操场上讲话声音大小有何差异?

(2)怎样利用回声测量两山崖之间的距离,应事先知道哪些物理量?

需要用什么测量工具?

2.设计实验:

如何利用桌上的器材产生声音?

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

可能有的设计:

压住钢尺的一部分在桌子上,拨动钢尺;撑开橡皮筋,用手指拨动;拉开橡皮筋,然后松开。

思考并讨论“问题2”

 

共同体验:

摸着自己的声带,说一句话。

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受。

可能有的回答:

放几粒米(碎纸屑、等轻巧物体均可)在鼓面上,敲击鼓面,米粒弹起。

 

可能有的答案:

放乒乓球,用力拍击桌面,乒乓球弹起,或者桌子上水瓶里的水晃动。

可能建议:

用手摸、靠近水面观察水面溅起水花,或观察到讲台上的仪器,提出下图所示方案:

学生小组讨论

 

可能有的答案:

蜜蜂,蚊子靠翅膀振动发出声音。

 

跟紧老师的思路,理清知识的脉络

 

认真听老师讲解,体会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讨论:

声音是怎样传入人耳的?

 

可能的猜想有:

1.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因为据说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自由交谈,原因就是太空中是“真空?

2.声音能在真空中传播。

因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一段距离后便听不到,或许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得更远。

认真观察“随着钟罩中气体的减少,声音逐渐变小,当气体重新逐渐进入时,声音又慢慢变大”的现象。

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分析推理能力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实验结论。

观察蜡烛火焰的晃动并思考问题。

 

了解形成听觉的原因及声音是通过“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的。

 

学生自己根据实验总结出规律

 

猜想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

同学背诵,然后猜想出液体能传播声音

 

在交流.讨论的基础上设计出多种方案,如:

用两个石头在水中敲击,看是否能听到声音。

思考“如何控制变量,让发声体在水中悬浮”。

观察音乐盒在水中悬浮时,在空气中能听到声音(如图所示),得出“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的结论。

 

学生参与游戏

 

可能通过比较在声音大小和距离相同的情况下,第一次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答题者听不清说话声,有了土电话后,答题者能够听清,总结得出:

“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的实验结论

可能有:

通过一次实验并不能说明声一定能在固体中传播,应该选用不同物质,做三次或三次以上的实验;每次实验的声音大小要相同;读题人和答题人的距离要相同;要防止答题人看到说话时的口形等建议。

认真听老师叙述的故事,从中能体会到所应用的物理常识。

 

归纳总结:

1.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固体、液体和气体都是传声介质。

让学生进一步思考物体发声是由振动引起的,但振动停止,声音不一定停止。

 

讨论:

能听到三次声音的原因并交流.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

 

因为声音的传播速度比光慢,所以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阅读自学后回答问题得出结论:

“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种类及温度有关得出结论:

“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种类及温度有关

 

思考问题,并能够应用回声的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从生活走向物理,让学生对新知识减少陌生感,更容易接受新的知识。

 

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总结规律的能力。

 

通过集体感受,可以把一个学生的发现转化为全体学生的学习资源。

 

演示实验,让学生体会物理的魅力,培养学生灵活思维的能力

直观的模拟,增强了学生对“振动”的感性认识。

 

让学生明确知识点,以便于对后面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引入新的物理实验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

 

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仔细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培养物理思。

 

总结知识点,让学生思路更加清晰。

 

物理与实际密不可分,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培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增加课堂活动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

 

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

 

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让学生由感性维升华为抽象思维。

 

提高学生自我总结规律的能力

 

培养学生文学知识中体现物理思维的方式

 

培养学生分析评估的能力。

体验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

 

包有小磁铁的发音盒能很方便的调节浮沉,培养学生灵活思维的能力。

培养学生猜想的能力,初步认识到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游戏中学习到知识,学生可能更有兴趣。

 

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能力。

 

通过同学间的相互评价培养学生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探究精神。

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控制变量这一研究方法的认识。

 

根据励志故事,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学习精神。

落实“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培养学生自我总结的能力

 

对知识点进一步讲解。

 

巩固本节学习的知识点。

 

理论联系生活中的现象,跟易于学生理解本节内容。

 

培养学生自我分析数据的能力。

 

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来计算的能力。

 

请同学们回顾本节课的收获,并提出自己在本节课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教师鼓励他们通过提前预习或上网查询找到答案。

谈收获以及提出疑问

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1、苏东坡有诗曰:

“若言声在琴弦上,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问君何不指上听?

”。

苏东坡的诗句揭示的物理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

2.请同学们利用课后时间相互合作,设计一个测量声音传播速度的方案,并动手分别测量晴天和雨天的声速,比较一下看它们是否相同?

如果需要老师的帮忙,请告诉老师。

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继续探究,达到拓展课堂空间的目的

板书设计

 

 

教学流程图

二、类比分析

对比项目

本教案

对比教案A

对比教案B

对比教案C

将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的条件作为本节课知识教学目标重点。

在领导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后,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但忽略了对学生概括和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

本教案中虽然进行了实验探究,并且注重对学生进行独立探究实验能力的培养。

并根据教学大纲的内容,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培养,通过物理知识,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将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作为本节课的知识教学重点。

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

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将声音传播所需要的条件和声音的传播形式作为重点。

培养学生自己独立探究实验的能力。

通过教学,使学生逐步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我认为这对初二刚接触物理的学生来说有些困难,应该添加一些生动活泼的教学环节。

将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传播的条件。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使学生建立自我进行实验探究的步骤和思维。

此教案仅对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进行了培养,没有体现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管的培养。

 

 

教学内容充实,知识点完整,重点突出,但没有应用ppt直观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中,在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后,将生活实际和理论相结合,进行理论知识的应用,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更好的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理解,引入了学生小组实验,但这也同时引入了一些弊端。

学生在进行小组实验时,较难控制课堂的秩序和时间上的安排,与预计的学习效果有一定程度上的偏差。

教学内容充实完整,重点突出,注重声音传播条件的探究。

在重点的知识点后配有相应的练习以便于学生及时的掌握。

能够很好的引导学生进行对声音传播条件的实验探究。

教学内容比较充实,注重板书的应用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但重点不够突出。

在教学的过程中,太注重教师的讲解,并没有将课堂还给学生,很少为学生提供自己讨论和解决问题的时间,但对知识点的分析很透彻。

教学内容充实,重点突出,注重与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活跃课堂气氛。

非常注重对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实验探究的内容很丰富、充实,是很值得学习的地方。

采用通过实验进行启发式教学;小组合作解决问题讨论式教学;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探究式教学;本节课的特点为:

实验贯穿整节课的内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多媒体仪器展示图片启发学生;趣味实验引导学生;并且把实验现象用表格呈现出来,很直观方便学生记笔记;例题练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及时掌握;及时归纳总结,帮助学生理顺思路。

采用电影《泰塔尼克号》的情节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但是本节课主要是教师的讲授,没有学生自主完的环节,对于初中生来说,这样的讲授会使他们产生倦怠。

让学生主动演示实验,引入新课;实验探究法,引导学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条件;学生间讨论,培养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演示实验、历史小故事,调动学生的的学习积极性;进行引导性工作,打开学生的思维;对所学新内容的基础知识进行介绍和讲解;引导学生,使各学生小组独立完成实验;将重要知识点以板书的形式体现在黑板上。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逐步的出结论;讲解本节课的基础知识;指导学生实验;书写板书;讲解例题。

讲述《泰塔尼克号》的故事以创设情境,引出新课,直观的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分析,没有过多的铺垫;书写板书。

让学生自主演示都物体发出声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解本节课,并做了大量的演示实验;书写板书。

根据教师提供的器材,做出大胆的实验探究,积极参与小组间的讨论,让学生自己通过自己的探索得出结论,积极提出对某个问题的观点,踊跃回答,敢于质疑。

积极回答教师学提出的问题,小组讨论来分析问题,收集实验现象,并由学生总结实验结论,这样更利于学生记忆。

摸自己的声带,感受声带的振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完成练习。

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设计实验,并完成实验。

根据教师的讲解,学生自主可以完成对实验的操作,应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多给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教学活动中在探究固体能够传播声音的部分,采用了游戏的方法,使课堂气氛活跃,但课堂纪律容易失控,教师应注意此部分的课堂氛围的把握。

对基本知识点有一定的掌握,由于在课堂上教师领导学生进行了大量例题的练习,所使学生的解题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基本上能够独立、准确的完成课后的习题。

学生对课堂上的基本知识点都基本掌握,但教师没有注重课堂练习,让学生所学的知识及时的得到应用,以至学生在课下练习时无从下手。

此教师非常的注重课堂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能够及时的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但也欠缺课堂练习,不利于学生独立解题。

 

由于教学设备不齐全,没有采用多媒体仪器教学,通过教师自己演示实验、学生小组实验以及教师讲解历史小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添加了小游戏来丰富课堂。

利用手机播放课前下载的不同声音,这样使学生有更直观的体会。

 

 

利用了多媒体仪器,播放了大量的照片,以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学习。

利用多媒体仪器展示图片,创生情境,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的透彻。

但对于初中的学生,自我控制不是很强,在放映ppt的过程,应关注学生的反应,适时减少课件的使用。

 

没有使用多媒体仪器,以故事讲述代替图片或视频来创设情境。

由教师直接提出结论,这样很直观,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物理思维的培养。

教师书写了大量的板书,将知识点明确具体的展现在学生们的眼前,便于学生的记录和掌握。

 

 

没有使用课件,但上课时需要使用的图片是用投影仪展现给学生的。

也可以起到预计的效果,虽然没有课件,但是教师书写了大量的板书,这样有利于学生记录和以后对知识点的复习。

教材

人教版

人教版

北师大版

人教版

 

三、个人反思

四、参考文献

[1]常俊山.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OL]

[2]第一课件网.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OL]

[3]第一课件网.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OL]

[4]郭玉英.物理新课程教学案例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

[5]袁梦.教师备课参考(八年级物理上册)[M].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9

[6]黄国雄.重新发现物理实验——中学物理实验资源开发利用的理念与案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

[7]黄海燕.新教材完全解读物理八年级上[M].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9

[8]王建中.中学物理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M].科学出版社.2012.6

[9]阎金铎.中学物理教学概论(第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2

[10]朱铁成.中学物理教学案例研究与分析[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12

[11]王后雄.教材完全解读(物理八年级上册)[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5

[12]陈刚.物理教学设计[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9

[13]黄波.初中物理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教学技能应用[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5

[14]谢利民.教学设计应用指导[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1

[15]皮连生,刘杰.现代教学设计[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

[16]邓艳红.课程与教学论[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

[17]李新乡,张军朋.物理教学论(第二版)[M].科学出版社.2009.9

[18]刘力.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论[M].科学出版社.2007.1

[19]余文森,洪明.课程与教学论[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8

[20]郑金洲.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12

[21]斯考隆(美).教师备课指南[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2

[22]姜平.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与特色案例评析[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

[23]廖博琴.初中物理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