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防控培训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744387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院感染防控培训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医院感染防控培训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医院感染防控培训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医院感染防控培训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医院感染防控培训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院感染防控培训资料.docx

《医院感染防控培训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院感染防控培训资料.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医院感染防控培训资料.docx

医院感染防控培训资料

医院感染防控相关知识培训

一、什么是医院感染?

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二、什么叫医院感染监测?

是指长期、系统、连续地观察、收集和分析医院感染在一定人群中的发生、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将监测结果报送和反馈给有关部门和科室,为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三、什么是目标性监测?

普儿二区目前开展了哪些目标性监测?

是指根据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对选定目标开展的医院感染监测,如呼吸机病人监测、外科术后病人的监测、新生儿的监测、抗感染药物耐药性监测等。

新生儿科开展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以及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监测。

我科血液净化系列监测。

四、什么是医院感染暴发?

(一)定义:

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3例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3例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现象。

(二)普儿二区医院感染爆发流行应急预案

一旦发生医院感染爆发流行趋势,应立即做好以下工作:

1.医院发生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或者医院感染暴发,应当及时采取有效处理措施,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积极实施医疗救治,保障医疗安全。

2.医院发生疑似或者确认医院感染暴发时,应当及时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环境卫生学检测以及有关的标本采集、病原学检查等工作。

3.隔离确诊病人或疑似病人,划定专门的区域进行监护及诊治。

4.加强医疗护理工作,确保患儿生命安全。

安排有经验的医护人员管理,其他医护人员不得进入隔离区域。

5.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加强空气、物表及生活用品、医疗物品的消毒,用后医疗物品先消毒——清洁后再消毒。

6.在疑似院感流行期间,加强住院病人的周转,控制住院病人数。

7.立即向医院相关职能部门(医院感染管理科、、医疗质量管理部、护理部、儿科教研室)上报。

8.服从医院及相关职能部门的统一调度及安排。

院感暴发报告程序

1.医院发现以下情形时,应当于1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科室立即上报科室领导)。

(一)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二)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组织专家进行调查,确认发生以下情形的,应当于24小时内上报至卫生部。

(一)5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二)由于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

(三)由于医院感染暴发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

2.医院发生以下情形时,应当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所在地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确认后,应当在2小时内逐级上报至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进行调查,确认发生以下情形的,应当在2小时内上报至卫生部。

(一)10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

(二)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

(三)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

五、什么是多重耐药菌?

如何预防及控制?

1.定义:

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

常见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B-内酰胺酶(ESBLs)细菌、耐碳青霉烯炎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如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2.预防及控制措施:

(1)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

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313-2009)。

医疗机构应当提供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施,特别是在ICU、新生儿室、血液科病房、呼吸科病房、神经科病房、烧伤病房等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重点部门,应当配备充足的洗手设施和速干手消毒剂,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接触患者使用的物品或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后,必须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2)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医疗机构应当对所有患者实施标准预防措施,对确定或高度疑似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应当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实施接触隔离措施,预防多重耐药菌传播。

A.尽量选择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隔离房间应当有隔离标识。

不宜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患者与留置各种管道、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患者转诊之前应当通知接诊的科室,采取相应隔离措施。

没有条件实施单间隔离时,应当进行床旁隔离。

B.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输液架等要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处理。

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等不能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要在每次使用后擦拭消毒。

C.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应当将高度疑似或确诊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

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完成诊疗护理操作后,要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并进行手卫生。

(3)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在实施各种侵入性操作时,应当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标准操作规程,避免污染,有效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

(4)加强清洁和消毒工作。

医疗机构要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特别要做好ICU、新生儿室、血液科病房、呼吸科病房、神经科病房、烧伤病房等重点部门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

要使用专用的抹布等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

对医务人员和患者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心电监护仪、微量输液泵、呼吸机等医疗器械的面板或旋钮表面、听诊器、计算机键盘和鼠标、电话机、患者床栏杆和床头桌、门把手、水龙头开关等),采用适宜的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

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当立即消毒。

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或者疑似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消毒频次。

在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按照医疗废物有关规定进行处置和管理。

六、什么是标准预防?

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基本特点为:

⑴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⑵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⑶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

七、什么叫保护性隔离措施?

是指为预防高度易感病人受到来自其他病人、医务人员、探视者及病区环境中各种条件致病微生物的感染,而采取的隔离措施。

八、什么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AssociatedPneumonia,VAP)?

是指应用机械通气治疗48h后和停用机械通气拔除人工气道48h内发生的肺实质的感染性炎症。

(一)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管理

1.加强医务人员人员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意识。

2.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包括空气、物品等的消毒,控制人员流动,限制探视家属等。

严格呼吸机管道的消毒,为环氧乙烷消毒,3~7天更换管道一次,有污染时及时更换。

工作人员清楚管道的连接,注意接头的消毒和连接时的无菌技术操作。

3.严格执行手卫生,接触患儿前后彻底洗手。

4.严格掌握气管插管、呼吸机治疗的适应证,减少使用有创机械通气的时间。

采取适应个体的保护性机械通气策略(小潮气量+高水平PEEP)。

5.减少二次插管的几率,气管导管进行妥善固定,并定时进行评估导管是否移位,固定胶布浸湿后及时进行更换。

保持患儿安静,减少烦躁引起的气管导管脱落,遵医嘱使用镇静剂或肌松剂。

6.加强呼吸道的管理,根据病情定时翻身拍背等胸部物理治疗,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及时清除口咽部、呼吸道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做好气道的温湿化。

7.及时倾倒积水杯中冷凝水。

8.做好基础护理,口腔护理每日4-6次,可选用生理盐水,减少口咽部细菌定植。

抬高床头30°角,少量多餐喂养,减少胃内容物返流。

(二)呼吸机清洁消毒管理

1、呼吸机表面每日清洁擦拭一次。

2、各种传感器等不能接触水的部分可用75%乙醇擦拭。

3、呼吸机空气过滤网每周清洗一次。

4、使用人工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管道每3-7天更换消毒1次,如有污染及时更换。

5、及时倾倒使用中的积水杯中冷凝水。

6、每日更换湿化器内使用灭菌注射用水。

7、呼吸机使用后,进行彻底的终末消毒,表面用500mg/L含氯制剂擦拭后再用清水擦拭,不能用含氯制剂的则使用75%乙醇擦拭。

湿化器及呼吸机管道均送至供应室清洗、消毒,环氧乙烷灭菌后备用。

注意检查管道是否完整齐全。

8、呼吸机管道灭菌后,并放置在固定区域备用。

9、PB840呼吸机的呼气及吸气过滤器使用高压蒸汽灭菌。

九、什么是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BloodStreamInfection,简称CRBSI)?

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

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1、普儿二区留置血管内导管的种类有外周留置针、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股静脉置管、颈静脉置管等。

2、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所有经过培训的医师可以进行动脉置管、股静脉置管、颈静脉静脉置管等。

所有取得护士执业资格的护士均可进行外周留置针穿刺,具有PICC穿刺资格证的人员可进行PICC穿刺。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1、组织学习卫生部《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提高工作人员感染防控的意识,科室制定了动静脉置管流程,使操作更规范。

遵守医院规定的《临床各种导管管理制度》

2、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科室操作最多的是PICC置管,PICC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3、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儿科PICC置管时,应当首选肘部贵要静脉,尽量避免使用股静脉。

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

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

两次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6、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贴覆盖穿刺点,并定期更换,PICC敷贴更换间隔时间为:

2-3次/周,如果敷贴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7、每24小时更换输液管路一次,可疑污染时立即更换。

8、PICC置管后,使用1U/ml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9、观察置管患儿生命体征、置管部位皮肤情况,怀疑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必要时应当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培养。

10、医务人员应当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当尽早拔除导管。

十、什么是医务人员职业暴露?

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HBV、HCV、HIV病人等传染病人的血液、体液(包括羊水、心包液、胸腔液、腹腔液、脑脊液、滑液、阴道分泌物等人体物质)污染了皮肤或粘膜,被含有HBV、HCV、HIV病毒等病源物质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遭受感染的情况。

医务人员如何进行职业暴露的防护?

医务人员预防艾滋病或其他传染病感染的防护措施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1、医务人员进行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要求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必要时戴双层手套。

4、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5、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以防刺伤。

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

避免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发生职业暴露后如何处理?

(应急预案)

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

1、脱离污染环境,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从伤口近心端向伤口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

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

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4.职业暴露的登记和报告

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应立即向所在科室领导及感染管理进行报告,追踪可能污染源的流行病学资料,认真填写《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登记表》,接受相关指导,必要时给予药物预防干预。

在感染管理部的指导下,根据相关传染病的特征,进行自我监测,并保持信息沟通,以便及时、积极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普儿二区消毒隔离制度

1.治疗室每日空气消毒两次,共计4小时。

室内保持整洁、空气新鲜,室温在24~26℃,相对湿度55%~65%。

200、500cfu/cm2

2.每半年一次对空气、物表、医疗用品、工作人员手、使用中消毒液等进行监测,针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并进行整改。

3.侵入性操作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PICC置管、换血治疗、腰穿等)必须达到灭菌标准。

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重复使用。

4.严格进行手卫生消毒:

工作人员入室时先按“六步洗手法”彻底清洗双手,在接触患儿前后均应认真进行手的清洗或消毒,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操作时应当戴手套,操作结束后应当立即脱掉手套并洗手。

5-10cfu/cm2

5.加强抗感染药物应用的管理,防止病人发生菌群失调,加强细菌耐药性的监测。

6.地面采用湿式清扫,用清水或清洁剂每日两次,当地面受到病原菌污染时,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拖地。

10.病人安置:

感染病人和非感染病人分房间放置,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

11.使用中的消毒剂每周更换两次。

12.医护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13.喉镜舌片必须严格消毒,用后立即先清洁,再用快速手消毒液消毒后干燥保存,也可用75%酒精擦拭。

14.注意病人各种留置管路的观察、局部护理与消毒,加强医院感染监测。

15.病人出院后,进行终末消毒,包括床、床旁桌、椅子等彻底消毒。

17.血压计袖带、体温计、治疗盘等用后及时消毒备用。

18.医疗垃圾应置塑料袋内,封闭运送;医用垃圾与生活垃圾分开装运;感染性垃圾置黄色或有明显标识的塑料袋内,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

锐器(针头、穿刺针等)用后应放入防渗漏、耐刺的容器内,无害化处理。

(有血空针带针头一起放入利器盒)。

26.做好各种清洁消毒工作的登记。

感染管理制度

1、遵守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

2、在医院感染管理科的指导下开展预防医院感染的各项监测,按要求报告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对监测发现的各种感染因素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3、患者的安置原则应为:

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并有隔离标志。

4、病室内每日通风换气2次,每次20-30分钟,必要时进行空气消毒;地面每天应湿式清扫2次,如有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时,用含有效氯1000mg/L含氯消毒剂即刻进行消毒。

5、病人衣服、床单、被套、枕套、每周更换1-2次,枕芯棉褥、床垫定期消毒,被血液体液污染时,随时更换,并投入污衣袋内;禁止在病房、走廊清点更换下来的衣物。

传染(死亡)病人床上布类换下后须袋装标记送洗衣房消毒后清洗。

6、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床单位必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7、弯盘、治疗碗、体温计(腋表)等用后进行消毒处理。

8、加强各类监护仪器设备、卫生材料等的清洁与消毒处理。

氧气湿化瓶、呼吸机螺纹管、氧气面罩、吸引器、引流瓶、雾化管道等消毒后清洗晾干,干燥保存。

9、接触皮肤一般诊疗用品如血压计袖带、听诊器等保持清洁,用后快速手消毒液处理,洗净晾干备用。

圧脉带一用一消毒。

10、餐具、便器专人专用,保持清洁。

11、对传染病患者及其用物按传染病管理的有关规定,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和处理措施

12、传染性引流液、体液等标本需消毒后方可排入下水道。

1-2000g/含氯消毒剂消毒。

13、治疗室、病室、厕所等应设置专用拖布,标记明确,分开清洗,悬挂晾干,定期消毒。

14、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重复使用。

15、严格进行手卫生消毒:

工作人员入室时先按“六步洗手法”彻底清洗双手,在接触患儿前后均应认真进行手的清洗或消毒,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操作时应当戴手套,操作结束后应当立即脱掉手套并洗手。

16、医疗废物与生活垃圾应分开装运;医疗废物置有明显标识的黄色医疗废物专用袋内,专人运送至医疗废物暂存间交医疗废物处置中心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

签字并保存记录。

手卫生规范

手细菌培养10cfu/cm2

1.洗手设备:

设有流动水洗手设备,开关感应式;使用一次性使用装置的液体皂,并保持装置的清洁、干燥(血透室);办公区洗手设备:

装洗手液的皂盒应每周清洁一次,每半年一次采样送检,洗手后选用纸巾擦干双手;未进行流动水洗手时可使用快速手消毒剂。

2.洗手与卫生手消毒应遵循以下原则:

  a)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前后;进入和离开病房前后;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等被污染的物品后;脱手套后需应用皂液和流动水洗手。

b)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可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3.医务人员洗手方法:

  a)在流动水下,使双手充分淋湿;取适量肥皂(皂液),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掌手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手心相对,双手交叉指缝相互揉搓,交换进行;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指缝相互揉搓;弯曲手指使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转揉搓,交换进行;将五个手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在流动水下彻底冲净双手,擦干。

  b)取适量的速干手消毒剂于掌心,揉搓时保证手消毒剂完全覆盖手部皮肤,直至手部干燥。

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1.环境清洁:

进行无菌技术操作时,应保证空气的清洁,停止清扫地面。

2.衣帽整洁:

口罩须遮住口、鼻,指甲不能超过指端,按照“六步洗手法”认真清洗双手。

3.检查有效日期:

使用无菌物品时,应检查外包装、灭菌日期、失效期等,若无菌物品过期或包布受潮,应重新灭菌。

4.保持无菌:

无菌物品不可暴露在空气中,必须存放于无菌包内或无菌容器内。

从无菌容器内取出的物品,虽未使用,也不可再放回。

无菌物品必须放在固定的地方,与非无菌物品分别放置,并按失效日期的顺序排列放置。

5.取用物品:

取用无菌物品时,应面向无菌区,须用无菌持物钳,手臂保持在腰部水平以上,注意不可跨越无菌区域。

6.无菌操作:

进行无菌操作时,不可面对无菌区域谈笑、咳嗽、打喷嚏,用物疑有污染或已被污染,应予更换或重新灭菌。

7.一物一用:

无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

8.医师、护士及检验技师在进行各种侵入性操作时,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保障病人安全。

普儿二区常见的侵入性操作有:

医师:

气管插管(协助)、腰椎穿刺、胸穿等;

检验科技师:

股静脉/动脉穿刺采血、脚后跟采血等;

护士:

静脉药物的配制(化疗药)、静脉穿刺留置针穿刺、静脉采血(生长激素)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皮内注射、PICC穿刺、安置胃管等;

普儿二区环境及物品消毒管理制度

1.空气的通风及消毒:

治疗室每天定时空气消毒两次(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器),共计4小时。

空气消毒时间为治疗时(08:

00—10:

00);室内保持整洁、空气新鲜,室温在24~26℃,相对湿度55%~60%。

每半进行一次空气、物表的消毒效果监测。

2..地面消毒:

(1)当地面无明显污染情况时,采用湿式清扫,用清水或清洁剂拖地每日两次。

(2)当地面受到病原菌污染时,用有效氯500—1000mg/L的消毒液拖地或喷洒地面。

3.治疗操作台的消毒:

每日用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擦拭消毒2次。

时间为:

早上7:

50和下午17:

00。

5.病房各类用品表面的消毒:

病房内的桌子、椅子、凳子、床头柜等,一般情况下只进行日常的清洁卫生工作,用清洁的湿抹布每日两次擦拭各种用品的表面,当这些物品受到病原菌污染时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

6.其它表面的消毒:

包括病历夹、门把手、水龙头、各种开关、门窗、洗手池、卫生间、便池等物表,需每日用洁净水擦抹刷洗处理,保持清洁。

当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时用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进行消毒处理。

(擦拭的毛巾及拖布应分开)

7.一般诊疗物品的消毒:

体温表:

听诊器:

在清洁的基础上用75%乙醇擦拭消毒。

氧气面罩、头罩及简易复苏气囊:

在清洁的基础上用含氯消毒液(500mg/L)清泡30分钟后清水冲洗晾干。

血压计袖带、监护仪传感器线路:

使用中的各种线路常规每周清洁消毒,用后终末消毒。

9.床单位的消毒:

床单位包括病床、床垫、枕芯、毛毯、棉被等,采用床单位臭氧消毒器进行消毒。

床单、被套、枕套每周更换一次,有明显血迹、污渍等随时更换。

普儿二区医疗废物管理制度

普儿二区的医疗废物管理应严格遵守国务院《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卫生部《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及我院《医疗废物管理制度》的规定。

1.科主任和护士长负责本科室医疗废物管理工作和人员培训。

2.工作人员须了解医疗废物管理的规章制度,掌握医疗废物的分类和收集的正确方法、预防被锐器刺伤及发生后的处理报告措施。

3.医疗废物分为5类:

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和化学性废物。

普儿二区主要产生感染性废物和损伤性废物。

4.根据医疗废物的类别,将医疗废物分别放置于符合规定的专用包装物或者容器内:

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用品等感染性废物放入专用黄色包装袋;针头、刀片、玻璃安瓶等锐器放入专用黄色利器盒。

放入包装物或容器内的医疗废物不得取出。

5.盛装的医疗废物达到包装物或容器的3/4时,应当封口,封口须紧实、严密。

包装袋的外表面被感染性废物污染时,应增加一层包装。

6.盛装医疗废物的每个包装袋上应有标签,注明医疗废物产生科室、产生日期、类别等。

7.清洁工人要及时将各房间的医疗废物收集到污物间,运送人员每天从普儿二区将分类包装的医疗废物按照规定的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专升本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