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史余开亮上课笔记整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743801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94.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美学史余开亮上课笔记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中国美学史余开亮上课笔记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中国美学史余开亮上课笔记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中国美学史余开亮上课笔记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中国美学史余开亮上课笔记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美学史余开亮上课笔记整理.docx

《中国美学史余开亮上课笔记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美学史余开亮上课笔记整理.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美学史余开亮上课笔记整理.docx

中国美学史余开亮上课笔记整理

中国美学史余开亮

导论:

何为中国美学

一、美学与中国美学

1、西方美学研究历程

美本身研究——审美心理研究——艺术哲学

西方美学学科历程。

鲍姆加登的“感性学”——康德的“情感学”——分析美学——美学转向(生态,环境,身体,空间,视觉,文化研究)

2、中国美学

感性学+情感学+形而上学

各个学科最早的时候就是讲经典儒家道家历史文学家写的东西,后来我们划分为经史子集。

现在就分类了。

学科的现代的划分。

都是在学科的现代区分下成立的。

讲一个现代性建制的中国美学史,用什么标准去衡量那么多文献哪些讲的是美学。

什么是美学。

再去衡量那些古代的材料,才能建构自己的中国美学。

3、理念是上帝的,画家画的床,模仿的是现实中的床,艺术家所做的事情是摹本的摹本,现实中的床是模仿理念的床,所以他贬斥那些人,赶出他的理想国。

他要获取的是一个理念的世界。

这是一个哲学思辨的研究。

慢慢到经验主义,从日常经验开始研究美,就是研究这个美到底是怎么产生的,有一个什么过程。

开始探讨一个心理过程。

近代以来放弃美的本质,转向经验的。

转向认识论。

后来进入了艺术哲学,也就是分析美学,讲对艺术的,艺术中很多的概念术语,对这些东西进行语言分析,进行语言批判。

维特根斯坦有些分析学派,把握维特根斯坦的一些观点运用到艺术批判的范围,艺术就是表现。

艺术这幅画表现了一种愤怒的情感,分析美学家会说画怎么有情感。

当你进入一种语言分析的时候,发现一种东西的科学化。

离人的越来越远,不再具有切身性,这种学问就离开了人本身。

4、感性学。

后来真正把美学的建立是由康德建立起来的。

第三个批判就是一个美学的问题。

他实际上抓住的问题就是关于情感的问题,知情意,有不同的学问来对应这样的学科,真善美就是知情意的相互对应,康德讲用情感学来建构美学。

后来转向就是分析美学,到现在美学转向就是越来越广泛,不管是西方还是国内越来越转向现实问题。

美学不是认识论的问题,而是进行一种感觉,引起情感的反应。

这种情感哲学也说了其实有可能是美学的性质。

对生活的光景,境界的论述也是充满情感,中国人在做哲学的时候需要带有很多体验的你问题,带有情感性的进入。

如何让人的生命达到一种自由,都是中国人对于美的一个看法,对美的关注思考,最终都想让人达到一种超越。

二、中国美学是生命智慧之学

智慧之学:

智慧分为知识型智慧和生命型智慧。

知识型智慧多为自然科学。

生命型智慧分为人文学科和宗教。

知识型智慧:

以自然科学为对象,注重可证性与实用性。

生命型智慧:

以人自身生命为对象,注重反思性与情感性,是对生命意义的反思,这反思主要解决生命身心如何安顿的问题,超越的问题。

(1)生命的局限性(人所注定的命运)

(2)面对命运的多种文化策略

哲学:

以理解的方式

宗教:

以信仰的方式

艺术(美学):

以感性情感体验的方式

命就是人无法改变的必然性。

中国相信这样一种冥冥之中的命运,例如现在新儒家讲对命的敬畏。

哲学是先理解后信仰,宗教是先信仰后理解。

(3)中国文化主要体现为生命型智慧。

道和艺术。

中国文化致力于如何实现人与天道的结合。

生命来自天道的运行,人能达至天人合一的境界,则与天道契合,则能超越个体生命的有限进入天道的无限。

中国文化主要思考的问题是,要内在超越天人合一的问题。

三、中国文化的整体结构与美学视角

1、天人合一的文化母题

中国文化的天人关系:

天道——命——性——情(志)——欲

天人(心身)

后三个变成人(身心),天道是天。

儒家:

以情显性,以性统情,性情中和。

道家:

克情复性,达至性命之情,天地之情。

儒家是肯定情的重要性,道家是人如果能够以一种本身的状态存在就能够达到天人合一。

2、天人关系是一种境界论

境界论是存有论、价值论、目的论,是生命存在意义的无限展开,是情感和德性的合一,是感性和理性的合一,是具体生命和无限目的的合一。

3、生命境界的达成方式

(1)从内外形态分:

内在达成:

心性的存养扩充,即个人修养;外在达成:

操作与实践,即身体实践。

(2)从生活领域分:

道德达成:

道德修养,道德实践;审美达成:

审美修养,审美实践。

4、中国美学关注的是生命境界的审美达成问题

即解决中国文化中感性审美层面向形而上生命境界如何通达的问题。

“中国美学史”课程正是要展现中国文化中的感性-象层面(艺术品,天地自然,个体情感,具体生命),并思索此感性层面指向的观念—道内涵(天,道,意境,神韵)。

美学作为形而下向形而上的桥梁,作为艺术与哲理的贯通,有致地化解了可爱与可信的矛盾。

四、中国美学史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资料来源

(1)研究对象。

中国典籍中关于审美的理论以及感性形象本身中蕴含的审美意识。

以审美理论为主,根据不同时代特征,对审美意识进行取舍。

(2)研究目的。

“同情的理解”,了解中国古人的感性生活,了解中国艺术和观赏方式,激发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理解古人的生命智慧,激发对个体生命的体认。

激发自身的生命忧患意识和超越精神。

(3)资料来源。

中西美学理论资料来源:

西方,美学理论体系性著作,论述美学问题或范畴的著作,论述艺术门类的著作,散杂在其他著作中的美的理论;中国:

感性形象来源,哲学著作,论述艺术门类的著作,散杂在其他著作中的关于美的理论(文,气,象,意象,形,神,妙等)。

(4)天人关系的三种类型与美学史分期

天人关系前期:

远古美学,夏商美学,以神性的天为主题,通过感性层面而达成人神合一

天人关系的轴心期:

周代美学,春秋战国美学,秦汉美学,六朝美学,唐代美学,宋代美学,元至明中叶美学,明清美学,以人性为主题。

通过感性层面达到人道合一。

天人关系的反叛期:

明清之际美学,以人欲为主题,感性层面。

远古美学

第一节:

生劳动和美的起源

一、形式美的出现

现成工具——打制工具——磨制工具

在漫长工具的打磨过程,原始人造型能力不断提高,对称、节律、均匀、光滑等多种形式美开始呈现在各种工具上。

2、原始诗歌的产生

邪许之教——生产经验再现——原始诗歌

“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鲁迅:

杭育杭育派(劳动号子)

《弹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

(工具很重要,木棍石头,后来出现打制的工具,开始有意识的进行加工打磨。

然后就会制造出来一种比较好的形式很助于打猎,在这个过程中,造型的能力不断提高。

开始萌芽,从劳动的角度产生的形式美。

在劳动过程中忽然出现这样的状态,有的时候是为了生产慢慢产生出来的。

)(大家在抬大的木材的时候,开始喊一声,大家有人呼应。

因为是集体劳动,所以有一个节奏感。

劳动的号子。

所以实际上就是在生产经验过程中,产生了我们的诗歌,我们开始出现了新的艺术形式。

还可以用来传递生产经验。

3、原始舞蹈

《吕氏春秋·古乐》:

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

最早的舞蹈也是和劳动关联的,造型观念都在这个过程中呈现出来。

4、原始建筑

《系辞传下》: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

5、原始绘画(编织纹)

最原始的制陶艺术把泥土涂在编织物的容器上得来。

美在生产经验中产生,混有实用性。

第二节:

巫术和远古美学的文化意蕴

1、巫术成为原始社会的文化核心

人与自然关系的神化阶段:

自然神与图腾

绝地天通(描述的是神话色彩,文化变革的远古时期,把人和神开始分开了一个理想的上古时期)

巫的出现:

巫,祝也。

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

(《说文解字》)

弗雷泽《金枝》:

模拟巫术(相似律)与接触巫术(接触律)

2、巫术活动和审美活动关联

固定时间、地点、主持人、程序、动作、参加对象、用具和装饰、专用语、神圣氛围

3、承载巫术的原始艺术和审美

(世界范围内巫师,灵感的,具有巫术,通过舞蹈来获得神灵的护体和庇佑,解释我们出土的陶器有那些奇怪的舞蹈和装饰。

出现一种人和神两个人站在一起的状态。

后世的形式都在巫术活动中得以实现,最早的诗歌有些就是咒语。

巫术活动是综合性场所。

把所有人团聚在一起,让大家达到一种体验。

台在中国最早就是与神沟通,与天相通的时候修建的,很神圣。

舞台就是为当前的神而设置的。

这就是当代人的信仰,延续最早的,演变成我们今天的舞台。

1、彩陶文饰:

多重意蕴

新石器时代的彩陶:

先制坯,半干时绘制图案,再烧制。

和彩绘陶器不同。

(1)彩绘形式:

圆、深、空。

(原始时代最早的形态,彩陶代表那个时期最辉煌的艺术成就。

形状有很多,主要看纹饰。

祭祀的时候要装东西,有不同造型的彩陶。

呈现了中国艺术的雕刻。

制作工艺可以保持很久。

彩绘纹饰的种类:

植物纹、动物纹、人面纹。

植物纹:

稻穗纹、叶纹、谷纹、花纹、树纹、荚实纹等

动物纹:

鸟纹、蛙纹、鱼纹、鹿纹等

(二)彩陶纹饰的多重意蕴:

(1)对生存环境的客观认识

(2)生殖崇拜观念(蛙鱼鸟,繁殖能力的崇拜,原始人观念里,传宗,能够多生人对一个部落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对生殖是文化思维里面最重要的事情。

(3)图腾崇拜

(3)彩陶纹饰艺术形式:

具象写实和几何抽象

思考:

写实手法如何走向抽象手法?

(1)物象模仿向符号模仿转变:

继承中得简化

(2)抽象的宗教心理

沃林格的《抽象与移情》:

移情基于人的空间信赖,抽象基于人的空间恐惧。

抽象冲动是更为原始更为本质的艺术意志,艺术抽象达成一种对神的体认。

抽象具有两个特征:

(1)对空间深度的抑制,以平面化呈现

(2)以几何线形方式来加以表现,是物象脱离时间性、变动性,使之获得永恒的特点。

2、山顶洞人的红色——万物有灵观念

墓葬死者身上和周围的赤铁矿粉:

凝聚生命之光、避免灵魂的逃逸(灵魂通过呼吸和流血逃逸)

红色饰物,打孔的小石珠、兽牙、鱼骨等串在一起进行佩戴,可以做项链或者头饰,奇怪的是这些东西几乎都是红色,好像都用赤铁矿粉染过。

这些饰物被用来凝聚生命和灵魂,同时可以从神灵那里获取生命的力量。

3、玉饰——威猛之美

父系社会出现后,神人兽面纹饰成为玉饰的母题。

浙江余杭反山出土的琮玉(良渚文化),外方内圆,是一种贯通天地的法器,天圆地方之说。

《周礼·春官·大宗伯》:

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

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一尺张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把人和兽合在一个里面。

神人兽面纹。

4、原始绘画——图腾与生殖崇拜

生殖巫术方法:

感应(把人和神放在一起,不接触就可以感应)、接触相合、距离相合(比如箭刺)

5、原始舞蹈——人神相通观念

装扮模拟以增强效应(把自己装扮成动物。

这样就能到到神灵的庇佑,增强巫术的效应。

人神相互沟通的状态)

巫术活动中,诗乐舞合一

《尚书·舜典》: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相克,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蜡辞》云:

“土反其宅!

水归其壑!

昆虫毋作!

草本归其泽!

”(巫术的咒语)

6、口传神话——远古宇宙观

创世纪神话、黄帝蚩尤之战,共工颛顼战争、夸父追日神话

洪水滔天。

鲧窃帝之息壤以湮洪水,不待帝命。

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

鲧复生禹。

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海内经》)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

化为邓林。

(《海外北经》)

天圆地方,四面环水,上南下北,左东右西。

朱雀,炎帝,视融,火昆(南),青龙伏羲黄帝旦(东),白虎,西王母,蚩尤(西)昏,玄武夸父昔水(北)

结论:

远古美学特点

1、美的起源是多个因素的综合

2、美和生产需要的交织:

羊大为美(实用性)

3、美和原始宗教的合一:

羊人为美(超越性)

(讲一个东西好会说有韵味,味外之味,调到味觉去欣赏。

味觉认识在中国艺术中是很独特的,西方美学是更多把美感是把味觉触觉是要排除掉的,认为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才是很高级的美感,味觉是生理的不是美感的是功力的,而美是非功利的。

中国人会调动各种感官形成美感,是不排斥生理性感官的是融进了我们的美感体验里面。

独到要求我们去体验,要求我们把各种东西都调动出来,花的香很细腻的呈现出来。

不是为了艺术而艺术,而是想在艺术中达到一种超越。

开始是体会神,后来是体会道,把艺术还要往上面走,成为存在的价值论,形而上的追寻。

)关于这个字入手去讲美的起源的合法性的问题。

中国美学难道就是研究美这个字吗?

中国人研究美的时候,不是拿美这个字来进行研究的,出发点是不是错了呢?

进一步思考。

我们从美这个字是可以的,但不是简单地,而是经过曲折过程进行定位,也是可以的。

夏商美学

第一节:

国家的形成与巫觋文化背景(也为国家服务)

1.国家(文字、金属器和城市)的形成:

禅让制度的终结与世袭制度的开始。

昔者舜荐禹于天,十有七年,舜崩。

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

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而从舜也。

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

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与箕山之阴。

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曰:

吾君之子也。

讴歌者不讴歌益而讴歌启,曰:

吾君之子也。

(《孟子万章上》)

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于益,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2.巫觋文化

夏:

帝巫与君权神授

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

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

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开焉得始歌《九招》。

(《山海经.大荒西经》)

殷商,是祭祀最多的朝代,符合现实。

《礼记·表记》云: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他们对自己的来源,他们认为自己是他们的民族部落最后获得天命,他们的出身也是神来出身的)

《诗经·商颂·玄鸟》有云: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文化必然,他们的祖先出身高贵,是有皇家的血统的)

《史记·殷本纪》:

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通过祭祖来寻求自己的根,解决我们存在的价值问题)

大规模的祭祀活动:

千牛、羊三百、百豕、三百犬、人祭

陈梦家:

殷人的上帝没有善恶性。

上帝为至上神,人王通过对祖先神的祭祀,让祖先神来影响上帝。

甲骨文:

占卜神意的记录

前辞(占卜实践、地点、操作者姓名)

命辞(占卜的事情)

贞、兆(《说文解字》:

占,视兆也,从卜口)

占辞(结果判断)

验辞(结果检验)

“史”的出现

青铜人像四川广汉三星出土。

认为是巫师的形象,与众不同。

以舞降神,也是人间的智者。

第2节:

青铜器美学

1、“九鼎”与双重象征

(问鼎中原,有一个侵犯的意思。

鼎是从夏代的时候出现的,成立一个国家以后进攻很多东西,进贡一些金属,上面有很多纹饰。

九州归依,九个鼎代表对整个国家的人的征服和掌控,谁拥有九鼎就代表有一种王权。

《左传·宣公三年》:

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

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

魑魅魍魉,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

1.九州归一的王权政治象征

2.享祭上帝的神权宗教象征

2、饕餮与饕餮纹:

“狞厉之美”

1、部落联盟的政治王权象征

(猛兽吃人的形象,青铜器纹饰上也出现了猛兽吃人的东西叫饕餮纹人,让人感到恐怖,具有一种狞厉之美。

族徽,国家的代表和象征。

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

《商颂·玄鸟》

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

《商颂·殷武》

饕餮形象:

龙的前期样式,为商与周围部落融合的结果。

帝俊生中容,中容人食兽、木实,使四鸟:

豹、虎、熊、罴。

《大荒东经》

虎方是商代的重要方国,西周初期还继续存在,力量相当强大,见于金文铭辞。

传说中的“三苗”、“九黎”,主要活动于江淮“江汉地区”。

凶猛变形的动物是商代与周围部落融合的结果,是政治王权的象征,同时从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王权的强大和威慑的力量。

(开始羌人是很强大的,商人殉葬的时候都是杀战俘殉葬,让羌人去,饕餮的形状是体现的是部落联盟的结果。

这个造型体现一种自己的权威和威慑力所以说饕餮形象很适合。

2、人神交流的神学意蕴

《吕氏春秋·先识览》:

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

动物凶猛可能也昭示了商代的神虽然全能,但非全善的特点,既能给你福祉,又能作祟。

3、鸟纹、夔纹与商代祖先神崇拜

据王国维考证,殷人高祖帝喾和帝俊和夔是同一人,喾和夔读音相近意义相通,而甲骨文的夔和俊字形极为相似。

《史记·五帝本纪索隐》称“帝喾名夋”,《帝王世家》称“帝喾生而神异,自言其名曰俊”。

根据甲骨文夔的字形可以看出,夔是鸟首人身,而《山海经》也记载帝俊和鸟极具亲缘关系。

同时,殷人还有崇日的宗教习俗和“日中有乌”(日就是太阳鸟)之信仰,可得出帝俊(喾、夔)和鸟、日是合而为一的东西。

所以。

殷人的巫觋文化中,最崇拜的夔、鸟、日(太阳鸟)都和祖先神帝俊相关。

3、青铜器赏析

青铜礼器又称彝器,用于祭祀、宴飨、朝聘、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

(用土做成模子,在里面相反的刻出来,这样浇灌的时候才能出现正面的,所以要耗费很多人力。

等冷却之后把泥土敲碎)

青铜礼器可分为四大类:

食器

酒器:

包括饮酒器爵、斝(温酒用)、觚、觯、觥及盛酒器尊、卣、盉、壶、罍、方彝等。

水器:

有盘、盂、匜、鉴等。

主要用于行礼时盥手以表示虔敬。

乐器:

有铙、钟(包括甬钟、钮钟与镈)、鼓等

远古、夏商美学为中国原始文化和高级文化阶段,这一阶段以神性为主题,人为之构造的艺术具有极强的目的性,意图去达成人神的交流。

艺术品在达成这种神学目的的同时也具有了愉悦性,经由历史的洗练更成为今人遥望,想象先人的审美对象。

周代美学(西周至春秋中叶)

第一节:

人身关系与礼乐文化背景

一、周人对天的改造

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助

惟命不于常。

(对天进行改造,充满了忧患和诚惶诚恐的历史,表明商纣王的心态,是受到天派遣的,是上天让我去做的。

有德的话天让我去,顺理成章的铺垫,合理化合法化,不是乱臣贼子。

周人把殷商的神改造了有伦理品格的天,敬德保民,以德配天,则能得到天佑。

于是,周人开始了中国文化转向:

由神及人。

在这种神性渐渐隐退的理性化过程中,原先对神进行祭祀的礼仪规范开始成为人间秩序——礼乐制度。

二、“国家同一”宗法制的确立

西周宗法制度:

嫡长子世袭制和余子分封制。

(周代统治国家采取分封,用自己的亲属儿女重臣。

后来出了问题,嫡长子有问题,双胞胎。

三、周公制礼作乐

1、制礼

五礼:

吉(讲祭祀天神地神)、凶(出现一些灾荒瘟疫自然灾难进行全国哀悼)、宾(会见一些宾客、朝见大臣、外面来的使者)、军(主要是军队方面誓师检阅)、嘉(周礼是记载礼乐制度的官家体系)。

八礼:

聘礼、朝礼(觐见的时候)、飨礼、射礼、祭礼、丧礼、婚礼、冠礼。

(日常和政治都包括了)

礼的仪式化、等级化、生活化。

2、作乐

(等级中的和谐,礼乐来源于天地,天地本身有秩序而且也和谐,这样一种乐在礼的边上起到和谐作用、调节作用,感染人的情感。

仪式能够给人一种神圣感。

礼仪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

(通过艺术教育达到教育的目的,音乐和政治紧密相关是一种意识形态、基本看法。

儒家对艺术道德谈到:

注重等级和和谐是这一阶段的艺术特征,让艺术不只是简单的愉悦)

乐作为礼的辅助,使得等级冰森的礼获得了温情。

在其乐融融中,礼自然而然的对人起着规范和道德内化作用。

周代建立了完整的音乐机构。

其时的乐器可分为八类:

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史书成为“八音”。

五声:

宫、商、角、徵、羽。

十二律:

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其中奇数为阳类,称六律;偶数为阴类,称六吕。

第二节:

等级之美与和谐之美

一、等级之美

上公九命为伯,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九为节。

侯伯七命,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七为节。

子男五命,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五为节。

王之三公八命,其卿六命,其大夫四命。

《周礼.典命》

(中国古典美融合了很多的因素,不是纯粹的一种审美,我们加入了其他的内容才觉得美,美有一种文化内涵的进入)

(1)服饰

天子龙衮,诸侯黼,大夫黼,士玄衣纁裳,天子之冕,朱绿藻……下大夫五,士三。

《礼记·礼器》

笏天子以球玉,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士竹本。

《礼记·玉藻》

(带的帽子,重大场合上朝的时候拿着的东西也不一样。

(2)乐舞

小胥:

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

《周礼·春官·宗伯》

乐师:

凡射,王以《驺虞》为节,诸侯以《貍首》为节,大夫以《采蘋》为节,士以《采蘩》为节。

天子八佾,诸侯六,卿大夫四,士二。

(不同的人的规模不一样,八个人一列教艺)

(3)建筑

匠人营国。

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考工记》夫(百亩)

天子城高七雉,隅高九雉;公之城高五雉,隅高七雉;候伯之城高三雉,隅高五雉。

(王府的建筑和故宫的建筑是不一样的,包括狮子上面的疙瘩是不一样的。

采取一个棋盘的格局,来源于井田制,中间一公田。

中间建一个)

二.和谐之美

1.“阴阳五行”理论

阳伯父:

阳伏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国语·周语上》

医和:

夫天有六气,……六气,曰:

阴、阳、风、雨、晦、明也。

五行: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2.“和”的理论

(1)史伯:

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他平(互通)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相加)同,尽乃弃矣。

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和六律以聪耳。

聘后于异姓,求财于有方,择臣取谏工,而讲以多物,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

《国语·郑语》

中国人认为和的东西,两个东西要相通,只有不同的东西和才能产生东西,所以同则不继。

一个东西要是和的话,应该是杂多不可能只有一共,一定是五行都有,吃东西也是不要只有一共味道,调和在一起的味道。

和是不同事物的相互的统一。

(2)单穆公:

“夫乐不过以耳听,而美不过以观目。

若听乐而震,观美而眩,患莫甚焉。

夫耳目,心之枢机也,故必听和而视正。

听和则聪,视正则明。

聪则言听,明则德昭,听言昭德,则能思虑纯固。

……夫耳内和声,而口出美言,以为宪令,而布诸民,正之以度量,民以心力,从之不倦。

成事不贰,乐之至也。

口内味而耳内声,声味生气。

气在口为言,在目为明。

言以信名,明以时动。

名以成政,动以殖生。

政成生殖,乐之至也。

”《国语·周语下》

第三节:

《周易》的形象思维与《诗经》抒情模式

一、《易经》思维模式(一种艺术性的思维)

1、二项对立思维模式(阴阳、刚柔)

2、“变易”的辩证思维

3、象—意同构的形象思维(天人合一)

(1)观物取象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2)立象以尽意

(当一个东西没有办法说出来的话,去体验,去掉语言但是要求顿悟,象也是这样。

贲:

离下艮上,山下有火。

上九,白贲,无咎。

文明以止,人文也。

关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与礼)

离:

离者丽也。

大壮:

乾下震上。

利贞。

彖曰:

大壮,大者壮也。

刚以动,故壮。

大壮利贞;大者正也。

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

象曰:

雷在天上,大壮。

晋:

坤下离上,一轮红日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

“明出地上,顺而丽乎大明,柔进而上行”

明夷:

坤上离下,太阳西沉,夜幕降临。

利艰贞。

(3)八卦方位图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

《说卦》

(东—离、东南—兑、南—乾、西南—巽、西—坎、西北—艮、北—坤。

东北—震。

《诗经》之美

一、《诗经》的体裁分布

按内容与乐调来划分(通过采集的,所以会有地方性,地方的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国风包括使用的乐器和方言都是不一样的。

所以这样的话一方面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风俗和表现方式。

风大部分诗篇为各诸侯国的民间歌曲,多地方乐调,以男女情爱题材为主。

雅多为日常仪式乐歌,多为中原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