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742007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案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教案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教案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教案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教案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案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docx

《教案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案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docx

教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本章概述

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体现了世界面貌的基本特征,也决定着地球表面其他地理要素和地理事物的分布,是了解和认识世界面貌的基础。

本章主要分成两节,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主要介绍地球表面的海陆面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主要帮助学生认识海陆的变迁,了解大陆的漂移、板块的运动的基本观点。

教学建议

建议本章以学习指导法为主结合讲授法。

本章信息量很大,由于学生年龄所限,有些内容离他们的生活较远,有不少需要理解的概念和要记的地名,需要加强直观手段的运用,因此,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课本中的大量地图,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通过感知,进而概括描述、比较说明,把所学知识落实在地图上。

通过大量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能够建立表象,发挥想象,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从而获得理性的认识,形成科学的概念。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绘海陆分布特点。

2.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

3.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在地图上识别七大洲和四大洋。

4.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5.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2课时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2课时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教材分析

从教科书内容来看,海洋和陆地的分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个是纯自然的状况,即海陆分布的特点,另一个是人为的划分,即七大洲和四大洋。

首先,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洋和陆地所占的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的特点。

地球表面,海洋面积占71%,陆地占29%,可以概括为“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海洋和陆地的特点一般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海陆所占的比例;第二,全球的海洋彼此相连,陆地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大大小小的陆块;第三,陆地北半球比南半球多,海洋南半球比北半球多;第四,无论怎样划分的半球,都是海洋多余陆地。

其次,在地图上识别和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包括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大小顺序、分布特点、界线等地理常识。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绘海陆分布特点。

2.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

3.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在地图上识别七大洲和四大洋。

教学重点

1.能理解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海峡的概念,并能在地图和地球仪上指认出来。

2.能运用地图和地球仪判断大洲、大洋的相对位置,判断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在地球上的分布。

3.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相对位置、面积的大小和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

1.理解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海峡的概念,能运用地图和地球仪判断大洲、大洋的相对位置。

2.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轮廓位置、面积大小和分布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地球?

水球?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

2.描绘海陆分布特点。

教学重点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

2.描绘海陆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

海陆分布特点。

教学准备

地球仪、地球卫星照片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前面,我们已经知道地球是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球体,那么,地球上是陆地多还是海洋多?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会知道。

二、新课教学

1.观察地球仪,看一看地球仪上主要是哪两种颜色?

各表示什么?

(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陆地)比较地球表面是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

海陆分布呈什么特点?

明确:

(1)陆地和海洋构成地球的基本面貌特征。

(2)陆地和海洋的比例是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海洋29%、陆地71%)。

(3)海陆分布的特点是很不均匀。

①海洋连成一片,陆地被分割成许多块。

②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北极地区几乎是一片海洋,南极地区却是一块陆地。

(地球仪与地图是教学资源,也是学习媒体。

利用学习媒体进行学习,这是教学情景的主要表现形式,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引导学生选择优质的教学资源,营造教学情景,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2.观看中国宇航员杨利伟乘宇宙飞船升入太空的录相,引导学生关注本课中地球是个大水球的说法的原因。

教师设问:

加加林认为,从太空看去,地球是个蔚蓝色的的“水球”,可人们当初给地球起名字的时候,为什么把它叫做“地球”呢?

明确:

人们生活在陆地上,且限于当时的条件,人们并不知道陆地之外还有更广大的海洋,且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

(宇航员杨利伟是在校生崇拜的楷模,同学们熟悉他的事迹并引以为豪,通过观看他进入太空的录像,激发了同学们学习地球知识的兴趣。

3.活动。

活动1:

谈谈对地球名称的看法。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讨论。

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

至于古人在给地球起名的时候,为什么叫“地球”而不叫“水球”的问题,这是因为古人当时并不了解地球的整体面貌,不知道地球表面水体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活动2:

学生阅读完课本中的“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这段文字,引导学生结合已学历史、语文等知识,结合各人课外自学的知识,列举与本阅读材料有关的事例。

三、课堂小结

内容概括:

1.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

海洋彼此相连,陆地则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大大小小的陆块。

2.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

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是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七大洲和四大洋。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

2.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相对位置、面积的大小和分布特点。

3.了解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初步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的同时,初步形成“心里世界地图”。

教学重点

1.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

2.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相对位置、面积的大小和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

1.亚欧、亚非,南、北美洲分界线。

2.由于学生认识水平有限,不能理解板块运动的深层次原因,只能让学生“知其然”,所以这是本节的一大难点;另一难点则因为名词、地名较多,一时难以掌握。

教学准备

地球仪、世界地图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发现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并且世界海陆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今天,我们要更仔细地观察世界上海洋和陆地的具体分布。

首先我们看目前人类主要的生存场所——陆地。

二、新课教学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和图2.5“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了解什么是大洲,什么是半岛和海峡、全球陆地分为多少和大洲?

面积最大的洲和面积最小的洲各是哪个?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岛屿等。

图2.5以景观图形式生动直观地展示了大陆、半岛、岛屿和海洋、海峡等的分类状况及其相互关系,使概念的理解通过感知观察、概括描述、比较分析,进而独立说明,摆脱背诵定义文字记忆概念的学法。

①教师要让学生自己看图说明,如果用投影图片可去掉说明文字,使学生通过自己观察思考而理解海陆分布的各种不同形式。

②通过该图培养学生的想象与迁移能力,可把立体景观图结合地图知识绘成平面图(参看第一章的分层设色地形图)。

③有条件的学校还可让他们创造一幅多种海陆分布形式的平面图,以激发其创新思维。

明晰:

从地球仪或世界地图上看,全球陆地被海洋包围,并被分隔成几块面积广大的大陆和许多面积较小的岛屿。

大洲:

大陆与它周围的岛屿。

半岛:

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

海峡:

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七大洲:

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其中亚洲的面积最大,大洋洲的面积最小。

世界面积最大的岛屿:

北美洲的格陵兰岛。

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3、34页,让学生了解大洲的分布和命名、大洲与大洲之间的分界线等。

(1)大洲的分布

亚洲、欧洲、非洲和大洋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其中亚洲大陆与欧洲大陆是一个整体,合称为亚欧大陆。

苏伊士运河是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

北美洲和南美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合称美洲。

巴拿马运河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

南极洲绝大部分位于南极圈内,四周被大洋环绕。

这里终年冰雪覆盖,是唯一无人定居的大洲。

(2)大洲的命名

亚洲:

东方日出之地。

欧洲:

西方日落之地。

非洲:

阳光灼热的大陆。

美洲:

以意大利航海家亚美利哥的名字命名。

大洋洲:

大洋中的陆地。

南极洲:

因位于南极地区而得名。

(3)大洲与大洲之间的分界线是人为划定的。

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借助了天然界线,如山脉、河流、湖泊和海峡等;而亚洲与非洲则以人工开凿的运河为界。

3.四大洋。

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4页和图2.10,了解四大洋。

(1)海洋:

海和洋的总称。

(2)四大洋:

按照它们的面积大小,依次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其中太平洋的面积几乎占了全球海洋面积的一半。

4.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5、36页“活动”,认识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轮廓。

(1)第1题是认识七大洲、四大洋的相对位置,可让学生边看边思考:

某大洲面临哪些大洋?

某大洋被哪些大洲包围等。

(2)第2题是以赤道为“基准”,确定七大洲、四大洋的绝对位置,可以采取游戏、小组合作完成等方式来完成。

(3)第3题是认识七大洲的轮廓、面积和分布特点,教师可引导学生用几何图形来说明,同时将它们按照面积大小进行排序:

大陆轮廓多为北宽南窄,大致呈三角形,岛屿多在大陆东面。

亚洲最大(4400万km2)、大洋洲最小(900万km2),二者约占世界陆地35.4%;非洲次大(3000万km2)、欧洲次小(1000万km2),二者约占陆地面积27%;北美洲第三(2400万km2),南美洲第四(1797万km2),二者约占陆地28.2%;南极洲第五(1400万km2),约占陆地9.4%,图中数据为约数,主要让学生能认识各大洲的大致大小即可。

分布特点:

各大洲几乎都是一南一北成对称分布,像北美洲与南美洲、欧洲与非洲、亚洲与大洋洲,南极洲在顶端。

(4)第4题绘图要求不要太高,但应让学生抓住几条关键控制线与有关大洲的相对位置关系,先观察,然后动笔,只求大致“神”似,而不计细节,这种图宜粗不宜细,宜简不宜繁。

三、课堂小结

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它为我们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请同学们举例说明陆地和海洋对人类的生存有何意义?

作为地球大家庭的一员,你觉得应该怎样去做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