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导学案2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36002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9.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习导学案2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复习导学案2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复习导学案2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复习导学案2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复习导学案2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复习导学案21.docx

《复习导学案2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习导学案21.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复习导学案21.docx

复习导学案21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讲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考点l大气的受热过程

小试牛刀

(2017·全国新课标l卷)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

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

据此回答

(1)~

(2)题。

(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A.①B.②   C.③D.④

(2)该地寒冷期( )

A.最低气温高于-l6℃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解题指导]

 第一步分析设问,联系考点

 第

(1)题,考查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2)题,考查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及应用。

第二步分析图文,提取信息

第三步分析选项,判断正误

(1)题,四条曲线分别是当地寒冷期(12月~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

首先膜内有保温作用,应高于当地的实际温度,排除③④。

枯雪年,降水少,总体温度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都弱,所以气温日较差大。

丰雪年降水多,云层厚温差小,且积雪覆盖有保温作用。

(2)题,由图可知,材料给的是平均气温,不是最低气温。

①②两曲线上下差异大,③④两曲线上下差异小,故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目变化不一致。

[我的答案]

重点剖析

1.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

2.影响气温的因素分析

3.大气保温作用和削弱作用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②深秋利用烟雾防霜冻;③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同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一地区太阳能的丰富与否。

如:

 ①高海拔地区:

②内陆地区:

③四川盆地:

4.根据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昼夜温差大小

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1)地势高低:

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2)天气状况:

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3)下垫面性质:

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随堂验收

1.(2017·山东滨州一模)气温日变化指一天内气温高低的周期性变化。

其大小与纬度、季节、地表性质及天气状况有关。

读我国东北某山地的山顶和谷地气温日变化图,回答

(1)~

(2)题。

(1)该地山顶气温日变化冬、夏季差异较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太阳辐射B.大气降水C.植被状况D.人类活动

 

(2)夏季自天谷地与山顶的气温有明显差异,主要是因为谷地()

A.受山风影响,气温较高  B.地形封闭,不易散热

C.日照时问长,获得太阳光热多D.多阴雨,大气逆辐射强

2.(2017·湖南长沙十校联考)下图为冬至日某地太阳辐射量和地面辐射量变化示意图。

据此回答

(1)~

(2)题。

(1)该地最有可能是( )

A.里约热内卢B.伦敦C.新加坡D.上海

(2)关于冈中甲、乙两区域和A、B两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区域表示该日气温正在逐渐下降

B.乙区域表示地面辐射量小于太阳辐射量

C.A点对应的时刻为该地太阳高度最大时

D.B点对应的时刻为该地一天中气温最低时

考点2热力环流

小试牛刀

(2016·河北衡水中学)读北半球某地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热力原因形成)示意图,回答

(1)~

(2)题。

 

(1)关于图示甲、乙、丙、丁四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气温:

甲>乙>丁>丙 B.海拔:

丙>丁>甲>乙

 C.密度:

乙>甲>丁>丙 D.气压:

甲>乙>丙>丁

 

(2)此时,图中M地吹()

 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北风D.西南风

 [解题指导]

 第一步分析设问,联系考点

 第

(1)题,根据等压面的弯曲状况,判断各地的气温、气压、密度等差异。

(2)题,读图,判读风向。

第二步分析图文,提取信息

第三步分析选项、判断正误

(1)题,在近地面附近乙地的等压面向下弯曲,说明其为低压,气温较高,空气密度较小;甲地的等压面向上凸起,说明是高压,气温较低,空气密度较大。

同理可判断出在高空的同一高度,丙地的气压较高,丁地的气压较低。

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2)题,在近地面M地的水平气压梯度力由甲指向乙,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东北风(要注意图中的指向标)。

[我的答案]

重点剖析

1.热力环流的形成

2.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关键抓住以下两点关系

(1)温压关系:

(如上图中甲、乙两地所示。

(2)风压关系:

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

(如上图中①②处风向所示。

)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先有空气垂直运动,再有高、低压,最后有空气水平运动。

3.常见的热力环流实例

(1)海陆风

①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②影响与应用

 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2)山谷风

①成因分析——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

②影响与应用

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问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

所以,山谷地区不宜布局有污染的工业。

(3)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①成因分析——“城市热岛”的形成是突破口

②影响与应用

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在下沉距离之外。

4.近地面等压线的分布图中风向、风力的判定

(1)根据等压线的高低及气压场所处的南、北半球确定任一地点的风向。

第一步:

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

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左(南半球)偏转30°~45°角,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

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气压场为例)。

(2)风向表示方法如下图所示。

 (3)判断风力大小

 同一等压线图上,等压线密集,风力大;等压线稀疏,风力小,如图中甲处风力大于乙处。

随堂验收

1.(2017·湖北武邑一检)热岛强度是指中心城区比郊区气温高出的数值大小,下图是某大城市热岛强度日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

(1)~

(2)题。

(1)有关该城市热岛强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晴天热岛强度最大出现在午后 B.阴天不存在热岛效应

C.晴天正午时,热岛强度最大  D.晴天出现热岛强度明显高于阴天

(2)对城市热岛强度成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A.城市绿地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热岛效应

B.上午8时的峰值一定受到天气的影响

C.地势偏高的地区,一般热岛强度较大

D.热岛强度的大小仅受天气状况影响

2.(2017·安徽淮南一模)热岛强度是市中心与郊区两个代表性观测点的气温差值,能准确反映“热岛效应”的变化状况。

“冷岛效应”原指干旱地区夏季时,绿洲、湖泊气温比附近沙漠低的一种局部温凉的小气候现象。

目前城市也在广泛开展这方面的研究。

读图,回答

(1)~(3)题。

(1)北京城市热岛效应最显著的季节为()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2)图中①处出现了北京市区夏季午后的“冷岛”现象,可能是因为此处布局了()

A.住宅区B.公园C.商业区D。

农田

(3)“冷岛效应”会使①处与周边地区相比()

A.年降水量增多B.热量交换增强C.空气对流减弱D.水汽蒸发加快

考点3大气的逆温现象

小试牛刀

(2017·江西九江模拟)雾霾天气的形成过程中,大气层结(大气中温度、湿度等要素随高度的分布)稳定、风力弱、空气湿度大均起重要作用。

读某地区最冷月平均等温面分布图,回答

(1)~

(2)题。

(1)图中最容易出现雾霾天气的是()

A.丁地B.丙地C.乙地D.甲地

(2)仅考虑海拔对气温的影响,丙、丁两地的相对高度可能是()

A.2000mB.l500mC.1000m  D.500m

[解题指导]

第一步分析设问,联系考点

(1)题,雾霾天气的形成与大气的稳定程度有关,而大气的稳定程度取决于近地面与高空之间的温度差异。

(2)题,考查气温随高度的变化关系。

第二步分析图文,提取信息

第三步分析选项、判断正误

(1)题,由材料分析可知雾霾的形成需要大气层结稳定,风力弱等条件。

乙地近地面上空,气温随高度从-2℃上升到0℃,这种变化与对流层中气温随海拔上升而降低的规律相反,即出现了逆温现象,此时大气层结稳定,不利于上升气流形成。

加上该地区地形为盆地,更不利于污染物扩散,易出现雾霾天气。

(2)题,由图可知丙地、丁地的气温范围分别是:

0℃>丙地>-2℃,8℃>丁地>6℃,那么两地的温度差在6℃与l0℃之间,根据海拔每升高1000m气温约下降6℃,可知相对高度相差约:

1667m>丁地-丙地>1000m。

[我的答案]

重点剖析

 1.逆温现象

 2.逆温的含义

 在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的一般情况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0m,气温降低0.6℃。

这主要是由于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热源是地面,离地面愈高,受热愈少,气温就愈低。

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

 3.辐射逆温的发展过程

 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或黎明,由于大气逆辐射较弱,地面辐射散失热量多,近地面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大气层降温较小,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

这种逆温现象黎明前最强,日出后逆温层自下而上消失。

4.产生逆温的原因

(1)辐射逆温:

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空,由于地面有效辐射很强,近地面层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大气层降温较少,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

这种逆温黎明前最强,日出后自上而下消失。

(2)平流逆温:

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气层上,由于暖空气的下层受到冷地面或气层的影响而迅速降温,上层受影响较少,降温较慢,从而形成逆温。

主要出现在中纬度沿海地区。

(3)地形逆温:

它主要由地形造成,主要在盆地和谷地中。

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循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气温的倒置现象。

(4)下沉逆温:

在高压控制区,高空存在着大规模的下沉气流,由于气流下沉的绝热增温作用.致使下沉运动的终止高度出现逆温。

这种逆温多见于副热带反气旋区。

它的特点是范围大,不接地而出现在某一高度上。

这种逆温因为有时像盖子一样阻止了向上的湍流扩散,如果延续时间较长,对污染物的扩散会造成很不利的影响。

5.逆温的影响

(1)出现多雾天气。

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的关系,它使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出现交通事故。

(2)加剧大气污染。

由于逆温现象的存在,空气垂直对流受阻,会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3)对航空造成影响。

“逆温”多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给飞机起降带来不便。

如果出现在高空,对飞机飞行极为有利,因为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飞行中不会有较大的颠簸。

随堂验收

1.(2017·山东青州检测)浙江省山地丘陵广布,适宜茶树的生长,但春季易受霜冻天气影响。

为此,当地茶园引进了“防霜冻风扇”(如下左图)。

当夜温度降到4℃时,风扇会自动打开,从而减轻霜冻对茶树的伤害。

下右图为茶园某时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

(1)~

(2)题。

(1)“防霜冻风扇”最适宜的安装高度为()

A.9~10mB.7~8m C.6~7mD.4m以下

(2)关于风扇的作用原理,正确的有()

①风扇可以把高处的暖空气往下吹到茶树上②风扇吹出的热风可以使茶树免受霜冻影响③风扇的转动可以增强近地面对流运动程度 ④风扇转动可带动空气流动,阻止上层冷空气下压

 A.①③B.②④ C.②③D.①④

 2.(2017·东北育才中学)霾的形成与水平方向的静风现象、垂直方向的逆温现象、悬浮颗粒物的增加有关。

当大气湿度增加时,霾可以转化为雾,因而霾与雾常常相伴而生,统称雾霾。

据此回答

(1)~

(2)题。

 

(1)四图中容易出现严重雾霾的是()

A.①湿度大,降水多  B.②气压高,气温低

C.③逆温层,风力小  D.④风力小,湿度大

(2)雾霾天气对下列相关产业:

直接影响最大的是()

A.果林园艺及乳畜业  B.环境保护及文教事业

C.钢铁及汽车制造业  D.旅游业及交通运输业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讲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考点l

例1

(1)B

(2)C

随堂验收

1.

(1)A解析:

该山地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纬度较高,夏季正午太阳高度角大,白晷时间长,获得太阳辐射多,冬季则相反。

因此,冬夏获得的热量差别很大,气温日变化冬、夏季差异较大。

(2)B解析:

谷地地形闭塞,通风不良,且空气与地面接触面积大,白天热量不易散失,气温高;山顶由于海拔高和方圆面积小的关系,气温受地表影响小,而主要受周围自由空气的调节,白天温度不易升高,所以夏季白天谷地气温比山顶高。

2.

(1)A解析:

由图中信息可判断,图中实线表示太阳辐射量的日变化,虚线表示地面辐射量的日变化;由太阳辐射量的日变化曲线可知,冬至日该地的昼长约为15小时,据此可知该地应位于南半球,A正确。

(2)D解析:

甲区域表示太阳辐射量大于地面辐射量,气温正在逐渐升高,A错误;乙区域表示地面辐射量大于太阳辐射量,B错误;该地地方时l2时时.太阳高度最大,A点对应的时刻为该日该地气温最高的时刻,C错误;乙区域表示地面辐射量大于太阳辐射量,气温逐渐下降,至B点时气温为该地一天中最低,D正确。

考点2

例2

(1)D

(2)A

随堂验收

1.

(1)D解析:

图中显示,晴天热岛强度最大出现在上午8时左右,A、C错误;阴天也存在热岛效应,只是强度小于晴天,B错误、D正确。

(2)A解析:

城市绿地能调节气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热岛效应,A正确;热岛效应主要受当地人类活动影响,B、D错误;地势偏高的地区,温度较低,与周边地区空气交流强度大,一般热岛强度较小,C错误。

2.

(1)D解析:

热岛效应显著,说明城区与郊区温差值大。

读图,根据等值线的分布特点判断,大致在11月~次年1月城区与郊区的等温线最密集,说明温差最大,热岛效应最显著,此时为北半球冬季。

(2)B解析:

图中①处出现了北京市区夏季午后的“冷岛”现象,说明①处气温较周围区域低。

住宅区、商业区地表硬化,不会出现“冷岛”现象,A、C错误;公园绿地、水面升温较慢,可能形成冷岛,B正确;农田一般分布在城外郊区,不在市区内,D错误。

(3)C解析:

①处与周边地区相比,因气温较低,空气对流减弱,C正确;年降水量减少,A错误;热量交换减弱,B错误;水汽蒸发减慢,D错误。

考点3

例3

(1)C

(2)B

随堂验收

1.

(1)B解析:

读右图,在8m高度附近,气温最高,风扇启动后,可把该处暖空气吹到茶树上。

下层空气的循环阻止了上层冷空气下压。

近地面(0~4m)存在空气对流运动,风扇吹下来的暖空气,会削弱近地面的对流运动。

(2)D解析:

结合上题分析,风扇启动后,可把高处的暖空气吹到茶树上,①正确;风扇吹出的并不是热风,②错误;近地面(0~4m)存在空气对流运动.但风扇吹下来的暖空气会削弱近地面的对流运动,③错误;风扇的转动使下层空气的循环阻止了上层冷空气下压,④正确。

2.

(1)C解析:

读图,①图中有降水天气,空气中的悬浮颗粒会随降水落到地面,使大气中悬浮颗粒减少,A错误;②图表示一个时期的气压变化情况,不是某一天的情况,B错误;③图中近地面气温随海拔增高而升高,出现逆温现象,不利于空气对流运动,C正确;④图所示风速较大,不利于雾霾的形成,D错误。

(2)D解析:

出现雾霾天气时,大气能见度降低,直接影响到旅游业及交通运输业,但是对其他选项中的产业影响较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