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表格教案全.docx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表格教案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表格教案全.docx(20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表格教案全
语文学科教学手册
(2012——2013学年度)
第二学期
学校:
年级:
教师:
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一:
本册教学要求和任务
1、抓实书写。
书写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语文成绩。
紧紧抓住书写差的这部分同学,从书写方式方法、书写习惯的养成等方面指导和督促他们写好每一个字。
按要求完成一至二次练笔。
2、打牢写作基础。
培养每日写日记的习惯,灵活处理练笔与每两周一次作文的关系。
力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入手,让写作成为他们抒发自己心灵之感的一种方式。
3、新课程理念融于课堂教学之中。
根据学生课堂反应的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式方法。
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性。
培养学习的兴趣,养成眼、耳、口、手、脑动起来的习惯。
向课堂要效率,让每一堂课都是生动有趣而又高效的。
4、制定各单元目标,合理安排课时。
二:
本学期教研与教改目标
第一单元:
状物类记叙文单元。
让学生把握作者笔下的景物特征,体会状物记叙文的特点——以描写和叙述为基本表达方式,描写时抓住事物的某些特征,或托物言志,或咏物抒情,并由此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同时要学习作者观察、描摹事物的方法和优美生动的语言。
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观察和思考的兴趣,努力使学生成为关注自然的“有心人”和“有情人”。
课时共12课时。
第二单元:
传记单元。
按时间线索,了解人物的成长过程,结合人物所处的背景,做出恰当的评价。
课时共12课时。
第三单元:
童话单元。
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童话在语言运用、形象刻画、情节安排等方面的特点。
帮助学生认识社会、理解人生,引导学生做一个通达事理、明辨是非的人。
课时共12课时。
第四单元:
现代诗单元。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体验和理解作品,品评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课时共12课时。
第五单元:
事物说明文单元。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了解作者是怎样说明事物特征的,并注意体会文章的准确、简明的特点和内容的客观性、科学性。
课时共12课时。
第六七单元:
古诗文单元。
让学生逐步接触、了解说、铭、寓言、笔记小说等古代散文的特点,增强对古代生活的感性认识。
朗读、背诵古诗文,度体味古诗文语言的音韵美。
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课时共24课时。
学期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时间
教学内容
课型
1
自3月1日
至月日
第一单元
2
自3月4日
至月8日
第一单元
3
自3月11日
至月15日
第一单元
4
自3月18日
至月22日
第二单元
5
自3月25日
至月29日
第二单元
6
自4月1日
至月3日
第三单元
7
自4月7日
至月12日
第三单元
8
自4月15日
至月19日
第六单元
9
自4月22日
至月28日
第六单元
10
自5月2日
至月3日
期中考试
11
自5月6日
至月10日
第四单元
12
自5月13日
至月17日
第四单元
13
自5月20日
至月24日
第五单元
14
自5月27日
至月31日
第五单元
15
自6月3日
至月9日
第五、七单元
2:
3
16
自6月13日
至月14日
第七单元
17
自6月17日
至月21日
第七单元
18
自6月24日
至月28日
附录
19
自7月2日
至月5日
期末复习
20
自7月8日
至月12日
期末考试
课时计划
授课日期年月日总第1课时
课题
石榴
课型
新授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所咏之物的外在、内在特征,正确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情感。
2、了解状物作品的一般特点与写作要求。
3、认识本文作者借文中石榴的形象寄托情怀,歌颂真善美,赞扬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品格与精神。
培养学生蓬勃向上的精神和敢于斗争的品质。
教学重点
把握石榴的外在特征,体会作者对石榴的喜爱向往之情。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难点
体会石榴的内在特征,理解作者所言之志。
教学
方法
讲解法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准备
新授
小结
作业
1、组织教学:
猜谜语:
胖娃娃,最爱笑,笑红身子笑破嘴,笑得大嘴合不上,露出满嘴红玛瑙打一水果!
?
2、作者资料: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笔名郭鼎堂,四川乐山人。
是我国著名的作家、诗人、学者。
(他在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等领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活动家、社会活动家。
他一考创作了诗歌、散文、戏剧等大量文学作品,1921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
邓小平称他是继鲁迅之后的“我国文化战线上的又一面光辉的旗帜。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学习他的一篇散文作品《石榴》。
3、认识文体,明确目标。
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优美的散文,请大家回忆我们对这类文章的学习过程,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应该学什么,怎样学。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齐声朗读,力求体现作者喜爱、赞美石榴的思想感情。
(3)字词落实:
(略)
(4)讨论分层:
第一部分:
(1自然段)开篇点明本文的状写对象——石榴树。
(爱石榴)
第二部分:
(2—6自然段)从不同角度对石榴树可爱之处作生动描绘。
(画石榴)
第三部分:
(7—9自然段)交代了“我”喜爱石榴的原因和对石榴的向往。
(赞石榴)
(5)赏析第一部分:
(问)这一自然段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通过对比,点出石榴不同寻常的品格;第二句总领全文,同时点明石榴“最可爱”,表达了作者对它的特殊感情。
)
(6)赏析第二部分:
(问)这一部分从哪些方面对石榴进行描绘?
本文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开头写得概括,总领全文;中间部分紧扣中心,分层展开,写得十分具体,描写也十分生动传神;结尾部分简洁生动,既有点题之语,又有引人遐想。
前后照应,使文章形成一个整体。
下一节课我们重点分析石榴的外在美和内在美的表现,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研读课文,为课上讨论作准备。
1、字词积累;
2、说说文中的比喻句写出了石榴的哪些特点。
回忆有关学习过程,归纳总结学习内容和方法
先写石榴的枝干和叶片;再写石榴的花;三写石榴花由骨朵到花的演变;四写由花到果的变化,主要写了石榴结果时颜色和形体的变化;五写石榴的果实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外在美(色、形)
石榴
抒发独特感受
课后回顾:
课时计划
授课日期年月日总第2课时
课题
石榴
课型
新授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所咏之物的外在、内在特征,正确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情感。
2、了解状物作品的一般特点与写作要求。
3、认识本文作者借文中石榴的形象寄托情怀,歌颂真善美,赞扬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品格与精神。
培养学生蓬勃向上的精神和敢于斗争的品质。
教学重点
把握石榴的外在特征,体会作者对石榴的喜爱向往之情。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难点
体会石榴的内在特征,理解作者所言之志。
教学
方法
合作探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复习导入
新授
深入分析
作业
分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读,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1)作者是怎样描写石榴树的枝干、叶片的?
(通过与梅、柳的比较,刻画出它的独特风采:
“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
“风度”一词本是形容人具有的美好的举止姿态,这里用其形容石榴,表达了作者对其喜爱的感情。
)
(2)作者写石榴花,写了哪些内容,是怎样描写的?
(先写花的颜色和外形特点。
写色彩的词语有“深红色”,“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贵”,写形状的语句有“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脏吗?
”写其生活习性的有“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辟易”,作者还写到了它由骨朵到花的演变,先称这种变化过程是“一种奇迹”,再写它的演变过程:
“逐渐翻红,逐渐以顶端整裂为四瓣”,像红玛瑙琢成的花瓶儿,形态艳丽而匀称。
)
(3)作者写由花到果的变化,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主要写了石榴结果时颜色和形体的变化,颜色由红变为金黄,上面还留有青铜器所特有的“各种锈彩”;形体由花瓶形变成了圆肚形,写果时,作者兼用拟人和比喻:
写果成熟的样子“它对自己……还看见过吗?
”作者从石榴籽的形状、色泽写石榴果的可爱,语言十分生动、形象。
)
(4)文章两次写石榴花是“夏天的心脏”,找出来,想想有什么作用?
(第一次是从花的色彩和外形的角度打比方;第二次则把作者对石榴花的联想成果写出来了,心脏使人具有活力,而石榴也能给火热的夏天带来无限生机和活力。
这正是石榴内在美的表现,它使读者深刻认识到石榴的美,生动形象,准确新鲜。
)
(5)想想文章对石榴的描写是以什么线索展开的?
围绕这条线索依次写了什么?
(以石榴的生长过程为线索,依次写枝干、叶片、花朵、果实、味道)
1、写作背景:
了解此文写于1942年10月31日。
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关头。
共产党则高举抗日救亡大旗,坚持抗战,力挽狂澜。
在此背景下,也只有石榴这种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精神品格,能和作者引起共鸣。
结尾处“禁不住唾津的潜溢了”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中心思想:
本文借石榴寄托情怀,通过对石榴具体生动的描绘,歌颂了真善美,赞扬不怕威压、坚贞刚勇、敢于斗争、奋发向上的品格与精神,也储蓄地抒发了作者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人生追求。
写作特色:
1、抓住特征,生动细致地描摹;
2、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3、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假如要你以“竹”为题,写一咏物寓理的话,你会怎样写?
学习本文的写法,任选一种花草树木写一篇小作文。
组内讨论交流
汇报
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外在美(色、形)寄寓深刻哲理
石榴观察、思考
内在美(精神、品格)抒发独特感受
课后回顾:
课时计划
授课日期年月日总第3课时
课题
海燕
课型
新授
教学目的要求
1、理解文中小燕子形象的意义,领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学习本文咏物抒情(状物)的表现手法。
3、品味语言,通过朗读来体会并再现文中的优美意境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乡愁”的内蕴。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难点
感受本文的语言美,理解作者深刻的情感。
教学
方法
合作探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导入新课
整体感知
布置作业
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一篇描写植物的状物记叙文《石榴》,热烈的石榴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另一篇描写动物的状物记叙文《海燕》,看看作者笔下的海燕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作者郑振铎(1898—1958),现代著名作家、文学史家。
笔名西谛、郭源新,福建长乐人。
本文写于1927年。
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迫害进步人士。
郑振铎被迫远走欧洲,于5月21日只身乘船前往法国巴黎。
航行途中见到海燕,引发绵绵乡思,写成这篇优美的咏物寄情散文。
(一)听朗读录音,弄清文中部分字词的读音,并明确文中描写的是哪两种小燕子。
字词正音:
轻飔(sī)隽(juàn)妙隽(jùn)逸圆晕(yùn)憩(qì)息融融泄(yì)泄忧戚(qī)蹇(jiǎn)劣皎(jiǎo)洁
学生回答后明确:
文中写的分别是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
(二)指名朗读课文,结合“思考与练习”第一题,边听边圈点勾画出两种小燕子的活动背景以及它们各自的外形、飞翔和憩息状态的词句。
(三)讨论概括两种小燕子有何异同点。
从上面的学习可以看出,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有许多相似点,乌黑的羽毛,隽逸的飞行姿态,尽管它们活动的具体环境不同,一个是在作者故乡的田园湖面,一个是在辽阔无垠的海天之间,但都处在美丽的背景之上,这种相似引发了作者无限的遐思。
(四)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把海上的小燕子误认为是故乡的小燕子。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明确:
除了两者之间有相似之处以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作者被迫航行出国,在海上意外地发现几只海燕,便引发了无尽的遐想,很自然地回忆起故乡的小燕子。
可以肯定,作者明知眼前的海燕绝不是故乡的小燕子,但情思无从寄托,所以他希望眼前的海燕就是故乡的小燕子,能借以抚慰自己的心灵,捎回自己对故乡、对祖国的牵挂,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而“小燕子”就是作者“乡愁”的象征。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字词积累”中的词语。
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由学生自行回答,其他同学指正,教师作最后归纳。
学生互相讨论,最后给出一个较为完整的答案。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海燕
郑振铎
活动背景
外形
飞翔
故乡的小燕子
隽妙无比
的春景
乌黑的羽毛
剪刀似的尾巴
劲俊轻快的翅膀
斜飞
隽逸地横掠
海上的小燕子
绝美的海天
乌黑的小水禽
隽逸从容
地斜掠
△记叙线索——“乡愁”(作者对故乡深刻的思念)
课后回顾:
课时计划
授课日期年月日总第4课时
课题
海燕
课型
新授
教学目的要求
1、理解文中小燕子形象的意义,领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学习本文咏物抒情(状物)的表现手法。
3、品味语言,通过朗读来体会并再现文中的优美意境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乡愁”的内蕴。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难点
感受本文的语言美,理解作者深刻的情感。
教学
方法
合作探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探究本文的写作方法
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小结
作业
(一)课文分别描写了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据此,全文可以分为哪两部分?
教师明确:
全文以“乡愁”为行文线索,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7段):
主要是回想故乡的小燕子在春天里活动的情景。
第二部分(第8~14段):
主要写现实中的小燕子在大海上活动的情景。
(二)默读第1~7段,思考:
①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春景图?
②是怎样具体描写小燕子的?
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三)默读第8~14段,思考:
①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海天图?
②是着重从哪两方面来写海燕的?
③在感情上,与第一部分有何联系?
(四)这两部分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这个问题对学生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引导和点拨。
教师最后归纳:
这两部分都是先描写景物再抒发感情,都是先展示小燕子的活动背景,分别描写其外形、飞翔、憩息等特点,而最终都落到“轻烟似的”“乡愁”上。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过,作者是由海上的小燕子而联想到故乡的小燕子,所以从记叙顺序来看,前一部分是倒叙,后一部分是顺叙。
(一)齐读第1段和第8段,仔细品味其中优美、生动的语句,并想象这些语句所描绘的画面。
(结合“思考与练习”第二题)
在齐读中,可以在头脑中再现文中所描写的画面。
通过讨论,理解句意,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教学设计略)
(二)除了这两段之外,文中还有许多优美、生动的语句,自选感受最深的一句,把它读出来,并简要评析。
(三)背诵第1段和第8段。
(课外进行)
(1)课文通过对小燕子的描绘,抒发了作者的乡愁,表达了对祖国无限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课文在写法上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是生动、细腻、传神的描写;二是真挚、深沉的感情;三是咏物寄情,物情合一。
1、回忆此前学习过的第六单元的诗词中描写“乡愁”的诗句(如王湾《次北固山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课外搜集有关“乡愁”的诗句,作为资料积累起来。
2、在《石榴》一文中,作者通过热烈的石榴表达了对石榴的喜爱和向往之情;在本文中,作者通过伶俐的燕子抒发了思乡恋国之情。
在生活中,一定也有你喜爱的事物(动物或植物),试着把这种事物连同你的感受,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这个问题难度不大,可由学生自主学习后回答,其他同学作补充。
教师最后归纳
本题为开放性题目,教师多作引导和点拨,学生能理解句意言之成理即可。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海燕
一、(1~7段)忆故乡的家燕
隽妙无比的春景(背景)线索
外形(静)
小燕子飞翔(动)结合
憩息(静)(倒叙)
与故乡人家的亲密关系
忆燕思乡乡
二、(8~14段)看眼前的海燕思乡恋国
绝美的海天(背景)愁
海燕飞翔(动)结合
憩息(静)(顺叙)
课后回顾:
课时计划
授课日期年月日总第5课时
课题
白鹅
课型
新授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笔下的白鹅的鲜明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准确描摹的方法。
3、品味欣赏本文生动而风趣的语言,感受作者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准确描摹的方法。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准确描摹的方法。
教学
方法
讲解法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导入
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新授
布置作业
可让学生回忆曾经读过的以“鹅”为题材的诗文来导入新课。
如骆宾王的《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
讨论:
这首诗突出了鹅的什么特点?
这首诗写鹅,抓住了鹅的外形特征和动作,语言简洁,色彩鲜明,画面感强。
但毕竟是儿童之作,而且全诗总共才18字,不可能包含更丰富的内容。
丰子恺先生的散文《白鹅》,内涵要丰富得多,语言也很有特色,生动幽默,而且富有童趣,值得一读。
《白鹅》写于1946年夏天。
抗战期间,丰子恺内迁重庆,住在郊外一座荒村里。
当时正值战时,生活条件艰苦,而人们内心更是焦虑苦闷。
丰子恺在读书、作画之余,在院子里种豆、种菜、养鸽。
养鹅,这成了作者排遣苦闷的一种寄托。
一、范读课文
二、讨论课文1一4段内容
1.作者笔下的鹅有什么鲜明特点?
傲慢(高傲、最傲人、架子十足)。
注意对这些词语的意义加以比较:
傲慢:
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
高傲:
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极其骄傲。
傲人:
骄傲自大,瞧不起人。
架子十足:
非常自高自大的样子。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白鹅的傲慢?
结合文中的描写作具体来分析。
——头、叫声、步态、吃相
头高,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
似有一种傲视群雄的气概。
叫声,音调严肃郑重,有似厉声呵斥。
步态,步调从容,大模大样,显得气宇轩昂。
吃饭,食料并不奢侈,但吃法三眼一板,丝毫不苟。
3.为了突出白鹅傲慢的特点,作者怎样称呼鹅?
(“鹅老爷”)
“老爷”一词原是旧时代对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的一种尊称。
作者用以称呼白鹅,可见白鹅在他家中拥有特殊“地位”。
享受特殊待遇。
于是,白鹅也就有理由表现得“架子十足”。
4.“傲慢”一词常被用以形容人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来形容白鹅?
作者对白鹅怀着一种怎样的感情?
用形容人的词语来描绘鹅,把鹅写得富有灵性。
长长的脖子和“轧轧”的叫声是鹅的生理特点,而从容不迫的步态和三眼一板的吃相反映了鹅的生活习性,是动物的本能,这些都与性格无关。
但作者却将其说成是“傲慢”性格的表现,显然把鹅当成了自己生活中的一个朋友,读来非常富有亲切感。
其次,“傲慢”本为贬义词,但作者在描绘鹅的种种傲慢姿态和表现时,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却是一种欣赏的态度,反映了作者内心对于这只鹅的喜爱之情。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4段。
要求绘声绘色,通过朗读来领略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1.熟读课文。
2.抄写并解释下列词语:
冥顽叫嚣引吭局促奢侈窥伺
盛撰岑寂左顾右盼三眼一板蹑手蹑脚
3.完成“思考与练习三”。
谈话导入
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提示:
这几个词词义相近,用以形容白鹅,既突出强调了白鹅的鲜明个性,又避免了单调,富有变化。
(要引导学生联系具体的语境来分析,如:
“好一个高傲的动物”中的“高傲”就是作者在看到这只雪白的大鸟伸长脖颈左顾右盼的姿态时情不自禁发出的赞叹。
)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课后回顾:
课时计划
授课日期年月日总第6课时
课题
白鹅
课型
新授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笔下的白鹅的鲜明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准确描摹的方法。
3、品味欣赏本文生动而风趣的语言,感受作者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准确描摹的方法。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准确描摹的方法。
教学
方法
合作探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研究课文1~4段的写法
讨论课文第5段的内容
布置作业
1.学生自由朗读1~4段。
2.为突出鹅的特点,作者将鹅和其他动物比较着写,结合文中内容作具体分析。
第四段中作者抓住动物头部的形状来概括各种动物的性格,从而证明鹅的头高正是其性格“高超”的表示。
第2段中作者将鹅与鸭、与狗比较着写。
鹅与鸭的叫声大体相似,但鹅的厉声喝斥有别于鸭的小心翼翼,显得庄重而大气;接着,作者又将叫声同样严厉的鹅与狗比较,不难看出狗的势利和鹅的一视同仁。
第3段通过步态写鹅的傲慢,仍将鹅与鸭比较,一个步调急促,有局促不安之相;一个步调从容,大模大样,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最能反映鹅的傲慢性格的,是当人走近时鹅的态度。
鸡和鸭惧怕人,当人走近时一定让步逃走。
鹅却傲然地站着。
通过与其他动物的比较,可以看出白鹅鲜明的个性。
3.作者之所以能对白鹅作如此生动传神的描写,是因为他对白鹅观察得非常仔细。
描写鹅吃饭的第4段文字,最具代表性,试作分析。
作者细致地描写了鹅的食料。
进食的程序以及吃饭时的动作神态,特别是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鹅与偷食的狗之间的争斗,令人忍俊不禁。
4.第4段中作者用哪些词语来形容鹅吃饭时所表现出的傲慢?
三眼一板丝毫不苟(一点都不马虎)从容不迫
踏着方步昂首大叫架子十足
1.作者用浅显质朴的文字,轻松幽默的笔调,勾勒了白鹅既可笑更可爱的形象,表达了对白鹅的喜爱与怀念。
自由朗读第5节,然后说说作者及其家人喜爱白鹅还有什么原因。
白鹅对作者一家人物质上和精神上都有贡献。
在作者看来,精神上的贡献尤为重要,“因为我们这屋子实在太简陋,环境实在太荒凉,生活实在太岑寂了。
赖有这一只鹅,点缀庭院,增加生气,慰我寂寥。
”
2.谈谈你对文章结尾的两句话的理解。
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下,人们的生活条件艰苦,而更难以忍受的是精神上的痛苦。
由于战争,作者不得不居住在郊外荒村的简陋小屋里,与外界绝少往来,于是感觉到一种“岑寂”的苦闷。
作者在文章中说:
“这些日子的岑寂的滋味,至今回想还觉得可怕。
”是这只颇有个性的白鹅打破了寂寞,使荒凉的死气沉沉的环境有了生气,使作者苦闷的心灵得到一丝安慰,所以作者对这样一位能够“慰我寂寥”的朋友怀着一份感激和留恋之情。
3.这节文字主要写白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