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LKMAN漫漫路让音乐无处不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732322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85.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WALKMAN漫漫路让音乐无处不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WALKMAN漫漫路让音乐无处不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WALKMAN漫漫路让音乐无处不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WALKMAN漫漫路让音乐无处不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WALKMAN漫漫路让音乐无处不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WALKMAN漫漫路让音乐无处不在.docx

《WALKMAN漫漫路让音乐无处不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WALKMAN漫漫路让音乐无处不在.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WALKMAN漫漫路让音乐无处不在.docx

WALKMAN漫漫路让音乐无处不在

WALKMAN漫漫路—谁让音乐无处不在

2004年12月29日《永乐电子》12月刊孙蔚

写下这个标题时,心中随之荡起蔡琴的歌声:

“是谁,在轻敲我窗?

是谁?

在撩动琴弦……”。

的确,无论是忧伤还是喜悦,我们总希望有音乐在耳边回荡。

如今,这种让音乐无处不在的愿望早已实现。

   只是我们不应该忘记,如今这种看来很轻易的享受,也曾经是无比奢侈的梦想。

奢侈的梦想随着随身听的出现变得容易亲近、变得无处不在,尤其随身听独特的耳机式聆听方式,更创造了独特的“私人音乐空间”。

 

 WALKMAN漫漫路之磁带随身听篇

    如今市面上,随身听的种类主要有磁带随身听、CD随身听、MD随身听以及MP3随身听等几类。

这些玩意中的“当红炸子鸡”当然要属MP3播放器,但若要论资格算资历的话,磁带随身听就可就是当仁不让的老大哥了。

 

从留声机到磁性录音机

    说起人类挽留声音的历史,我们不得不又提到伟大的爱迪生。

1877年,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从此美好的音乐和歌声得以挽留、储存和再现。

1888年一位名叫史密斯的科学家提出了改进留声机的想法,他设想通过电流的变化转化成磁力并储存在钢丝上。

但这种大胆的假设一直到1898年才由丹麦科学家瓦尔德马•波尔生实现。

    瓦尔德马•波尔生是一位在哥本哈根电话公司工作的工程师,他发明了一种方法:

把钢琴弦磁化,以反应从电话传声器传来的声音,声音“贮存”在极小磁化区型的钢丝上。

后来我们称之为“钢丝次音”。

于是,小型磁带录音机很快在办公室流行起来,它们被用来口述信件,甚至记录电话谈话。

同时,波尔生还发明了一种用金属粉涂层的纸带机,堪称最早的磁带录音机,但它从未正式生产过。

 伦敦爱乐团的荣耀

    20世纪30年代,德国“法尔本”和“无线电信”两家公司的工程师们发明了一种有氧化铁涂层的塑料带,但该机器在其他方面,还是与波尔生的机器以相同的方式运作。

磁化模式是把来自传声器的信号放大以后留在被磁化的带子上,并将磁带卷绕在大绕轴上。

不久,磁带录音机便广泛应用于专职录音。

1936年11月19日,伦敦爱乐团在Ludwigshaven音乐会厅的管弦乐演出,成为世界上第一场被磁带记录的音乐会。

    1947年,美国人卡姆拉斯发明三氧化二铁磁带,使输出的信号比原来的德国磁带高了4倍。

但早期的卷轴录音机依然既大又贵,并且需要细心使用。

直到20世纪60年代,飞利浦公司采用了袖珍磁带盒,其中卷好的磁带装在一个小塑料盒里。

由于这一系统大为简化,磁带录音机就成了家庭里的寻常用品。

我不想再用笨重的TC-D5……

    1978年5月,领导当时小型立体声录放机潮流的索尼TC-D5上市了。

说是小型,以今天的眼光看来,厚重如教科书的TC-D5离MINI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那时,索尼的名誉会长井深大每次出差都会在飞机内用TC-D5听音乐。

直到有一天,前往美国出差的井深大忽然打了个电话给当时的索尼副社长典雄:

“我又要出差了,但我觉得在长途旅行时,TC-D5实在有些笨重,你们能否设计出更小、更便于随身携带的录放机?

”大贺立即与录放机事业部的大曾根幸三通了话,这种想法同时也得到盛田昭夫的大力支持。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世界上第一台随身听——索尼TPS-L2正式上市。

同时,井深大和盛田昭夫还共同创造了“WALKMAN”的概念。

1986年,“WALKMAN”正式被收入牛津英语词典,成为随身听的代名词。

直到今天,无论是索尼的磁带随身听、CD随身听、MD随身还是MP3随身听统统可以在机身的明显处找到“WALKMAN”这个值得纪念的称呼。

当然,松下、爱华等很多厂商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例如世界上首款线控随身听就是爱华在1985年生产的HS-R8。

在大家的共同推广下,80年代起WALKMAN终于走红全球。

 

 

那些经典的往事

1935年的磁带

  在柏林的1935收音机展览会上,录音电话和磁带首次被展示。

从此磁带做为最新式的“声音储存”媒介进入我们的视线。

索尼TPS-L2

   1979年7月面市的史上首台随身听——索尼TPS-L2。

体积为88×133.5×29mm的TPS-L2重量有330克,并配有立体声电路和立体声耳机MDR-3L2。

WALKMAN的概念也首次出现在人们的眼前。

 1981年前后的索尼随身听

    索尼的SRF-30W、SRF-80W、WM-3EX(从左到右),此期间的设计很多成为后来磁带Walkman的样本。

1982年前后的索尼随身听

   索尼的WM-R2、WM-7、WM-5、WM-F2,其中WM-R2(左一)是当时最小的具备录放功能的型号。

 1983年前后的索尼随身听

   WM-10 WM-20 WM-F20WM-F10,WM-F5(从左到右),设计上已经越来越“口袋化”。

 索尼WM-F5

 1983年2月,索尼的第一款运动型防水随身听WM-F5上市。

 1984年前后的索尼随身听

    WM-F15WM-DDI WM-W800,WM-F70(从左到右)。

这个时期全球Walkman产量累计达到1000万台,正式步入鼎盛时期。

 1985年前后的索尼随身听

    WM-R15、SRF-33W、WM-101、WM-101I、WM-10RV(从左到右)。

其中WM-101是第一台使用香口胶电池的Walkman。

WALKMAN漫漫路之CD随身听篇

    综观随身听发展的历史,其实关键在于音乐载体的改变。

磁带、圆筒唱片、LP……一直到CD光盘,真正是一场石破天惊的革命。

从此,我们昂首迈入了数字音乐的时代。

 几百斤重的数码唱片机

    20世纪60年代初,CD核心部分的技术,即“通用的激光触头”,由麻省理工学院的林肯实验室开发成功。

60年代后期,美国贝尔实验室又对其进行了改进。

1974年,飞利浦把激光合成到早期VCD。

成为此行业的领头羊。

    1974年初,索尼的第一台PCM(脉冲编码调制)录音机“X-12DTG”对外发表,但是这台可以放数码唱片的机器有大型冰箱那么大,仅仅带传送部分就重达250公斤,但它却是拉开索尼数字声音历史帷幕的值得纪念的NO.1。

 最有音乐气质的商人

    我们前文提到过的大贺典雄——八十年代索尼公司的领军人物,也成为这部CD随身听传奇的一部分。

    在加入索尼前,大贺是一个音乐家,终日沉迷于意大利歌剧中。

而索尼创始人盛田为了将艺术家拉入他的公司,前后花了10年的时间。

甚至当大贺还在德国留学时就被算成索尼的编外员工,并支付其工资,这种待遇至今也没有别人能享受到。

    1959年,大贺带着对音乐的留恋正式加盟索尼,从此舞台上少了一名优秀的男中音。

但是,在他的推动下,CD随身听的发展过程却因此加速。

1976年春天,索尼研发小组向大贺展示了一张直径30厘米的激光音碟。

它有LP唱片那么大,能容纳13小时20分钟数字声音的音乐“唱片”。

这张光盘可能是世界上第一张“数字音频唱片”。

    但是按当时取得和录制音乐的成本,大约7.5万美元1小时,每生产一张这么大容量的音乐碟片,就要耗去唱片公司100多万美元。

工程本身耗资巨大以及商业发展方面的原因,使得唱片业急需创造一种新标准来适应时代的发展。

 为了完整的贝多芬

    与此同时,荷兰的飞利浦也正在对自己的激光影碟进行改革。

1979年春天,飞利浦首席音响工程师奥登司来到日本,向索尼演示这套设备和其他电子产品。

7月,飞利浦推出了激光音碟的第一代样品,直径为11.5厘米的唱片录有1小时的音乐。

飞利浦公司是激光视频唱片方面的先行者,而索尼则率先开发出数字音频信号技术。

两家公司决定共同向国际数字音频光盘协会(DAD)提出规格议案。

    从1979年8月到1980年6月向数字音频光盘协会展示他们产品的新规格时,索尼和飞利浦的研发小组、物理学家和音响工程师分别到位于东京和埃因霍芬的对方实验室进行学习。

在关于规格和容量的问题上,飞利浦建议采用60分钟的录制容量。

而身兼音乐家头衔的大贺则认为:

“难以放入贝多芬第九交响乐的唱片是不完整的。

”最后,演奏时长设置为75分钟,精确地说是74分42秒,可以容纳95%的古典音乐作品。

直径为12厘米。

频率、比特分别为44.1和16比特。

从“傻大个儿”到DISCMAN

   1980年7月,CD的国际标准诞生。

1981年,索尼有了一台样机,它将碟片纵向设置在唱机的前面,人们能够看到漂亮的银色唱片在转动。

但是这台机器依然很笨重,以至于人们给这台试制机起了“傻大个儿”的外号。

1982年8月31日,索尼联合CBS/SONY、飞利浦、宝丽金共同举办了CD录音格式的发布会。

    1982年10月1日,索尼的第一代CD播放机“CDP-101”面市。

根据大贺的意见,CDP-101采用了更易于操作的水平放置唱片的方式。

同时,CBS/SONY唱片公司发行了世界上第一张录有50首音乐的CD唱片,第一首音乐是比利•乔尔的《纽约52街》。

  可惜,第一台CD播放机的价格高达700美元,体积庞大,只有少数音乐发烧友才愿不惜代价买一台,因此销售并不顺利。

直到1984年11月,索尼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CD随身听——D-50,其厚度大概与4张CD唱片等同。

49800日元的划时代价格更给低糜的CD随身听市场注入一剂强心针,各大厂商都纷纷降低CD随身听的价格,CD软件也进一步普及。

从此以后,小型的CD播放机都被定位于随身听的范畴,并有了属于自己的名字——DISCMAN。

两年后的1986年,CD唱片达到了年产4500万张的生产规模。

6年后的1988年,CD唱片超过了LP鼎盛时期的1亿张的产量,而10年后的1992年,则达到了它的3倍即3亿张。

由此,LP正式走向没落。

那些经典的岁月

 1984年~20世纪80年代末

   1984年,历史上第一台CD随身听自于索尼之手,从这个时候到九十年代初是CD随身听的原始社会,只有索尼和飞利浦才有CD随身听。

    当时的DISCMAN简直就是砖头,黑色且方方正正的机身堪称庞大。

那时的CD随身听大多以大功率输出为主要特点,驱动大阻抗耳机毫不费力。

不过,它们的便携性极差,离标准的随身听还有不小的距离。

当时最薄的机子——索尼D-150的厚度也达到2厘米。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

   为了加速CD随身听在生活中广泛应用,索尼加快了技术研发。

为了使它更便携,索尼研发了ESP(ElectronicShockProtection)防震技术(松下采用的是ANTISHOCKMemory防震技术),使得携带时的播放有了保证。

还有一部分DISCMAN开始采用了香口胶电池,CD随身听越来越薄。

    这个时期堪称DISCMAN的黄金时代,面市的CD随身听在音质上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索尼D-350、D-555、D-303、D-777等经典机器都诞生于此时,索尼CD随身听圈地时代正式到来。

    当然,松下、爱华等厂商也不甘心示弱。

凭着低廉的价格、不错的功能也在CD随身听市场上与索尼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这个时期,爱华达到顶峰,CD随身听、磁带机、MD的用户非常多,直接威胁到了索尼。

今日,爱华已归于索尼门下,成为其全资子公司,世事之难料,可见一斑。

 20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

    这个时期是DISCMAN精益求精的年代,最明显之处就表现在它的机身越来越薄、播放时间越来越长。

索尼的G防震/2段G防震技术、松下的ANTI-SKIPSystem防震技术、CD-text技术(用于显示歌名/歌手名)都开始成熟起来。

    索尼的EJ1000、EJ2000、松下的CT780、CT790都是超薄的CD随身听,特别是EJ2000,13.4mm的厚度让它当之无愧成为当年的超轻薄王者。

同时,此时期的CD机已经可以达到100个小时左右的播放时间——比如松下的CT790,而索尼EJ1000更是达到了115小时的连续播放。

    CD随身听以前略带方形的设计慢慢也被正圆形的机身替代,主机上的液晶屏也开始慢慢消失,主机上的按键也在减少,相关的功能已经转移到线控上。

 21世纪初~至今

    如何让DISCMAN时代长生不衰是这个时期的主题。

CD随身听开始增加了对MP3音频格式的支持。

早期的MP3-CD随身听主要是索尼的NE510/NE610/NE710、松下的MP70/MP80等几个型号,并不出彩。

直到松下CT800——一款厚度仅为13.9mm的MP3-CD随身听出现,情况才有了改变。

MP3-CD随身听随之遍地开花,期间韩国的艾利和异军突起。

iMP-400/iMP500/iMP550成为热买产品。

经典机型回顾

索尼EJ2000

索尼NE10

松下CT780

索尼NE900

松下CT8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