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编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大题及答案大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729875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9.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汇编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大题及答案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汇编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大题及答案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汇编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大题及答案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汇编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大题及答案大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汇编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大题及答案大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汇编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大题及答案大全.docx

《汇编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大题及答案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汇编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大题及答案大全.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汇编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大题及答案大全.docx

汇编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大题及答案大全

【汇编】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大题,及答案大全.txt世上有三种人:

一是良心被狗吃了的人,二是良心没被狗吃的人,三是良心连狗都不吃的人。

︶﹋丶   爱情是个梦,而我却睡过了头﹌【汇编】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大题,及答案大全~

1.微生物:

微生物是指自然界存在的一大群种类繁多的微小生物,它们结构简单、体积微小,不能用肉眼直接观察到,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或数千倍以上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2.病原微生物:

对人类和动物、植物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病原微生物。

3.非细胞型微生物:

没有细胞结构,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的最小的一类微生物。

4.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仅有原始核质,无核膜和核仁,细胞器不发达的微生物。

5.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的微生物。

6.正常菌群:

是指正常人体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着多种微生物,正常情况下它们与宿主间以及它们之间保持相对平衡,通常对人体有益无害,称为正常菌群。

7.菌群失调:

是指在原微生境或其他有菌微生境内正常微生物群发生的定量和定性的异常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是量的变化,故也称比例失调。

8.条件致病菌:

某些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但在正常菌群当其菌群失调、定位转移、宿主转换或宿主抵抗力的严重降低时,可引起疾病,称条件致病菌。

1.一70岁老年妇女患尿路感染住院治疗,给予口服氨苄青霉素治疗5天后,尿路感染症状缓解。

为防复发,继续用药1周。

结果出现呕吐、腹泻、发热。

粪检发现大量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反而较少,未分离到痢疾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和沙门菌。

这是什么性质的感染?

感染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答:

这是一种菌群失调症,也是由正常菌群引起的机会性(条件性)感染。

发生的原因可能在于较长时间口服广谱抗生素,破坏了肠道中正常菌群的平衡,对药物敏感的原先大量存在的革兰阴性杆菌被杀灭、抑制,而对抗生素耐药的革兰阳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量生长繁殖起来,成为肠道优势菌群,引起腹泻、肠炎等症状。

2.某医院新生儿室突然暴发新生儿感染,患儿有腹泻、发热、休克,并出现死亡病例。

在多个患儿血液中培养到鼠伤寒沙门菌。

这是一种什么类型的感染?

最可能的感染途径是什么?

答:

本例属于医院内感染。

很可能是与新生儿有密切接触机会的医护人员或新生儿的亲属带菌引起。

鼠伤寒沙门菌对成人致病力不强,多引起消化道感染;但对新生儿来说,由于新生儿免疫防御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所以鼠伤寒杆菌具有较强的致病力;可致菌血症或败血症。

因其最可能是经消化道造成新生儿感染的,所以可能是新生儿饮用水或奶具或食用奶被污染。

3.—63岁老年男性,以发热、心慌、胸闷为主诉要求住院治疗。

老人以往曾确诊高血压、冠心病。

10天前曾拔牙以便装义齿。

3天前开始发热,自服抗生素无效。

近两天来心慌、胸闷、气急。

心脏听诊有杂音。

临床诊断为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该病的细菌感染途径与感染源有何特点?

答:

本例属内源性感染。

最可能的致病菌是甲型溶血性链球菌。

该菌是寄居于口腔和喉部的常见的正常菌群。

但因拨牙时出现伤口,该菌可经伤口进入血液.对心脏原已有损伤者来说,血液中的细菌易于粘附、沉积于有损伤的心瓣膜,心内膜生长繁殖,引起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1.细菌

是—类具有细胞壁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

它们形体微小,以微米(μm)为测量单位,

结构简单,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和核仁,除核蛋白外无其他细胞器。

2.L型细菌

细菌细胞肽聚糖受到破坏或肽聚糖的合成被抑制后,在高渗条件下,有部分细菌仍能存活而变成细胞壁缺陷细菌,称为L型细菌。

3.质粒

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的环状双股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的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4.荚膜

某些细菌如肺炎球菌、炭疽杆菌等在细胞外面有一层较厚的粘液性物质,称为荚膜。

5.鞭毛

有些杆菌、弧菌及螺形菌的菌体上具附有细长、弯曲的丝状物,称为鞭毛。

它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6.菌毛

有些细菌表面在电镜下可见有较鞭毛短而细的丝状物,称为菌毛。

菌毛包括性菌毛和普通菌毛两种。

7.芽胞

某些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细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折光性强、不易着色的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称为芽胞。

1.细菌有哪些特殊结构?

它们在医学上有何实际意义?

答:

荚膜、鞭毛、菌毛、芽胞是细菌的特殊结构。

它们在医学上有重要实际意义。

荚膜能保护细菌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消化,保护细菌免受各种体液因子的损伤,井使细菌对干燥有一定的抵抗力,因而与细菌的毒力有关。

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有无鞭毛可作为鉴别细菌的指标之一。

有些细菌的鞭毛与其致病性有关。

菌毛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两种。

普通菌毛对宿主细胞具有粘附作用,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

性菌毛通过接合,在细菌之间传递质粒或染色体DNA,和细菌的遗传性变异有关。

芽胞是细菌的休眠状态,因而对热、干燥、化学消毒剂和辐射有很强的抵抗力,能保护细菌免受不良环境的影响。

芽胞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可作为鉴别细菌的依据之一。

杀灭芽胞是灭菌是否彻底的指标。

2.试述革兰染色法的结果和意义。

答:

革兰染色法的结果:

染成紫色者为革兰阳性菌,染成红色者为革兰阴性菌。

革兰染色法在鉴别细菌、选择药物及研究细菌致病性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IMViC试验:

靛基质(I),甲基红(M)、VP(V)、枸橼酸盐利用试验(C)四种试验常用于肠道杆菌的鉴别,合称IMViC试验。

2.细菌素:

是某些细菌菌株产生的—种对近缘菌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

3.培养基:

用人工方法配制细菌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称为培养基。

一.细菌的生长繁殖需要哪些条件?

答:

1.适宜的营养物质:

主要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某些维生素类等必要的生长因子。

2.适宜的气体:

不同的细菌生长繁殖需要不同的气体。

根据细菌对氧的需求不同可分为四种类型,需氧菌、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微需氧菌。

此外,有些细菌需要一定的二氧化碳气体。

3.—定的酸碱度:

大多数病原菌最适酸碱度为pH7.2~7.6。

4.一定的温度:

不同的细菌需要不同的温度,大多数病原菌所需的温度为37℃左右。

 

二.细菌有哪些合成代谢产物?

有何实际意义?

答:

热原质、毒素和侵袭性酶是与细菌致病性有关的代谢产物。

细菌素、抗生素、维生素等为可供治疗用的代谢产物。

色素对鉴别细菌有一定帮助。

1.消毒:

杀灭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杀死芽胞的方法。

2.灭菌:

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非病原微生物和芽胞的方法。

3.无菌操作:

防止微生物进入人体或其他物体的操作方法。

4.防腐:

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

5.无菌:

不含任何活的微生物的状态。

一.湿热与干热哪一种灭菌效果好?

为什么?

答:

在同样作用温度和时间的条件下,湿热灭菌比干热灭菌效果好。

因为:

1.湿热时菌细胞吸收水分,蛋白质较易凝固。

蛋白质含水量升高,凝固所需的温度降低。

2.湿热穿透力比干热大。

3.湿热的蒸汽存在潜热,这种潜能能迅速提高被灭菌物品的温度。

二.试述影响化学消毒剂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答:

影响化学消毒剂作用效果的因素有:

1.消毒剂的性质与浓度:

—般消毒剂浓度与消毒效果成正比,但乙醇例外。

消毒剂的作用时间与浓度有一定关系,浓度越高消毒时间越短。

2.细菌的种类与生理状况:

同一种消毒剂对不同微生物的杀灭效果不同,同时也与细菌的数量,菌龄及芽胞的有无有关。

细菌芽胞抵抗力最强,幼龄菌比老龄菌敏感,菌量越多,所需消毒时间越长。

3.温度与酸碱度的影响:

杀菌过程是一种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的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快,故温度高杀菌效果好。

酸碱度对消毒的效果剂也有影响。

4.环境因素的影响:

细菌常与某些有机物混在一起,这些有机物对细菌有保护作用,并与消毒剂结合,影响杀菌效果。

l.前噬菌体:

在溶原状态下,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组称为前噬菌体。

2.溶原性细菌:

温和噬菌体的基因与宿主菌染色体基因组整合,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称溶原性细菌。

1.耐药性变异:

细菌对某种抗菌药物由原来的敏感变为耐受的变异现象称为耐药性变异。

2.转化:

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并整合到受体菌的基因组中,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

3.转导:

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把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给受体菌,使其获得新的性状。

4.溶原性转换:

温和噬菌体的DNA作为一种外源性基因与细菌染色体通过溶原性整合而重组,使细菌的遗传结构发生改变而导致细菌性状的改变。

5.接合:

细菌间通过性菌毛相互沟通,将质粒上的遗传物质从供菌转移给受菌,使受菌获得新的特性。

一.常见的细菌变异现象有哪些?

有何实际意义?

答:

常见的细菌变异现象有:

1.形态结构的变异:

如细胞壁缺陷型(L型)变异。

在某些因素如青霉素,溶菌酶等影响下,细菌细胞壁粘肽合成受抑制而形成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细菌)。

2.菌落变异:

从标本中新分离菌株的菌落通常为光滑型菌落,但经人工培养基多次传代后,可变为粗糙型菌落。

3.毒力变异:

可表现为细菌毒力的增强或减弱,如将有毒的牛型结核杆菌放在含有胆汁、马铃薯、甘油的培养基上,经13年230代培养,得到毒力减弱而免疫原性完整的变异株,即卡介苗(BCG),用于预防结核病。

4.耐药性变异:

原来对某种抗菌药物敏感的细菌可以发生变异而成为耐药菌株.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菌株等。

细菌的变异现象在临床上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在诊断方面:

应注意细菌的变异株,以免误诊,漏诊。

2.在治疗方面:

为提高抗菌药物疗效,防止耐药菌株的出现与扩散,在治疗前应先做药敏实验。

3.在预防方面:

用人工方法使病原出产生变异,减低毒力,保存免疫原性,制备减霉活疫苗,预防传染病。

二.何谓细菌的基因转移与重组?

有几种方式?

答:

细菌的基因转移与重组是指两个不同性状的细菌间,可通过遗传物质的转移和重组发生的遗传性变异。

将供体菌的基因组转移至受体菌,并形成重组的基因组,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的某些遗传特性。

基因的转移与重组的方式有转化、转导、溶原性转换、接合、细胞融合。

1.毒力:

是指细菌的致病力,是细菌致病性的物质基础,由细菌的侵袭力和毒素构成。

2.侵袭力:

是细菌突破机体的免疫防御屏障、侵入机体、在体内生长繁殖,扩散蔓延的能力。

细菌的侵袭力来自细菌分泌的侵袭性酶和细菌吸附宿上黏膜细胞,抵抗体内免疫因素作用的表面结构。

3.外毒素:

大多来自G+菌生长过程中合成并释放到细胞外的物质,化学性质为蛋白质,对热不稳定,100℃30分钟可破坏,对酸和蛋白酶亦敏感;毒性强,对组织有选择性毒性如神经薄素,肠毒素和细胞毒素,引起特殊病变;抗原性强,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亦可经甲醛处理成为类毒素,用于人工自动免疫。

4.内毒素:

是G—菌细胞壁结构成分,化学性质是脂多糖,菌体裂解后游离出来,其化学性质稳定,100℃30分钟不易破坏;毒性较弱,来自不同细菌的内毒素致病作用大致相同:

引起发热、微循环障碍和内毒素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抗原性弱,刺激机体只能产生lgM抗体,没有中和作用,内毒素不能脱毒制成类毒素。

5.毒血症:

病原菌在入侵局部生长繁殖,未进入血流,但产生的毒素入血,引起全身症状。

6.菌血症:

在局部生长繁殖的病原菌一过性或间歇性进入血流,但未在血中繁殖,全身中毒症状轻。

7.败血症:

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生长繁殖,同时,产生毒素,引起严重中毒症状。

8.脓毒血症:

化脓性细菌引起败血症,细菌随血液播散,在全身多个器官引起多发性脓肿。

外毒素和内毒素有哪些主要区别?

答:

细菌的外毒素与内毒素在来源、化学性质、毒性作用及抗原性等方面均有区别。

主要区别见下表:

1.血浆凝固酶:

是致病性葡萄球菌产生的一种侵袭性酶。

在体外,此酶能使含有抗凝剂的人或兔血浆发生凝固。

在体内,凝固酶能使纤维蛋白沉积在菌体表面,形成保护层,使细菌具有抗吞噬作用。

另外,由于纤维蛋白的沉积和细菌被固定,一方面使感染易于局限化,另一方面,可能是导致细菌栓子形成和局部毛细血管栓塞,一旦细菌栓子脱落可造成远距离转移和迁徙病灶形成。

临床上检测此酶常作为鉴别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标。

2.SPA:

即葡萄球菌A蛋白(staphylococcalproteinA),是存在于葡萄球菌细胞壁的一种表面蛋白。

SPA可与人类和多种哺乳动物IgGFc段结合。

SPA与IgG结合后的复合物具有抗吞噬、促细胞分裂、引起变态反应、损伤血小板等多种生物学活性。

另一方面,SPA与IgGFc结合后IgG的Fab段仍能特异性结合抗原,可用于协同凝集试验,检测多种细菌抗原或抗原抗体复合物。

3.链球菌溶血素O:

是A群链球菌产生的一种外毒素,能溶解红细胞,并对机体多种细胞有毒性作用。

人体感染溶血性链球菌后,血清中可出现大量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O”)抗体。

检测抗“O”可作为链球菌感染后变态反应性疾病(风湿热、肾小球肾炎)的辅助诊断。

一.为什么测抗O可辅助诊断风湿热等病?

答:

风湿热、肾小球肾炎是由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疾病。

链球菌感染后产生的溶血素O具有很强的免疫原性。

人感染2~3周后,就能产生抗“O”抗体,因此,检测到病人血清内此抗体效价明显升高(高于正常值),可认为病人近期被溶血性链球菌感染过,用以辅助诊断风湿热、肾小球肾炎等疾病。

二.试述淋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质与致病机制

答:

淋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质与致病机制如下:

1.菌毛:

介导淋球菌黏附于人类泌尿生殖道黏膜,不易被尿液冲去。

此外,菌毛尚具有抗吞噬作用,即使被吞噬,仍能寄生在吞噬细胞内。

经实验证实,有菌毛的菌株具有毒力。

因此,淋球菌菌毛是淋球菌感染最重要的物质。

2.外膜蛋白:

PⅠ导致中性粒细胞膜的损伤;PⅡ参与与阴道上皮细胞和输卵管黏膜细胞的黏附;PⅢ阻抑抗淋球菌IgG的杀菌作用。

3.IgA1蛋白酶:

能破坏粘膜表面的特异性IgA1抗体,使淋球菌抵逃脱IgA1抗体的封阻作用。

 

三.2月初,一5岁患儿高热2天,皮肤上出现瘀斑,有呕吐、头痛、颈项僵直等脑膜刺激征。

血白细胞11×109/L,中性88%。

请分析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如何明确病原学诊断?

答:

患儿的特点是高热、皮肤瘀斑、脑膜刺激征,且血液白细胞增高,尤以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根据这些特点,再加上季节因素(2月初),考虑可能的诊断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病原体可能为脑膜炎球菌。

为明确诊断,可取脑脊液离心沉淀,取沉淀物直接涂片镜检,如发现中性粒细胞内、外有革兰阴性肾形双球菌,可作出初步诊断。

也可取皮肤瘀斑渗出液印片镜检,阳性率较高,同时应取脑脊液及血液作细菌分离培养,也可用其他快速诊断方法,如检测脑脊液中脑膜炎球菌荚膜多糖抗原进行病原学诊断。

1.大肠菌群指数:

是指1000ml水中或100ml(g)食品中,大肠菌群的数量。

采用乳糖发酵法检测。

在卫生细菌学检查中,可反映待测样品受粪便污染的程度。

我国的卫生标准是饮用水的大肠菌群指数不得超过3。

2.肥达试验:

系用已知的伤寒杆菌O、H抗原和甲、乙型副伤寒杆菌的H抗原,与不同稀释度的待检血清作定量凝集试验,根据抗体的含量和动态变化以辅助临床诊断伤寒、副伤寒的一种血清学试验。

hustle01-24-200516:

19

--------------------------------------------------------------------------------

一.简述在伤寒病程中可采取何种标本作何检测?

答:

伤寒患者在病程不同阶段应采集不同标本进行相应的检查。

1.细菌培养:

第1周取静脉血,第1~3周取骨髓,第2周起取粪便和尿液。

需注意的是:

(1)血液、骨髓标本应先接种于肉汤增菌培养基,如有细菌生长,再转种血平板,进行鉴定。

(2)粪便标本应接种于SS等肠道选择培养基,挑取无色半透明菌落作生化反应及玻片凝集予以鉴定。

2.血清学试验:

取血清作肥达试验,肥达试验原理、试验结果和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见书267页),作出判断。

二.志贺菌感染的免疫特点是什么?

答:

引起细菌性痢疾的志贺菌型别多,有四群,各群又可分为型及亚型。

志贺菌引起的感染局限于肠黏膜层,一般不入血,故其抗感染免疫主要依赖于消化道黏膜表面的分泌型IgA。

病后免疫期短,也不巩固。

上述特性与细菌性痢疾不易控制有关。

 

三.一病人高热10天,有纳差、腹部不适、全身酸痛的前驱症状。

腹部有压痛,肝脾肿大。

肥达试验:

Hl:

40,O1:

160,HA1:

20,HB

(一)。

如何明确诊断?

答:

病人的特点是持续高热,肝脾肿大,肥达试验伤寒杆菌O凝集价升高。

根据以上特点,病人可能患有肠热症,可能的病原体为伤寒杆菌或副伤寒杆菌。

为明确诊断,可取血、骨髓、粪便进行细菌培养,同时重复取血清做肥达试验.如细菌培养阳性,肥达试验H抗体、O抗体效价依次递增或恢复期效价增加4倍以上时,则可明确诊断。

1.为什么霍乱弧菌感染通常在夏季引起流行?

答:

霍乱弧菌主要通过消化道途径感染。

在夏季,人们生吃瓜果、凉拌菜,饮用未经煮沸的水等生活方式,易导致霍乱弧菌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源从消化道进入人体。

霍乱弧菌不耐酸,夏季暴饮暴食造成胃酸被稀释,有利于霍乱弧菌通过胃进入小肠,引起感染。

 

2.一病人呕吐、腹泻,粪便呈米泔水样,不发热。

血白细胞正常,脱水征明显,血压偏低,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怎样明确诊断?

如何防止该病的传染蔓延?

答:

病人的症状特点是不发热,严重呕吐、腹泻,粪便为米泔水样,有脱水和休克倾向。

根据这些特点,病人可能患有霍乱。

此时应尽快作出病原学诊断,可采用细菌的形态学检查和分离培养。

取病人米泔水样粪便作悬滴直接检查动力。

另外同时取病人粪便直接接种碱性蛋白胨水及TCBS琼脂平板,进行细菌分离培养,挑取可疑菌落,直接与霍乱多价及单价抗血清作凝集试验,作出最后判断。

霍乱是甲类传染病,流行迅速,危害极大,一旦作出初步诊断,应马上通知防疫部门,严格隔离治疗病人,做好病人排泄物的消毒处理,必要时实行疫区封锁,以免疫情扩大蔓延。

汹涌发酵:

是指产气荚膜梭菌在牛乳培养基中能分解乳糖产酸,使酪蛋白凝固,同时生成大量气体(氢与二氧化碳),将凝固的酪蛋白冲成蜂窝状,并将液面上的凡土林层向上推挤,气势凶猛,称为“汹涌发酵”,是该菌的特点之一,有助于鉴别。

一.破伤风的防治原则有哪些?

答:

破伤风一旦发病,疗效不佳,故应以预防为主。

1.人工主动免疫:

对儿童、军人和其他易受创伤的人群,用精制破伤风类毒素接种。

对儿童,可注射白百破三联疫苗(DPT)。

若有疑有污染的创伤发生,可立即注射类毒素一次,加速抗毒素的产生。

2.人工被动免疫:

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可获得被动免疫。

对伤口较深或大面积创伤可能有泥土污染者,应立即肌注破伤风抗毒素作紧急预防。

对已发病者,应早期、足量用TAT治疗,因为毒素一旦与受体结合,抗毒素就不能起中和作用了。

二.无芽胞厌氧菌感染在临床上极为常见,需要哪些条件才能形成内源性感染?

答:

无芽胞厌氧菌属条件致病菌,是内源性感染致病。

致病条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机体的局部防机械或病理损伤:

如拔牙、外科手术等,使细菌得以侵入非正常寄居的部位。

2.局部形成厌氧微环境:

有利于厌氧菌生长。

如合并有需氧菌、兼性厌氧菌感染,使感染局部组织耗氧增加,同时炎症反应等进一步加重缺氧时。

3.正常菌群失调:

如长期使用抗生素,使能拮抗厌氧菌的菌群消失,厌氧菌可趁机繁殖。

4.机体免疫力减退:

如患慢性消耗性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烧伤,手术、化疗或放疗、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婴儿、老年人等。

异染颗粒:

是指白喉杆菌用Albert等法染色时,菌体内可见着色较深的颗粒,其主要成分是核糖核酸和多磷酸盐。

异染颗粒是白喉杆菌的主要形态特征,具有鉴别意义。

1.白喉杆菌的形态染色有何特点?

如何进行微生物学检查?

答:

白喉杆菌细长稍弯,一端或两端膨大呈棒状,细菌排列常不规则,呈栅栏状。

无荚膜,无鞭毛,无芽胞。

革兰染色阳性。

用Albert等法染色,可见异染颗粒,具有鉴别意义。

微生物检查可采集病人病变部位假膜及其边缘部位标本,直接涂片染色镜检。

据其形态、排列、异染颗粒等,结合临床可作出初步诊断。

取检材接种于吕氏血清斜面后再涂片染色镜检可提高检出率。

同时可取标本接种于亚碲酸钾平板,取黑色或灰白色菌落做生化反应、毒力试验等进一步鉴定。

2.简述白喉的感染过程和防治原则。

答:

白喉杆菌存在于病人和带菌者的鼻咽腔中,随飞沫或污染的物品传播,引起白喉。

细菌侵入易感者鼻咽粘膜生长繁殖并分泌外毒素,引起局部炎症和全身中毒症状。

细菌和外毒素可使受染局部粘膜上皮细胞产生炎性、渗出性和坏死性反应,可有假膜形成,严重者可致死。

病痊愈后机体可获得牢固免疫力。

预防可注射白喉类毒素作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

治疗可早期足量注射白喉抗毒素,同时用抗生素治疗。

3.12月份,幼儿园一3岁女童发热、声嘶、喉痛、咳嗽3天,急诊入院。

体检:

体温38.5℃,呼吸48次/分,面色苍白,唇稍紫,两侧扁桃体及咽部有—层灰白色膜,用灭菌棉拭子不易擦掉,心率130次/分,心律不齐,肺部无异常发现。

试分析可能的诊断及如何治疗。

答:

此患儿可能为白喉,应进一步作微生物学诊断。

治疗应尽早足量注射白喉抗毒素以免延误病情,并注意防止血清过敏症的发生,同时应进行抗菌治疗,以抑制白喉杆菌的生长,防止继发感染和带菌状态的出现。

BCG:

即卡介苗,是卡、介二氏将牛型结核杆菌在含甘油、胆汁、马铃薯的培养基中经13年230次传代而获得的减毒活疫苗株,现广泛用于预防接种。

一.简述结核菌素试验原理、结果分析及实际应用?

1.结核菌素试验:

是应用结核菌素进行皮肤试验来测定机体对结核杆菌能否引起超敏反应的一种试验。

常规试验取旧结核菌素或纯蛋白衍生物5U注射前臂皮内,48~72小时观察结果。

注射局部出现红肿硬结大于5mm为阳性反应;大于15mm者为强阳性反应;小于5mm者为阴性反应。

2.结果分析:

阳性反应表明已感染过结核杆菌,但不一定有结核病,接种过卡介苗的人也呈阳性。

部分强阳性反应者可能有活动性感染,应进一步追查病灶。

阴性反应表明未感染过结核杆菌,但应考虑以下情况:

①感染初期。

②老年人。

③严重结核病患者或正患有其他传染病,如麻疹导致的细胞免疫低下等。

④获得性细胞免疫低下,如艾滋病、肿瘤及用过免疫抑制剂者。

3.实际应用:

选择卡介苗接种对象和免疫效果的测定;作为婴幼儿结核病诊断的参考;测定肿瘤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以及在未接种过卡介苗的人群中调查结核病的流行情况等。

二.一病人因咳嗽、乏力、盗汗、消瘦2个月就诊。

患者一月前开始有干咳,痰少,无胸痛,自觉午后低热。

X线透视在右上肺尖有小块阴影,边缘模糊,摄片怀疑为肺结核。

应如何作进一步诊断。

答:

可取痰液标本,直接或经酸碱处理、浓缩集菌后作抗酸染色检查有无抗酸染色阳性细长杆菌,可取标本作结核菌培养。

1.支原体:

一类无细胞壁、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上生长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2.外斐反应:

用于辅助诊断立克次体感染的疾病。

立克次体属病原体所含脂多糖为属特异性抗原,并与变形杆菌OXl9、OX2、OXk菌体的脂多糖有交叉反应,因而用变形杆菌OXl9、OX2、OXk菌体抗原代替立克次体抗原,与病人血清作交叉凝集反应,检测病人血清中有无立克次体的抗体。

3.螺旋体:

是一类介于细菌与原虫之间,细长、柔软、弯曲呈螺旋状,通过轴丝的收缩与曲伸而运动活泼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4.显微镜凝集试验:

又称凝集溶解试验,这是诊断钩体病的血清学试验。

常用标准菌株或当地流行菌株的活钩体作抗原,与病人不同稀释度的血清混合,37℃2小时后作暗视野显微镜观察。

若血清中有同型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