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727123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2.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docx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拿来主义》教学设计.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docx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授课人 王粉利

【教学目标】

1.了解杂文的文体特色。

2.理解文章的主旨,准确把握中心论点。

3.掌握本文的论证结构及论证方法。

4.体会文中幽默讽刺性的语句,品味本文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

5.理解本文的现实意义,学会正确对待中外文化。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主旨,把握中心论点。

2.理解本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思路及论证方法。

2.品味本文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

【教学设想】

教师采用问题探究法及点拨法来引导学生学习,学生通过泛读、精读、小组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来自主学习。

并配以相应的图片,使学生深入文章,深刻理解文章的主旨,学会正确对待中外文化。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用幻灯片制作课件,并布置预习作业。

一、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掌握相关词语的音、形、义,认真思考课后练习。

二、查找有关杂文的相关资料。

三、查找作者鲁迅的相关资料,如生平、作品、评价性的文章。

四、查询有关对待中外文化的言论、故事及相关的图片、音乐、歌曲。

(以上预习作业,让学生在个人查询、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进行交流。

第一课时

本课时主要通过教师提出问题,点拨学生理清全文思路入手,在学生分小组学习并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局部分析,掌握文章第一部分的思想内容、论证思路及论证方法。

一、课文导入

引用作家冯骥才先生的一段话语导入。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的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

“尊敬的冯先生,贵国实行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东西,就不担心变成资产阶级吗?

”冯先生回答:

“不!

就像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

他幽默的回答博得了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因此在学习新的文化和继承过去的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而这个原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拿来主义》的主旨思想。

展示本课时教学目标(略)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思路及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主旨,把握中心论点。

二、检查课前预习:

1.作者(个别提问)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

《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仅以中学语文课本涉及的为限) 

2.写作背景(师讲)

本文是鲁迅先生1934年6月4日写的一篇杂文,最初发表在该年6月7日的《中华日报》副刊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

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

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

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类似投降”。

根据文章内容来看,当时一些青年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出于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心,对一切外国的东西有一种恐惧心理。

 

 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

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

文章中着重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但鲁迅先生提出的主张也足以批驳那些对本国文化的错误观点。

因此,“拿来主义”完全适用于对待一切文化遗产。

关于杂文 

杂文:

广义上说它是不易归类的文章,从狭义上说杂文是散文的一种,基本上隶属于议论文体,是以议论为主,夹以叙事、抒情的文艺性论文,它短小精

悍,样式多样,如随笔、杂感、杂谈、笔记都属于杂文(杂文一般针对性较强,他总是针对某种观点、现象发表看法)。

鲁迅是杂文的集大成者,他的杂文内容无所不包,形式不拘一格,语言亦庄亦谐,可谓嬉笑怒骂皆文章。

3.字词(检查课后第一题的完成情况)

自诩(xǔ)  残羹冷炙(zhì) 孱(càn)头 冠冕(miǎn)

三、授课内容

(一)题解

这篇课文的标题是论题型标题,论题是“拿来主义”,论题型议论文一般要解决三个问题:

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做?

那么这篇课文也就要解决下面三个问题:

1.拿来主义是什么?

2.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

3.怎么拿来?

(二)泛读课文,理清思路

请同学们泛读课文,找出以上三个问题分别在哪些段落阐释?

目的:

使学生进入文章,尽快理清写作思路。

明确:

1.拿来主义是什么?

(第8—9自然段)

2.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

(第1—7自然段)

3.怎么拿来?

(第10自然段)

看来文章的思路是这样的:

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

            什么是拿来主义?

怎么拿来?

也就是文章开头并没有阐释“什么是拿来主义?

”而是先论述“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

”那么,请同学们默读1—6段,解释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

(三)精读课文,局部分析

第一部分:

批判送去主义,树立“拿来主义”。

布置小组学习任务:

(多媒体展示)

1.中国向外送去了什么?

在这里运用何论证方法?

2.“送去”的危害是什么?

在这里运用何论证方法?

(试填下表)

3.说说“抛来”、“抛给”、“送来”各指什么意思。

 

4.“送来”了什么?

产生的祸患是什么?

在这里运用何论证方法?

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怎么理解?

6.第1—6段与第7段的论证结构是什么?

参考答案:

  古董

1.送去了  古画和新画      

       梅兰芳(代表京剧艺术文化)

  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2.“送去主义”的危害是祸国殃民。

对象   内容

态度行为

结果

尼采

只是给与,不想取得;

没有好结果,发了疯。

送去主义者

只想送去,不想拿来;

中国永远贫穷落后。

 

 论证方法:

类比论证

3.“抛给”、“送来”是指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经济文化侵略。

“抛来”是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无代价的送人或施舍。

英国的鸦片

德国的废枪炮

4.送来了法国的香粉

美国的电影

日本的小东西

产生的祸患是:

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

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5.中心论点:

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理解:

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从“思”“选”“拿”3个角度正面解释了“拿来主义”。

6.因果论证;先破后立

1)分析因果论证(多媒体展示)

送去——主动送去,媚外求荣,自欺欺人

送来——被动接受,没有选择,大受其害

拿来——主动挑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因为送去、送来都不好,所以只能拿来(因果论证)

2)老师在这里也可举例说明先破后立的论证结构。

引导学生先想一想,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每天先复习老师讲课的内容再做书面作业,你能用几种方法回答?

 

学生讨论,发表见解,教师总结。

可以有两种方法:

一是说清这种做法的好处,另一种是说清楚其它做法的害处。

后一种回答问题的方法所表现的思维方式就是先破后立,显然效果比第一种好。

四、练习

1.下面一段文字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

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A.比喻论证B.对比论证C.类比论证

2.阅读并回答问题。

 ①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

②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③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

④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1)本段文字第一层应划在()。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④

(2)首句与②③④句的关系是()。

A.解说B.递进C.总分D.条件

答案:

1.A2.

(1)B

(2)C

五、小结。

作者开始先批判了“送去主义”,边批判边树立自己的观点,然后阐述了“拿来主义”如何对待文化遗产,最后对全文作了总结。

请据此,给文章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

(第1—7自然段)批判“送去主义”,树立“拿来主义”

1.(第1—2自然段)揭露“送去主义”媚外求宠、自欺欺人的可耻行径,提出“拿来”的主张。

 

2.(第3—5自然段)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进一步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3.(第6—7自然段)指出“送去主义”产生的另一危害,明确提出本文论点。

 

第二部分:

阐明“拿来主义”的具体内容。

第三部分:

拿来主义的意义。

六、作业

1.预习课文,思考课后三、四题。

2.写一篇短随笔,谈谈你对中外文化的态度。

(300字以内)

第二课时

本课时教师以问题形式布置学习任务,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分小组完成。

主要解决文章的第二部分的思路、论证方法及文章的现实意义。

老师通过学生展示的素材、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拿来主义”的深刻内涵,把握其现实意义。

一、课文导入

由评价上节课的作业第二题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文章的第一部分,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文章剩余的部分,看看究竟怎样正确对待文化遗产?

 展示本课时教学目标(略)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思路及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本文的现实意义。

2.品味本文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

二、授课内容

研读课文,局部分析

(一)第二部分:

(第8—9自然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具体内容。

背景介绍了本文主要谈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可是8、9两段只字未提

“文化遗产”,却谈什么“大宅了”之类的问题。

“得了一所大宅子”自然是指面对文化遗产(点明运用了比喻论证),那么其余的内容应当怎样理解?

仔细阅读本段,完成学习任务。

1.什么样的方法不是拿来?

填表回答。

回答后,教师明确。

如下表:

喻体

做法

喻意

本体

孱头

“怕被染污徘徊不敢走进门”

害怕继承拒绝借鉴

逃避主义

昏蛋

“勃然大怒放把火烧光”

盲目排斥

虚无主义

废物

“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鸦片”

崇洋媚外全盘西化

投降主义

插播有关图片。

2.真正的拿来应怎样做?

用一句话概括拿来主义的作法。

回答第9段第1句,答第10段第2句也可。

3.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下列词语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

拿来主义者对待这些事物的态度又分别是什么?

(完成课后四、4)

教学预想:

这里“大宅子”、“鱼翅”、“姨太太”并不难理解,对“鸦片”的含义可作适当启发:

清末有些人吸食鸦片,身体垮了,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看来鸦片不是好东西,但鸦片作为药用,有很好的止痛效果,看来鸦片又是有用的东西;那么究竟应当怎样评价鸦片呢?

想想文化遗产中什么样的作品与鸦片具有相似之处。

明确了“鸦片”所指之后对“烟枪和烟灯”的含义也要作适当的启发:

吸食鸦片时烟枪烟灯是工具,而鸦片则是吸进来的内容,联系文化遗产中某些不好的内容究竟是凭借什么才得以流传的,想想烟枪烟灯指什么。

 

明确:

鱼翅比喻外国文化中的精华;鸦片比喻外国文化中精华与糟粕并存,需区别对待并加以批判吸收的部分。

“烟枪和烟灯”、“姨太太”比喻外国文化中的糟粕,原则上应予以毁弃。

(二)第三部分:

总结全文。

(10段)

要求学生阅读第10段,想一想这段的五句话分别能回答什么问题、设计好问题后请把问题和答案连在一起读一遍,看看是否通顺,自然。

 

目的:

引发学生逆向思维。

参考答案(带括号的是问题)

(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呢?

)总之,我们要拿来。

(拿来之后应当怎样区别对待呢?

)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

)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

)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辩别,不自私。

(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提问:

最后一句的“新文艺”、“新人”指什么?

 

新人指无产阶级文艺工作者,新文化指无产阶级文艺。

 

提问:

请同学们用简明的话归纳本段的本意。

 

本段总结了全文,指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当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

“拿来主义”对创造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

 

三、练习小结。

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全面把握中心思想。

 

通过这一节课,大家都明确了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主要是针对如何对待文化遗产问题批判了错误态度,阐述了正确主张。

现在请大家读下面几个句子,联系本文写作背景想想句子中加线部分的意思,说说它们是否只是谈文化遗产问题。

(出示投影片) 

1.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2.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3.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学生思考、议论,教师指名回答。

 

学生通过课文很容易理解第2句是在揭露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行径。

第1句联系写作背景,不难理解这是在愤怒痛斥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行径。

第3句较难理解,作者用“摩登”一词揭示出当时“送去主义”的盛行。

如此盛行,自然不止于“学艺”方面的事情。

选用“摩登”一词能启发读者广泛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起到了揭露国民党反动政府卖国行径的作用。

 

提问:

由此看来,本文的中心思想不只是谈对待文化遗产问题这一个方面,请同学们在笔记本上归纳本文中心。

要求内容完整,语言通顺。

(如能写在投影胶片上更利于交流。

) 

教师指名回答。

最后要明确本文中心包含四个要点:

①批判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政策;②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③阐明对文化遗产的正确主张;④指出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四、迁移与延伸

理解本文的现实意义。

围绕“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外来事物更多更复杂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怎样看

待鲁迅先生的观点?

”开展讨论,设置以下五个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并各抒已见。

①我们要不要拿来?

拿来什么?

②怎样拿来?

③拿来之后怎么办?

④面对“送来”的东西,我们怎么办?

⑤我们是否只需“拿来”,不“送去”。

讨论的过程,一方面能复习强化,另一方面能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能明白:

在学习过程中应主动取舍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用敏锐的视觉去关注社会生活。

在信息时代里,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

可插播学生搜集有关对待中外文化的言论、故事及相关的图片、音乐、歌曲。

教师参考图片

(1)服饰文化:

服饰差异(结婚礼服)

中国传统:

红旗袍

外国传统:

白婚纱

结合:

红婚纱

(2)饮食文化

汉堡包与肉夹馍不同,但也可以中西结合。

其它还有建筑、音乐、戏曲等都可以中西结合。

有关言论:

要看各种各样的作品,文学作品有各种作风,有的妩媚,有的雄壮,不能单看一派;看不同作风的东西,可以养成欣赏力。

(矛盾)

小结:

中外文化有差异,但可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五、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请同学们说说下面句子中加横线部分有什么表达效果。

(出示投影片) 

1.总之,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2.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目的:

理解反语的修辞效果。

学生很容易品味出其中的讽刺、幽默的韵味,接着要求学生再尽自己所能举出课文的其它例子。

 

教师小结:

本文语言的特点是犀利和幽默。

犀利:

能够三言两语,甚至只用一句话一个词语就深刻揭示了事物或现象的本质。

幽默:

是敏锐、机智和含蓄、委婉的结合物,在论辩的文章中还显示了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的风度。

强调:

犀利的语言,讽刺幽默的风格,固然是高超的语言艺术,但更重要的是来自对事物的敏锐深刻的观察和思考,来自对敌人和旧事物的憎恶痛恨。

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没有深刻的思想、强烈的感情,就不会有高超的语言艺术。

我们应当透过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更深刻地理解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

 

六、作业

课后第四、五题。

(其中四题必做,五题选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