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意的放逐到诗意的回归普通高中诗歌教学的现状与对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724629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0.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诗意的放逐到诗意的回归普通高中诗歌教学的现状与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从诗意的放逐到诗意的回归普通高中诗歌教学的现状与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从诗意的放逐到诗意的回归普通高中诗歌教学的现状与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从诗意的放逐到诗意的回归普通高中诗歌教学的现状与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从诗意的放逐到诗意的回归普通高中诗歌教学的现状与对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诗意的放逐到诗意的回归普通高中诗歌教学的现状与对策.docx

《从诗意的放逐到诗意的回归普通高中诗歌教学的现状与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诗意的放逐到诗意的回归普通高中诗歌教学的现状与对策.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诗意的放逐到诗意的回归普通高中诗歌教学的现状与对策.docx

从诗意的放逐到诗意的回归普通高中诗歌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从诗意的“放逐”到诗意的“回归”_普通高中诗歌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摘要

诗意是诗歌的基本特质,也应该是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应有的气息。

但是,受到语文教

学评价机制的影响,诗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被简化了,蜕变成单纯的语言分析和识记默写的

材料了,诗意被放逐了。

本项研究从目前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实际出发,通过调查研究,数据分析,揭示了高中

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重点分析了形成问题的原因;同时,从综合课程的角度

和诗歌的文学样式的角度,提出了理想的诗歌教学状态应该至少实现语文的育人功能和诗意

的流转,这是本项研究的所指向的目标。

围绕这样的目标,文章最后提出实现理想的诗歌教

学的三大实施策略,即教师人格策略、课堂教学策略和尊重学生主体策略。

关键词:

诗歌教学诗意放逐回归策略

4Abstract

Themeaningisoneofthebasiccharacteristicsofthepoetrymeanwhile,it’s

alsoanessentialpartofthepoetryteachinginseniorhighschoolHowever,because

ofthepresentevaluatingsystem,thepoetryteachinghasbeensimplifiedor

neglected,onlytoreslutinteachers’concentratingonthelanguageanalysisand

simplymakingstudentsrecitepoetriesThisessayshowsthattherearestillmanydisadvantagesinteachingpoetryand

thereasonswhyithascomeaboutcanbefoundbystudyinganddataanalyzing.At

thesametime,throughtheangleofsyntheticalcoursesandculturalstyleofthe

poetry,thepurposeofthisresearchisexplainedthatpoetryteachingcanbeusedto

educatestudentsandpassonthemeaningofthepoetry.Accordingtothepurpose,in

theendofthisessay,threefactorsareemphasizedtoovercometheproblemsin

poetryteaching,namely,thepersonalityoftheteacher,thewayofteachingandthe

respecttolearnersastheprincipalpartKeyword:

poetryteaching,themeaningneglect,return,factor

5目录

摘要英文摘要

第一章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二研究的意义

三文献综述

第二章理想境界:

诗意的教学一.课程要求:

语文的育人功能二诗歌的责任:

诗意的流转第三章现状分析:

诗意的放逐一.现状调查二.数据分析三.原因分析

第四章实施策略:

诗意的回归一.教师人格策略二.课堂教学策略三.尊重学生主体策略

结束语附录注释参考文献

6从“诗意放逐”到“诗意回归”

?

?

普通高中诗歌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第一章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基于诗歌特质的思考

诗歌最基本的特质就是“诗意”。

所谓诗意,是指诗歌这一特定文体所独有的审美特征与

美学风格的总体概括,突出表现为诗歌的语言、情感和意境等方面所产生的审美体验。

中国

向来有“诗教”的传统,通过学诗承传民族文化心理,培养审美情感,塑造完整人格。

孔子

曾说:

“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

1

于鸟兽草木之名。

”诗对于改变人的品质、气质,提高人的境界有着重要作用。

古人称诗有

移情的作用,对情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昭明太子萧统说,读了陶潜诗“驰竞之情遣,鄙

2

吝之情祛,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宋人曾说过,读苏轼的《赤壁》能使人“抵掌激

3

昂而有击揖中流之心”,读苏轼《哨遍词》能使人“甘心淡泊而有种菊东篱之兴”。

现行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规定:

“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

秀文化的情感,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

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康人格。

”这与诗教的本意是相通的。

因此,重视诗歌教学,尤

其是重视中国古典诗歌的教学,保持诗意的流转,对于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于高中语文教学现状的思考

作为一名从教十几年的中学语文教师,在现实的教学中,我深深地感受到诗歌教学的无

奈,耳闻目睹着诗歌教学的简单化与苍白,诗歌原本具有的灵性在课堂中被异化,被践踏,

诗意在被“放逐”。

1.语文教学诗意的放逐。

高考对诗歌的考查分两部分,一是古诗鉴赏,但在这部分上学生的得分主要“靠天吃饭”,

学不学一个样,训练不训练也一个样;二是作文,但大多数作文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整个高考的体制造就了大多数语文教师的对诗歌教学的积极性丧失,学生在高考利益的驱使

下比教师更为势利?

?

与其在诗歌方面磨牙,还不如到数理化这块试验田里耕种,因此,可

以说在全国我所能接触到的语文教师的口里,都表达着同样一个事实,那就是语文不如数理

化重要,语文的诗歌教学又是不重要中最不重要的一部分,这是语文教学诗意的放逐

2.学生诗意的放逐

学生们爱好诗歌的越来越少,学生的抽屉里可能放小说,可能放漫画,可能放电脑游戏

杂志,可能放歌星影星杂志,甚而至于手抄本等黄色淫秽书籍等文化垃圾。

但有心人会痛心

的发现,这些正处于诗样年华的孩子们,已经离诗歌越来越远,这是学生诗意的放逐

3.教师诗意的放逐7在日益信息化和网络化,经济现代化文化快餐化的今天,在这个失语的时代,“读书的人

越来越少,买书的人越来越多。

”大部头的诗集成了摆设;教师的负荷日益加重,社会的喧嚣

已经侵入了教师心灵的这方净土,教师诗歌素养值得怀疑。

从而导致一个让老师不愿接受的

现实:

本来有部分学生喜欢诗歌,也喜欢读诗歌,可是一旦轮到老师讲这首诗歌,学生反而

提不起丝毫兴趣,真是“你不说我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了”!

大多数情况是教师对古诗文

教学把意义学习降格为机械学习。

这是教师诗意的放逐。

面对这样诗意缺失的时代,面对这样为功利所充盈的学校教学,作为中学教师,我们有

责任来拯救诗歌教学,让诗意回归诗歌教学,让诗歌教学“诗意”盎然。

本项研究旨在通过研究中小学诗歌教学的现状,着重分析教师、学生的教与学的心理,

从而寻找合理的对策,改变中小学中诗歌教学的状态;同时,本项研究试图抓住《高中新课

程》实施的契机,探究在新课程的“模块教学”下如何建构富有校本特色的诗歌教学方案,

真正发挥诗歌对中学生的教育作用,重新确立诗歌相应的文学地位与社会地位,使诗歌教学

真正成为中小学教学中富有诗意与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研究的意义

本项研究从目前中学诗歌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中国诗歌主要是古典诗歌的特点和

中学生认知习惯和认知心理,为中学语文诗歌教学寻找合理的教与学的路径,因此,本项研

究具有以下意义:

(一)提高认识突出诗歌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确立诗歌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是本项研究的一项重要意义。

诗歌是中国传

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中国文学的代表,因此,今天我们无论是

文化的继承还是创新,都不能回避诗歌;高考自年开始,就把诗歌纳入考查的范围,持

续至今且有不断加大考查力度的趋势,促使中学诗歌教学必须面对;另外在现实生活中和

工作实际中对一个人的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突出诸如歌手大奖赛、主持人

大赛等,把古典诗歌掌握程度作为评判综合素质和文化底蕴的标准;《新课程标准》对语文

的“突出文学性”的定位,把诗歌教学推向了承担义务的前台。

中学诗歌教学理应承担这种

历史和现实赋予的责任。

(二)厘清思路,让诗意回归诗歌教学

我们必须正视诗歌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但我们不能回避,诗歌教学困难重重。

其原因很多,值得分析;但可以肯定的说,我们的诗歌教学是缺少诗意的,我们的诗歌教学

面临着危机。

我们不能正确为诗歌教学定位,诗歌教学的处于简单支解和机械阅读境地,诗

歌在生硬与粗暴中的对待中黯淡无光,渐渐流失了诗意,与本是诗意年华的中学生渐行渐远。

本项研究从诗歌的诗意和诗意的诗歌教学等角度来建构诗歌教学,提倡“诗教”传统,试图

让诗意回归诗歌教学。

(三)让诗歌教学真正成为陶冶性情、提高素养的手段

“没有了诗歌,就等于没有了我们中华民族文明的宝贵记忆;冷落了诗歌,就等于冷落

8了一个民族鲜活的热情和激荡的血液;剥夺了诗歌,就等于剥夺了我们民族走入一个新的文

明进程的权利。

没有诗歌,我们堵塞了自己的耳朵,我们听不到文明拔节的巨大回声,我们

4

成了一枝无法思考的芦苇。

”诗歌是人性的艺术,进行诗歌教学,便于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诗歌作为一种主情的文学形式由于它精炼、含蓄、跳跃性强情感意识呈流动性等特点富有

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利于激发创造性思维;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学艺术奇葩,学习诗歌,

领悟诗歌精髓,可以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民族精神;本项研究从这些基本点出发,探究诗歌

以及诗歌教学的诗意内涵,使诗歌成为培养个性,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健全人格的有效的教

育形式。

(四)为诗意的诗歌教学探究有效的策略

这是本项研究一个的重要目的和意义。

诗意是诗歌的底蕴,诗意是诗歌教学的生命,而

眼下我们的诗歌教学却缺少诗意,要使诗意回归诗歌教学,需要从教师、学生以及教学环境

等多维角度去建构。

本项研究立足自身的教学体验与深入的调查研究,为诗歌教学的诗意化

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多层面进行了探究,以寻求有效的教学策略,具有一定

的价值。

三.文献综述

与蔚为壮观的诗歌本体研究相比,关于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诗歌教学的研究则相对寂寞,

从目前的研究看,笔者认为,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向:

(一)从诗学的角度,将诗歌鉴赏与教学结合起来研究

这种研究受诗学研究的影响较大,侧重鉴赏的方法研究,将诗歌鉴赏的方法直接引入中

学语文教学。

如刘合广的《中学语文视野中的诗歌语言句式研究》,从诗歌的特质?

?

语言

句式入手,提出了诗歌改写教学的观点;李慎的《让文本细读走进古典诗歌鉴赏》,引入英

美新批评理论所倡导的“文学本体回归”理论,提出文本细读的诗歌教学方法,通过分析修

辞方法、诗歌语言等诗歌基本元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这种研究是比较传统的研究,实际上在目前的中学诗歌教学实践中被广泛采用,根据笔

者的体验,这种注重诗歌内部元素的解读的教学方法往往异化为语言知识点训练,诗歌最终

沦落成语言训练的例子而已。

所以,虽然这种研究有比较深厚的渊源和成熟的理论,但很难

凸显诗歌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指导意义不大。

(二)对诗歌教学方法的研究

对诗歌教学方法的研究在目前诗歌教学研究中占比较大的比重,在世纪年代,李伟

杰先生提出了四种教学方法:

(一)吟咏、

(二)感悟、(三)启知、(四)比较,从此,

关于诗歌教学方法的探究成为诗歌教学研究的重点,主要表现出两种情势:

一是此类文章较

多,二是针对目前的诗歌教学现状,提出了比较多的具体操作方法。

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有卢

毅玲的《论诗歌的“超文本”教学》、丁吉平的《创新教育背景下的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王响

丽的《缄默的澄明:

诗歌的教学策略》等;提出的主要教学方法有诵读教学法、“读?

?

?

?

品”三步教学法、体悟法、互动对话法等。

9不同的研究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审视并试图优化诗歌教学方法,从这些研究中,我们也

不难发现对教学方法的研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以诗歌内容为中心?

?

以课堂教学为中

心?

?

以学生认知心理为中心。

而围绕这样的教学理念而产生的教学方法也在不断进步。

(三)对诗歌教学的价值取向的研究

上世纪年代末期,随着高中语文教学教学大纲的修订,语文教学的文学功能的凸显,

对诗歌教学研究的侧重点也开始转向诗歌教学对培养中学生素养的方向上来。

例如杨喜华《中

学语文教学呼唤“诗教”回归》、胡德松的《试论高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的美育策略》、吴

清华《中学古典诗歌教学与中学生健全人格建构》等等。

这些研究强调诗歌教学要发扬“诗教”传统,发挥其文学功能,在培养中学生的审美情

趣、想象能力、人生理想、人格素养等。

以上研究,对诗歌教学的研究做出了有意义的探索,对目前的中学诗歌教学有一定的指

导意义,笔者认为,对于本项研究有以下可借鉴之处:

.立足于中学诗歌教学现状

对诗歌教学方法作出了积极探索

.开始意识诗歌认识主体的存在

但不能回避这些研究存在明显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重知识的传递方法的研究而忽视学生审美主体的研究

.在实践的应用中缺少操作性

.忽视诗歌教学中教师的能动作用

第二章理想境界:

诗意的教学

诗歌教学的理想境界应该是诗意的教学,在诗歌所营造的审美氛围中,师生共同感受感

受诗歌之美,完成审美体验的过程。

这一理想境界是由课程标准与诗歌文学样式的特点共同

决定的。

一.课程要求:

语文的育人功能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育部年制订的《全日制普通高

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规定“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

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

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提高文化品

位;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坚持了语文素养的理念,并有所发展。

突出强调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提高层

次,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需要为提高层次的方向,落脚点在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

人功能。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

10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

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

5

值追求”,“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实现上述课程理念,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必须要做到以下两点:

.加强文学教学。

关于语文教学的定位,在历史上虽然存在着语言、文字与语言、文学

的争论,但语文教学的载体从来没有脱离开文学。

“世界各国无论是分析型还是综合型,文

6

学经典、文学作品总是教材的最基本内容”。

年斯特拉斯堡会议以后,联邦德国语文

教材变的丰富多彩,但是,进入年代以来,依然回归到以文学作品为主要内容的方向上来;

年英国宣布高中会考要考莎士比亚等经典作家的作品。

我国现代语文教育一向强调文学

教育,胡适先生在年代就主张中学语文教育要重视小说、诗歌、戏剧的阅读与教学;朱自

清、叶圣陶等人在年代所提倡的“经典训练”、“文学欣赏”等,把语文的文学教育推向

高潮;建国以来,语文教材的编写一直延续“单元”编排的方式,其中包括小说、散文、诗

歌和戏剧在内文学样式占主要地位,例如,年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试

验修订本?

必修)》中,现代文、文言文和文学作品所占比例分别为、和(其中分

类比例有交叉)。

虽然不同时期的语文教学的侧重点不同,但是,我们不难看出,以文章主

要是文学作品为载体,通过阅读与欣赏,实现语言文字或是语法的认知、提升欣赏与写作的

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

但是,以文学为载体的语文教学,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并未真正体现为文学教育。

实是我们的学校教育一切正围绕着考试在运转,“当考试成为筛选最重要的手段时,考试就

7

从手段升格为目的,尤其是与获得文凭有关的校外考试(如高考)”。

以考试为目的的语

文教学势必排斥文学教育,在考试目的的引领下,语文教学成了枯燥乏味的语言形式的训练

工具,文学被支解、割裂成词汇与语法,失去了文学的味道。

缺乏了文学熏陶、审美训练的

学生,即使智慧出众也会造成情感缺陷、人格异化,排斥了文学教育也就抽去了语文教育的

部分灵魂。

.培养审美能力。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广大成员的审美能力的高低,实际上就标志着该

民族精神文明的水平。

通过诗歌教育培育高中生的审美能力,就能逐步培养他们对自然美、

社会美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和提高高中生对美的感受力。

在学习诗歌的过程,高中生不仅可

以具备初级的简单的审美能力,而且还可以逐步具有较高的复杂的美感能力。

同时,在美育

过程中,在对美的感受、欣赏和创造中,心灵得以美化,精神因而振奋,从而更加热爱生活。

鉴于这样的经验与认识,语文课程的育人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

高中生要接受优秀文化

的熏陶,就必须从祖国优秀的文化开始,而诗歌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组

成部分。

江苏版新课程语文教材中,诗歌所占比例达到了,这充分说明在新课程理念的

关照下,诗歌在育人功能方面所承担的重要作用。

11二.诗歌的责任:

诗意的流转

(一)关于诗意

诗歌是“一切艺术中最崇高、最完美的艺术形式,它运用富有鲜明节奏和韵律的语言,

8

以强烈的感情、丰富的想象,高度概括地反映生活”,诗歌注定在文学教育中充当最为重

要的角色,尤其是中国,作为诗歌王国,诗歌在教育中更是起着特殊的作用。

“中国的古典

艺术尤其是诗歌之于中国人,有一种宗教的作用。

中国曾经是一个泱泱诗歌大国,从《诗经》

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宋词到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辈出。

我国历代学

9

者文人在成长过程中无不受到古典诗歌的熏陶”。

作为一种文学样式,诗歌最基本的特质就是“诗意”。

所谓诗意,是指诗歌这一特定文体

所独有的审美特征与美学风格的总体概括,具体而言就是诗歌所蕴涵与传递的审美体验。

种审美体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语言简洁,富有音韵。

诗歌语言讲究音韵、平仄和节奏感,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它

10

产生不可克服的兴致,不仅使脚步同它一致,而且心灵也跟随着节拍”。

尤其是中国古典

诗歌,音韵节奏是创作形式的基本要求。

.突出情感体验。

诗以抒发感情为主,这是中国传统诗学特别重视的特质,从魏晋南北

朝以来,中国美学理论突出了“情”,改变了“诗言志”的传统说法,把诗所表达的主体内容

限定为“情”,这是美学理论上的重大进步,更接近于文学的审美性质。

所谓“情动于中而形

111213

于言”,“诗者,吟咏情性也”,陆机讲到“诗缘情而绮靡”,提出诗因情而生,刘

勰《文心雕龙?

情采》篇也提到“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

14

辞畅”。

这些观点都肯定了“情”乃是诗歌的内在境界,人生独到的领悟和情感体验是诗歌

的生命。

.讲究意境。

意境是诗歌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中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

15

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

诗歌的意境所表现出来的形神兼备、情

景交融,是主客观的内在统一;同时,在欣赏过程中,它能够为读者的想象提供回旋的广阔

天地。

(二)诗歌教学的价值

作为一种育人的媒介或是载体,诗歌教学的价值在于以诗意唤起诗意,以诗歌教学来实

现承传民族文化心理,培养审美情感,塑造完整人格的目的,完成诗意的流转。

1.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只有当审美对象本身具有了美的特征的时候,才会引起审美主体的关注。

“假如希腊巴特

16

隆神庙不是大理石的,皇冠不是金的,星星不发光,大海无声息,那还有什么美呢?

”正

如前文所论述那样,诗歌本身所具有的“诗意”特质,使诗歌必然成为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

重要因子。

(1)诗歌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文学审美活动有一个规律:

即阅读是作家?

作品

?

读者双向交流的一个动态过程,文学作品自身的艺术价值越高,就越能释放更多的审美信

12息,对读者形成的审美心理张力就越大,也就越能提高读者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一种包

括感知、想象、联想、情感、理解等各心理因素在内的、对作品进行完形、对意味进行充分

体验的能力。

审美能力与审美心理张力成正比,审美心理引起的张力越大,审美能力的提高

幅度就越大。

学生要切实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就必须接受一定强度的审美实践活动,诗歌

阅读便是这样的一种审美实践活动,它为学生审美实践的有效锻炼提供了一个绝好机会。

(2)诗歌教学能加强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

审美意识与一般意识有很

大的差别,它是人类在审美活动中形成的思想观念,是一种自觉的审美需要。

诗歌几乎就是

美的化身,它所包含的意境之美、音乐之美、情感之美、建筑之美能够强烈地唤起学生的审

美需要,它所展现的美恰恰是通过学生的审美实践付出一定的审美劳动得来的,所以会让学

生刻骨铭心,甚至终身难忘。

诗歌教学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

诗是一种高雅的文学

艺术,它“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致”朱光潜语,“诗歌教学通过激发学生兴趣,

使学生不由自主地爱上诗歌的同时,也就意味着学生的审美趣味由粗俗走向高雅、由低级走

17

向高级、由麻木迟钝引向敏锐丰富”。

2.培育学生的诗性智慧

所谓“诗性智慧”是意大利历史学家、法学家杨姆巴基斯塔?

维柯1668-1774在其巨著

《新科学》里提出的,“诗性智慧是处于人类历史前夜的原始野蛮人所特有的一种智力功能,

18

这些人没有推理的能力,却浑身是强壮的感觉和生动的想象力”。

诗性智慧是一种创造性

思维。

他的形式是想象,其结果是创造。

诗歌教学能丰富学生的想象与情感。

想象指人脑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

活动。

高中生此时的生理与心理各方面都较为成熟,也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头脑中

储存了一定数量的表象材料。

因此,当他们阅读中国古典诗词时,能够根据语言文字材料,

积极调动自己头脑中的表象材料展开想象。

如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

我还”,“绿”这一可感性语词就容易激发起读者的想象,使读者想到芳草萋萋、繁华似锦的

一派喜人景象。

又如宋祁的《玉楼春?

春景》中的一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闹”字不仅让人想象出杏花争先恐后开放的情景,还让人想到芳香扑鼻、蜂飞蝶舞之类。

由于中国古典诗词是极富感染力的作品,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幅优美的景,一段段真挚

的情,可以较容易地激发人的想象活动,使欣赏者的欢乐、愁苦、忧伤、思念与之合拍,甚

至无法分清哪些是眼前之景,哪些是昔日生活图景;哪些是诗歌表达之情,哪些是自身之情。

19

康德指出:

“鉴赏是关联着想象力的自由的合规律性的对于对象的判定能力”。

想象和联

想在审美欣赏活动中能促进意象丰富地展开,使审美意象获得创造性的活跃的生命情趣,是

审美活动展开的重要心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