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学》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723992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0.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卫生学》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环境卫生学》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环境卫生学》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环境卫生学》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环境卫生学》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卫生学》教学大纲.docx

《《环境卫生学》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卫生学》教学大纲.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境卫生学》教学大纲.docx

《环境卫生学》教学大纲

环境卫生学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的一门专业课,教学分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共计72学时。

理论课包含12章的课堂教学和3章的学生自主学习,实验课教学分实习课、现场参观和实验技能考核等三种形式。

一、课堂教学教学大纲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

将学生引入到环境卫生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对环境卫生学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提高学生对环境因素与健康关系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环境卫生学的热情,掌握环境卫生学的有关概念,基本原理和相关内容。

【教学基本内容】

1.环境卫生学的定义。

2.环境介质、环境因素的概念及相关内容的重要概念。

3.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对象及人类环境的组成。

4.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内容。

5.了解全球著名的环境污染事件及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

6.简要介绍我国环境卫生学的发展简史和工作成就。

7.环境卫生学今后的任务。

【学习要求】

1.要求掌握环境卫生学的有关概念,如环境卫生学(environmentalhealth)的定义、环境介质(environmentalmedia)、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factors)、原生环境(primitiveenvironment)、次生环境(secondaryenvironment)、一次污染物(primarypollutant)、二次污染物(secondarypollutant)、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vironmentalendocrinedisruptors)、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biogeochemicaldisease)等及相关内容;掌握环境与健康关系的基本原理;掌握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等。

2.要求熟悉环境卫生工作和环境卫生学今后的研究任务,区别环境卫生工作与环境卫生学之间的异同等。

3.要求了解了解环境卫生的发展简史和我国环境卫生工作的主要成就。

【教学方法】

本章教学方法以理论讲授为主,自主学习内容包括我国环境卫生学的发展简史及主要成就。

【教学计划】

教学总时数:

2学时(90分钟)。

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教学目的】

通过对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章节的学习,深入认识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掌握环境改变与机体反应的基本特征、环境有害因素对健康的危害、环境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方法;熟悉环境卫生标准制定原则与方法、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了解人类自然环境的构成、自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教学基本内容】

1.人类与环境常见的环境概念;人类自然环境的构成(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

2.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人与环境在物质上的统一性;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双重影响,“hormesis”效应;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生物学基础,环境应答基因(environmentresponsegene)。

3.环境介质与环境因素暴露环境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转化过程;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环境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化学转化和生物转化;环境介质中的迁移和转化对环境因素暴露的影响;

4.暴露特征与反应暴露途径;总暴露量;剂量-反应关系(dose-responserelationship);无阈值化合物;阈值化合物;生物半减期(biologicalhalflife)。

5.环境多因素暴露的联合作用化合物的联合毒性作用;相加作用(additiveeffect);独立作用(independenteffect);协同作用(synergisticeffect);增强作用(potentiation);拮抗作用(antagonism)。

6.人群健康效应谱(spectrumofhealtheffect)与易感人群(susceptivegroup)人群健康效应谱的金字塔分布;易感人群对有害因素的反应;影响人群易感性的非遗传因素和遗传因素。

7.自然环境物理因素与健康地质灾害、不良气候条件和特殊地理环境对健康的影响及其作用方式;微量元素的生物学效应及对健康的影响;有毒动植物毒素对健康的严重危害。

8.环境污染对人群的急、慢性危害(acute/chronichazard)环境污染(environmentpollution)概念;环境污染急性危害的概念、类型;环境污染慢性危害的概念、类型;

9.环境污染与致癌危害(carcinogenesis)致癌物分类;空气污染与肺癌;水污染与肿瘤;

10.环境污染与致畸危害(teratgenesis)致畸作用的基本特征;空气污染和水污染与致畸;橙剂污染与致畸。

11.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危害内分泌干扰物(environmentalendocrinedisruptors,EEDs)的主要来源、类型和危害。

12.环境与健康标准体系环境卫生标准(environmentalhealthstandard)和基准(criteria)的概念及区别;环境质量标准体系;环境卫生标准体系;环境卫生标准的制定的原则和方法。

13.环境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环境流行病学研究的内容、基本方法和用途;暴露测量;外暴露剂量(externalexposuredose);内暴露剂量(internalexposuredose);生物有效剂量(biologicalefficiencydose);健康效应测量;高危人群;暴露与健康效应关系评价;生物标志(biomarker)的概念、种类和应用;暴露生物标志(biomarkerofexposure)、效应生物标志(biomarkerofeffect)、易感性生物标志(biomarkerofsusceptibility)。

14.环境毒理学研究方法环境毒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和任务;未观察到有害作用的剂量(noobservedadverseeffectlevel,NOAEL);最低观察到有害效应剂量(lowestobservedadverseeffectlevel,LOAEL)。

15.环境流行病学和环境毒理学方法的联系和应用实践环境卫生学研究中,环境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和环境毒理学研究方法相结合的必要性和意义。

16.健康危险度评价危险度评价(riskassessment)的基本内容和特点;危害鉴定(hazardidentification)、剂量-反应关系评定(dose-responseassessment)、暴露评价(exposureassessment)和危险度特征分析(riskcharacterization)四大部分的基本方法;健康危险度评价与应用价值及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问题。

【学习要求】

1.要求掌握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环境介质与环境因素暴露的特征;暴露特征与反应的关系;人群健康效应谱;易感人群及影响易感性的因素;环境污染对人群的急、慢性危害;环境污染与致癌危害;环境污染与致畸危害;环境卫生标准及其制订原则;基准与标准;环境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生物标志与环境流行病学;环境毒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和任务。

2.要求熟悉人类自然环境的构成;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生物学基础;环境多因素暴露的联合作用;地球化学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危害;环境卫生标准制订方法;环境生物监测方法;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3.要求了解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自然环境物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自然环境生物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环境与健康相关标准体系;一般毒性的研究方法;遗传毒性、致癌性和致畸性的测试方法;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应用。

【教学方法】

本章教学方法以理论讲授为主,自主学习内容包括生态环境、自然环境物理因素与健康、地球化学因素与健康、自然环境生物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教学计划】

教学总时数:

6学时(270分钟)。

第三章大气卫生

【教学目的】

通过对大气卫生章节的学习,要求熟悉大气的结构、理化特征及其卫生学意义。

掌握大气污染的来源、大气污染物的种类以及影响大气中污染物浓度的因素。

掌握大气污染对健康的直接危害和间接危害。

熟悉大气质量标准的制订原则及其分类。

熟悉大气污染对健康影响的调查和监测。

了解大气卫生防护措施、大气卫生监督和管理。

【教学基本内容】

1.大气的特征及其卫生学意义随着距地面的高度不同,大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有很大的变化。

按气温的垂直变化特点,可将大气层自下而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和逸散层。

自然状态下的大气是由混合气体、水汽和悬浮颗粒组成。

大气的物理性状主要有太阳辐射、气象条件和空气离子等。

2.大气污染及大气污染物的转归大气污染包括天然污染和人为污染两大类。

天然污染主要由于自然原因形成,人为污染是由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活动造成的。

大气污染物按其属性,一般分为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三类,按其在大气中的存在状态,可将其分为气态污染物和颗粒污染物以及按其形成过程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影响大气中污染物浓度的因素有污染源的排放情况、气象因素和地形等。

大气污染物的转归包含自净、转移、形成二次污染和二次污染物等三种方式。

3.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大气污染对健康的直接危害有急性危害、慢性影响、心血管疾病和肺癌等。

大气污染对健康的间接危害包含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大气棕色云团、影响小气候和太阳辐射等。

4.大气中主要污染物如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臭氧、铅、多环芳烃、二噁英的来源、健康影响和防制措施(该部分内容根据教学时数情况一般安排自主学习)。

5.大气污染对健康影响的调查和监测大气污染对健康影响的调查及监测包括查明大气污染来源、污染状况和对居民健康的影响。

6.大气卫生防护措施主要包括规划措施和工艺与防护措施两方面。

7.大气卫生监督和管理主要是预防性卫生监督和经常性卫生监督。

【学习要求】

1.要求掌握大气的结构;对流层的特点;大气污染的来源;大气污染物的种类;颗粒污染物的性质及分类;影响大气中污染物浓度的因素;有效排出高度、风向频率图的概念及应用;大气温度垂直递减率和气块干绝热垂直递减率的概念;气温垂直分布的三种情况和逆温的概念;大气污染对健康的急性危害和慢性影响;煤烟型烟雾事件和光化学烟雾事件的区别;光化学烟雾的定义、组成及形成过程;温室效应的概念及影响;酸雨和大气棕色云团的概念及影响;二氧化硫、颗粒物、氮氧化物等大气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健康影响和防制措施。

2.要求熟悉大气的组成和物理性状;逆温的类型和大气稳定度;热岛现象的概念及形成因素;大气污染物自净、转归和转移;大气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气候变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及酸雨的危害;一氧化碳、臭氧、铅、多环芳烃的来源、健康影响和防制措施;大气质量标准的概念及我国现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分级;污染源的调查、污染状况的监测以及人群健康的调查。

3.要求了解污染物浓度限值类型;大气卫生防护措施及大气卫生的监督和管理。

【教学方法】

本章教学方法以理论讲授为主,本章第四节大气主要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为自主学习内容。

【教学计划】

教学总时数:

4学时(180分钟)。

第四章水体卫生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掌握水质性状及评价指标;水体污染的定义、主要来源及主要危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研究方法和制订原则;水体污染调查监测的目的、内容和方法;医院污水的主要危害及处理方法。

熟悉各种水体的污染特点;水体污染物的转归;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主要指标及制订依据。

【教学基本内容】

1.水资源的种类及其卫生学特征了解地球上的天然水资源分类及各类的主要卫生学特征。

2.水质的性状和评价指标根据水质评价指标对天然水质的物理、化学、微生物性状进行客观的定性和定量分析、评价。

3.水体的污染源和污染物水体污染的定义;水体污染的三大主要来源、水体污染物的种类及污染物进入水体的方式。

我国水环境污染的概况。

4.水体的污染、自净和污染物的转归各种水体的污染特点。

水体自净的概念、自净过程及机制和影响水体自净过程的因素。

水体污染物的转归。

5.水体污染的危害介绍水体生物、化学、物理、放射性污染对健康造成的直接和间接危害。

6.水环境标准我国水环境标准体系及制定的法律依据。

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学习要求】

1.要求掌握水质性状及评价指标;水体污染定义及主要污染来源;水体生物性污染和化学污染的主要危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研究方法和制订原则;水体污染调查的目的、内容和方法;水体监测采样断面与采样点的选择及水质监测的主要内容;医院污水的主要危害及处理方法。

2.要求熟悉各种水体的污染特点;水体自净及自净的机制;水体污染物的转归;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主要指标及制订依据。

3.要求了解水资源种类及其卫生学特征;常用的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常用的工业废水污水处理方法;疾病控制部门在水体卫生监督管理工作中的任务及职责。

【教学方法】

本章教学方法以理论讲授为主。

【教学计划】

教学总时数:

4学时(180分钟)。

第五章饮用水卫生

【教学目的】

通过对饮用水卫生章节的学习,使学生深刻认识饮用水与人群健康关系的重要性,真正意识到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水资源,保证供给居民安全、量足、质优的饮用水,对防止疾病的发生,促进人体健康及维持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的重要意义。

同时使学生能掌握饮用水卫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将来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起来得心应手。

【教学基本内容】

1.饮用水的卫生学意义。

2.饮用水生物性污染与介水传染病介水传染病的病原体、发生的原因和流行特点。

介绍几种曾经爆发的介水传染病和目前流行的介水传染病(军团菌病、隐孢子虫病等)。

3.饮用水化学性污染中毒重点讲解硝酸盐污染的来源、作用机制与危害、硝酸盐污染引起的高铁血红蛋白症。

4.饮用水消毒副产物与健康危害氯化消毒副产物的种类、影响氯化消毒副产物形成的因素、饮水氯化消毒副产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减少氯化消毒副产物生成的措施。

二氧化氯消毒副产物及健康危害。

臭氧消毒副产物及健康危害。

5.藻类及其代谢产物与健康危害蓝藻与水体富营养化的关系、藻毒素的生成与种类、藻类污染对健康的影响、微囊藻毒素与肝癌的关系。

6.饮用水内分泌干扰物与健康危害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概念、对健康的危害、饮水中内分泌干扰物的来源和种类。

7.高层建筑二次供水污染与健康问题高层建筑二次供水的概念、二次供水污染的原因、二次供水生物性污染和化学性污染的健康危害。

8.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我国饮用水卫生标准制定的原则和依据、我国饮用水卫生标准制定的历史沿革、我国现行饮用水卫生标准项目的分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各项指标的卫生学意义及其应用。

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饮用水水质标准的内容。

9.生活用水量标准我国用水量标准的种类和卫生学意义。

10.水源选择的原则选择水源时,综合起来考虑的原则是:

水量充足;水质良好;便于防护;技术经济合理。

11.水源卫生防护包括地表水水源卫生防护的有关规定和地下水水源卫生防护的有关规定。

12.混凝沉淀的原理混凝剂的种类和特性,影响混凝沉淀效果的因素。

13.过滤的净水原理,滤料的卫生学要求,影响过滤效果的因素。

14.饮用水消毒在我国最常用的饮用水消毒的方法是氯化消毒,此外还有二氧化氯消毒、紫外线消毒和臭氧消毒。

氯化消毒的原理和影响氯化消毒效果的因素。

15.水的CIO2消毒、O3消毒和紫外线消毒的原理和优、缺点;饮用水的深度处理;水质的特殊处理。

配水管网的卫生要求,供管水人员的卫生要求。

16.分散式给水水井卫生,泉水卫生,地表水卫生,雨雪水的收集,新型饮用水卫生(如桶装水、直饮水和海水、苦咸水的淡化等)。

17.涉水产品的卫生要求涉水产品的定义,涉水产品的种类及其存在的卫生问题;涉水产品的卫生监督和评价;涉水产品的卫生毒理学评价程序。

18.饮用水卫生的调查、监测和监督集中式给水的卫生调查、监测和监督的内容主要包括水源卫生调查、水厂调查和水质监测;农村给水的卫生调查、监测和监督的主要任务是水源调查;水质监测和水性疾病的监测。

【学习要求】

1.要求掌握饮用水生物性污染与介水传染病,介水传染病发生的原因和流行特点;饮用水化学性污染及其对健康的影响;饮用水消毒副产物与健康的关系;藻类及其代谢产物对健康的危害;高层建筑二次供水污染及其对健康的影响;饮用水卫生标准及其制定原则和依据;我国饮用水卫生标准中各项指标的卫生学意义及应用;水源选择的原则和卫生防护;水质净化的目的和原理;消毒、有效氯和需氯量的概念;氯化消毒的原理及其影响氯化消毒效果的因素;氯化消毒的方法;CIO2和O3消毒的优、缺点;集中式给水的卫生调查和监测;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的定义和种类。

2.要求熟悉饮用水氯化消毒副产物的种类和成因;饮水内分泌干扰物对健康的危害;饮用水卫生标准项目的分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各项指标的卫生学意义及其应用;地表水水源卫生防护和地下水水源卫生防护;混凝剂的种类和特性;影响混凝效果的因素。

3.要求了解饮用水的卫生学意义;减少氯化消毒副产物的措施;饮用水的深度净化;水质的特殊处理;涉水产品的卫生监督和评价;我国用水量标准及其卫生学意义;配水管网的卫生要求;供管水人员的卫生要求;涉水产品存在的卫生问题。

【教学方法】

教学中贯彻循序渐进、深入浅出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对《饮用水卫生》一章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要阐述清楚讲解透彻。

教学方法力求启发式、诱导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本章教学方法以理论讲授为主,并结合学生自学、实例讨论方式进行,有条件者可通过增添播放电视录像等多种教学方式以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计划】

教学总时数:

4学时(180分钟)。

第六章土壤卫生

【教学目的】

通过对土壤卫生章节的学习,要求掌握土壤的背景值、土壤污染、土壤自净的概念。

掌握土壤中主要污染物净化与转归。

熟悉土壤污染对健康能够产生的危害及制订土壤卫生标准的原则和方法。

【教学基本内容】

1.土壤的固相、液相和气相的物质组成。

2.土壤的物理学特征土壤的粒级分组、土壤的质地分类、土壤的孔隙度。

3.土壤的化学特征土壤背景值的概念,环境容量概念及其与土壤卫生标准的关系,腐殖质的概念,土壤的理化学特性等。

4.土壤的生物学特征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藻类和原生动物等是土壤中重要的分解者的作用及组成,其与环境污染物降解的关系。

5.土壤污染的概念、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土壤污染的方式;土壤环境污染的基本特点。

6.土壤污染的净化土壤净化作用的定义及净化作用途径。

7.土壤污染物的转归包括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的转化、重金属和农药的残留。

8.土壤污染对健康的影响重金属如铊污染、铬污染来源和危害、电子垃圾污染的。

农药分类及农药污染的危害。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定义、特性、污染概况及其对健康的危害。

9.生物性污染的危害生物性污染危害的类型及特定。

10.土壤质量标准及固体废物控制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定义、内容、制定原则和方法。

土壤卫生标准的定义及制定原则。

学习重点,制订土壤卫生标准的研究方法、土壤卫生标准的原则。

固体废物的定义、分类及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控制原则。

10.粪便无害化处理和利用粪便无害化处理方法种类及有关的卫生要求。

11.土壤卫生防护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利用、有害工业废渣的处理措施和垃圾的处理措施,常用处理方法。

污水灌溉的卫生防护措施。

污染土壤修复的技术原理和技术体系。

12.土壤卫生监督与检测预防性卫生监督和经常性卫生监督的内容。

土壤卫生监测包括污染源调查的目的、土壤污染现状调查与监测方法、土壤污染对居民健康影响的调查方法与评价。

【学习要求】

1.要求掌握土壤背景值、土壤污染、土壤自净的概念;土壤污染来源;生物净化作用;腐殖质化的结果;农药污染的危害;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特性;制订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原则和方法。

2.要求熟悉土壤环境容量的概念;土壤环境污染的基本特点;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转归;土壤卫生标准的制订原则;粪便无害化处理和利用的卫生要求、污水灌溉的卫生防护措施。

3.要求了解土壤的组成;土壤的理化特性和生物学特征。

铊、铬污染来源与危害;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健康的危害;固体废物控制标准;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利用、有害工业废渣的处理措施;污染土壤的修复基本原理及常用方法;土壤卫生监督与监测。

【教学方法】

本章教学方法以理论讲授为主,本章第一节土壤的组成与物理学特征为自主学习内容。

【教学计划】

教学总学时:

2学时(90分钟)。

第七章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教学目的】

通过对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学习,要求掌握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biogeochemicaldisease)的基本概念、流行特征及其影响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流行的因素。

掌握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的定义、流行病学特征、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标准、预防措施及治疗原则。

了解硒在自然界的分布及其生物学作用。

了解克山病和大骨节病的病因、流行特征、病理学改变、临床表现、预防措施及治疗原则。

【教学基本内容】

1.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定义、流行特征、影响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流行的因素和控制措施。

2.碘缺乏病碘缺乏病的定义;碘在环境中的分布和人体内的代谢;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及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碘缺乏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影响碘缺乏病流行的因素;病区划分标准;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地方性克汀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碘缺乏病的预防措施和治疗原则。

3.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氟中毒的定义;氟在自然界的分布和人体内的代谢及氟的生理作用;地方性氟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地方性氟中毒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病区的确定与划分;氟斑牙和氟骨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非骨相氟中毒的临床表现;地方性氟中毒的预防措施与治疗原则。

4.地方性砷中毒地方性砷中毒的定义;砷在自然界的分布和人体内的代谢;地方性砷中毒的毒作用机制、流行病学特征及病区的判定与划分;地方性砷中毒的临床表现及预防措施与治疗原则。

5.硒在自然界的分布及其生物学作用。

6.克山病克山病的病因、流行特征、病理学改变、临床表现及预防和治疗原则。

7.大骨节病大骨节病的病因、流行特征、病理学改变、临床表现及预防和治疗原则。

【学习要求】

1.要求掌握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定义;碘缺乏病的定义及其流行病学特征;影响碘缺乏病流行的因素;病区划分标准;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及其生理作用;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地方性克汀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地方性氟中毒的定义、氟的生理作用、流行病学特征及其病区确定与划分;氟斑牙和氟骨症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地方性砷中毒的定义、病因、流行病学特征、毒作用机制以及临床表现。

2.要求熟悉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流行特征;碘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和在人体内的代谢;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地方性克汀病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碘缺乏病预防措施与治疗原则;氟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氟在人体内的代谢;地方性氟中毒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氟骨症的X线诊断标准;地方性氟中毒的预防措施与治疗原则;砷的主要污染来源;地方性砷中毒的多系统多脏器损害及远期危害;地方性砷中毒的主要预防措施及治疗原则。

3.要求了解影响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流行的因素和控制措施;地方性甲状腺肿的鉴别诊断;地方性氟中毒的鉴别诊断;非骨相氟中毒的临床表现;砷在体内的代谢过程;硒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分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化宗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