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因素.docx
《第五章 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因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 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因素.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五章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因素
第五章 微生物的生长及影响因素
先介绍如何在实验室或生产实践中使微生物生长,即如何培养微生物;然后介绍微生物生长的规律(包括个体和群体);以及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最后讨论控制微生物生长特别是有害微生物生长的方法。
生长:
微生物个体重量的增加和体积增大的现象。
繁殖:
微生物数量增多的现象。
第一节 微生物生长
一、微生物的培养方法
(一)微生物的纯培养及获得方法
1.纯培养:
微生物学将从一个细胞或一种细胞群繁殖得到的后代叫作纯培养。
2.获得方法(分离方法):
只有分离到微生物的纯菌种,才能研究和利用微生物,目前常用的分离方法有:
①释倒平板法:
按不同的稀释度将待分离的材料进行稀释(10倍稀释法),然后分别倒平板,培养得到单一菌落,挑取,分离,纯化即得。
②平皿划线法:
在培养基表面用接种环平行或连续划线,培养可得单菌落,分离纯化得纯培养。
平行 扇形 连续
③单细胞挑取法:
用单细胞挑取仪(显微镜挑取器)在显微镜下直接挑取单个细胞(菌体)进行培养,而获得纯培养的方法。
④选择培养基分离法:
用只适于一种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培养,结果只有一种微生物生长,挑取即得。
⑤涂抹培养皿分离法:
平板上滴0.2ml菌悬液,用玻璃刮棒涂抹,培养后挑取菌落,纯化即得。
另外,有煮沸法分离芽孢杆菌;利用致死温度的不同分离噬菌体。
(二)微生物的培养方法
1.好氧培养法:
a.实验室:
试管斜面,平板。
b.工业:
半固体物料(浅盘法,转桶法,厚层培养法)
c.食用菌:
袋栽法,床栽法。
2.固体培养法:
a.实验室:
摇瓶培养法,试管液体培养法,三角瓶浅层培养法,小型台式发酵罐等。
b.工业:
发酵罐(通用型搅拌发酵罐,气泡塔型发酵罐,其他形式的发酵罐)。
3.厌氧培养法:
a.验室:
厌氧培养皿,厌氧试管,厌氧罐。
b.工业:
液体静置培养法。
二、微生物的同步生长及同步培养方法
1.同步培养法:
能使培养物中所有的微生物细胞都处于相同的生长阶段的培养方法成为同步培养法。
2.同步生长:
培养物中的所有微生物细胞都处于同一生长阶段,并都能同时分裂的生长方式。
3.同步培养方法:
(一)诱导法:
就是采用物理化学因子使微生物细胞进行到某个生长阶段而停下来,然后再去除该因子,以达到诱导微生物细胞同步生长的目的。
如培养大肠杆菌胸腺嘧啶缺陷型菌株,当停止供给胸腺嘧啶时,DNA合成立即停止,但RNA和蛋白质合成速率不受影响,30分钟后加入胸腺嘧啶,DNA合成立即恢复,结果几乎所有细胞在经过35-40分钟的延滞后都进行分裂。
再如鼠伤寒沙门氏菌25℃只生长不分裂,在此温度下培养一定时间后,再放到37℃培养,所有细菌都分裂。
(二)选择法:
由于处于不同生长阶段的细胞体积和重量大小不等,处于同一生长阶段的细胞体积和重量大小相等;故可通过滤膜、密度梯度离心等方法获得同步生长的细胞。
三、细菌的个体生长
刚分裂的细菌较小,原生质会逐渐增加,细胞逐渐增大,细胞膜和细胞壁也必然要进行扩增,长到一定程度后染色体复制,细菌才能分裂。
1.细菌DNA的复制:
细菌的DNA为环状,复制时环状DNA附于间体上,从一个起始点向两个相反方向进行复制,即半保留双向复制,复制完成后两个DNA环随新细胞壁和膜物质的增生而被分开,这样就有一个DNA环形成了两个DNA环.
2.细菌细胞壁的扩增:
细菌由小到大,细胞壁也必然相应地增生,应用荧光抗体技术研究发现:
G+菌新生壁从赤道壁带向两边扩充生长.G--菌新生壁分散地插入老细胞壁物质之间.
3.细胞分裂和细胞分裂的控制:
①细胞分裂:
DNA复制后,两个DNA环随着新细胞壁和膜物质的增生而被分开,隔处形成横壁,最后一个DNA进入一个细胞,这样一个细胞就分裂形成了两个细胞.
细胞分裂的控制(DNA复制和细胞分裂的协调):
大肠杆菌的DNA复制和细胞分裂的协调模型
┌起动分裂蛋白合成--------→分裂蛋白合成终止┐
起动物质(Mi)----│ │----细胞分裂
└起动DNA复制→DNA复制终止→终止蛋白合成终止┚
细菌细胞含有起动物质,能同时起动分裂蛋白的合成和DNA的复制,当DNA复制结束后才开始合成终止蛋白,终止蛋白和分裂蛋白的共同作用才能引起细胞分裂.
由于细胞膜是运输物质的通道,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物的排出都必须通过细胞膜,所以,从外观上说细胞分裂和细胞膜表面积/细胞体积有关,当体积很大时,其比值一定很小,这时膜不能完成运输物质的功能,所以要进行分裂.
4.(附)真核生物的细胞生长
①霉菌:
顶端生长(孢囊假说)
②酵母菌:
酵母菌的细胞周期分为4个时期:
G1,S,G2,M.
四、测定群体生长的方法
1.测定数量
①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用细菌计数器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全菌计数法,快速,但结果偏高。
②平板菌落计数法:
将样品作一系列稀释,区一定量的稀释液用涂布或倒平板法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数出菌落数,即可算出活菌数。
活菌计数法,时间较长,结果偏低。
(因为总有些不能形成菌落,或量三个菌体形成一个菌落)。
浊法:
用光电比色计或分光光度计,可以测出菌体的数量(微生物生长引起培养液浑浊)测出的是总菌数,此法简便,迅速,但颜色太深的细菌或菌悬液中有其他物质时不能用此法测定,且不同大小的菌体光密度值不同,所以有误差。
膜过滤计数法:
用微孔薄膜(硝化纤维素薄膜)进行过滤的方法,主要用来测定空气和水体从的菌类含量较少的样品,将水活空气过滤,收集滤膜上的细菌进行培养,数菌落数,即可得到含菌量。
活菌计数法,结果偏低,需时较长。
2.测定细菌的重量
①称重法:
对菌体浓度高的样品,可通过直接称细菌干重或湿重的方法来判断生长情况,
②含氮量测定法:
一般细菌含氮量为原生质干重的16%,用凯氏微量定氮法测定总含氮量(乘以6.25),即可知道原生质的含量。
③DNA含量测定法:
细菌细胞中DNA含量比较恒定,不易受菌龄和外界条件影响,所以测定DNA含量比较准确,每个细菌平均含8.4×10-14克的DNA.据此可得出细菌数量。
④代谢产物测定法:
与生长有准量关系的代谢产物,如呼吸中的氧耗量和CO2产生量(瓦氏呼吸计)发酵过程中产酸的量等。
3.(附)丝状真菌生长量的测定:
一般用测量菌丝长度和菌丝重量的方法进行。
第二节 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一.细菌的生长曲线
将细菌接种在一定体积的新鲜液体培养基中(分批培养),隔一定时间取样,计算细菌数,以细菌数目的对数为纵坐标,以生长时间为横坐标绘制出的一条反映细菌生长规律的曲线称为细菌的生长曲线。
据生长繁殖速率不同,可将生长曲线分为:
延迟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四个时期。
下面从概念、特点和应用三个方面给大家介绍。
1.迟缓期(延迟期、停滞期)
①概念:
细菌从接种(到新鲜培养基后)到开始增殖之间的时期。
②特点:
细胞质均匀,代谢活力很强,蛋白质和RNA含量增加,菌体体积显著增大,末期对热、化学物质的抵抗力减低。
分裂迟缓,生长速率近于零。
(当少量细菌接种到新鲜培养基后,一般不立即分裂,要合成一些酶、辅酶或中间代谢产物)。
应用:
不利于生产,尽量缩短。
可通过增加接种量、采用对数期的菌种、选用繁殖速率快的菌种及尽量保持接种前后培养基成份和培养条件抑制等方法来缩短或消除迟缓期。
2.对数期(指数期):
概念:
迟缓期后菌体数目以几何指数增加(最快)的时期。
特点:
细胞分裂速度最快,代时最短,代谢活性最强,原生质总量增加最快,酶活力最高,对环境变化敏感。
3. 代时:
细菌分裂一次所需的时间,用G表示。
如细菌分裂次数用n表示,设x0、x1是时间为t0、t1时的细菌数,则代时:
4. 应用:
此期个体形态、化学组成和生理特性均较一致,代谢旺盛,生长迅速,代谢稳定,所以是研究的良好材料也是接种的最好时期。
3.稳定期(平衡期,恒定期):
概念:
对数期后群体细胞总数不变,趋于稳定的时期。
特点:
分裂增加的细菌数与死亡的细菌数几乎相等,整个培养物中二者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数量达到最大,分裂速度开始变慢,代时延长,数量不变,代谢产物的积累达到高峰,开始积累贮藏物质,芽孢开始形成。
应用:
要获得大量菌体(如生产疫苗,细菌杀虫剂)就要培养到此期收获。
如为了得到代谢产物适当延长此期则产物增加(味精、抗生素生产等)。
4.死亡期(衰亡期):
概念:
稳定期后,继续培养,群体数目逐渐减少的时期。
特点:
由于生活环境的继续恶化,细菌死亡速率逐渐增加,群体细胞数目急剧下降,细胞内颗粒状物质增多,出现液泡,有的菌体产生畸形,发生自溶,及革兰氏阳性菌染色反应发生变化。
应用:
应尽量防止或推迟此期的出现。
为了克服菌体生长慢——快——慢的缺点,可采用连续培养,一方面不断加入新培养基,另一方面又以相同的速度流出培养物(代谢产物,菌体)。
第三节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先介绍几个术语:
①抑菌(防腐):
(利用某些理化因子)能够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但不能杀死微生物群体的方法。
如:
盐渍抑菌,腊肉、咸菜(仍有微生物但不繁殖),糖水蜜桔、马蹄、水蜜桃
②消毒:
杀灭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能够杀死、消除或降低材料或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使之不致引起疾病的方法称为消毒)。
如煮沸注射器具,来苏尔浸泡手等。
③杀菌:
能够杀死或消除材料或物体上全部微生物的方法。
如常规灭菌:
15磅/英寸2,20—30分钟。
④化疗:
是指利用某些具有选择毒性的化学药物(磺胺类)或抗生素对生物体的深部感染进行治疗,可以有效地消除宿主体内的病原体,对宿主没有或基本上没有损害。
如利用复方新若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
⑤死亡:
微生物不可逆地丧失了生长繁殖的能力,叫死亡。
⑥溶菌:
微生物死亡不解体的现象。
环境中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微生物,微生物离不开环境,当环境条件适合时微生物生长旺盛,环境不利则生长缓慢,甚至引起死亡。
我们学习本节的目的,就是为了给有益微生物创造好的环境条件,时其大量繁殖,应用不利条件控制或消灭无用甚至有害微生物的生长,达到造福人类的目的。
一、物理因素:
(一)温度:
温度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温度是影响微生物生长极重要的因素,由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是极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各种反应需要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进行,所以温度的变化对微生物生长影响很大,微生物总体看范围很大,—12~100℃之间均有微生物的生长,对某种微生物来说,适于微生物生长的温度范围又很窄。
温度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低温抑菌;高温杀菌;适温长菌。
1)生物生长繁殖的温度三基点:
①最低生长温度:
是指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最低温度。
(在此温度下生长极慢,如低于此温度生长完全停止,但不死亡,低温下可以保藏菌种、食品。
②最适生长温度:
使微生物迅速生长繁殖的温度。
(并不一定是一切代谢活动的最好温度。
)
③最高生长温度:
是指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最高温度,高于此温度微生物就要死亡,此温度下微生物也易衰老和死亡。
2)分类:
不同微生物的基本生长温度差异很大,但据最适生长温度的不同可分为三类。
①嗜冷性微生物(低温微生物):
是指那些最适生长温度为15℃或以下,最高生长温度低于20℃,最低生长温度在0℃或更低的微生物。
a.专性嗜冷微生物:
最适生长温度15℃左右,最高生长温度20℃的微生物。
(最低-12℃,主要分布在南北极地区,如假单胞菌)
b.兼性嗜冷微生物:
最适生长温度25-30℃,最高生长温度35℃左右的微生物。
(最低-5—0℃,主要分布在海洋及冷藏食品上,如乳酸杆菌,青霉菌)
②嗜温性微生物(中性微生物):
最适生长温度20—40℃(有的说25—40℃)的微生物,大多数微生物属此。
主要分布:
动物、人体、植物、土壤等。
如人类的病原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7℃。
另外啤酒酵母、曲霉、大多数细菌。
(最低10—20℃,最高40-45℃)。
③嗜热性微生物(高温微生物):
最适生长温度在50—60℃,甚至更高。
(最低生长温度35—40℃,最高70-95℃,)主要分布温泉、堆肥,如硫化叶菌属。
3)嗜冷微生物在低温条件下能够生长的原因为:
①有特殊酶类,该酶低温下能正常工作,而对高温则很敏感(嗜冷微生物所含的酶在低温下能有效地催化生化反应,而对较高的温度非常敏感,在30-40℃时很快失活。
)
②细胞膜结构特殊,含有较多不饱和脂肪酸,低温下能维持膜的半流动性(他们在低温下主动转运过程仍能正常进行,有效地吸收所需营养物质,这是由于嗜冷微生物原生质膜中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使其在低温下仍能维持膜的半流动性。
)
4)嗜热微生物的特点:
①酶比别的蛋白质具有更强的抗热性;
②能产生抗热性的多胺、热亚胺和高温精胺;
③核酸也有保证热稳定性的结构,G+C含量高,氢键多,则较稳定;
④细胞膜含有较多的饱和脂肪酸和直链脂肪酸;
⑤生长速率快,合成大分子物质迅速,可以弥补因热而损坏的大分子物质。
不同微生物对热的敏感性不同,但当温度超过其最高生长温度时,都会引起死亡(使酶变性失活,不能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则要死亡)。
两个名词:
致死时间:
在一定温度下杀死微生物所需要的最短时间,称为微生物的致死时间。
致死温度:
一定时间内杀死微生物所需要的最低温度称为微生物的致死温度。
温度高则致死时间短,121℃需5分钟,而100℃需20-30分钟。
2.高温灭菌:
当超过微生物生长的最高温度时,微生物都要死亡,利用微生物对高温敏感的性质可以进行进行灭菌。
┌干热灭菌:
灼烧,烘烤
高温灭菌│
└湿热灭菌:
高压蒸汽灭菌法,间歇灭菌法,巴斯德消毒法,煮沸消毒法,常压蒸汽灭菌法。
1)干热灭菌法:
主要是利用火焰和高热的空气来杀死微生物。
①灼烧:
是最简便的灭菌方法,具有迅速、彻底、简单可靠之特点,常用于接种工具、金属小工具、污染物品和实验动物尸体的灭菌处理。
②干热空气灭菌法:
160-170℃维持2小时,便可达到灭菌目的。
玻璃器皿、陶瓷器具、金属用具等耐高温的物品。
2)湿热灭菌:
(在相同的温度下,湿热灭菌比干热灭菌效力高这是因为:
①菌体在有水的情况下蛋白质容易凝固,含水量越高则蛋白质凝固所需的温度越低,②热蒸汽的穿透力强;③蒸汽有汽化潜热(热蒸汽变成水放出大量的热,1克水方2257焦尔的热);)
①高压蒸汽灭菌法:
利用高压蒸汽灭菌锅进行灭菌,要排净锅内冷空气。
1.1Kg/cm2,20-30min.
②间歇灭菌法:
利用蒸汽反复几次进行灭菌。
100℃,维持30-60分钟,以杀死微生物的营养体,冷却后,于37℃培养一天,次日同法灭菌,如此反复3次,即可达到灭菌的目的。
主要应用于一些不宜于高压灭菌的培养基,如糖类、明胶、牛奶等的灭菌。
③巴斯德消毒法:
采用60-70的温度处理15-30分钟的消毒方法称为巴斯德消毒法。
简称巴氏消毒法。
啤酒65℃,15分钟;牛乳63-66℃30分钟,或71℃15分钟;此法是据结核杆菌的致死温度为62℃处理15分钟制定的。
该法能杀灭食品中的病原微生物,同时保持食品的营养和风味。
④煮沸消毒法:
100℃,5-15分钟(水中煮沸15分钟以上)能杀死一切细菌的营养体和部分芽孢,适于饮用水,解剖用具,注射器等的消毒。
⑤连续灭菌法:
100℃,处理8小时,达到杀灭微生物及芽孢的目的。
3.低温抑菌:
当环境温度降至微生物的最低生长温度时,微生物的代谢活动达最低水平,生长繁殖趋于停滞状态,衰退较慢,可保存菌种。
(二)氧气
氧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很大,据微生物与氧的关系,微生物可分为:
专性好氧微生物;专性厌氧微生物;兼性好氧微生物;微需氧微生物。
1.专性好氧微生物(好气性微生物):
①菌类:
多数细菌、真菌和藻类
②特点:
需要良好的空气供应,缺氧便不能生长,(O2是代谢过程中呼吸作用的最终电子受体,生物氧化中也需要O2)。
③应用:
在实验室(振荡培养)和工业生产(通无菌空气,搅拌)中都必须注意氧的供应。
2.专性厌氧微生物(厌气性微生物):
①菌类:
梭状芽孢杆菌属、甲烷杆菌属、瘤胃球菌属和链球菌属。
②特点:
不需要氧气,氧对他们有毒害作用,(因为当有氧时,会产生H2O2和O2-〈过氧化物〉等有毒物质,而此微生物本身不具过氧化氢分解酶或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因而受毒害而死亡)。
③应用:
生产上要创造一个厌氧的环境(焦性没食子酸吸氧,抽真空,通入N2或H2)
3.兼性好氧微生物(兼性好气性微生物):
①菌类:
范围较广,肠道细菌、人及动物的病原菌、酵母菌和其他一些真菌。
②特点:
有氧无氧都能生长,有氧时氧化磷酸化获能,无氧时发酵获能。
③应用:
不需特殊条件,据需要而采取不同条件。
4.微需氧微生物(微需气微生物):
好气和绝对厌气条件下都不能生长,氧浓度小于0.2大气压条件下才能生长。
5.耐氧微生物:
可在有氧条件下进行厌氧生活,无呼吸链,靠发酵获能,有SOD和过氧化物酶,而无过氧化氢酶,如乳酸菌多为此类。
(三)辐射:
主要包括:
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
1.可见光:
波长400-800nm,主要为能源,进行光合作用,但强光连续照射能杀死微生物(因光氧化作用)。
光线被细胞内的色素吸收在有氧氧条件下,使一些酶和其他敏感成份失活。
2.紫外线:
日光的杀菌作用(晒衣服、棉被)主要是紫外线的杀菌作用,波长200-300nm
杀菌作用最强的为265-266nm。
杀菌作用的机理:
①紫外线能引起核酸形成胸腺嘧啶二聚体,从而使核酸的复制不能正常进行。
②紫外线可使空气中的分子氧变为臭氧(O3),臭氧分解放出的新生态氧[O]具有杀菌作用,O3-—→O2+[O](经紫外线照射的微生物在可见光下可以激活DNA修复酶,能修复紫外线辐射引起的损伤——光复活作用。
不同微生物对紫外线的抗性不同,二倍体和多倍体比单倍体抗性强,孢子比营养体抗性强,干燥细胞比湿细胞抗性强。
)
紫外线穿透力弱,只能作为表面消毒和空气灭菌用。
3.电离辐射:
X射线,γ射线等高能电磁波,穿透力较强,能使被照射物质产生电离作用,——电离辐射。
低剂量照射促进微生物生长,或诱发变异(辐射育种);高剂量处理有杀菌作用。
(作用机理:
杀菌作用是通过射线照射引起环境和细胞中水分子电离产生自由基,这些游离基团作用于细胞的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使之失活,从而引起微生物死亡。
(四)干燥:
水是微生物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物质的运输,新陈代谢活动都离不开水,一般微生物生长要求水的活度(aW)0.60-0.99之间,干燥会使微生物细胞脱水,使代谢活动停止,处于休眠状态,甚至会引起细胞脱水变性,导致菌体死亡。
日常生活中采用的烘干、晒干和熏干等方法来保存物品,就是利用干燥抑菌的原理。
(五)渗透压:
高渗溶液能导致细胞质壁分离;低渗溶液能使细胞膨胀破裂死亡。
(六)化还原电位(Eh)
对微生物生长影响较大,氧分压高(O2浓度大)则氧化还原电位高,pH值低氧化还原电位高,氧化剂也能提高氧化还原电位,反之则反,不同微生物对氧化还原电位的要求不同,一般在+0.82~—0.42v,
好氧微生物(0.1v以上,0.3-0.4v较好,可通过通氧达到)
兼性好氧微生物(0.1v以上好氧呼吸;0.1v以下进行厌氧呼吸)
厌氧微生物(—0.1v以下最好,加还原剂:
抗坏血酸、H2S、Fe等达到)
主要影响酶活性,因好氧性微生物的氧化酶要求较高的Eh,厌氧微生物的脱氢酶要求较低的Eh。
二、化学因素:
(一)营养物质:
营养物质对微生物的生长速率影响很大,营养丰富则生长快,繁殖迅速;反之则反。
如培养物转移到营养丰富的环境中,则生长速率加快,形成上升转移;培养物如转移到营养贫乏的简单环境中,则生长速率减慢,形成下降转移。
(二)氢离子浓度
培养基和环境中的pH值而言,大多数微生物在4.0-9.0之间(各别可以超出),不同微生物要求的pH范围不同,真菌较细菌为广(7—-8个单位)细菌3-5个单位。
PH值超过一定范围时,则Eh过高或过低,均影响微生物对物质的吸收,影响酶的活性,最终影响微生物的生长。
另外微生物自身的代谢活动也影响周围环境的pH值,产酸pH降低,产NH3,pH升高;可用缓冲剂进行调节。
真菌4.5-6.0;细菌7.0-7.5.
(三)重金属化合物
重金属浓度较低抑菌,较高时杀菌。
汞、银、砷、铜等金属的盐类能使蛋白质变性,使菌体死亡。
(升汞HgCl2、氯化亚汞Hg2Cl、氯化汞HgCl、AgNO3、CuSO4)。
(四)有机化合物
酚、醇、醛使细菌蛋白质变性及损伤细菌的细胞壁和质膜(酶本身是蛋白质),苯酚(石炭酸)、酒精(70-75%)、甲醛(福尔马林)。
(五)卤素及其化合物
有抑菌和杀菌作用:
1%的碘酒10分钟可杀死一般细菌和真菌,并使病毒失活。
机理:
氧化作用及碘与菌体蛋白结合使之变性。
氯气和漂白粉:
HclO---→HCl+[O].
(六)其他
1.氧化剂:
KMnO4、H2O2、过氧乙酸(CH3COOOH);机理:
通过氧化作用使巯基氧化成-S-S-使酶失活。
2.表面活性剂:
新洁尔灭,离子除垢剂(肥皂);能降低表面张力,抑菌或杀菌。
3.染料:
碱性染料,也能抑菌和杀菌。
三、思考题
1.什么是微生物的生长?
2.生长和繁殖的关系怎样?
3.什么叫做同步生长?
用什么方法可以得到同步生长?
研究同步生长有何意义?
4.什么叫做生长曲线?
指出细菌生长曲线各时期的形态和生理特点。
研究微生物生长曲线在实践上有何意义?
5.如何计算细菌的繁殖代数和代时。
6.测定群体生长的方法有哪些?
试比较这些方法的优缺点。
7.按照微生物要求的最适生长温度,可把微生物分成哪几种类型?
8.试述各类微生物的最适pH值。
如何控制培养基中的pH值,以满足不同微生物对pH值的需求?
9.什么叫做防腐、消毒和灭菌?
10.试述高温灭菌的原理和方法。
如何运用这种方法?
11.过滤除菌法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12.在外伤时使用的红汞、紫药水、碘酒、H2O2等药物的灭菌机制是什么?
13.杀菌作用、抑菌作用和溶菌作用有什么区别?